数学学习中联结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数学学习观不仅是“学习活动”与“数学表现”的媒介,它本身也被看做一种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成熟的数学学习观,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学习中联结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学习中联结分析论文 篇1:

谈数学学习

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计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旗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1.数学学习的实质

数学学习的实质,牵涉到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数学学习作为一类学习活动——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数学哲学的元问题,有着许多不同观点。如“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研究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各方面的各种形式模型的构造”、“数学史研究广义的量(即模式结构形式)的学科”等等。对数学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各种数学哲学流派,由于所持哲学立场各异,各派没有形成共识的迹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看到尽管数学强调严密,但至少一种相对真理,大部分内容仅仅满足了逻辑合理性,与现实真理性有很大距离。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喂代表的行为主义(或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和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等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型或认识结构的过程,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部加工过程。随着两大学派的争论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无法涵盖对方,都无法解释一切学习。因此,西方心理学界又出现了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包括简单的联结学习与复杂的认知学习的若干层级,调和两大学派,试图说明学习的全部涵义。如加涅最初将学习分为三类联结学习(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后来他又修改为一类联想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抽象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吸收了两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学习本质的研究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就中小学学生而言,他(她)们所面对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活动是受数学课程规范的、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它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数学学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之内,有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2.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3.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小和尚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将其分为:(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数学学习包括:(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如果从学习的性质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包括:(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前者为一般的学习,后者则是有关数学的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

上述人士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数学课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期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相互学习下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

作者:张金鑫

数学学习中联结分析论文 篇2:

数学学习观的内涵探析

摘 要:数学学习观不仅是“学习活动”与“数学表现”的媒介,它本身也被看做一种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成熟的数学学习观,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数学观;学习观;数学学习观

一、数学观

(一)“数学观”的内涵

一般来说,“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的本质、数学思想及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的根本看法。

由于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数学观内涵的理解也各有侧重。从哲学的意义来讲,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数学观会影响他对数学学科及数学学习活动的认识,数学观能够支配和调节他的学习行为。在心理学领域,认为它是数学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决策作用。从教育层面研究,数学观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影响数学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非常关键的,正确科学的数学观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同时,数学观不仅是“数学学习”与“数学表现”的中介因素,它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把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成熟的数学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数学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数学从上古时代起源,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与洗礼,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门体系庞大、分支众多的学科,每一时期的数学观都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即有着不同的数学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一时期人们对数学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数学对象的实在性(本体论)问题和数学的真理性(认识论)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数学观研究的基本问题。如,数学是算法的集合,还是演绎的理论体系;数学与客观世界具有密切的联系还是思维的抽象产物;数学是实用的还是审美的等等。数学观在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地前进与发展。

1.古代的数学观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在数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数学风格。古希腊崇尚数学理论的严谨精致,几何成就非常突出;而古代中国的数学理论体系比较粗糙,算术代数成就令人叹服。造成数学风格如此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数学观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的数学观主要是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他们认为数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是一种技能。它强调计算,忽视演绎逻辑证明,保持数学起源时表现的经验主义数学观。古希腊数学是以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数学成就为基础的。虽然它的开端也是实用主义数学,但是,古希腊人的贡献在于把证明变成了数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古希腊数学中最令人惊叹的特色就是演绎化与公理化,以及重视数学的美学功能。在继承和发展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数学观的基础上,古希腊的数学观转变为“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和“人文主义的数学观”。

2.15-17世纪:数学是科学的本质

从15世纪开始,欧洲大部分国家陆续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对西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数学的价值进一步被确认,技术的数学化倾向出现等等。著名数学家克莱因指出:“科学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确立定量的数学上的规律。”15-17世纪的数学观是比较统一和旗帜鲜明的,它把自然科学作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一切科学现象都可用数学描写出来。科学在“科学的本质是数学”这一观念下得到飞速发展,而数学也在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17-19世纪: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工具

从17世纪以后,人们看待数学的角度发生改变,数学观也开始发生转变。数学开始被看做是自然科学的工具,这一时期的数学观是:数学只有为科学服务时才是普遍有用的。人们提出,数学属于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判断数学可靠性的标准是在物理上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差异:在古希腊,数学是不接受实际问题检验的;牛顿时代人们用数学标准去决定科学理论的取舍;只有到了这一时期,物理应用才被作为数学的评判标准。这种数学观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好处,对数学的发展却不尽然。

4.19世纪以后:数学是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分支

19世纪以后,数学从自然科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分支。数学的独立首先表现在数学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的数学家认为:“数学与自然界的概念和法则根本没有必要完全相同;数学是一种思维,它所建立的结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物理应用;数学更多的是一种人的创造物,是一种“任意的”结构;数学与科学不同,它没有经验的内容,它只依赖于证明。”在此期间,弗雷格、罗素、布劳维尔以及希尔伯特等人围绕数学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数学哲学流派。这三大学派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能用自己的观点把数学统一起来,但均未获得成功。这三种流派都归结于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

5.数学观的现代演变

20世纪40年代以后,数学基础研究进入一个停滞的时期。相反,人们开始对数学哲学研究产生了新的思考,数学哲学的研究开始由关注知识本身转向关注实际的数学活动,或者说由静态的分析转向了动态的研究,即由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转变为动态的、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这种数学观认为,数学绝非一成不变的东西,数学知识不是绝对真理,数学真理是可以纠正的。对数学的这种新的认识与传统的数学观是直接相对的,因此统称为现代的数学观。这种新的数学观为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二、学习观

动物懂得学习,人类更会进行高级的学习活动。学习作为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迄今为止,学习问题依然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它不仅是教育界研究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界和哲学界争相研究的话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关于学习的定义也是各执一词。目前,人们最为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一)“学习观”的内涵

一般认为,学习观是学习者对知识及知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及任务、学习的作用等的理解与认识。

近些年来,对学生学习观的研究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生的学习观是一种元认知知识,包括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学习态度以及对知识性质和知识学习过程的认识。它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的一套认识论信念系统,是学生先前经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观不仅受个体本身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是活动、教育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关于学习的理论

在心理学领域,对学习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学习的理论,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都有不同的见解。

1.国外的学习理论

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有两大学派,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派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近些年,又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①联接主义的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主张从外部行为的观察来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他通过对大量的动物学习进行实验和研究,提出了联结主义的“试误”说。即动物和人都是经过不断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尝试与失败之间反复,直至取得成功的过程。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结,而这种联结通过不断的尝试得以加强。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也是从对动物的研究入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是:如果在某个操作后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赞许、奖励等),则再次操作的可能性就会增强。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者,即通过环境控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

(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包括:完形学派的学习理论(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和现代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现代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

以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涅为代表的认知学派,不再用动物做实验,而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直接来研究人的学习行为。他们认为,学习是个认知过程,学习结果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认知主义学派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效果的作用(即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强调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用认知理论来分析、研究数学学习行为,对指导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诸多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基本思想与观点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学习不应看成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重视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②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建构活动的导向者、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国内的学习理论

我国古代的学习理论分散在历代教育家的著作之中,近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挖掘和整理逐渐系统化,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有立志、乐学、持恒、博学、慎思、自得和笃行。

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五段论和南宋教育家朱熹的七段论,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极其深远。近些年来,我国的不少学者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习过程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学习过程结构模式。

三、数学学习观

(一)“数学学习观”的内涵

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这需要以他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学习者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是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也被称为学习者的“认识论”。

数学学习观属于数学元认知知识,是指有关个体数学认知过程的知识,是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数学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并且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知。对于数学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1)有关数学认知主体的知识;(2)有关数学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3)有关数学认知策略和方法方面的知识。

数学学习观并非单一的观念系统。数学学习观,是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它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数学学习观是学习观与数学知识观的整合,包含两个不同的侧面,即“数学方面”和“学习方面”。它应包括三个维度,即:数学学习态度、数学知识性质观和数学学习过程观。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和类型

1.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在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仅具有一般学习的特点,还有其自己突出的特点。

(1)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抽象性和概括性更强,语言的形式化和符号化,都需要学生有更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数学教材是以演绎系统呈现的,给学生的“再创造”学习带来困难。

(3)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推导和整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4)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其中蕴含着数学美和数学的创造性。在数学学习中,要通过亲身参与去体验和欣赏数学的美。

2.数学学习的类型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学习的深度,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进行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自身具有逻辑意义,但是,有逻辑意义的材料的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还要决定于学习者的内因,即学习者头脑中是否具备了适当的知识,是否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根据接受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接受学习符合学生学习的本性。”这里所说的接受学习要求学习者本身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发现学习的倡导者、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以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发现学习。我国的数学课堂,一般是采用以接受学习为主,适当结合发现学习的模式。

(3)加涅的学习类型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将学习分为认知、动作技能与态度三个方面。其中,认知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和认知策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林保平.关于高中生数学观的思考[J].数学通报,2001(4):1-3.

[2]毛晋平.论新世纪高师生学习观的构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9).

[3]曹莉.南京市初中生数学学习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季素月.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 薄跃华

作者:耿曼子

数学学习中联结分析论文 篇3:

论普通中学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摘要:普通中学高一新生因为基础问题和自身的某些原因,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本文通过研究普通中学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普通中学 数学 心理特点 策略

普通中学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不仅具有与其他类型中学共同的特点,因为是普通中学的缘故,所以它还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有的特点。我们要研究这些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我们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一、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1、动机方面

对于大部分普通中学高一学生来说,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高中三年学习的动机不是很强,抱着一种“能学好固然好,学不好也不要勉强自己”的心理,对自己的期望不是很高。在这样的学习动机下,学生虽然也想学好数学,学习比较认真,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就很容易退缩。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受到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

2、兴趣方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能取得不断的成功,就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失败和挫折,便会产生焦虑、自卑,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意志和态度方面

大部分普通中学高一的学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一定的信心和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一段时间后,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本身就不是很足的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学生思想非常焦虑、敏感,如果情况不能改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不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态度表现为冷漠,因此,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课、心不在焉,或看课外书、思想开小差、打瞌睡等现象。

4、认知、思维方面

普通中学高一学生在认知、思维方面普遍存在以下的障碍心理:(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一是期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2)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有些学生的思维定势,习惯了初中的那一套学习模式,无法适应摆在面前的崭新的高中生活,很久不能进入角色。(3)偏重结论。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偏重数学结论而忽了视数学过程,导致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 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

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对数学的广泛应用作了精辟的阐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谜,火箭之速,地球之变和化工之巧等各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科学愈发达,需要的数学工具就愈多;哪里有“形”,哪里就有“数”,哪里也就少不了“数学”。因此,通过介绍身边发生的应用数学的事实,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每个人必备的知识,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工具;数学可以训练、发展人的思维;数学方法是探索、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我们的学习是服务于未来社会生活、生产、科研的需要。总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可以吸引广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持久地保持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以数学发展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史或数学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的治学态度,了解他们是如何经过不断钻研来发现数学原理的。比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

3、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高中生并非都知道有数学美的存在,因此,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等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

4、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感受数学的深奥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举行数学故事会、数学晚会、数学讲座,创办数学墙报,进行数学制作和社会实践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数学、应用数学、热爱数学。

5、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做好衔接工作。

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高中数学“相当”抽象,入门学习的门槛过高,知识的抽象性使他们难以适应。适应时间的长与短是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针对高一新生的学习心理,我们要了解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缺陷,准确把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如,“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都是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的衔接点,在教学中要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进行补充和深化,以弥补初高中知识的裂痕,同时,也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部分函数应用题应做出删减,适当降低难度。

6、分层教学,体验成功。

进行分层教学,要注意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低起点,就是要摸清学生相关知识、能力基础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使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数学课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或刚上课时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备知识进行检测,以课下和学生交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水平,确定教学起点。小步子,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一些特点,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的学习层层有进展,尽量让他们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动机和信心。

7、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昨天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今天的文盲是不会使用先进办公设备的人,明天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楚老师的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课本,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老师、向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要引导学生养成记忆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或同学。要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宽眼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当然学习方法的形成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但学生刚开始高中数学艰难学习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勇 著 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10。

2、岑国桢 编著 中小学的心理与辅导.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

3、孟繁华 主编 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4.8。

作者:刘小燕

上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下一篇: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