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电子实习报告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就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浙江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与电子实习报告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计算机与电子实习报告论文 篇1:

计算机专业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研究

摘要: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将实习实训按照性质和时间予以分类,灵活管理,学校、企业、学生个人都在选择中达到利益平衡。通过这种机制,提高了就业质量,促进了创业团队和科技社团的成长。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机制

计算机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程型专业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在生产过程中该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复杂性。

国内各人才培养单位都在进行有关实习、实训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刘安丰等老师提出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模式,用校内的统一管理和实习环境来规避这种复杂性[1]。西北师范大学陈幼明老师提出用“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对分散式实习采用虚拟统一管理,解决过程控制问题[2]。这些探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的建设。

1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必要性分析

按照第三方教育分析机构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前十位,2010年该机构发布的《就业报告》中更是将计算机专业划入“红牌”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3]。下面对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IT行业企业地域集中,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的IT企业多数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苏州等一线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占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的90%以上。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向这些城市集中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活成本偏高,于是学生对薪酬期待自然居高不下。

其次,在地域集中的同时,IT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国内IT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规模也只有万人,与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万人的大企业相比,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的计算机公司则根本没有接纳实习生的能力。

第三,IT行业人才需求极不稳定。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各IT企业为规避风险,招聘门槛提高、规模缩小、薪酬待遇降低,2010年经济回暖,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招聘人数放量增长、扎堆招聘、待遇超常规提高。市场的不稳定给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四,非IT行业的IT部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高。金融、交通、公安等非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虽然保持稳定,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超出IT企业平均水平的要求。例如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保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但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单位与学生的相互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各个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独立负责一方面的业务。而学生普遍希望工作单位能够提供一位“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培训环节,以便熟悉工作、熟悉社会。于是,单位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训练。但由于场地和教师的限制,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全封闭工作环境、应用型工程项目平台等全天候的项目训练空间。

因此,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我们发现统一的实习实训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只能采取面向就业的个性化安排。

2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分类

2.1按照实习性质的分类

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所以必须把准备就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

1) 研究型实习。针对非IT行业的技术部门要求,组织有志于到这些单位工作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学生管理参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学院提供机位,相关课题的负责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工作,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甲方的机会。如我院有一部分同学参与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顺利在公安部门就业,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了就业与实习的一体化。另有一部分同学以组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在校内进行研究型实习,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也迅速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点相关的理想单位。参与研究性实习的毕业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

2) 生产型实习。顶尖的IT企业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习生项目”锁定全国最有前途的计算机精英,他们会以提供来回车票和生活补贴的形式吸引应届毕业生。例如,腾讯公司在网站上发布“腾讯2010实习生招聘现已正式启动,有700个实习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7个城市……”;百度公司实习生计划要求“如果你是2011、2012、2013年的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如果你对互联网及搜索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实习时间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全天的工作时间,实习时间可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向这些实习生项目推荐学生,每年我院有二十多位同学在相关公司获得生产型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结束后获得了工作岗位。近年来更是产生了上下级的联动效应,通过在职校友“内推”进入相关企业的同学持续增长。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

3) 创业型实习。从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统计来看,计算机始终是毕业生人数创业最多的专业之一。从“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制造富豪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毕业生当中推出了“创业型实习”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型企业和自主创业。2010年度有二十同学参与了苏州博视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并在该公司进行创业型实习,最终有六名同学留在该公司成为核心开发团队的成员,另外十二名同学也在实习结束后与中联电子、百度、TCL等知名公司签约。学院另有六名同学发起成立了“易餐网”网络服务公司,正在进行公司注册等前期准备。此类实习学生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

4) 虚拟型实训。参与以上三种毕业实习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动手能力较强,平时表现较为主动地同学。对于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表现也不够积极的同学。学院通过主动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外出封闭式实训来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2009年度、2010年度,学院分别组织了30名同学赴深圳优迈科技公司和苏州安博教育集团进行了虚拟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提高了相关同学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了完整的项目流程,了解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这种虚拟型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提供一个虚拟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制定一种开发工具,通过边讲解、边工作、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30%左右,属于学院重点组织和关注的对象。

2.2按照实习时间的分类

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可能参加两种以上性质的实习模式。不同的阶段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因此,按照时间阶段对于毕业实习实训进行分类也非常必要。

1) 职前实习。对于一个准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在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任何一种实习实训,直到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为止。权利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困难大。职前实习一般为2~3个月。

2) 入职实习。是指一名学生确定工作单位之后,在从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后,到正式报到上班的这一段时间内在用人单位进行的实习,时间一般从该学生找到工作开始,到毕业为止,岗位、内容相对固定。权利、责任、义务清晰,管理相对容易。入职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3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分析

1) 就业质量提高明显。通过有组织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学院在就业淡季的2009年,就业率逆势上涨两个百分点。此后2010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提高明显,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5000元,约为全国平均数据2663元的两倍,个别毕业生年薪达到了20万元。尤其是参与了虚拟型实训的同学两年来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让以前的“就业困难户”找到了脱困的手段。在2010年度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回访中,各用人单位对于这种实习实训环节中学校与单位对接的模式非常满意,有二十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十几家单位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前往实习。

2) 创业团队增长迅速。通过这种政策的激励,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实习实训基地之一——武大计算机学院校友创办的天源迪科公司在2010年上市,极大地鼓舞了学院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包括毕业生的两支创业团队在内,目前在校生共有六支创业团队,注册了两家公司。随着创业型实习的滚动式发展,今后的创业团队仍然将会继续增长。

3) 带动低年级业余科研团队建设。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尤其是研究型和创业型实习多数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有些是由原来的一些业余科研立项的研发团队发展而来。四年级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和他们获得的成绩都会迅速地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影响到低年级的同学,直接效果就是低年级同学参与业余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度武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申报业余科研立项66项,参与人员近三百人,占该年级全体学生的86%,丰富了计算机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生产型实习的校企对接渠道最为便捷的是各种技术俱乐部的内部推荐和校友的内部推荐,于是,校友、技术俱乐部负责人与普通同学通过这个渠道建立了畅通而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影响,营造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体现了业余科研团队的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4]。

4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学生分散,管理成本巨大。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2010年度的学生毕业实习实训中一百余名学生分散在二十多家单位,九座城市,其中两处集中实习实训地点还派了老师带队。不同的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实习内容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相对学生在校内统一教学的方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虚拟化统一管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2) 经费筹集渠道不稳定,投入不足。与示范性软件学院相比较,普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经费当中无法拿出大批经费用于解决学生毕业阶段实训问题。学院组织的两次虚拟实训所需要的经费都是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培训机构向当地政府申请的经费,一旦政府支持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将无法维持。因此,实习实训环节的经费问题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障碍。

3) 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唯学历论”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批学生在毕业的环节里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选项。虽然作为教育者明知其中有很多人是以“考研”的名义对实习、实训进行逃避,但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对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不积极参与,也让组织者很为难。

4) 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实习最少时间为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平滑的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实习。而学生对于职前实习罕有较高期待,一般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职前实习积累经验,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进行入职实习,而且对职前实习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会导致一定的实习纠纷。也给企业、学校的后续合作工作造成困扰。

5结语

综上,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来看,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用灵活性应对复杂性,以职前实习+入职实习的方式逐步解决面对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纽带。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信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安丰,赵辉,赵岩,等. 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0):143.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5.

[3] 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赵健,甘泉.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6):3.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ZHAO Jian, HUANG Zhiguo

(Com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major; practice; training; mechanism

(编辑:彭远红)

作者:赵健 黄治国

计算机与电子实习报告论文 篇2:

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就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浙江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8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虽然电子商务专业在数量上非常可观,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究其原因,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性、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育模式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等原因都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分析

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商务型、技术型和战略型,各种类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如下。

1) 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与管理知识,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充分了解和理解商务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能较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商业贸易、营销管理等实践活动。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电子商务创业等工作。

2) 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精通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技术,掌握其最新进展,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懂得“如何做”电子商务,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规划与设计、网站开发与管理维护、商务平台美术设计等开发工作。

3) 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及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如担任电子商务项目经理角色)或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如担任电子商务部门经理角色)等工作。

由以上分析可知,电子商务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技术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系统规划、网站设计、系统安全、系统运营与维护、网络技术、美术设计等知识;同时因其所开发的系统是为企业管理和业务服务,需要分析企业和客户需求,所以该类人才还应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需求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并掌握业务流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和消费心理学等内容。商务型人才与传统商务人员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一方面要求他们掌握传统的商务知识,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必须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和应用。对于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商务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学习和掌握特定行业的特定知识,将更加有利于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商务过程。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与培养目标

从上面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过程,可以将电子商务实施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硬件层、软件层、应用层、运营与管理层,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内层是外层的基础,外层是内层应用的延伸,每一层次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提供支持,其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

第一层为电子商务硬件层。电子商务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这一层次需要熟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及其他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了解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学习路由协议,TCP/IP协议等,掌握局域网知识,具有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图1 电子商务实施层次结构图

第二层为电子商务软件层。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以及客户端的相关软件。如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有Windows Server 2003、UNIX、Linux等;数据库系统有SQL Server、Oracle、Sybase、DB2等;电子商务应用有Commerce Server、Content Management Server等;安全保证有ISA Server等;客户端操作系统、浏览器及各类应用软件,等等。

第三层为电子商务应用层。涉及商务流程分析、网站规划与设计制作。如界面设计,可能就需要掌握HTML、CSS、XML脚本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Dreamweaver、Photoshop等网页设计和图象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开发。这一层次主要负责网站WEB页面的开发与后台的技术支持;能够满足运营层对技术层的要求;熟练掌握ASP/PHP/ JSP等开发工具中的一种,能够独立开发后台;熟悉SQL Server或Sybase等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的开发;精通HTML语言,完全能够手写HTML代码,熟悉网络编程。

第四层为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层。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从事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

可见,硬件层和软件层涉及相关知识较为专业,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对该部分内容设置相对精炼,因此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像思科的CCNA、CCNP、CCIE认证,微软的MCSE、MCAD、MCSD、MCSA、MCDBA认证,以及Oracle、IBM DB2和Sybase数据库认证等都有利于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用层所涉及的内容是技术型人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运营与管理层所包含的内容是商务型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熟悉现代商务与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掌握电子商务原理与技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法律等知识,系统地接受电子商务技术与运营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3 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

从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实施的层次性,以及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看出计算机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深度与广度存在着差异。如何设置计算机类课程来满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成为各高校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应采取共性基础上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共同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共性平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课程(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程)和差异化实践实现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差异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归属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开始招生,是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制定了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并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信息技术方向,侧重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划、开发、应用和维护;二是营销管理方向,侧重于网络营销和管理。两个方向的确立符合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至于战略型人才,其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与商务知识可以在校学习,社会实践、工作经历与经验是该类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因此,战略型人才难以直接从学校培养,需要在社会中逐步锤炼。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两个研究方向,需要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实施共性基础上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两个研究方向学生必修的共性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高级课程的设置与专业方向相对应,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施差异化培养。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概论、程序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网络、网站开发技术及应用)、高级课程中的专业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营销等)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XML及其应用)等课程。采用分层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能够满足电子商务应用层和运营与管理层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除了强调理论教学外,还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例,充实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做到了“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构筑了一个三层金字塔结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新体系,如图3所示。第1层次为基础技能培养层,由各门课程的实验课完成。每门实验课都包含基本实验和选做实验,安排选做实验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第2层次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由一些重要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如网站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设计性实验等组成,每个学生都要接受专门训练。第3层次为科技创新训练层,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参加全国或天津市专业竞赛(如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或参加导师的科研,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也可以申报学校的SRT(大学生训练计划)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我校2007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已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得以实施。对2004级以后的各年级学生中采用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注重共性基础知识的教育,体现人才需求差异化的分类分层次培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了准确定位,学习兴趣浓厚,精神状态饱满。通过对03和04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实施新方案后培养出的人才类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增专业,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在“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其他方面的课程,如经济与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结合,使企业与高校直接进行合作,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均与企业挂钩,真枪实战地让学生领悟理论,让企业把握人才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琪,彭丽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潘旭华,鲁声清,尉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电子商务理论、应用和教学研究论文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潘旭华 尉 斌 张 波

计算机与电子实习报告论文 篇3:

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以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管理问题为例,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实习管理现状,提出应当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强化各实习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管理

当前,很多高校都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的改革也很有力度,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很多高校都很注重学生的校外实习,因为实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选择适合大学生自身条件的较好的实习单位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实习基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其要求的门槛更高,具体的标准也相对难以把握。这就是本文写作的背景,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校外实习的质量是当前高效面临的重要改革问题。

1 高校学生实习管理现状

高校因为不同的专业设置以及社会上对专业的不同要求,使得高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地点的时候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单位的冷淡态度和对实习生的看法等都造成了实习基地不稳定现状。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但是实习生缺乏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筹码,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任何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经济效益方面要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态度都不是很欢迎。虽然很多企业内部也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指导老师多是些没有经验的青年老师,这对企业而言毫无用处。当然也不排除各大地方院校对于实习这一块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实习生的心理上也多少受到课题更为重要的意识影响,所以整体上而言,校外实习往往就是形式,其质量可见一斑。

2 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实习基地建设

2.1 顶岗实习模式

就实习的训练内容而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实习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是项目训练,实习动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规范有序,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管理,要本着制度化的管理态度,认真对待顶岗实习这个阶段,使得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为走出校门做好准备。具体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实习生在企业顶岗的岗位要尽量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一致,计算机专业更应注重其生产流程的安排和设计。

其次,实习结束后要对实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要对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做出恰当的考核和评定,并对实习的成果做出总结。

再次,要注重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注重岗位实习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为毕业后步入职场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做好铺垫。

最后,做好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详细的考核记录。对该阶段实习的项目内容和考核成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定,从而方便校方后期的查询,使下一批学生的顶岗实习有所参考和借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

2.2“校企合一”模式

当前计算机行业的知识与技术变化迅速,同时信息行业不仅要求深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相结合无疑是理想的提升就业环境的重要手段。但实际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并没有对于这个培养模式足够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积极树立教学效果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带动作用,来增强教师、学生和企业对于该模式的认识。

“校企合一”模式的教学的成功运用需要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培养的方式与手段等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的有效参与,最好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向学生教授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有效地对接,满足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并且,改进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学习的效果与评价制定详细的体系,特别是学生在实习间的管理工作。

3 强化各实习环节的管理与监控

(1)实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的创建不应当只考虑某个方面,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首先应当符合教学的需求,同时也应易于进行管理,保证学生的安全。

(2)实习指导教师选派和考评。学生在进行校外实习时,指导教师的选择十分关键,学生最终的实习质量评估将由该教师完成,他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实习效果与质量,因此对于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应当谨慎,应当选择知识与经验兼具的教师来完成此项工作,切不可不顾实际情况随意选择校外指导教师。

(3)实习动员和实习前培训。对将要实习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十分必要,通过进行动员大会,增强学生对于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培训工作,有利于学生清楚认识实习的目标,同时熟悉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从主观上有了了解,在日后的实习过程中,就更加高效地进入实习状态。

(4)中期讨论和检查。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并不意味着学校完全放弃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指导教师应当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实习进展,特别是遇到知识上的难点,通过组织中期讨论的方式来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主动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与讲解,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将所学知识直接与實践结合,并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将实习期间的工作作为毕业设计素材,在实习期间完成首次答辩任务。

(5)撰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6)实习考核与评价。实习结束后的考核与评估不应当只是纸面上的报告,可以通过答辩的形式直接要求学生对实习的内容,过程中问题解决来陈述,答辩小组可以根据答辩情况来提出相关问题,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实习成绩,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实习的评估质量,也促进了学生及时总结问题、提升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方世林,王岳斌,戴华,邓胜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外实习管理探讨[J].电子技术,2016(06).

[2]王应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电子制作,2014(16).

作者简介:宋文(1988),男,汉族,陕西铜川人,本科,助教,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宋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论文下一篇:绿化养护管理林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