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供应链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上升为供应链的竞争,通过构建和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键技术供应链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技术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1:

CNKI总库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7-2012年公开发表在CNKI总库的5 080篇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中文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了该领域的文献量分布、核心作者分布、核心期刊分布及高频关键词,基于分析结果,总结出我国供应链管理在研究成果数量上、研究主题上、研究机构及地区上和研究内容方面的特点,以期为更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文献计量学;普赖斯理论;布拉德福定律;关键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盟与协作,形成一条利益相连、信息共享、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并逐渐成为学术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从文献上看,当前对供应链管理研究几乎遍及各个学科和专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热潮,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化,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已有一些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进行综述的文章,但理论分析的多,计量分析的少。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1997-2012年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为研究者全面了解及进一步研究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

1数据获取方法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更新及时,学科全面,论文质量高[2]。

由于国内最早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是1997年[3],因此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1997-2012年所刊载的文章为样本,运用CNKI的高级检索,采取“篇名”中包含“供应链管理”的检索策略,在“期刊”界面,通过精确检索,过滤筛选出5 080篇期刊论文。本文之所以选用“篇名”进行检索,是因为如以“供应链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取的数据中将会掺杂一些报告、消息、会议通知和无作者的文献,数据不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

2统计分析

21文献量分析

文献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发展速度和研究水平规模[4]。从图1看,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7-2002年,在1997-2002年期间,论文较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国外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吸收和引进,其中供应链概念和理论方面的内容探讨较多。这一时期的成果为国内供应链管理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这个阶段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快速增长期,文献数量出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在2007年达到的一个高峰。这种研究状态的变化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相适应的。这也表明,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企业及学者的重视。

第三阶段是2008-2012年。该阶段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每年的发文量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微弱递减的趋势。这其实反映出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相关研究将更加深入。

本文只对第一作者信息进行筛选并分析,以期确定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所谓核心作者就是那些发表的论文量多且影响较大的作者[5]。

23作者机构及地区分析

表2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布,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对发文在7篇以上的论文进行统计(见表2)。从发文单位看可大致细分为4类:一是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如南京大学的朱庆华,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来自企业的作者,如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投资部副总经理王佐,长期专注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在学术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三是来自研究机构的作者。如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的周林洋。他们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多种角度,使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这些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表3还可以发现,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较多,高校师生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重要力量。

从机构所在的地区看,一线地区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相对要比其他地区多,尤以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北京市居多,其他省份较少,分布不均衡。

24核心期刊分析

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从文献统计入手,对文献分布数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后,提出布拉德福定律[8]。即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看出直接为学科服务的期刊,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以及另外几个区。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列举刊载量20篇及以上的期刊,刊载论文数为1 796篇,占论文总篇数的3540%。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综述约占33%的期刊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所列的33种期刊所刊载的论文超过论文总数1/3[9],即33种期刊处于核心区(第一区),是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物流管理类期刊上,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123%,另外经济类期刊也较多,核心期刊有8种,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071%。其他的还有工业工程类期刊、科技资讯类等。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学科综合性较强。

25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该论文正式发表后某时期被其他发表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由表4可见,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有689次,一方面因为其发文较早,2000年发表,我国供应链管理领域刚刚兴起,其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文章深刻剖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为辅助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其他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中,绝大多数论述供应链的绿色管理、协调优化、风险应急、供应商与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也有研究者探索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如农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应用。说明目前学界研究理论与应用并用,推动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26论文关键词分析

261供应链伙伴的选择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在1997-2002年和2003-2007年这两个阶段一直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关注的高频词,选择供应链成员是组建供应链的首要任务,因此供应链伙伴的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而在2008-2012年更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更为细化。

26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问题

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物流”、“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在3个阶段均是高频关键词,说明从物流管理角度进一步研究供应链是一个核心议题。从收集的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敏捷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和“虚拟供应链”。

263供应链电子化

“电子商务”在1997-2002年出现频次仅次于“供应商”,在2008-2012年有所下降,说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1997-2002年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系统”方面研究,到2003-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得到更大发展后,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共享”方面。2008-2012年“信息共享”出现频次超过“信息技术”,说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将是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264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1996年提出的,绿色供应链旨在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1]。表5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刚刚提出,2003-2007年分别出现76和51次,而2008-2012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出现频次位居第二,说明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3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的文献量分布、核心作者、核心机构、核心期刊、高被引期刊论文及关键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研究成果数量上,自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1997年兴起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量由快速上升变为微微递减,2012年发文总量达到5 080篇,说明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研究主体上,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员,如孙衍林、朱庆华、马士华、王佐、周林洋和宋华等,他们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机构和地区上,不难发现,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主,其他机构研究力量较为薄弱。而这些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东部、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理论与应用并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供应链联盟、供应链全球化发展和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等几方面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及重点。

作者:胡笑梅 许媛媛

关键技术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2:

实施供应链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上升为供应链的竞争,通过构建和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核心竞争力 创新 供应链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经济全球化更扩大了企业竞争的空间范围,激烈的竞争形势既要求企业对产品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也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增值能力弱或根本不增值的业务环节外包给在这些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国际上很多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横向一体化思潮,即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非核心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具有专长的合作企业。这样,核心企业可以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避免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和投资负担。供应链联系着最终的客户和最初的供应商,通过客户需求把供应商的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企业自身、企业的直接客户和客户的客户贯穿成一个价值链。而供应链管理正是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满意度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内涵。供应链就是指从原材料供应直至最终成品消费的全过程,是横向一体化形成的从供应商、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链状结构。供应链涵盖了企业内部、外部的各项功能,这些功能综合起来形成了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商、仓库、零售商和顾客。如何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个组织机构的供应链包括满足顾客需求的所有职能部门,如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融资及顾客服务等。

任何一个供应链存在的目的都是满足顾客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赢利。供应链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与供应链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成本之间的差额,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sc=Vc-Csc。其中:Vsc代表供应链创造的价值,Vc代表顾客感受到的价值,Csc代表供应链为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创新绩效取决于Vsc以及Csc在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分配。以前的研究主要从提高Vsc的角度展开,对于如何降低Csc则较少涉及。创新面临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成本,但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所需的成本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供应商的成本支出、分销商的成本支出及顾客的成本支出。

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等进行设计、规划、控制、优化和决策,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是通过不断的优化,消除供应链上的薄弱点和非增值活动,提高供应链整体强度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横向一体化思维下的供应链企业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在共享合作和多赢思想前提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消除供应链上的浪费和非增值活动,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和系统功能最优,最终达到供应链的系统目标。即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

供应链是指依据顾客定单的原材料选用、供应商的评估及选择、原材料供给、生产及产品配送等一系列货物移动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供应链各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业务实施管理,协调好整个市场链的运作,目的是实现从降低成本向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提升及转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套超越组织界限、完全协同化的供应链运营及管理体系,其独创的物料核算原理体系和完善的功能可协助企业管理从供应商评估到供应网络建立、从供应链规划到物料询价、从需求计划到产品配送的整个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管理企业内外部资源。供应链把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内外部资源紧密联结在一起。供应链企业之间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与“双赢”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对之进行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实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准确、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通过供应商参与设计、并行工程、同步化运营、精细化运作、信息共享等思想和技术,实现有效管理外部资源;在有效使用好企业自身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外部资源(包含生产资源和创新知识),发挥“供应商也是生产力”的作用,提升企业的柔性和对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2、提升企业赢利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在成本下降5%或销售收入增长5%的情况下利润和税前利润的增加情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的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发展,而这完全得益于供应链企业的相互合作。试想一下,如果制造商完全承担从产品开发、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不仅要背负沉重的投资负担,而且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通过同步化运作和充分利用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专业技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而且受益的不止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费希尔(1997)认为供应链管理包括能够减少产品的物料成本。对于需求稳定、利润较低且生命周期长的功能型产品,企业可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协调来实现存货最低化和成本最低化。对于需求不确定、利润较高且生命周期短的创新型产品,企业要更注重供货的快速和灵活,有效调整产品存货水平和种类以应对不确定需求。企业通过实行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可以使产品的物质成本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满足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

供应链管理能够降低总成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由于信息失真而产生的“牛鞭效应”,减少或消除存货和存货不当而导致的各种浪费。二是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围绕用户需求,专注于自己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对优势的业务,可以从专业化和规模化方面获得规模经济性,使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也可以由于具有专业储备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在产品中的分摊。三是由于供应链企业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获得较低的交易成本。四是通过延迟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协同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资金成本和过程成本等等。

3、降低内部组织成本。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实行各成员伙伴间的经营信息共享,从而让成员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及时获得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同时,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的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动,降低组织管理所需的信息费用,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监控效率。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业务流程合理化,节约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避免信息在供应网络中传送时产生冲突,从而提高响应能力,提高顾客满意度。

4、提升企业的可持续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产生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擅长的核心业务上。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企业的运行机制,更表现为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提升。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信息共享、同步化运作及业务外包等策略和手段,使供应链核心企业有精力从事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专注于核心能力的提升。同时,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可以专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通过专业化和规模化而获得规模经济性。企业在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供应链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1、创新管理观念。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组织的传统观念。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特别是企业决策层的思维和观念对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对企业进行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在组织架构上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如果没有职能部门的协助,实施供应链管理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企业应把供应链看作一种股东价值和竞争差异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将其列入经营战略;将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专业技能纳入自己的资源范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同步化运作提高企业和整体供应链的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确定合作准则。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赢利和客户满意度。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在正确进行自制与外包决策的基础上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凸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核心企业要加强面向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供应链企业间的同步化运作和资源整合,以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还应努力增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3、加强信息技术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更有效的客户需求预测方式的出现,使企业直接从产品消费场所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并直接对市场作出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货物流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充分整合供应链各企业的数据、知识等资源,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共享,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物流运作,加强供应链的整体实力。第三方物流要与供应链所有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真正节约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4、营造供应链文化。共同文化的凝聚力在供应链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企业持续推动和改善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常常将企业文化作为连接节点企业的纽带进行倡导并推广。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其影响力把企业的价值观辐射到其他企业中,形成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把企业的价值观念与供应链本身的特点相结合,进而形成整个供应链的文化。供应链文化一旦形成,便比企业文化具有更广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得供应链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它把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联系在一条链上并对之优化,从而建立起快速反应型商业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L.费希尔:合适的产品供应链[A].价值链管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约翰·科伊尔: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张秀萍:供应链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罗青军、朱明伟:基于客户联盟的顾客价值创新流程重塑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 刘卫民、陈继祥:价值创新的市场利基识别研究[J].工业工程,2004(11).

[6]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 杰费里.P.温瑟尔著,王永贵译:精益供应链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朱 琳)

作者:李显良

关键技术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3:

纺织服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随着绿色供应链概念的出现,中国纺织服装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和挑战。本文在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为供应链上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力求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发挥竞争优势和纺织服装行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0世纪90年代,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得到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利用效果的现代管理手段,它以绿色制造理论与现代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工作方法为依据,对象包括了上游供应商、生产者、各类经销商与广大消费者等,其目的是促使服装产品从原材料收集、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送、利用到报废处置的全部流程中,做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加强和国际接轨,对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我國目前在世界上是纺织服装出口的最大国家,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大都主要是加工贸易形式,能从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中所获得的收益极少,在国际市场中,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和产品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导致我国企业实际市场占有率的下滑。对于我国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十分紧迫。2019年7月,“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大会主题围绕“智能供应链与智慧产业”探讨如何推动中国以及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怎样做好纺织服装产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目前学术界所关心的热点之一。

一、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性概念,但因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生态、高效沟通、社会利益的共享等特征,所以纺织服装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物流管理中重视对各阶段废弃物原材料的循环处置,以降低原材料耗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信息流上强调企业间信息沟通和配合,以围绕核心企业的信息进行运营;资金流上尽可能减少经营成本。纺织服装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即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依据,在核心纺织服装企业的主导下,把整个供应链链上的原料生产、织染、制衣、包装、运输、仓储、营销、使用、物品回收与处置等主要环节和相应的辅助环节串成了一条闭合的圈,核心纺织服装公司在这一闭合的圈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经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利用,达到了整个闭合的圈中最大化的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环境污染。纺织服装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核心价值就是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为纺织服装业供应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二、纺织服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一)提升纺织服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地位,就需要以大品牌纺织服装企业为核心角色,并在上下游行业内部形成绿色供应链网络。这不但可以减少纺织服装供应链上整体生产成本、增加反应速度,还有助于为核心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对整个供应链的高效管控,在根源上减少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和环境的污染,在整个过程中落实监督管理,以保证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能达到环保规定的条件,这不但有助于为核心企业塑造健康积极的形象,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总体的竞争优势。而绿色供应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将会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集中,进而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产业总体实力。

(二)实现供应链战略管理协同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经营行为一般都是建立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上公司间的良好关系基础之上的,在供应链上游企业间所实现的生产绿色化成果也能够在下游供应链企业间后续流程中进行延续,当然如果在某一个节点上发生了问题,那么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存在着放大效果,显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就是正溢出效应。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但自身更易于实现环境标准,同时还能够带动供应链上的其他公司环保管理达到标准。而绿色供应链则通过构建长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两型”社会的需要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是推行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模式为“资源-纺织服装-废弃物”,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于实行供应链管理与各种资源、环保的有机配合,从原来的采用“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转换为全生命周期的环保模式,按照纺织服装产品的供应链生命周期,实行“资源-纺织服装-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少的环保成本与资源利用代价,来获得最高的经营效益,进而科学高效地促进整条纺织服装产业供应系统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积极应对绿色壁垒挑战的需要

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可以有效帮助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应对全球范围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在国际贸易相关领域,有些国家或地区依托于他们拥有的科技资源优势,以环境和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由政府进行制度立法甚至采取更严厉的限制性法规,对非本国或地区的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源于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灾害问题。在初期,绿色壁垒的产生主要是为了维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安全的需求,而现代消费者各种理念都在提升,包括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致使整个国际市场范围内绿色消费活动蓬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绿色壁垒的发展,而绿色贸易壁垒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所使用,也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加入全球经济竞争的最大阻碍之一。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可以使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提高环境管控能力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

三、纺织服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

(一)市场缺少有效的制度和外部约束机制

当前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非常剧烈,我国国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能从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中所得到的收益是极少的。在还没有制定一套规范、明确的环保立法情形下,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干预力量不够,环境污染成本的测算工作推进滞后,以及整个社会资源型的核算系统还不完善,导致很多公司都不愿在环保管理方面加大投资,这就必然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当市场信息不充分或不正确时,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程度也和产品价格并不一定成正相关关系。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信息搜集是要成本费用的,要知道产品的绿色程度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检测仪器,通过相应的检测技术手段,而一般消费者很难对产品的绿色程度加以识别。所以,在市场交易中通过虚假广告或宣传的手法误导市场消费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形下尤甚。一些企业也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而不愿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由政府和市场消费者所组成的外部约束体制还未能有效形成以前,纺织服装企业内部要是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长期的发展视野,只关注于企业局部的效益,是很难有动力自主去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

(二)企业缺乏环境管理理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第207技术委员会在1996年开始制定了以ISO14001标准为核心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为全球市场进行环保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但由于市场并非所有纺织服装企业都具有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其中有部分小、中型企业在环保管理意识方面就做得不足,积极主动去认证的数量并不多,即便是我国国内的部分中、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尽管通过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认证,但在后期的环保管理操作往往会不了了之,违规操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总体而言,我国国内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依然保持传统环保管理——重视末端管理,并未认真贯彻实施以“防治为首”的策略。

(三)与纺织服装产业配套的清洁生产技术滞后

相对于国际纺织服装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和纺织服装产品有关的清洁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仍然严重落后。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以改善产品、降低污染物产出为直接目标,但由于多数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比较滞后,资源效率也不高,因此多数生产的原料、能源消耗较高,造成生产污染也较大,且部分技术问题目前还无法寻找可行的解决路径,陈旧、落后的生产技术设备,也制约着不少先进清洁生产方案的顺利实现。

四、纺织服装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推动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工程具有先导性的意义,是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在宏观经济层次上建立游戏准则来约束所有企业组织的运作,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成功开展的最主要外部要素。特别是我国企业在开展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早期,强制性法律仍是相关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最主要驱动力。而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出台更具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法规和政策支持措施,将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进一步健全环保法规与管理体系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形成环保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正向激励。政府部门可通过税费减免等鼓励办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我国可学习和参考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加大对供应链中的关键中小企业的监管与扶持力度。而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在健全的体制保障下,也必然会有巨大压力与动力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二)、强化全生态概念,加强绿色文化建设

全生态概念,是从纤维种植或生产、纺纱织造、前处理、印染、后整理、成衣制作以及废物处置的全部生命周期中的生态性,即纺织服装生产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生态化性。要做好绿色生态建设,必须认真学习优质纺织服装企业的一系列先进经验,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作为本企业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发展推动到包含上游供应商到中间经销商再到下游零售商的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使这种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全员认可,全员参与,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绿色生态管理。

(三)纺织服装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由于纺织服装供应链中包括了众多合作方,所以总体的业务流程再造就变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工作流程中的关键内容。鉴于纺织服装供应链从上游到下游整个链条一般都很长,而市场需求又转变得很快,所以纺织服装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的重任就需要由承担纺织服装供应链核心角色的纺织服装企业来完成。纺织服装核心企业必须整合整条供应链上的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相关组织部门资源,还必须同供应链上游、下游的其他合作企业共同实施以实现其战略目标,核心纺织服装企业还可以和上、下游其他企业签订激励协议,并分享给其合作者以相应的利润或为其提供技术培训与支持等。核心纺织服装企业从设计、生产到产品销售再到逆向物流过程,都进行协调与有效的管控,最后完成整体供应链的优化。

(四)全面技术革新应对绿色壁垒

纺织服装企业也必须主动面对绿色壁垒,在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行业标准扶持的同时,也更为注重于企业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创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上的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核心纺织服装企业都需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以达到经济性和社会效益上的双赢,因为这样不但可以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全球市场,而且还可以改善核心纺织服装企业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的整体形象,从而提升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价值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升纺织服装绿色供应链整合的国际竞争优势。

结 语

绿色供应链管理,满足了消费者根本利益和需要,响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是纺织服装产业迅速完成产业升级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纺织服装企业追求长久发展的要求。在国际市场产业生态化发展形势以及全球绿色壁垒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的推行进程也是必然选择,因此强化了政策主导地位,更加关注市场调节功能,制定出适应国情的技术标准,强化全生态概念,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并通过供应链上的核心服装企业推动整個供应链的流程再造和战略升级,一定可以顺利地实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下长久生存和发展。

作者:蒋彦青 李颖

上一篇: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论文下一篇:产业结构的农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