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危害现状论文

2022-04-22

摘要:正宁县每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面积0.67万hm,具有发生面积大,分布不均衡等明显特征。在客观分析了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控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入侵危害现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物入侵危害现状论文 篇1:

德宏州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调查

摘要:为探索外来入侵生物在德宏州分布的区域、传入时间、扩散途径、发生与危害现状、防治和利用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农林科技专家、调查区内经验丰富的农民、基层科技人员,以乡(镇)为单位,村为单元,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入侵物种分布与危害的地段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德宏州区域内分布有9个科15个物种,其中12种陆生植物,2种水生植物,1种水生物,分布总面积达5 042.64 km2;掌握了外来入侵生物传入时间、传入与扩散途径、分布与危害及防治和利用情况,其中,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对农林生产危害较重,其他物种的危害与发展在可控范围内。

关键词:外侵生物;分布;调查与分析;德宏州

Key words:Alien invasive species; Distribu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ehong

生物入侵已成為世界性的生态和经济问题,甚至被认为是21世纪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1-2]。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的严峻势态。据统计,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超过529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占51种[3]。李乡旺等[4]通过野外调查与查阅资料,统计出云南主要外来入侵植物有55种,隶属于21科47属。云南省德宏州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易于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生存和发展,因此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扩散、防治和利用情况,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现状,可为下一步防控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德宏州林业和农业部门采取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紫茎泽兰、福寿螺进行防治。然而,目前尚未建立外来入侵生物预警监测、风险评估体系,缺乏科学的防控依据。因此,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掌握其发生与危害规律,对于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德宏州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研究了外来入侵生物发生与危害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和利用情况,旨在为建立防控机制与决策提供依据。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德宏州是少数民族农业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地理坐标为97°31′~98°43′ E,23°51′~25°20′ N。南、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5县(市)中4县(市)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 km,有24个边境乡(镇),6 000余个村寨与缅甸毗邻,国土总面积11.53 km2。属中低山宽谷盆地区,所处纬度较低,全境紧靠北回归线附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降水丰富,是全国光照高值区之一,≥10 ℃积温6 457~7 310 ℃,全年日照时数2 320~2 452 h,主要坝区多年平均气温18.3~20.0 ℃。

1.2:资料调研:

组织调查技术人员观看外来入侵生物碟片,了解外侵生物特征特性,增强感性认识,查阅农林部门往年的入侵物种调查资料。走访调查区域内经验丰富的农民、基层农林科技专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时间、传入途径、发生与危害及防治和利用情况[5]。

1.3:野外调查:

以乡(镇)为单位,村为单元,在乡(镇)农技人员和村社干部的配合下,开展外侵生物调查。采用GPS定位,1/25 000、1/50 000地形图实地勾图,GPS、皮尺丈量和目测计算面积,在调查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入侵物种分布与危害地段,进行样方调查。按照调查表填写地理情况、土壤类型、地点名称、物种分布与危害现状、土地权属,拍摄外来入侵生物照片,采集物种标本。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外来入侵生物种类与地理分布:

根据外来入侵物种在德宏州的发生与危害现状,按下列标準划分为3个危害等级。严重危害: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或导致其他植物濒临死亡或致死;一般危害:外来入侵生物明显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致使其他植物生长状态较差;轻微危害:外来入侵生物较小或不明显地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

根据以上危害等级,可以得出德宏州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即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对农林生产危害较重;假臭草、苏门白酒草、马缨丹、水花生、柄肿菊对农林的危害一般;含羞草、水葫芦、水白菜、锯齿大戟、毒麦对农林的危害较轻或未造成危害。

该调查确定的外来入侵生物,是根据上级农业主管部门下达调查的外来入侵物种。全州共发现9个科15个种,其中12种陆生植物,2种水生植物,1种水生物(表1),分布总面积达5 042.64 km2,其中薇苷菊、紫茎泽兰、飞机草、福寿螺发生危害严重。

2.2: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时间与途径

2.2.1:传入时间。紫茎泽兰、飞机草、马缨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传入,假臭草、苏门白酒草、含羞草、水葫芦、柄肿菊、水白菜、水花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传入,薇甘菊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福寿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毒麦、豚草、锯齿大戟于21世纪初传入。

2.2.2:传入途径。紫茎泽兰、飞机草、马缨丹、假臭草、苏门白酒草、含羞草、薇甘菊、豚草通过自然途径传入;水葫芦、柄肿菊、水白菜、水花生、福寿螺被有目的地人为引进;锯齿大戟通过境外购种携带传入;毒麦是州外引种传入。

2.3: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情况

2.3.1:紫茎泽兰。紫茎泽兰,别名败马草,德宏州50个乡镇均有发生,危害严重,分布海拔210~2 880 m,总发生面积275 109.00 hm2,其中,在农业用地占11 355.00 hm2,林地占216 205.00 hm2,草地占8 51400 hm2,其他生境占39 03500 hm2。该物种于20世纪40年代从境外传入,由种子繁殖,种子通过风媒、飞禽、运输工具等扩散,目前已适应了当地自然条件。紫茎泽兰对环境适应性强,入侵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地、道路两旁、河堤、沟渠边、居住地等。由于缺少防治项目的支撑,导致天然林、荒地、河堤等发生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农地、城镇、村寨周边、沟渠边、人工林、公路两旁的发生面积不同程度的减少。近年来,紫茎泽兰的发生呈逐年减轻的趋势,从2006年的340 726.00 hm2下降至2014年的275 109.00 hm2(表2)。

2.3.2:

薇甘菊。薇甘菊,别名山兵藤、白花草,目前在德宏州5县(市)46个乡镇均有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总发生面积26 898.50 hm2,其中,在农业用地占5 323.60 hm2,林地占13 291.47 hm2,草地占46.30 hm2,其他生境占8 237.20 hm2。微甘菊从境外传入,1983年昆明植物热带研究所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植株标本,是我国大陆距今最早的薇甘菊标本,其再生能力强、生长快,以有性和无性方式繁殖,以匍匐覆盖和攀援覆盖方式危害,每年以10~20 km的速度扩散,扩散途径有风媒、飞禽、流水、运输工具、种苗携带等。分布海拔204~1 536 m,入侵耕地、园地、林地、草场、荒山荒地、道路两旁、河堤、沟渠边、居住地等,其中海拔760~1 110 m区域的薇甘菊生长、分布密集,危害严重。

2003年薇甘菊在云南省瑞丽市和盈江县的7个乡镇扩散蔓延,2006年德宏州36个乡镇发生薇甘菊,总发生面积11 175.33 hm2,2008年德宏州42个乡镇发生,总发生面积27 739.42 hm2。自2008年秋季实施防治以来,发生率由7412%降至2014年的3.03%,分布在农地、城镇居住地周边、沟渠边、公路两旁的薇甘菊持续减少,河堤、林地略有增加,荒山荒地、部分农村居住地周边增幅较大。由表2可知,2006年薇甘菊的发生面积为11 173.30 hm2,2014年为26 898.50 hm2,扩散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调查区域分布的15种外侵物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种外侵物种传入时间多数在20世纪40年:

代后,传入年限跨度大,传入途径复杂,多数物种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下;人们普遍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控意识淡薄,人为无意识导致外来入侵生物扩散现象突出,农民掌握的防治方法少,防治效果不好;缺乏政府资金支持,预警监测能力弱,协作、统防、信息共享不畅,防控工作滞后。

3.2:建议

3.2.1:

开展早期预警监工作。外来入侵生物具有潜伏性、突发性以及对气候、土壤、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种群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土壤湿度、温度密切相关。如果入侵初期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旦扩散蔓延,便很难消灭[1],因此应开展早期预警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3.2.2:

建立部门沟通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外侵生物分布区域广,防控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应建立部门沟通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对农民加强防控知识和防治技术宣传培训,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防除并举,点面结合;监测时互防,灭除时联防”的防控机制。

3.2.3:

加强防控机制的建立和防治队伍建设。外侵生物防控应在保护农业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防控机制的建立和防治队伍建设,建立政府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加强对公众外侵生物防控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的防除能力。

3.2.4:

加强防治工作。外侵生物防治应结合实际,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方法[1],在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区域内,根据地块实施替代种植技术,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通过管理措施,控制外侵生物的再生。

参考文献

[1] 王伯荪,王勇军,廖文波,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2,23.

[2] 张乃群,庞振凌,庞发虎,等.中国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及防除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3):59-62.

[3] 张国良,付卫东.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

[4] 李乡旺,胡志浩,胡晓立,等.云南主要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6):5-7.

[5] 邱月.辽宁省百合属植物资源现状及调查分析[J].中国植物资源,2015(3):63.

作者:谷芸

生物入侵危害现状论文 篇2:

正宁县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现状发生原因与防控对策

摘 要:正宁县每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面积0.67万hm2,具有发生面积大,分布不均衡等明显特征。在客观分析了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控对策。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现状;发生原因;防控对策

1 正宁县林业有害生物主要种类及危害情况

近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林果业产业的长足发展,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包括苹果等经济林,下同)的发生防控形势日趋严峻,主要发生危害种类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特别是刺槐蚜虫、刺槐眉尺蠖、杨干透翅蛾、黄斑星天牛、河曲丝叶蜂、果梢斑螟、松针小卷蛾、柳瘿蜂、苹果绵蚜、中华鼢鼠、野兔、刺槐白粉病等,另外还有多种在苹果、杏树等经济林木上发生的多种病虫和鼠兔害,每年发生危害面积接近0.67万hm2,直接成灾面积达333.33 hm2,对我县的林果产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灾害和损失。如危害杨、柳树的黄斑星天牛、河曲丝叶蜂,危害苹果的苹果绵蚜等就是近年来从境外传入我县的几种传播迅速、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目前仍处扩散蔓延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1.1 优势种群 指在我县每年都有发生,并且危害较为严重的病虫,以成片林木和退耕地营造的刺槐、油松、杏树、苹果等主要树种为寄主。主要包括刺槐蚜虫、刺槐眉尺蠖、杨干透翅蛾、黄斑星天牛、松针小卷蛾、河曲丝叶蜂、苹果锈病、中华鼢鼠、野兔等,最高发生面积每年可达0.33万hm2,特别是退耕地的鼠、兔害,危害严重的年份局部地块会造成成片造林地苗木被吃光啃光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林果产业的健康发展、生态景观和林木的正常生长,既降低了生态效益,也使经营者遭受到较大经济损失。

1.2 次发种群 属常发病虫,年度发生面积多在133.33~200 hm2,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危害杨树、刺槐为主的食叶类害虫和蛀干害虫,如白杨叶甲、刺槐眉尺蠖、黄斑星天牛等;一类是以危害苹果、杏等经济林为主的苹果腐烂病、干腐病、白粉病、早期落叶病、苹果绵蚜、蚜虫、金龟子等。

1.3 偶发种群 指在个别年份、个别地块偶有发生,突发性强,当年危害严重,经除治后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这种病虫害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及时防控,就有可能大范围传播,加重危害程度。

2 正宁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原因分析

2.1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日趋严重。气候变化、持续暖冬,使害虫的滞育期缩短、危害期加长,越冬虫态死亡率降低、越冬基数增加,为害虫特别是食叶类害虫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危害,而且个别虫种出现危害时间加长、世代重叠等情况。

2.2 水资源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由于我县地表径流水和自然降水较为匮乏,加之地下水的连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近年来干旱又持续频繁发生,年度降水量不断减少,使营林管护和果园管理用水非常紧张,不能满足林木、果树正常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导致树势衰减,抗性降低,引发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大量发生。

2.3 林分单一,为相应寄生的林业有害生物提供了优良的滋生蔓延场所。受政策导向、利益驱动及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可供我县生态环境建设和林果产业发展选择的优势树种较少,逐渐形成了单一树种造林的格局,使刺槐、杨树等地方优势树种的纯林营造林速度和面积逐年加大,造成了以刺槐、杨树为寄主的病虫种群迅速扩大,大面积暴发的几率增大。

2.4 林、果农科学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意识淡薄、知识匮乏,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大量流行和发生。用材林和防护林林地密植,重造轻管,粗放经营,经济林及果树重栽培,轻管理,造成病虫害大量流行发生。

2.5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区内外交流合作急剧增加,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对境外苗木及其他林木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样就会导致大量不明身份的林业有害生物涌入,并且便利的交通和频繁往来的车辆,都给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6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滞后,应对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能力有限。我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起步较晚,技术设备等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紧张,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体系不健全,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还没有实现经常化和规范化,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测报和防治经验较为欠缺,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水平较低,特别是应对和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能力较低,致使一些林业有害生物大量流行和发生。

2.7 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造成天敌数量锐减,破坏了自然界食物链断裂,为林业有害生物创造了适宜发生和生存的条件。

2.8 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相互交错,扩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生存空间。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大量农业用地变为林地,这类地较以往林地的地理、立地、水肥等条件较好,加之退耕后无人耕种,林草生长茂盛,人为干扰行为减少,为鼠、兔害等林业有害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

2.9 特殊的区域自然气候,造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我县高温多雨的夏秋气候,非常适合病虫鼠兔繁殖、生长、发育和蔓延,特别是鼠、兔害经历这一阶段,即可形成较大种群,到冬春时节,鼠、兔又因食物来源极为困难,只能以树木根系、幼嫩韧皮及枝条为食,特别是对当年定植的幼树危害更为严重,鼠、兔危害林木以环状剥皮为主,致死率高、危害大。再加之鼠、兔活动隐蔽,广大林农果农缺乏防治经验、技术和资金,不能对鼠、兔害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致使其危害加剧。

2.10 鼠兔繁殖力非常旺盛。据调查,鼠、兔类繁殖能力强,每对害鼠每年最多可繁殖上百只;每对野兔每年最多可繁殖到30只。这样的繁殖速度可促进鼠、兔形成较大的种群队伍,扩大了林木果树危害的源头。

3 正宁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3.1 树立健康理念,实行科学营林要从规划设计入手,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配置树种、林种和品种。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义务植树和村镇绿化建设要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优质林和风景林,逐步改变我县现有造林绿化树种结构单一、林种质量差、抵抗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能力低的被动现状。经济林建设应推广优质无毒苗木栽培,并按照优质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要求,大力推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乡土方法”的综合防治模式。要加强部门之间协作,进行综合管理,形成客观条件调查、规划方案审定、苗木选配调拨、绿化施工管理、后期林木管护、果园周年管理等一条龙作业,优化行业管理,营造健康森林、林木和果园。

3.2 加强机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从政府职能推进和专业管理需求两方面入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建设,特别是县级防治队伍的建设,确立一支固定的专业队伍,保证有牌子、有位子、有房子、有桌子和相应的技术设备、资金投入和措施保障,使此项工作真正有人专管、常抓常管、综合监管,真正形成政府主导、单位负责、行业协作、区域联防、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实现良性运转。

3.3 增加资金投入,保证正常运转要进一步拓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投资渠道,稳定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纳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实行工程项目投入、县级财政投入与林农果农投入相结合,从检疫、测报、防治几个环节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力量的投资力度,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3.4 构筑保障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3.4.1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为依托,以“监测要全面、预测要准确、预报要及时”为目标,以加强测报基础建设为重点,转变工作方式、实施双向选择、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管理,确立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监测数据准确、信息反馈及时的测报网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测报网络。要注重专业测报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工作的科技含量,使人工监测与网络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领导决策、科学防控和减灾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3.4.2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管理模式,变被动受理检疫为主动检疫,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责任明确、服务到位,摸清苗圃底数,果园情况,掌握木材及林木产品生产经营加工动态,建立健全检疫档案,加强监督检查,严把苗木等应施检疫对象生产调运质量关。

3.4.3防治减灾体系建设以《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为依据,本着“谁经营,谁管理,谁防治”的原则,提升专业防治技术水平,广泛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努力实现专群结合、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4.4应急反应体系建设针对我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日趋严峻的防控形势和我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要面对现状,审时度势,立足长远,不断充实完善《正宁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正宁县处置重大外来和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反应体系,从容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突发事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灭疫除害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大发生。

3.4.5人才队伍体系建设要通过学院分配,定向培训,自学自修等渠道,不断充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队伍的力量,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

3.4.6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不断拓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的技术研发和推广空间,注重扶持有关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生产实践,选择重点研究课题,深入开展技术示范,广泛推广技术成果,为掌握我县森林、林木主要病虫鼠兔种群分布及发生规律,推广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打建平台。要努力解决科研与生产实践不接轨的问题,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线的需求能很快通过申报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真正使这项工作为推动我县的林果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宏阳等.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特点、成因与治理对策[J].

[2]候坤龙等.黑龙江省森林鼠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森林病虫通讯,1995,(4):43-45.

[3]周卫芬.青海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森林病虫通讯,2000,19(3):43-45.

[4]潘宏阳等.西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及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1,20(6):36-38.

[5]马秉寅等.铜川市森林病虫害现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2):33-36.

作者:冯润怀

生物入侵危害现状论文 篇3:

中国出现生物入侵加剧的原因及其防范问题探讨

生物入侵是指一种外地物种侵入一定地域,导致侵入地原有生物平衡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旅游业的兴起,给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其扩散蔓延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多的机会,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也超过以往,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加剧。因此,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视觉,旨对造成中国生物入侵加剧的主要原因及其防范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际上生物入侵三种渠道分析

生物入侵的渠道主要包括有意引进、无意引进和自然入侵三种方式,其中有意引进、无意引进都与进口贸易相关。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项目组开展的第2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共查明488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仍占49.80%,无意引进的种数占49.38%,自然扩散的种数仅占0.82%。

(一) 有意引进

因农业、园艺、水产、畜产、病虫害控制和土壤保护等目的所进行的外来生物的有意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水葫芦、大米草、福寿螺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将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又称为凤眼莲)作为猪饲料大面积的推广,由于它在中国几乎没有天敌和竞争对手,加上繁殖速度极快,已经是中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现已遍布中国南方十几个省市的河湖水塘。滇池、太湖、武汉东湖和珠江等均出现过水葫芦泛滥成灾的情况,造成河道堵塞、水源污染等严重危害,中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亿元至10亿元人民币,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水葫芦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云南滇池,由于水葫芦生物入侵和富营养化的双重作用,原来生活在该湖泊中的很多水生生物几乎处于灭绝的边缘。

(二)无意引进

外来入侵生物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造成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口货物及包装物、交通工具和旅游者无意间被引进的。

松材线虫(号称“松树癌症”)就是无意引进的典型案例,其原产于北美,在中国无天敌,一旦蔓延可以使受害树木迅速枯萎而死亡,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中国于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附近的黑松上首先发现松材线虫,当时发病死亡的松树仅265株。据国家林业局在2006年2月的报告,疫区发生省市为江苏、江西、浙江等11个省、直辖市的95个市、县、区,2005年发生面积达7.7万公顷,当年致死松树154万多株。

近年来,我国进口原木和锯木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也进一步加剧了松材线虫传入中国的危险性。以宁波口岸为例,自2006年以来从来自葡萄牙、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度货物的木质包装中均截获到松材线虫,从携带松材线虫的木质包装来源国不断扩大的趋势来看,松材线虫已经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逐步向中国入侵。

(三)自然入侵

除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之外,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的生物,即自然入侵。如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借风或动物的力量实现自然扩散,其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紫茎泽兰是中国国家环保局公布的首批16种外来入侵性有害生物之一,该草约于20世纪40年代由缅甸自然扩散传入中国云南边境临沧地区南部, 现已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藏等省区广泛分布,并仍随西南风向东和向北传播蔓延,紫茎泽兰侵占农田、林地,与农作物和林木争阳光、水、肥料和空间,并能分泌化学物质,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很快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干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给当地的农、林、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近年来生物入侵加剧的原因分析

(一)进口贸易的逐年递增

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进口贸易的逐年递增,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数量增多。中国从2001年12月开始,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 2010年开展的第2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共查明了488种,仅仅7年间,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就增长了72%。

2002年以来,随着每年进口额的持续增长,外来有害生物也呈现出传入频率加快的特征。

如图1所示,近年来中国口岸截获各类动植物疫情呈大幅增长趋势,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进口额有所回落,但口岸截获外来有害生物数量仍呈小幅增长态势。截获的外来有害生物已由上世纪末期的年截获不足1万次,攀升至2010年的33.9万次,截获的各类动植物有害生物3431种,同比分别增长54%和9.4%。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境口岸共截获各类动植物有害生物就已经达到3402种32万次。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国遭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正在迅速增长,面临的生物入侵的压力愈来愈大,中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盲目引种

引种本来是改进品种、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中的退耕还林(草) ,以及城市绿化所需,出现了新的引种高潮。盲目引进的物种,如果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适应期,依靠自己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大量繁殖,迅速生长就容易造成生物入侵。

例如:大米草是我国2 0世纪60-80年代从英美等国引进的用于护滩固岸的植物,但经自然繁殖和人工种植,这种杂草几乎占据了中国整个海岸线的70%,在北起辽宁锦西县,南到广东电白县等80多个县市的滩涂上均有分布。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大米草疯狂扩散,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特别是在福建,大米草疯长,破坏了近海生物环境,导致鱼类、贝类、蟹类、藻类等生物窒息死亡,并与海带、紫菜等争夺营养,水产品养殖受到毁灭性打击,有时还堵塞航道,污染水质,诱发赤潮等灾害。另外大米草与土著植物杂交将其基因侵入到土著植物基因库中,造成土著植物基因型的丧失,甚至造成濒危植物的灭绝,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和进化后果。

(三)旅游业迅速发展

近几年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人数急剧增加,从2001年的8901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13376万人次,由此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流动人群,给外来物种的入侵带来了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往返于外来物种的种源地或侵入地,旅游者从种源地带来的生物,如水果、蔬菜或宠物等,极有可能携带有危险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外来入侵物种。例如:中国海关曾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柿子、番荔枝和鲜辣椒等水果蔬菜中查获到地中海实蝇(“水果头号杀手”之称),旅游者尤其是来自疫区的旅游者携带未经检验防疫处理带有病原的制品,旅游食品、纪念品以及旅游商品包装物等也会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和防治难度。

中国为了旅游地建设而引进物种,构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例如为了兴建公园绿地、高尔夫球场等草坪,而目前草种育种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使用的草种除了中华结缕草种以外,仍然以依靠进口为主,现已形成了一些种类的入侵现象,如黑麦草在草坪绿化、畜牧养殖等方面,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近几年来,黑麦草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麦田传播迅速,与小麦争水、争光 、争肥料、争生存空间,使小麦产量降低,并且品质也下降了,危害面积已达5000平方公顷以上,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在小麦主产区——河南省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

(四)检验检疫工作不完善

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有效阻断生物入侵的主要措施,因此被称为是防范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但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口岸检疫查验任务繁重,口岸一线的工作压力较大,检验检疫工作有待完善。

一方面,口岸检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各口岸检测能力也存在不均的现象,容易导致疫情检出率偏低,并且检验检疫部门一般单独从事检验检疫工作,与农业部、卫生部和环境保护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因而缺乏完善的检测和监测体系及快速反应机制和快速检测、跟踪监测技术等,例如如果输出国的原木、木制品等的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或处理结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加之检测技术水平落后,那就不能确保携带动植物疫情的进口产品不进入到国内,从而造成生物入侵。另一方面检验检疫查验工作威慑力不大,一些旅客携带的禁止进境物品被检验检疫部门查扣截留后不服从检疫执法人员的安排,而检疫执法部门缺乏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无法对旅客进行处罚,所以造成了检验检疫执法威慑力不高,而不能对被查获的禁止入境物品进行有效监管。

(五)全球气候变化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例如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温度是限制植物和许多动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气候变暖可能增加外来物种的耐受性,使来源于较温暖区域的外来物种形成更大的种群,扩大它们适宜生存的区域,并且扩散和分布的范围更广,因此将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进程与扩张的格局。如水葫芦偏好高温湿润的气候,一般25℃至35℃为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所以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另外,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它的自然选择进化,其危害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并已扩散到温带地区,如锦州、营口一带均有分布。还有,全球气候变化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增加,例如风暴潮和巨浪等异常灾害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巨浪等会冲走植物根系周围的有机质,降低外来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从而造成植被面积减少、结构单一,甚至会使土著植被彻底破坏,产生没有植物生长的裸露地面,使入侵生物更容易永久持续繁殖。

三、合理利用贸易限制措施防范生物入侵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WTO贸易规则

作为WTO成员国,应充分利用WTO《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条款,采取禁止进口或是限制进口具有生物入侵威胁的相关产品的措施,来保护中国的生态安全。中国的动植物检疫和防范生物入侵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转化、吸收、借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规定,并且建立协调机构,进行风险评估,防止某些国家利用中国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中国。

有效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包括:一是起诉,对于外国政府违反WTO规则并损害本国权利的行为,应及时地做出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按照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则和程序要求磋商或成立专家组,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争端;二是应诉,在受到外国政府起诉时,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上的阶段性和争端解决方法上的多样性,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掌握主动权,以利于在政策和法律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应充分利用WTO透明度原则,建立起快捷便利的多国信息网络,了解各成员国生物入侵及防范的相关信息,为中国防范生物入侵发挥积极作用。

(二)严格实施生物入侵社会成本内部化措施

如果引入外来物种造成了重大损害,而行为人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则是外来物种负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使得置身于环境中的其他经济主体遭受了损失或付出了代价,实质上是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导致私人成本的社会化,即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现象(或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在此情况下,贸易商在利益极大化目的的驱使下,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盲目进口。

所以解决生物入侵问题,应严格实施生物入侵社会成本内部化措施,即实行进口前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规定贸易商在进口的外来物种前必须先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并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必要的话应实行生物安全保证金制度,当确定进口未造成生物入侵问题时退还保证金,否则不仅不退回保证金,还有可能增加罚款。

(三)合理调整关税结构

为了防范生物入侵应该对一些进口产品,特别是某些生物入侵风险极高的初级农林产品,要合理调整关税,即相应提高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因为初级的农林产品未经加工极易携带外来入侵物种,例如:通过研究表明大米的加工过程会对“稻水象甲”等昆虫产生致命的影响,所以未经加工稻米的进口贸易带来的“稻水象甲”入侵的潜在高风险比起已加工大米的进口贸易要大很多。

关税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如果贸易商要进口具有生物入侵潜在威胁产品就必须要交纳进口关税,交纳更高的进口关税后必然会提高的成本,减少了贸易商的经济效益,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贸易商将会相应减少具有生物入侵潜在威胁产品的贸易量,与此同时减少了生物入侵的风险。

(四)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

中国在进口贸易中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改变进口低“门槛”来防范生物入侵,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完善认证体系,并实现各相关部门在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方面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行动协调,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例如鼓励一线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工作人员、工作组、专家组,加强对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收集、整理最新信息,开展好相应的研究工作,为制定有效的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防止生物入侵形势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陈集双,姜永厚.外来入侵生物控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

[2]丁晖,徐海根等.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3):35-41.

[3]江旅冰,许韶立.生物入侵与我国旅游业生态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87 -12390.

[4]金毓.国际贸易视角下的“生物入侵”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21-22.

作者:冯馨

上一篇:金融税制问题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形象策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