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专业课程实验档案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职女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选择与就业困难问题值得特别关注。本文从对高职女生的问卷调查中,探寻其就业选择的特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共同做好高职女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科专业课程实验档案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科专业课程实验档案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摘要: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因为综合实验室将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模拟平台。本文重点探讨目前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源,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要培养出合格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或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在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模拟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大多经管类毕业生往往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使大学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造成的,而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模拟平台,能大大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为经管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高校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1 经管类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是地方高校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1世纪,企业对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既要求有较强的专业实务的应用能力,又要具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对经管类专业从总体上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许多课程内容的学习都需要情景模拟或是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尤其对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大量案例为手段,但由于很多资料信息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很难开展。这时候就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理工科的实验室,来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或构建模拟企业的案例资料,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教学来理解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加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1.2 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建设是经管专业教师科研的重要平台

高校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单位,更是一个科研单位。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为经管专业的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科研平台,解决了科研资源缺乏问题,尤其是年轻教师由于社会资源少,很难接触企业实际,因而无法开展更多的科研工作,通过综合实验室就可以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更好地指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 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有效解决经管专业实习难的问题

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难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多单位都已经满员,即使有企业愿意接受实习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们也很难接触到实际工作,比如无法看到企业的生产流程,无法接触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资料等,只能去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基础,能够解决社会现实给学生带来的实习困难,能够丰富学生的能力结构,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 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尽管各地方高校已基本建立了经管类的实验室,但是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起到综合实验室的应有作用,现就问题分析如下:

2.1 经管类课程的实验课开设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全相符

由于经管类实验课程的地位相对理论课要低,因此很多课程按照课程体系设置总课时中有部分实验课时,而实际中这些课程很少上实验课,全部都是课堂讲授;还有一部分要求单独设置实验课的课程,却把实验课变成从属地位,没有单独的实验内容设置,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使学生很难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理解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也为这些课程的后续学习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难以达到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2 经管类综合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少,教学手段难以提高

地方高校相对于重点院校资金来源较少,加之经管类实验室相对于理工实验室的投入产出效益较少,因此,导致在高校的资金投入方面更偏重于高效益的理工实验室。经管类综合实验室的资金缺乏,使得很多实验课程无法获取更好的计算机软件来支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甚至有些课程比如会计手工实验课程的会计用品资料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量,只能在实验教学中缩减某些实验的设置,因而导致实验开出率较低,难以达到实验课程的预期效果。

2.3 专业实验教师师资缺乏

2000年教育部突出强调“经济管理实验室和其他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尽快改变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相对落后的局面”,由于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经管专业较晚开设教学实验课程,因此,专业实验教师师资缺乏。专业实验教师师资缺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许多高校领导对经管专业实验教学的观念认识不够,认为实验教学是辅助教学,因而实验教师也是教学辅助工作人员,从而使得在高校的薪酬待遇方面,实验教师的待遇相对理论教师要低。尽管实践教学环节很重要,但由于受到个人经济利益的限制,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导致专业实验教师师资缺乏,愿意担任实验教师的人员素质却不高,这样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4 实验室教学档案管理落后

实验室档案是通过各项零散的实验过程资料经过收集和整理归档而成的,它是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实验室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大多地方院校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和健全有力的实验教学规范的组织机构;没有符合规定的档案保管场所,缺乏必要的档案用品;缺乏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往往都是兼任教师,人员变动大,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和实验教学专业知识,不能规范地进行收集、整理,直接造成了实验室档案的漏归、少归。

3 加强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是高校实验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规范各项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关键措施。制定周密细致的制度比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制度”、“学生上机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的考核制度”、“实验室设备管理维护制度”等等,使实验室管理有章可依,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地方高校还应该制定实验教学的相关规定,从实验项目立项、开放、实验项目验收的管理规定;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的质量标准也应有相应规定。总之,经管类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应在吸收和总结传统理工科实验室建设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经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及课程自身设置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建立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和自主的内部运行机制,比如实验室管理应实行开放的管理模式,学生的实验时间可以实行弹性制等,做到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

3.2 推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首先要转变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辅助教学的观念,改变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其次,由于经管类专业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课程设置不同,不同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也不同,所需要的资源也是有差别的。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课程的设置应分专业进行,不同的专业课程应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各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不得重叠,有些课程需要单独设立实验课,有些课程总课时中要按教学大纲要求有实验课时要求的必须要开实验课。经管类专业实验类型可按照学科属性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种类型,经济类实验和管理类实验分别单独开设,管理类专业实验课要根据课程来划分,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各自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物资采购、分类和流程管理。由于经管类实验室配置的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的购置费用都比较高,所以更应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减少经管类综合实验室的资金投入。经管类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软件的配置通用性强,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在资源管理的方式上适应共享的需求,对管理机构和设备就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3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实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校领导要从体制上转变实验人员的用人观念,应把实验人员纳入教师队伍统一进行建设和管理,实验人员地位和待遇的改变,可缓解实验人才的紧缺局面;其次,学校应培养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实验专业人才,实验教师是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是否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关系到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建设的成败。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人员培养计划,对现有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现有实验教学队伍的培训和进修工作。同时也可以考虑实验人才的引进工作,吸引优秀的实验人才加入实验队伍,以提高地方院校实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3.4 实验室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第一,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是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第二,加强实验室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具体详细规定归档的内容、归档的时间、归档的类型和统计、保管、使用制度等;第三,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要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津贴发放和评优评模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发展,尽快改变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和水平不高的状况;第四,加大投入,强化实验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必须有一定场所和设备条件,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必要的资金,保证实验室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和设备。

参考文献

[1]王玉潜.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105-107.

[2]高祥宝.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79-81.

[3]李志荣,姚国权,王珏辉.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95-96.

[4]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0):111-113.

[5]祝爱民,张彦志,陈炜,等.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88-90.

项目全称:宝鸡文理学院院级《基础会计学》重点课程

作者简介:王林(1978-),男,陕西乾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室管理。

作者:王林

文科专业课程实验档案管理论文 篇2:

对高职女生就业选择的调查报告

摘要:高职女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选择与就业困难问题值得特别关注。本文从对高职女生的问卷调查中,探寻其就业选择的特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共同做好高职女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女生;就业;调查报告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年平均增长达34.5%,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近300万。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准备和就业选择,尤其是高职女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意愿,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她们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为此,本课题组在2008年12月针对高职学生择业的若干问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四川某高校专科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42份,回收率为80%。有效问卷223份,其中男生71份,女生152份。调查内容涉及调查人的基本情况、思想状态、求学感受、求职意愿及创业打算五个方面。本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与卡方显著性分析方法,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二、调查统计结果

(一)毕业去向选择

“大学毕业后,你的去向是:A.就业,B.继续学习深造,C.继续深造但条件不许可,D.其他”。调查显示,选择直接就业的占绝大多数,为61%;选择升学的为15%。女生与男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例大致相当。我们把出国或选择不工作等情形归为“其他”范畴。可见,大多数高职女生多以找工作为毕业去向。

(二)对就业单位的期望

“你希望应聘的单位类型:A.国有企业,B.私营、民营企业,C.外资、合资企业,D.公务员编制单位,E.事业单位,F.自己创业”。在各类选择中,公务员编制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分列高职女生选择的前三位,分别占21%、30%和26%:在同一问题的回答中,男生选择顺序为自己创业、事业单位、合资企业,比例分别为22%、19%、18%。可见,高职女生更希望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单位,男生则更有冒险精神。

(三)就业地域的选择

“你求职的目标去向:A.上海,B.北京,C.深圳,D.东部沿海地区,E.中西部大中城市,F.中小城市,G.小城镇及乡镇,H.其他”。排在第一位的是中西部大中城市,为36%,选择中小城市的为第二位,占28%,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有19%,只有3%的学生愿意去小城镇及乡镇。而男生愿意选择小城镇及乡镇的比例高于女生,为7%。可见,女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工作,男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更实际。

(四)对就业岗位报酬待遇的心理期待

“你期望中第一份工作的起始月薪是:A.800元以下,B.800~1200元,C.1201~1500元,D.1501~2000元,E.2001~2500元,F.2501~3000元,G.3001~4000元,H_4001—5000元,I.5000元以上”。1201~1500元月薪是多数毕业生的期待,占48%,其次为1501~2000元,为32%。男生选择最多的是1201~1500元,其次为800~1200元,比例分别为30%和29%。薪酬期待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在这一问题上期望值更低、更实际。

(五)对就业单位的期望

“你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A.企业发展,B.个人发展机会,C.薪酬福利,D.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E.企业名气及规模,F.员工培训情况,H.工作区域,G.其他”。选择看重个人发展机会的最多,为29%,其次是薪酬福利,为24%,再次是企业发展,为23%,而选择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和工作区域分别为10%和7%。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女生和男生排序是一致的,但男生将个人发展机会与薪酬福利视为同等重要,女生则更重视个人发展机会。

(六)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在求职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最多选3项):A.信息严重不足,B.专业不对口,C.缺乏社会关系,D.户口难解决,E.性别歧视,F.没有社会经验,G.缺乏沟通技巧,H.其他”。大多数学生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社会经验,占23%,其次分别是缺乏社会关系为17%、信息不足为14%。在本项选择中男女生的前三项排序完全一致。可见,在没有进入社会前,女生对社会隐性性别歧视并不知晓。

(七)对就业的前景展望

“你對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A.乐观,B.一般,C.不乐观,D.不清楚”。感觉有压力的学生占一多半,达56%,感到迷茫或不乐观的占32%,只有11%的毕业生感到自信。而男生选择“一般”的占46%,选择“乐观”的占18%,选择“不乐观”的占25%。可见,男生比女生怀着更大的期待和信心踏入社会。

(八)是否考虑自主创业

“面临现在的毕业就业前景,你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A.是,一直有这个打算。B.有是有,但不知道怎么操作。C.没有,我觉得就业比较稳妥。”女生选择“有是有,但不知道怎么操作”的比例为57%,觉得还是就业比较稳妥的占22%。男生选择“是,一直有这个打算”,“有是有,但不知道怎么操作”比例则分别为38%和46%。显然,男生对自主创业接受程度远高于女生。

三、高职女生就业特点

(一)就业选择理想化

高职女生倾向选择稳定、竞争性较小、工作地点好的单位,这种完美主义心态使她们渴望在求职时得到一份理想工作,既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最好是一步到位的工作,以解决毕业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某女大学应届毕业生从大四开学以来就一直准备应聘文件和各种资料,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和全方位包装,同时也参加各种就业咨询和培训。面对的就业机会至少有十几次,但她一次也没去应聘,究其原因,总是感到自己准备不充分,徘徊在设计完美的应聘计划中,迈不出第一步。为此,她感到苦恼,随着毕业的临近和大部分学生都找到工作,她的心里充满焦虑和无奈。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女大学生就业中具有普遍性,她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更加完美,但往往矫枉过正,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行动。

(二)实践能力不强及文科专业限制就业

一般女生大多注重理论学习,在校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则较差。这

就导致部分女生“赢在考试却输在就业”。她们的理论成绩往往优于男生,但缺乏社会实践,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创新意识也不强。此外,调查还发现,女生所学专业多偏向文科或专业技能不强的学科,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差。在应届毕业生中,文科人才比理工科人才的就业难。目前,劳动力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是专业型与技术型人才,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仅占招聘需求总数的24.8%。相对而言,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严峻。而且在招聘市场上,文科专业的岗位多数是替代性很强的岗位,所以学生即使找到工作,能长期做下去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普遍存在顾虑心理

目前,高职女生的就业机会比男生少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原本男女都可胜任的岗位也被某些招聘单位限定为“只招男性”,这往往会强化某些女生的性别自卑感,致使她们在应聘时过度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每一次应聘面前更加谨小慎微,思考多,行动少,这极大影响了应聘时的自信和成功的几率。由于社会中客观存在对女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如果女生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认知偏差,那么其就业将受很大影响。另外,有的女生个性因素中本身就有一定自卑情结,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极容易出现稍遇冷落便退缩的情况,自我认定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放弃努力。

四、高职女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看,影响择业的因素很多,如:需求、心理、社会等等,而这些因素与性别差异都有关系。

(一)女性生理与心理

从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角度看,女性相对男性来说,心理上依赖思想较重、承受压力能力较差。这种差异在就业需求上就有所反映,如本次调查发现,女生的理想职业往往相对稳定、轻松。这些特点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往往会转化成就业中的劣势。如,有一位女教授就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我实验室的工作忙,人手少,马上要招聘三个应届毕业生,希望全部为男生,男生可以不用太费力地搬动仪器设备,而且单独去外地出差,男生比女生方便,晚上加班回家不用担心,也不用照顾孕产期,好管理。”可见,女性在体能上明显不如男性,且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要分散很多精力,女性结婚后把精力转向家庭,事业上的竞争力因此减弱。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不少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要男生,坚决不要女生;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并没有将女生拒之门外,但也表示,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一些单位即使要女生,也约法三章,如,三年内不能结婚;五年内不准生小孩;不能提出住房要求。

(二)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歧视女性的落后思想,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已有很大改善,但社会、家庭、自身对女性事业上的要求仍不高。这样的传统思想使女生在就业时对自身职业发展考虑较少,更多的是希望找到相对稳定、轻松的职业,以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家庭上。诚然,由于自然和社会传统的原因,女性的家庭负担要比男性重,如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有学者将此称为“自然附着成本”。而一些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及机关(事业)单位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理由,拒绝接受女大学生。女大学生遭遇性别歧视,遇到用人单位设置“就业壁垒”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为增加个人的就业砝码,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比男生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于购置服装、化妆品、拍摄专业求职照,甚至不惜整容以增加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导致就业成本相比男性更高。尽管就业成本较高,但其就业收入反而明显低于男生。

(三)自身素质

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导致男性和女性在学习知识方面的自然差异。同时,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女生在自身素质上存在一定缺陷。在调查中,许多正在求职的女毕业生表示,其实工作岗位不少,好工作也不少,但自己很多方面离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相差很远。如,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许多高职女生的软肋,而这些恰好是许多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五、对策和建议

(一)女生要发挥长处,积极主动就业

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同时还应从个人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确自身价值,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地就业或创业。首先,女性具有语言能力的优势。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更出色。正因为这一优势,女性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及教育、接待洽談等工作,更能发挥其特长。尤其是在语言学校和师范类学校,这一优势更明显。其次,女生在形象思维能力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方面具有优势,因而适合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如服装设计工作。另外,女生在文学创作、文艺表演方面也具有优势。同时,细致的思维让女生具有交往能力的优势。女生天性普遍比较柔和,善于体谅别人,容易与人相处,有亲和力,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女生更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推销等工作。再次,女性具有管理能力的优势,这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群体而言更合适。她们有较高的修养和素质,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适合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最后,女性具有忍耐力的优势,其耐心和韧性均要比男性强。因此,女大学生在担任财务工作、计算机操作、勘测设计、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办公室等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优势。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由此去设计职业生涯,多参加应聘实践,努力把握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单位,才能获得择业成功。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自如地应付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二)学校要做好教育与引导工作

首先,加强女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女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技巧训练。其次,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培训结合起来,建立起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再次,学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实践机会。

(三)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政府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前提下,应制定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减少或消除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援助。其次,分担企业录用女职工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完善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减少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再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媒体的宣传和监督,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

[2]郭秀芬,杨娟茹,刘宏全.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青少年研究.2004,(2)

[3]王贤来.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2,(1).

[4]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5]毛洪丽,叶岭.女性就业问题及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4.(11).

课题组成员:张晓丹、何代忠、盛锦、杨立升、李柳

(责任编辑:李 琪)

作者:课题组

文科专业课程实验档案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的基础资源,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专业教育的水平。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档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文章从分析和梳理档案学的学科体系出发,通过学科体系的重构为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重构搭建了内容框架;同时,分析了档案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新的视角构建了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档案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由包含某一方面教育内容的课程相互组合构成的有机系统。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学专业能否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方向和灵魂,也是一个专业存在的基础。其次,分析学科内容,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学科体系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再次,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置具体课程。最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的现状分析及体系重构

(一)档案学学科体系现状分析

对于档案学的学科体系,虽然档案界有所争论,但公认度比较高的是冯惠玲、张辑哲的分法。他们将档案学学科体系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学应用理论、档案史学、档案应用技术和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等五个部分。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包括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档案法规、比较档案学等;档案史学包括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等;档案学应用理论包括档案事业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等;档案应用技术包括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等;档案学交叉与边缘性学科研究包括记录信息管理、文件管理、档案社会学、档案心理学等。

这一学科体系为档案学学术研究划分了层次,指明了研究方向,有利于档案学进行有条不紊的学科建设;同时,它也为现有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了内容框架,最底层的支流学科基本上每个对应一门课程。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学科体系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把档案法规和比较档案学归人档案学基础理论之下是比较牵强的。档案法规的存在依据是为了给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秩序,即“维系之道的道之维系”。研究档案法规的价值在于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档案法规及其实施方式。’档案法规的研究要借鉴档案学和法学的相关理论,因为,要制定出科学的档案法规,一方面要不违背档案的本质属性和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合乎法理。所以,档案法规是以档案学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它本身并不属于档案学基础理论。比较档案学是以比较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种研究方法,怎么能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呢?而且,这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运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可以运用到应用理论的研究,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把它归入档案学基础理论是很牵强的。其次,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更多的意义在于,为档案学学术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以促进学科发展,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完全面向学术的,更多的是面向档案事业或档案工作的某一方面,以这一学科体系为框架建立起来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难免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在学科体系与培养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课程体系发生混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档案学学科体系的重构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将档案学学科内容归纳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技术、信息法规与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等五个方向。其中,档案学基础理论涉及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档案管理包括传统的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等;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档案知识管理等;档案技术包括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电子文件环境下的系统设计、技术鉴定等相关技术等;信息法规与政策除了研究档案法规政策,还涉及普遍的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涉及档案事业史、档案与历史研究、档案与其他方面的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档案的文化缔构功能等。这就是一个面向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

二、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文科专业目录,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当前的理论及实践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当时确立的培养目标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过时

对人才需求方来说,单纯的信息资料保管者和被动服务者的价值越来越小,不是说这项工作不再重要,相反,在信息社会中这项工作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大,而是说传统的信息工作者(包括传统的档案工作者)的传统业务工作被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代理,档案工作者的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档案学界而言,界内学者或第一线的工作者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带来的冲击。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档案工作者固守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去转变观念锐意进取的话,那么,他们将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在这种外来压力推动下,一些档案学者一方面对以往的理论实践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不断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比如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反思了以往的来源原则,提出了新来源观;反思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反思了职能鉴定论和双重价值鉴定论,提出了文件宏观鉴定论,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档案工作方式和理念的“后保管范式”。同时,借鉴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不断拓展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积极转变角色,倡导变被动的信息提供者为主动的知识服务者,主张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打造新的档案工作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人才需求方和人才培养方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转变,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过时了。

2.这一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指向性

诚然,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是档案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但同时也可以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培养方向,如图书馆学、情报学。而且,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也不是档案学的唯一使命,档案学的使命不仅仅在于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时的业务活动提供信息保障,还在于维系整个社会的记忆、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这个培养目标的着眼点应该是微观层面的档案室工作,而忽视了整个宏观层面的’当案事业。即便把信息服务及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培养目标,也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是传统的资料整理者,还是现代化的知识提供者。

(二)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在现有的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机制可以大致概括为:对档案学学科内容进行细分——划分支流学科——把支流学科设为课程。这样设置好课程之后,为了突出重点,同时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档案学专业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层次划分,如表1所示。

表1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表1的第一列的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其次为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再次为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显然,专业必修课是档案学的主干课程和社会上能力需求强的课程,如Ⅶ程序设计和档案微机管理,应该是档案学的精华所在;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相较于专业必修课,多为档案学的支流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为档案学的相关学科和社会上能力需求较弱的学科。对每一类课程的课时、师资投入也是按照层次区分的,由内向外依次递减。这样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之后,再以学分制来保证学生对每一类课程都修满一定的数量,并达到一定的质量。

这样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优势。第一,层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机制有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档案学理论、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相关性知识,培养出通用型的档案专业人才,满足档案工作的要求。第二,这种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档案学所处的学科环境,有利于档案学广泛汲取营养,促进自身学科发展。.但是,这种课程体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割裂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如计算机绘图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辅助学科,却被分散到两个不同层级的课程类型中;同属于技术类型的课程被分散在三类课程类型中;档案法规与信息法学联系密切却相隔极远;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零碎混乱,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分布凌乱,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课程杂糅在一起,使得学生难以进行有意识的选择,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力。多数档案学专业的学生选课是盲目的、被动的,或者说,仅仅为了修满学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的又一个后果是,对档案学每一个方面的学习、研究都难以深入。比如,档案管理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有程序设计、档案管理软件、网站建设、计算机管理等,但涉及的相关技术只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技术性问题而抓取了相关学科的一些现成方法,并没有与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切实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浅尝辄止、“两张皮”的感觉。又如,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这几门管理性质的课程,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犹如“鹤立鸡群”,虽然理论上认为管理学与档案学有密切关系,但在实际课程中,管理学的思想仍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档案学中。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第四,过分轻视档案与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中涉及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有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概论、档案与文化、档案文献编纂学、社会学概论,其中主干课程两门,其余均为任意性选修课程,投入的力量较少,而对档案业务管理方面的课程却很重视。这样容易造成档案学专业人才类型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档案事业使命的充分实现。

三、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的完善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要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科学地规定培养目标。完善档案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增强培养目标的适时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信息化都要靠信息技术的支撑,档案工作自然也不例外,档案工作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作为“故纸堆”的看守者和整理者,必须要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档案工作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技术和谐地融人档案工作中,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出色的档案人员应该有能力根据组织的文档管理特点自行设计文档管理系统、建设档案网站。这应该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2.增强培养目标的系统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目标应该是由多个分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这样才能有步骤地实现整体目标,同时这也是由档案学学科内容的多方向性决定的。每一个分目标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应学科内容的某一个方向,这样就提高了实现目标的可操作性。基于上述分析,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总目标,培养档案事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分目标1,掌握文档系统开发、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系统网络建设等系统的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分目标2,掌握信息法规、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档案法规政策的特色理论,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及法制规范;分目标3,掌握与档案及档案工作相关的历史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培养档案界的文化建构者;分目标4,掌握档案室文档管理理论及档案馆档案管理理论,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分目标5,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能够整合各类型信息资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梳理学科内容、明确培养目标、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就顺理成章了。表2为笔者对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结果。

表2中第一行的课程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专业英语除外,但因其具有通用性,故列入其中),以基础理论为核心分出五个方向,其中的课程为该方向所开设的课程。

(三)实现课程体系的保障

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必须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人手。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具备合理的教学制度,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资源有很多种,大体可归为两类,即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教学空间、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软件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课件、教学方法等。硬件资源是课程体系的基础资源,而软件资源则是决定课程体系质量的关键资源;在软件资源中,师资资源又是一切资源中的核心资源。与课程体系的实现相关的教学制度有学分制和评审制。学分制适用的对象是学生,主要是引导或规定学生修习某些方面的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以是否达到学分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评审制的适用对象是教学人员,通过设置一系列量化或非量化的评审标准来衡量教学人员的科研教学水平,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相关课程的质量。基于资源和制度两个方面的考量,档案学专业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各方向的平衡

由于硬件资源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变性不大,因此,这里重点论述软件资源的整合。从表2的课程分布情况来看,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课程数量最多,其他三个方向的课程数量都较少,研究的热度也不及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这说明,当前的课程体系还是注重培养档案管理方面的人才。这种不平衡不利于档案学专业的整体发展,应适当增加信息法规政策、档案与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课程。另外,档案管理和档案技术方向的课程很杂乱,应加以整合。比如,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整合在一起,把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整合在一起。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按方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应该设立面向各方向的专业教学小组,并由各方向的权威科研教学人员组织档案学专业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各专业小组研究选择适于本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以师资资源为核心的资源整合,达到提高各个方向课程质量的目的。

2.改革当前的学分制,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现

当前档案学专业的学分制适应于层次式的课程体系并保证其实现,如果不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改革旧有的学分制,新课程体系的实现是无法保证的。在明确了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性之后,应该以相应的学分制引导并规定学生按方向选课。具体来说,档案学基础理论为专业公共必修课,学生可选择一个主修方向,该方向中的课程均为必修课;另外,还需选择非主修方向中规定数量的辅修课程以开阔思维;最后,以是否符合学分结构和学分值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任务。

3.健全教学评审制度,提高师资资源质量

如上所述,师资是决定课程质量的核心资源,因此,要保证新课程体系的质量,必须抓好师资这个关键要素。教学评审制度是保证和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评审的主体可以分校内和校外两个层次:校内评审主体由学院组织各专业方向的骨干形成教学评审委员会,定期进行教学评审,这样做的评审成本较低,但难免有自己评自己的弊端,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公平;校外评审由档案界各高校推选出骨干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评审对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审,这样做的评审成本较高,但客观性比较好。同时,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应尽可能实行匿名评审制。此外,必须完善评审指标,除了发表文章数量、课件质量、考试合格率,还应把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手段是否灵活以及学生反馈纳入评审指标。

作者:倪丽娟 高磊

上一篇:高中语文传记文学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我国古代数学历史地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