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2024-04-09

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共10篇)

篇1: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根据李万莉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自己的知识储备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若有幸考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并得到李老师的指导,初定“智能监控及信息化工程”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 智能监控及信息化工程研究意义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广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各行各业都希望通过一系列信息监测和调控措施,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调查,全面的深入的监控各区域的工作信息;通过监控对系统的工作情况,故障问题,建立起快速信息通道,对了解系统的健康情况和即时处理系统的故障提供可能。

需要监控的区域广、监控的对象种类繁多,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设备的维护。

特定的领域采用不同的具体信息监控方法,在此基础上智能监控的方法发展为通过有线传输获得数据的.方法和通过无线传输获得数据的方法。

在存在许多条件恶劣、人们不易到达或相距距离比较远的地方偶然采集一些现场数据的场所,采用GPRS的远程监控系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更扩大了系统的监控范围。

在可进行大量的布线工作场所,现在很多采用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技术,CAN总线使用串行多主站控制器和局域网通讯协议,它具有很高的网络安全性、通讯可靠性和实时性,简单实用,网络成本低。

2.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根据具体需监控的特点,分析具体的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然后利用芯片作为子节点,构成局域网络控制器(CAN)总线控制系统,并给出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并提供一个故障或事故分析提供数据协助的电子记录装置。

记录仪中不仅保存有系统的特征和工作状态等实时信息,而且能长期信息有效。

在完成数据记录的同时并进行初步分析监控,对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实时反馈控制和实时提醒,从而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心,降低系统事故的发生。

并在以上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与上位机相连,还可实现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速、驾驶员疲劳驾驶自动提还嵌人了GPS定位、GSM/GPRS远程 。

配合车辆管理中心的建立,可使管理部门方便地进行车辆远 程管理,从而提高驾驶员责任心,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 已 具 备CAN总线的车辆上使用基于CAN的车辆行驶 记录仪,可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并降低成本。

即使应用于未具 备CAN总线的车辆上,也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电缆的使用,提高 系统可靠性。

由于只需软件的少许修改而不需更改硬件,便可按 需灵活地增裁活动节点(即数据记录点),使得记录仪具有极高 的灵活性与可移植性,从而广泛应用于各种车型。

篇2: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研究计划书

考生姓名:

报考院系: 报考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生院

年 月 日填表

对本学科的认识,对前沿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相关技术成果的了解
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工作的设想或计划(不少于3000字,可附页)

 

 

 

 

考生签名: 年 月 日

篇3: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1. 保障已有博士点的学科建设

( 1) 加大博士点建设力度. 博士点的数量和质量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科建设水平最直观的显示, 因此, 要进一步提炼和强化已有博士点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同时, 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学科点所在部门应安排足够的学科建设专项经费, 用于支持博士点相关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项目资助、成果奖励、学术交流等.

( 2) 加强已有博士点学科建设的监管和督导, 实现博士点学科建设的常态化管理. 博士点的建设任务繁重, 需要全校上下统一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认识, 认真论证、制订学科建设方案, 确立学科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 培育学科优势.

( 3) 推动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形成.高校应充分挖掘全校资源, 利用跨学科、跨门类、跨专业的群体与团队智慧, 采取团队攻关方式,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打组合拳, 促进博士点学科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形成.

2. 合理规划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的规划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水平.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证. 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学科建设工作中, 更需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科方向规划, 且在规划学科建设方向时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 二要以学科建设实际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基础; 三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 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学科建设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 此外, 还要遵循结构合理、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 进一步凸显国家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大力加强省地方一级重点学科建设, 实现学科群整体水平的跃升.

3.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 1) 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应按照博士点一级学科的建设重点考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并根据学科建设方向和自身定位 ( 特色) , 积极引进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 各院系应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专业发展, 制订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

( 2) 加大学术带头人及学术梯队的培养力度. 依据博士点建设的学科带头人标准制订并实施培养计划, 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在学术梯队的建设中, 要尽可能地体现合理的年龄结构、合理的职称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合理的学员结构.

( 3) 以学科建设带动创新团队建设. 通过学科建设整合学科队伍, 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 从而实现博士点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

4.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和学术交流

( 1)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大力推进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大力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可为博士点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一流的试验环境和条件.

( 2) 加强学术交流, 带动学科建设.通过组织国内外的大型学术会议、学术交流论坛, 加强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提高学科团队学术水平, 提升学科建设成果的影响力和学科团队的整体水平.

总之,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十分复杂, 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 既要保障已有博士点的学科建设, 又要整合资源, 合理规划学科建设方向, 推动高校学科建设, 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很多高校的学科建设存在目标不明确、规划不合理、团队力量薄弱等问题, 本文重点研究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任务, 通过合理规划学科方向,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基地建设,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等方法和途径, 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科建设, 同时要对相关学科的建设进行监管和督导, 推动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和集成, 为学科建设提供保障.

篇4: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附:申请博士学位审批材料清单:

D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基本情况表

D2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续表D2-1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续表D2-2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一览表 D3指导教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D4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成绩表及学院审核表

D5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选报批表

D6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

D7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情况汇总表

D8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人选报批及答辩审批表D9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整理

D10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篇5: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湖北大学(甲方)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录取有关规定和初试、复试成绩,决定 录取(乙方)为学院专业定向培养类别的博士研究生。由甲方负责为单位(丙方)定向培养,学制三年。为维护各方利益,现制定如下协议,共同遵守。

一、培养单位(甲方)在协议书有效期内应承担的责任:

1、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学习期间,乙方按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和必修环节的学习,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甲方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对乙方进行培养,并按甲方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甲方给达到条件的乙方颁发毕业证书并按有关规定授予相应学位。

2、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录取后不转工资、户口关系和人事档案;

3、乙方在校期间除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及公费医疗外,其他均与计划内录取博士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

4、乙方毕业后负责交给丙方分配使用。

二、乙方在协议书有效期内应承担的责任:

1、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被录取后,不需转人事档案,户口和工资关系;

2、乙方在校学习期间,应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若有违反均按《湖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处理;

3、乙方认真学习,按照培养单位(甲方)要求完成学业,毕业后由定向单位(丙方)负责安排工作;

4、乙方按照学校规定交纳住宿费、入学新生体检费等。

三、丙方在协议书有效期内应承担的责任:

1、按照丙方规定,丙方给乙方发放工资以及报销相关费用;

2、乙方因某种原因不能继续学习时,应妥善安排其工作;

3、应关心乙方在读期间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协助甲方做好对乙方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四、本协议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至乙方毕业时止。如乙方因各种原因未能入学,该协议自动废止。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公章):乙方:(签名)丙方(公章):湖北大学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通信地址:通信地址:通信地址: 湖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篇6: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1)材料学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学科、空间材料与加工学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SC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含3篇),其中要有2篇发表在外文刊物上; ②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4.5(含4.5)。

(2)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E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含3篇),或在SCI检索源及E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必须有1篇外文SCI检索源论文);

②发表SCI检索论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3.0(含3.0)。

本规定自2013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和《Materials Science Forum》只以核心期刊论文对待,不以学科基本要求的EI文章对待。(从2014年5月开始执行)

注:因2014年9月出版的《博士研究生手册》中此处有误,特此更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7: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教育博士(Ed.D.)是20 世纪20 年代发端于美国教育学科领域的专业博士学位,20 世纪90 年代传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后备受重视,并逐步在这些国家获得快速发展。2008 年12 月30 日,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我国的15 所大学于2010 年正式开始招生。但是,目前Ed.D. 教育对于我国来说仍是一项处于试办与探索的新型学位教育,其面临的困难不容低估。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Ed.D. 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国际比较研究。该研究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产生背景与历史发展研究。运用历史法,对Ed.D. 教育的渊源进行了回顾。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相对于学术型博士学位教育来说,其历史并不长,是一种年轻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就Ed.D. 教育的产生背景来说,其动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和教育实践领域对培养高层次专业人员的需求。由此可见,满足社会实践领域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Ed.D. 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根本依据。

第二部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招生与入学标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学位论文等方面着手构建比较框架,对这些国家的Ed.D. 教育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比较与分析,以探寻和提炼Ed.D. 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部分,我国Ed.D. 教育发展与改进策略研究。当前我国Ed.D. 教育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进一步发展我国Ed.D. 教育时,应该充分借鉴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实施Ed.D. 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基于如上对于美、澳、英三国Ed.D. 教育的比较分析与最新改革动向的阐述,该研究就如何推动我国Ed.D. 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为政策性文献,课题组成员搜集到的关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Ed.D.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研究报告。第二类为研究性文献,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约500 余篇关于Ed.D. 教育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尤其关注了该领域的著名学者(例如Shulman, Maxwell, Lee, Perry等等)的经典研究结论。这为研究各国的Ed.D.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类为实践性文献,主要指专业组织或大学的网站发布的关于Ed.D. 教育的资料。

2. 历史法。历史法是指运用史料,通过对某一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搜集与整理,进而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以此揭示其发展的一些规律。该研究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Ed.D. 教育发展的轨迹,以动态的思维审视各国的Ed.D. 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背景、实践措施、成效与问题等,这有助于从纵向上总结和把握Ed.D. 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3. 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该课题着重从Ed.D. 教育的关键要素出发,对对象国加以比较与分析,以揭示它们的个性和共性经验,提炼关于Ed.D. 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4. 实地考察法。为了获得“零次文献”,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地考察法。课题主持人与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先后去往英国的诺丁汉、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格拉斯哥等大学,对它们的Ed.D. 教育进行了全面考察,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5. 个案分析法:本研究在对对象国的Ed.D. 教育作一般、宏观层面研究的同时,也关注一些微观层面的个案解析,即以对象国的某些大学的Ed.D. 教育为个案,通过对其理论探讨、目标定位、招生与入学标准、课程设置与教学、导师队伍、毕业环节、评价标准等的具体各项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更加全面、透彻地探索它们的Ed.D. 教育的特点。

二、研究结论

第一,Ed.D. 教育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发展历史长短不一,其在各国兴起后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从而形成了教育学科领域的两种博士学位并行发展的局面。现代专业博士学位(Professional Doctorate)产生于20 世纪初的美国,虽然只有短暂的90 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形成了一些不同于Ph.D. 教育的特征,其实践性强、学制灵活等优势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获得了迅速发展。值得指出的是,是教育领域首开现代专业博士学位之先河。1921 年美国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Ed.D. 学位。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之后,Ed.D. 教育又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生根开花,并随后被爱尔兰等国家所采纳。Ed.D. 教育在这些国家诞生之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其博士学位制度,尤其是专业博士学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Ed.D. 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美、英、澳等国的Ed.D. 教育的产生具有多方面动因,包括社会对培养高层次专业人员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博士生教育多样化、大学理念对服务社会和学生发展的日趋重视、大学在知识创造中地位的变化等众多因素。其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和教育实践领域对培养高层次专业人员的需求。

第三,美、英、澳等国Ed.D. 的培养目标总体定位相同,但在Ed.D. 的职前学位与职后学位性质归属上存在一定差异。美、澳、英三国都将Ed.D. 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教育实践领域培养高层次的、具有实践研究和反思能力的“专家型”“反思型”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管理者,即“研究型专业人员”(Researching Professionals)。Ed.D. 培养目标的这种定位显然与Ph.D. 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Ed.D. 主要以“实践性”为价值取向,而Ph.D. 则主要以“学术性”为价值取向。Ph.D. 强调培养“专业型研究人员”(Professional Researchers),从而为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造就能够从事原创性学术研究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促进教育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发展Ed.D. 时在总体上都是遵循这种逻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这些国家的Ed.D. 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一定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对Ed.D. 的职前学位与职后学位性质归属上。在英国和澳大利亚,Ed.D. 教育主要作为在职(In-service)学位教育项目来实施,而在美国主要作为职前学位教育来实施。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各国Ed.D. 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随着Ed.D. 从第一代迈向第二代,其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澳大利亚为例,以“课程+ 学位论文”为主要操作模式的第一代Ed.D.,其培养目标实际上模仿了Ph.D. ,即突出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导致Ed.D. 偏离了自己的预定目标。2000 年以后问世的基于“混合课程模型”的第二代Ed.D. 项目则鲜明地强调要为造就“研究型专业人士”而努力。相对于第一代Ed.D. 的培养目标来说,第二代Ed.D. 项目的目标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更加重视研究和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其二,更为重视促进博士生的个人专业发展;其三,充分注重这些目标在实践中的落实。

第四,美、英、澳等国在Ed.D. 的入学标准和程序要求上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都体现出越来越注重博士生入学前的实践经验的特点。虽然这三个国家的Ed.D. 项目在入学标准要求上存在差异,但归结起来它们都关注一些共同的要素:其一,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相应的教育背景,即使有些大学允许持有学士学位获得者入学,但对学士学习阶段的学习成绩的要求较高。其二,申请人要关注并对教育领域有兴趣;第三,申请人要具备学习和发展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潜质。鉴于Ed.D. 教育对实践性的强调,英国、澳大利亚在招生标准中明确提出入学者必须具备3—4 年的相关工作经历,美国的一些大学虽然在职前Ed.D. 学位教育中没有提出这个入学要求,但从入学者的自然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具有若干年的工作经历。在近年来的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中,参与CPED项目的大学已经明确规定,Ed.D. 教育的申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前备实践经验,这是培养反思型实践者的基本前提。

第五,在Ed.D. 教育的专业设置上,美、英、澳等国的Ed.D. 教育都倾向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领域,包括教育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高校管理、中小学管理)、课程与教学、大学具体学科教学、(中小学)学科教育、心理辅导、早期儿童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学生事务管理)、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对外英语教学、教师发展与领导、人力资源开发、视觉研究等众多专业和方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专业领域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专业领域为Ed.D. 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六,美、英、澳等国的Ed.D. 培养方式一般多采用部分时间制、弹性学制等方式。近年来的改革强调Ed.D. 应当走出模仿Ph.D. 的传统套路,群组学习、导师组集体指导、双导师制等成为Ed.D. 培养方式革新的主流趋势,这既遵循了成人学习的规律,缓解工学矛盾,也有助于凸显Ed.D. 教育的实践性特色。

第七,美、英、澳等国的Ed.D. 教育在课程设置、培养环节、毕业论文要求与答辩上提出了一整套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通常情况下,这些国家的Ed.D. 课程设置主要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培养环节通常包括课程学习、候选人资格考试、毕业论文研究与写作等环节。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在传统的学位论文基础上,近年来这些国家又不断创新,推出诸如行动研究论文、小组合作研究论文、论文包等替代样式,以便将Ed.D. 教育与Ph.D. 教育区别开来。

第八,美、英、澳等国的Ed.D.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并引发关于Ed.D. 教育的持续论争。这些国家的Ed.D. 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Ed.D. 教育与Ph.D. 教育的趋同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学位论文及其评价标准等没有根本区别。由于趋同问题的存在,Ed.D. 教育和Ph.D. 教育的发展都受到了消极影响。因此趋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Ed.D. 教育特色与质量的质疑,并进而就其改革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改革论争。论争中产生了三种主要的改革意见,其一是要求废除现有的Ed.D.;其二是保留Ed.D. 但对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其三是在既有的Ed.D. 之外,重新设立一种新的、真正具有实践价值的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争的结果是要求继续保留Ed.D.,但是对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第九,美国近年来加快了Ed.D. 教育改革的步伐,美国卡内基金组织于2007年发起了一项“重塑教育博士的卡内基行动”(Carnegie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Doctorate,CPED),它引领美国50 多所大学对传统的Ed.D. 项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CPED项目的改革主题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培养学者型实践者(Scholarly Practitioner),构建实践实验室(Laboratories of Practice),开发特色化教学模式(Signature Pedagogy)和革新毕业论文(Capstone)。这场改革目前仍在进行,但是来自于项目成员机构、教师、Ed.D. 学生、项目赞助单位等的反馈信息表明,改革已经初显成效,这表现在厘清了Ed.D. 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全新的培养模式,拓宽了Ed.D.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凸显了Ed.D. 的实践价值与特色,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基于如上对于美、澳、英三国Ed.D. 教育经验与问题的比较分析,我们就如何推动我国Ed.D. 教育发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审时度势,适时扩大我国的Ed.D. 教育的规模

从美、英、澳等国Ed.D. 教育产生背景与历史发展考察中可以看出,Ed.D. 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动力之一是教育实践领域对高层次人次的需求。就这一点来看,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校长专业化等提出了强烈诉求。教师、校长和各类教育管理人员等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程度。这在客观上要求当下的博士生教育应当适当扩大面向教育实践领域招生的教育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况且,随着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发展,以及教育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扩大教育博士的招生规模也显得尤为迫切。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博士招生规模来看,全国仍只有15 所大学获批招收教育博士,每年教育博士的招生数量相当有限,与教育实践领域对博士层次的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形成巨大反差。同时,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博士发展规模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也显得规模偏小和发展滞后。因此,建议我国在试办教育博士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经验,并适时适度扩大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规模,以回应社会和教育实践领域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诉求,促进教育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二)明确Ed.D. 的培养目标,并确保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培养目标无论对于哪一种学位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规定了一种学位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要素。对于Ed.D. 来说,其产生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专业实践的强烈需要,因此,专业性(Professionalaity)、应用研究性、实践性应当成为制定Ed.D. 培养目标的逻辑起点,也应当成为Ed.D. 区别于Ph.D. 的基本依据。我国在制定Ed.D. 培养目标时应当明确这一点。在确立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目标时,我们认为应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目标:第一,要强调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第二,要强调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产出与教育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第三,要重视对博士生在职专业发展的促进。当然,仅仅从理论上对Ed.D. 的培养目标进行规定还不够,最为重要的是要在Ed.D. 的各个培养环节及其实践中将之加以落实。

(三)确立科学的Ed.D. 教育入学标准

总体来看,美、澳、英三国对Ed.D. 教育的入学标准不外乎这么几方面:其一,已有学位和学术背景;其二,工作经历与经验;其三,个人兴趣。目前各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于第一标准即学术标准要求过严,以至于与Ph.D. 入学标准十分相似。

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与哲学博士学位教育不同,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与审视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来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和生产与教育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如果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要做到对专业领域中的实践问题有深刻的领会、理解、反思和批判,并能针对问题的实质提出切实的解决策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我国开设Ed.D. 教育时,需要对申请者提出相关工作经历要求。根据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我们认为要求申请者具有3—4 年的工作经验较为适当。如果时间短于3 年,则对教育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此外,还应该要求这一经验必须与教育工作密切相关,其它方面的经历虽然或多或少也会促进他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但远没有与教育相关的工作经验所起的作用大,而且在我国博士教育资源还十分缺乏的今天,要求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排除一些只是为了取得博士学位而不想从事与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这可以提高Ed.D. 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为了甄选具有潜力的候选人,在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本科成绩良好以上并修读过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的前提下,对教育博士申请者实施入学考试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会杜绝权力、人情等因素的影响,提高公平性。但针对在职人员的考试如果采取哲学博士的考试方式,其效度和信度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建议采取联考加面试的方式,即借鉴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联考方式,考试中适当降低对外语的要求,突出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并结合面试的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人选。

(四)规定符合Ed.D. 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式

综合美、澳、英三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情,我们认为在发展我国Ed.D. 教育时,应考虑专业博士学位的特点,突出专业情境和实际问题,主要采取部分时间制为好,这样既方便了在职人员的工作,也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情境和专业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但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借鉴国际Ed.D. 教育项目经验和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经验,实行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对集中学习的时间必须做出明确规定和严格考核,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来校集中学习。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分散学习进行辅导和提供信息资源,并以网络为平台促进学习团队的交流和互动。在导师的构成上,宜借鉴国外经验,选择不同学科方向的专家以及来自实践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导师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合作指导博士生的学习与研究。

(五)设置具有Ed.D. 特色的课程

基于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目标,我们认为,在我国实施Ed.D. 教育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些课程模块:

第一,研究方法课程。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目的在于这部分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讲授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国外的课程考核办法一般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该类课程后,提交5,000 字左右的论文或做一个应用性的课题研究(Project)。我国一些大学的Ed.D. 项目中也设置了这类课程。一些大学还进一步把Ed.D. 的研究方法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概论,其设想是通过三个研究(定量,定性,案例),向学生展现教育研究的不同过程与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运用,即把博士论文研究和写作的各个环节分解成若干环节,在两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学习如何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专业理论课程。开设若干门教育理论类课程,以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养成从多角度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前沿问题,等等。这类课程主要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提交作业后,即记入学分。

第三,实务课程。这类课程应该直接针对实践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式可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

(六)突出Ed.D. 学位论文的特色要求

由上可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实施Ed.D. 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即Ed.D. 学生的毕业论文过于学术化,以至于与哲学博士的毕业论文非常相似的问题,这不仅使Ed.D. 项目很难实现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的预定培养目标,而且也使其失去特色和存在合法性。为此,美国和澳大利亚一些大学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例如行动研究博士论文、小组合作研究博士论文、论文包等。

不难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对Ed.D. 毕业论文的改革探索,是在其国内Ed.D. 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截至目前,新的Ed.D. 学位论文改革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通过跟踪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的Ed.D. 处于初创时期,目前还不宜采取直接取消Ed.D. 学位论文的做法。考虑到我国的学术文化传统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Ed.D. 必须争取社会认同的问题,Ed.D. 需要暂时保留毕业论文,并坚持高质量的要求,否则容易导致标准降低、质量下滑、声誉不佳,但它必须在选题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字数要求等方面体现Ed.D. 教育的特点。未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对Ed.D. 学位论文进行形式上的改革也将成为必然。

(七)设计科学有效的Ed.D. 教育评价标准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在很长的时期内,Ed.D. 教育一直缺少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套用Ph.D. 的评价标准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问题。研究者已经指出,借用Ph.D. 的标准来评判专业性博士学位的水准,或片面追求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可比性,不利于专业博士学位克服潜在的合法性危机。专业博士学位最终应确定自身特殊的、公认的标准。如果Ed.D. 在学术水准上与Ph.D. 无法比拟,同时又无自己的特色,那么,这种Ed.D. 就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在发展Ed.D. 教育时,应该严格恪守“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原则,建立并严格执行Ed.D. 教育自己的评价标准。

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Ed.D. 教育发展过程中,反对和抨击Ed.D. 教育的声音始终存在,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一些Ed.D. 项目本身没有办出特色,另一方面也在于很多人是按照Ph.D. 的学术标准来评价Ed.D. 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Ed.D. 教育的内外对于Ed.D. 都缺乏科学明确、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2007 年以来的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发起的CPED改革,正在建构和完善Ed.D. 教育的评价标准,我国应当对此予以充分关注和研究,以便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来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Ed.D. 教育评价标准。

(八)建构完善的Ed.D. 教育研究与改革机制

从美国近年来的Ed.D. 教育改革经验来看,CPED项目通过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顶层设计、众多成员的广泛参与、全方位的Ed.D. 教育改革措施、广泛的社会支持等机制,引领Ed.D. 教育从第二代迈向第三代,使Ed.D. 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标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毕业论文、评价标准都逐步朝向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澳大利亚近年来的Ed.D. 教育改革也有类似的经验,政府、大学、业界、各类教育专业协会等形成了联动机制,不断就Ed.D. 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进行论争,并由此形成符合多个利益主体需求的Ed.D. 教育改革方案,推动其Ed.D. 教育在短短的20 多年中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8: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一、招生人数

2012年我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27名。另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48名(其招生说明另见我校研究生院网页相关内容)。

二、招生类别、学费和修业年限

全日制脱产(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国家计划外自筹经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在职(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学费11800元/人/年。

特别提示:

1.基本修业年限之上的学习须按学校有关规定交纳学费。2.所有录取考生第一年必须全日制在校学习。

三、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位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

2.国民教育系列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获学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需在本科毕业后从事与报考专业相关工作6年以上(含6年),有公开出版的第一作者学术著作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课题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三)跨学科门类报考须公开发表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四)非学历教育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以及境外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

(五)身体健康,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六)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否则报名无效。认证地址:北京语言大学学一楼116房间,咨询电话:82361045。相关考生在资格审查时必须提供该中心认证书原件及其他所要求的材料。

(七)我校教师报考本校博士研究生时,须持人事处批准的《中央财经大学教师国内进修审批表》,同时将该表复印件提交研招办后方可报考,否则报名无效。

(八)按教育部要求,以下三类考生: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②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类别的考生③原为委 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按合同履行服务义务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可报考。如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双方纠纷而影响报名考试和录取报到的,责任自负。

四、报名办法及考前事项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考试前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经查出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及录取资格,相关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报名流程

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一律实行网上报名,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报名网址是:http://menhu.cufe.edu.cn/yjs/jump/bsbm 1.网报时间

2011年11月24日每天上午9:00至2011年12月24日上午9:00。请按照报名系统要求,如实填写报名信息。2.网报系统注册及登陆

首次报名考生点击“注册报名”,进入系统注册及填写信息,同时牢记生成的用户名。再次登录查看、修改信息或下载材料时,选择“登陆系统”,凭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如忘记用户名或密码,请点击“查询登陆账号”,凭身份证号和姓名找回用户名和密码。3.网上缴纳报考费

报名信息提交成功后,方可网上缴纳报考费(我校不接受其他方式付费)。网上缴费时考生所持的银行卡必须提前办理网上支付业务功能。考生网上缴费后,在“网上缴费”页面显示“您的报考费已经缴纳完毕”,即表示网上付费成功。考生可同时查询付费银行账户的余额进行核验,报考费缴纳后不予退还。

4.下载并打印相关表格 网上缴费成功后,请下载《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推荐人须为正高级职称)、《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复试科研情况表》、《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准考证》。下载完毕后,请认真核对表上已有信息,并按照要求认真填写未填信息。为防止信息丢失,表格请勿在线直接打印,需下载到计算机磁盘后再行打印。

(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方式、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随时关注研究生部网页。

1.资格审查材料

①身份证(或护照、现役军人证件)原件及复印件;②《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③《中央财经大学 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④两份《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推荐人须为正高级职称);⑤《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准考证》;⑥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还需提交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硕士阶段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⑦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还需提交学生证和学位授予单位的证明或介绍信原件,证明材料中必须注明硕士录取类别、学制和毕业年月(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于入学前查验,如未按时获得将被取消入学资格);⑧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需提交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大学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单、学术著作、获奖证书和报名条件中所要求的工作经历和证明函;⑨跨学科门类报考的考生还需提交本人公开发表的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附刊载期刊原件和复印件)。

2.资格审查时所有考生还需提交《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复试科研情况表》及相关复试材料。

3.考生所提交的证件原件用于查验,复印件作为考生报考材料留我校研招办存档备查。按教育部有关要求,不论录取与否,考生提交的报名资格审查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4.考生必须确保自己的报名信息真实有效,如因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材料导致资格审查不合格、取消考试资格以及取消录取资格等一切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5.资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我校研招办在准考证上加盖公章,作为考生准考凭证。

五、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拟于2012年3月17日至18日进行,初试后即进行复试。同等学力考生于2012年3月16日上午9:00-11:00进行政治理论课考试。

六、考试方式和科目

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初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经济学基础(科目代码2001)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占40%)、西方宏观经济学(占40%)、计量经济学(占20%);管理学基础(科目代码2002)考试内容包括管理学原理(占40%)、西方微观经济学(占40%)、计量经济学(占20%)。各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复试内容包括科研基础与科研潜质测试和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科研基础测试采取现场问答方式进行,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对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情况;科研潜质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是否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测试重在考查考生运用外语进行听说交流的能力,主要从发音的正确性、使用语言的准确性、流利程度、理解和判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复试成绩计入博士生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实施细则及其在总成绩中所占权重另行公布。跨学科门类考生及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两门课程(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同等学力考生还需参加政治理论课考试。每门加试课程满分均为100分。

特别提示:

经济学院所有招生专业的业务课二“现代经济学前沿”考试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试内容是相同的,占70%,第二部分考核相应专业知识,占30%。

七、体检

考生需按时参加我校统一组织的体检,体检医院为我校校医院,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八、考试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校内。

九、其他说明

(一)我校校内导师原则上每人限招2名,外聘导师(招生专业目录中指导教师姓名后带“兼”字的)每人限招1名,录取学院将为外聘导师配备一名校内导师进行合作培养。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中有4个招生指标是与北京工商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指标,我校是学位授予单位。谢志华教授和杨有红教授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第二指导教师,第一指导教师由我校博士生指导教师担任。考生报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时需按第二指导教师报考。

(三)我校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选拔若干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国家和学校为了鼓励博士生参加这一项目,实行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欢迎广大考生积极参与这一项目。详情请登陆我校研究生部网站在“公派留学”中查询有关信息。

(四)由于我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学院南路校区住宿紧张,我校2012年录取的部分博士研究生有可能安排到沙河校区学习住宿,请考生报名时心理有所准备。

(五)经济类专业报考我校管理类专业或管理类专业报考我校经济类专业不属于跨学科报考。

(六)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只招收以全日制学习形式报考非定向或自筹经费类别的考生。

(七)拟录取为非定向和自筹经费博士研究生需将人事档案在开学报到前调入我校,否则取消录取或报到资格。其中外埠学生可自愿将户口在规定时间内迁移至我校集体户口。毕业后根据国家需要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双向选择就业;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不转人事档案和户口,毕业后一律回委托培养单位就业。我校与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及委托培养单位在录取前签订相关协议,协议书须于入学报到时交回,未按要求签订协议者,不予办理报到手续。

(八)考生与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及工作单位之间的各类责任关系,由考生本人与之协商处理,与招生单位无关。录取考生于2012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届时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若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九)我校不提供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除已列出的笔试参考书目外,其他科目不指定参考书目。

(十)有关初试、复试及录取的相关事项将随时在我校网站上公布,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书面通知,请考生及时登陆我校网站查询。

十、我校研招办和招生学院(研究院、中心)办公室联系方式

研招办电话:010-62288344,传真:010-62288895。邮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邮政编码:100081 财政学院:62288602; 金融学院: 62289313;会计学院: 62288613;商学院:62288081; 经济学院:62288923; 法学院:62288672 信息学院:6228863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62288623;保险学院:62288627; 政府管理学院:62289209; 统计学院:62288184; 马克思主义学院:62289237; 财经研究院:62288369 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62288950;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62288376;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62288392;

篇9: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分类:博士招生信息 | 作者: 研究生院 | 发布时间: 2012/04/06| 点击次数:148534 ?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一大学科门类,有43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4个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44个二级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333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博士生导师1200余人,硕士生导师2400余人。

热忱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规模

2012年我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1550名(含硕博连读生),各培养单位的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做适当调整。我校参加“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

四、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三)报考“普通培养”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四)考生学位或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至2011年12月31日止)。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2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具有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五)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满6年(至2012年8月31日止);

2.获得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或WSK60成绩分以上或雅思成绩6.5分以上或TOFEL成绩80分以上;

3.已取得报考学科专业硕士阶段课程结业证(由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

4.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以上(含2篇)属于所报考学科专业范围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在前五名)。

(六)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五、招生方式

(一)普通招考:指我校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学校统一组织命题初试(含各类专项计划)。

(二)优秀人才单独选拔:指我校针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内科研成果及管理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的单独入学考试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参加此种招生方式的考生须在2011年10-11月与报考学院(系、所)和导师联系,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参加评估。评估通过的考生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参加初试(试题单独命制)和复试。

(三)直接攻博:指从国内“985工程”高校或经教育部批准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中选拔部分具有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其具体实施办法将另行发布。

(四)入学考核:指我校自2010年起确定“七类”博士生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入学考核”的方式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健?“七类”博士生指导教师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入学考核”主要由学生提出申请、报考导师审核同意、入学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定录取等环节组成,不需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博士入学考试。从2012年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博士生导师也可以此种方式招生。参加此种方式选拔的考生须在2011年10-11月与报考学院(系、所)和导师联系,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参加评估。

(五)硕博连读:我校有“1+4”硕博连读和“2+3”硕博连读两种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1+4”硕博连读指我校在推荐免试或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录取的普通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中,由考生提出申请,经过考核择优遴选部分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式。“2+3”硕博连读指针对我校入学一年后的硕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分流时择优遴选部分普通类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恼猩绞健1蝗范ㄎ恫┝恋目忌恍璨渭友;蜓г鹤橹牟┦咳胙Э际浴?

六、报名

武汉大学博士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现场资格认证结合的方式进行。所有参加以上任何一种招生方式的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在考试前规定的时间内到研究生院办理现场认证手续,恕不接收规定时间外的补报及缴费。

报名具体流程及要求如下:

(一)网上报名

1.时间:2011年11月15日—12月20日。

2.流程:

(1)登录网报页面按要求注册、提交有关信息和数码登记照;

(2)网上缴纳报名费200元(同等学力考生报名费400元);

(3)网报截止后至现场认证期间,考生可打印《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一式两份)和《武汉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须下载填写相应表格。

说明:网上缴费成功后,考生不得修改学位学历信息,不得要求退费;网报截止后,考生不得要求修改报考信息。

(二)现场认证

1.时间:2012年3月11日—3月15日

2.地点: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3.流程:(1)验证→(2)交《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一张(专项计划考生同时交资格审查表)→(3)领取准考证。

现场认证具体安排请届时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

4.要求:

(1)往届生(含:已取得硕士学位人员、已取得本科阶段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满6年的人员)须持本人最后学位、学历证书、身份证原件报考;应届硕士生须持硕士研究生证、学籍证明(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包含入学年月、学制的证明)和身份证原件报考。

(2)资格审查通过后,现场提交一份在网报系统中打印的《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

(3)凡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须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无法出具者不能参加初试);

(4)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缴费、现场资格审查、确认报名信息的考生,网上报名信息无效。

(三)其他说明

1.考生与所在单位因博士报考产生的问题由考生与所在单位自行协商;如因此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对在报考时填写虚假信息及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的考生,我校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视具体情况给予严肃处理。

3.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4.在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不允许报考。

七、向报考学院(系、所)提交材料

请考生于2012年3月16日前将以下材料送交至报考学院(系、所)的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一)《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网上打印)。

(二)《武汉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打印)。

(三)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四)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中心下载表格)。

(五)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研究生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复试阶段提供);

八、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1.初试科目:公共外语(不含听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初试阶段需考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2.初试时间:2012年3月17日全天,18日上午(18日下午同等学力考生考政治理论课)。

3.初试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见准考证)。

4.成绩告知:考试成绩可由考生本人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如对评卷结果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研究生院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二)复试

1.复试时间:2012年5月。

2.复试内容:

(1)测试考生外语口语及听力水平;

(2)以面试等方式对考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考生需提交包括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对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研究思路和展望的科研报告;

(3)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笔试),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复试具体时间、内容及形式以报考学院(系、所)通知为准。

(三)体检

武汉大学在复试阶段对考生进行体检,体检结果不符合标准者不予录取。

九、录取

(一)录取原则:根据初试、复试成绩,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

(二)录取类别:

武汉大学参加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后,博士生录取分为普通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三种类别。

普通培养:为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录取时须将档案及工资关系转入我校,并可参加基本奖学金、普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及其他奖励性项目的评定,毕业时按照“市场引导、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原则落实就业单位。

委托培养:为在职研究生,录取时须与委托培养单位签订培养合同,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与考生本人按双方协议承担,可参加我校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不参加基本奖学金、普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的评定,毕业后回原委托单位工作。

定向培养:为参加“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高校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

十、收费标准及奖助体系

(一)培养费:非医学类专业人民币48000元,医学类专业人民币51000元,校外博士研究生班培养费另行规定。

(二)住宿费:根据住宿条件,每人每学年800-1500元。

(三)奖助学金:

1.基本奖学金:凡正常录取的普?ㄅ嘌嗖┦垦芯可上硎芑窘毖Ы穑崩曜嘉且窖Ю嘧ㄒ?16000元/学年,医学类专业17000元/学年。

2.普通奖学金:所有普通培养类博士研究生均可享受普通奖学金,奖励标准12000元/学年。

3.优秀奖学金:博士研究生甲等奖学金为每年4000元/人,占参评总人数的4%;乙等奖学金为每年3000元/人,占参评总人数的7%;丙等奖学金为每年2000元/人,占参评总人数的9%。

4.专项奖学金:学校设有42种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最高奖励金额高达12000元/人。

5.助学金:学校每年提供800多个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供研究生申请。

6.学校还可协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办理助学贷款。

十一、信息查询及咨询

(一)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不指定参考书目,不提供历年专业课试题,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

(二)有关招生专业目录、导师及学院联系方式、报名、考试、体检、录取等方面的信息,将及时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b.whu.edu.cn/recruitWeb/)或研究生院主页(网址:http://)上公布,请考生注意查询。

(三)信息咨询及联系方式:

电话:027-68754920(传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18办公室

篇10: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一、培养目标

中央美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艺术院校之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美术专业人才的高等美术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累深厚,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代表着国家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

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在艺术学科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创造性的、独立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美术人才,2018年我院继续面向全球招收博士研究生。

二、报考条件

1、持有合法外国护照的外国籍公民,热爱中国,对中国人民持友好态度。

2、①已获硕士学位人员。

②应届全日制学术型及专业学位型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③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已获得硕士学位者。

④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专业水平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要求报考人员要在本科毕业以后修读过与报考专业有关的硕士阶段主要课程,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报名

1、方式:将报名材料及报名费(800元)交至我院留学生办公室。

2、时间:2018年3月5日—3月9日

3、报名材料包括以下七项:

①填好的《留学生申请表》(可从简章后附件中下载填写)

②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所在学校研究生院或教务处的证明)

③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毕业生提供论文草稿和摘要等),同等学力考生提交专业论文1篇(1-3 万 字)。④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简章附带)。⑤本人学习和工作经历、能力及成果的陈述及HSK5及以上证书。

⑥有效护照照片页、签证页复印件(考试时交验原件);两张本人近期一寸免冠彩色照片(背面注明姓名

及报考专业)。

⑦除上述六项材料外,考生报考相应院系,还须提交院系要求的专业资料:

▲报考研究生院 01-16 方向的考生提交:

A 提交与报考研究方向相符的近三年创作、专业习作、素描作品照片共 8-10 张(其中创作作品不

少于 3 件),要求 7 寸彩色精印照片;

B 1-2 篇专业学术论文(发表或未发表均可);

C 本人对报考专业的理解和研究计划陈述(2000 字)。

▲报考研究生院 17-27 方向(25 方向除外)的考生提交:

A 1-2 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或复印件);

B 本人对报考专业的理解和研究计划陈述(2000 字);

C 个人设计作品集。(报考 21 方向“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研究”方向的考生无须提供设计作品集)。

▲报考研究生院 25 方向的考生提交:

A 一份过往的展览策划作品集、艺术与文化理论论文集、艺术创作或设计作品集;

B 一份策展计划书;

C 一篇学术论文;

D 学习、工作简历及其他辅助材料。

▲报考研究生院 28 方向的考生提交:

A 1-2 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或复印件);

B 本人对报考专业的理解和研究计划陈述(2000 字)。

▲报考人文学院的考生提交:

A 1-2 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或复印件);

B 本人对报考专业的理解和研究计划陈述(2000 字)。

四、考生应具有良好的艺术道德,报考者必须提供真实的报名材料,一经查实报考弄虚作假者,将永久取消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格。

五、考试

1、考试日期:2018年4月10日—15日。初、复试科目在此期间全部考完。

2、考试地点:中央美术学院花家地校区本部。

3、考试科目说明:包括史论和专业两部分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两门硕士阶段专业主干课程,加试内容见《招生专业目录》。

六、录取与类别

1、录取标准:结合初、复试成绩,HSK考试成绩,业务素质,身体健康状况择优录取。

2、录取名额:招生名额由学院招委会确定。

4、学费标准:现行学费标准为人民币68000元每学年。如在录取之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费标准发生变化,将以最新标准为准。

七、本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学院网址:http://(查询途径:登陆—招生—留学生招生相关信息)咨询电话:010—64771019

中央美术学院留学生办公室

上一篇:新登介绍下一篇:垂柳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