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2024-04-26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共8篇)

篇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流程(修订稿)

附:申请博士学位审批材料清单:

D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基本情况表

D2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续表D2-1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续表D2-2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一览表 D3指导教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D4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成绩表及学院审核表

D5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选报批表

D6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

D7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情况汇总表

D8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人选报批及答辩审批表D9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整理

D10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D1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毕业)审批表A3申请博士学位审批汇总表

篇2: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简称甲方):

研 究 生(简称乙方):

一、乙方通过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符合甲方博士研究生录取要求,甲方同意录取乙方为专业自筹经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由甲方发出,培养工作由甲方负责。

二、乙方应确保在学期间全日制脱产生学习,如不能保证全日制脱产学习,甲方有权终止培养。

三、学习时间:甲方实行以四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4-6年)。

四、培养要求:甲方按照本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培养。

五、学费:

1、学费按照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审批的标准执行。

2、乙方须于每学年开学后第一周内缴纳当年学费。

3、学习期间如因休学、退学、开除学籍或其他原因中止学习,甲方不再退还乙方已支付的学费。

六、乙方在甲方学习期间,其工资关系如不转入甲方,则不享受甲方提供的博士研究生助研奖学金。

七、就业:在国家政策时限范围内,按照河南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当年就业政策办理相关手续。

八、甲、乙双方应按本协议规定执行,如不执行本协议,由当事方承担全部责任。

九、本协议内容如与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经双方协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订。

十、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导师签字:

篇3: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博士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看做一种战略资源,当今社会对博士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1]。那么,如何评价博士质量、分析博士质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博士质量的衡量维度和相关指标上存在着许多争议和研究上的困难,但从全球来看,博士质量中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指标是博士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2]。而获得博士学位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即博士学位论文,它是衡量博士生能否毕业、能否授予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博士生学习阶段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的研究即聚焦于博士学位论文。

著名的文献计 量学专家 安东尼· 拉昌 (AnthonyFJvanRaan)指出,在评价研究质量时,应当以同行评价为主[3]。纵观全球博士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是评价、监控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和手段,我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以及各高校的学位授予实施细则都对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评阅和答辩结果是不是都是可信、有效的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大卫·亚历山大(DavidAlexander)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伊恩·戴维斯(IanDavis)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网2014年2月20日刊登的文章《博士生导师是否达标?》中表示,过去几年他们参加了16场博士论文答辩,他们认为不少论文理论上都不应该通过,仍需进行大量的补充工作或返工重写。但事实上,“虽然我们掌握了否决权,但行政管理、答辩流程、社会压力迫使我们无法行使它”[4]。本文作者在从事学位管理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中,也发现目前国内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往往流于形式,只要能进入答辩程序,没有一例不通过。

因此,我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同行评阅结果代表了学位论文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某“985”高校2011-2013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博士学位学术论文同行评阅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进而从生源状况与培养方式的视角进一步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以期为我们探索博士生教育改革和博士学位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二、研究方法

1.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国内某“985”高校近三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1716篇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有关原始数据均来源于该校“研究生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所需数据全部是 完整、有效的。1716篇论文涉 及工、理、管理3个学科门类,分别占84.2%、3.6%和12.2%。

每篇论文均经过5名专家评阅。专家除了要对论文写出详细评语,并对论文给出特优、优、良、中、差的综合评价外,还要对论文的创新性成果(指标1)、论文的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指标2)、论文工作反映出申请者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情况(指标3)、论文工作的严谨性及写作水平(指标4)等四项分指标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作出定性评价。本文将综合评价和四项分指标的定性评价进行量化,定义特优为5分,优为4分,良为3分,中为2分,差为1分。每篇博士学位论文5位评阅专家给的成绩之和除以评阅专家人数即为该论文的评阅结果。

2.变量义和统计方法

本文的因变量为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结果,解释变量为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本文重点考察个体特征和培养方式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个体特征指性别、年龄、本科毕业院校,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年龄选取了获得博士学位时的年龄为标准:年龄=获得博士学位年份-出生年份,分为24-29岁,30-34岁,35-40岁,40岁以上等四个年龄段;本科毕业院校是博士生培养的起点,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院校。培养方式包括录取类别(定向、非定向、委培培养、自筹经费)、选拨方式(普通招考、直接攻博、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学习方式(脱产、半脱产、全脱产)、学习年限(从3年的基本学制、4年…到最长8年)等。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借助当前社会科学研究 领域中广 泛使用的 的统计软 件SPSS17.0,主要用到的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等。

三、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们对2011-2013年171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8580份评阅意见进行描述统计,其结果如表1。

在我们之前的研究统计中发现[5],评阅综合评价及四项分指标的均值都在3.3以上,即平均在良好以上,说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上是有保障的。其中,评阅综合评价均值为3.990,均高于四项指标的均值,这主要因为评阅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五个档次,将良好以上又分为优秀和特优,而分指标结果只分为4个档次。综合评价结果均值的标准差均高于分指标的标准差,说明专家对论文综合评价的争议比分指标要大。四项分项指标中,创新性成果均值最低,只有3.325,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均值最高,为3.835,两者相差0.51,比例高达15%。四项分项指标中,也是创新性成果的标准差最大,说明评阅专家对该项指标的评价意见分歧最大;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标准差最小,说明专家对博士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认可还是较为一致的。

从四项分项指标均值频率趋势看,创新性成果这一指标接近正态分布,而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得到最高分(4分)的比例高达52.9%,说明评阅专家普遍认为博士生掌握基础理论的能力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写作水平两项分指标的走势大致相当,良好以下(小于3分)的比例分别为1.2%和1.0%,优秀率(4分)分别为17.5%和25.7%。

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和分指标中的“创新性成果”,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另外,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少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6]。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选取综合评价以及分项指标中最关键的“创新性成果”进行影响因素研究。

1.个体特征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1)171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73∶27。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性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统计差异进行了分析,表2显示,女性在创新性成果均值比男性略高,但性别对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2)获得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为31.5岁,集中在24-34岁之间,占84.9%,最小者有一位为24岁,最大者有一位为57岁。表3显示,随着获学位年龄的增长,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均逐步下降。表4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获学位年龄在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评价均值上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3,1712)=13.355,p=0.000;获学位年龄在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成果均值上也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3,1712)=27.352,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表明,就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均值而论,年龄在24-29和30-34岁之间(p﹤0.05,d=0.33)、24-39和35-40岁之间(p﹤0.05,d=0.33)、24-39和大于40之间(p﹤0.05,d=0.33)、30-34和35-40之间(p﹤0.05,d=0.33)、30-34和大于40之间(p﹤0.05,d=0.33)均存在显著统计差异。35-40和大于4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本科毕业院校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院校,分别占55.8%、14.6%、29.6%。从表5中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总体上从高到低依次是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院校。表6是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本科毕业院校对综合评价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2,1713)=3.464,p=0.032,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并不显著,p=0.094﹥0.05。单因素方 差分析的 “续后分析”结 果表明,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只有“985”高校和其他院校之间存在效应较低的统计差异(p﹤0.05,d=0.14),而“985”高校和“211”高校、“211”高校和其他高校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2.培养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1)按录取类别可以分为非定向、定向、委培和自筹,分别占70.6%、4.7%、14.9%、9.8%。由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显示,录取类别不同对创新性成果存在显著统计 差异,F(3,1712)=21.956,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显示,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而言,非定向和定向之间(p﹤0.05,d=0.38)、非定向和委培之间(p﹤0.05,d=0.45)、非定向和自筹之间(p﹤0.05,d=0.43)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因方差齐性 假设不成 立,我们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对录取类别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进行了统计检验。表8数据显示,渐进显著性为0.000﹤0.017,说明录取类别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是显著的。

(2)按选拨方式可以分为普通招考、直接攻博(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生资格)、提前攻博(选拨在读一年级优秀硕士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选拨在读二、三年级优秀硕士攻读博士学位),这四种方式分 别占48.0%、23.0%、14.6%、14.5%。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不同选拨方式对创新性成果存 在显著统 计差异,F(3,1712)=10.620,p=0.00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发现,这种差异表现在普博招考和直接攻博之间(p﹤0.05,d=0.24)、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之间(p﹤0.05,d=0.36)。

因方差齐 性假设不 成立,我们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对选拨方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进行统计检验。表10显示,渐进显著性为0.000﹤0.017,说明选拨方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是显著的。

(3)学习方式分为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分别占86.8%、3.5%、9.7%。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学习方式对综合评价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2,1713)=19.489,p=0.000,对创新性成果也存在显著统计 差异,F(2,1713)=11.080,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表明,对综合评价的显著性影响表现在全脱产和半脱产之间(p﹤0.05,d=0.69)、全脱产和不脱产之间(p﹤0.05,d=0.30)、半脱产和不脱产之间(p﹤0.05,d=0.36)。对创新性成果的显著性影响表现在全脱产和半脱产之间(p﹤0.05,d=0.56)、半脱产和不脱产之间(p﹤0.05,d=0.43)。

(4)博士生学习一般采取弹性年限,从3年的基本学制可以到最长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时间为5.09年。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学习年限对创新性成果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5,1710)=11.789,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显示,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而言,3年和7年之间相互均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只有8年与3-7年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因方差齐 性假设不 成立,我们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对学习年限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进行统计检验。表14显示,渐进显著性为0.000﹤0.017,说明学习年限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中创新性成果得分最低,这与社会各界对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较弱的评价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各要素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比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更显著。从生源状况而言,性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并不显著,年龄越小、大学和硕士毕业院校为985高校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论文质量高。从培养方式而言,录取类别、选拨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年限、论文类型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具体来讲,非定向、硕博连读、全脱产学习、学习年限为4年、从事基础研究的论文质量最高。

上述研究结果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关政策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

1.改革人才选拨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研究结果显示,普通招考博士、在职博士、定向和委培博士的论文质量不高,而在职博士生中86%、定向和委培中82%为普通招考博士。普通招考方式往往基于表面“冰山以上部分”易于观察和测量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内隐的“冰山以下部分”的潜在能力的考察,如价值观、个性品质、动机等。因此,一方面应扩大应届生中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比例,使这些学生更早明确学术发展规划,尽可能早地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改革普通招考的考试选拨方式,淡化考试方式,赋予导师更大的选拨博士候选人的自主权。另外,还要抓好在职博士生的选拔。在职博士生不需要导师提供资助,要深入考察他们的读博动机、已有的学术成果、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是否有科研和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保证等。

2.建立有效的退出和淘汰机制。退出不是被淘汰,而是博士生因自身原因而自动放 弃继续读博,如兴趣或经济资助压力等。若能如上所述加大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比例、实施博士生选拨的申请审核制,就可以为退出机制创造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几乎是“零淘汰”,其中主要是超最长学习年限的退学,这从本质上讲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淘汰。博士生淘汰机制的核心,是以学术水平不高不能做出有所创新的内容而被劝退。在目前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论文开题时一般已入学两年,这时候可以进一步考察博士生的学术潜质,淘汰比例可以定得低点;论文中期检查是淘汰的重要环节,应引入固定比例的淘汰机制,确保淘汰制度在维持学术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篇4: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在美国350个研究生院年度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2015年秋季留学生申请和招生报告》表明,2015年秋季首次申请硕士学位和文凭的国际学生中,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占最大份额,他们在这些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成。对于印度学生来说,在过去3个招生周期内,初次注册人数已经有了两位数的增长,9成的印度研究生选择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或参加文凭项目。

工程学仍然是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学习领域。32%的国际学生最终申请了工程学。在首次注册的国际学生中,29%的人也选择了该学科。然而,该报告指出,2015-2016学年,工程学领域的最终申请和初次注册人数只有小幅度的增长,分别是2%和1%;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大幅增长,分别为9%和11%。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主席苏珊娜·奥尔特加(Suzanne Ortega)说:“报告的结果证明,美国的硕士学位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享有很高声誉。虽然美国的博士学位一直被视为对国际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看到,国际学生已经认识到美国硕士教育的价值,硕士学位是进入多种行业的关键切入点。”

篇5: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网上报名须知

各位考生:

在网上报名之前,请您务必认真阅读研究生院主页(http://yjsy.jlu.edu.cn)“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一、网上报名时间

自2011年12月10日12:00—12月30日12:00。

二、网上报名程序

1、报名者必须符合“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2、网上报名网址为:http://gim.jlu.edu.cn/zsb/wsbm_u/。

3、提交报名信息。

(1)申请注册:仅限第一次进入本系统时使用。包括用户名(考生为使用本系统自行命名的名称)和口令等。注册成功与否,系统都将给出提示信息。如注册失败,可能是用户名已被其他考生使用,请另行注册。用户名和口令在以后每次登录时都要用到,请务必牢记。

(2)报名登录:注册成功后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时必须先进行登录。

(3)录入信息:按系统提示,如实录入考生个人信息项,录入完毕请点击“下一步”键(注:录入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5位数的报名编号。(请牢记报名编号,以便填写“报考登记表”和现场确认时使用)。

(4)浏览信息:对已提交的信息进行检查。如需修改,请点击“修改”;如信息正确,即可打印“报名信息卡”。

(5)修改信息:若对已经提交的信息项进行修改,则修改后需再点击“提交”键。

4、打印“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1)下载并打印“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一份;

(2)在“报考登记表”第2页右上角粘贴本人近期正面二寸免冠照片一张;

(3)考生本人填写“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中“本人自述”栏之前的全部内容;(4)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对考生报考意见”栏加盖所在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公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考生、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并要在“对考生报考意见”栏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同时注明同意报考的类别。

5、打印“专家推荐书”。

(1)“专家推荐书”一式两份;

(2)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3)考生现场确认时,随“报考登记表”一同交到“验证处”。

6、打印“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1)“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一式两份,由考生本人填写;

(2)一份由考生在现场确认时,随“报名信息卡”一同交到“收表处”;另一份则由考生在考试时带到考场。

7、应届硕士毕业生需打印“应届硕士毕业生证明信”。

8、退出登录:完成本系统各项操作后,必须点击“退出登录”,以防数据被他人修改。

三、提交报考材料

1、考生本人于2012年3月3日(周六)—3月4日(周日),(上午:8:30-11:30;下午:1:00—3:30)携带通过网报下载的报名材料及现场确认相关材料,到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指定地点进行资格审查(具体地点另行通知),交纳报名费200元,现场摄像并确认报名信息。(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外地考生也可以函报。(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3、本校“硕博连读生”必须进行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

4、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报考条件需符合我校有关规定,报考资格的确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教处负责。考生须在现场确认(2012年1月10日)前将加盖公章的《报考201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交至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前卫南区行政办公楼420室),否则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资格视为无效。

5、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思主义理论专项计划”也需进行网上及现场报名。

6、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资格审查时提交认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四、发放准考证

1、在吉林大学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请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所报考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自取;

2、凡是函报的考生必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持研究生证原件)到吉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领取准考证。

3、“准考证”具体发放时间将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http://yjsy.jlu.edu.cn)另行通知。

五、考试时间

篇6: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书

研究计划书

考生姓名:

报考院系: 报考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生院

年 月 日填表

对本学科的认识,对前沿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相关技术成果的了解
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工作的设想或计划(不少于3000字,可附页)

 

 

 

 

考生签名: 年 月 日

篇7: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一、招生人数

2012年我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27名。另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48名(其招生说明另见我校研究生院网页相关内容)。

二、招生类别、学费和修业年限

全日制脱产(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国家计划外自筹经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在职(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学费11800元/人/年。

特别提示:

1.基本修业年限之上的学习须按学校有关规定交纳学费。2.所有录取考生第一年必须全日制在校学习。

三、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位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

2.国民教育系列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获学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需在本科毕业后从事与报考专业相关工作6年以上(含6年),有公开出版的第一作者学术著作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课题或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三)跨学科门类报考须公开发表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四)非学历教育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以及境外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

(五)身体健康,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六)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否则报名无效。认证地址:北京语言大学学一楼116房间,咨询电话:82361045。相关考生在资格审查时必须提供该中心认证书原件及其他所要求的材料。

(七)我校教师报考本校博士研究生时,须持人事处批准的《中央财经大学教师国内进修审批表》,同时将该表复印件提交研招办后方可报考,否则报名无效。

(八)按教育部要求,以下三类考生: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②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类别的考生③原为委 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按合同履行服务义务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可报考。如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双方纠纷而影响报名考试和录取报到的,责任自负。

四、报名办法及考前事项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考试前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经查出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及录取资格,相关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报名流程

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一律实行网上报名,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报名网址是:http://menhu.cufe.edu.cn/yjs/jump/bsbm 1.网报时间

2011年11月24日每天上午9:00至2011年12月24日上午9:00。请按照报名系统要求,如实填写报名信息。2.网报系统注册及登陆

首次报名考生点击“注册报名”,进入系统注册及填写信息,同时牢记生成的用户名。再次登录查看、修改信息或下载材料时,选择“登陆系统”,凭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如忘记用户名或密码,请点击“查询登陆账号”,凭身份证号和姓名找回用户名和密码。3.网上缴纳报考费

报名信息提交成功后,方可网上缴纳报考费(我校不接受其他方式付费)。网上缴费时考生所持的银行卡必须提前办理网上支付业务功能。考生网上缴费后,在“网上缴费”页面显示“您的报考费已经缴纳完毕”,即表示网上付费成功。考生可同时查询付费银行账户的余额进行核验,报考费缴纳后不予退还。

4.下载并打印相关表格 网上缴费成功后,请下载《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推荐人须为正高级职称)、《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复试科研情况表》、《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准考证》。下载完毕后,请认真核对表上已有信息,并按照要求认真填写未填信息。为防止信息丢失,表格请勿在线直接打印,需下载到计算机磁盘后再行打印。

(二)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方式、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随时关注研究生部网页。

1.资格审查材料

①身份证(或护照、现役军人证件)原件及复印件;②《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③《中央财经大学 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④两份《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推荐人须为正高级职称);⑤《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准考证》;⑥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还需提交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硕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证书、硕士阶段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⑦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还需提交学生证和学位授予单位的证明或介绍信原件,证明材料中必须注明硕士录取类别、学制和毕业年月(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于入学前查验,如未按时获得将被取消入学资格);⑧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需提交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大学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单、学术著作、获奖证书和报名条件中所要求的工作经历和证明函;⑨跨学科门类报考的考生还需提交本人公开发表的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附刊载期刊原件和复印件)。

2.资格审查时所有考生还需提交《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复试科研情况表》及相关复试材料。

3.考生所提交的证件原件用于查验,复印件作为考生报考材料留我校研招办存档备查。按教育部有关要求,不论录取与否,考生提交的报名资格审查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4.考生必须确保自己的报名信息真实有效,如因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材料导致资格审查不合格、取消考试资格以及取消录取资格等一切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5.资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我校研招办在准考证上加盖公章,作为考生准考凭证。

五、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拟于2012年3月17日至18日进行,初试后即进行复试。同等学力考生于2012年3月16日上午9:00-11:00进行政治理论课考试。

六、考试方式和科目

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初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经济学基础(科目代码2001)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占40%)、西方宏观经济学(占40%)、计量经济学(占20%);管理学基础(科目代码2002)考试内容包括管理学原理(占40%)、西方微观经济学(占40%)、计量经济学(占20%)。各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复试内容包括科研基础与科研潜质测试和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科研基础测试采取现场问答方式进行,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对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情况;科研潜质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是否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测试重在考查考生运用外语进行听说交流的能力,主要从发音的正确性、使用语言的准确性、流利程度、理解和判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复试成绩计入博士生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实施细则及其在总成绩中所占权重另行公布。跨学科门类考生及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两门课程(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同等学力考生还需参加政治理论课考试。每门加试课程满分均为100分。

特别提示:

经济学院所有招生专业的业务课二“现代经济学前沿”考试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试内容是相同的,占70%,第二部分考核相应专业知识,占30%。

七、体检

考生需按时参加我校统一组织的体检,体检医院为我校校医院,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八、考试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校内。

九、其他说明

(一)我校校内导师原则上每人限招2名,外聘导师(招生专业目录中指导教师姓名后带“兼”字的)每人限招1名,录取学院将为外聘导师配备一名校内导师进行合作培养。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中有4个招生指标是与北京工商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指标,我校是学位授予单位。谢志华教授和杨有红教授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第二指导教师,第一指导教师由我校博士生指导教师担任。考生报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时需按第二指导教师报考。

(三)我校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选拔若干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国家和学校为了鼓励博士生参加这一项目,实行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欢迎广大考生积极参与这一项目。详情请登陆我校研究生部网站在“公派留学”中查询有关信息。

(四)由于我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学院南路校区住宿紧张,我校2012年录取的部分博士研究生有可能安排到沙河校区学习住宿,请考生报名时心理有所准备。

(五)经济类专业报考我校管理类专业或管理类专业报考我校经济类专业不属于跨学科报考。

(六)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只招收以全日制学习形式报考非定向或自筹经费类别的考生。

(七)拟录取为非定向和自筹经费博士研究生需将人事档案在开学报到前调入我校,否则取消录取或报到资格。其中外埠学生可自愿将户口在规定时间内迁移至我校集体户口。毕业后根据国家需要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双向选择就业;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不转人事档案和户口,毕业后一律回委托培养单位就业。我校与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及委托培养单位在录取前签订相关协议,协议书须于入学报到时交回,未按要求签订协议者,不予办理报到手续。

(八)考生与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及工作单位之间的各类责任关系,由考生本人与之协商处理,与招生单位无关。录取考生于2012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届时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若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九)我校不提供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除已列出的笔试参考书目外,其他科目不指定参考书目。

(十)有关初试、复试及录取的相关事项将随时在我校网站上公布,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书面通知,请考生及时登陆我校网站查询。

十、我校研招办和招生学院(研究院、中心)办公室联系方式

研招办电话:010-62288344,传真:010-62288895。邮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邮政编码:100081 财政学院:62288602; 金融学院: 62289313;会计学院: 62288613;商学院:62288081; 经济学院:62288923; 法学院:62288672 信息学院:62288633;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62288623;保险学院:62288627; 政府管理学院:62289209; 统计学院:62288184; 马克思主义学院:62289237; 财经研究院:62288369 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62288950;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62288376;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62288392;

篇8: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优势的理念基础

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最初设想是既赋予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以同等的博士学位地位,但又力求保持两者的差异性。由于教育学博士学位及其相应研究生教育拥有哲学博士学位及其相应研究生教育的光环,地位牢固,而教育博士学位及其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要想在研究生教育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而关键是必须以有别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作为基础。

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可以被视为教育博士存在并拥有比较优势的一个理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人从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了两种知识生产模式:模式1和模式2。模式1是洪堡大学建立以来的近代型知识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单个学科内以认知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知识生产模式2在应用的情境中运作,问题不是被设定在学科框架内,而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的。”[1]可以说,教育博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崛起是与知识生产的应用性和异质性密切相关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满足知识生产模式2的知识生产工作者,突出强调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1920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并同时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这注定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与教育学院的宗旨连为一体。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这样定位自己的宗旨:“教育与人类活动的每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我们相信学习和提高教育的事业心是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未来前途的关键。我们研究和解决教育所面临的最关键性的挑战,如学生评价、成绩差距、城市教育和教师短缺。”[2]由此可见,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针对现实中关键性的教育问题和实际需要,其应用情境、问题导向、追求实用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生产模式2型是极为吻合的。哈佛大学“领导教育博士”项目主要通过“现场实践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在现场挂职实习来使学生获得管理与研究经验。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认为自己的教育博士项目的最大优势是最大限度地把理论与实践连结在一起。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的教育博士项目都设计为25%的课业和75%的研究,以此进一步发展职业实践的学术和研究基础。总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优势的理念基础。

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由贸易经济学所创建,指在经济贸易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以谋求最佳发展状态并获取最大利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比较优势需要通过特别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只有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写作方面进行特色化的设计,才能使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独自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学位,也才能积聚其相应的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

从培养目标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应了教育学学科强烈的实践特性及其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重需要,灵活地把理论与实践连结起来,也使教育博士生肩负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角色,最终发展成“研究型的专业人员”。比如,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通过与实践联系紧密、应用性强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教育实践者高级研究培训的需要,使学生将学到的研究技能应用到专业工作之中。”[3]哈佛大学教育博士项目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针对现实中关键性的教育问题和实际需要,其应用情境、问题导向、追求实用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生产模式2型是极为吻合的。教育博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解研究、政策与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领导者,利用全校各院系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成为大学教授会成员、高级教育领导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教育与训练[4]。

在课程建设上,突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教育博士项目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强调个性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设计高度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根据考察,各国教育博士项目的课程特点可以概括有三点:其一,采用“模块(Module)课程”。宾夕法尼亚大学资深高等教育管理博士项目的项目设计者认为,高等教育管理需要各种核心管理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包括经济财政、招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与战略、质量监督保障、决策支持、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围绕这些能力,该项目设计了一系列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聘请数量不等的教师提供相关讲座,并要求完成相应的阅读和作业。其二,广设跨学科课程。为了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为此,美国的教育博士项目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导师小组,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其三,大量设置研讨课。教育博士生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彼此的经验交流和对共同感兴趣问题的探讨对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再有教授的理论指导,学生的成长就会非常迅速,研讨课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哥伦比亚大学要求教育博士生参加高级研究研讨课、长达两学期的论文研讨课,学生把各自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研讨班,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把方案带回到实践工作中进行检验和修正,并对此整个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

从教学方式看,强调团队学习和实践反思。教育博士项目经常把多学科的教育理论整合起来以模块的形式展开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模块结构内,教学通常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以问题研究为学习模块,有助于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相互讨论交流反思彼此的专业实践经验。教育博士项目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性教学等,强调学生的充分参与。这些教学方式对于教育工作者作为“实践-反思型工作者”养成良好的实践反思习惯和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在论文写作方面,鼓励应用研究。教育博士项目的论文不求理论的高深性和原创性,而以解决教育实践和学校变革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为目标,侧重考察学生创造性运用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工作实践经验,重视论文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和为实践部门带来的实际效益,并通过实践创造出新知识。英国所有的教育博士项目及美国98%的教育博士项目要求撰写学位论文,虽然字数较少,但在质量方面与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相同。例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项目要求论文的选题是个人兴趣并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强调论文必须对研究领域的知识做出突出贡献,并且提供自主研究能力和原创性的说明,反映学位申请人综合运用理论和科学方法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5]。当然有一些大学的教育博士生放弃了传统单一的学位论文方式。如美国圣路易斯大学采用小组毕业设计(Group Projects)的办法,要求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实践,通过同伴合作研究来发展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犹他大学教育管理Ed.D.项目以现场诊断研究报告(Clinical Research Study)代替传统的博士学位论文。

例如,2003年,圣路易斯大学(St.Louis University)对教育博士项目进行重新改造,改革的焦点在于注重培养教育博士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的实践技能,做法是用小组毕业设计(Group Projects)来取代毕业论文,其特点在于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实践,并在同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其目的在于突出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特色。选题来源于实践,在为实践服务并在同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展了博士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教育博士生在完成两年的课程学习后,进入研究阶段。这时,每个学生可与2-3个同伴一起结成一个研究小组,根据共同关注的专业实践问题,确定一个研究课题(project),在导师的指导下分工进行合作研究。小组成员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将课题带到实践中展开研究,在周末定期召开碰头会,最后形成一个代表集体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审查合格后,进入答辩阶段。答辩采取集体答辩和个人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对该研究小组中的每个人授予教育博士学位。事实证明,新的项目是有效的,并非每一个成员都能毕业,因为群组计划的严格性不低于论文。对导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指导技能,以评价作为合作团队成员的能力。新的教育博士项目迎合了社会需求与学位本质需要之间的张力,也适合繁忙的管理者、兴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合作做研究。

三、对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一)牢固树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坚守专业博士学位品质

对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说,其产生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专业实践的需要。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拥有比较优势的基本依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性是它的比较优势,但前提是把实践置于批判性探究的过程之中,防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陷入工具主义的狭隘思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绝不是培养只会应用而不会创造知识的知识工人或技术专家,而是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示了一个专业教育者为知识社会学做贡献的机会”[6]。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样也要强调培养通过研究对专业实践的知识做出重大贡献的能力。唐纳德·舍恩在《反思型执业者的教育》中指出,在实践活动中,学者不仅仅要从理论到实践,还必须从实践返回理论,这是一种双向而非单向的运动。实践证明,形成一种理论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能脱离实践来谈理论,而应该在实践中应用这种理论,用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理论。

教育博士生是“草根型”的教育行动研究者,他们身上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也同时积聚了相当多的现实困惑,希望通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和训练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针对这样的特殊人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必须以学生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系统、规范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对实践的反思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实践工作的绩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强调理论与实际的多方位结合,诸如论文研究问题与学校实际的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结合,教师学术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结合,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不同知识与经验的结合等等。

(二)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创新培养体制

强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的培育。教育作为以服务社会和个体人的发展为宗旨的专业,应该弘扬专业精神,遵守专业伦理规范来博取社会信任。教育职业关系到个体和国家的福祉与未来,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者掌握着教育和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教育领导和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尤其应该重视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教育。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进行专业伦理教育,既是教育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由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现实所迫切需要的。

创新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学校集中在办学层次较高的普通高校,它们在教育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普遍缺乏培养实践性应用性的教育博士生的经验,容易造成上文所述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被视为比较劣势而被消除的情况。在培养过程中,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制订培养方案、论文选题、质量评价等各方面都容易以教育学博士生制度为蓝本。事实上,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博士生培养方面存在着两种学位、一套人马的现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如果擅长理论的教师延续着培养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思维模式,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证书不同之外,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并无特色,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就将荡然无存。当下之道,应设置两种培养体制,分轨培养。

我国传统的办学体制制约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培养主体单一,仍然以培养机构单独培养为主,培养学校与社会组织尤其是教育博士所在工作学校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正因如此,教育博士生的“工学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工作和学习都受到负面影响而没有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教育博士生实践机会少,导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应作为核心比较优势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培育,致使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变成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压缩型的理论补课与一种文化镀金的过程。其根源是没有建立培养学校和工作学校之间的合作互动机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活动未纳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之中。若能把学生的工作整合到博士生学业之中而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通过“工作”进行“研究实践”,不仅对教育博士生是一种锻炼,对工作学校的变革也是一种推动。美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实践课程,设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两个方面的课程体系。美国宾夕法尼州立大学教育博士项目有9学分的实习(internship)课程。哈佛大学的“教育领导博士”项目甚至把三年学制中的整个第三年用在挂职实习上,在实习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进行现场研究[7]。

(三)强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突出专业学位的特色

把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势的动态性。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是指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强弱变化、新旧更迭,相对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加强变为绝对的比较优势,也有可能生成其他的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削弱至无。因此,如果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则会被强大的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同化而无比较优势可言,甚至会被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吞并而消亡。而如果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充分地发挥并强化既有的相对比较优势,就会把相对的比较优势发展成绝对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动态性原理要求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牢牢地把握住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建立更加科学而卓越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对比较优势动态性原理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在创新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持续优化与变革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强调“专业学位专业学院办”的原则。专业学院作为主办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的性质,而避免大学研究生院因对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情有独钟和学术性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的干扰。美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由教育研究生院自主负责招生、培养和管理,而我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由研究生院负责管理,由教育学院来负责培养的双重机制,这就难免以培养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业的研究生院对专业学位的歧视而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术化的倾向。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必然会深刻影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取向。此弊不除,教育博士就难免会沦落为一个“二流学位”。“美国专业学位发展史揭示了这一规律,美国大多数大学坚持研究生院发学术性学位而专业学院发专业学位的做法是对这一规律的清醒认识。我国应该在规范学术性学位的同时,建立专业教育学位体系。”[8]由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为了防止二者发生雷同而影响质量,应该实行分轨培养和分类指导。

衔接专业人才培养与任职资格。早在1989年美国全国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就建议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作为中层教育管理岗位的从业证书条件,形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相互衔接的配套机制,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大巩固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而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和学校领导与管理资格认证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专业性还不够强,更严重的是这背离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空间,还导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和发展动力,其相比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所谓比较优势说也会陷入不攻自破的尴尬境地。

评价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关键看它是否能促进学生变得更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是否更能引起学校和教育的积极变化,而不仅仅看它是否能深化知识本身或仅仅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育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生应是教育博士生制度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这两类人才培养各安其位、各扬其长,为社会及人的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李云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7)

参考文献

[1]Gibbons Michael,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Societies[M].London:Sage,1994:vii.

[2]About HGSE[EB/OL].[2011-05-11]http://www.gse.harvard.edu/about/index.html.

[3]Aims of the EdD program[EB/OL].[2011-05-11]http://www.une.edu.au/education/postgraduate/edd/aims.php.

[4]Academic Programs:Doctor of education[EB/OL].[2011-11-06]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index.html.

[5]Doctor in Education[EB/OL].[2011-05-11]http://www.ioe.ac.uk/study/researchDegrees/RED9_EDU999.html.

[6]Alison Taysum.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e EdD in Producingand Transforming Knowledge[J].Journal of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and History,2007(03).

[7]李云鹏.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05).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证明复习下一篇: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竞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