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学精品课教学创新论文

2022-04-29

摘要: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内在知识结构系统性强、内容抽象,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运用探究式教学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物统计学精品课教学创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教学创新论文 篇1:

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改革研究

摘要 动物生产学是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涉及猪、牛、羊、鸡等畜禽品种的繁育、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畜牧场设计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的高级畜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还存在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基于此,以动物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切入点,分析了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路径,以期为今后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动物生产学;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70

Key words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Teaching model;Innovation strategy

  

新時代下,畜牧业亟需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动物生产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畜牧人才的巨大需求。动物生产学是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涉及猪、牛、羊、鸡等畜禽品种的繁育、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畜牧场设计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的高级畜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还存在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基于此,笔者以动物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切入点,分析了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路径,以期为今后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动物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动物生产学是面向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其突出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有关畜牧业生产方面的前沿理论和信息,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全面掌握牛、羊、猪、鸡等畜禽的生产要点及生产环节[1],在具备基本的动物生产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2]。

2 目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体系老化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动物生产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但动物生产学课程内容多年未更新,没有及时吸纳一些最新的农业科技理论及成果,特别是对地方优良蓄种及西方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介绍不足,知识体系严重老化[3]。现行《动物生产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知识与最新养殖模式出现脱节,部分教材内容甚至有悖动物生产实际,并且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既缺乏足够的新颖性,也不具备实际的生产指导作用[4]。例如,一些教材中仍然采用巴布科克氏法测定乳脂肪含量,但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已很少使用,这就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学习,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零距离”上岗要求。

2.2 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都是围绕教室和实验室来进行,且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存在较多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基本上是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5],教学方面则大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缺少探究与思考过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某种程度上看,“准备—讲解—演示—验证—写报告”已成为多数学校实验课的固定模式,且前期准备活动多由教师一力承担,学生鲜少参与,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模糊记得实验过程,而对实验的前因后果还一知半解。此外,动物生产学实验涉及畜禽生产的各个环节,许多实验需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对于这类实验多数情况下都是选取某一时间段进行集中授课,导致大量实习内容被省略。以鸡的胚胎发育这一实验为例,由于孵化周期长达21 d,教师一般不让学生参与孵化的全程操作,这样即使学生发现了异常的胎蛋,也不知道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2.3 实践教学不足

受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所限,加上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参与实践实习锻炼的机会有限[6-7]。动物生产学实践不仅需要精液品质检定仪、乳脂率测定仪等基本仪器设备,也需要使用一些价格较昂贵的设备,包括超声波背膘测定仪、胴体瘦肉率测定仪、蛋白高度测定仪、蛋壳厚度测定仪、光电反射式色度仪、肌肉嫩度测定仪等,而上述仪器设备只有少数学校能够配备齐全。此外,校内外实习基地不足也是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原因。动物生产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需要学生亲自到生产一线参与学习和锻炼,但由于畜禽要注意疾病传播问题,再加上畜禽易受到人群惊扰而产生应激反应,会对养殖安全及养殖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多数企业对学生实习较为抵触,即使是一些校企合作企业也严格限制学生出入,很多生产环节都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者限定操作次数,如果操作失误也没有机会重来,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如果选择自建实习基地,则会遇到场地、资金、污物处理、疾病防控等一系列难题,这些都使得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面临较大困难,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8]。

2.4 师资力量薄弱

动物生产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社会服务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而部分学校没有充分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来制定人才招聘计划,盲目引进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使得学校科研能力强而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实践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不能得心应手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习实践活动。部分学校由于过度追求科研业绩,集中力量大搞学术研究,导致教学与科研出现失衡,甚至形成教学断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 新时代下动物生产学教学模式创新及改革路径

3.1 优化教学内容

3.1.1 突出重点,把握目标。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统编教材,也可以采用教材与多种教辅参考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具体内容安排上,要把握核心重点,着重讲解重要畜禽(如猪、牛、羊等)的关键饲养技术,同时以各畜种为主线,重点介绍饲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9-10]。例如,在猪的饲养管理方面,应当以种母猪为切入点,全面讲解母猪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及要点,此后在讲解公猪的饲养管理技巧时,对于与母猪饲养管理相同的部分则可以简要带过,对于不同的部分给予重点分析和讲解,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3.1.2 强调实践,综合提升。对于现有的一些验证性实验项目,可进行适当删减或改造,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所占比重。例如,可以新增“蛋品测定比较实验”,利用学校新购置的蛋品测定仪对多个不同的鸡蛋品种进行测定,并与以往的实验测定方法进行对比,最后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处理测定数据,从而将蛋品质测定由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改造为综合性与创新性的实验。

3.1.3 及时更新,讲求时效。随着畜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与动物生产学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为了体现知识在课程教学中的前沿性与先进性,需要学校和教师时刻关注动物生产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及时将畜禽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开发能反映学科前沿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动物生产学教材[11]。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过程中,要围绕“更新内容,提高水平”这一总体目标,着重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材经典内容进行进一步凝练,重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二是融入最新的动物科学技术,并将其与经典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在一起;三是注意体现各工艺、方法、技术之间的交叉与联系。

3.2 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应摆脱对“粉笔、黑板、教材”的过度依赖,积极引进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互动性与能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对话、观摩,形成教学相长、共同提升的课堂局面。以互动教学法为例,要求教师立足教学计划大纲,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紧扣教学重点、激趣性强且富含新意的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答案,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与提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点,学生也应当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组织安排,并结合教学计划要求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减少教与学的盲目性[12]。例如,在讲授养猪学课程前,可先向学生介紹国内养猪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养猪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在讲解养猪关键技术前,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当前最新的养猪技术有哪些、目前阻碍养猪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课下实践调查的方式找出问题答案,并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在体现知识应用性的同时,有效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能力。

其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包括多媒体组合教学与网络精品课程教学2个方面[13]。前者要求教师定期到养殖基地进行参观与取材,对畜禽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拍照,并将重点环节拍摄成小短片,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环节,应进行重点拍照和录像,然后从所得照片、短片中筛选代表性强、教学展示效果好的部分组合到多媒体课件中,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或设置一些关联性的问题,供课堂教学使用。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加上内容取材自生产一线,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是对课上教学的有效延伸,要求教师广泛搜集素材,录制微课视频并上传至网络中,对于课上掌握不全面的地方,学生可在课下时间通过网络观看微课视频,也可以通过动物生产学专题论坛或留言栏目进行疑难问题的讨论与提问,这样教师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渠道来为学生解疑答惑,实现教学空间的有效扩展[14]。

3.3 扩建实习基地

在校内实验室建设上,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时引进当前技术岗位中常见的一些仪器和设备,确保学生掌握的实验技能与企业需求相符。在校外实习基地扩展上,为了解决企业普遍抵触实习生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实习生管理,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还可以采取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校企双方的资金负担,另一反面也避免了学校自建实习基地所遇到的污物管理、疫病防控等问题。学校在安排学生去基地实习锻炼的同时,也可以在基地合适的地方安装摄像头,并接入校园网络,实时播放生产现场画面。学生通过远程观测基地生产情况,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生产实况,动态更新和调整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研究解决生产问题、改进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基地生产实践中,实现校企双赢。

3.4 丰富实践途径

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实践不必拘泥于现有的实验室项目或实习实训项目,也可以扩展其他形式的实践内容[15]。例如,学校可以制定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且获得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各类面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科研培训计划以及校内外与动物生产学相关的协会或社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下乡实践,在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活动中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投身畜牧事业的决心。

3.5 打造双师队伍

一方面,学校要配置合理的教师梯队,在教师人才的引进过程中兼顾教学与科研需求,让不同年龄、职称、学历的教师合理分工,有序开展科研、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高学历、善科研但实践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到畜牧企业、养殖基地等生产一线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与较高施教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与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人才,为教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16]。

3.6 改革考评方式

动物生产学课程考评宜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减少机械记忆得分,提高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建议各部分成绩的构成比重如下:笔试50%,实验20%,论文10%,实习20%。其中,理论测试由学校在期末组织统一进行;实验课则根据操作性与设计性实验的不同,采用实验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考察学生的實际操作技能,又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与口述能力,最后由教师综合打分;实习成绩可以采取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实训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总而言之,考评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4 结语

总而言之,动物生产学课程改革是培养综合创新型畜牧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对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安小鹏,侯金星,宋宇轩,等.畜牧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家畜生态学报,2016,37(12):90-93.

[2] 时晓丽,向小娥,汪薇,等.动物生产学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58-159.

[3] 许腾.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5):91-93.

[4] 李改英,廉红霞,乔瑞敏,等.《动物生产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家畜生态学报, 2016,37(8):91-93.

[5] 曾勇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动物生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0(10):64-65.

[6] 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动物生产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7,38(10):94-96.

[7] 金锡九,张敏.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144-145.

[8] 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6):63-65.

[9] 魏曼琳,孙德成,武迎红.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2):217-218.

[10] 庞卫军,孙世铎,杨公社.《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2):73-74,77.

[11] 李永洙.动物生产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3):135-138.

[12] 马巍,王春强.双向式教学在畜牧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9):115.

[13] 李亚奎,张鹤亮,张兆琴,等.《猪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71-73.

[14] 李美玉,宋春阳,王述柏,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动物生产学”课程为例[J].教书育人,2013(21):74-75.

[15] 孙宝丽,谢青梅,付晓兰,等.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6):91-93.

[16] 李永洙,孙培明.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224-226.

作者:安小鹏 侯金星 宋宇轩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教学创新论文 篇2:

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内在知识结构系统性强、内容抽象,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运用探究式教学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1-2],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也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学科研有重要的作用。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公式和抽象概念多,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存在难教、难学、难记的现象,学生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是每一位生物统计学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

良好的教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3]。教师应该不断强化自身教育学意向,避免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影响[4]。作为教师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严谨治学,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生物统计学》是一门不太容易上好的课程,也是很多学生最头疼的课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上好课,通过跟着经验丰富的主讲老师听课,查阅了大量参考书,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听教学名师的课等等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方式,逐步熟悉了教育规律和教学艺术,不断进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但是“学无止境”,教学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情感激励促进师生互动,营造和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目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突出学生和教师的能动作用,设计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对话型的启发式课堂,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真正作为知识的主人和推动课堂运作的动力[5]。在这样的理念下,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情感激励正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生物统计课程本身比较枯燥难懂,如果再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极差。情感激励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只有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交融时,才能变成激发学生的动力。运用情感激励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交朋友、谈心、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与学生达到心理相融,增进交融度。情感激励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不仅有学习上的,也与他们交流思想和生活上的,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可和接受老师,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影响着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们。尤其关注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课前经常与他们谈心,关注他们的听课效果。下课后积极与老师探讨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老师也发现渐渐地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往前排坐,那些后进生更是如此,更加激发了老师的教学热情,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统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统计学教学比较注重基本理论学习,很大篇幅都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弱化,这样学生虽然都学习了生物统计学,但是在学生做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中统计被滥用和误用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研究生阶段也是如此,在学术文章中也不稀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同学们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死记硬背,没有注意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虽然能够应付期末考试,但是在日后的应用又会错误连篇。针对这一现象,从课程一开始就注重培养正确的统计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如:抽样分布这一章在整个生物统计学教学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统计推断的基础,如果这一章理解得透彻,统计推断就比较容易学了,很多同学由于这一章没有理解透彻,导致统计推断只能囫囵吞枣,应付考试没有问题,但真正正确应用统计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时通常会犯错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就学生关心或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做调查,布置了期末学期小论文,让学生自己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课题,搜集资料,然后运用学过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通过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知道了怎样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等统计分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统计知识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的能力。同时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讲授,注重讲授这些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将这一原则贯穿授课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把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素质要求。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了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统计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将探究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引入课堂,课前尽心准备,课中多提问,多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授课老师要对整个课程内容和前后逻辑理解的非常透彻,做到在讲授时游刃有余。生物统计学的内容很适合探究式教学,比如,在讲到概率和频率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频率稳定性的统计规律,让每个同学做抛硬币的实验,自己观察频率经过多少次实验才能够稳定下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求实的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竟然将硬币抛了1000次,理解了频率稳定性的概念。又如在讲解到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时,对于整理后的数据进行集中和变异描述的时候,应该使用平均数和标准差共同描述,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意识。在生物统计学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至关重要,可以让整个课堂讲授的精彩纷呈。由于本门课程是数学类的课程,多媒体制作不能够和其他课程一样,不宜把一張幻灯的内容一下展示出来,应该像板书一样,将所需要讲的概念、公式和问题在需要时展现出来,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一定要辅助板书,进一步强化教学难点和重点,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同时要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本课程每一章节和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如:在讲到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时,首先需要进行假设,这时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来假设,会有几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然后老师进行总结,这样的提问和设问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在学生中的反应很好,从每一节课学生听课的状态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可以看出这种讲授的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整个班里的学生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在积极思考,师生感觉整个课堂的过程都很愉快,这样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上下功夫,使有限课堂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之,依托《生物学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总结和探索,不断吸取经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课堂,不仅使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超越与创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Moore DS.The basic practice of Statistics(2th edition)[M].W H.Freeman and company,2000:5-9.

[2]杜榮骞.生物统计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6-95.

[3]田国强.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6,(1):4-8.

[4]陈振华.教师的消极影响之思考[M].教师教育研究,2010,22(2):54-58.

[5]母小勇,朱苏.高等学校和谐课堂“四因说”[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5):6-12.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s of Biostatistics by Research-style Teaching

ZHANG Ai-lian,MA J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46,China)

Key words:Biostatistics;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作者:张爱莲 马纪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教学创新论文 篇3:

基于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 要]通过建立“基础+拓展”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式,以课程论文和研讨互动为考核方式,对教学进行重新设置和优化,从而构建以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文献查阅及信息整合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为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能力;三段式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项目“基于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为例”(1600120104)和“三段式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600120114)

[作者简介]杨 军(1972—),男,甘肃甘谷人,博士,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

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关于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均明确提出研究生素养与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为此,许多高校纷纷开展相关教改研究。部分高校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如超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及MOOC等线上教育手段[2],逐渐形成“线上+线下”的多维教育模式[3],全方位地将课堂所需知识及所存在技巧与网络平台结合[4]。因此,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学生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背景差异很大,为教学内容组织及实施带来较大困难;②因导师的研究方向的差異,研究生对本课程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③传统教学模式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④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建立与研究生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模式势在必行;⑤开题过程中,部分研究生表现出语言组织与书面表达能力较弱,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未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激发,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过渡。

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考试改革等多个层面进行重新设置和优化,探索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包括以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文献查阅及信息整合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为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情分析。基于上述问题导向,本教学改革开展的首要目标定位于:授课前先对生源情况进行问卷调研,摸清学生学情,这是对症下药、梳理解决问题思路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填写调研统计表,对学生专业和本课程基础背景进行了摸底分析。由生源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本科专业比较分散,差异较大,对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差异也非常大,有的比较扎实,有的本科期间根本未涉及,这为教学组织增加了很大难度,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本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必要性。

2.改革的主要内容。(1)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研究。本课程属于环境学科的专业学位必修课,然而因专业及院校不同导致学生在本科期间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很大。针对这一情况,必须从教学内容上做调整,将学科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高校同类课程的内容设置,同时密切联系本校环境学科研究生的特点。构建既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又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导师研究方向差异的“基础+拓展”式教学内容体系。“基础”部分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优化内容体系,突出处理与资源化工艺的相关内容;“拓展”部分充分体现学生基础差异和导师研究方向的需求,达到课内分层教学的效果。(2)教学方式改革。紧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基础”部分以多媒体集中讲授为主,充分参考国内相关大学同类课程的内容设置,反映学科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拓展”部分以研讨互动为主,既考虑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紧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为相关课题奠定研究基础,又能使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思维能力、文献查阅及信息整合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PPT制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学生多方位做好开题和后续课题研究提供相应的能力储备。具体教学过程将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先集中讲授(总),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要求的基本知识储备;后充分开展研讨互动(分),学生结合导师研究方向自选课题以PPT汇报答辩,以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等多种方式展开研讨;最后再集中总结(总),注重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应用能力、科研思维及能力的培养与提升。(3)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与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紧密衔接,考核评价将不再采用集中考试的方式,而是以研讨互动部分的内容,结合师生充分研讨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以论文格式提交课程论文,最终成绩评定将根据考勤、平时表现、课程论文和答辩情况等方面综合评定。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基础差异大,考试难以评价的问题,又能提前反馈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关信息,使学生的错误和问题在结课前就得以更正和解决。具体考核方式按平时表现(考勤、提问互动情况占20%)、课程论文和答辩情况(占80%,其中选题10%、汇报30%、答辩20%、论文文本20%)等情况综合评定。(4)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论证与信息反馈。通过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能够及时获得评价论证与信息反馈,同时通过调研学生修完课程后的信息反馈,教师能够将相关意见和建议体现于本研究的初始环节,以使整个教学改革形成完整的闭环,不断完善改革方案,提升改革成效。

二、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与改革前相比成效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1.通过授课前开展了比较全面的学情调研和统计分析,对该课程讲授更具有针对性,起到了有的放矢的作用和效果,授课也更加踏实、充满信心。

2.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学习气氛非常活跃,课堂研讨气氛热烈,学生课间答疑和课后网络答疑也比以往更加积极踊跃。

3.考核方式的改革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成绩分布更趋科学、合理。

4.为学生从自主学习、科研创新思维、文献查阅及信息整合、PPT制作、口头与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后续课题研究的开展。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87.5%的学生喜欢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97.5%的学生有意愿参与课堂互动,78%以上的学生愿意参与研讨、交流,认为通过研讨交流后,教师再综合点评总结的方式能够使其收获良多,超过60%的学生反对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72.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文献查阅及信息整合能力的提升,72.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PPT制作能力的提升,62.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对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6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对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77.5%的学生支持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综合看来,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准确说应该是阶段性的。下一步要持续关注学生、校友、硕士生导师的反馈意见,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利用互联网及教育教学平台采用多方面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守志,王倡宪.“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9):268-270.

[2]李作学,齐艳霞,荆浩,杨凤田.基于MO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8):97-99.

[3]赵敏涯,常源,王敏,华英,赵宝平.高职院校多维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OL].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9):1-4.

[4]彭晓云.基于精品在线课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3):48-51.

作者:杨军

上一篇: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老年护理专业发展前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