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对策论文

2022-04-16

摘要:顺应当今绿色消费的必然趋势,我国绿色消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现实发展中仍存在消费者绿色消费能力不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绿色消费市场不够规范三大问题,急需从提高公众绿色消费能力、增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加强绿色市场规范化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予以解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绿色消费对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色消费对策论文 篇1:

略论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摘 要:绿色消费是一种满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的全面推进,绿色消费作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国民消费的共同追求。但是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确十分缓慢,困难重重。

关键词:绿色消费;问题;对策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适度节制并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的消费模式,以其安全性、持续性、适度性成为21世纪全球消费的呼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已刻不容缓。但是,现实中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却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阻力,进度缓慢。

一、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消费水平参差不齐

绿色产品作为一种无污染、质量好并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其价格要比普通产品高出很多。作为高消费产品的绿色产品,相应的也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整体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高收入地区或群体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但还有部分地区或群体的收入水平却仅仅停留在维持温饱的水平。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就成为了绿色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在我国全面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重要因素。

(二)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

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可持续消费,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但总体而言我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还处在较低阶段,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的概念,从行为和意识上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消费者产生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使“反绿色消费”还占据较大的市场空间。例如为获得“绿色天然”的产品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追求奢侈豪华、热衷攀比,从而刺激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等。

(三)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

绿色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相关认证机构严格审查才能进入市场。但是现实中,一些不良企业和商家看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和信赖,在产品宣传中假冒绿色产品,谎报绿色指标。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以地方政府名义擅自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使消费者很难辨别其所消费的产品是否是真的“绿色”产品。从而造成了绿色产品消费市场的鱼龙混杂,制约了绿色消费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传统的消费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耗竭型的消费模式,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有关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由于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相关产品没有统一的绿色检疫标准和认证机制,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混入绿色产品市场,造成市场混乱,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心。同时,由于政策监管上的缺失,我国绿色产品消费市场鱼龙混杂,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绿色产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很难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例如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增加生态税、绿色税。从而引导企业向低耗能、低污染、高产能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

(二)发挥政府主导力加强政府监管

在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力。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增加、鼓励和扶持绿色投资,不再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盲目破坏生态环境,把绿色GDP的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对高污染企业绝不姑息、坚决取缔,并严格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同时把政府宣传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概念是阻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消费者没有认识到个人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都相对薄弱,一些消费者还受到消费水平的先天限制和消费习惯的固化。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概念,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宣传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管理,从产品生产入手建立绿色产品生产线。

总之,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消费趋势,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了解绿色消费的普及不是哪个部门、哪个群体和个人的责任,它需要我们社会全员的上下联动、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沈根荣.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刘长生,简玉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J].商业研究,2003.

[3]尹世杰.需要消费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

[4]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尹世杰,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修订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杨家栋,秦兴方.可持续消费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作者:朱玉 金镶玉

绿色消费对策论文 篇2:

推进我国绿色消费发展对策思考

摘要:顺应当今绿色消费的必然趋势,我国绿色消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现实发展中仍存在消费者绿色消费能力不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绿色消费市场不够规范三大问题,急需从提高公众绿色消费能力、增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加强绿色市场规范化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绿色消费;对策思考

绿色消费是以人与环境和谐为价值取向,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作为宗旨,是节约、科学、健康、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的绿色消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1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绿色消费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传统工业文明条件的以物质主义消费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消耗、高污染、不友好、不可持续发展消费的深刻反思和超越,是当今国际社会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尤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和环境承载力水平低,当今快速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了资源短缺的瓶颈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大力推动健康、合理、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甚至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化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了有效推动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绿色消费的实践活动。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中国消费者协会把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主题年”。党的十七大将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目标之一。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培育绿色的生活方式。正是政府强力推行,绿色消费正在逐渐为我国公众所接受,成为人们消费生活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53.8%的人有购买绿色产品意愿;37.9%的人已经购买过有关的绿色产品。

尽管我国绿色消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绿色消费者群体在不断增多,绿色消费数量日益增加,但实际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能力不强。消费者是消费行为的主体,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能力是实现其绿色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绿色知识水平和实际的收入水平是构成绿色消费能力的三大要素。绿色消费对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消费者有较强的绿色消费意识、丰富的绿色消费的知识、较高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消费者在这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消费意识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消费者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人的消费行为逐渐趋向绿色化、生态化。但绿色消费意识是不是简单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它是消费者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消费社会责任感等意识的综合。因此从总体上讲,人们真正的绿色消费的意识不强。现实的调查也表明,目前我国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只有四成,“非绿色消费者”有三成之多,甚至“反绿色消费”在现实中还大有人在。在绿色消费知识方面。绿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它不仅要求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意识,而且要求消费者要有比较丰富的绿色、环保、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普通的消费者环保知识、生态学的知识比较缺乏,对绿色消费概念理解比较肤浅,不够全面深入,甚至存在某些错误理解,造成了对绿色产品的识别不够科学,选择比较盲目,使用不够合理等问题。在收入方面,相当多的消费者收入水平低,限制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讲,和普通产品相比,绿色产品生产的成本高、销售的价格贵,其消费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消费。这必然要求消费者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而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不高,相当多的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属于温饱阶段程度,在此情况下,消费者绿色消费能力受到了收入水平较强制约。

(2)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绿色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发展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产品的数量有限、结构单调、分布不均衡、技术含量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造成了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具有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失败的风险大等特点,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势必造成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我国的一些企业目光短浅,仅仅重视短期收效快、收益高的一般性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缺乏对绿色产品发展前景的深远认识,轻视甚至漠视长期前景好、当下投资高、能长久增加社会效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与开发。

(3)绿色消费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绿色消费市场是绿色消费的场所和平台。目前,我国绿色市场动作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绿色产品准入还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一些产品,要申请成为绿色产品,手续相当繁杂,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民自己生产的不用化肥、农药的蔬菜,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来衡量、规范这些产品。二是绿色产品流通不畅,目前我国还没有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三是绿色产品在实际营销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虚假宣传、欺骗、甚至是欺诈等不法行为,严重干扰了绿色产品市场。

2推进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几点对策思考

推进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要顺应当今社会绿色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1)切实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能力。公众是消费市场的主体,普通公众消费者能否变成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公众绿色消费能力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是关键。鉴于我国目前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的状况,切实提高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一是要通过发展经济和改善分配方式,切实提高公众的收入水平,为增加公众对绿色消费产品的购买力打下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强对公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的教育,让消费者了解绿色消费的基本内涵,清楚绿色消费的意义和作用,自觉树立绿色消费的价值观念,增加其绿色消费的意愿。三是要对公眾消费者的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主动学习和掌握绿色消费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生活中不断地增加绿色消费的比重。四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积极倡导节约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友好消费等绿色消费的形式,使绿色消费在公众社会生活不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公众消费者的一种生活的常态。

(2)切实提高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绿色产品的供给程度。当前要切实提高企业的绿色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既要着力挖掘企业内部的绿色生产潜力又要着力开辟新的产业部门。具体讲,一是企业要树立绿色生产的理念,加快生产水平技术的提升,加大对绿色产品开发的力度,切实保障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二是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加工等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绿色标准,为社会提供真正的绿色产品。三是企业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力度,不断降低绿色产品成本,使绿色产品在市场更有竞争力,达到广大消费者在现有收入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四是企业要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供周到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消费的满意度,从而不断激发出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热情和愿望。五是企业要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大生态旅游、悠闲服务、养生保健等产业投入,不断拓展绿色产品的范围,增加社会有效绿色产品的供给。

(3)加强绿色市场建设,提高绿色市场规范化的水平。绿色市场是实现绿色消费的交换的平台和场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消费市场存在规模偏小,运作不够规范,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绿色市场建设,要着力解决这四大问题。一是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各类绿色消费市场。二是在大力发展绿色市场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法规章程规范绿色市场的动作,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绿色产品市场上的违法行为。三是加大对绿色产品认证部门的投入力度,采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四是要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尽快建立绿色消费的全国统一的市场网络体系。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绿色消费是新生事物,绿色消费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发挥激励、示范、教育规范引导等主导作用。政府在市场中购买的绿色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绿色消费产品的生产,在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中起示范作用。政府要制定绿色采购制度、订立绿色产品采购的标准、建立专门绿色产品专门机构,优先购买节约、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同时政府在日常公务中要率先使用健康、环保、节约的绿色产品;政府通过绿色采购成本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绿色产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在广大民众中推广使用。政府要通过立法,制定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绿色消费的法律政策;要改革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市场准入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使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建立有利于绿色产品流动的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实施激励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对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通过给予更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优先上市融资,鼓励其发展壮大;要通过限制性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限制甚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环境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生产,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绿色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承梁.生态文明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生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务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赵弘志.绿色经济与治理[J].消费导刊,2007,(1).

作者:陈立

绿色消费对策论文 篇3:

浅析中国实施绿色消费的障碍及对策

[摘 要] 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绿色消费的实施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个人,但从中国的实际来看,由于收入不平衡、绿色产品价格偏高、绿色产品市场发育不充分、绿色消费动机缺乏、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欠缺,致使绿色消费的实施推进缓慢。为此, 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预期,促使绿色消费尽早实施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 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产品市场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初就确定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及人们主观思想的影响,环境保护工作一直没能较好地落实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自然灾害逐渐增多,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保护环境,实施绿色消费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个人。与国外的绿色消费相比,中国绿色消费的推进速度极其缓慢,在这里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实施绿色消费存在的障碍及克服障碍的方法。

一、中国实施绿色消费的障碍

(一)收入分配不合理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最根本因素。从宏观上来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十五”期间较“九五”期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消费个体来说,每个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不同行业的人收入水平也不同,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收入水平亦不相同。以2000年为例,国有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 552元,城镇集体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6 262元,其他单位为10 984元。分行业来说,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的职工,其年平均工资为13 620元,最低的为农、林、牧、渔业的职业,他们的年平均工资为5 184元。截至2000年底,国有单位从业人数为7 878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为1 447万人,其他单位从业人数为1 934.49万人。分行业来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64万人,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数为494万人。统计数字显示,低工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高工资比例人数较小。再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22%,乡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63.78%,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2000年为2 253.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280元,两者收入比约为3∶1。由于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群体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受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中国实施绿色消费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产品的形成,全部过程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要做到这一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必定要比其他生产非绿色产品的企业支付更多的费用,其包括:购买无污染原材料多付的费用,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所支付的费用,开发绿色产品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在产品包装、储存、运输、消费后回收处理等方面的众多费用。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如果要企业自身承担这些费用而减少盈利,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来讲,都是不现实的。这些费用,企业必定纳入成本体系并最终体现在产品零售价格上。由于绿色产品价格反映了环境成本,其结果是绿色产品较非绿色产品的价格偏高。

(三)绿色产品市场发育不充分

实施绿色消费离不开绿色市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绿色市场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求总量不平衡。中国从1990年开始开发绿色产品,截至2001年6月底,全国只有100余家企业开发出2 000多种绿色产品,生产数量不过1 000万吨,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国内市场绿色产品的供给量有限,与实际需求量相比缺口较大。

2.供给结构不均衡。中国目前开发的绿色产品大部分集中在食品上,其他产品品种廖廖无几。当前,中国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住宅消费、通讯消费和电脑消费上。中国广大消费者在消费上有“一步到位”的倾向,对于住宅装修方面的绿色化有较高的需求,但中国的绿色装饰用品等产品的研制与生产远远落后于需求。

3.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机制其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在绿色消费市场上,实行清洁生产的企业,由于其产品承载了环境成本,价格偏高,市场需求量较小,因而无法通过大量生产而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其结果是市场资源无法向该类企业流动,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大降低。

(四)绿色消费动机缺乏

消费动机是消费行为的内在推动力。绿色消费,无论是从满足眼前需求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消费者都有消费需要。但消费者由于绿色消费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绿色消费的动机缺乏,从眼前来看,实施绿色消费的机会成本远远大于非绿色消费所获得的机会收益,因此,广大消费者拒绝采取绿色消费。

(五)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

绿色消费倡导的是个人消费行为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必须满足环境、社会和子孙后代的需要,在特殊情况下,后者居优先地位。它要求广大消费者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转变观念,自觉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但实施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就当前来看,中国消费者的素质还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拥有的高中和中专以上的受教育人数低得多,即使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未必就掌握很多绿色消费知识。某电视台的一个有关绿色消费的现场采访节目,一共采访了10个消费者,只有一个人能说出一点点关于绿色产品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实施绿色消费,消费者的素质必须要有一个大的提高。

(六)绿色消费的社会环境欠佳

1.法律环境。绿色消费首先要有健全的法律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目前保障实施绿色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欠缺,虽然有了关于绿色产品标志认证体系,关于各类绿色产品的技术标准还未形成体系,对于绿色产品的环境标准也未有详细的规定;对于某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破坏“绿色产品”声誉的行为,有执法不严、制裁不力的现象。

2.制度环境。任何行为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有相应的机构来执行、稽查并监督行为过程,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也不例外。中国目前只有绿色产品的认证机构,而对绿色产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能否保证“绿色”则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企业无压力,消费者觉得无保证,因此,绿色消费难以推行。

3.技术环境。一是缺乏实施清洁生产的技术,二是缺乏检测绿色产品的方便技术。由于生产技术缺乏,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不足。由于检测技术比较复杂、鉴定检测程序繁琐,致使绿色产品的检测不能经常进行,广大消费者缺乏消费安全感,在购买绿色产品时,常常是疑虑重重。

4.政策环境。目前国家关于实施绿色消费的具体政策寥寥无几,比如对某些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制裁政策不明晰,而对自觉实施绿色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则缺乏鼓励政策。

5. 社会环境。中国当前还没有形成绿色消费的共识,政府只是倡导,媒体宣传只是赶浪潮、追时髦,部分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不会主动实施绿色消费,仅仅是利用“绿色”二字推销商品。一些有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未自觉实施绿色消费,已实施的,也未形成示范效应。

二、实施绿色消费的对策

(一)开展绿色教育,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要实施绿色消费,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绿色消费教育。绿色消费教育不能一哄而上,而要分层次、有系统、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国家、社会、企业、民间都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国家重在环境教育,企业重在绿色产品的宣传,社会组织包括大中小学、媒体重在常识性的讲解。另外,绿色消费教育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绿色消费教育,使广大消费者牢固树立环境意识,主动进行绿色消费;企业牢固树立绿色生产意识,主动实施清洁生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绿色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自1979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至今,经过两代人20多年的共同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环境法律体系。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产品大量涌入,为保护国内市场及民族工业,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与国际环境标准制度相接轨的绿色法律法规体系,为推动绿色消费的实施保驾护航。

(三)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国家政策

无论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还是个人进行绿色消费,受消费成本的制约都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从宏观上为绿色消费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出台强制性的规定,包括各种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和个人实施绿色消费。同时,各级政府评价工作的指标、体系应作适当调整,可考虑增加一些环境指标。同样,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也应加上相应的环境效益指标。

(四)建立完善的绿色消费信息传递网络

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二是充分开发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三是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发布组织,该组织可以是国家建立的,也可以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也可以是企业自主设立的。该信息传递网络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指导其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并生产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关绿色产品的信息,帮助消费者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使广大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五)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加强对绿色产品的检测和监管力度

1. 提高绿色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水平。国家应加大绿色产品检测研制的科研投入;同时,鼓励民间投资,研究和开发各种更方便、更安全的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从而有效地扩大绿色产品的监测广度和深度。

2. 建立绿色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该机构应该是多层次的,既要有国家建立的,也要有民间建立的。当然,为了使该机构能公正、有效的运行,需要国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行为,要求对其检测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绿色产品质量的检测机构要对社会开放,以免费或低收费方式为广大消费者检测各种商品。

(六)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预期,促使绿色消费尽早实施

绿色消费的前提是要有收入保障和较好的消费预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但要增强消费预期,则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除广大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一是要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退休金保障制度,三是要建立失业救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信心,还要建立各种信用制度,加快保险事业的发展,为绿色消费的实施创造条件。

(七)培育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为绿色消费的实施提供物质条件

1. 开发绿色产品。绿色市场是联系绿色供给与绿色消费的桥梁,而绿色产品则是实现供求双方联结的重要手段。因此,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就成为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的关键。根据中国当前的消费需求现实及发展趋势,绿色产品的开发可采取如下思路:(1)优先开发环保汽车、绿色住宅。(2)开发休闲旅游产品。(3)开发绿色食品。(4)开发特色产品。

2. 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价格是调整供求的重要杠杆。价格高,一方面制约绿色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利润空间大,刺激生产商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增加供给总量;价格低,虽然有利于刺激需求,却抑制供给。在中国目前绿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能为了启动绿色消费市场而盲目压低绿色产品价格,也不能为了鼓励绿色产品的生产而刻意抬高价格。对于绿色产品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成本,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内部挖潜革新,自己消化一部分,但消费者也要承担一部分。因此,制定绿色产品价格,既要有利于产品的生产与发展,有益于厂商,使其有利可图,又要考虑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充分发挥绿色价格促进生产与消费的作用。

3. 构建绿色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包括供应渠道和分销渠道两个方面。培育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要求供应商提供清洁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辅料,要求分销商协助将绿色产品安全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在绿色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避免对产品的污染,切实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保证绿色消费顺利实施。因此,尽快构建绿色营销渠道是促进绿色市场发育的重要方面。

4. 开展绿色促销。实施绿色消费,加强绿色产品的推广意义重大。在产品的促销过程中要体现绿色理念,一是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二是重点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三是不要急于求成,四是在具体的促销活动中要有环保意识,如传单广告要使用再生纸,包装广告也要使用环保材料等。

[参考文献]

[1]李向前,等.绿色经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6]【美】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郭春敏.绿色食品和质量标准[J].中国质量杂志,2002,(1).

[8]曾培炎.200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学诗

作者:张 旭 杨金香

上一篇:现代建筑电气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