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理法律问题影响论文

2022-04-25

摘要:国际保理业务在国际结算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上有相应规定但并不完善,各国保理业务存在各种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将会使保理业务走向瓶颈,更将阻碍国际统一保理业务发展。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得出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法律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保理法律问题影响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保理法律问题影响论文 篇1: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国际保理中的困境和对策

[摘要]保理是一项集资信调查及信用评估、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担保、销售账户管理、账款催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保理具有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开拓新市场、控制和降低信用风险、拓宽资金融通、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简化出口结算手续等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保理在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用中存在的保理立法滞后、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中小外贸企业产业集群对保理业务认知度不够、保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指出了国际保理在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四大优势,并从政府、企业、人才和风险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保理;中小外贸企业;困境;对策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东政局的飘摇动荡,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受到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国内融资难度增加,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而实际上,中国在外贸方面作为一个大国,中小外贸企业却占了出口总额很大比例。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实力小,抗风险能弱,在国际贸易方面缺乏经验。我国保理业务起步较晚,如何将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小外贸企业迅速推广、普及和发展,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因为,国际保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跨国金融服务,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控制信用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和扩大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保理的起源、发展和内涵

国际保理业务萌芽于古代巴比伦,兴起于19世纪初美国代理商的商业代理业务和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大陆贴现商的贴现业务,80年代进入亚洲。1987年,中国银行(BOC)与德国贴现和贷款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总协议;1993年中国银行加入FCI;2001年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促进商业银行对保理的研究和拓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保理商约30家,注册的商业保理机构25家,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和国内量折合人民币达2.24万亿元,约合3560亿美元。但国际保理业务量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比很小,与国外银行相比,无论在业务规模、服务水平和经验方面都存在着差距。

对于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的特定内涵,国内外主要有三种界定。一是《国际保理业务通用规则》对保理的界定。该《规则》认为:“保理协议意指供应商与保理商间存在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供应商可能或将要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其目的可能为获取融资,或为获得保理商提供的下述服务中的至少一种:分户账管理、账款催收、坏账担保。”二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对保理概念的界定。该协会的《国际保付代理公约》第1条第2款对保理功能进行了界定。指出:“保理商至少应执行以下功能中的两项:①为出口商融资,包括贷款和预付款;②管理与应收账款有关的账户;③收取应收账款;④保护供方不受债务人拖欠的影响。”三是国内学术界对国际保理的界定。国内学者认为: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又称保付代理,是指出口商(卖方)以赊销(O/A)或承兑交单(D/A)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买断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进口商(买方)资信调查及信用评估、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担保、销售账户管理、账款催收等一系列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通过以上三种定义的比较分析,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此定义强调两点:一是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际贸易中以赊销方式为主的国际结算,这也是中小外贸企业扩大出口的国际结算方式;二是国际保理业务所采用的法律根据是债权的转让,而这正是国际保理的核心。

三、国际保理在中小外贸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中大部分为家族企业这一经营组织形式,其员工的核心成员大部分为家族成员。在出口贸易结算中,中小外贸企业更喜欢以预付30%的TT(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方式结算,这对出口商而言,既安全又快捷;其次是选择传统的结算方式,如信用证、托收等,现实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产业集群对保理认知度不够

产业集群化具有高度集聚化和专业化特征,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渠道。由于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开展较晚,许多中小外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研究新型结算方式的动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没有发挥产业集群的绝对优势,宣传和普及国际保理业务不力,没有认识到国际保理业务的优势,这都影响了保理业务在中小外贸企业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产业集群对产业提升的作用发挥,也影响国际保理市场在我国发展、成熟和壮大。另外,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产业集群的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容易引起合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因买卖双方对产品争议而保理商不承担付款责任,因此,中小外贸企业更愿意选择打包放款、出口押汇等传统结算方式,这些都影响保理业务在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保理业务立法建设滞后

首先,我国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较晚,并积极加入了(FCI)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界公认的“两规一约”,即《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国际保理仲裁规则》和《国际保理服务公约》。由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和国际保理市场的特殊性,这些规则不能直接对我国保理业务的实施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如“南京爱立信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国际保理业务的一些通行做法与国内法律环境的“不兼容”,使得保理业务面临着很大的法律适用风险,这是由于国内立法建设滞后所致;其次,我国现有的《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和《民法通则》也未对国际保理业务的债权转让等相关法律问题和纠纷解决进行明确规定,这是由于保理法律和法规建设严重滞后所致;另外,我国现行金融法律法规中没有《保理法》,使保理商、出口商和进口商之间的法律关系模糊,一旦发生纠纷,使其无法可依。因此,法律的欠缺使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时受到种种制约。

(三)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整个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首先,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会对国际保理业务的推广和创新带来种种障碍,如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和经济诈骗问题,给保理业务的发展蒙上阴影;其次,我国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金融机构和保理公司开展国际保理时忧心忡忡,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保理业务,保理商基于风险的考量,将保理业务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另外,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评级机制的缺失,以及保理业务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中小企业融资程序变得更加复杂。

(四)保理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无论是金融机构、专业保理公司,还是中小企业,保理专业人才都严重缺乏。从目前我国保理实践来看,保理从业人员缺乏保理实践机会,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而拥有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更少之又少,因此,保理专业人才成为我国稀缺人才。从国际保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来看,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如高校培养的既懂金融、贸易和法律,又精通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其原因主要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跨学科专业知识融合程度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另外,在人才的后续培养上缺乏长效机制,对FCI资格证书、国际保理业务人才需求等方面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人才成长的环境;同时,从保理理论和立法研究队伍来看,这支队伍仍需要大力加强宣传和建设,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推广、应用和创新。

四、国际保理在中小外贸企业应用中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保理业务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对扩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应勇于接受新理念,敢于尝试新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敢于有效利用国际保理本身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发挥中小外贸企业主力军的作用。

(一)出口贸易融资优势

目前,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已是社会的普遍共识,而国际保理业务却为出口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模式。具体做法是:在保理商核准的信用额度内,付款方式为承兑交单(D/A)和赊销(O/A),出口商品品质和交货条件符合合同规定,通过叙做保理,出口商在货物装运完毕向保理商转让发票后,即可获得80%的预付款融资和100%的贴现融资,通常为无追索权。这种融资的益处首先为手续简便,无需担心坏账和海外托收的风险,从而规避汇率风险;其次可满足维持和扩大经营的需要,适应进口商苛刻的付款条件,增加交易机会。另外,这种融资出口商可作为已收货款对待,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改善其财务状况,有利于有价证券上市和进一步融资,有利于其扩展融资渠道。

(二)销售分户账管理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要求中小外贸企业集中精力做好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国际贸易的应收账款业务则交给专业公司打理。国际保理业务中销售分户账管理服务满足了这一要求。1994年FCI启用EDIFactoring系统后,有助于保理业务信息的电子数据的交换和信息传递,提高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销售账务处理是保理商配有专业人员,充分利用IT技术为出口商设立管理账户,同时输入出口商及进口商的有关信息。保理商在收到出口商交来的销售发票后,提供账务处理服务,如为出口商提供利息结算清单,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定期出具账务清单。因此,销售分户管理为出口商免除了繁杂的账务簿记、应收款管理与托收等工作,能简化结算手续、降低管理费,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三)收取应收账款优势

保理商通常是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银行或银行附属公司及专业的保理公司,具有专业的收账知识、专业的收账人员和专业的国际保理律师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出口型企业成功办理应收账款回收业务。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涉及国际贸易、国际司法、各国的不同交易习惯和信息技术,因此对出口型企业难度较大,很耗费精力,可能会使应收账款变为呆账或死账,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及时周转,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

保理商提供的应收账款服务不仅缩短资金占用时间,且手续简便,办理保理后就可以依照销售合同发货,并及时获得80%-90%的货款融资便利,提高资金周转率,减少资金占用。另外,将销售与收账分开,有利于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在买方市场情况下,能向进口商提供灵活的付款方式,可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有助于扩大出口业务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出口商的货款的收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买方信用风险担保优势

国际保理一般是由商业银行、银行控股公司或专业保理公司来承做,因此,其分布全球的分支机构承担对进口商的资信情况调查,包括进口商的债务额度、平均付款期限、结算方式等,在此基础上为出口商核定一个信用额度,在此额度内,只要出口商提供高质量的符合合同规定的商品,保理商就可有效防止因进口商信用而造成的坏账风险,提高风险担保质量。

对于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来说,企业规模本身很小,资金实力不雄厚、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买方市场,抗风险能力不足。再加上出口企业对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偿债能力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交易中的各种不可测风险,一旦发货后,货款的回收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保障,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甚至破产。如果做国际保理,根据国际保理的业务性质和流程,保理商先对进口商进行资信调查,进而控制风险,这样进口商的财务风险就由保理商承担了。

五、对策和建议

国际保理业务对中小外贸企业的适应性有种种优势和巨大的诱惑力,在政府、银行和非银行保理公司以及中小外贸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为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小外贸企业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一)从政府层面而言,完善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

政府对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扶持和适当的优惠政策,以便鼓励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积极采用国际保理结算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银行保理公司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首先,社会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前提和基础。政府需建立一套宏观信用管理模式,以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如政务公开、依法行政、信息资源共享等,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加快企业微观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从企业内部管理上健全信用管理机制,规范经营,完善管理,特别是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的建设,为中小企业的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信息帮助;另外,建立和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信用制度健康有效运行。第三,建立健全我国法律体系,尽快制定《保理法》。明确保理业务的监管机构、监管职责和监管内容,明确保理商资格、条件和组织形式以及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限制“禁止转让条款”的效力,承认隐蔽性国际保理合同的法律效力,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障保理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从企业层面而言,提高创新意识和保理意识

创新永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创新不仅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创新和结算方式创新。从目前创新国际保理业务来说,中小外贸企业充分利用国际保理业务,更好地开展和扩大融资服务、信用风险担保、销售账户管理和账款催收等服务。中小外贸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结算方式,诸如信用证、汇兑和托收等方式,而积极寻求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拓展国际市场;另外,应提高企业的保理意识,从管理层和业务层的重视和推行,选派员工参加FCI资格考试培训,积极参加保理业务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员工的保理业务水平和保理意识,为企业开展保理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从人才层面而言,加强国际保理人才培养

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涉外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利用国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交易经验培养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建立保理从业人才的形成机制,如高校与金融机构、非银行保理公司联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打造符合国际保理业务发展趋势的人才体系。同时,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步伐,学习与借鉴他国的保理经验,结合我国保理业务的现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保理从业队伍;进一步推进和宣传国际保理业务,为形成一支强大的保理人才队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聘请国际保理业务专家定期举办国际保理业务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参加FCI组织的保理课程学习和考试,以获得FCI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另外,采用“走出去”的战略,从企业层面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到保理业务发达国家培训、交流,为此后的国际保理业务合作打下基础。

(四)从风险层面,增强保理商的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增强风险意识。保理商应强化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提高保理商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助于保理业务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出口保理商与出口商应建立密切的业务伙伴关系,保理商要密切关注出口商的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经营状况和资信状况等,为出口商建立业务和信用档案,随时跟踪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出口商的信息要了如指掌,把保理商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进口保理商对进口商的信用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进口商的主体资格、资产状况、股权分布情况以及经营情况、交易历史等,如果存在大量集中应收账款,其清偿能力就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要控制企业坏账风险。保理商应当对应收账款的合法性与可转让性进行全面的调查。《国际保理公约》第5条规定:“保理合同关于转让将来发生的应收账款的规定,可以使将来发生的应收账款在其发生时转让给保理商,而不需要任何新的转让行为。”因此,保理协议中应该约定受《国际保理公约》的约束,从而防范债权是否可以转让带来的风险。另外,保理商应当对贸易合同合法性、贸易资格、结算方式等事前进行深入调查,进出口商之间的贸易合同是保理协议成立的基础,故严格审核贸易出口合同是核心,如果该进出口合同中有明确禁止权利转让的条款,则该项债权无法转让,从而进一步控制坏账,保障应收账款的权益。第三、要控制汇率风险。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进出口商都面临着汇率风险,出口商在卖出货物后,以外币结算,但在办理贴现保理业务后,出口商可以提前收到本币人民币,因此对出口商不存在汇率风险。但保理商却面临汇率风险,针对汇率风险,应该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利用一些远期、掉期和期权管理工具来规避风险。六、结语

国际保理是一种新型的国际结算方法,是指在国际贸易承兑交单和赊销方式下,保理商买进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势头强劲,国际保理对于中小外贸企业的优势明显,因此,政府应从宏观方面大力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构建国际从业人员的形成机制,采用走出去的战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加速我国保理事业的发展,使中小外贸企业出口额稳步增长,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王杰

国际保理法律问题影响论文 篇2:

国际保理业务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国际保理业务在国际结算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上有相应规定但并不完善,各国保理业务存在各种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将会使保理业务走向瓶颈,更将阻碍国际统一保理业务发展。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得出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法律问题。

关键词:国际保理;法律问题

作者简介:胡云凤(1994-),女,汉族,云南宣威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国际保理业务在国际结算中运用较多,但由于国际统一规定较少,且存在國际冲突规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使得保理业务难以推进,如下将总结保理业务存在的难点法律问题。

一、国际保理合同纠纷的案由如何定性

保理业务合同纠纷如何确定案由是难点问题,是由各国国内法规定。以下通过案例分析该法律问题。

(一)是否能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存在争议

保理业务实质上属于银行授信,也集中了贸易融资的优点,在实质上与银行贴现类似,然而在理论上有认为商业发票贴现的性质是属于质押的还有认为其性质是债权转让的,虽然保理业务在银行授信和当事人主体两方面与传统金融借款相似,但作为实质的银行贴现与金融借款存在很大差别,将保理合同纠纷的案由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不符合实际。

(二)是否能定为债权转让合同纠纷存在争议

从学理上分析保理业务基础法律关系很像债权转让,但是保理业务内容繁多,不仅限于债权转让,因此,将保理合同纠纷定为债权转让纠纷有些以偏概全,无法体现保理业务中其他内容的实质。

(三)将案由定为合同纠纷是否合适存在争议

上海市中级法院(2012)第147号在审理保理合同纠纷时以合同纠纷作为案由,但是该案由定的过于宽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由的规定,民事案由是将合同纠纷作为二级案由来处理的,也就是说下面还有三级案由和四级案由,因此法官在具体的定案由时应当细致的将案由订到三级或者四级,而不是简单的定为二级案由处理,这样处理显得过去粗糙,对案件的审理不利。

二、保理合同中的买方如何确定诉讼地位是难点问题

从法院处理的案件来看,一般是以与银行签署商业发票贴现协议的出让人作为被告,但法院会通知买方来参加诉讼,但是买方的地位如何确定存在很大争议,有认为应作为第三人参加,有的认为应当作为被告参加,在实践中处理不一,难以保障买方和原告的权利。

三、保理合同基础法律关系认定较为混乱

虽然国际上的三个规范性文件《国际保理公约》、《国际保理通则》、《国际贸易中的应收账款转让公约》都认为应收账款的基础法律关系是债权转让关系。但是就保理合同的基础法律关系各国还是根据各国的国内法认定,同一案件认定为不同的基础法律关系对当事人的利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在案件处理中也会引起同案不同判的后果,影响判决的效力。

以某法院结案的保理贷款合同纠纷案件为例。该案中,某公司向银行转让的是总计两千多万的债权,而银行却只向该公司提供应收账款实有金额的70%预付款融资。如果认为保理的基础关系是“债权转让”,该公司将债权转让给银行并通知买方之时,已经退出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则成为对赊销的买方的直接债权人。但如果将该公司与银行的关系理解为金融借款,则银行只能按照实际提供的融资主张请求,即先前的70%。认定为不同的基础法律关系对当事人的切实利益和案件的最终判定都有重要影响。

四、保理业务在全球开展不协调会引起保理业务“代沟”问题

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保理业务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如在国际私法上的法律适用及承认,有的保理业务纠纷在本国解决不了等问题。

(一)保理产品开发程度不同

发达国家保理业务主要是依据客户的需求开发保理业务,在保理业务提供的贸易融资、坏账担保、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等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

而在中国,保理业务起步较晚,保理商主要是商业银行,因为条件的限制,开展保理业务不完整,保理商无法承担买方的信用风险,现阶段开展保理业务的银行也只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这些银行都缺乏完善的风险关系措施,开展保理业务的能力较弱,保理业务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解决风险的机制不同

无追索权保理是通用的保理业务种类,出口商将买方的信用风险通过应收账款的买断转嫁给保理商来承担,保理商对于信用额度内的信用风险又有自己的解决方式,发达国家有经验表明,大多数保理商会通过投保保险来分散买断的对进口商的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比如美国的NATIONSBANC公司,在辦理保理业务的同时,就会将收入的三分之二进行投保来分散风险。

而中国,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是分业经营,保险公司没有与保理业务相关的险别。商业银行必须自负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几乎没有分散的机制,这种费用高且风险大于收入的业务使得大部分的中资银行主观上不想开展保理业务,阻碍了中国境内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朱勇.国际保理及其法律性质[J].法学杂志,1994(4).

[2]陈本寒.新类型担保的法律定位[J].清华法学,2014.

作者:胡云凤

国际保理法律问题影响论文 篇3:

商业保理法律制度构建分析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斷完善,经济形式日益多样化,涌现了新的交易形式。由于商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且资本资金不足,催生了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即商业保理业务,其涵盖了贸易融资、风险承担、资信调查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多项业务。商业保理业务的出现,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获得了高度认可以及快速发展。本文简要对商业保理进行阐述,分析现阶段我国商业保理的法律问题,并具体研究商业保理法律制度构建。

关键词:法律问题;商业保理;制度体系;交易规则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保理业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商业保理方面我国仍存在不少问题,关于商业保理的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处理案件纠纷以及审判实践标准比较单一,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限制了我国商业保理业务的发展。现阶段, 要推动我国商业保理业务的健康发展,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这也是促使商业保理业务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着重在立法层面、司法实践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在构建商业保理法律制度体系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商业保理概述

1.1    概述

我国的商业保理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并且是从外国引进,因此,关于商业保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商业保理未形成统一解释,基本沿用了国外关于商业保理的概念。按照《国际保理通则》、《国际保理公约》等相关文件的解释以及规定,保理业务指的是保理商接受债权人转让的应收账款,并对债权人提供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分户管理以及防范坏账等多项业务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业务的行为。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解释以及规定,债权人将相关债权转让给银行,银行为债权人提供到期催收、保理融资以及账款管理等服务;按照《商务部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的解释以及规定,商业保理企业为企业提供客户资信调查、贸易融资、分户管理、风险担保等业务中的一项即为商业保理[1]。二者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前者为银行负责保理,而后者为商业保理企业负责保理,鉴于二者在提供的服务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本文中不进行具体细分。

1.2    特征

1.2.1 保理商主体资格要件

由于商业商业保理业务与普通市场主体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其主要提供的是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类属于金融行业,因此,从事商业保理业务的主体必须要符合国家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取得相应的资质。第一,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从事商业保理都必须向相关申请,并获得批准[2];第二,保理商需要具备独立的财产开展商业保理,注册资本必须要满足相关要求;第三,从事商业保理的企业或者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

1.2.2 保理的对象必须是合法的商业债权

债权人向保理商转让的债权必须是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债权,首先,债权的成立以及债权内容必须符合我国现行法律;其次,债权的转让行为必须要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保理的债权性质必须为商业债权,也就是说关于债权的合同内容必须具备商业性质或者签署合同的双方至少一方为法人,也就意味着如果是个人或家庭消费所产生的债权不能作为商业保理交易的客体。

1.2.3 商业保理以基础合同的存在为前提

商业保理业务涉及三方主体,分别是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保理商,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需要签订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的合同,然后债权人才能将因双方协议所产生的债权转让给保理商。这也就是商业保理业务的存续必须要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基础合同为前提,若没有真实、有效、合法的合同,则商业保理业务不成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急促合同的结算方式必须是信用赊销。

2.     我国商业保理法律问题研究

2.1    法律制度不完善

由于商业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目前关于商业保理业务尚未有明确的立法,在实践中主要按照《民法通则》、《物权法》以及《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关于转让债权的条款进行管理与约束,这就导致在处理商业保理业务纠纷时确保明确的参考依据,难以有效保障各方合法权益[3]。现阶段我国在商业保理业务方面仅有规范性的文件,比如《天津市商业保理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商业银行保理企业试行办法》、《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商务部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上述这些管理办法相对比较简单,主要针对的是宏观层面的约束,一旦涉及具体案件纠纷,就可能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若我国无法有效解决此问题,则商业保理业务会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同时在应收账款与债券转让方面我国的立法也存在一定的空白,而商业保理业务必然需要涉及到债券转让,这就导致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保理商各方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关于应收账款以及债券转让方面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未来债权的转让;而是关于债权限制转让问题;三是债券转让的通知效力问题;四是关于债权在权利上存在瑕疵的问题。

2.2    监管缺失

关于监管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监管法律不完善,我国商业保理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商业保理业务也迅速增长,但是与之匹配的监管机制缺失,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这就导致我国商业保理行业长时间处于无序以及盲目发展的状态。虽然商务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文件,但是尚未在法律层面明确商业保理的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监管内容以及处罚的权限等具体内容。这不仅导致政府在监管商业保理业务方面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同时商业保理企业内部监管也缺乏明确的参考依据。实际的监管只能参考其他行业的经验以及依靠行业内部约束,从短期来看,由于商业保理业务规模相对有限,当下的监管模式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4];从长远来看,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必然会不断扩大,如果主观性在商业保理监管方面占据主导,则势必会影响商业保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监管力度不足,现阶段我国商业保理行业有商业部进行统一监管,但是在各试点区域主管部门不同,上海市有工商局和自贸区管委会联合监管;重庆由两江新区管委会负责监管;天津由滨江新区管委会负责监管;深圳由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监管。显然各个试点区域在监管部门并未形成统一,因此,在监管规则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监管机构的职责不明确,没有明确的权力边界,这必然会出现滥用权力以及推诿责任的情况。

2.3    司法审判不一致

商业保理业务涉及三方主体,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同时还涉及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审理商业保理案件纠纷时,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及优秀办案经验。需要法院进行调解或者审理,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缺失,并且缺乏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及案件审理程序,同时我国的司法资源也比较紧张,如果仅仅依靠法院处理案件纠纷,处理周期势必会延长,这无疑会影响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5]。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保理行业也在迅速发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如果无法有效解决案件纠纷处理机制单一的问题,势必会对于商业保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商业保理方面的法律机制不完善,即便由法院处理案件纠纷,也缺乏明确的司法审判标准,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拥有极大的自由度,这不仅容易导致出现腐败问题,同时也会使得案件判决结果无法获得各方的认可。

3.     商业保理法律制度构建

3.1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关于商业保理方面的法律条文,因此,亟需颁布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为商业保理行业保驾护航。鉴于我国当前的现状,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可以参考《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仲裁规则》以及《国际保理服务公约》等国际上通用的规则,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我国商业部以及地方政府颁行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同时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商业保理法律。由于现阶段颁行的各类规范性文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缺乏具体的细节,比如《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试行)》,其主要是针对企业,适用范围相对较小,因此,新制定的商业保理法律必须要具备普遍适用性,在内容上要明确规定商业保理企业注册资金、风控体系、从业资质、企业禁止行为以及行业准入条件等具体性规则。同时在制定法律时要重点解决现行法律在债权转让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法律中要扩大关于债权定义解释;明确规定未来债权效力;明确规定债权限制转让的情形以及效力;解决债权多种转让的问题。

3.2 完善监管机制

要推动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完善监管机制是重要的前提,首先需要加强监管立法,形成完善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需要在参考其他行业準入以及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完善行业保理行业准入以及退出机制,同时要对企业注册资金、股东身份、企业框架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要明确关于商业保理企业内部控制、经营流程以及业务范围等具体问题,以便监管机构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6]。最后,要制定出处罚机制,对于扰乱市场、违规经营、虚假注册等企业严格进行处罚,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要明确商业保理监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监管机构不统一,各试点区域的监管方式、监管内容以及监管政策等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必须实行统一监管,明确监管机构、监管内容、监管方式、处罚权限等,对监管部门职责做出明确的要求,从而加强监管力度。此外,推进商业保理行业协会建设,在制定出商业保理行业内部公认的规则,从而利用行业内部规则对商业保理业务进行约束,这也是监管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行业规范化发展[7]。

3.3 完善司法审判机制

关于这方面,首先需要形成统一的诉讼审判规则,由于目前我国在商业保理方面没有完整且规范的法律,因此,处理商业保理业务纠纷时只能参考国际行业规则以及国内相关的法律,针对商业保理案件纠纷的诉讼主体、保理业务案由以及管辖权存在冲突的问题没有确切的 法律依据。鉴于此,必须要将保理合同像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一样有名化,并在基础上形成一套完善的处理规则,由于法律的制定以及颁布需要较长的周期, 因此,现阶段可以将保理合同列为二级案由“合同纠纷”,在处理此类案件纠纷时可以参考当前颁行的规范性文件,不能过于死板,一味参考其他法律。其次需要解决案件纠纷处理机制单一的问题,鉴于当前商业保理行业的现状以及我国司法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仲裁制度,由政府监管负责参与监管。商业保理行业内部不仅具有专业的人才,同时也具备相应的约束机制,由行业协会对案件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可以有效缓解法院的压力,同时推动行业协会的规范化发展。关于行业协会仲裁规则可以参考《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仲裁规则》,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仲裁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商业保理法律我国目前上存在大片空白,急需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从目前商业保理行业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明确规定商业保理行业细节问题,一方面要制定监管法律并明确监管机构,同时还要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开拓新的案件纠纷处理渠道。

参考文献:

[1] 刘志超. 浅析保理融资合同中的部分法律问题——以德国法上的担保性债权让与制度为视角[J]. 金融与经济,2015,000(012):62-65.

[2] 马永红. 国际保理应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法律分析及我国立法的完善[J]. 商场现代化,2007,000(01S):323-324.

[3] 向雅萍. 保理业务中债权让与的法律问题探析 Legal problems con- cerning credit assignment in factoring business [J]. 对外经贸,2004,000(008):33-34.

[4] 董怿. 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与宏泰化工的保理合同纠纷案为例[J]. 商业文化,2014(23):172-173.

[5] 李少抒.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反思和完善——基于应收账款转让的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6,000(021):207-209.

[6] 汪发洋. 论保理之应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法律问题——兼论《合同法》80条的解释[J]. 荆楚学刊,2014(5):51-55.

[7] 向雅萍. 在中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思考 Legal Reflection on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Business in China[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06(003):41-44.

作者:陈燎

上一篇:数控机床检测功能管理论文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