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近年来,一些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残乃至自杀的报道频繁出现,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开展挫折教育的话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并提出了开展挫折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 篇1:

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

本文从学校挫折教育概念涵义与现实案例入手,阐述了“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阐明了如何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教师;学校。对当下中小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将有裨益。

中小学生;挫折;挫折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探索时期,学生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可能成为阻碍或动力,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正确地面对挫折,教师、学校能否给予及时、合理地帮助。

一、学校挫折教育概述

(一)挫折的涵义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二)挫折教育的涵义

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防卫机制、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心理疏导、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则、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建立全方位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网络等问题,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

2013年10月23日上午,初中生小颜和班上一名男同学小军(化名)在课间玩耍,抬着另一名男同学下楼梯,导致被抬男生滚下楼梯,受了伤。班主任得知此事后,便将二人叫到办公室,进行思想教育,并要求他们蹲在办公桌前写检讨书,向受伤学生的家长及老师赔礼道歉,罚站了3个小时。下午,小颜放学回家后即跳楼自杀,当场死亡。[1]

(二)案例分析

据了解,小颜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学生通常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会过于夸大体罚的后果。而12岁的小颜正处于青春期,心灵敏感而脆弱。此外,与学校、家庭缺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实施学校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生方面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挫折教育几乎为零。学生在遭受失败、打击后难以释怀甚至出现轻生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快速时期——中小学阶段,可塑性极强的学生亟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一定要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进行挫折教育。

(二)学校方面

针对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心理素质,学生普遍高分数低能力,高智商低情商,抗挫折能力、意志力薄弱等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中,挫折教育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所欠缺的。因此,学校要贯彻落实好素质教育,应该大力开展挫折教育。

(三)社会方面

社会在筛选人才时,不仅关注劳动者的学历,而且越来越关注劳动者的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时,应该逐步加大以挫折教育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实施学校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学生方面

1. 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所以,学生应该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掌握挫折教育的理论知识,参加挫折体验的实践活动。只有学生有主观上的动机,挫折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建立理性的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具有指导的作用,情绪和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体对情境的认知所导致的。因此,只有改变错误的认知,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才会发生改变。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认知:辩证地看待挫折,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2]

(二)教师方面

1.提高自身的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对学生进行的挫折教育的质量休戚相关,可谓“唇亡齿寒”。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首先应该努力学习挫折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地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方法,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3]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当个体遭受负面生活事件,产生负面情绪时,来自社会支持系统的鼓励、支持能够有效地减轻痛苦。中小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同学、老师。其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能否向老师寻求支持,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地建立主要取决于老师,所以,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学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努力建立、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进行挫折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挫折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特点,在部分的学科课程中,适当地渗透挫折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4. 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掌握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且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师要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加了解学生,及时辨识学生遭受挫折后的异常行为表现,抓住及时施教的时机。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所遭受的挫折,合理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教师要教授学生合理地进行情绪调节、情感宣泄的方式、方法,并给予耐心地指导,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的能力。[4]

(三)学校方面

1. 开展相关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载体是课程。现代课程从大课程观的角度,将课程划分为3种基本形态: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因此,学校可以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三方面着手进行挫折教育。[5]

(1)学科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系统地开展挫折教育。[6]

(2)活动课程。学校可以根据挫折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开展相应的挫折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度地体验挫折的机会,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情境之中,与挫折教育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7]

(3)环境课程。学校可以根据挫折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的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挫折教育的内容,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例如,在黑板报、宣传栏上形成挫折教育的人文环境,发挥教育的隐性功能。[8]

2. 建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机构,对学生遇到的挫折进行及时有效地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9]开展挫折知识学习讲座,普及挫折教育专业知识,提高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10]

此外,学校除了要实施挫折教育之外,还应该联合家庭、社会,为学校挫折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保障。

总之,挫折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正视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大实施挫折教育的力度,保障挫折教育地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注释:

[1]刘景慕,初二男生回家后跳楼 放学前被老师罚站[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31104/n389495097.shtml,2013.

[2]徐新颖.青少年挫折教育策略探讨.一线快递[J].中小攀心理位康教:15.

[3]陈少珍,张旭东.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2:58.

[4]王红英.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方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8(2):82.

[5][6][7][8]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心理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86.

[9]张骞,熊定永.青少年挫折教育及其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2(6):6.

[10]宁家震.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64.

作者:赵琳

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 篇2:

开展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原因及方法

摘要:近年来,一些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残乃至自杀的报道频繁出现,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开展挫折教育的话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并提出了开展挫折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 挫折教育 原因 方法

多数小学生抗挫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之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容易引发一些悲剧事件。如今,小学生的悲剧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他们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发小学生悲剧事件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过分溺爱。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些独生子女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对外显得较为懦弱,存在较强的依賴心理,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非常脆弱。不仅如此,这些孩子还严重缺乏责任心,遭遇问责事件时,会习惯性地推脱责任。

第二,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寄予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疲于学业,没有时间和精力交朋友,性格变得孤僻。

第三,家庭经济因素。在学校里,小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连孩子的正常需求都无法满足,以至于这些家庭的孩子产生自己低人一等的错觉,产生挫折和自卑的心理。

2.学校因素

第一,评价体系单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通常都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使教师倍感压力,从而逐渐形成了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偏概全,必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缺乏特殊教育。具体来说,学校缺乏对特殊学生的关注。这类学生可能是残疾、留守、单亲,甚至是孤儿。这些学生的身心遭受了巨大创伤,而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度不足,让他们很容易变得自闭、冷漠、多疑,甚至产生抑郁、厌世乃至自残的情绪。

二、对小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因人施教,掌握规律

小学生在情绪上的差别往往很大,所以在开展小学生挫折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心理特点等,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人施教。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这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性格较为怯懦,面对失败时常常无所适从。针对此类学生,教师不应再对他们施加压力,而应尽可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

2.开展主题班会,解决困难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其主战场。因此,教师可以把主题班会作为对小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主要形式。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每月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设置一些障碍训练,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辩论的方式,问题会越辩越清晰,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班会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而且可以使他们找到自身的问题,学会坦然面对,从而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3.实现家校结合

教师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是其职责所在。为了提升挫折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对孩子实施家庭挫折教育。班主任也需要和家长多沟通,告知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同时提醒家长不可过分宠溺孩子,双方都要把在校孩子的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如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自行上下学,同时教给孩子交通安全常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之所以会忧郁、自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缓解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开展挫折教育,如因人施教、开展主题班会等;另一方面,家庭要全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挫折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代芬,陈科良.试论小学生挫折的成因与教育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5).

[2]苑青,成云.小學生挫折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3).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三角中学小学)

作者:姜云

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生挫折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挫折教育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儿童承受挫折能力弱,缺乏面对挫折的平稳心态和应对挫折的基本方法。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路指导。据此,本文提出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策略,包括引导儿童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积极的挫折预防教育、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全方位、高效率地开展挫折教育。

〔关键词〕挫折教育;积极心理学;小学生

当代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稳定发展的新时代,家庭与学校为儿童成长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家长和老师的关怀与呵护,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已养成遇到问题就寻求家长老师帮助的习惯,缺乏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因此,有必要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让儿童在小学阶段感受挫折情境,学会应对挫折事件的方法,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实现儿童的心灵成长,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一、小学生挫折教育及其不足

(一)小学生挫折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在 20世纪50 年代提出的“挫折—奋进”理论认为,在挫折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努力,行为效率也会提高。挫折教育是一种带有人文关怀性质的教育理念,它是教育人在困难情境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1]。因此,挫折教育可以视作挫折与成功之间的“高速公路”。

综合来看,挫折教育是基于遭受挫折的主体对挫折事件本身或者是对受挫情境的感受和产生的不同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摆脱困境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既包括解决问题的技术技巧,也包括面对问题时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情感。儿童受挫之后,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能够获得个人成长,更加奋进,从而在正确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挫折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当儿童面临挫折情境时,父母和老师要在家庭和学校中为儿童提供及时、恰当的指导,使儿童经历从挫败中感到积极情绪体验的完整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生挫折教育的不足

1.家庭中挫折教育的不足

当前社会,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尤其独生子女家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代替孩子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 [1]。很多家长只是注重儿童的学业成绩,对于孩子综合素质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自然而然处于不受重视的位置。

由于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养成平和面对问题的心态,因此,当儿童必须独自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时,便会对挫折产生一种恐惧感,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在挫折事件发生时,家长仅仅抚慰儿童失落、害怕的消极情绪,而没有教会儿童面对不同的挫折时如何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法,致使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家长在帮助儿童面对挫折、解决问题时,安抚儿童的情绪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对儿童提供成长性的帮助,使儿童在消极的情境下有积极的发展。

2.学校中挫折教育的不足

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在班级中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活动。虽然这两种方法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但也有弊端。一方面,這两种途径都建立在传统的教学班级的基础上,而传统的教学班级人数较多,笼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达到最初预想的学习效果。并且,这种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关注到个体的发展,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和克服挫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配备不齐,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班主任一人承担,老师难以有充分的精力开展挫折教育活动。

现阶段,挫折教育的重点大多还停留在事情发生后的问题解决上,而忽略了挫折发生之前的发展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长远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挫折教育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挫折情境中的学生,指导其如何摆脱困境求得生存,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学生,引导其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线 [2]。

二、积极心理学及其对挫折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3]。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人类功能的积极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的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等[4]。在积极心理的影响下,个体能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创造力以及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5]。个体通过找寻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进而从中获得乐趣,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生活中,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幸福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对挫折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的四项基本研究内容中,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儿童的个性发展以及情绪情感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二是心理幸福感的体验,三是社会幸福感的体验[6]。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可以自我感受的对于过去发生事情的满意度体验,对未来探索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以及对现在所处环境的快乐体验。心理幸福感体现在,人们可以接纳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的完整的自我;对自我的行为有执行力和控制力;建立友爱的、和善的、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可以适应并且融入社会环境中去,在社会群体中有存在感和认同感,对社会的持续发展有信心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的积极情感。

儿童积极情绪的发展既可以通过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得到实现,也可以从生活经历的成功事件中得到实现[7]。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挫折事件作为一种生活经历,会给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体验,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功体验[8]。失败、受挫的经历带给儿童的直接情绪往往是消极的,但是如果此时父母和老师给予其关怀和爱护,并帮助儿童找到失败的原因,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完善自己并获得成长。从最初的消极情绪体验转变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挫折事件带给儿童的不仅仅是快乐的体验,还有乐观、勇气和毅力等更多积极的情感。因此,挫折事件是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由此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也成为人们增强主观幸福感所必须拥有的情绪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儿童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儿童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中,“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我怎么这样笨呢?”等自责、懊恼的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这种消极情绪会降低儿童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而自我教育则会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战胜挫折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为提高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改造,充分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9]。

应加强引导儿童自我教育,学会接纳完整的自我。在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使儿童逐渐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改造,接纳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的自己。家长和老师协助儿童学会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分析挫折事件,加强对挫折事件两面性的认识,引导其不仅看到事情本身的难点,更要看到克服挫折之后的自我的成长点。引导儿童重点关注挫折的成长点,并协助其抓住成长契机自我发展,增强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其真正的自信。

加强引导儿童自我教育,使其提高抗挫折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儿童随时有可能遇到挫折,重要的不是想方设法避免遇到挫折,而是如何去对待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要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使其相信自己拥有战胜挫折的能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进一步发展,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10]。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中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引导儿童关注事物的积极方面,不断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其逐渐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进而调整好面对挫折的心态,学会以积极的情感来扭转消极的心理状态,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积极的挫折预防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是挫折预防教育的有效手段。积极的人格特质犹如一层具有弹性的保护膜,在个体遇到挫折等消极事件时,能够维持个体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助其以从容、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由于小学阶段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该阶段培养儿童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有效地进行挫折预防教育。积极情绪能够促进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而积极情绪是可以培养也是值得培养的,它不仅代表着人们情绪感受的状态,也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心灵成长和改善幸福感的手段[11]。通过激发儿童积极的心理潜质,对乐观、勇气、热情、自信等积极情绪进行强化和及时的积极反馈,进而培养其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增强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对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主观感受影响着幸福感体验,通过提高积极情绪体验能增强主观幸福感。因此,积极情绪的不断发展能促进积极人格特质不断完善,进而能够有效开展挫折预防教育,实现儿童的心灵成长。

挫折预防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创设挫折情景,引导儿童积极思考解决方法。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力量和向积极状态发展的潜力,教育则可以挖掘这种潜力,更好地培養人。老师在挫折事件发生之前给儿童设置挫折情境,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儿童感受挫折情境,并引导儿童积极思考,寻找克服挫折的方法。之后,每个人将自己想到的方法与同伴交流,寻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通过不断创设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情境,提高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同时,鼓励儿童参加实践活动,敢于直面挫折,在实践中寻找最适合自己认知方式和行为特点的解决方法,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将内在的潜力挖掘出来,发展出应对挫折的能力。由此,促进儿童在逆境中体验积极情绪,在挫折中发现积极意义,久而久之便形成开阔的胸襟,使其具有积极情绪反应,拥有更强的能力以战胜挫折。

通过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和创设挫折情境的方法,可以将以往以补救教育为主的方式转变成为以逐渐渗透、循序渐进的途径为主的挫折教育方式。在挫折发生之前,通过创设挫折情境,使儿童掌握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以提高挫折预防教育的有效性。

(三)家校配合及时干预

家庭与学校是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的活动空间。根据亲子依恋关系理论,学龄期儿童对父母有较强的情感依赖,父母的爱能给儿童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儿童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紧密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提高抗挫折能力。

儿童的情绪表达和行为表现方式与成人有所不同,父母与老师应耐心地观察儿童,运用适合儿童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瑞吉欧教育系统非常强调教师作为“儿童的观察者”的重要角色,要求教师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解码[12]。通过解码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行为,使父母与老师能有序、细致地观察儿童。细心观察是父母和老师对儿童进行挫折干预的前提和基础,恰当的沟通是挫折干预的有效手段。由于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肢体语言的运用会增加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与低年级儿童沟通过程中,丰富的肢体语言能使交流更加准确、灵活。

充分挖掘家庭、学校的积极教育功能,双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可以高效率的手段对儿童展开一系列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心态,维护身心健康,建立稳固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3]。

四、结语

学龄期是心理发展阶段中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逐渐学会独自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过渡期。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儿童接纳自我,提高战胜挫折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挫折情境,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对儿童进行挫折预防教育,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家校应该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全方位、高效率地开展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柳. 挫折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价值与意义[J].教学与管理 ,2015(21):68-70.

[2]刘志军, 谢盈盈.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挫折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6(2):174-175.

[3]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402-405.

[4]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

[5]王燕. 积极心理学的十年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3):27-28.

[6]陈浩彬, 苗元江. 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8(11):14-16.

[7]Seligman M E 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M]//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pringer, Dordrecht, 2014:279-298.

[8]付偉. 开展挫折教育势在必行[J].读写算 (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24):111-112.

[9]钟贞. 试论逆商与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1):81-82.

[10]程利娜. 论挫折教育的阶段性[J].教育探索,2012(7):11-14.

[11]Earl S R, Taylor I M, Meijen C, Passfield L. Autonomy and competence frustration in young adolescent classrooms:Different associations with active and passive disengagement[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17(49):32-40.

[12]刘丽英,刘云艳. 关于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3 (12):21-22.

[13]孙胜蓝. 我国青少年挫折教育工作探索[J].文教资料 ,2018(19):177-178.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曲阜,2731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作者:庞晓文 王晓明

上一篇:大学生廉洁教育论文下一篇:牡丹江地域文化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