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环境之下,复学高潮之时频发的悲剧引起了笔者对生命教育的思考。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视域之下,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活的乐趣,树立文化自信,让语文教学温暖学生的心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语文教材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材感恩教育论文 篇1:

浅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要存在“教育性”,而且还要富有“趣味性”。二者兼顾才能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通过论述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若干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教育,即教學育人。对于小学教材来说,首先,要求教材具有教育性,教育性是多方面的,比如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爱心教育等。其次,小学教材必须具有趣味性。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有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前提,只有把学生带入学习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性,才有教学育人的作用。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1.1教材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是指课堂上教师对语言的多义性等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从中吸收传统语文知识,并形成基础的语言认知。“教育性”通过语文课本的内容来体现,同时对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很容易从授课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察觉到中华传统的语言文化,进而对语文知识甚至文学领域充满向往。

1.2教材的“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不仅包含幽默、游戏、想象力等儿童式的情绪因素,还延伸至背景文化思考、文字内涵等更深一层的内容。“趣味性”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从侧面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课文内容本身,例如,诗歌或文章中的故事性,在学习文字、词语、句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找到阅读课文的乐趣及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只要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语文课文产生兴趣,就会激发他们主动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可见,在语文教材“趣味”的引导下,对于语文教学过程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3“教育性”与“趣味性”是统一的,非常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所有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程教材的“教育性”,可能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而“趣味性”恰好是与“教育性”相对的另一特性,是与小学生天性一致的特性。在教材中融入“趣味性”,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弥补传统语文教材的不足,使得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得饱满。 因此,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不可或缺。

2.如何贯彻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2.1培养学生灵活的理性思维。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建议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地指导,先从理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本质,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到大胆质疑,如此便可促进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事物不一样的特质,从而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及理论,或是最为基础的词语、词组或是表达方式,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2整合多种资源,深化语文课堂的内涵。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多种资源,在提升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内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促进小学生对生活、自然的认知。譬如,在讲解家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是带领学生外出游览,增进小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并能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家乡。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家乡名人、特产、特色节日等用自己的方式演讲或是讨论,深化其对历史人文的理解,进而为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2.3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信息化的结果和产物,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提高课堂张力与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除上文所述措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呈现的同时,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渗透性与吸收性,促进教材内容“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不但有“教育性”,而且还在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趣味性”的文章,为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一抹绿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材,如此才能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在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忘记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要时刻谨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此同时,还要注重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新.教育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小语教学[J].教学科研,2015(5).

[2]李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趣味性”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卷五,2016(4).

[3]赖艳华.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实践[J].科普通话,2015(9).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城南小学)

作者:施英

小学语文教材感恩教育论文 篇2: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初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环境之下,复学高潮之时频发的悲剧引起了笔者对生命教育的思考。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视域之下,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活的乐趣,树立文化自信,让语文教学温暖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统编教材  生命教育  文化自信

一、白色疫情之下,生命教育至上

学生一直都是教育的主体,同时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自然人”與“社会人”的综合体。中小学生因其年龄小、心理与身体处于发育的不成熟阶段,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娇艳的“花骨朵儿”尚未恣意开放便颓然凋零。2020年初始,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阴霾笼罩着中国的大江南北,在这场白色疫情之下,很多勇士为了打赢这场战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4月伊始各省各地迎来了复学高潮。本该是重返校园的欢乐时刻,多地却频频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在复学季,各种矛盾交织,中小学生在无形的压力之下,在对生命的漠视之下,在缺乏理智的冲动之下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震惊之余不禁反思:“生命教育将何去何从?”

所谓生命教育,不仅是字面上有关人类生命的教育,而且是对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关注与热爱的教育。教育的源头是生命,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生命,润色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作为铜陵市教学薄弱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认识生命的宝贵,体验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绕不开文本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适宜的文本是生命教育的资源宝库。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细品字词句段,更要挖掘字里行间体现的作者思想和生命元素。

二、挖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细拾生命教育珍宝

统编教材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集全国之力统一编辑的新版教材,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历时五年,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进行了重新编订,这套优质的教材在2019年成为全国使用统编教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取双线模式,即“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并重。教材共计12册,每一册几乎都包含生命教育有关的主题,如一年级下册中任溶溶的儿童诗《怎么都快乐》,贴近少年儿童生活,语言生动有趣,童趣盎然,使学生体会到独自一个人很快乐,与别人交往也很快乐,帮助他人更是一种快乐;玩耍是快乐,学习也是快乐,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命观。二年级下册中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童真童趣的诗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孩子介绍了要是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利用的四种天然的“指南针”,这是一种生存技能的教育。比如教材中《带刺的朋友》《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这些文章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诞生和生命的延续,并且告诉我们生命不是人类独有的,生命存乎于自然界万物之中,教育学生在珍惜自我宝贵生命的同时,不能漠视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再如经典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落花生》《父爱之舟》《少年中国说》《宇宙生命之谜》《为人民服务》等向学生展示了生命的无限精彩,生命是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皆有,生活中时常伴随着幸运与不幸,这都是生命的真谛。只有正视生命的本质,才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

遍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和内容随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是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教师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元素,这些文字如生命的广袤沙滩上熠熠生辉的珍珠,细拾这些珍宝,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光芒,触摸生命的脉搏,在生命教育的长河中满载一船星辉。

三、让语文教学打好学生的生命底色

北京史家小学校长王欢说:“我们要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让种子饱满,更要可持续发展。”何谓“生命的底色”?每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之日起,他的生命就是一张白纸,是单纯的,是洁白的,而父母和老师就是为这张白纸涂抹上第一道颜色的人。作为小学教师,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就是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更是为学生成长的土壤注入丰沛养分的重要途径。

让温情洒满语文课堂。生命教育的落实离不开课堂上师生以平等身份进行对话交流。学生处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课堂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积极的生命引导,首先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教师是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要走下权威的高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表真心,贴近学生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当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全面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冰冷的字词句教学,而是有温度的阅读体验,课堂上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对生活、对生命的温暖感知,让温情洒满语文教学的课堂。

让文本浸润生命体验。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若想达到这种境界,就离不开对语文教材中文本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环境和个体发展特殊性的不同,往往出现“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最真诚的生命体验,读生命之书,说生命之语,听生命之声,写生命之文,“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文技能在得到提升的同时,对生命有了真正的感悟,尊重、热爱生命。

让文化自信绽放生命教育之花。古人云:“童蒙养正”,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树立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在树立文化自信、传递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体悟和学习。统编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比例大幅度提升,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二者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学习,让中国式教育不再是古板教条的代名词,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统编教材的巧妙之处不仅体现在选材上,也体现在令人眼前一亮的彩色印刷上。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插图风格包含中国元素,画风和内容体现中国特色,富含浓郁的传统气息。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插图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总之,只有让生命教育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让文化自信灌溉生命教育,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黄汉地.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生命教育的光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1(6):48.

[2]黄学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上),2017(11):230.

[3]李云飞.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18(32):54-55.

作者:魏芳

小学语文教材感恩教育论文 篇3:

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一轮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落实和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将德育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教育工作者热议的重要研究性课题之一。在此前提下,部分学者提出让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使之成为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上看,其中部分教学内容与感恩教育的内容相关,故小学语文课堂是贯彻和落实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以最终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可行路径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感恩教育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有效形式,更是培养和优化自身基本素养的重要路径。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感恩意识,还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并能够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完成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一、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对课内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应当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课外所收集的教学资源,以推动感恩教育的内容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对学生进行更为系统且高效的感恩教育。

综观现阶段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教师应当不难发现,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内容与感恩的主题相关。另外,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因此感恩教育仍旧应当以便于理解的、符合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为基础。对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对与感恩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合理的运用,从而推动感恩教育实效的最优化发展。具体说来,对于与感恩主题直接相关的课文文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可基本上借助课内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而对于与感恩主题并不直接相关的文本,教师则需要适当地借助课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内容以开展感恩教育。

首先,对于与感恩主题直接相关的课文文本,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直接进行解读。比如,在讲授《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告知学生:“因为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了一口井,使得乡亲们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地前往远处打水,所以后来乡亲们便立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石碑。”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设问:“这一块石碑代表着乡亲们对毛主席的什么思想感情呢?”学生们在思考以后很快就得出答案,即感恩与怀念之情。对此,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引导,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初步了解并形成感恩意识,从而使感恩教育最终贯彻落实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

而对于并不是与感恩主题直接相关的课文,教师在授课时即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课外延伸来开展感恩教育。比如,教师在讲授《升国旗》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普及五星红旗的基本含义、产生背景以及确立历程,从而培养学生感恩祖国、感恩革命先烈的思想意识,最终推动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序推进。

二、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以丰富感恩教育的模式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若教师仅仅借助日常的授课工作来推动感恩教育的贯彻和落实,将难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鉴于此,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以丰富感恩教育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完全浸润在班级的感恩文化氛围中,使其得以切身体验并牢固树立感恩意识。

比如,在讲述《妈妈睡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借此举办一系列感恩父母的主题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一场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奉献与点滴付出,从而培养其感恩父母的意识。另一方面,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的角色,使其深刻理解并感受到父母既要为工作忙碌又要照料家庭的辛劳,从而使其在切身体验中深化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三、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贯彻感恩教育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感恩教育,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落实。比如,在完成《妈妈睡了》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感恩作业”,如让学生自觉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而使其切身体验到感恩教育的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養、塑造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意识,还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播思想道德教育。而为了进一步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感恩教育的联系,教师需要首先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学科资源,并据此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以丰富其形式,并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贯彻感恩教育,以此延伸课堂中的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杜文清.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研究[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06):141.

[2]杨军.感恩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02):36.

[3]张才秀.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神州,2019(07):218.

[4]甲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6):0260.

作者:张晓玲

上一篇:地区农业资源开发管理论文下一篇:现行职工社会保险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