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论文

2022-07-03

摘要:文章从红星美凯龙集团基本情况,经营情况,盈利能力、面临的问题和股东利益驱动等角度出发,对红星美凯龙集团未来全面“轻资产”战略的基础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得出红星美凯龙集团实施“轻资产”战略的必然性,也给红星美凯龙集团“轻资产”战略实施提供了合理的思路也为类似的企业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参考意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1:

中国海外投融资国际安全环境分析

摘要:对海外投融资现状与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了新的变化,未来国际安全格局充满变数,国际金融安全环境更为复杂,进而对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对中国海外投融资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境外投融资;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国际环境;“走出去”战略

海外投融资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正在起着关键作用。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复杂,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发展与变化,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受此影响,中国海外投融资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认识和应对当前国际安全环境的新形势,对促进中国海外投融资发展,实现国家“走出去”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外投融资现状

对于海外投融资现状问题分为两个方面分析。

(一)海外投资现状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然而,由于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海外投资在投资规模、行业分布、投资目的地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对外投资累计总量大,对外投资存量仍然偏小

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非金融类企业的直接投资为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截至2013年底,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6300亿美元。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外投资存量仍然偏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德国的1/3。

2.对外投资产业不断拓展,投资产业技术含量偏低

中国以往的对外直接投资以能源获取型为主导,近年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对外投资产业分布看:对欧洲主要以制造业和技术加工类企业为主;对北美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矿产、商业地产为主;对非洲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土地投资为主。总体上看,中国对外投资技术含量偏低,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应从能源、矿产行业,逐步向高新技术、高端制造业进行转移。海外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并购涉及采矿、电力生产供应、文化娱乐、制造、交通运输、建筑、金融等十大领域。

3.对外投资区域明显增加,投资区域偏于集中

从对外区域来看,中国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明显增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亚洲为中心,对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的投资增长较快,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截至2012年底,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地区的境外企业覆盖率高达95.7%。

4.海外投资不利因素增多,海外投资境况堪忧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屡遭挫折。中石油、中国五矿、中粮、华为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屡屡被拒,一些承包工程的公司在海外市场也面临着严重的亏损,特别是中东、北非政治动荡,为中国企业投资带来很大损失。美国对来自中国企业无线电子设备的“337调查”、澳大利亚矿业税收政策的变化、非洲的政局变动,均大幅增加隐性成本和风险,影响着中国海外投资的收益。

(二)海外融资现状

融资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海外融资问题,事关企业生死存亡。海外中资企业如何融资,决定中资企业的生存空间、竞争能力、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

1.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活跃度减弱,且规模大幅下降

2011年中中国概念股股权下跌后,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低迷。清科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仅有47家中国企业在海外5个市场上市,合计融资98.42亿美元,融资规模跌至4年新低。2012年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同比大幅下滑,融资规模缩水近6成。

2.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难题。“新兴”本身又意味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快、技术发展趋势不易把握,因此对融资方案和风险缓释措施有较高要求。

当前,中国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规模较小、技术不够成熟、产品品种单一、利润较低、投资风险较大,因而导致金融业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创新融资渠道、推动并购重组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发展时间较短、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尚未实现突破,处于初创期和发展期阶段。

二、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

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新变化。

1. 美国逐步强化亚洲“雁形安全模式”

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全方位推进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强化已经形成的亚太“雁形安全模式”。该“雁阵”的头雁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美借势朝核危机和中日钓鱼岛争端,与日韩磋商建立三边军事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的同盟。美国介入亚洲的目的是维持和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美国无法容忍没有美国参与的东亚新秩序。无论是东亚峰会的扩容,东盟10+8防长会议机制的建立,还是TPP进程的强势推进,都潜藏着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和对中国崛起方式的深度疑虑。

2.朝鲜半岛面临新的威胁

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2009年以来,朝鲜核试验引发了第三次朝核危机,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这给中国带来了安全威胁,使朝鲜半岛出现了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朝鲜半岛局势急转之下,进入新一轮动荡期。在现阶段乃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朝鲜和韩国、美国、日本阵营之间,由于缺乏基本的战略互信,突发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地区性的危机,且危机还可能持续升级。在现阶段,各方缺乏进行多边安全对话的基础和意愿,更遑论建立一种各方认可的多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安排。总体上看,目前对抗和冲突的逻辑支配半岛事态的发展。

3.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仍存不确定性

一是俄美之间前些年开展了一些实质性战略合作,但由于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导致美俄关系紧张。美国引领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俄罗斯与其军事实力差距日益拉大,双方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二是俄日互有战略需求,尤其在能源合作领域。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遏制中国和挑战美国在亚太的传统地位的双重性,日本是天然的杠杆;三是中俄间竞争与合作交互,俄罗斯对华防范意识尚存。《俄罗斯-2020》战略报告指出,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源于中国经济的潜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可见,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之间的现实竞争关系一直客观存在,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错,非敌非友的状态仍会持续,近期不会发生质变。

4.中亚危机暗伏

一是上海合作组织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影响力与该组织的地位不相符合。阿富汗虽已形成大国合作反恐的大势,但上海合作组织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对阿富汗问题的战略,未能形成持之以恒的合力;二是中亚局势暗藏危机,如出现剧烈变局都将危及中国的重要利益。这直接关乎我西北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关乎中国在中亚的安全与经济利益;三是中亚毒品贸易祸及中亚稳定,威胁新疆稳定;四是俄在中亚势力的急遽膨胀不利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我影响力的提升。俄越来越倚重于自己掌控的机制来解决中亚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而上合组织被越来越多的俄罗斯精英视为俄罗斯掌控的各种机制的补充。

5.中国周边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各种敏感问题、热点区域汇聚,民族、宗教、边界、资源等各种矛盾交织,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增多。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是跨国性、不确定性、转化性动态性、主权性和协作性。主要表现在恐怖主义威胁上升,核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空间斗争激烈,水资源矛盾增多。此外,中国周边能源安全、毒品走私、生态环境危机、人员及资产的安全保障等其他非传统安全挑战也不容忽视。

6.非传统安全挑战加剧使中国未来周边环境更趋复杂

一是恐怖主义新动向不利国家安定。美国收缩反恐战线,阿富汗、巴基斯坦乃至南亚、中亚留下的反恐形势严重。未来这一地区的反恐走势将直接影响着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区合作。恐怖主义越来越呈现出“分散化”、“本土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安定局面受到一定影响;二是非传统安全争端易诱发传统安全冲突。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摩擦和矛盾将增多,未来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难以妥善解决的非传统安全争端有可能演变为传统意义上的冲突对抗,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地区稳定的努力更趋复杂和艰巨;三是新版“中国威胁论”影响周边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中国威胁论”,并逐步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版“中国威胁论”,严重误导了周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态度,进而影响其国家行为的判断,引起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忧虑,破坏良性发展的周边关系。

(二)未来国际安全格局

未来国际安全格局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

1. 整体安全形势趋紧,地区安全形势酝酿新变化

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东亚、中亚、中东、北非等地区安全形势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一是钓鱼岛争端已呈现长期发展的态势;二是美日向中亚和蒙古国渗透,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堪忧;三是美国插手中国南海,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紧张关系;四是乌克兰局势导致俄与美欧矛盾进一步加剧。

2.军事安全加速量变,地区性冲突的可能性增大

日本的战争诉求日显强烈,美国加强军事存在和实质性威慑,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凸显长期不稳定性。由此导致军事安全加剧变量,地区性冲突的可能性增大,具体表现:一是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复活,战争诉求日显强烈,特别是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推动日本向军国主义方向迈进;二是美国强化军事存在,激化地区矛盾;三是俄罗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强化军事部署;四是军备竞赛暴露亚洲的现实安全危机,体现出亚洲缺乏安全感、互不信任的残酷现实。

3.经济安全更加复杂,金融安全问题突出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核心,已成为与传统海权和陆权同样重要、影响地缘政治的战略要素。未来10 年正值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没有好转的趋势,金融安全问题仍将笼罩全球相当长时间,主要国家的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好转,中国在国际分工、经济治理、金融开放、对外贸易、大国合作和非传统领域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主体体现在:一是亚洲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二是金融风险与日俱增,金融政治风险不容忽视;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四是对外经济依存度持续攀高。

4.全球能源新格局催生新的能源安全问题

全球能源格局加速演变,各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战略发生变化。北美供大于求、亚太供不应求、欧洲供需平衡的全球能源新格局正在形成。随着页岩气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北美正在步入“能源的黄金时代”。俄罗斯也在为摆脱对欧能源输出依赖而改变战略。地处亚太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能源价格也将长期保持相对高位。

5.非洲将成为未来政治经济矛盾多发地,潜藏不安定因素

近来,北非、西非、东非、中部非洲安全形势均呈恶化趋势。恐怖主义势力与殖民主义统治的遗产交织,部族矛盾和殖民统治造成的不同宗教和文化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加之,欧美日大国为了维护在非战略利益,高举新干涉主义旗帜,积极插手非洲事务,甚至直接采用军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三)国际金融安全环境更为复杂

经济是国家硬实力的重要体现,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必须把金融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面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复杂变化,尤其是世界经济的持续走低,全球性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深陷金融危机,中国面临的国际金融安全环境更加复杂,潜藏的风险将更多。

1. 三大风险困扰美日欧

一是主权债务风险。2012年底,美国主权债务已达16.4万亿美元,欧洲五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已超过50%。到2012年年底,日本债务占GDP比重已达230%。从美国、欧洲到日本,债务依然严重。二是财政风险。紧缩的财政政策将带来巨大风险。紧缩开支是必然选择,而财政紧缩必然会和高福利发生矛盾,进而引发社会上的巨大矛盾,甚至是社会动荡。三是货币风险。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新的金融危机的风险上升。美日欧主打宽松货币政策,转嫁国内风险,货币风险加大。

2. 美国难脱信用危机

美国不断提升债务上限,债务危机难以好转,其主权信用降级更是美国信用危机的真实写照。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对美国主权信用降级引动“多米诺”效应,美国国债数量的急剧膨胀与美国债务安全性问题交互作用,不断挑战全球金融信誉和安全。

3.欧洲经济仍面临困难

2014年的欧洲经济增长预计略微加速,但是欧洲要恢复5年前的金融危机前的产出和就业水平仍需时日。经过五年的危机洗礼,欧盟通过欧洲稳定机制(ESM)和欧洲银行业监管机构等经济和金融改革手段,终于开始摆脱经济衰退。然而,虽然欧洲国家经济出现明显好转,但是根源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失业率依然高企,欧元区内经济不平衡仍然保持常态,银行业坏账问题仍未彻查,债务问题还在困扰着多国。

4.日本面临财政重建以及经济复苏压力

近些年,日本没有发生危机与其国内持债比例较高有关。高比例的负债让安倍经济学 (货币、财政、结构改革)的制造通胀预期遇到难题:一边是需要刺激的经济,一边是高额负债造成的财政空虚。随着日本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承接如此规模的债务,政府外债也将出现外溢,随着外债比例的不断提高,债市再遇风吹草动之后,那么日本将成为下一个希腊。目前,日本政策面临着财政重建以及经济复苏的双重重任。

三、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对中国海外投融资的影响

近年来,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也给中国金融安全带来了深刻影响,使中国金融安全面临着诸多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充满变数,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金融霸权和金融殖民主义的干扰日趋明显,影响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的独立性;资本非法流动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一方面,美国、欧洲国家经济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中国大多数的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许多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中国海外投融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对海外投资的影响

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国家利益更加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是各国以道义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货币战”、“贸易战”预警升级。二是美国积极推动TPP和TTIP谈判,欲通过主导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重新架构全球治理格局,其针对中国意图明显。三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增加,各国积极制定政策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国际社会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并且这一要求将从产品出口扩大到跨国企业新建投资中。

2. 政治和政策性壁垒增多

在世界多极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地缘政治、各国政党的左右倾向、文明冲突、宗教、外资政策法规等这些政治和社会因素,在影响国际安全和特定国家的国家风险水平要素中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海外投资频频受阻就是典型的案例。如欧盟国家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的干扰和限制不断强化。

3. 投资主体或投资策略方面的障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境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国际上对中国企业正常的投资活动的疑虑日渐增多,中国企业面临的限制措施和众多审查的风险有所增加,尤其是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如美国政府认为,外资对美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可能产生的危害,故美国对FDI一直是采取开放政策:外资进出自由,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所享受的待遇,既无优惠,也不受歧视,与美国国内企业同等对待(即国民待遇)。但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美国也从各个层次对外国投资实施一定的限制,这些限制往往体现在其对外开放的整体体系中。

4. 政治风险方面的障碍

“冷战”后两极格局崩溃、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反恐战争”、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等诸多重大事件标志着世界体系和世界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全球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时期。尽管全球化仍在深入;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仍是主流,但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政治风险也日渐突出。海外政治风险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海外企业投资对风险成本预判不足,轻视政治、文化及法律环境可能给项目带来的损失,以及对项目的整体风险管控缺乏经验,付出了很大代价。

(二)对海外融资的影响

由于国际安全环境的剧烈转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政策环境都发生较大变化,中国企业海外融资风险加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1.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环境向好

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影响深刻,且不断向其他领域扩散。尽管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短期内难解,国际商品市场迅速好转还要假以时日,中国出口企业仍将面临巨大压力,但是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尚存在改善因素:一是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外部资金充裕,企业的海外融资成本降低;二是虽然有些企业曾因不熟悉规则以及个别国家有意打压,在境外资本市场受挫,但未来中国元素仍将使中国企业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优质客户。如对中国光伏产业强力打压的欧洲国家,之后也传递出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市场需求。

2.企业海外融资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因门槛低、相对融资成本低、监管规范,海外上市一直是中资企业海外融资的首选,但在中概股信任危机爆发之后, 选择海外上市的企业日趋减少,海外发债成为许多中资企业海外融资的战略选择。企业海外发债通常有四种方式:一是以境内企业作为发债主体,但此方式发行审批程序耗时长,不确定性强;二是境内企业以境外子公司为主体发债,但通常需要境内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行担保,以提高信用评级;三是设立境外壳公司,由壳公司作为发债主体;四是将境外控股公司作为主体进行发债。

3.新兴产业海外融资难度加大

“十二五”是中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而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由于主要国家非市场性投资保护政策变数频发,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海外融资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中国吸引海外融资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海外主要区域金融市场持续低靡,全球金融监管体系远未建成,融资风险增多。例如,欧美对中国新能源的反倾销等措施已经对中国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中国许多新能源企业海外拓展受阻严重,负债压力过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融资。

四、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已深入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行业广泛,且已具相当规模。但是,中国海外投融资还未形成统领全局的全球战略体系。面对不断演变的国际安全环境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政策风险,中国企业不断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中国尽快制定海外投融资全球战略,构筑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统筹安排、科学预警、主动防控、协调联动的促进机制,有效发挥中国海外投融资创新主体的主动性、预警性和协调性,规避不断出现的市场和政策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国海外投融资利益。

(一)顺应国际安全格局变化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制定全球性投融资战略和国别投融资战略方案

海外投融资不仅仅关乎国家经济利益,更关乎全球化信息时代中国整体国家战略的成败,关乎国际安全环境动态演变背景下国家综合利益的保障。因此,应将海外投融资活动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考量,制定海外投融资发展战略,对海外投融资进行国家级的统一宏观管理和指引,统筹规划,科学评估,规范推进,促进中国海外投融资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以期充分发挥中国海外投融资对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为此,一方面按照发达、欠发达、发展中国家(横向竞争国家)进行分类,根据不同文化基础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中国的需求、合作模式的不同,分别制定投资系统化的策略方案。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要谈共存、救助、金融合作、法律共享、技术优势领先、成本优势;与非洲、中亚、拉美等横向竞争国家和地区要谈中国政治影响力,与其比质量和美誉度;与欠发达国家则谈共同成长,则从基础建设、工业化入手,从教育培训、建立金融机构入手。

(二)加快海外投融资立法,为中国海外投融资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国内法律支撑

目前,中国有关规制海外投融资行为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对海外投融资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致使中国海外投融资活动专业性和规范性不足,不仅自身容易产生与当地法律体系相背而滋生政策风险的情况,而且在处理风险和纠纷时无法得到国内法的声源。因此,应尽快制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法》、《海外投融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融资公司法》、《海外投融资保险法》、《对外援助法》等法律,使海外投融资企业生产、经营和合法权益不致受到侵犯,也可使中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及缔结的多边投资保护公约有了国内法上的支持。

(三)建立中国海外投融资全球风险预测机制

目前,面对国际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显现出普遍的盲目性,无论是利比亚事件的重大损失,还是中国互联网和新能源在欧美市场上的投资障碍,都表明海外投融资风险预测评估的现实重要性。为此,在国家和地区方面,要进行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等要素的风险动态预测评估,以便中国相关企业随时进行战略性动态调整,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在具体投资项目方面,要建立健全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的风险预判评估和应急机制,全面提升项目管理和整合当地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加快属地化进程,才是避免在这样的动乱体系中遭受更大的威胁和损失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企业“走出去”的参与力度

目前,政策性的金融和保险机构虽然较为积极地参与中国海外业务,但其资产规模有限、金融产品较单一,无法满足中国海外业务需求。商业性银行资产雄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性较高,但因对海外流程、风险等方面的把握缺乏经验,参与海外投融资顾虑重重。中国应更多地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创造参与海外项目的机制空间,快速提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和海外投融资运作能力,从而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中国海外投融资战略运作的支撑作用。另外,中国相关企业商会可尝试与一些资质信誉良好的外资银行进行融资合作,从商业运作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五)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国际完整产业链的构建

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从全球产业格局来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需辅以两大企业国际化战略:部分低端加工制造业外迁以降低成本;同时,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迅速掌握先进技术、品牌和市场,实现“弯道超车”。这两大战略都需要通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来实现。

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完整产业链的构建。结合中国内产业和相对技术优势,以投资作为重要手段,向相关技术领域上下游按照中国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在当地逐步建立起产业链、产业平台直至产业集群。一方面抢先占领当地相关领域市场,从规则的跟从者向规则制定者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为全方位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例如考虑到非洲的综合环境条件和中国新能源技术相对领先和产能过剩状态,应大力促进对非洲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投资,通过整体规划,在信贷和保险等方面提供支持,逐步实现国内的产业转移。新能源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即有利于非洲的民生,又保护了非洲的环境,一举多得。

(六)海外投融资应引入一定比例外资,寻求第三国企业巨头联合投资

目前,世界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中国企业应适当寻求第三国企业巨头联合投资。还可借鉴欧美经验,由政府牵头,同国际性的保险公司合作,引导企业购买与防御政治风险有关的保险,建立补偿机制,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有力支撑的同时,寻求诸如在第三国投保等多重风险承担。

总之,国际安全格局的相对稳定关系到主权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经济战略和政策的稳定,关乎各个主权国家企业境外投融资的安全保障。目前,国际安全格局加速变动,使主要国家和地区迅速调整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贸易保护再次盛行,更加强调维护本地区、本国的国民利益,对其境内的外国企业投融资政策增添了更多的变数。随着美国全球战略向亚太地区调整,国际安全格局急速转变,中国海外投融资的既定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及时调整海外投融资政策,实现中国“走出去”的宏伟战略。

参考文献:

[1]徐芳. 改革海外投资审批法制的思考[J]. 投资研究,2005 (2).

[2]田惠敏. 中国海外投资问题与风险管理[J]. 红旗文稿,2011(15).

[3]施宏. 构建中国海外资产安全防控与监管体系的思考[J]. 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

[4]刘冬文.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战略对策分析[J]. 现代商业,2011(35).

[5]韩银安. 地缘经济学与中国地缘经济战略[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6]曹忠祥. 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现状及利用前景[J]. 中国经贸导刊,2012(6).

[7]同生辉. 建立海外资产安全保障机制[J]. 中国金融,2011(22).

[8]李洁,张永宏, 韩连民,孙琼. 关于提升中国获取海外战略经济资源能力的思考[J]. 军事经济研究,2012(1).

[9]周纪昌.“大公司、大海外”战略如何破题[J]. 港口经济,2012(3).

[10]申益美.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原因及策略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11]王仁荣.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

[12]李静. 海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与保险对策研究[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13]田惠敏,韩乃志. 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 中国市场,2014(23).

(编辑:韦京)

作者:韩乃志 田惠敏

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2:

红星美凯龙集团的轻重资产模式战略决策分析

摘 要:文章从红星美凯龙集团基本情况,经营情况,盈利能力、面临的问题和股东利益驱动等角度出发,对红星美凯龙集团未来全面“轻资产”战略的基础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得出红星美凯龙集团实施“轻资产”战略的必然性,也给红星美凯龙集团“轻资产”战略实施提供了合理的思路也为类似的企业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红星美凯龙;轻资产;战略选择

红星美凯龙集团是中国经营面积最大、商场数目最多、地理覆盖面积最广的家居装饰及家具商场运营商。2000年,集团公司推出了“红星美凯龙”品牌,并开设了首个品牌商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商场网络增至177家,总经营面积约为11,660,468平方米,覆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26个城市,包含55个自营商场及122个委管商场。2015年6月26日,红星美凯龙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

红星美凯龙怀化商场在2016年底成功开业,这家商场的营业意味着红星美凯龙家居Mall数量突破200家,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大型商业Mall运营商。董事长车建新,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世界第一,在MALL的数量上,成功晋级“全球Mall王”,完成了之前的企业愿景。

在红星第200家店成功开启后,选择何种商业模式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目前他商业地产公司有的开始向“轻资产”转型,有的坚持做大“重资产”,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不易热闹。在现阶段,红星集团的战略管理必须进行改变,发展的瓶颈和上市的需要,迫切需要改变盈利模式和重塑企业能力,在未来战略上作出“轻”与“重”两种模式的选择。

红星美凯龙集团“重资产”模式分析

红星美凯龙集团现阶段最引以为豪的是“重资产”模式下的自营商场管理,创造中国家居行业流通及装饰家具建材行业零售商业,红星美凯龙自营商场将在战略位置布局会在省、市、区、的近150个城市,商场总经营面积12,692,393平方米。通过自营商场发展模式占领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物业,也积攒了有效的商场营运管理经验,持续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建立了很高的进入基准。红星美凯龙集团依旧会继续自营商场的战略布局的方针,来保证大多数自营商场能在一线、二线城市,和直辖市的核心位置的打造。到2016年底,红星集团经营管理66家自营商场,总经营面积5,100平方米,平均出租率95.7%。其中,有18家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比例达到27.3%,上述自营商场的经营面积1,511,480平方米,比例达到29.7%。成熟商场同店增长率为5.2%。2016年内新开设了8家自营商场,另有3家商场从委管转为了自营。在2016年底还有22家筹备中的自营商场。未来,红星仍将继续侧重于在一线、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对自营商场予以战略布局。

可看出在上市之前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发展方向还是倾向于新的自营商场的建设上,这是因为为了上市,红星美凯龙集团不得不加强资产的投资,增加抵押能力带来上市考核的顺利性,但是在新的商业模式下,“重资产”投资固然会带来银行和投资者对实体资产的认可,但收益慢,投入大,债务风险明显等弊端也同时拖慢了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发展脚步。

“重资产”的投资风险极大,负债较多,资产的健康程度堪忧,一直高居不下的负债率是红星美凯龙集团的主要问题。红星美凯龙集团截至2012年、2013年及2014年12月31日、2015年3月31日及2015年4月30日,其流动负债净额或营运资金负值分别约为10.99亿元、43.29亿元、52.95亿元、64.1亿元、及64.33亿元。截至2012年、2013年及2014年12月31日以及2015年3月31日,净资本负债比率分别为23.9%、29.7%、30.9%及36.7%。截至2012年、2013年及2014年12月31日以及2015年3月31日,资本负债比率分别为45.7%、48.4%、48.0%及50.6%。

如此高居不下的负债,就是“重资产”投资造成的结果,买地、建设、前期投入和各项税费都是开销大户,快速扩张又没有新的投资加入,就持续的增加了贷款的数量,虽然,“重资产”的增加可以提升集团的资产总额,并且可以为下一次投资带来贷款上的保险,但是,上市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资金注入的需求,那么高额的债务会成为巨大隐患,甚至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对企业发展极其不利,更加不利于投资人建立信心。

“重资产”模式的不足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发展速度缓慢,选址,拿地,建设,招商,开业直至形成市场领导力,这是一个超过3年以上的周期,如果遇到建设过程中的阻力,这个时间会放大到5年以上,而红星美凯龙集团已经进入了高速扩张的阶段,上市后更是进入到快速盈利的轨道上,“重资产”模式的再開发就明显跟不上节奏,而且收益慢的特点会更加放大,加上投入的巨大,更是使集团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进一步加大,不符合股东和潜在投资者的需求。现有“重资产”模式的自营商场保持住目前的盈利形势也面临挑战,竞争对手的追赶,消费习惯的改变,都在降低自营商场盈利的提升速度,部分城市出现了下降的情况,“重资产”模式的风险和不足越来越成为考验红星美凯龙集团管理者的最大问题。

红星美凯龙集团“轻资产”模式分析

红星美凯龙集团现阶段的“轻资产”模式主要体现在委托管理商场模式(简称委管模式),红星美凯龙依托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成熟的商业操作模式,主动或接受拥有商业地产项目的公司与之合作,利用在建或已存在的商业地产项目开设红星美凯龙的商场,输出品牌和管理团队,每年收取委托管理费用。在确认合作后至商场开业前期,还会收取价值不菲的各项费用,在没有大规模“重资产”投入的情况下收取可观的收入,地道的“轻资产”商业模式,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输出品牌和管理,赚取巨额利润。

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委管商场得益于卓越的品牌管理、久经考验的可靠性品质及深厚的行业关系,充裕的人才完美的执行管理方针也是口碑的一部分。让委管模式这一“轻资产”模式成为红星集团的一大引擎,此外,委管商场合作方选择合作,也是因为能够达成业绩目标,并能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红星美凯龙经过多年的经营成为知名企业,同时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特点傍身,能够帮助合作方在拿地时赢得政府支持,并且红星美凯龙集团有着一套涵盖选地购地、开发、招租和经营商场的整个管理流程和规范。这也是吸引合作方的一大特点。这种“轻资产”商业模式,迎合了合作方的盘活资产并持续盈利的愿望,同时拥有了可以升值的商业地产的可能。红星美凯龙集团的管理团队是久经考验的行业专家,平均拥有超十年的行业经验,能够清晰地分辨市场情况作出正确的应对,开创了家居用品卖场的连锁经营的模式。可以说红星美凯龙的发展成为了了整个家居流通领域发展的缩影。

红星美凯龙集团在家居流通领域的领先地位,可以使与红星集团合作的合作方们预期能够在经营了红星美凯龙的商场后回收前期投资。利用红星美凯龙的招商能力和运营能力,收取商场商服租赁的租金,完成投资的逐步回收。另一方面红星美凯龙经过多年的经营成为知名企业,同时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特点傍身,能够帮助合作方在拿地时赢得政府支持,这也是吸引合作方的一大特点。这种“轻资产”商业模式,迎合了合作方的盘活资产并持续盈利的愿望,同时拥有了可以升值的商业地产的可能,在风险众多的商业项目面前,红星美凯龙集团成为了首选。

委管模式对红星美凯龙集团来说是一个可以短期内带来巨额收益的“轻资产”模式战略,同时也是可以长期得到收益的长期“饭票”,每年会收取合作方100~500万不等的委管费。而且完美的将“重资产”部分转移给合作方来投资和消化,同时商场运营产生的所有费用和经营风险也由合作方一并承担,红星美凯龙集团只要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商业经营模式保证和提升其品牌的美誉度。成功的做到了极小的投入,换来极大的回报和规模的扩张,推动了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在拥有了可作为借贷和上市的抵押物“重资产”(自营商场)后,上市无虞,资金链及现金流稳定。委管模式成为了红星美凯龙集团的盈利发动机,且有未来超过自营模式的趋势,这也是股东和评价机构对红星美凯龙集团未来发展的最大的认可点。

在委托商场的项目开业前期,红星美凯龙会提供选址和土地购买的咨询,向业务合作伙伴们收取1500万~2800万的保证金;未来在项目开始施工后,会向建筑承包商要相关的咨询费,一个项目会在1000万~2500万的不等的费用。还有非常重要的招商管理环节中,红星美凯龙会依据委管的商场大小来收取100万~200万的招商管理费用。依据此计算,那么仅在开业前夕,红星美凯龙就可以在委托管理的项目中,能够获得3000万~6000万不等的相关的费用。所以说红星美凯龙集团的“轻资产”模式的魅力所在,而这样的项目已经存在了134个,在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合作方名单上又新增了316个可能,在2017年就会有22个委管商场呈现给股民。

如表1所示,委管商场带来的收益占据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自营商场的占比为三分之二,但是投资物业占红星美凯龙集团总资产的80%,而委管业务的投入仅占不到10%,也就是说不到一成的投入带来的是利润的三分天下,是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双发动机中性价比最高的。这是“轻资产”模式的成绩体现,也是委管模式的强劲后力的证明,是红星美凯龙集团给股东信心的一大保障,也是文章探讨全面实施“轻资产”模式的依据之一。

“轻资产”模式的委管商场还有一个直接利润增长点:委管费。委管费是品牌及管理输出的直接收益结果,这个收入的产生不以经营情况的变化发生变化,稳定且提升空间大,随着委管商场的不断增加,这一收益也同步提升。“轻资产”模式的优势:扩张迅速,投资少,见效快,再辅以委管费的优势,这样更加证明红星美凯龙集团发展战略选择“轻资产”模式是有远期和近期的双重意义的。

基于红星美凯龙集团现状的“轻资产”战略SWOT分析

红星美凯龙集团的情况和“轻资产”战略的内涵已经明晰,是否全面推广“轻资产”战略首先要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相对全面的解析“轻资产”战略在红星美凯龙实施的优点、缺点、机遇和挑战。

S(strengths)优势:“轻资产”战略下的项目投入资金相对压力小,回报率高;红星美凯龙集团有相对成熟的“轻资产”模式;在众多的商业模式中“轻资产”比较适合未来发展;“轻资产”的全面实施可以降低原有“重资产”带来的负债率;“轻资产”模式可以快速推进执行,扩大企业规模;能够产生大量的资金储备。

W(weaknesses)劣势:“轻资产”模式融资相对困难;“重资产”下降,抵押物减少,贷款后续无力;利润回报率目前低于自营项目;品牌口碑控制力下降,会出现负面。

O(opportunities)机会:红星美凯龙集团上市工作已完成,股东期望值高;中国家居市场持续走高,行业机会大,整体呈上升趋势;同行业中,红星美凯龙集团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商业地产整合机会增多,合作方尋找机会大。

T(threats)威胁: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尚需回暖,整体上游产业有待复苏;红星美凯龙集团现有自有物业数量较多,消化慢且困难;“轻资产”模式的委管店有倒闭的先例,增加合作方疑虑;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委管模式合作方盈利期望值过高。

利用SWOT分析,可以确认红星美凯龙集团在现阶段的“轻资产”战略选择是可行的,而且优势和机会明显高于劣势和威胁,是符合上市后发展方向和股东需求的。同时借助行业和自身的上升趋势,可以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利用已经上市的契机,避免了最核心的劣势。坚定不移的坚持以“轻资产”战略的委管店模式为主要方向,可以提振现有委管合作方的信心,也可以借助商业地产大发展的时机,快速推进,完成绝对优势的形成。

经过分析,红星美凯龙集团选择“轻资产”战略是合乎发展规律,优势明显的做法,但是这样一个大的集团,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仅有优势就可以定论的,而是要有其必要性,如果不是必要转换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则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主攻方向就会有巨大转变。因此,通过以下分析确认红星美凯龙集团的战略选择是否必要:

(1)“轻资产”模式是企业发展首选,当下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符合现今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共同认知,而且有成功案例可循。最重要的一点,“轻资产”战略适合红星美凯龙集团目前专注品牌发展和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发展思路,现阶段可以快速提升企业规模和品牌认知。

(2)“轻资产”战略的“委管”模式已经成为红星美凯龙集团盈利模式的成熟模块,是“双引擎”之一的企业驱动力,是红星美凯龙集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红星集团的年报上也体现了“委管”模式的极高的性价比,也向股东承诺成为未来发展的两个首选模式之一。

(3)上市之后,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都诟病现有的突出问题,资产负债率连年高居不下,继续保持以“重资产”战略为主的发展方式,不符合红星美凯龙集团的需求,转变是股东和潜在投资者的呼声,而“轻资产”模式则充分适应这一要求,是上市后必然的选择。委管业务的持续走高和投入产出比的惊人回报,也是国内外评级机构对红星美凯龙股票看好的一大原因,在完成资产评估并上市的历史使命之后,可以肯定的说,红星美凯龙集团上市之后的发展需求必然会推动“轻资产”模式的全面推进,解决股东对红星美凯龙集团的疑问。

(4)红星美凯龙集团现有130家的合作商场,占已开业商场数量的65%,这也意味着有超过120家的合作方需要红星美凯龙集团兑现合作之初的承诺——盈利,这就要求在“轻资产”战略上持续跟进,提升收入,形成更加良好的口碑,提升品牌高度。同时,商业地场项目的蓬勃发展的,也给了红星集团大量寻找合作方的机会,完成提升和完善“轻资产”战略的实施。

综合以上,“轻资产”战略的选择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现阶段红星美凯龙集团还是以“轻重”两极推进,以重为主,以轻为辅的思路来推进集团发展,但是转变是必然发生的,而且是在近期需要快速进行的。

红星美凯龙集团战略选择——“轻资产”模式

通过对红星美凯龙集团“轻重”资产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分析,“重资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集团的发展需求,“轻资产”模式的优势和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凸显,在前文的SWOT分析中,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也要求红星集团作出以“轻资产”模式为主的战略选择。

红星美凯龙集团在“轻资产”商业模式的道路上,走的又早又有成效,委管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很多同行业竞争对手复制的模板,也就是说在“轻资产”的面前,红星美凯龙集团很有自信,并且可以成为该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的最佳展现模式。“重资产”的投资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且目前是红星美凯龙集团的核心业务,是支撑现有规模和上市的必须部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集团公司贡献了近百亿的收益,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资产必然会延续现有的情况持续获利,而且上市融资的收入的大部分会继续加大对“重资产”的投入,为回归A股继续努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红星美凯龙集团“重转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要看到,“重资产”的投资是阶段性的,有指向性的。当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就成为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和背景,而“重转轻”是一种必然,是下一阶段的首选。文中之前的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都让作者有信心展望这一转变的美好前景。

现有“重资产”的投入绝大部分是买地,盖楼和硬件配套,而维持自营商场运营和管理的团队和管理方法则是委管业务的核心,也就是说“轻资产”的内核嵌入到了“重资产”的驱壳中,这为“重资产”转型提供了内部动因,“重资产”的投资再升值有赖于对商场的管理和品牌的维护。同时通过上市也会逐步稀释股权,让更多股东来投资,而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和保持高额的投资回报。目前来看,“轻资产”模式成为不二法门。所以股东的需求和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重转轻”的必然理由,也是市场发展的外部动因。

现今的商业地产界和连锁品牌们都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了“轻资产”的转变,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正反两类案例供后来人学习借鉴,让红星美凯龙集团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加上本身也有“轻资产”模式的操作实践,可以说不存在技术壁垒。同时红星美凯龙集团的大部分商业地产、投资物业都具有和高的价值和升值空间,更是为“重转轻”的最重要一步,“重资产”转化为他人或股东持有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说,红星美凯龙集团的“重转轻”之路,前景“不可估量”。

红星美凯龙集团也有着清晰地认知,2016年年报时,取消了对自营商场的上升的推崇和未来发展的鼓吹,只是陈述了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但是坚定的保留了委管业务发展的展望和分析,并且“继续实施自营与委管商场双轮驱动业务模式,通过战略性拓展商场网络及品牌组合,巩固市场领导地位。”这就是一个信号,红星美凯龙集团在盈利模式选择上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在过往的盈利点上分析出变化并预测可能的发展,优选出合理的盈利模式组合,既保持高的增长速度,又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同时对应自身的阶段性特点,给出股东明确的发展方向,负责任的对待经营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种战略的选择也要明确其优势:“轻资产”缓解高增长高负债隐忧的直接作用,红星美凯龙用六年的时间扩张较猛,下属的商场门店的数量是以每年差不多10家的速度在增长。高速扩张确实能带来高增长的收益,但也会带来很高的负债。中国家具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5年3月31日,公司净资本负债率为50.6%,其营运资金于2014年12月31日及2015年3月31日分别为人民币-52.94亿元及-64.10亿元。高增长高负债,或将成为其日后发展的隐忧。不过,红星美凯龙计划透过“轻资产”的方式快速渗透二三线市场,其实是想和做家居行业的中小房地产地产开发商合作,红星美凯龙会从选址、前期土地的立项到整体的设计施工、招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由此来收取家居行业的管理费和咨询费。这样在不浪费尽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的前提下生成,最终扩大家居商场圈,最终实现快速增长和资本收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星美凯龙集团的战略选择不论是外部动因还是内部需求,都要求和支持选择“轻资产”战略作为未来的发展战略。为这个中国家居流通领域的明星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向着红星美凯龙集团的目标,进入世界500强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伟,冯树英.我国家居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以红星美凯龙为案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8):82-83.

[2]龚德雄,李劲松,朱晓力,等.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触网”之路:模式和路径[A].中国证券业协会.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5年论文集[C].中国证券业协会,2015:13.

[3]史鹤幸.红星美凯龙,中国家居业的一条“龙”[J].上海企业,2011,(2):14-17.

[4]丁保祥.紅星美凯龙:“聚”重“弱”轻[J].商界(评论),2013, (7):42-47.

[5]汤向玲.企业实践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启示——红星美凯龙建设事业中心财务部NC项目上线实践报告[J].职教通讯,2015,(12):75-77.

[6]吴静.“一带一路”与中国家居装饰及家俱零售业发展[D].上海交通大学,2015.

[7]杨心悦.新常态下中国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探索[A].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2016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论文集[C].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2016:15.

作者简介:杨海峰(1983-),男,辽宁沈阳人,MBA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方向。

作者:杨海峰

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3:

通货膨胀背景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面对近年来物价水平大规模上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不断攀升,如何防治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首要问题。从流通角度,提出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发展现代流通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流通效率,稳定物价,从而化解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通过分析我国流通体系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发展现代流通业应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铁路运输优势,促进公路建设融资体制改革,实现流通企业规模效益,降低销售环节的经营成本。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压力

引言

近年来,我国资源类商品、消费类商品以及房地产等价格大幅上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逐步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中国目前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本轮通货膨胀属于复合式通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推动型因素。除劳动力成本增加、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节能环保的要求提高外,商品过高的流通成本也对通货膨胀起了助推作用。因此,完善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环节带来的价格成本是化解通胀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从流通环节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商务部(2011)认为,在发展流通业方面,畅通流通网络,减少流通环节,实施产销地市场的直接对接,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2011)针对物价的过快上涨,提出了四项措施防范通货膨胀,其中包括通过减少流通环节来控制成本,鼓励农超对接。此外,一些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杨义(1995)认为,抑制通货膨胀,除了抓好发展生产,控制投资和信贷规模,实现供需平衡外,抓好流通领域改革,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批零差率,促进物价总水平的降低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任兴洲(1996)从商品流通的角度,指出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是诱发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整顿市场秩序可以有效的减少甚至消除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孙志伟(2008)提出面对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流通产业现代化是化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有效方法,如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建立专业化的品牌流通企业、加强信用建设等。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虽然商品流通并不属于通货膨胀的生成机制,但经济总量的结构性失衡和货币的非经济发行都要通过生产和消费的媒介环节——流通来表现为物价上涨[1]。目前研究如何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文献很多,但关于流通产业能够有效化解通货膨胀压力的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本文从流通角度,认为降低商品在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可以有效地稳定物价,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控制我国物价过快上涨、化解通胀压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流通体系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流通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步上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我国流通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强。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投入,增强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的物流运载能力。现代科学技术与物流业的结合,以及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发展现代流通业铺平了道路。

尽管现阶段中国流通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

现代物流是流通产业的核心,物流费用也是流通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用于物流的费用总支出与GDP的比率。该指标值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物流效率高低的标准,比值越高说明物流效率进而流通效率越低,反之,比值越低说明流通效率越高。物流总成本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部分构成。表1列出了2003—2009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近20%,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则维持在10%左右。尽管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但总体仍严重偏高,说明流通效率和流通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过高

2010年三四季度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相继大幅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增大,其背后原因是多重的。比如,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地区农产品产量下降导致的供给不足,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引起的惜售,不法企业、商人肆意炒作、哄抬物价,等等。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即流通成本过高。农产品生产和零售价格相差较大,主要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流通环节过多、各类行政事业收费现象突出,价格的层层拔高导致流通成本增加。据国家发改委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从农产品的价格构成来看,价格的50%—70%产生在流通环节。此外,检验检疫费、进场费、摊位费、市场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收费也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三)路桥收费现象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收费公路占世界总数的82%,中国具有全球最多的收费路段和最高的物流成本。不可否认,中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应归功于公路收费政策的出台,但随之而来的后遗症和恶性循环的危险也日益突出,公路变“私路”,收费公路已演变成地方政府的牟利工具。巨大的盈利空间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在超出自身财力和资源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大量建设收费公路,加大了政府偿债风险。从最初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过渡性政策到地方政府将“经营”公路作为一种盈利手段,高额的公路通行费提高了物流运输成本,加剧了流通企业的运营负担,严重阻碍了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

(四)物流企业竞争力较弱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购物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催生了一批以经营快递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的诞生。表2列出了2006—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的发展概况。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基于网络购物业务的快递公司数量已达6 500家。市场进入门槛过低导致大多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管理体制落后,市场集中度低制约着物流企业的发展,行业资源整合乃是大势所趋。

二、发展现代流通业化解通胀压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农产品属于初级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其价格的上涨会直接波及下游的产品,最终引起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为抑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减少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是关键。

首先,实现“农超对接”。传统的农产品要经历7个阶段,即农户——购销商——产地中心——销地中心——批发商——零售商。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的流通模式增加了产品加价环节,各种行政事业收费繁多,使得农产品的价格逐节提高。“农超对接”实现了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有效的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流通渠道不畅通、仓储布局不合理是制约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机制的首要任务。加强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配置农产品预选、分级、包装、配送等设施设备,建设改造冷库等仓储设备从而延长农产品销售期等措施,对于完善现行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挥铁路运输优势

物流是商品流通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连接场所和时间间隔的作用,即运输和保管。作为物流业基础性功能的运输,是构成物流价值链的基本要素。在运输环节控制成本,提高运输速度和质量,可以有效降低仓储量、仓储成本和时间消耗带来的风险因素,从而提升整个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铁路作为运输业的主体之一,具有安全性高、运货量大的特点,而近年来中国高铁项目的建设又增加了运输的时效性。高铁建设对铁路运力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我国传统铁路运输采用“客货混跑”的方式,而高铁大多为客运专线,对客运的分流让原有铁路线在货运发展上释放出空间,提高货运列车网络运行的效率。而另一方面,针对“高铁不运货”是一种误解,一些“沿海快线”的建设证明高铁在货运方面同样具有超强的实力。此外,铁路的资源利用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缓解了国际油价上涨给运输业带来的高成本,对航空、公路、船运等以汽油作为主要燃料的运输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三)促进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府有充足的财力承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公路建设方面,地方政府应尽量避免运用市场化的融资手段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投资经营型收费公路。即便地方政府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也应做到公路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贷款全部还清后就停止收费,发挥公路作为公共物品的特质,防止地方和部门为片面追逐财政收入,而将清偿本息后公路的收费权和经营权转让给私营企业,即“还贷性公路”向“经营性公路”转变。此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做到信息公开,使民众具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收取的路桥费仅用作还贷而不得挪作他用,并明确规定收费的有效期限,从根本上消除乱收费的现象,减轻流通企业负担。

(四)实现流通企业规模效益

流通企业是现代流通发展的主力军,提升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是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关键所在。企业规模的大小是衡量流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体现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业务发展的水平。由于流通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导致数量众多的流通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专业化优势不明显,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在流通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组建培养一批大型流通企业,不仅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还可以获得企业规模收益,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发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作用。

(五)降低销售环节的经营成本

除物流成本外,销售环节产生的经营成本也是流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商品的销售价格可能是进货价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除去商家赚得的利润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个“隐性成本”,即商家店铺经营成本。店铺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的进场费、摊位租金、水电费、广告费、税费和销售人员的工资等。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能源供给短缺和通胀预期的不断加剧,商家的经营成本也呈上升趋势。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购物这种以虚拟店铺进行交易的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可。零库存的经营模式和低廉的店铺经营成本使得消费者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与商场中相同的商品,这对传统的店铺经营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为防止网络购物对市场份额的过度挤占,降低销售环节的经营成本是商业地产所有者维持经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俞海,湖滨.抑制通货膨胀的生产资料流通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1989,(3):23-28.

[2] 杨义.抓好流通环节,抑制通货膨胀[J].山西统计,1995,(9):40-41.

[3] 任兴洲.市场流通秩序与通货膨胀[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6,(6):63-66.

[4] 孙志伟.以现代化流通化解通货膨胀压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8,(5):16-19.

[5] 孙君.基于产业集群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0,(8):19-20.

[6] 卢云山.刍议我国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2.

[7] 耿丽萍.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7):13-16.

作者:周洪勤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内科护理论文下一篇:电影文学观评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