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工业面临挑战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日益加强。传统的技术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向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型新技术贸易壁垒演变。汽车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行业,促进经济发展,纷纷建立起的高高的知识产权壁垒,有些甚至采取滥用行为,使我国汽车出后面临着极大的阻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汽车工业面临挑战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挑战研究论文 篇1: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展望

摘 要:环境污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不得让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虽然说好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已经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做了详细的的计划,然而身处发展中的我国,政府也紧跟发展潮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作了具体部署的工作,并将其作为一个开发创新产业予以重视。这篇文章简略的叙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特点,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进行简单分析,并且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做了个预测。

关键词:新型能源汽车 汽车工业 计划 发展的前景 预测

在世界能源面临枯竭、节能意识的这个大环境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不得不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且将汽油车纳为改革的起点,以氢能源动力汽车作为发展对象。“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在2009年来启动,在科技部牵头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不断全面推向市场。紧接着各种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不断现身,而且成批出现。然而希望能占据这个大市场的各大汽车企业,面对广阔的汽车市场都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还有2013年倡导的‘中国梦’等等这些给新能源汽车发展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1 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像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这些新能源汽车除了使用汽油、柴油发动机、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及新型能源,从我国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创新的新型能源汽车概括的来说有以下六大类: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汽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以及以拿生物质能作为燃料的车类等[1]。氢燃烧热值高,且燃烧产物是无污染的水,这不仅有利于燃料开发。然而推广氢能汽车就必须解决廉价氢气问题、氢气的研制高效性、便宜氢气供给发动机等问题。

2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2001年,我国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同时把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3种整车技术提倡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3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发布局,提出发展新能源燃料电池。[2]

发展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要求是在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机动车产业发展政策》上有所提及。

2006年2月,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研发和设计对象是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

在次年六月在《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鼓励‘研发生产发动机和燃气汽车;开发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发动机……’。

相继同年国家发改委颁布执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前者对新能源汽车做出概念界定,而且统一要求各类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准。

然而在经历短短两年后,财政部、科技部发出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新能源汽车工作示范地放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且倡导率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公共领域使用拓广。

在同年3月和6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两个文件,分别提出加快汽车产业调整,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6]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是我国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在2010年6月凡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不但不惩罰还对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给予经济补贴,可达6万元。

2011年可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起步之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借助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必将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将有别于前期的概念炒作,主要应集中在有核心技术突破、有产品实现产业化、有良好发展前景、有业绩增长潜力的相关上市公司。新能源汽车再也不是一个仅仅只有概念而无实质内容虚无缥缈的行业。

然而2012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环节不但缺乏大量资金投入而且所研发的新能源产品迟迟不能成实物,这不仅影响新能源汽车车型的上市效益,还间接留予私人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大批投资者看到产品未很好的上市,便朝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低端市场,不但导致产业部分环节生产量过高。新能源汽车投资已有明显变化。

在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一项数据是这样显示的,年初前三个月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数达8626辆,新能源汽车销售数达10202辆,而全国同时期的汽车产销数将近480万辆。在国外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是这样说的。美国面对新能源汽车采取减税的同时对符合补贴新能源混合汽车企业达到6万销量作为界线。对累计销量达3万辆车消费者接收50%的减税优惠政策,累计达到4.5万辆车消费者享有政策是减税25%。而对销量超过6万辆车政府补贴不是很明显。但是销量不足3万辆的企业均没有享受减税的优惠政策。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不到消费线就不够享受政府补贴条件。

3 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展望

专家们预测可能到2020年,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用于乘用车辆可达到10%~20%。因此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估量的。[3]

我国一汽集团不仅担任国家“863”计划中的“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以及“红旗牌混合动力轿车研究开发”项目,其中汽车新产品公告的车名以混合动力开发电动客车居首位,而且也已投入中心城市示范应运。一汽集团开发的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我国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奔腾B50的混合动力系统技术以及整车制造都是一汽集团在创新技术上的一些亮点,车速可达到每小时183 km惊人的速度,而且油耗每100 km耗油大约5 L,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车方面,起步相对晚了一点。荣威750是2009年上汽集团亮相的第一代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紧接着有研发了上海牌纯电动汽车,这边诞生了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

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是比亚迪公司研发的新型能源汽车。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不言而喻就应用到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具备的优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自由切换。其开发的e6纯电动汽车和同平台生产的F6,电池充电在15 min左右可达电池容量80%,当其车e6和F6续驶里程都在60 km等速的时候达到400 km,e6可谓是世界上目前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2010年3月已被在我国深圳进行试运行。e6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动力能源转化率高达9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动力强劲,最大功率为90 kW,最大扭矩为450 N.m。百公里能耗仅19.5度电,费用仅为燃油车1/4。铁电池使用寿命长,循环充电4000次后,仍有80%容量。

汽车的混合度和动力系统结构是近年来国外混合动车技术展现出的一大亮点。电池的研发技术不断成熟,混合力已经不断的向着电气化转变。前期是混合动力为主,发动机和电机集成,后期偏向纯电力动力,传动系和电机集成为主。最终向纯电动化转型。

A5BSG车型在2005年被奇瑞公司首次推出,这是中国自主品牌首次批量投入生产的混合动力唯一的车型,在2007年正式投放芜湖出租车市场使用,面对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市场化A5BSG车型是我国自主混合动力知识产权首次亮相。

同时期我国长安、江淮、长城等诸多企业也相继研发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

国家的发展不言而喻来自丰厚的物资资源、节能减排对能源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国际组织责任也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大家庭面临的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我们面对大量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汽车行业不得不把节能减排工作列为重点对象。目前,从研发向规模产业化过渡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及推广将是中国大企业的重点工作,最终实现从一个汽车制造业大国向一个产业强国的转型。[4]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导入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将近迟10年,新能源车的标准制定被国外大企业抢先占领,中国市场呼唤尽快占领新标准和汽车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我国政府也及时推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一系列市场化的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中有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

在《2013-2017年中國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的市场分析出指出立足世界新能源行业整体发展,对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像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海洋能、可燃冰、新能源汽车等开发要加大投资力度。[5]

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车种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为主。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高、电池所容纳的电量续驶里程短,并且需要廉价的配套设备充电,不适合产业化大批量生产。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研发规避了不足。但是清洁能源汽车还是非燃料电池汽车莫属。

当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平台我国基本建立成型,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趋势,所生产的零部件要完整配套,应该把小批量整车生产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作为目标。

4 结语

(1)从目前发展看,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车种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为主。

(2)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结果,油-电、油-气混合动力是目前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3)随着汽车工业发展和技术逐渐成熟,电动汽车是走进家用轿车的首选基本交通工具。

参考文献

[1] 边耀璋.汽车新能源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邵毅明.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 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作者:董治郡 赵玉平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挑战研究论文 篇2:

知识产权壁垒对我汽车出口的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日益加强。传统的技术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向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型新技术贸易壁垒演变。汽车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行业,促进经济发展,纷纷建立起的高高的知识产权壁垒,有些甚至采取滥用行为,使我国汽车出后面临着极大的阻碍。本文通过研究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滥用行为;汽车产业

一、引言

汽车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性、高关联度的产业,对上游产业和下游服务业都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汽车出口总额逐年扩大,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来汽车出口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然而,伴随着我国汽车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增加的背后,涌现出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本着以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保护国家知识产权以及生态环境等为借口对我汽车出口实行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且将知识产权与标准结合产生了新型的贸易壁垒,及知识产权壁垒,对进口的汽车产品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运用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申请专利,利用他国法律保护其知识产权,多次指控我国汽车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以此来达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本国汽车工业、抑制竞争对手迅速发展的目的。

二、知识产权的含义与特征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上的专有权利,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独占权,通常被认为是在一定时间内是有效的。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各种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等设计,都能够被认定是某个组织或者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产权。1994年乌拉圭回合中缔结的(TRIPS协议),规定的知识产权的范围为:“这一协议所包含的知识产权的范围是:(1)权和邻接权,(2)商标权,(3)地理标志权,(4)工业品外观设计计权,(5)专利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拓扑图)权,(7)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这一定义基本上涵盖了今后可能出现的可受保护的新知识的客体。

从法律的定义来说,知识产权的特征具有三点:

第一,专有性或独占性:别人他在没有权利人的许可下是不能使用或者抄袭,这是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

第二,地域性:除了多边协定以及国际公约的签订以外,依据国家该国国家法律的权限并且只能够在该国边境以内才能生效,并收到该国的法律保护。

第三,时间性:每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时间都制定一定的限度来约束时间,如果该知识产权到达所规定的时间将不在受到法律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权利人对其发明创造所享有的权益,进而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合法、适当保护可以激励创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度、过高保护会阻碍知识传播运用,妨碍技术创新活动。各国政府应通过合理确定保护水平和规制滥用行为,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汽车出口发展状况

我国汽车出口始于1958年,当年仅出口了22辆。1958-2002年,45年间汽车累计出口数量25万辆。我国汽车出口开始快速增长是从2003年开始,当年出口汽车3.7万辆,2006年出口汽车32.4万辆,2008年出口68.1万辆,2010年达到56.7万辆。2012年,我国汽车出口创历叱新高,达到101.6万辆。受新兴汽车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出现明显下滑。2015年,我国汽车出口继续延续下滑走势,2015年1-8月出口汽车52.8万辆,同比下降12.16%。

四、中国汽车出口遭遇技术性壁垒的原因

(一)内因分析

第一,我国整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尤其是汽车制造相对落后,国际市场严格的车辆检控标准使我国汽车制造一时难以适应。据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油耗指标比国际同类车型高出5% —10%,排放污染程度也高达10倍。此外,发达国家汽车研发水平领先我国约20年,我国汽车的研发投入也相对较低,仅占销售收入的0.6%无法很难达到较高的技术研发水平。这是由于我国汽车在短时间内无法突破环保、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一些发达国家抓住这一弱点,积极利用技术标准限制我国汽车进入其本国市场。技术标准壁垒主要是针对那些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而汽车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其包含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这决定着它极易受到技术标准壁垒的影响。某些发达国家从检查精度和环保方面为条件设置了技术标准壁垒。现今我国采取汽车制造标准采取的国际标准也仅相当于他们八九年前的水平,严格的技术标准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第二,在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显得尤为不足,一些自主品牌也往往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而无法打开国外市场。在现今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中,正是由于技术标准的衡量,极大的促进了知识产权政策的有效实施。将标准的统一性与专利的排他性的巧妙结合,使发达国家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得以在法律的庇护下通过掌握符合技术标准的专利来构筑壁垒,并获取高昂的专利许可费用。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分为两类,另一类是外资主导型,如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中外合资企业,这类企业利用中国在中国广阔的市场来吸引外资的加入,外资带来的现今汽车制造技术成为他们竞争的核心,该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过度的依赖外资的技术使其丧失了自主研发的机会。中外合资由于采用了外国的制造技术,其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技术壁垒相对较少,但由于中方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些企业往往有外资掌控,在国际市场与母公司产品竞争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出口的基本是加工产品,核心技术不在中方手中。一类是自主开发型,如中华、奇瑞等,即便它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它们在市场拓展上往往面临着国内垄断和国外出口贸易壁垒的双重挤压,成为其难以壮大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使我国汽车研发拥有的核心技术极度匮乏。

(二)外因分析

首先, 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停滞不前。汽车行业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导致整个国际汽车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从而影响了我国汽车的出口。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纷纷提高了技术标准壁垒,对去汽车各方面的生产标准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在短期内很难走出经济不景气的困境,汽车的需求的大幅度下降使我国品牌汽车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极不乐观。其次,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上升,这样一来在对外贸易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国外汽车出口变得相对便宜,而我国出口的汽车价格则会有所提高,两者的相互影响是我国的汽车出口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

五、技术贸易壁垒我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分析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汽车出口的积极影响

1、在传统贸易阶段我国汽车企业由于技术的匮乏往往属于一种粗放型的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性能上比较落后。但由于遭遇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技术壁垒,迫使我国汽车齐企业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力加大国外核心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改善生产设备,使其在生产标准上越来越符合国际标准,从而能够最大的优化我国汽车出口的结构和模式。

2、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是国际生产标准的重要指标,受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的影响,以及各国发生的汽车安全事故后,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逐渐意识到了,我国汽车企业也开始注意到提高其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大大的增加了在这方面的投资和研发。同时,我国汽车企业对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注重,能够促进我国汽车企业根据要求进行技术改进,也能促使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利用。

3、国际衡量标准是检测一国汽车产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我国汽车企业为打开国际市场,在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以国际标准来要求,因此不但会提高我国汽车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汽车贸易的发展。对国际标准的研究促进了我国汽车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是我国的汽车生产迈向了国际化的轨道。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消极影响

1、世界上的某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汽车市场的出口贸易所制定的汽车标准往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格,面对这些种类繁多且技术要求极高的技术贸易壁垒,我国的汽车企业一般采取降低标准的策略,将生产的汽车出口到技术标准较低的国家或者地区。短期来看虽然打开了国际市场并获得了相应的利润,但从长远考虑它们丧失了自主提高的动力,这样一来对我国的汽车发展和壮大是极为不利的。

2、我国汽车企业往往采取增加成本降低利润的方法来应对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其具体表现为:(1)为了符合汽车技术标准的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必须使用价格较贵的零部件以及升级和改造技术设备;(2)为了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汽车认证要求,只能去这些地区指定的专业检测机构;(3)由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就必须支付大量的资金来获得技术使用权,从而削减了我国汽车企业的价格优势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汽车汽车的汽车出口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1)抑制了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额;(2)增加了我国汽车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3)我国汽车产品在国外遭遇的“碰撞门”和“抄袭门”等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的国际形象。

六、我国应对汽车知识产权壁垒的对策措施

(一)宏观政策引导

政府相关决策、政策的支持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够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要以引导为主,避免过多的直接干预甚至是包办行为,应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为市场和企业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氛围和竞争环境。

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现今我国汽车行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很少与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技术的交流,对自身的核心技术严格保密,这样一来使我国的汽车产业无形之中形成了行业壁垒,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汽车的生产效率。政府应该大举加大对公共技术能力的培育,通过网络的途径整合各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TBT数据库,打破我国传统的汽车行业壁垒,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2、构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和奖励机制

一个国家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其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设立专门的创新基金,为企业的创新研发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鉴于我国汽车生产在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环节的薄弱,政府可以将其作为扶持的重点。当然企业和社会其他机构也可以联立起来创办基金,减少基金来源的单一性。在面对外来的先机技术,我国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的功能上,还要积极的创新。由于外来技术的多样性,我国企业往往由于消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引进,对此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争取在引进这一环节上做到高效不重复。使企业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做到“引进来走出去”,形成完整的汽车生产链条。

(二)微观企业层面措施

我国汽车企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峻的形势要求我国汽车企业积极、快速、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一旦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问题就全面落入下风的局面。

1、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行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当今企业的竞争比的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掌握了技术的核心,便容易脱颖而出。市场竞争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一味的保护垄断企业,会使这些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脱离时代的轨道,最终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政府应当设置较低的企业进入壁垒,允许一些小型或者年轻的企业进入,它们的进入会加大行业的竞争,结果就是各企业面对淘汰的压力大力提高自主创新。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支持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它们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自主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降低进入标准会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者,他们的进入带来了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先进技术的引进。

2、把握机遇,接受挑战,可持续性发展

在如今的汽车市场上,传统能源汽车正面临着新型节能汽车的巨大挑战。面对新型能源汽车产生,我国政府不能一味的追求而放弃传统动力汽车,毕竟要想实现其完美的过渡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坚持节能车型战略的同时也应该鼓励传统技术车型的发展。在节能环保车型研究的起步阶段需加大其投资研发,积极寻找其他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不能只片面的追求一种能源。在节能车型进入商业阶段的同时政府应采取宏观的管理,出台一系列鼓励节能车型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并通过基金的形式为节能车型的研究提供资金保障。

3、注重品牌价值建设和品牌形象的树立

汽车的品牌效应同样是其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品牌会使其在进入国外市场的进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汽车企业应当把打造良好的自主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并积极的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防止其他竞争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抹黑我国汽车企业的形象。

七、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知识产权壁垒对我国汽车出口的影响研究,总结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这是这两个方面的影戏决定这我国未来汽车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积极提高自己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自身质量的提高,努力研发核心技术才是我国汽车行业的重心所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必不可少,并且还应加大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汽车市场以及汽车企业应注重人才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燕君.中国加入T的利弊及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

[2]赵淑清.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

[3]曹建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J].管理世界,2003 年第 4 期

[4]雷银生.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06 年 26期

[5]廖玫,徐星.反技术壁垒建设的成效与规避手段[J].国际贸易,2005 年第 7 期

[6]王保林.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管理世界,2009 年第 5 期

[7]齐玲星.知识产权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8]陈晓燕,迈夫. 跨国战略联盟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作者:张鹏 孙玉凤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挑战研究论文 篇3:

凯歌行进: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的主旅律

2004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三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之年。本文在分析2003年我国信息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对2004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和展望。

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评析

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国家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信息产业并没有因SARS疫情而出现大的波动或停滞,相反却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

电子信息产业产销两旺,仍然呈现高增长态势

前三季度,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看,均实现了大幅度或较大幅度的增长。生产方面,完成工业增加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27.2%;销售方面,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000亿元,同比增长31.8%(见表1)。

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销稳定增长,产销衔接良好,主要产品产销比率都在97%左右,手机产销双双突破11000万部,同比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彩电、微机、显示器、集成电路产品等也都保持快速增长。

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继续呈良好态势。1~9月出口951.8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30.4%,同比增长49.94%,高出全国商品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对全部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40.4%。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好转,带动了全球商品贸易增长;二是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加工基地的趋势日益明显。加入WTO以后,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加之我国丰富低廉的人力资源和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对我国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和出口力度。

2003年我国软件行业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态势,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中新的亮点。1~9月,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达1100亿元,同比增长32%;软件出口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创历史最好水平。集成电路生产、销售分别增长32.7%和34.7%。

通信运营业投资恢复增长,全行业持续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我国通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势头,1~9月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0.8亿元,增长28.6%,为通信行业的复苏带来了一些有利因素。

前三季度,我国电信业继续保持两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全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42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移动通信收入占到电信业务收入的46.2%,成为推动电信业持续增长的强劲增长点。到9月底,我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5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6800万,比上年末增加890万户。

总之,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可以预见,2003年初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6400亿元、工业增加值3280亿元、利税750亿元,出口创汇1000亿美元;通信运营业业务收入5067亿元等,都能超额完成。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有利形势

全球经济出现转暖迹象,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略高于去年的1.9%,预计2004年增幅可提高到3%。IMF也发布了半年一次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2%和4.1%。

我国经济克服SARS影响,继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今年前三季度GDP完成79114亿元,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

十六大确定的优先发展战略将继续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新一届政府提出新思路,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当前我国新一届政府正在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并把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并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和解决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地政府各部门扶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支持,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商机。另外,奥运经济和西部大开发也将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信息需求日益增大,将拉动信息产品与服务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通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同时电信资费不断下调,使其发展速度加快。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率不足20%,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两年内,仅国内市场每年就有近6000万部的市场需求,国际市场也有6000~7000万部的需求。

不利形势

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国际经济错综复杂的环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难以预料;一些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难以预料和抗拒;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将是十分繁重的任务,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电子信息产品还太少;等等。

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产业的跨国转移对我国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日益增大。我国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闲置;另一方面,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附加值低,影响了市场需求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进口压力加大,产业面临较大冲击。加入WTO后,部分产品的关税进一步降低,国外电子信息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对信息产业形成较大的冲击。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加导致了出口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下降,产业发展阻力加大。

但总的来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信息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004年我国信息产品市场热点预测与展望

根据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对2004年信息产业市场规模作如下预测:

计算机、通信等主导产业将继续发挥对信息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

计算机行业将继续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我国信息化推广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年以来计算机类产品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今年“非典”疫情的突发,加快了我国办公网络化的步伐,明显地拉动了计算机产品市场的发展。截止9月底,全行业完成PC机、显示器销售同比分别增长98%和56%,全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700亿元,同比增长58%;完成利润96亿元,同比增长31.3%,分别占全行业的31%和21.2%,对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3.8%,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31.8个百分点中拉动了14.2个百分点。

通信运营业快速发展,仍然是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增长的主力军。通信运营业近年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很快,总体水平取得突破,电信业发展带动并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电话用户总数1979年为203万户,1990年突破1000万户,1998年突破1亿户,2000年突破2亿户,2001年突破了3亿户,2002年突破了4亿户,截止 2003年9月末已突破5亿户,2004年末将达到5.9亿~6亿户(见图1)。运营业发展将带动通信交换设备以及手机等终端产品的快速增长。

中国未来庞大的电信网的建设,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预计2004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将达到5900亿元;电信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将达到3.2%左右。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将带动硬件及整机产业的发展。国务院18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软件与IC的发展。近两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仍将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软件园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除现有财务软件、管理软件外,嵌入式软件、定制软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软件市场需求2000亿元,预计2004年达到2200~2300亿元。近几年,国内新建、在建和筹建的6到8英寸IC芯片生产线项目达到18个,总投资额约122亿美元,相当于过去40年我国集成电路投资的总和。经过几年的积淀,我国的集成电路制造线将迎来收获季节。预计到2004年,我国对芯片的需求量将达到400亿块,市场需求额将达2200亿元。

信息产业内部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笔记本电脑成为计算机产业中的最大热点。今年以来,笔记本电脑出口异军突起,成为拉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外贸出口增长的新生力量。据统计,1~9月,我国笔记本电脑累计出口额70.14亿美元,同比增长588.69%,占我国计算机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24%上升到18%(见表2),预计2004年我国笔记本电脑出口将达到1500万台,出口额达到120亿美元。

另据台湾《电子时报》预计,2003年祖国大陆的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占全球的比重,将从2002年的25%攀升至45%以上,2004年估计将约有1500万台的笔记本电脑由祖国大陆出货,平均每台价格按8000元计算,销售额将达到1200亿元。

数字电视的发展将成为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从模拟电视广播到数字电视广播,将带动数千亿的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专门成立数字电视领导小组,2003年将确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国数字电视系统标准,发展数字电视的意义超过了数字电视的本身,它将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2003年数字电视又在北京扩大试播范围,到2004年,我国数字试播城市将进一步扩大,数字电视用户还将大量增加,数字电视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型元器件将随着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使国产化比重加大。随着PC机、手机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AV设备的市场正在由模拟制式向数字制式转化,通信、网络产品、PDA、数字照相机等热门产品迅速发展,电子整机向数字化、高频化、多功能化和薄、轻、小、便携式的方向发展。整机市场还呈现出市场成长快、普及进程快、市场寿命短、更新换代快和国际化等新的特点,要求电子元器件产品也要更新快。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元器件市场需求额每年可达4000亿元。

汽车电子产品快速发展并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领域。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为5625亿元,按照20%的年均增长速度,2004年时我国汽车需求将接近500万辆,汽车市场销售额将达到9000亿元,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可达到2200~2700亿元。随着未来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的电子价值含量迅速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外资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继续增强

据英国经济学人资讯社(EIU)日前发布的报告称,全球海外直接投资(FDI)2003年将回升,2004年会加速增长,预计将达到25%。我国本身的市场空间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成本,吸引着跨国公司,甚至开始将其核心部分向中国转移。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已使其成为吸引外资的最大领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扮演了主角。随着政治和社会环境日益稳定、行政环境日趋高效透明、市场环境不断规范和改善,再加上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2004年跨国投资将继续成为拉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2004年我国信息产业主要宏观指标预测

预计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幅度,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5000亿元,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700~3800亿元;通信运营业将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业务收入将达到6100亿元,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500亿元。整个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7300亿元,占GDP比重可望达到6.1%左右(见表3)。

2004年,考虑到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基数较大,而且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将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这在一定时期内会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所以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将要大幅度放缓,全年出口额增长率将维持在15%~20%之间,预计全年出口在1400亿美元左右。

下一步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改善制度环境。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并通过规范上市、法人互相参股、境内自然人投资、外商投资、债转股、股票市场配售、内部职工持股等途径实现产权多元化。

积极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跨国公司纷纷将各自持有的专利技术转移到我国,并在我国申请了专利。这为我国企业利用和学习这些专利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国外企业的专利技术,树立专利意识,尊重他人专利和有偿使用专利。同时,在这些专利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开发,形成二次创新,同时也要注意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模拟上只能亦步亦趋,如今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数字时代的技术门槛并不太高,每个企业都有可能获得后来居上的机会。数字技术的“无所不能”给了我国企业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即全球市场有着一个很大的有实力和有兴趣接受数字技术产品的中产阶级群体,他们年轻、富有,可以带动消费潮流,同时又个性鲜明、需求各异。企业要以此为新的目标群体,在技术、个性化、人性化方面不遗余力地进行创新。

构筑优化的供应链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大踏步进入我国市场,引领了流通业革命性的变化,国内国美、苏宁、华联等全国连锁店蓬勃发展,与其相关联的物流配送业也正走向规模化。流通业的营销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制造业也要相应地调整市场策略,适度收缩市场职能,革新传统销售模式,专注制造和研发,确立企业优势,以最理性的价格与流通业结盟,优化供应链,共同承担市场职能,以降低市场营运成本并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寻求海外资本市场。我国众多处于高成长中的IT企业亟需通过战略性产业整合,对现有资产进行重组、并购和优势互补,以实现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实现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在一体化过程中进行并购或兼并,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而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依靠自身发展中创造的信誉来募集外部资金。有条件的企业可有选择地在国际上收购,扩大业务范畴,同时可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实践证明,海外上市、国际融资已成为众多IT企业迅速实现扩张的重要途径。

作者:邵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