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梅园设计艺术论文

2022-04-17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被誉为“太湖明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福梅园设计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福梅园设计艺术论文 篇1:

诗情画意中的唐苑与汉陵

摘要:“桃花源”与“大观园”是国人诗意栖居的最好居所,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两种模本,都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核心理念,遵循着曲折幽深,诗情画意的美学规则,与西方园林人力中心论的理念不同。古长安城南是秦汉唐王朝兴建园林的风水宝地,作为上林苑遗址的杜陵积淀了厚实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杜陵地区的唐苑与汉陵应在生态美学的指引下,尊重原有的自然与文化,运用艺术的准则设计,使中国园林的魅力重新绽放。如果说唐苑属于工笔式的设计,精致繁复,而汉陵的设计则要疏朗与粗旷,以白描的手法写意自然。

关键词:低碳经济;西安园林文化;工笔画下的唐苑;写意画下的汉陵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Xi’an Garden Culture;Painting under the Tang Court;Freehand draw the Han Tomb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广场式的公园铺天盖地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罗马柱、雕塑、喷泉、几何型的植物比比皆是。这样的公园具有开敞性与公众性,摈弃了中国园林的封闭性与私密性,使绿化的资源让民众得以共享,可是这样的大尺度又使中国园林所特有的韵味与情趣被抹杀。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源于现代工业文明指导下的人力中心论,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而这一切在西安的园林文化中又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呢?

1西安园林文化的现状

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一旦建立皇都,必然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西安作为古都,园林文化很是发达,不仅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也有寺观园林,而且文人园林也在此真正产生。当今园林又以另外一种形式兴盛起来,园林的样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通俗化的公园。西安南郊就新修了几个遗址公园,包括大雁塔遗址公园、秦二世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这些公园体量大,干净整洁,具有现代城市的气息与风格,自然要比兴庆宫公园、丰庆公园、莲湖公园、革命公园等更加时尚与大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园林通俗化自然有它的道理,可是一切都世俗化了,就失去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

西安的古园林因为历史等原因早已消失殆尽,新建的公园又多以西方化的模式为准则,那么西安的古园林还留下怎样的古遗迹与中国的美学规则呢?

2西安古园林及其美学规则的遗存

2.1西安古园林的遗存

早在周代,周王朝就将杜陵地区及其渭河南岸的大部分地区,辟为专供帝王游猎之地的苑囿,即中国最早皇家园林的雏形。高台有通神的作用,成为帝王祭祀的重要场所。《诗经·大雅·灵台》中就记载了周文王修建灵台、游览灵囿的盛景,灵囿里有麋鹿、百鸟等飞禽走兽,还开有灵沼,沼里有鱼。园中还建有学校,不仅有游览与娱乐的功能,还有教育与政治教化的作用,体现出与民同乐的祥和景象,天地人在此完美统一。在今西安长安区的灵沼乡就包括了西周先祖灵台的绝大部分地方,而在户县秦渡镇北还有灵台的夯筑遗迹。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他在渭河南岸修筑了皇家园林——上林苑,象天法地,宏大奢华,皇家园林的体制得以初步确定。西汉时期继续沿用上林苑,在汉武帝时期,上林苑开始大规模扩建,其中种植了许多奇花异木,圈养了许多珍奇异兽,供皇帝或达官贵族观赏猎获。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描写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的壮举,歌颂汉帝国一统天下的声威与气魄。作者也铺陈夸耀国都长安水利资源的丰富,说“终使灞、浐,出入泾、渭、津、漓、瘪、橘,纤余委婉,终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就是“八水绕长安”的由来。

到隋及盛唐时期,通过对杜陵及城南地区的完善,曲江已经成为著名的风景园林胜地,既有为皇家服务的芙蓉园,又有供平民百姓游玩的曲江池。“从《忆长安》等唐诗证明,在唐代诗人的城市印象中,唐都长安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是曲江,不是龙脉所在地的大明宫与兴庆宫,因为曲江系盛唐文脉所在,处于龙脉与水脉的交汇处。龙首原是唐长安城的龙脉,曲江是唐长安城内最大的湖池,构成长安城的水脉。”[1]除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寺观园林也已大兴。真正可以用“诗情画意”来描述园林,应该自唐代开始,那时真正的文人园林出现了。王维的辋川别业等私家园林,使园林脱俗为雅。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这诗画相通的源泉则是王维的辋川别业,诗画与园林早已不可分。

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与《自题小草亭》都记录了他的一处私家园林庐山草堂,《池上篇》又记录了他的另一处履道里宅园。其中因势造园,取法自然;化大为小,小中见大;巧于因借,虚实相生;闹中取静,以幽克喧等造园法则至今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柳宗元在不完满的现实中写下了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在融入大自然的过程中排遣了内心的苦闷,也遗留了园林的艺术观。柳宗元的建筑观,注重社会价值,强调以节俭为本,在规划时也是旷、奥相宜,值得今人借鉴。两座园林虽都不在西安,但都在唐文化的影响圈内,文化资源的遗存要多于自然资源,尤其养心自然的人性关怀与节约民本的人文关怀值得当今的园林建设者借鉴。所以当今的园林建设缺少民众的评价,没有文化学者的参与的确是欠缺的。唐之后,随着政治与商业中心的北移南迁,西安的园林也逐渐衰落,可是其中的文化规范与美学原则依然影响至今。

2.2西安园林文化中的中国美学规则

“桃花源”与“大观园”是国人诗意栖居的最好居所,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两种模本。桃花源更本乎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造物主,而所有人文的设计在自然面前都是拙劣的。王国维说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今这种更为原生态的自然已经几乎绝迹,甚或没有,但却是人类永恒的梦。

而大观园是人化的自然,在人化的过程中遵循着美学的规则,属于园林设计的典范。那金陵十二钗的宅院更是各具特色,居如其人,每一个院子都带有主人的味道,形成不同的美学效果。潇湘馆的孤傲,蘅芜苑的典雅,秋爽斋的清爽,而李纨居住的稻香村是一处体现村落野趣的院落。这应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可见,不管是“桃花源”还是“大观园”都体现了中国的美学规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指导思想;曲折幽深,诗情画意的美学追求;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的具体设计等等。而中国园林不仅有自身的形式与美学,也带有每个时代特有的气象与氛围。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永远是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汉代的气象与风格是大气、浑然、古朴。贾平凹所写的卧虎是守在霍去病墓侧的,也沾染着汉代的大气,“‘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这种拙厚,古朴,旷远之味影响着汉代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唐代的气象是大气得很恣肆,正所谓“盛唐气象”。

3美学规则下的唐苑与汉陵

西安城南是历代王朝兴建园林的风水宝地,积淀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而今兴建的曲江属于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尤其杜陵地区属于古园林的遗址,所以要重振中国园林的魅力,必须注重杜陵地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自然的角度来讲,这里有西安万亩都市森林生态园,可以改善西安空气与水的质量。城市不应只是高楼林立,而应佳木成荫。这里的文化资源也很丰富,诞生过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苏武、杜如晦、颜真卿、杜牧、韦应物等。

要重新绽放中国园林的魅力,就要遵循中国美学规则并在现代生态美学的指引之下造园构苑,营造诗情画意的唐苑与汉陵。生态美学虽由西方提出,却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在这一点上有必要打通中西,融合古今,重新审视过于现代化的园林。园林不同于公园,艺术的准则更高。唐苑作为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分会场,属于高起点的建造。苑里有古木、奇石、果木,也有锦麟与盆景。而汉陵的开发要随物赋形,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如果说唐苑属于工笔式的设计,精致繁复,而汉陵的设计则要疏朗粗旷,以白描为主。

3.1工笔画下的唐苑

唐苑以“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为发展理念,以古树、盆景、奇石、锦鳞、民俗艺术品、蓝天碧水等为元素,结合杜陵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以弘扬中国盆景艺术为己任,最终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园林。事实上整个唐苑俨然是西安城的一个大盆景,怎样避免“病梅馆记”的病态理念,不拘一格将风光聚集于此,精致却又不失大气,体现出盛唐的气象与风格,应是唐苑思考的课题。

3.1.1古树古意,刚健雄浑

树人与树木一样,是需要有历练与积淀的,成百上千年的古树是有灵性的,犹如年长的老者给人们以佑护。而树和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不是树影响了人,就是人影响了树,树与人的生命同在,因此毁树也就是毁人。唐苑移栽了两万多棵几百年到上千年的古树,有灞桥垂柳、关中古槐、秦岭黑松、神农紫薇、千年银杏、百年皂角,这些树使这座现代人建造的园林充满古意,而且颇具阳刚之气。而且这些古木也都承载着陕西风土人情与中国传统文化,灞桥垂柳承载的是古人折柳送别的情谊,关中的古槐虽不是山西的大槐树,却能勾起人们的家园之感,借以抒发思乡之情,在物欲化的都市生活中寻找新的根基。设计者要挖掘出这些古树的文化内涵,给品鉴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3.1.2奇石古器,姿态各异

(1)奇特的毛石

叠石堆山是中国园林建造的美学追求,所以有园不能无石。而且品石如品人,有痴、瘦、顽、丑之别。唐苑里的石头与瘦、皱、透、漏的太湖石不同,其毛石更厚重而且有历史故事,比如那“盘龙驾云石”,自然凸起的石纹下方如云雾缭绕,上方如巨龙盘旋,文人们由此演绎了一段汉宣帝的故事。还有霍光的太师石椅、王昭君的泪花点玉、汉宣帝的王者试箭。因地缘关系,这些奇石演绎的都是汉人的故事。

(2)朴拙的石像

石像主要有石羊、石虎、石狮等,这些石像并非出自名门,由学院派的艺术家雕琢而成,而是来自民间的手工艺人,自然就有一股来自民间的乡土气息,体现普通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虽不精致,却很朴拙。这些石像是中国式雕塑,在力与美的较量中更多体现出浑然一体的意趣,而不是力量感与神奇性。比如,憨态可掬的石羊体现了国人祈求祥瑞之气的心愿。石虎与石狮的雕刻更加写意而非写实,西方石雕的狮子都比较威猛强盛,亲切不足,而这些石虎石狮则比较亲和,便于护佑国人的门户与风水。

(3)古朴的石器

唐苑里最让人欣喜的是它收集了很多农家石器,这些都是当年农家生产劳作时必用的器具,现在看来就很有历史感与农家味。那些拴马桩、饮马槽、石缸、石臼、石条、门墩、碌碡、磨盘等,自有一种野趣。而且马槽里不撒草料,种植各种荷花、睡莲、水仙,别有一番风味。碌碡成为盆架,石条石碾石磨铺就的道路,较之现代柏油马路,具有很大的反差,意味深长。“在德国,一些人行道、露天停车场和公共广场,也常采用铺杂草的方式:露草方格砖,地砖草皮拼接型地面,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生存,便于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又保持了环境的洁净。”[2]这样的理念在唐苑也有体现,而且运用得更加自如,既利于萋萋芳草的自然生长,又没有土路的泥泞,还显得古朴。拴马桩也从实用走向审美,成为装饰品。

3.1.3湿水枯水,虚实相间

因为这里天然的水资源匮乏,所以只能用人工取水法取得活水,既有小瀑布,也有小溪流,里面还养有锦鳞。有了水,园林才有灵气。曲折自然的水岸,蜿蜒的小路,人与水的亲和,行走在其间更是怡然自得。

可是园林的设计毕竟要因地制宜,所以除了引用活水,还引入了枯山水景观,从而使得唐苑虚实相生,充满禅意。“枯山水景观的引入是唐苑因地制宜,弥补场地先天不足的一大亮点……其做法是用精心筛选的细砂在地面上铺设,形成虚拟水面,四周再用软管与藤条围成不规则的图案,象征为水岸;中间用几尊石块或片片草坪,虚拟为岛屿或芳洲;或在干涸的沟涧抹上水泥、留有条痕、卵石或苔藓,虚拟成溪流河道等。”[3]

总之,唐苑是中国式的园林,不是现代化的西方园林,不仅有古意,还有野趣与禅味。可是,大唐风范在唐苑的整体气韵与风格中是如何体现的,还不太明了。

3.2白描画中的汉陵

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传神。国画中最为传神写意的就是白描画,追求的是整体的意境与情趣。汉代的卧虎所体现的是整个时代的苍古之气,而苍古之境也正是汉陵构园的灵魂所在。因此既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开阔的视野与胸怀,也要从小处着手,精工细作。

3.2.1汉陵的大忌:现代化的公园

尊重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汉陵的建设一定要有对历史的尊重,这应是一个基本原则。朱光潜说过,艺术化的人生是慢慢走,欣赏啊,而艺术化的园林自然反对人力的造作与穿凿,讲究的是曲折幽深而非直露夸张,在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中慢慢的欣赏而非快速的消费,这样就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情趣,从而领略平淡朴讷的整体气韵与风格。

首先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汉陵的地形、地貌、植被、石碑等,不能断了山脉,斩了龙脉,去了神气。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样汉家陵阙才会有生命与灵魂,不会在钢筋水泥的压抑下变成盆景。任何现代化建筑,诸如烟囱、厂房、高层建筑、电线杆子等都不能建在周围,不能挡了登上汉陵极目远眺的视线。

而在建设与汉陵有关的基础设施时,要慎重,不能喧宾夺主。新建筑体量要小,不能造成山小楼大,山低楼高的局面;不能把汉陵与生俱来的以土为主的苍古之意改成无土可见满口金牙的恶俗形象;地面道路避免修柏油路。在新旧冲突中一定尊重古意,而非一味求新求变。

景点不宜贪多,如果设计了很多的景点,而每个景点穿凿附会的地方很多,并没有丰富的意韵与情趣,那就不如精炼一些有意思的景点,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登上汉宣帝的陵园,要使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对话古人,对话历史,返观现实。

艺术化的园林讲究小巧而非庞大。汉陵自然要大气,但大气并非靠大尺度的建筑来完成,大花厅、大道路、大广场、大喷泉、大餐厅、大宾馆等,以大为尚,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大如果更多传达的是一种平面化的感受,缺乏亲和力,没有含蓄蕴藉,没有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余地,则不可取

粗制滥造易为,精致繁复难做,平淡朴实更难做。“恽寿平论画:‘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易,而愈见浓厚为尤难。’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存天趣也。今经营风景区园事者,破坏真山,乱堆假山,堵却清流,易置喷泉,抛却天然而善作伪。大好泉石,随意改观,如无喷泉未是名园者。”[4]汉陵的山为土山,尊重原貌,水为远水,可以巧于因借。在西安市闹中取静,以静克喧,城市山林,两得其宜。汉陵如若建大门,不宜开门见山,须有前奏,缓步入园,起承转合,渐入佳境才为正道。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于艺术化的园林中得到暂时的缓解与休憩,尤其是在物欲化的都市生活中寻找新的根基,使园林成为人们的绿色家园。

3.2.2汉陵的大宜: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得天独厚的汉陵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无价遗产。古代皇都的选址是很讲究的,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背靠秦岭,面朝渭河,八水绕长安,历来就是风水宝地。而阴宅是安葬先人,庇佑后人的,所以也很讲究风水,包括地址、方位、走向、环境等,何况是一代帝王的陵墓。而今汉陵荫泽的不光是刘家,更是陕西人乃至国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园名要讲究名副其实。“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5]汉陵可谓汉陵原,这既符合其特点,又与其它园林相区别,也点出了西安的地理特征。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之上有很多的台塬,比如龙首原、乐游原、白鹿原、杜陵原等。况且“原”字又与“桃花源”的“源”、“大观园”的“园”谐音,可以通用。

在自然的开发上,西安城要原生态的保留一片土地,一片树林。“日本京都有一条河叫鸭川,这条河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河边也没有用水泥砌成一个庭岸,芦苇丛生,河中心是一座座高低不平的裸石滩,而且河的这边到那边还有石跳,非常美。长沙有一个巨石州,它另一头是福加州,也是野性的,没有游客去,只有几座农舍,还有一片片农民的菜地,有大量野生芦荟和沙滩”。[6]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借鉴,留住汉陵原的植物生态,比如野菊花、野酸枣等。

汉陵是土山,山贵有脉,要栽有特色的花木,形成自身的风格。这里的花木等宜古不宜新,一定要有姿态,这样才能经得起细细的品味与推敲。

造园要留有余地,以便读者细加品读。比如四季山川,应春有春意,夏有山气,秋有秋色,冬有冬骨;一日的品味,清晨有清晨的清澈,午后有午后的暖阳,夜晚有远离尘嚣的静定,等等。除了鉴赏野趣,还要能品读历史,使自然开发与文化开发合二为一。为此可以在这里兴建古建筑,兴办传统的书院,教授传统文学,举办高层的文化论坛。此外还可以仿照古人的方式,把雁塔题名、曲江流饮等仪式重新开发出来,使这一文化资源有新的生命力,成为现代文人的聚集地。

除此之外,还应接通中国的文化血脉,活化中国传统的节日仪式。农历节日记录的是中国人的情感仪式,可是现在过节只是给嘴过节。古代重阳节素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是文人的一种寄情方式,而这里的高台正是游玩或解忧的好去处。因此在这里过过重阳节,可以承载国人祭奠与怀古的情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形式。

参考文献:

[1]李令福.龙脉、水脉和文脉——唐代曲江在都城长安的文化地位[J].唐都学刊,2006(04).

[2]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祁嘉华.醉眼看建筑(“建筑的三个看点丛书”之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5]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6]陈望衡.城市——我们的家[N].光明日报,2008-12-11.

责任编辑:蒋亚林

作者:樊娟 祁嘉华

福梅园设计艺术论文 篇2:

一笔一划一座城 十个汉字带你认识无锡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被誉为“太湖明珠”。这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和乡镇企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经济发达,多年来经济总量一直位居中国各大中城市前列,这里集江、河、湖、泉、洞之美于一体,是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这里交通便利,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水、陆、空交通网络完备;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是中国最具国际生态竞争力城市;这里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一笔一划一座城,让我们通过10个汉字,认识无锡。

无(Nothingness)

说到“无”这个字,必须提到“有”。“无”和“有”是天生的一对。人们都追求“拥有”,但是,中国的古老哲学认为,“无”比“有”的境界更高。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实心的杯子,没法盛水;实心的房子,没法居住。“有”只有和“无”在一起,才有真正的价值。

在中国人看来,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无”是比“有”更大的富有。因为“无”中生“有”。

无锡最早就称无锡,一度曾改为“有锡”,后又改为无锡。为什么改名了呢?马上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锡(Stannum)

锡是一种金属,它与铜按一定比例铸成合金,俗称“青铜”,不仅会使熔点变低,也更易于加工,生产出来的金属更坚硬,所以锡是制造工具和武器的理想材料。有了锡以后,就出现了非常锋利的兵器,比如剑。包括无锡在内的吴越地区,铸剑术全国领先。因为这里水网密布,无法用战车,军队以步兵为主,而剑是步兵最实用的武器。当时工匠已经可以在剑的不同部分加入不同比例的锡、铅,让剑身有韧性,而刃部却能无比锋利。1965年,中国出土过一把公元前400多年越王使用过的青铜剑。当剑出鞘时,仍然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能将20余层纸一划而破。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无锡惠山之东峰锡山发现了锡矿,这里有财富,这个地方有锡,那就叫“有锡”吧。然而,锡的出现给这里带来了连绵的战火,各路豪杰都来抢夺锡矿。直到锡矿被开挖完毕,战火才平熄。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无锡”。百姓们感慨道,“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无锡之名,象征着安宁与和平。无锡,是智慧的地名。

有意思的是,后汉王莽篡政,实行包括土地改革、官名县名等一系列的改革,他说这个地方以前就是有锡,现在叫无锡,不合道理,遂下令恢复无锡旧名“有锡”。但不久之后,王莽罢政,民意不可违,“有锡”又恢复成“无锡”。从此,无锡这个地名使用了二千多年,一直没有更过名。

山(Mountain)

山是最典型的象形字,无锡境内并没有险峻的高山,不过,中国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锡的山是古时文人、帝王喜欢游览的地方,诗人和画家为它们创作了丰富的作品,让它们名声在外。

惠山,高328米,位于无锡市中心的西面。乾隆皇帝不止一次来到惠山,并赞叹它是“江南第一山”。在惠山留存的石碑上,可欣賞到乾隆为惠山所作的诗和书法。惠山四季都很美。特别是秋天,已经600岁的银杏树落下一地的金黄。银杏的身后,是建于1500 年前的寺院。寺院里的石刻、小桥,都和银杏一样,刻着岁月的印迹。

可能是惠山的“风水”好,从唐代以来,邑人就陆续在惠山脚下建造各式各样的祠堂,明清以来尤为盛行,现在竟然保存下来的祠堂多达百余所,成为江南儒家文化盛行的样本和独特风景,反映了这个城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忠孝节义的价值观。

锡山是惠山的余脉,其名恰因古代出产锡矿而来。锡山上有座著名的塔叫“龙光塔”,已有400多年历史,登塔一望,锡城秀丽,尽收眼底。中国古人讲究“风水”。当年,无锡有识之士认为,连绵的惠山如龙身,锡山就如龙头,而塔就像龙头上的犄角。龙头长角,此地文风必盛,历史上无锡曾出过5个状元,530个进士,更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一榜十一进士,名震江左,清代学者钱泳称“实海內所未有”。近代以来,无锡人士,更是名扬海内外。

水(Water)

中国古人造水这个字时,他们想到了山上飞流而下的水,崎岖凹凸的岩壁,两边液体流泻飞溅。

水,对无锡人来说,是朋友也是家人。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无锡是一座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

半个世纪前,无锡像威尼斯一样,河道比马路多,人们出门多靠船只,很多住户楼下都建有码头。大小河流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京杭大运河。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距今已有2500年。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无锡先民枕河而居,白天两岸是热闹的市集,夜晚是家家户户温暖的灯火。如今,两岸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古老的寺庙、砖窑、园林都留存着,在运河里坐船游览,好像进入了一个水上博物馆。

有水就有桥。如今无锡虽然道路通达,但仍建有桥梁2000多座。无锡有个传统,在外乡拼搏获得财富之后,衣锦还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给家乡造桥,他们认为,有桥便有路,交通发达了,家乡也可以变得富裕。

宝界桥,记载着荣氏祖孙两代造福家乡的故事。老的一座,百姓称为“长桥”,建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面粉棉纱“大王”荣德生先生值60寿庆,用寿礼出资建造了这座桥。他曾深情地说,百年之后,人们也许能记得他的可能就是这座桥。1994年,他的孙子荣智健先生捐赠建新桥,形成“宝界双虹”之风景。

在无锡惠山白石坞,有一眼开凿于唐代大历年间的惠山泉,泉水特别甘冽,被“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二泉”。爱品茶的宋朝皇帝曾规定,每月要用快马接力,把二泉水送往八百公里之外的京城,供他泡茶用。

古代诗人和画家们在二泉品茶交流,这在当时是一项优雅的社交活动。明代画家文徵明有一幅画,就描绘了他和几位好友在惠山喝茶谈诗的场景。侍童在竹炉上烹茶,布置茶具。主人坐在亭中阅读,或在山中攀谈。

二泉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20世纪初期,无锡盲人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乐曲《二泉映月》,被赞誉为“东方命运交响曲”。乐曲演奏所使用的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声音如泣如诉,听过之后你或许能悟得几分人生真谛。

无锡城外浩瀚的太湖,是中国面积第三的淡水湖。太湖水产资源丰富,有107种鱼,“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是无锡著名特产。湖中小岛在水汽中若隐若现,湖鸥飞翔,芦苇摇曳,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

米(Rice)

米,晶莹剔透,美名大米,出自稻谷,是中国南方人的主食,早在良渚时期无锡就有栽种。

2500多年前开挖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穿越中国南北腹地,而无锡是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江湖河密布,所以无锡是一个依河而筑凭河而兴的江南重镇,运河名城。

这座城市气温适中,土地肥沃,种的大米煮熟后特别软,还有着一股清香,而且米的产量也很大。无锡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远近闻名的“米码头”。

在无锡人的饭桌上,米粒像变魔术一样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口味。

乌米饭:黑色的米饭吓着你了吗?做这个饭需要采野生植物的树叶煮成汤,然后浸泡大米。煮好后,蘸着白糖吃,还能吃出树叶的清香。乌米饭又称“孝子饭”。从前有个僧人叫目连,他每次给在监狱里的母亲送饭,饭都会被狱卒抢吃一空。后来,他想了个办法,用树叶把米饭变黑,骗过狱卒。果然,母亲从此不再饿肚子了。

粽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国之将灭时悲愤投江。死后,百姓们把饭团丢进江里,去喂饱鱼虾,为的是不让它们啃咬屈原的遗体。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由此而来。

粽子是用芦苇叶围成个小“米袋”,装上大米蒸煮而成。不仅可以放大米,喜欢甜食,放颗甜枣;喜欢咸,则加小块猪肉……包好、蒸熟后,米香与叶香交织出的清香诱人无比。

团子:这是无锡常见的小吃。用大米碾成粉,加热水揉成团,里面可以加各种馅,如肉末、豆沙、芝麻等。团子是圆的,象征着家庭的团聚,人生的圆满。所以它是中国元宵节上的主食。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个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还有两大习俗:一是挂灯笼;二是吃团子。

泥(Clay)

无锡的泥土不但长出了好吃的米,而且还成就了两样让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艺术品。无锡地处北纬31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良好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泥土。

无锡宜兴地区的岩石层下,有一种比珠宝还珍贵的泥,当地匠人拿它来制作茶壶。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喝茶的人一致公认紫砂壶是最好的茶具。因为壶上有微细的气孔,所以用它泡茶不会带走茶的香气。它还能长时间保温,并且不烫手。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冰雪中,紫砂壶也不会爆裂。壶用得久了,茶壁上会留下一些“茶锈”,即使在空壶里加入沸水,也能闻到茶香。

不过,无锡的制壶工匠几百年来对于它的艺术创造,才是让它名闻世界的重要原因。紫砂壶的形态,可能是世界上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艺术家们充满了想象力,一把壶上能把中国的诗、书、画、印都匯集在一起。一个制壶的艺人,不仅要懂泥塑、会烧制,而且也是一个画家、书法家,这种艺术的跨界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无锡的惠山脚下,曾种植过大片水稻。百姓们发现了水稻土下层的黑色淤泥非常软,很细腻,黏性大,所以就拿来制作泥塑。

惠山脚下遍布祠堂,祠堂是祭祀家族祖先的地方,平时由家族雇佣人看守,这些人被称为“祠丁”。祠丁空闲时间比较多,于是他们去田里取来黑泥,做些泥人去集市贩卖,也能增加一些收入。中国古代戏剧流行,所以无锡泥人多以戏中人物为创造题材,叫作手捏戏文“细货”。有时,还会捏一些娃娃,当玩具卖,这就是“粗货”了。

园(Garden)

1751年,乾隆皇帝下令工匠把无锡的一座园林“拷贝”到北京清漪园里来,叫作“惠山园”,嘉庆年间改名“谐趣园”。他太喜欢这座园林了,为他痴迷地吟诗作画。这座园名为寄畅园,是明朝嘉靖年间建成。它的奇妙之处是能在很小的空间容纳丰富的景致。

在中国,造园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文人,以山、石、树、花、建筑为道具,把画中的自然景色搬到自己的身边。在寄畅园的设计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园林的别具一格。譬如,园子里有特别的墙。白色的墙上有一些窗和门洞。形状似花,似月,各不相同。当你透过窗户或门洞往里看去,可能会看到一座山峰、一个亭子、一丛植物,甚至是一轮明月。所以,每扇窗就如同一幅画。这种设计称为“借景”。无锡的园林中还有一种奇特的造园方式:堆石成山。这种石头产自太湖地区,是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所以形状奇特。有些石头当中还有很多空洞,就像山洞一样。在寄畅园里,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犹如一只巨大的雄狮,细细去看,还能看出其中隐藏了好几只大小不一的狮子。假山中,还巧妙地引来了小溪。溪水流过,会发出各种音调的清脆声音,犹如一首动听的乐曲。

鼋头渚: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是欣赏太湖最好的地方,所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景区植樱万株,是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每年的三四月份,樱花纷飞,公园犹如仙境一般。当樱花花瓣洒落湖面上,湖水中倒映出群山、小桥、花影,让人感受到一种如梦境般的浪漫气氛。

梅园:中国文人对梅有种特殊的钦慕,因为它不愿与万花争艳,而选择在寒冷的季节独自绽放,香气怡人,散发清高、冷艳的气质。191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造园。山上种满了梅花,因而取名“梅园”。“愿为天下布芳馨”,荣氏兄弟将这座园林作为给家乡的礼物。目前,梅园里的梅花已达280多个种类上万株,成为远近闻名的赏梅胜地。

蠡园:蠡园种满桃花,还有伸入湖面宛如丝带般的长长堤岸。“一树桃花一树柳”来形容蠡园的春色再合适不过了。在长长的湖畔,粉红与绿色相逢,就像一幅油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还是爱情的象征。中国人把邂逅让自己心动的人,叫做走“桃花运”。所以,每年蠡园桃花盛开时,单身男女们都来到这里,祈祷能遇上一段浪漫的爱情。

爱(Love)

1500多年前,南朝梁国有位王子叫萧统,他还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当时梁国盛行信仰佛教,无锡江阴的顾山就建有一座香山寺。萧统奉父王之命来到这里,一是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可以精心编撰文章选集。有一天,萧统下山偶然遇见一名美丽的姑娘,名叫慧如。萧统对她一见钟情。但一个是王子,一个是平民女子,按照当时的世俗规定,两人终究无法在一起。最后,女子相思成疾,离开了人世。萧统痛苦不已,含泪在他们约会的地方种下一对红豆,满怀相思悲苦离开了伤心地,没多久他也逝世了。没想到,在萧统埋下红豆的地方,长出了一棵红豆树。这棵树到600多年前的元代曾一度衰败,但到清朝乾隆年间,在树的主干上萌生了四株新枝,一直到现在。唐代诗人王维为这个故事写了首诗,诗句中,红豆成了爱情的信物。

在无锡,还流传着另一个曲折离奇感人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给无锡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至今无锡仍有很多桥、路、园林、湖泊都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故事的女主人公西施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男主人公范蠡是越国的大臣,辅佐越王。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被俘成为吴王的阶下囚。越王回国后下定决心报仇。他打算给吴王送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于是范蠡奉命到民间寻访,就这样,他遇到了绝美的女子西施。他们相爱了。但是为了报国仇,两人只能将爱放在心里。范蠡护送西施去见吴王,他承诺,等吴国灭亡后,自己定要娶她为妻,白头偕老。越国在公元前473 年终于打败吴国,范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将军,但是他却毅然离开越国,带着西施泛舟太湖。他舍弃了高官厚禄,埋头从事农业、渔业、商业,都取得了成功。他把这些经验和财富都慷慨地留给了百姓。相传他们泛舟的地方就是无锡的蠡湖,在蠡湖边上修建的园林,就是“蠡园”。

福(Happiness)

最初的福,描繪的是双手捧着酒罐供奉神灵的画面。后来的“福”,由“衣”“一”“口”“田”组成。因为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有衣服穿,有田种,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福在中国,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古老的传统文化。春节时,中国人会在门上贴上大大的红色福字,希望好运在新的一年来到自己身边。“福”很珍贵,所以祈福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心灵活动。很多人会在佛的面前虔诚地说出自己的心愿,以求佛的庇佑。

在无锡南面一个伸进太湖的半岛上,就有一个祈福胜地———灵山。这里,88米高的佛能带给你视觉和心灵的震撼。这座佛有三十层楼房那么高,建造它用了700多吨铜。神奇的是,不论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总跟随着你。灵山,是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梵宫则是一个佛教艺术殿堂,荟萃了各种名贵木材和珍宝,更用中国传统工艺展示了佛教起源与博大精深。

“福”对于无锡人还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无锡吉祥物名字就叫“阿福”。传说在无锡惠山有怪兽经常出来伤害村民,村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来了一对力大无穷又有智慧的沙孩儿,他们只要对怪兽微微一笑,怪兽就会听从他们的指挥。为了纪念沙孩儿,无锡人用泥巴捏出了他们的形象。它们胖乎乎、笑眯眯的样子受到大家喜欢,成为避灾辟邪的吉祥物。

甜(Sweetness)

如果用一种味道代表无锡,恐怕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有一致的答案:甜。

早餐,热腾腾的小笼包端上桌,把面皮咬破,浓稠的汤汁从包子里流出,如一道甘泉汇入口中,这种甘甜能让你一天保持好心情。

正餐,散发浓郁香气的无锡肉骨头会让你口水直流。无锡肉骨头普通话叫无锡酱排骨,虽然是常见的食材,但无锡的烹饪方法非常独特。烧排骨时,要放大量的蔗糖,用小火慢炖,加上各种调料,让这肉酥烂如丝,吃一口,甜中似有咸味,但又觉得甜得很柔和,是让人忘不了的口味。

正餐结束,给您来一碗好吃的甜品———无锡糖芋头。你可能想不到,秋天香气扑鼻的桂花可以成为一种佐料,加上蜂蜜或糖汁,用来烧芋头,那种香甜会让人胃口大开。

说到无锡的甜,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水果———阳山水蜜桃也是甜得让人忘不了的。因为其生长地阳山曾经是火山,火山地质给予桃树丰富的养料,让这里的桃子甜蜜多汁。不是开玩笑,成熟的桃子的汁水很丰富,你可以插吸管直接饮用。

无锡并不是蔗糖的产地,对于无锡人爱吃甜的原因,有人认为,无锡历来是中国富庶之地,加之水路运输通达,南方的蔗糖很容易获得,于是家家户户喜欢以蔗糖入食,并研究出各种甜食做法。如今,无锡的甜味也成为中国菜肴中的一个特色。一个充满甜味的城市也是甜美的。无锡人的方言被称为是“吴侬软语”,意思是这里人的口音很轻柔,如同与您细语或歌唱,光听着这声音,您或许就能感受出甜美来。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吧。来到这座城市,你能看到人们的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话语透出甜美的音符,人们的好客热情也有着甜美的温馨。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富饶繁华的城市,她以甜美的姿态正迎接着八方来客。

(责编  许  娟)

作者:吴夕萱

福梅园设计艺术论文 篇3:

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数字】

3261平方公里

武汉发展空间进行了大扩展,由上一轮基本局限于三环线内一举扩展到外环线内,面积由600多平方公里扩展至3261平方公里。

1+6

三环以内为主城区,三环至外环间有6个新城组群,也就是具有武汉特色的卫星城,构成了“1+6”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1+3大功能区

1是以内环线为主的中央活动区,3是指三大城市副中心:第一个城市副中心是杨春湖,将形成以交通枢纽为主,兼具商务、旅游等的特色中心区;第二个城市副中心是四新,将形成以展览会议功能为主导的现代会展服务业中心;第三个城市副中心是鲁巷,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科技服务中心。

15000亿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

8.62平方公里

2015年城市新增山水公园绿地达到8.62平方公里。

50个重大建设项目

两江四岸滨江地区更新改造、东沙湖连通及楚河汉街、王家墩商务核心区、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新港长江城、杨春湖综合交通枢纽、临空经济区、台商产业新城、化工新城、大东湖水系连通、东湖风景区品质提升……

早在去年3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就已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在全国发展布局中的功能定位发生质的变化,“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将目光再次聚拢,集中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将用什么来支撑“中心”与“枢纽”?两大国家战略和两大地方计划也许是最好的行动说明。“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加快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武汉新的增长点,以4座产业新城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得到进一步打造,“工业倍增计划”稳步实施,现代服务业基地、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基本建成……一幅以5年为时间点的武汉发展宏图正缓缓打开。

三环线以内——

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两江四岸各有特色

“主城区以发展辐射中部地区的服务业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为主;6大新城组群以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复合型交通走廊为依托,由主城区向外拓展形成集约化城镇空间发展区域。”这是发展武汉特色的卫星城时对三环内外的城市功能定位。

新城组群疏解主城区人口,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未来五年武汉的三环线以内人口要适当外迁,以腾出更多空间来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那它不仅是服务武汉人,而是服务整个中部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因而武汉的三环以内首先是现代服务业的中心。”武汉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于一丁说出这番话时,正在准备三天后的汉正街搬迁现场会。

以汉正街为开篇的老商业区复兴已经到来,六渡桥、江汉路、司门口等老商业区将抛弃以往的低端服务业业态,提档升级,成为武汉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它们具体会以什么方式涅槃重生,目前还在研究。以汉正街为例,未来也许是高端商业旗舰,也许是信息园区。但有一点能肯定的是,它们将用新的功能置换。我们将尽可能的保留与人们记忆有关的部分,譬如汉正正街、流通巷这些好听的地名,建筑或者古树。”

要在三环内发展现代服务业,人口迁移战略不可避免。更多的工作岗位将产生在三环线以外,人们“向外走上班,向内走度周末”。人口迁移中最重要的片区是两江四岸,《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显示,至2015年,武汉三镇沿江地区将进行更新改造,植入金融商务、办公咨询、文化旅游等业态,将其打造成临江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中部地区最具滨江特色的综合中心。

武昌滨江将最具“武汉特色的传统风貌”,环境最优美;汉口滨江“更洋气”,汉阳以月湖文化艺术区为重点,继续推进龟北创意产业园建设,并适时启动南岸嘴片区开发。

武昌滨江、王家墩、建设大道、四新中心区、杨春湖等地区将建成一批高层、超高层具有地标性质的建筑,成为武汉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

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也是三环内的发展重点。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等5片拟申报历史文化街区。首义文化区将是今年打造辛亥百年庆典的标志性核心景区,青岛路片将成为武汉的城市漫步区,吉庆民俗饮食文化街将建成,在那里,能看到群众艺术馆,也能找到旅游接待中心等文化旅游设施。

4个产业新城——

建成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实现15000亿的工业倍增计划

“武汉原本的工业基础就很好,但现在各远城区的产业园区规模过小,基础配套战线拉得过长,质量也有待提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黄亚平阐释,“与三环线内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同,未来科技城、东风本田汽车城、化工新城、台商产业新城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15000亿的总产值将从产业新城诞生。”

武汉开发区依托汽车产业,大力发展共建区和军山、黄陵组团,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汽车生产基地;北湖—阳逻—青山工业区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契机,形成重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建成全国一流的生态化工园;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食品和物流产业为抓手,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和进出口物流基地,逐步形成以产业发展为带动的综合新城。

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这些工业园区将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计划。园区内每亩地都将盘活存量,“现在每亩地的土地产出是250万,未来五年的预计是400——800万。同时要控制用地面积,能用100亩地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批150亩。一定要反对建设花园、别墅式工厂。”

除了四个产业新城,武汉新港、临空经济区、“一区一园”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杨泗港搬迁后,顺江的长江文化旅游休闲区和垂江的新港长江轴一带将建成长江博物馆、长江淡水科技馆、水上舰船展示中心、长江文化产业园。2013年前完成阳逻三期、古龙(林四房)、白浒山3个5000吨级以上深水重点港建设。

临空经济的发展将围绕天河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二跑道建设,配套建成机场二通道、机场北接线等道路交通工程,培育发展临空型、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建成辐射中部地区的空港新城。“一区一园”建设,重点发展黄陂盘龙、蔡甸常福、汉南纱帽、江夏大桥、新洲阳逻等省级开发区,进一步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

大东湖——

建成中国最大的城市公园

只有现代商贸服务业、产业的武汉并不完整,山水才是武汉人的身心所依。十二五规划中,将“把湖泊和山体引入城内”。

武汉以主城为核心,沿着6条轴线向外伸展,“对接”外围6大新城组群。6个发展轴之间,借自然湖泊和山体形成六大生态廊道以绿楔相连。大东湖生态水网以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为中心,由东沙湖水系和北湖水系的江、湖、港、渠构成,包括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六个主要湖泊,以及青潭湖、竹子湖等湖泊,远期将拓展到汤逊湖水系、梁子湖水系,“五年后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是一条蓝色的珠链”。

正在报批国家5A级风景区的东湖新建扩建东湖梅园、落雁、后湖湿地、骨架山等4大景区,华侨城进一步增加水上娱乐项目,从城中公园变成为“全中国最大的33万平方米水面的城市公园”。

“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的绿色滨水生活将真正实现。”为了在主城和新城组群之间建成生态保护屏障,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建设为重点,建成堤南、长丰、北太子湖、戴家湖、青山港、白沙公园等6个大型公园,建成沙湖、龙阳湖等7个大型城市公园和天兴洲生态绿洲、盘龙城遗址公园等3个大型郊野公园。位于武汉西南角的后官湖将兴建四座公园——北部知音文化主题公园、体育公园和西部文岭半岛公园、后官湖湿地公园。

城中心将不止有江滩公园一座亲水公园。除了明年开始进入重点建设期的沙湖公园,还将建设七大江滩公园。包括长江汉口江滩四期五期、四新江滩公园、白沙洲江滩公园、青山江滩公园、汉江江滩武汉关至江汉一桥段等,续建蛇山、洪山、小磨山公园等三大东西向山系公园。围绕东湖、沙湖连通工程和沙湖水体综合治理工程,楚河、汉街项目也将加快建设的脚步,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生态时尚去处。■

作者:刘莉

上一篇:变电站设计方案论文下一篇:标准化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