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实现良好医疗服务论文

2022-04-22

摘要:几年来,国家在整顿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仍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焦点问题。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失衡,药价虚高,医疗服务费用增涨、利用率偏低,医药价格调控效果不显著、价格监管乏力,是目前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已成当务之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低成本实现良好医疗服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低成本实现良好医疗服务论文 篇1:

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引发的会计变革

【摘 要】 在我国“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严重,许多学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丧失,其根本原因在于基本医疗服务这类准公共物品的短缺。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变迁说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疗产品的提供,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是未来改革的必然选择。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意味着不同性质的产权主体相融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下的公立医院组织目标、组织性质、组织结构都将发生改变。会计是组织的信息系统,为适应新的组织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必须改革当前公立医院会计制度,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公私合作; 会计制度

一、研究背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从未停止过。然而2005年《中国青年报》披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2008年两会召开前,相关专业机构针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就我国医疗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对我国的医疗改革不满意,53.7%的人认为药费太贵,61.8%的人认为医疗服务费太高,76.2%的人认为应该降低医疗费。随着医疗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行,“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医疗领域乱象丛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大拷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水平,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此次医改的关键。公立医院改革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是维持政府主导还是走市场化道路一直争执不下。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提供领域一直占据着垄断的地位,因此,公立医院的改革究其本质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产品提供方式的变革。医疗卫生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准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存在的政府失灵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并不意味着此类产品应当完全由政府提供,并且现代公共经济学最新研究表明应把公共产品提供与公共产品生产区分开来[1],即便政府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承担全部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任务,因此,不论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其中。公共产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公私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准公共产品生产提供过程中的不断应用表明,社会资本在准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存在着巨大潜力,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丰富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为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必须依托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将是改革的必然选择。社会资本的参与将导致我国公立医院产权制度的变革,与产权相关的其他方面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会计系统作为产权制度的重要部分将要面临哪些重要改革需要进行研究,以便于在公立医院产权变革的系统性政策设计时作出前瞻性和更完整的分析。

二、医疗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困境

把医疗制度改革放在一个立体的维度下审视,从横向看医疗卫生体制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一部分,受到经济发展和整体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制约。从纵向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当前的医疗制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变革逐渐形成的,探讨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途径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状况与面临的问题,以及当前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

(一)低水平以公益性为核心计划经济体时期医疗制度

1949 —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占绝对主体,政府包揽一切,医院全部由政府兴建,属于全额预算单位。这一时期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安排从农村到城市建立起整体医疗保障制度,大体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人民健康水平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但这一时期的医疗体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尽管医疗保障覆盖的范围较广但医疗水平较低,同时过分追求全民所有制和平均分配,影响了医疗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服务机构效率低下,公费医疗制度使得供需双方缺乏节约意识,医疗费用的迅猛增长给我国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片面强调福利,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全国的医疗机构连年亏损,最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政策表明,政府的过度干预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低效率,较高水平的公益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二)以效率为核心市场化改革时期医疗制度

1978—2003年属于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改革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也拉开了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市场化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1985—1992年、1992—2003年两个阶段。1985年《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确立了市场化改革初级阶段“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的医疗卫生决策指导原则[3]。为调动医疗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整收费标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总而言之是只给政策不给钱[3],将医院设定为差额拨款单位鼓励医院创收。医院创收的同时其公益性开始受到影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始出现。1992—2003年属于改革的深化阶段,如果说改革初期的放权让利代表财政逐渐从医疗服务的供给中退出,1997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以来”意味着财政资金开始退出医疗服务的需求方[5],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将医疗卫生行业等同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在分税制的制度背景和政绩考核体系下,忽视了医疗卫生领域的政府责任。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对于社会资本办医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放宽,也掀起了公立医院完全私有化的浪潮,宿迁医改、新乡医改等地公立医院被完全私有化,将市场化医改推向了高潮[7]。这一阶段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放权让利”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院效率低下、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政府对于卫生医疗的投入迅速减少,过度的市场化严重损害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使得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日益突出。市场化改革虽然如火如荼,但社会资本办医力量仍然十分薄弱,公立医院依旧占据着垄断地位且并未摆脱行政干预,只能说是行政控制下公立医院内部的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使得医疗机构产生严重的逐利机制,另一方面又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使得医疗服务提供领域乱象丛生。市场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提示我们由于医疗卫生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市场在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存在着失灵,同时医疗卫生产品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医疗卫生产品的提供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公平,维护医疗卫生产品的公益性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行使好政府职责,激活医疗市场、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是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三)以公益性回归为重点医疗卫生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2003年至今,改革的方向由市场化开始转向医疗卫生领域公益性的回归。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作为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改革旨在恢复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明确公益性的内涵对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十分重要,许多学者也对公益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赵云和叶青[8]指出现阶段人们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界定扩展到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双重对策性价值,被称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公众受益论”。强调减轻经济负担是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扩大医疗服务数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结构是维护医院公益性的外延。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廉价和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卫生的权利,更加关注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人们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除了减轻患者医疗经济负担外,开始将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纳入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范畴。“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根本必须解决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的短缺问题。因此新一轮医改的关键即为如何解决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短缺。

科尔奈和瓮笙认为,国家有责任保证每一个公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权利,这种责任既没有要求国家控制或拥有机构提供这种服务,也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关键取决于哪种所有制形式在有关国家最有效。基本医疗服务并不具有多少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基本医疗服务本质上属于私人物品的范畴,但是从社会伦理和人权的角度,基本医疗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全面的政府管理必然带来效率的降低,全面的市场化将影响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因此公立医院改革不应拘泥于国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政府和社会资本都至关重要,不可偏废其一。综观世界其他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可以发现,美国医疗服务的提供以私立医院为主,少量公立医院保障贫困人口的就医,美国建立起了发达的医疗保险市场降低民众的疾病风险,同时通过财政投入拉起了最后一道防护网保证民众就医。英国医疗属于国家福利,但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由私人承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医疗的公益性[9]。因此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既具有理论支持又具有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实践,在政府监督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社会组织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最有效的低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全契合了我国改革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思路,由政府主导变革供给模式是以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为目的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带来的变革

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以引入私人部门积极参与为核心内容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20世纪末,政府面临预算紧张和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压力,政府垄断的低效率促使政府转向与私人资本合作。贾康和孙洁[4]提出,公私合作是指政府公共部门在与非政府主体合作过程中,使非政府主体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工程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变革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是改革的主要方向,社会资本的进入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表现在:

(一)社会资本进入导致的产权制度变革

我国国有产权的公立医院依旧占据着绝对地位,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的模式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是从单一的政府配置资源到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资源的变革,是产权制度的变革。公私合作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了医院的公立属性,其一旨在改革单一公有产权搭便车、集体行动以及监管缺位的内在缺陷;其二通过公有产权维护公益性;其三利用私有产权的运营优势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绩效。公私合作被称为政府治理和市场治理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实现产权制度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产权制度变革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充分发挥私人资本和公益资本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应承担最后的担保责任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其次,政府参与是公益性目标实现的保证,但政府的参与方式必须明确,到底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必须做到管办分离。作为监管者,政府一方面通过监管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应当保证制度公平,防止政府监管者的角色为政府参与提供保护伞,破坏市场规律造成行政垄断。政府作为参与者可以直接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也可以选择与社会资本合作或补贴的方式,政府参与模式应当根据公益性目标的实现进行选择,打破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行政划分。再次,公立医院产权制度变革必须平等对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公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契约规则下合作和发展,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利益诉求,保障私人资本的合理盈利。最后,政府应全面完善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相关制度体系,包括全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务人才管理制度等。

(二)产权制度变革引起的组织目标变革

产权的多元化带来医院运营目标的多元化,社会资本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资本和社会公益性资本,混合产权意味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协调,必然面临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目标的兼顾。医院产权多元化既要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又要保证私人资本的适当利益追求,还可能要面对公益资本对公益价值的坚守。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其本质在于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缓解政府的低效率和财政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带来的问题,公私合作的多元化产权制度必须服务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本质属性,公共利益应当是第一标准[10]。而仅仅强调公共利益忽视私人利益会导致合作障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多元化产权必然面临的问题。因此,产权多元化要求医院运营目标要多元化:首先,政府目标在于通过引入和规范社会资本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保障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医疗领域科研创新;以市场化运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其次,私人资本目标一方面借助与政府的合作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拓展资本涉猎领域,寻求未来更多盈利模式;再次,社会公益性资本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在医疗服务方面关注公平性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与推广。最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最终会在医院的运营目标中进行汇集,混合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必须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以形成自身的运营目标,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予以保障和协调。

(三)组织目标变革引起的运营方式变革

公私合营下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运营方式的变革,公私合营具有多种不同的模式,世界银行将公司合作分为外包类、特许经营、私有化三类,包括服务外包、管理外包、BOT、TOT等多种合作方式[6]。公私合作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的合作。公私合营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并且基于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公私合营往往意味着长期合作。首先,合作的基础是彼此尊重地位平等,通过契约保障合作关系的权利与义务,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合同订立后,政府作为合同一方的执行主体,需要按约定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政府本身也是监管者,作为合同的监管方,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测评服务标准,保证服务产品的提供达到预期水平。其次,对于不同医疗产品和服务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切忌一刀切。应当对公立医院进行充分分类,分别确定其社会功能和运营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的控制程度,选择相应的运营模式。再次,混合所有制的医院基于不同合作方式选择适合自身的运营方式,兼顾计划性、市场性和公益性,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兼顾不同运营目标。最后,有效的治理结构设计和制度变革成为当务之急。

公私合作最初被看成是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解决投入不足而引入的融资模式的变革,然而公私合作模式一旦启动和运行,就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观念意识到业务流程的一系列变革,需要在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和医疗产业模块化的合理设计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变革,制度支撑是公私合作模式运行的关键,因此公私合作应当是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四)组织运营模式的变革引起的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

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意味着组织可支配资源的增加,组织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目标多元化,不同的产权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由于不同产权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不同产权主体对于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必然存在着分歧,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协调不同主体的目标追求,是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成功的关键。医院的社会功能包括科学树立医疗观念、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学科研创新、开发医疗产品服务社会以及培养医学人才等,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在目标的定位上更加多元,首先意味着资源配置上要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存在资源配置上的利益博弈。其次,公立医院资源来源渠道发生变化,筹资投资管理成为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再次,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使用效益,降低风险成为财务制度和业务制度的重要部分。最后,医院作为服务的提供方,人力资本对于组织具有重要作用,做好人力资本的管理,完善组织的绩效评价工作也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资源管理方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和公益双主导的变革要求混合所有制的医院变革财务管理体系,重视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作用和对整个业务管理的支持作用,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对组织资源进行管理,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四、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带来的会计变革

会计是一项对产权经济具有基础性控制功能与社会性意义的管理活动。我国产权会计学者认为,会计对产权的贡献是与生俱来的,并一直成为产权思想的忠实随从;其产生、发展和变更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12]。会计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将企业财产价值准确度量出来,这个过程是界定产权,认定受托责任。认定(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解除(会计报告),解除的目的在于保护产权[13]。引入社会资本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为适应新的产权制度,保护产权,需要对现行会计系统进行变革;会计系统是组织的信息系统,是对组织资源配置过程的跟踪和反馈,为适应公私合作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需要对现行会计系统进行变革;会计信息是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是组织绩效评价的依据,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组织的管理者和管理模式、组织的绩效评价方式发生变革,为适应新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为组织绩效评价提供依据,必须改革会计信息系统。

(一)公立医院会计制度面临变迁

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改变了组织的产权属性,那么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这类组织应该适用什么会计制度?我国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范畴,一直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0年财政部颁布《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在医院范围内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加强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加强预算管理,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在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完善成本核算、提高医院财务信息公信力方面效果显著,但《医院会计制度》依然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基础制定形成的,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公立医院的性质发生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无法满足社会资本产权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私营医疗机构按照其注册监管机构不同分别适应《企业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是否还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的《医院会计制度》?这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与普通企业不同,公立医院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使命,与企业目标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不能完全适用于公私合营下的公立医院。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以公共利益为使命,同时具有企业特征受政府监管的组织普遍适用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在我国同样存在着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仅限民间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三大类组织,因此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比较狭窄,随着公立医院改制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一套能够指导公私合营下公益组织会计工作的会计准则。随着我国《慈善法》制定,应该制定介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之间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混合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应该归属于非营利组织,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二)产权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

产权的变革必然带来利益相关者的变革,我国的公立医院一直处于政府运营和管理之下,政府承担医院运营的责任与后果,是公立医院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公私合营下,社会资本产权主体与政府共同承担运营的责任与结果,因此社会资本所有者与扮演经营者角色的政府成为共同利益相关者。同时,公立医院必须适应市场化环境才能满足社会资本进入的条件,社会资本背后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产业链,医药及医疗器械供应商、银行、医疗保险机构等都将成为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重要利益相关者。组织内部,医务人员将不同于事业单位制下仅仅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公私合营下医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中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外部,扮演监管者角色的政府需要对整个医疗市场进行监管,制定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标准、税收政策等,是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的外部重要利益相关者;医院服务的承受者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也是医院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一方面要求医院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信息透明机制,解脱医院受托责任的同时,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

(三)兼顾公共性和营利性需求的治理结构

公私合作是一种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医疗卫生领域内公共资源与营利性资源的重新整合。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为实现公共性与营利性两种不同性质资源在组织内部的融合与有效配置,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架由权力、决策、执行、监督这些机构组成,并明确建立对管理者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越权和违规行为的防范与制约机制,以及对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及其后果的纠正与补救措施[15]。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本产权虚置导致国有资产公益性损失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防止追求利润导致公益价值观的丧失。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构的设计应当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出发,其中内部治理是指医院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是指从外部性出发,政府及其利益相关者通过不同途径对医院内部治理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安排[14]。

(四)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

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信息需求和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信息需求,对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的预算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各方各类的信息需求,必须基于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信息系统,包括预算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和绩效会计信息,包括更为细致的成本会计信息等。在可量化的信息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上,整合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编制和披露医院年度绩效报告,全面披露医院的财务状况、运营结果和绩效评价的信息,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为行业绩效对比和建立专业标准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为政府在宏观上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信息支持。会计信息化条件已经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报告更优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情况,由信息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现实的决策需要去自行析取[16]。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方式的改变,也将从根本上影响会计理论的构建。公私合营下的公立医院,由于目标的不同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差异较大,借助于技术的进步,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多样化会计信息的提供,对于合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五)信息披露目标与方式面临的变革

市场化的运行有赖于信息的流通,完善医疗服务市场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事业单位制下的公立医院,并不强制要求其进行信息披露,医院只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运营成果,为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形成,保护各方利益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内容与制度。从信息披露的内容来看,现行公立医院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附注,并且通过财务情况说明书对预算执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评情况进行说明,其报告的主要对象为政府财政和卫生主管部门。随着社会资本的进入需要改革信息披露机制,首先,信息披露目标多元化。满足出资者的监督和评价要求;满足组织运营者的决策和管理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评价要求;满足公益价值观的树立要求;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监督要求。其次,信息披露内容多元化。既包括可货币量化的会计要素的确认与报告部分,又包括对会计要素的解释与定性分析部分;既包括结果性信息,又包括运营过程的信息;既包括营利性、公益性信息,又包括组织行为合规性或合法性信息。再次,信息披露方式的多样化。变革财务报告单一披露方式,建立医疗机构信息公开平台,将医疗机构的合作信息、政策规范信息、会计信息以及绩效评价信息和行业创新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披露,既利于混合所有制的医院提高运营管理绩效,又利于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树立社会公信力。最后,从披露制度上讲,应当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披露程序和披露范围,满足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六)公私合营模式下的绩效评价变革

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实质上改变了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医疗产品和服务,医院的绩效成为长期合作的基础。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促进组织为实现目标高效运行,不同性质的产权由于其目标不同,因此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的重点与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社会资本的进入必将改变公立医院原有的绩效评价标准与方式。公私合营下的公立医院需要以政府目标板块、社会公益板块、经济效益板块、科研创新板块、服务规范性板块(包括专业规范和法律规范)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组织的不同层次进行绩效评价,才能真正让医院混合所有制的运营步入正轨。而要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相应的信息支持必不可少,更进一步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提出了要求。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的变革是个系统性变革的工程,其对于医院会计的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纳入宏观改革方案中做系统性研究,又要在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中做深入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符钢战.公共产品短缺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兼论政府职能的第二次转变[J].学术月刊,2007(1):66-70.

[2] 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41-45.

[3] 钟裕民.1949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及其评价[J].天府新论,2011(4):96-100.

[4] 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特征与职能[J].经济纵横,2009(8):7-10.

[5] 高春亮,毛丰付,余晖.激励机制、财政负担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演变——基于建国后医疗制度相关文件的解读[J].管理世界,2009(4):66-74.

[6] 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PPP模式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5(4):44-51.

[7] 黎燕珍.中国医改:20年再回首[J].中国改革,2005(10):30-33.

[8] 赵云,叶靖.公立医院公益性认识的四个阶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5):337-340.

[9] 谢煊,孙洁,刘英志.英国开展公私合作项目建设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财政,2014(1):66-69.

[10] 陈婉玲.公私合作制的源流、价值与政府责任[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5):75-83.

[11] 王俊豪,付金存.公私合作制的本质特征与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4(7):96-108.

[12] 伍中信.试论会计的本质和立场[J].财会月刊,1998(2):5-7.

[13] 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8-15,28-96.

[14] 张志强,熊季霞.产权多元化下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改革新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804-807,864.

[15] 左希洋,张亮.发达国家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0):77-80.

[16] 孙玉甫.财务会计报告只能提供共同性需求信息吗——来自会计信息需求调查的证据[J].会计之友,2010(9下):18-23.

作者:姜宏青 卢康宁 贾卓霞

低成本实现良好医疗服务论文 篇2:

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的探讨

摘要:几年来,国家在整顿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仍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焦点问题。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失衡,药价虚高,医疗服务费用增涨、利用率偏低,医药价格调控效果不显著、价格监管乏力,是目前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药价格;管理改革;措施

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必须花大气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安排,协调各方,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本文试就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向目标、具体措施等进行粗浅研究。

一、指导思想

深化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定位,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药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价格秩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力度,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群众提供方便、有效、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药品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定价与市场形成价格相结合,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兼顾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利益,合理确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的比重;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抑制企业自主虚高定价出现药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完善政府药品价格管理制度,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制定和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依据医疗服务项目的社会平均成本,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及政府考虑的其他因素;有利于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有利于医疗技术进步;体现优质优价,适当拉开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不同水平的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保持医疗服务项目合理比价关系,有利于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扶持和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方向和目标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目标近期内难以实现。国家提出新的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2010年实现我国对WH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新的改革方向应该按照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把公共产品的性质和适度、有效、科学的管制与市场化的手段相配套,整体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措施

1.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新路子。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理顺各类关系,坚决纠正准商业化、市场化的错误做法,明确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基本定位,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通过财政补偿的方式来解决非营利性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公益性服务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开放部分医疗市场,通过产权置换、经营方式改革、新建民营医院等,加快营利性医院发展步伐,提高医技质量,强化服务功能,充分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实行医药分业(如南京市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试点医院药房托管的准分业改革),切断医生、医院和药厂之间的利益链条,净化就医环境。继续强化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医疗公共卫生的规划、服务、监管的行政管理职能。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不断改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建立、发展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着力办好公立医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比例不仅很大,而且不断提高,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这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作为政府的公共财政,要按中央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的幅度应不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求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可根据各地的财政收入等情况,以保证本地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确定若干个非营利性医院,即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政府免征税收,所需经费不足部分全部通过财政拨款解决。其他医院应完全走向市场化道路,实行医疗服务价格的市场调节,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营利性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向社会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或外资投资入股,改制成股份制医院。营利性医院主要面向中、高消费人群提供高档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以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3.进一步强化对药品的源头管理,切实解决厂售价差过大的突出问题。一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我国医药市场现有6 000多家制药企业和10 0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药监部门每年需要审批上万个新药,显见很不合理。这就需要加强药品的源头管理,合理控制药厂数量和药品批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提高药品生产流通的集中度。二要加快现代药品物流工程建设。建立“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医药物流配送体制,在确保药品流通全过程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药品市场的集中度和透明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高效的药品市场监管体制和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行业中介组织,促进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结合,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进一步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降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例。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各类人群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扩大覆盖面,逐步将三资、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医疗保险实施的范围。同时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多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种类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参保人员的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筹资力度,提高对农民的保障能力。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强化参保医疗服务管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力加强医保基金的使用管理工作。

5.进一步加强医疗行业管理,依法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医疗行业管理规范。一要探索建立医院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规范医生开方用药行为,严格执行费用清单制度和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二要积极推广医院之间大型设备检查报告和各类检测报告互认共享制度,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检测。建立和完善大金额处方、病例、用药量的医生分析通报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广单病种限价管理办法。三要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坚决制止和依法惩治医药购销回扣和用药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行为。四要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严格限制公立医院竞相购置大型先进设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五要完善医疗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医疗服务诚信体系。健全医疗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医疗信用秩序,建立医疗失信行为制约机制;完善医疗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医疗服务业信息传递机制;建立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自律机制,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实行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医疗服务回访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评判和监督;倡导“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医疗经营理念,开展“廉医、诚信、为民”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实行价格公示,做到统一公示项目、内容和地点,进行医院与药店药品比价公示,为群众选购药品提供参考。

6.进一步改进定价政策办法,全面推进医院收费成本监审和收费方式改革,强化价格监管措施。一要适当扩大药品定价范围。处方药品、中央和省医保目录药品均应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以防止通过替代品变相涨价。二要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针对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情况,依据《价格法》,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以有效遏制价格过快上涨。三要健全药品价格专家评审制度。用好专家评审平台,进一步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四要完善药品招标价格管理办法。实行相关部门联手运作,规范招标代理价格行为,降低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五要建立药品成本价格联动机制。国家定期、适时、统一公布相关成本、费率,制定价格联动的实施细则。六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帮助医院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医院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七要正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落实成本监审制度,执行社会平均成本标准,明确成本要素,区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计算医疗服务成本。八要改革医疗服务收费方式。通过实行“按病种付费”等收费方式的改革探索,规范医生的诊疗和处方行为,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

参考文献:

[1] 赵小平.价格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陈文玲.解决我国药品价格问题的政策建议——对药品价格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思考:中[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2).

[5] 陈文玲.解决我国药品价格问题的政策建议——对药品价格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思考: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3).

[6] 季树忠.药品价格管理面临的困境和改革方向[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5).

[7] 季树忠.对深化医药价格改革的几点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0).

[8] 徐海燕.药品价格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J].江苏价格,2007,(6).

[9] 江苏省物价局,卫生厅.关于开展单病种限价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6-08-15.

[10] 华文,黄伟民,丁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探索新的价格管理模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

[责任编辑安世友]

作者:潘怀龙

低成本实现良好医疗服务论文 篇3:

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有效性问题提出

摘 要: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根据现实背景,提出了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 次人群需求有效性的研究命题,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该命题研究的 内容框架,包括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分析、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特征分析、供 需综合分析和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 卫生服务 不同层次 有效性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是卫生费用增长较快,绩效却不容乐观。20 03年中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速。 医疗卫生开支成为居家庭食物、教育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消费,并且48.9%的居民应就诊而未 就诊,29.6%的居民应住院而未住院,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医疗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基础不牢。一是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商业化,致使大多数公益性的医疗机构,实际上却以营利性模式追求高 收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保证难以落实,因病 致贫或返贫的现象进一步恶化;二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享受 医保的人群覆盖面有限,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三是政府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药 养医,以医养防”的重医疗轻公共服务现象明显,并且医疗设施简陋、基本设备和用房短缺 ,尤其是全科医学人才匮乏,难以满足社区群众的基本要求;四是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 制没有实施细则,尚未建立一套科学的办法来界定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基本医疗服务包的具体 内容和核算办法等。因此,总体而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还没有真正承担起“六位一体”的 功能定位。

据此,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新调整和盘活初级卫 生保障服务资源,动员社会参与,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成为当前社区卫生改革关注的焦 点 。2006年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发表了《关于做好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示, 国务院发布了《指导意见》,都明确表示把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上,将其作为“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 题”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提出

我们有必要对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有效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供方的服务能力和不同人群对基本医疗、健康保健等的需求特征,对社区 卫生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的作用和能力进行评价和衡量,并挖掘其有效性的 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发展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1.立足西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城市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但是西部最底层 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由于地方政府投入过少而更加脆弱,重构这一体系面临着更大的挑 战;西部人均收入低于东部,贫困人口较多,在对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内容和层次结构与 东部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研究社区卫生服务除对局部地区开展研究外,有一部分是针 对全国的(包括西部),但从西部自身角度开展研究的不多,这为西部各地政府制定相关实 施细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对西部城市的单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2.针对“不同层次人群”探讨卫生需求。人群的不同往往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内容和强度 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我们有必要除根据人群的一般性特征:收入、职业、年龄等研究外, 还应对重点服务对象: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儿童、孕妇及其社区内流动 人口、尚未纳入医保范围的人群等进行分群研究,确保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的公平 性和可及性,真正体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群众”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人群 的最为普遍、最为强烈的需求,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

3.着眼于“医疗卫生保健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内容也在发 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立足于“雪中送炭”,找出群众目前普遍需求强度最大的基本卫 生服务项目作为政府全额支付的部分,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与满意,最终实现“小病在 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改革意图和“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的。

4.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供方”探讨服务能力。按照最初投资和隶属关系,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大致分为政府直接举办(由一级医院转制而来),公立医院伸腿举办、企事业单位举办 和社会力量举办四种。北京、上海以及基础较好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政府直接举办,在管理 方面相对简单,而在西部,各种模式并存,不同供方由于原先的背景、拥有的资源、产权关 系、运作方式等都有较大差异,致使其定位与提供的卫生服务产品不同。

5.“有效性”研究。有效性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供方服务能力与各种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 吻合程度。也即研究目前以及未来改革实施方案能否有效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 题,建立层次分明、定位准确、结构合理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体基本需求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

二、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早,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同时,在这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1)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及进 展研究。Oakley,Peter认为社区的积极介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Gu ldan GS.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进展的研究,指出其重心在于预防、减少人们享有卫生资源的 不平等和增加对健康的控制;(2)社区卫生服务特定人群研究。诸多研究主要是针对老年 人群进行(Keller,Flatten,1988);(3)社区服务有效性和优化研究(Alderman,Lavy;Ha ssan A.H.)。

借助国外研究,国内学者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也进行了相应研究:(1)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的梁万年等在2002年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存在 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2)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与补偿机制研究。刘紫萍、杨文秀等对 天津市4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补偿模式进行了研究,吴健明等对中国与澳大利亚筹资与补偿 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程晓明等应用标准成本法对各项医疗服务计算了建议价格;(3)卫 生服务评价和监督的研究。杨文秀、李晓惠等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方法,双向转诊 进行了有益探讨;(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研究。邹宇华等提出了全员聘用制的思 想;(5)城市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郭清、李晓惠等研究下岗工人对社区 卫生服务的需求,陈虾、邓晓燕等则研究了深圳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需求。目前,城市社 区医疗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但是众说纷纭,缺少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

三、研究内容设计

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应深入研究,以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立足,引入不同城市卫生服务 供方服务能力和不同层次人群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概念,综合考虑不同供方模式的优劣势以 及弱势群体、老龄化人群、儿童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系统全面地分析西部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整体以及不同供方模式对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根据供需实证分析结果 ,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提出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有效组合对策 。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有效性的研究具体应涵盖如下内容:

1.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式,了解西部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包括服务机构数量、结构布局、服务范围、软硬件设施设备 、工作人员数量素质结构、服务项目与内容、服务方式、运行经济效益等,并且通过对服务 项目和经济指标的细化,明确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了解其是否具备“六位一 体”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重点对四种供给模式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对比分 析,明确各自的优缺点、机会威胁以及对不同层次人群不同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满足能力,进 而找出更值得提倡与鼓励的服务模式,为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体制和公共卫生服务包 的战略定位提供良好的现实依据。

2.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特征分析。一个社区在同一时期往往面临众多 的卫生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社区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很难同时解决其全部问题。我们必 须通过对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求调查,根据普遍性、严重性、紧迫性、可干预性和效益性 原则,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即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中找出人民群众 迫切需要的并且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卫生产品和准公共卫生产品,进而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 服务包项目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便其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特征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不同层次人群需求 内容及其特点研究,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性别、工作类型、收入水平等多个角度 对不同层次人群,尤其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老年人、儿童、弱势群体、流动 人口等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内容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了解各自需求的具体内容,并可以采 用多因素交叉分析法对不同层次人群进行差异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对不同层次人 群对医疗机构利用、医疗费用支出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不同层次人群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及其 需求差异;二是不同层次人群对不同需求的强度研究,通过人们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内 容重要性的排序,结合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疾病构成以及人们服务项目的年度实际费 用支出,找出不同层次人群的关键需求项目;三是不同层次人群选择就诊机构的影响因素分 析,通过对医技、环境、价格、服务态度、便捷等诸多因素的排序或在某一因素固定不变的 情况下,分析其他因素变动影响,进而明确影响不同层次人群就医意向的主导因素,由此找 出群众普遍需求强度最大的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政府全额支付的部分,为吸引社区服务对 象和提高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3.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供需综合分析。综合上述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供需实证分析结果 ,进行不同层次人群对不同医疗机构满意度研究,明确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差异;不同供方 对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社区中新的需求做出反应的灵敏程度,并找出供需之间的差距和供 给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对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基本医疗需求及其解 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的能力给出相应评价。为政府动态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了标准依据,并为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退出机制打下了基础。

4.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即卫生基本服务包可划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基本医疗服务包。卫生基本 服务包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疾病情况和卫生系统的状况。在我国现阶段,卫生基本服务包要优 先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最基本的常见疾病与多发病的诊疗,随着经济和财政能力的提高可逐 步扩大服务包的内容。同时,要对基本、非基本、特需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作出明确界定,在 此基础上,健全价格机制,理顺支付体系。

根据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 相应战略建议,将是人们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特性分析,初步确定 公共卫生服务包和基本医疗服务包的范围,并结合成本分析法对其费用进行估算;根据社区 人群需求、费用估算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进而确定服务包的具体内容,多元化支付方式。 同时探讨政府直接举办、医院伸腿、企事业单位举办和社会举办四种不同模式的定位与运行 机制等。此外,通过对区域财政、GDP增长率等与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关系的回归分析,确定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预测,推算出未来5~10年内西部城市社区卫 生服务包逐步增加的项目内容,进而更好地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四、小结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按照“总量控制、资源调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构 建合理、有效的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 点问题。笔者根据研究背景,提出了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有效性的 研究命题,并对未来研究框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未来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 只是个开端,我们有必要对此付诸实施,根据研究框架,展开系统研究,得出现实结论,提 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进而充分挖掘西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功效,有效解决人民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症,实现社会持续、快速、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Oakley,Peter.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health development:an examination of the

criticalissues[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9

2.Guldan GS.Obstacles to community healty promotion[J].Social Science & Medici ne.1996.

3.Keyl L.Keller,E.Kay.Flatten.Friendly visiting as a means of informing homeboun d senior citizens of health-related community services[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1988.

4.梁万年,关静.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2000-2002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收 支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

5.吴健明,刘朝杰.中澳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与补偿机制的比较和启迪[J].中国全科医学,2 004(7)

6.李晓惠,陈旭嘉,郭清.TOPSIS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J].中 国全科医学,2004(7)

7.郭清,晓惠.下岗职工家庭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 (9)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71)

(责编:吕尚)

作者:惠调艳 胡 新 董雪静

上一篇: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解析论文下一篇:游戏和技能教学小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