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环保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由此导致城乡环境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城乡环境保护的“二元化”也应破除。在加强城市环保的同时,应积极改善农村环境,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关键词:城乡环境;环境保护;城乡差距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状况持续恶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城市环保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城市环保教育论文 篇1:

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一、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城市是人类社会工商业活动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2011年,全球5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城市化率(2012年)也超过52%,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趋势

1、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城市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决定了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根据国际经验,50%城市化率是城市化由加速推进转变为减速推进的一个重要拐点\,一旦越过这一拐点,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将成为其核心问题。

2、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重在提升质量

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城市化进程可分为按照S型曲线增长的三个阶段。从人口城镇化率来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初级城市化社会。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城镇化目前的发展阶段,2020年前后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60%,届时我国将整体迈进中级城市型社会。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生态环保、宜居舒适、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城市。为此构建绿色经济,推进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二)我国城市环境和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在环境污染、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障碍。

1、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市迁移,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城市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加大,在传统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集中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可入肺细颗粒物(PM2.5)污染。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SO2、NOx、CO等有害气体和烟尘,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高度相关。2011年我国NOx排放量达到2404万吨,而目前美国为1394万吨,欧盟27国1041万吨,日本187万吨[5]。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及排名,其中我国32个城市,排名在812—1058位。

城市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效率低,是造成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城市生态系统的分解功能不全,大量的物资和能源以废物的形式输出,循环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循环综合利用水平低。201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达到1.7亿吨,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自然植被覆盖率较低,钢筋水泥面积不断扩大,生态超载现象严重。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2、能源消费是引发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绝大部分在城市里发生,城市能源消费量从1996年的12.5亿吨标煤增长到2011年的32.6亿吨标煤,占全国的比重从92.8%提高到93.7%。特别是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程度低,有70%以上(根据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算)是煤炭,清洁化石能源天然气的比重仅占4%,电力也仅占6%,而且这一问题在人口聚集度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更为严重。在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增大会加剧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的损害程度。

3、我国城市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城市土地利用不够集约。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注重外延扩张,不考虑实际需求。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表现为工业用地比例偏大,城市住宅、交通、环境绿化和第三产业比例过低。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脱离实际建设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多,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耕地减少过多过快。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也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城市水短缺且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城市水资源表现为污染、短缺严重。据分析,我国660多个城市中,平均缺水率近10%。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本已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矛盾,城市取水日益困难。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工业与居民日常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导致地表水不可利用后,地下水成为人们获取水资源的另一渠道。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这一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挑战和改进方向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未来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应对如下挑战:

(一)未来人口城市化进程总量大、问题多

1、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未来大约有2亿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此外还有大量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到其他城市工作和生活。这会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城市人口的集聚也会恶化能源供给压力、环境污染问题等。

2、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改善

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更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

(二)城市布局与规模结构亟待优化

1、东中西地区城市分布不均

根据城市社会的定义,北京、上海、天津已经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乡村型社会。在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中,要注意提高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注重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信息化良好互动。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是如何协调好耕地保护的矛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积极提高就业岗位供给能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再此过程中要注重新建产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兼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恢复。

2、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

国家对于不同规模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人口向特大城市过度聚集现象严重,特大城市个数和人口占比都急剧增长。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出现城市群现象或城市地带的集群发展模式,但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鉴于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和资源环境问题,未来我国城市发展要限制特大城市发展规模,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合理发展小城镇。

3、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无序蔓延现象突出。城市化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土地、劳动力等廉价资源的投资,发展模式粗放,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要依照国家有关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4、城市群功能需得到进一步发挥

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的首位作用不够突出,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不强。以长江三角洲为例,上海常驻人口占全国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相对较大,但GDP只占全国5%左右,与发达国家首位城市占全国GDP的比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首位城市的竞争力应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上,还应表现在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各方面。

我国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存在很大优化空间。随着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将发生质的变化。在经济结构经历从工业生产转向服务业,尤其转移到现代化商业和金融服务业, 去工业化对我国城市群空间布局会有深远影响, 尤其后工业化对我国城市群的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尤其重要。

(三)城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绿色转型

1、用绿色转型改变城市产业粗放发展方式

我国城市产业主要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产业结构有优化的趋势,但调整速度较为缓慢。工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工业产业多,新型工业产业少;资源型工业产业、劳动密集型初级制造业比重高,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工业产业比重较低。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城市是工业布局的载体,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空间转移和工业结构升级中获得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机遇和动力,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力手段。

2、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产业、构建产城融合城市

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布局集中于中心城区,或沿路、沿江,多年来形成了居住区和文教区、工业区和生活区混杂的局面,由此导致了环境污染、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和土地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并且这种状况对城市功能的完善也构成了严重的约束。繁荣城市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壮大,统筹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

3、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提升城市化,以城市化为基础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实现集约式增长,提高资源与能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环境,达到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信息化可以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有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

4、清洁化城市能源结构

城市化推进带动了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增加,给城市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根据城市化发展理论,如果我国社会城市化率70%为接近饱和状态,2亿多农民进城所需的大量基础设施、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泥、钢铁、玻璃等高耗能产品,对未来能源供应提出极大挑战。城市工业能耗总量居高不下,未来城市建筑能耗和交通用能比重会逐步提高。居民生活用能总量上升结构优化,并会保持这一发展态势。城市优质能源供给还存在缺口,天然气使用方面多个城市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荒”。未来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源供需结构矛盾将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变革与创新

1、城市规划体制绿色低碳先行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缺乏对各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缺乏对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布局,缺乏对各类空间特别是城市建设空间和工业空间的控制性规定。未来城市规划中要注意控制城市密度,防止城市无序蔓延。重视城市形态结构与交通体系等的结合。构建智慧城市,重视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融合,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城市智能增长。

2、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城市化直接体现为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在有限空间中的集聚。这种集聚过程,导致了城市发展中广泛存在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问题,使得城市空间成为最为稀缺的公共资源。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有效的政府主导的公共治理模式加以干预协调。未来城市管理体制中需要重点完善方面主要包括: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

3、针对不同城市级层进行改革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既区别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市场经济力量(如城市的自我融资能力)和以再分配的方式获取资源(行政级别的影响)这两种形式都对城市的发展起作用。每一个城市都会依赖自身的资源和比较优势来发展。我国城市的级层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既有再分配来源,又有自我融资渠道得以发展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直辖市,还有沿海地区一些大城市;第二类是主要依靠自我融资得以发展的城市,这是指沿海地区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依靠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还有一类是,再分配来源枯竭,自我融资能力没有形成从而难以发展的城市。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很可能陷入这种境地。对于那些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为代表,则需“筑高门槛,开大城门”为特殊人才引进开绿灯。

4、改进城市垃圾管理需顶层设计推动

我国固废管理模式与新建垃圾处理设施之间仍存在大量矛盾,管理方式落后,匹配度水平较低。垃圾源头化减量、循环化利用、分类化管理、末端化善治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具体路径。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需要很好的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分类推广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欧洲等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实施也是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分类化处理还是回收利用“城市矿山”的重要步骤,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经从地下转到地上。城市垃圾处理需要首先优化顶层设计,建立收运和处理处置保障体系,推动循环经济,打造生态绿色城市。

(本文系《中国经济学术基金》资助项目“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伊文婧,1982年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节能和城市节能政策研究)

作者:伊文婧 杨宏伟

我国城市环保教育论文 篇2:

甘肃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析

摘要: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由此导致城乡环境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城乡环境保护的“二元化”也应破除。在加强城市环保的同时,应积极改善农村环境,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关键词:城乡环境;环境保护;城乡差距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状况持续恶化。2008年3月,我国设立环境保护部,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表明我国政府和人民切实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城市环境有所改善,农村环境却在恶化,甘肃更是如此。

一、甘肃省城乡环境及其保护的特点和联系

甘肃基本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是我国遭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干旱区适宜生存的人口密度是7人/平方公里,半干旱区为20人/平方公里。而2007年末,甘肃的平均人口密度约为96人/平方公里。因此,其生态环境面临人口压力重、承载能力弱等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一)城市发展与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2007年,甘肃省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31.5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71.66%。根据2007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甘肃15个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但全年各监测月水质达标的城市比上年减少3个;嘉峪关、平凉、酒泉、定西和合作5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余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其中7个城市较上年有所好转;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47.4-58.5分贝之间,武都和兰州属轻度污染,合作和酒泉声环境质量好,其余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值水平。可见,甘肃近年来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二)农村建设与环境

自20世纪70年代,甘肃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综合开发规模日益扩大,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也不断增强。但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环境容量较为富余,农村环境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1、农业自身污染。甘肃的土地承载着过重的养育负担,农业的增长主要依赖化肥、农药和地膜的投入。根据《甘肃年鉴2008》,2007年甘肃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约794公斤,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使用了约3.53万吨农药,比上年增加63%;还使用了约8.46万吨地膜,比上年增加7%。化肥在使用中约有70%流失,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农药因有剧毒、高残留,会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水体、耕地和农产品。地膜在土壤中难以降解,会降低土壤的渗透性、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给农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隐患。

2、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甘肃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因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活污水和垃圾都直接排放,由此造成了生活环境的污染。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的生活设备和生活方式大量融入农村。而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管理不完善,产生了污水和垃圾堆积污染河塘与耕地等新型污染。

3、乡镇企业污染和其他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兴起。但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技术水平低,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规划和治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也带来了禽畜粪便的污染。据统计,甘肃禽畜粪便年产量约4400万吨且还田比例低,成为农村的有机污染源之一,污染空气和水体,危害农田,也传播病菌、威胁人体健康。

4、城市转移的污染。近年来,甘肃也出现了城市污染通过污染物质和污染产业向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转移。兰州及沿黄河的城市把含有大量毒性物质和少量重金属元素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某些城郊接合地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的堆放地,造成城市污染物质的扩散。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成本内在化,某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企业向城市郊区或乡镇迁移,加剧了农村环境恶化。

(三)城乡环境及其保护的联系

城市是人类集中利用资源、创造文明的载体,同时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农村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支持者。农村环境除了受农业本身、农村生活和乡镇企业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及工业的影响。城市排放的废气造成了酸雨侵蚀耕地、农作物等;城市排放的废水引发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城镇转移固体废弃物污染了农村的土壤和地下水;城市不合理利用淡水、林木等,破坏了农村资源和生态物种。而农村产生的污染在影响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的同时,也会通过水、土壤、大气和食品影响整个社会。可见,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

环境污染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会转嫁给整个社会,因而环保的成本只能由社会整体来承担。假如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我们无法确切测度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该承担多少成本,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又该承担多少,更无法确定某个人该承担多少。可见,环境保护和治理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目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很少考虑农村地区,导致城乡之间存在差距。

二、甘肃省城乡环境保护的非均衡发展

在甘肃的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相当多的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同时,城市不断转移污染工业、排弃大量垃圾,将环境负担转嫁给农村。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局面,必将威胁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城乡环保制度的非均衡性

在我国,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环保和工业污染防治。甘肃的环保工作同其经济发展战略一样,长期着重于城市和工业。1997年修订的《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中要求各级政府加强保护农业环境,2007年发布的《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及一些细则。然而农村环保机构的设置和农村环保组织的建立极不充分,基层的监管能力不够,规范条例的强制性不高使其在农村的成效有限。

(二)城乡环保规划的非均衡性

我国于1973年制定了第一个环保工作规划,1983年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此后,各省市先后制定了针对城市的环保规划。直到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各地才逐步开始制定农村环保规划。甘肃平凉市环保局委托国家环保总局编制了《平凉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并于2007年9月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评审。2007年底开始,甘肃开始推广以“平凉模式”为代表的农村环保工作经验。但总体上,环保规划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农村环保规划更是严重滞后。

(三)城乡环保投入的非均衡性

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环保投入应由政府承担。城市环境建设的费用在现有的财政及税收体系下,能获得一定保障。而农村因居住分散、收入水平低、乡镇工业交纳的排污费低于污染份额、缺少专项投入等,环境建设所需费用明显不足。在甘肃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计划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77项,总投资144.08亿元,城市的基础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达67项,约80.58亿元,而明确说明为农村项目的仅4项,约8.29亿元。这表明农村环保所需资金相对于城市几乎毫无保障可言。

(四)城乡环保意识的非均衡性

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首先,教育文化水平的差距既影响了农村居民对耕种方式、农业化学物品和乡镇企业发展思路的选择,也使他们对环境状况和环保规则的认知相对落后。其次,在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时,城市居民更关注生活环境质量,农村居民更关注经济发展。再次,人们普遍认为人口集中、工业聚集的城市是污染的主要地区,而农村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因而将环保的重心放在了城市。

三、促进甘肃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对策

甘肃的环境保护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现象,这就需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制度

首先,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可依,就要建立涉及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和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环保机构,要设置专门机构,充实环保人员。培育民间环保组织,有利于环境控制与监督,节约管理和监督成本。农村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则要求创新环保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

(二)加强农村环保规划

农村和城市的环保规划应纳入同一规划体系。这一总体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城乡的环境承载力,考虑未来的经济布局和城镇化格局,合理规划功能区域。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采取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环保模式,如环境优先发展、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环境保护同步、以环境保护为主兼顾经济发展、以纯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等不同模式。

(三)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甘肃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投入尚有不足,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首先,通过税收、补贴、定价等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其有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其次,创新环保融资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建立与公共服务筹资相联系的财政保障体系,可以解决部分资金。再次,依照谁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污染责任和收益权利,通过市场交易获益权和排污权,可以补偿遭受外部污染的农业和农村。最后,增加针对农村地区和乡镇企业的研发投入,会降低污染和消耗,也会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

(四)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落后,究其根本并非单只教育就能解决。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引导人们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保的重要性以及改善环境的途径,同时使其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只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借助舆论传媒,使农村居民同等接受环保教育,进而参与环境保护。

四、结论

甘肃地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西部地区,农村环境对城市环境的屏障作用非常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环境的较大差距,农村环境恶化尤为突出。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农村的环保问题,然而城乡环境差距并未因此缩小。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都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乡环境的融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综合防治工业和农业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保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格局,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聂华林等.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许丽华,吴凯瑜.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1).

5、宋国君,金书秦.论城乡环境保护统筹[J].环境保护,2007(21).

6、孙海彬.统筹城乡环境建设问题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6(5).

7、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J].教学与研究,1999(8).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其中,王晓鸿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王晓鸿 朱妍琦

我国城市环保教育论文 篇3:

城市环保对当前社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自我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城市环保对人们的生活、出行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城市环保的重要性,了解城市环保是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做出有效的对策。我们庆安县正在进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所有居民都该为此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关键词:城市环保;当前社会;影响;对策

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劣,党和国家对城市环保工作尤为重视,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庆安县城市环保正在逐步的发展与完善。我们所有居民也逐渐的意识到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城市环保对社会的影响

1、城市环保与经济建设

城市环保工作做得好,其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因为经济建设是城市环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在其建设工作和改进工作过程中,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就是在保护生产力,而且做到优质的环境改善,实际上也是对生产力的一种改善。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尤为重要,但发展经济就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的浪费,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进行。

2、城市环保与人民生活

城市环保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市环保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生命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基本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但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随处可见的污水,及很多城市严重的雾霾等,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为此,城市环保刻不容缓。

3、城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持续发展实现过程中,环境保护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经济水平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却变得炙手可热,我国近20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多的不良影响,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必须做好城市环保的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城市环保的策略

1、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污染,当前雾霾频发,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城市CO2浓度过高。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是城市环保的首要任务,国家应对工业废气加以控制,气象局可通过预测天气状况适当的人工降雪、降雨来缓解当前的大气污染状况,我们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动员所有公民从自身做起,自觉的节能减排。

2、城市污水污染治理

污水治理是城市环保的一部份,污水中有一定量的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及大量的悬浮物,首先,利用物理方法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目前常用的物理方法主要有气浮法和沉淀法。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原理来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还有一种生化处理方法,其中包括活性污泥法、厌氧生物处理等技术,生化处理法在微观中进行,处理污染物效果好、速度快。与大气污染相同,我们必须与政府协同一路,加强城市环保的宣传,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

3、城市垃圾污染治理

城市垃圾治理是在城市环保中最容易做但也可能是最难做的一步,因为城市垃圾很大程度来自人们的衣食住行,城市垃圾的治理需要我们每位公民主动参与进来,从自身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我们应该从实际角度出发,进行及时有效的环保教育知识宣传,使得公民拥有自觉意识,面对垃圾不能随处堆放和掩埋,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合理的进行垃圾归类,以免造成较为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染。

三、城市环保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1、完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国家监督、地方监督、单位监督的合理体制,各部门都应起到自身的作用,完善的体制可以从城市污染的源头上加紧环境保护,实现未发生即制止。国家要对环境保护施行适当的法律措施,使城市环保工作有法可依。只有严厉的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才能让破坏环境的行为得到减少、甚至制止。

2、动员社会力量

城市环保,保护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利益。为此,单纯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动员全社会人民的力量,共同完成这项神圣使命。只有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才会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做好宣传,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同時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

3、做好带头作用

我们环保局所有工作所人员应是人们的榜样,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起好带头作用,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成为道德的模范,做好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做好对城市环保重要性的宣传,使人们真正的从内心上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已刻不容缓,我们每个人都应在环保这件大事上做出一定的贡献,共同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务必做到从自身做起,一起为城市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卓成霞.大气污染防治与政府协同治理研究[J].东岳论丛,2016(09).

[2]陈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7).

[3]王闪闪.城市污水处理的措施和环保对策[J].河南建材,2016(5).

作者:金在霞

上一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教育期刊经营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