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大学教育论文

2022-04-17

尊师重教大学教育论文 篇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尊师重教意识

中国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每个优秀民族也都具有尊师重教的美德。可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辱师事件,一次又一次刺痛我们的心。如近日有网站出现了一段“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地理老师”的视频短片。视频中,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摘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另有学生扔饮料瓶砸中老师,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不停地哄笑、打闹。“辱师”事件凸显尊严教育的迫切性。在当前这种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我认为我们教师能够做到的还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重塑教师和教育的尊严。尊严不是与生俱来的认知,后天的教育培养必不可少。教育如果仅仅使人获得专业知识,而缺乏道德与文化素养的熏陶与培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尊严意识”,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不成功的。在现代社会中,尊严是公民理性的重要内涵之一。为此,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渗透尊师重教的教育。

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美德。《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很丰富,如在教学当中介绍孔子向老子虚心请教的故事,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去世后,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又如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孔子讲学图,孔子跪坐于席,弟子围于四周。这说明:孔子以自己的行动向学生传授“礼”;从座位安排及师生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尊敬老师,这也符合“礼”。透过外在的“礼”可以感受孔子“仁”的主张。图中所反映的教化,正是孔子政治主张——“德治”的体现。结合西汉文翁石室授经图和“登堂入室”讲解古代教学制度,探讨有关中国古代师生礼节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在讲授《宋明理学》时可以讲“程门立雪”的事迹,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宋朝时,岳飞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尊师重教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

二、尊师重教是世界各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推动力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是经济腾飞的基础,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所以尊师重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放眼世界,近现代以来,每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兴起,再到强盛,都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教育故事,在学习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历史时我适时补充其尊师重教的故事。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父子是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父子俩特别吝啬,平时只穿士兵服,毕生只有一件礼服。但特别重视教育,对自己生活要求苛刻,对教育却出手大方。1717年9月28日,为提高国民素质,威廉一世签署了《普通义务教育》谕令:“普鲁士王国内,所有5至12岁的孩子,必须上学,接受学校教育,否则,家长将要被处罚。”“所有适龄儿童,冬季必须每天上课,夏季除了帮父母做农活外,每星期至少要上学1-2日,以使冬季学到的知识不被遗忘。学费每星期6分尼,支付不起的家庭,由当地政府承担”。当有人提醒威廉一世“如此改革妙是妙,但将耗资巨大”,威廉一世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到国王去世时,全国的学校由当初320所乡村学堂发展到1480所,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其子继位后坚决贯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1754年将上学年龄由5至12岁提高到5至14岁,学校遍布所有的穷乡僻壤。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日本则把教育视为“建立现代化经济的第一要素”,自明治维新以来,历届日本政府把教育看作是立国之本,认为重视教育是追赶欧美强国的有效途径。从1872年颁布第一个近代学制算起,日本仅用35年时间就普及了6年制义务教育。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这体现了日本教育强国的强烈愿望。二战败后,日本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家荒芜,百废待兴。这时的日本更加重视教育,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战后历届内阁都紧紧抓住教育不放,把教育看成是“国政的根本”,“建立现代化经济的第一要素”。1947年,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日本政府毅然决定把普及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到9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还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国家。1948年即实现了9年制义务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高中入学率已达94%,基本普及了高中;大学入学率也上升到37%,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日本人认为,教师是为社会做出自我牺牲的职业。日本的师范生,都有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每当穿着教师服的师范生踏上公共汽车时,乘客们都自动地给他让座,以表示人们对未来教师的尊敬!

三、尊师重教是个人成功成才的优秀品质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时候,我适时介绍古代先哲对尊师重教的经典论述。古如希腊亚里士多德 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国家的命运有赖于对青年的教育”。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发明大王”爱迪生说“教育对于人的灵魂,如同雕刻之于大理石。哲学家、圣人、英雄、智者、善人或其他伟大人物,往往以一个庶民身份埋没着,经过适宜的教育而被捕发掘出来”。

古往今来,大凡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非常尊敬老师。看居里夫人,在诺贝尔奖颁奖会上,她将鲜花送给恩师,表达她的感激之情。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在讲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时介绍了李宗仁尊师的故事,李宗仁幼年的教师曾其新,驼背弯腰,人们戏称“曾背锅”。别看其形陋貌丑,李宗仁先生却敬若父辈。因曾年老无依,长期随军,由李宗仁出钱奉养。李宗仁还在司令部驻地附近修建房屋,给老师静居。并派一名副官专门侍奉,李每天还要亲去问安。李宗仁的另一名姓朱的老师,也长期随李宗仁起居。李对其照顾无微不至。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说,在李将军身上,真正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之爱,得恩不忘报,实乃大丈夫。

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伟大领袖毛泽东是尊师的楷模,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他邀请自己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为老师敬酒,使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徐特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1937年,当徐老60寿辰之际,毛泽东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他还号召全党向徐老学习。江泽民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江泽民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江泽民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道德的教化者。知识改造世界,道德化育人心。古人言“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我们应当理直气壮的教育学生尊师重教。我在历史教学中注意渗透尊师教育,挖掘相关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之功效。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要敬业爱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仅要教学生怎样读书学习、怎样分析思考,更要教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厚德之人、博学之人、求是之人、笃行之人,做终生追求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学人”。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革命风起云涌,由此而带来的人才与知识竞争更加激烈,归根到底是教育竞争,关键在教师。所以,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全社会都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

参考文献:

《学生教我解,<孔子讲学图>》,沈为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名人尊师佳话《现代人事》1996年11期

《外国近现代名人和他们的老师们》,思穗 李东,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何春录

尊师重教大学教育论文 篇2:

尊师重教大学教育论文 篇3:

教师尊严的式微与重构

摘要:教师尊严是社会及其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教师职业自身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1]是社会外在价值与个人内在生命价值的综合体现。文章分析我国教师尊严式微的原因,为新时代教师尊严建构做出相应思考,推动教师获得自尊,赢得社会的尊重;从而回归教育初心,重拾教师尊严。

关键词:教师尊严;式微;重构

一、我国教师尊严的发展

(一)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

“尊师重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指出为学过程中,只有尊重教师,知识才能获得尊敬,人们才能重视学习,潜心学习。《荀子·大略》中:“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国家兴盛,必定要尊重教师、重视有技能之人,方使法规制度存在并推行。将教师地位与作用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联系。《白虎通义》中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与孟子云:“师者,父兄也。”将教师与君王,父兄相提并论,凸显出教师在古代社会关系、社会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二)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思想影响下的教师地位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处,西方先进思想打开旧中国的大门。民众受到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启蒙,人的理性精神、理性尊严成为了主流。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对我国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关注儿童,追求师生间的平等成为关键词。蔡元培摒弃传统教育的专制与等级,倡导对人的尊重,聘任具有真才实学、品行高尚,热心教学的教师在北大教学;创设研究所,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使大学真正成为潜心研究,师生共育的场所。陶行知在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教学做合一”,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指导者,朋友的角色,尊重学生的天性,帮助学生学习,并且倡导教师要成为“一流的教育家”,勇担教育责任、社会责任,“教人求真”,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尊严的曲折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理论借鉴苏联的经验,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在学校里面,对儿童发生教育影响的力量,再也没有比教师的人格影响更大的了”,“教育教学的效果首先还要看教师怎样教学,看他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看他在整个教导工作中的意图合理、真诚和坚持到什么程度”[2]这一时期教师具有主导性的地位。之后文革期间错误的教育指导思想,不尊重教育、不尊重教师之风肆虐,教师地位一落千丈,教师尊严甚至受到踩踏。

改革开放之后,重视教育,教师地位慢慢回归,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985年,确立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94年,《教师法》颁布实施,保障了教师的生活,教学权益。一系列的政策保障重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得教师职业重新焕发光芒,尊师重教逐渐回归。

新课程改革以来,受人本主义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转变以往教师占有知识,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更多的目光转向对学生的尊重,强调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行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倡师生间,例如引导者,朋友,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并存。

一、我国教师尊严式微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的冲击致使教育价值迷失

“学而优则仕”是我国历来的传统,随着世界经济的多样化,功利主义更是无处不在,导致过分追求教育的实效性与实际利益,导致教育价值的迷失。人们紧盯着教育来带何种“好处”,如何带来“好处”,更倾向于选择对提高成绩有用的课程。然而教育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益于人为来生活的社会活动,一味追求成绩,会是人的发展片面化。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反映出我们教育之前的生命教育,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缺失。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教师职业地位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教师行业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过分追求效益,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偏于狭隘,使得教育价值失落。一部分人仅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甚至将教师行业作为自己不得已,最为保险的职业选择,教师不再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更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消极教学,却在课后搞起了课外辅导班,遭到社会的诟病,教师形象大打折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情怀与和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责任感被减弱。

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教育关系产生一定异化。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和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负全部责任,使得教师带有“保姆”性质,人与人之间缺乏一定的理解与关爱,一些家长或者学生对教师期望过高或者理解存在偏差,发生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发生矛盾,损害传统尊师重教的美德。

(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挑战传统教师角色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快速、便捷地从网络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有些学生在知识面的广度上堪比教师,甚至超越教师。地域与时间不再成为限制,学生可以学习和观看世界各地教师的课程。如此一来,学生对自己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产生部分质疑或批判性看法,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的权威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支持,对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如何制作教学视频都是教师所必备的技能,也是为重新思考教师角色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一次对教师角色的新一轮冲击。当前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发展的探讨主要有三种:一是拒绝人工智能替代教师的任何职能,教师作为主体人在育人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属性;二是认为以智能导师为代表的机器导师将会取代教师的部分角色,共同承担教育功能;三是未来智能导师会完全取代人類教师,教师这一职业最终会消失。[3]社会中也有不少家长与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人工智能教师进行学习。对于人工智能教师教学有效性与传统教师何去何从的讨论对传统教师角色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的地位与尊严受到一定的冲击,使得教师尊严面对新的挑战。

(三)个别教师的素质偏差降低教育公信力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专业人员,获得专业的学习与训练,具有良好的素质与品质。但是社会中屡有一些教师专业能力薄弱,道德素质滑坡,行为方式偏激等,发生一些影响恶劣的事件,降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削弱教师公信力,甚至激发出民众对教师的仇视心态。例如一些教师过分针对学生或者体罚学生的现象,与学生、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失去对教师的信任。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公然在课堂上带领全班同学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应援,错误引导学生价值判断,全然无视将自己的教师尊严。更有一些披着教师的外衣,道德沦丧,做出侵害学生的的事情,给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伤害,为教师行业抹黑,使得社会对教师职业产生极大的偏见、甚至对教育产生怀疑,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新时代教师尊严重塑的路径

(一)构建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尊严的本质要求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时代教师尊严的本质内涵,尊严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价值,陈刚认为,尊严是个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在人道主义者看来,人的尊严在于动物式盲目生活的超越,在于能自觉地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创造价值,树立主体意识,确立人格思想。[4]尊严的获得激发着人们的道德品质,促使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使之努力践行更高尚的事情。教师尊严的建立与师生双方自尊与相互尊重是分不开的。“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同样机械服从的学生,也不是尊重的应有之意,违背了教师尊严的内涵要求,因而新时代的教师尊严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建构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与需求,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近了。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养成,尊重学生的合理选择与发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再次,教师也应有选择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消除一些“神秘感”,与学生在生活的一些方面产生合理的交集,比如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学生讨论、分享游览过的地方,看过的有意思的影片,分享做家务的经验等。在人格平等,氛围友善的环境中,师生自尊且互相尊重,这便是新时代教师尊严所追求的。

(二)营造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教师尊严的发展动力

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育人内涵与精神价值的体现,是学校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良好的学校氛围中师生体悟着文化的润泽,品德的养成,。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责任与爱的象征,因此其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的。关注“人”,关注“伦理道德”,构建具有伦理道德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对教育发展的人文关怀与理性反思。同时,伦理道德精神的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道德精神的提高有助于社会道德更好形成。

营造良好合理的伦理道德文化,首先要求学校建构合理可行的校园伦理道德规范,在学校制度的规范下,强调师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师生成为校园伦理道德的制定者与践行者,形成共同体意识。其次,学校加强道德精神建设,开展相关的活动,例如主题班会,集体劳动日等,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且树立学校,班级的道德“小标兵”,彰显榜样的力量。

(三)建构教师道德为主线的教师队伍准入规范是教师尊严的现实要求

教师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应必备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同时也是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与尊严的关键,保障与体现着学生尊严和教育尊严。教师道德作为教师尊严的基础与保障,在新时代有着更高的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强调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5]

只有提高教師的准入门槛,规范教师职业要求,促进教师道德成长,才能守住教师队伍的第一道防线。教育作为“治心”的活动,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主要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此应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本质与价值,加大人文关怀,帮助教师调适其生命与生活世界,例如在学校及时帮助在生活与教学中有困难的教师,合理正确疏导教师的负面情绪,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教师道德观;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自觉,使教师在充满人文精神的师德氛围中履行工作职责,践行道德义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不断发展中体悟教生命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

(四)形成正确社会舆论为导向的宣传机制是教师尊严的必要保障

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与渠道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信息的甄别与选择成为首要问题,社会媒体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媒体要承担传播教育、教师正能量,客观准确地评价教育发生的实践的重要责任,不刻意为博人眼球而进行夸张或者片面的报道,应该让民众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进行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舆论导向,建立合理有效的舆论宣传机制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监督与合理保障,同时引导人们正确且较为全面地认识教师。

家长是除教师与学生又一与教育教学息息相关的庞大群体,社会中有一部分对于教师的评价来源于家长,因此家庭教育的协助引领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于合理教师尊严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客观理解教师职业,不再以收益不够丰厚的缘由阻止学生选择教师行业的可能性。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尊重教师,正确处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既不受制于教师,也不诋毁教师,主动与教师发展为朋友,为学生的发展共同发力。

参考文献:

[1]孙自强,彭正文.教师尊严的意蕴、沦落与重塑[J].教学与管理,2017(03):10-12.

[2][苏]伊·阿·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朱志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70.130.

[3]逯行,沈阳,曾海军,黄荣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本体、认识与价值[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21-27.

[4]陈刚.人的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179.

[5]周治华.新时代的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教师发展—“全国第六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理论观点述评[J].教育伦理研究,2019(00):431-444.

作者简介:陈丽菡(1995-),女 ,汉族,甘肃兰州,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陈丽菡

上一篇:实验教学初中化学论文下一篇:高校内部财务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