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新媒体技术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当前高校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内容相对滞后,方法比较单一,以及大学生自身国家安全意识不足等方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生态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生态安全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自从“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国家战略提出以来,中国的各个行业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和迎接这一社会变革。从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人们也面临同一问题,这当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本文试图从当前“互联网+”行动计划涉及的一系列概念和相关技术方面入手,分析“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引起广大高校安全工作者对“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视,开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

渐趋与世界接轨并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与时俱进地开始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宣布进入“互联网+”,这是中国的“互联网2.0”版本,这也意味着未来互联网将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生活方式。各行各业的人开始思考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什么方式去迎接它的到来,这其中又有哪些机遇与挑战,当然这些思考的人也包括我们——一群致力于高校安全的工作者。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15 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的21周年,中国如今已经有6.49 亿网民,5.57 亿智能手机用户,而且这一数字每年还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一文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4年我国企业开展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4.7%和22.8%,制造业行业比例较高(为38.4%和34.3%);到2014年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网购交易额2.82万亿元(近1/3为手机网购),同比增长49.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6%。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其中7 4 %为移动支付),同比增长50.3%。

与此同时,国外先进国家也先后提出了发展互联网计划,都认识到了发展互联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优先考虑的战略目标。例如,德国和美国为了强化其工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在2012年相继提出“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国家战略纲领[2]。

中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制订“互联网+”计划,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之后,有人做过梳理发现,李克强总理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的半年内进行了6次考察,涉及国有企业、创业大街、金融机构、社区、国家部委等,而“大众创业”、“改革”、“互联网+”等,都是李克强总理关注的“关键词”。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正式提出,使其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当“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的同时,也开启了人们的万众创新之旅。

我们看到“互联网+”行动计划虽然倾向于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但是作为一个发展思维路径,这一计划的提出大大地激发各行业对互联网的热情,人们唯恐错过互联网时代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发展机遇。因此,对从事高校安全工作的人来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或者更具体说“互联网+”行动计划背景下,为了实现高校安全工作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无法规避的话题,高校安全工作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寻找到立足点正是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特点

在开展这方面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对“互联网+”行动计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能看出,通俗一点来讲,“互联网+”就是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即互联网+传统行业,但是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入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3]。

首先,“互联网+”行动计划发端于且重心在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局限于产业领域,也就是说互联网的优势还会在其他行业当中得以体现,还会向各行各业渗透,导致各行业之间的深入融合。正是基于这一点思考,中国高校安全视域内的“互联网+”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其次,“互联网+”行动计划引爆传统产业对新的发展模式探索的热情,必然导致中国产业乃至中国各行业转型契机的出现,适时地抓住机遇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我们中国高校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

再次,可以预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引领一场传统行业的思维革命。例如,近些年,立足于创新、专注、迭代、极致的“互联网思维”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些关涉互联网发展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方式也一样可以为我们的安全工作乃至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最后,未來“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信息技术,可以预见未来的信息技术平台将延伸至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想象,未来有可能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网,互联网将不仅仅与中国产业深入融合,更会导致互联网和人的深度融合。

三、“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

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人财物比较集中,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涵盖了多个层次和多个维度,例如,从笔者为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来看就涉及国家安全等领域,所以说正是安全教育这样的安全纵深地带为我们实施安全教育“互联网+”行动计划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未来高校安全工作的趋势和必然选择,谁能抢占这一先机将会率先实现中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飞跃,从而尽快实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转型。

(二)中国高校“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实施安全

教育具有自身优势

从近些年蓬勃发展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思维与方式的产生,与互联网相衔接的创新模式开始进入高校教育领域,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于高校安全教育领域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随着高校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关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转型也显得日益紧迫。另外,依托中国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吸收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先天优势。显然,这些都成为中国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有利条件之一。

(三)高校实施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安全教育

前景乐观

以现有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看,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信息交流、物联网等技术在安全教育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1.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即大数据分析,是通过对累积的用户数据所提供的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的一门技术,这一技术或者这一理念可以为我们寻找安全教育的内在规律提供帮助,进而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2.信息交流。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信息交流还比较闭塞,安全教育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信息壁垒的存在已经严重滞后安全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可以预见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和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将打破这一弊端,未来校际间的安全教育将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些信息孤岛将进行深入融合。

3.搭建安全教育平台。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渐发展,互联网正在逐渐的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平台的安全教育课程将会逐渐面向学生进行开放,而且这种教育课程将实现校际之间的共享,从而大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逐渐改变高校安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3年开始增加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选修课,学生通过登录在线学习界面,修足规定的学时,并且通过网上在线的考试,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而且,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的在线教育从相对集中的学习转变成碎片化学习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的安全教育产品实现个性化的需求。

四、“互联网+”行动计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

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技术和新的工作理念,但是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互联网的出现或者说互联网时代下,即有很多机遇,但是也导致很多新的问题出现,笔者认为,尤其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领域创新意识和理论准备不足。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智慧地球、智慧校园理念的提出大大提升了高校工作的效率,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也将大大改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整体面貌。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日新月异和眼花缭乱的互联网技术,而是基于互联网或者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或支撑的互联网思维的一系列创新模式,显然当前高校的安全工作者还处于麻木状态,属于中國高校自己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还鲜有人提及。而且,未来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互联网+”可能会涉及具体经费投入、技术平台建设、课程标准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互联网+不可能建立单一模块,也不可能自行完成,它与高校信息化平台和智慧校园建设将成为一个整体,这需要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

实践工作理论先行,实践的创新需要理论的突破,人们僵化的思维习惯也是制约未来中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乃至安全工作的瓶颈。笔者通过一些检索发现,关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互联网+”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我们在搜集资料时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维理念,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还没有将目光转到这方面上,这也是笔者写这篇论文的初衷和目的,希望能够给从事高校安全工作的同僚们以借鉴,以期作为一块打开人们工作思路的敲门砖。

参考文献:

[1]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 [J].互联网天地,2015,(5).

[2]徐赟.“互联网+”:新融合、新机遇、新引擎[J].电信技 术,2015,(4).

[3]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 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

作者:王丙利 宋文滇

高校生态安全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探析

摘 要:新媒体技术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当前高校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内容相对滞后,方法比较单一,以及大学生自身国家安全意识不足等方面。我们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体系、拓宽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自身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内控力,多管齐下,多方协同,切实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策;探析

国家安全战略是定国安邦之道。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必要抉择,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高等院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明确了目标宗旨,指明了教学方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材〔2020〕5号)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又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校园做了具体的规定部署。当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然而,新媒体发展在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颠覆、价值观念渗透、社会秩序破坏等“软侵略”行为提供了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我国国家安全形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在国家安全问题日趋重要的今天,适时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总体国家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国家安全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也称数字化媒体,它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个人接收信息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快速便捷的平台、海量的信息、及时的更新,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网络中。

然而,新媒体为人们共享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挑战。军事方面,军事信息安全对国家总体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敌对势力通过计算机病毒、芯片攻击、“黑客”入侵、“蠕虫”程序、逻辑炸弹等手段,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实施攻击,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库,使电脑系统崩溃、重要资料丢失,以达到瘫痪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甚至使整个部队丧失战斗力的目的。经济方面,敌对势力可能通过入侵和破坏银行、交通、电力、能源等网络系统,造成国家经济瘫痪,或捏造传播影响股市、证券交易等有关扰乱金融秩序的不实網络消息,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可能利用网络的缺陷偷窃合同文件等商业机密,造成国家经济、商业信息泄密,使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方面,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一“无形杀手”,可能会对我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等问题妄加评论,歪曲事实。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网络传播语言、技术和资金等优势,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他国进行“软侵略”。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因而不可能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有科学系统的教材、固定充足的课时、专职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投入和一系列教学督导评价体系,不可能纳入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范畴,也就很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保证,在时间、空间上最终流于形式或干脆落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通过思政课和形势政策课来进行,而承担高校思政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代表的高校工作人员,他们构成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体力量。然而,通过全面考察这支队伍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尚存在这些问题:对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面对错综复杂、严峻多变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缺乏把握复杂局势的能力;部分教师比较推崇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不专心于教书育人,不注重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和政治素养;部分教师自身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把握程度较低,缺乏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能力等,这些都必然导致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效果低下。

(二)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内容相对滞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涵盖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等11种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了解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内容,对国家安全形成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然而,目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的国家安全形势和政策,少数高校教育内容还局限在政治、军事、领土等传统安全要素和传统安全保障,而忽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网络等新型国家安全内容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不能形成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虽然《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文件明确规定要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各学段具体的教育内容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还都处于观望状态,没有按文件要求开设专门的国家安全方面的课程,国家安全教育也多局限于看看电影、学学法律、听听讲座等。尽管高校开设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也开设了形势与政策、“两课”等思政课,但军事课的内容比较广泛,知识比较宏观,大部分都是介绍国防安全的,在大学生面临一些危害国家安全言论、行为时应如何应对等方面的教育显得比较空洞,而思政理论相关课程的教材中,涉及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又很少,这就造成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不完整、不规范,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基本理论的把握也只能一知半解,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仍以理论灌输为主,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比较少,也就是说,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供了平台。然而,虽然有些高校在开展国家安全观教育中已经尝试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手段,但对互联网这个网络教育阵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掌握还不够主动,“人—机”互动也不够通畅,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网络教育渠道不通畅,教师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家安全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理性引导,加之部分教师还不擅长甚至不会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的辅助促进作用。此外,高校尚缺乏一种国家安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很少有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陶冶熏染作用,张贴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宣传标语,开展一些针对国家安全知识、参与国家安全建设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这无不反映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手段、方式比较单一。

(四)00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不足,责任感不强

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也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點对象,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00后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是来自虚拟网络,上网如同吃饭,已成为他们每日必不可少的事情。然而,有些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无法区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对网络上错综复杂的信息良莠不分,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还有少数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易被错误思潮所左右。正是因为当前很多大学生不理解国家安全的真正内涵,不明白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要求,错误地认为维护国家安全只与国家、军队有关,与自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导致安全防范能力弱、网络泄密案多发等一系列问题产生。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协同方显其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去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的对策方案。

(一)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且负责任的专职教师队伍,是全面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要尽快建设一支既具备军事素养又有扎实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功底的教学队伍,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才能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一是加强高校“两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两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向大学生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者,更是提高学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高校要明确选拔标准和要求,选拔那些政治信仰坚定、教学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来担任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工作。二是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直接沟通、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老师,是学生最信任、最依赖的教师群体,也是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核心队伍,他们的学识水平怎样、品德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和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为此,必须坚持科学选配、高效管理、有力保障等多项措施,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强涵盖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学校管理、后勤服务等队伍的建设。国家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三全育人”原则,让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出浓厚的国家安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二)构建科学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

2020年9月《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为高校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起科学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开设好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

一是转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理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用最新、科学的国家安全综合理论武装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大学生树立起最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构建高校国家安全综合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严格以《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依托军事教研室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或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两课”等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也可通过讲座、参观、调研、体验式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教育,进而构建出高校独特的国家安全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坚持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与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相统一。一般来说,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只强调政治、军事、领土等传统安全要素,这显然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不相适应的,高校既要对大学生开展传统国家安全内容的教育,又要开展并健全非传统国家安全内容的教育,构建出集“传统”与“非传统”等11种安全于一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宽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总体思路应采取主渠道、多渠道并行,即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和发挥课外活动的有益辅助作用。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或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两课”等思政理论课课堂,传授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创新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选用战例分析、情境模拟、研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忱。二是营造校园国防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除课堂阵地以外另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阵地,高校应根据本校的校园环境来营造一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氛围。如,张贴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横幅标语;开展国家安全主题演讲;组织国家安全知识征文比赛;邀请专家做国家安全方面专题讲座;开设国家安全宣传专栏或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三是开展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使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活化”,从而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如,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社会调研;组织大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军营开展一日国防安全体验活动等,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当前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创新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方式。新媒体特有的实时性、互动性、便捷性、高效性,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例如,为大学生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项网站,提供丰富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学习资源;开发诸如“学习强国”之类的国家安全教育App等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科普国家安全知识,上传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或有关国家安全的军旅影视作品等,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扩大国家安全教育的受众面和普及度。

(四)提升00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内控力

00后大学生是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点对象,其网络道德素养水平和国家安全观的建立是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2]。因此,我们必须从00后大学生自身的素养入手,提高他们的思政素质和网络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内控力。

一是加强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政素质。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端正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主导权的认可,经过思考并实践,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觉践行国家安全行动。二是强化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素养等课程建设,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形势专题讲座、网络道德辩论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把积极、理性、客观的声音发出来,让他们从国家安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的心理素质。如,建立大学生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并向大学生宣讲介绍这些监管机制,以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违规违法行为,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可预见性。

参考文献:

[1]虞璐.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

[2]刘伟,段凯露.95后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3).

作者:陆海燕

高校生态安全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安全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路径

摘 要: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安全的成长,关系着高校能够稳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必须结合新形势,树立新思想,凸显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采取新措施来切实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主体性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安全的成长,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要结合新形势,树立新思想,采取新措施来切实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新時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00309亿元,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甚为忌惮,不断利用好莱坞电影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输出,频频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与我国争夺话语权。在经济上不断提高贸易壁垒,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持续不断。社会上多元价值观开始显现,功利化、泛娱乐化影响着社会上的年轻一代,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高校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产生潜在的影响。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在给公众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因传播谣言、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深深毒害着大学生,网络环境生态急需净化。

(二)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优点,但他们也普遍存在独立思考能力弱、从众意识强、生活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等缺点。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警惕性不高,缺乏识别危险的能力,缺乏面对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没有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缺乏创新,在教育机制、队伍建设及教育效果上明显滞后于时代。

1.安全教育机制尚不健全。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集中统一领导的安全教育体系,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况,工作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明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的学校工作是“阵风式”,无法做到常态化进行。有的高校缺乏工作监管机制及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安全教育效果得不到保障。

2.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明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日常工作大部分由辅导员及安全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来做。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专业人做专业事”是一项工作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而绝大多数辅导员是非安全相关专业的,再加上平时缺少专业化的培训,辅导员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及安全技能无法满足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需要。此外,在安全教育上,高校还没有形成教育合力,个别任课教师片面地认为安全教育只是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对学生逃课及课上异常言行缺乏关注和关心,这就容易失去提早识别危机的机会。

3.安全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在教育载体上,部分高校还停留在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传统、单调的载体上,缺少使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意识。在教育内容上,部分高校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高校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没有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导致安全教育内容陈旧,学生不爱听。在教育环境上,部分高校没有积极营造“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没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导致辅导员、大学生不重视安全。

二、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准确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创新改革、破解难题,抓住“完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工作主线,持续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有效整合安全教育工作资源,全面提升安全教育整体水平。

(二)工作原则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求实原则。坚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安全生活的需求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2.层次原则。在安全教育中坚持集中指导及个性指导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指导工作。

3.主体原则。坚持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来,积极为学生参与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4.示范原则。坚持发挥学生自律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大学生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地位分析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主要面对大学生来开展的,因此大学生是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待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安全教育主要是面向大学生进行的,他们是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独立和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工作时要有针对性,不盲目,不笼统,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让学生产生抵触思想或抵制行为。

(二)要围绕大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工作

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要立足于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

(三)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高校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上的参与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四、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的路径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占据主体性地位。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上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但由于当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高校必须要正视这一现状,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安全教育机制。

(一)建立学生自律自治组织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中,首先就要为他们创造一定的实现条件,为此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自律、自治组织。学生自律、自治组织的内部机构设置,需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并根据功能实现情况而设置。如设立治保部、生活部、纪检部等专门寝室卫生的检查工作;设立信息部、调研部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学生思想动态及学生住宿情况信息;设立网科部、宣传部等负責安全文化建设;设立办公室、人事部负责组织内部人、财、物的管理。此外,还可以设置楼长、楼层长,构建楼长—楼层长—寝室长的垂直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传递。

(二)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提供相应保障

学生自律自治组织要想充分发挥在安全教育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自”功能,高校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在组织保障上,应建立完善的章程、制度,促进自律自治组织日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促进高素质学生积极加入组织,从而保障管理人才的稳定。在物质保障上,高校要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设置专门的办公室,购置相应的办公设置,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的指导

高校要加强学生自律自治组织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工作,建强学生干部队伍,教育引导学生干部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学生刻苦读书学习的能力、寝室管理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寝室长的指导

为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寝室长的思想引领及服务学生作用,以此来促进安全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首先在学生寝室长的选拔上要选择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有服务同学、服务学校的意识,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其次要明确学生寝室长的工作职责,要及时反映本寝室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异常行为情况,做到安全信息的及时传递。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建芳.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

作者:张建双

上一篇:药事管理学教学法论文下一篇: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