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专业的论文

2022-04-17

摘要:作为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补充——作业成本法主要用于企业的内部决策,如果应用得当,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对其生产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着重分析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中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有效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具体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一些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本会计专业的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本会计专业的论文 篇1:

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本核算与分析》的课堂教学

摘 要:“成本核算与分析”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一门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本核算与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与分析;课堂教学

《成本核算与分析》课程是“成本核算岗位”的支撑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它应用于企业,并突出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内容,有极强的实践性、灵活性。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成本分析的方法;具备处理成本核算业务的专业技能,具备基本的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本核算与分析”的课堂教学。

一、符合职业化特征的课程设计理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先行条件

在教学中,首先是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改总目标,基于成本核算岗位的就业导向,以工学结合作为设计原则,推行模块化教学,让学生以“岗位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是整合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灌输的模式,教学内容由按知识体系编排转变为按能力本位组合,即按照成本核算岗位能力的训练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及设计,按照从单项成本核算任务到成本核算工作全过程;从信息加工、整理到信息提供与利用的顺序,借助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并且能够按企业管理的需要编制成本报表,进行相应的成本分析,为相关决策服务。

二、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成本核算工作具有极强的实务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这就需要从业者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出符合该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并予以实施。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的着力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提高职业能力上,既要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更要让学生养成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的判断力,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方法,具备应变能力。

(一)指导学生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路径

由于本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涉及到了诸多分配方法和大量计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制造企业因生产不同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它们又因自身情况的不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会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方式运用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误入各种方法的机械学习中,不得要领、顾此失彼,把握不住事项的业务本质。最终,他们即便花费很大力气掌握了某种分配方法,也只能是生搬硬套而不能融会贯通,更不要说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比如在学习要素费用分配的内容时,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改變传统教学中从例题到公式再到练习的模式,而是把实际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借助日常生活中处理类似事务的办法摸索、总结出共性内容——谁受益谁负担、收益多负担多、何时收益何时负担的原则,进而把费用分配的通用公式推导出来,即:某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该项费用/选择的分配标准。这样,无论是分配材料费用,还是分配燃料和动力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等,学生都能掌握到处理问题的思路,做到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用适合高职教育的项目教学法,将实际成本核算工作整合为不同的教学项目,并且在每个项目下又分设教学单元,通过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任务。

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通过设置工作情境,使学生以“岗位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将大量枯燥的成本会计理论揉合在实际工作任务之中,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会计人员在成本核算中所需的必备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学习、研究工作方法,从而强化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应变能力等,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注重仿真案例教学,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学生们没有制造业的实习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基于上述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资源,如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图、网络视频资料等增加学生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以便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案例选取上,力争以企业的实际成本核算业务为背景,创设系统反映成本核算流程中的典型业务和工作过程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实操感。我们注意引入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且学生能够容易感知的实际工作案例,比如自行车、摩托车内胎成本的计算案例、圆珠笔和碳素笔成本的计算案例、苏打饼干和曲奇饼干成本的计算案例、富强粉和标准粉成本的计算案例、办公桌、椅成本的计算案例、胶囊和注射液成本的计算案例等。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通过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工作方法,更要让学生养成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方法,具备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变化。

作者简介:

陈向红(1966.11—),副教授,会计系,研究方向:高职会计理论与会计教学。

作者:陈向红 王巧云 温月振

成本会计专业的论文 篇2:

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研究

摘 要:作为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补充——作业成本法主要用于企业的内部决策,如果应用得当,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对其生产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着重分析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中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有效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具体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应用;成本动因;保障

引言

作业成本法是由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教师和汤·约翰逊教授共同创立的。这是一种基于传统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在传统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直接人工或机器工时,在品种较少或者间接成本数额不大的情形下较为适用。但是,随着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直接人工成本的比重大大下降,而间接成本的比重却逐渐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间接成本的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渐渐地失去关联性,这使得以直接人工成本为间接成本的单一分配标准,严重扭曲了真实的成本,产品成本严重失真。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成本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具备以下特征的企业:作业类型较多且作业链较长;同一生产线生产多种产品;企业规模较大且管理层对产品成本准确性要求较高;产品、客户和生产过程多样化程度较高;间接或辅助资源费用所占比重较大等。

一、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的执行程序

通过对实践基地相关企业的调研,可以把各个企业在实践中具体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执行程序简单概括为以下步骤:

1.建立资源账户并对接传统的会计总账数据;

2.确定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

3.对企业作业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

4.确立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

5.确认作业成本动因;

6.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缺乏高层领导的支持

作业成本制度执行之初一定要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因为他们的领导力会激励所有的员工主动去适应这场变革。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要用作业成本法来取代传统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传统成本法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直接与外部报告对接;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加全面的产品成本信息,揭示传统成本法在不同产品之间互相补贴的现象,能够帮助领导层深刻认识那些高成本的产品是否真的高,成本数据有没有被扭曲,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越走越偏。

2.专业人员和专业化软件缺乏

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实施需要获取大量的基础数据,并且要进行收集和归类整理,以备进行后续的成本分析。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必须深入基层的生产车间,指导基础数据的抓取工作,解决他们的疑惑,获得直接的数据资料。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专业化的财务软件,而部分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软件方面是缺乏的。

3.投入成本高且风险大、实施过程中工作量较大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离不开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作业成本法的设计和执行应由具有综合职能的管理小组负责,而不能只由会计部门负责。这个小组的成员应包括各个部门的代表,这些部门将使用作业成本制度来获取资料。一般来说,该小组除了包括训练有素的会计人员之外,还应包括来自市场营销、生产、工艺设计和上层管理部门等的代表,并可能由一个通晓作业成本法的外部顾问作为小组的咨询顾问。所以,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细致而艰难的任务。

4.作业中心的选择及成本动因的确定较难

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首先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作业成本法是为了更加精确的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心,进而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两次分配的过程,需要找到资源动因和作业动机。制造业企业的前期准备、生产工艺、售后服务等所有消耗资源的环节,都需要被划分清楚作业中心,这样企业的作业就会分为很多种,并且情况复杂。在寻找作业动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选择成本动因不客观,再加上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会出现既得利益的相关人员不愿提供数据和配合等问题的出现,那么成本动因的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确定较难。

二、作业成本法有效应用的保障及对策

经过对上述制造业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应用过程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以下有效实施对策,以供企业借鉴,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应在前期对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自上而下地静下心来,上层领导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保障,全体员工结合自身工作内容和生产流程,把作业中心进行合理的划分,思索资源是怎样被消耗的,其根本动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但有领导的重视、财务人员的专注,更是其他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积极参与,一起探索。

(二)提高管理层认识,制度层面有保障

领导层的支持是作业成本法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当企业的领导层能夠结合企业长期战略进行对作业成本法的实践,将企业的成本管控上升到战略高度,那么无疑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将是大有裨益的。

企业应在作业成本制度执行之初就得到高层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因为他们的领导力会激励所有的员工主动去适应这场变革。需要强调的是,并非要用作业成本法来取代传统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传统成本法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直接与外部报告对接;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加全面的产品成本信息,揭示传统成本法在不同产品之间互相补贴的现象,领导层可清晰地看到每种产品更加真实的成本,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在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会产生大额的费用,比如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费用、IT技术人员的招聘与选拔、新的信息技术系统的升级等等。若管理层只看到这些眼前发生大额费用望而却步的话,那么这将是作业成本法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所以,需要管理层积极主动得接受这一方法的先进性、精准性、了解其优势和后期的受益情况及现实意义。

(三)专业化资源的技术支持,规范基础数据的归集

专业化资源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专业化人才的支持和专业化软件的技术支持。企业应拥有较完善的财务共享中心,能及时抓取所需要的成本数据。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并相互协调配合,建议企业适当引入车间业务层面的现场高端技术人才。

同时需要多维度多层面获取大量的基础数据来支撑,而后进行收集和归类整理,以备后续的成本分析。然而这些所需的基础原始数据通常是要从各个生产车间的 IT 人员那里获得的。所以,财务人员还深入基层的生产车间,指导基础数据的抓取工作,解决基层人员心中的疑惑,获得直接的数据资料。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保证执行的整个作业成本法流程里,最为重要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后续的作业中心、责任中心的建立、成本动因的选择,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建议国家层面设计研发出一套适合制造业绝大多数企业应用的作业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其标准化程度,进而与外部报告接轨。

(四)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实施过程顺畅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离不开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业成本法的设计和执行应由具有综合职能的管理小组负责,而不仅仅是会计部门负责。这个小组的成员应包括各个部门的代表,除了包括训练有素的会计人员之外,还包括来自市场营销、生产、工艺设计和上层管理部门的代表,并由一个通晓作业成本法的外部顾问作为小组的咨询顾问。

(五)科学确定作业动因,明确作业中心成本责任

一般来说,根据企业生产流程来确定成本动因是最佳选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项作业成本动因可能会有很多种,最相关的动因可能面临种种困难,往往难以确定。

成本动因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多样性;②相关性;③计量成本。从成本核算看,成本动因越多其核算精确度越高,但成本核算系统实施的成本也可能越大。研究表明,成本动因数量应控制在6—9个之间。

企业在实践应用中,在选择作业动因时不能过少,因为这样会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但也不能过多,这样会使计算过程过于繁琐,违背成本效益原则,不要一味的追求精准性。要考虑实际情况,比如某些作业的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可寻找其他逻辑清晰、便于统计的作业动因来替代。

(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

因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与操作较为复杂、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划分、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成本动因的梳理和确认等均需要耗费比传统成本法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所以,采取激励机制,对于员工增加的工作量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报酬、对于在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提出有好的建议、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或发一定数额的奖金。这样,员工在努力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避免了推行作业成本法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全面激发了工作人员参与管理工作的热情,为作业成本法的顺利推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献:

[1]  杨佳祺,作业成本法在弹簧床垫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9,(3):271-273.

[2]  查尔斯·T·亨格瑞,斯里坎特·M·达塔尔.成本与管理会计(第1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6-137.

[3]  雷·H·加里森,埃里克·W·诺林,彼得·C·布鲁尔.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41-160.

[4]  吴波.作业成本法在医院病种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7,(12):37-38.

[责任编辑 本 然]

收稿日期:2019-08-16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建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018021000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莎(1982-),女,河南焦作人,中级会计师,中级经济师, 从事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研究。

作者:段莎

成本会计专业的论文 篇3:

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实施的障碍及对策

【摘 要】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劣和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竞争态势与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都在尽最大的努力选用适用的、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以求降低成本、挖掘更大的利润空间。文章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障碍,提出了合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1.概述

1.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的概念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成本对象(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发生原因,把费用的分配与导致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进行分配。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主要适用成本项目范围广、种类多,核算成本所占比例较高、数额较大,内部作业中心相对独立,每一个作业中心能主动地、有能力地提供作业成本法所需的准确数据的企业。

1.2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迅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小批量、多样化生产;企业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组织程度差;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人员(含财务人员)较少。

2.影响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的障碍

2.1观念与认识障碍

中小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障碍是观念上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成本管理会计本身的认识不足及对传统成本的局限性认识不够。由于作业成本法是近十年产生的新的理论方法,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主和经营者不懂作业成本法,有些人虽然了解作业成本法,但对作业成本法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行作业成本法成本太高;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区别不大,不过是多了几个分配标准。这种简单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是没有看到作业成本法的实质和精髓。

2.2科技水平相对不高,技术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能将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的中小企业为数较少,企业整体装备水平仍很落后,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目前在中小企业实施适时制和弹性制造系统还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

2.3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实施缺乏实现工具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大型企业已经普及,但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为数较少。而作业成本管理中需要比传统会计更丰富的信息,他是建立在大量的计算上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电子数据处理环境正常获得。例如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的归集、分类,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计算等。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离不开应用软件工具的支持。而我国企业财务软件开发水平低,基本停留在提高核算效率和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方面,还未形成采购、生产和成本管理综合经营管理的系统化。特别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更少,而适合作业成本法的财务软件更是少之又少。手段的滞后,对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困难重重。

2.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尽管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近年来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中小企业,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少之又少,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难以保证其有效实施。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模式进行会计处理,十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同时,具有协调与成本计算有关的各部门之间关系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不多,这种状况,对于较为复杂的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应用,无疑产生了制约作用。

3.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3.1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形成共识

首先,必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实质。作业成本法是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变革,是成本分摊方法科学化的体现,它摒弃了传统的主观武断、简单化的成本分摊方法,采用理性的、细致的、科学的态度分摊成本。确实,作业成本法要比传统成本法消耗更多的费用,但作业成本法需要适当的投资而不是巨大的投资。据有关资料统计,作业成本法的投入相当于中小企业中较大企业(大约500名雇员)销售额的0.1%,较小公司(雇员少于50名)销售额的0.3%,与利润相比,其投入微不足道。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同样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其次,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以及作业区流程的分析、重组和改进,涉及到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也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参与。因此,要取得单位高层管理的认可和有力支持,高层管理者应认识到作业成本法不是一个短期的、静态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变革性的过程,需要时间、努力和耐心。同时也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中小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3.2加大对技术的投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逐步的发展壮大,也不断地加大技术投入。《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的颁布实施,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以改善,而中国加入 WTO 又给中小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的引进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因此,中小企业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应不断加大。

3.3开发作业成本法软件

软件具有将复杂方法简单的功能,开发作业成本法软件,特别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作业成本法财务软件,将有助于减轻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工作量,降低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难度。

3.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对中小企业,要实施作业成本法系统,仅仅有先进的会计系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作业成本法管理的严格性。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方面,应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计算机以及其他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掌握会计知识,又懂得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设计与性能。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郑秀秀.作业成本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会计之友,2007(15).

[3]曹向屯.论作业成本法[J].经济师,2006(09).

作者:刘璐

上一篇:高血压情景教学论文下一篇:走世界历史之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