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17

摘要:标准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培育名牌产品、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标准化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标准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1: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标准化的动力因素

摘要: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总是在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主体一定的动力支配发生的,企业标准化同样需要相应的动力来推动、加速和保持,推动企业标准化的外在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作为企业标准化适应外部环境或动力场的外部动力因素,主要有市场需要和市场竞争、技术壁垒和企业技术联盟等,内在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对企业标准化活动起推动作用的综合因素,包括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经济利益和科学技术进步等。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动力因素;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驱动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强调企业要直接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从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外部环境来看,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成为企业标准化的根本动力;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满足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企业标准化的基本动力之一;企业对外贸易活动中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也构成了企业标准化的动力因素;企业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通过企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实现实力倍增,以维护共同利益,也是企业标准化重要的推动与支持力量,从企业内部实施标准化的情况看,企业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是企业标准化内在的基本动力;满足企业内部科学化的管理需要企业标准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标准化重要驱动因素和信息源泉。

1外部动力因素

1.1 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

从本质上说,市场是企业标准化根本性的源动力,如果说市场是企业标准化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那么市场需求则是企业标准化活动的基本起点,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规模时,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思路,并引导企业以此为导向开展标准化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标准化的拉动和激励,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价值观更加多样化,企业标准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企业提供给消费者公平、透明的信息,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标准作为国际性保护消费者的手段,企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如果把市场需求称为企业标准化活动的原始动力要素,那么市场竞争是企业标准化的续进动力要素,市场需求引发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企业的标准化成为可能,市场竞争则促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进行更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市场竞争对企业标准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迫使企业快速收集情报资料,准确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技术开发作好前期准备,在无情的挑战和裁决面前,企业不得不关心市场信息,关心自己产品的质量处于什么水平,产品品种、规格是否适合用户的需求,价格是否合理等等,通过对这些情报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掌握,企业就能做到知己知彼,进一步地确定技术开发的方向、任务和要求。

2)强迫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费用支出,降低产品成本,同时企业也要更新思路,挖掘潜力,不断使产品更新换代,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尽可能使生产符合市场需要,如果市场竞争不够,企业就会失去市场压力,造成标准化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3)改变人们的观念,增长技术开发者的才干,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压力变为动力,在竞争的实践中树立起新的观念,而企业也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职工的素质,特别是职工的科技素质,职工也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学技术、学文化,提高文化知识和操作水平,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为企业进行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

1.2 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标准按其性质可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种标准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无论是推荐性标准还是强制性标准都必须在政府行为的推动、政策的鼓励和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才能实施、运行和发展,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建国初期,我同企业标准化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以政策和法规的手段加以保护,形成有利于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不仅得到充分发展,而且逐渐纳入法制轨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标准化的工作正逐步得到完善和健全,这与政府宏观调控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密不可分。

健全的法律环境为企业的权益提供保护,对于企业的标准化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英国之所以率先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它的专利法案对企业标准化的推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完善市场、建立健全法律环境和发展经济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动因素。

1.3 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

技术壁垒主要表现在,如果出口产品或服务不符合进口国所制订的技术标准,那么出口国就要为满足这些技术标准而增加技术投入或额外开销,从而为出口国制造进入壁垒,达到削弱其竞争力的目的,虽然标准的制订会导致技术壁垒的形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技术壁垒也可以成为企业标准化的动力因素之一,因为技术壁垒的存在有利于激励出口国企业加强对技术水平、产品档次的重视,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出口量和目标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实现出口国技术标准向进口国技术标准的靠拢,由此可见,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壁垒只是时间上的相对性,出口国的技术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出口国的技术水平达到进口国所制订的技术标准水平,此时的技术标准再也不会成为技术壁垒,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壁垒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对于具体的技术标准,其作为技术壁垒是有时间限制的,在出口国不能跨越或相对于出口国来说要支付更高成本和代价的时候,才表现为技术壁垒,技术壁垒的跨越、出口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引发进口国制订新的技术标准,因为出口国在进步的同时,进口国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客观因素如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技术标准也自然提升,而不会永远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新的技术标准又会形成新的技术壁垒。

以标准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一方面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标准化工作在稳定的秩序中进行,但是,企业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标准化,才能形成有利于标准化建设的市场准入机制,反之,只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1.4企业联盟和技术联盟

企业之间往往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又进行合作,以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创新落后企业而言,技术标准是致命的武器,对创新先进企业而言,技术标准是获得更大利益的手段,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竞争战略作用在标准化建设上就体现为企业在开发和研究标准时通过技术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为了在信息技术标准中争夺主动权,企业力争通过这种联盟方式实现实力的倍增,所以,企业和企业间的技术联盟是标准化建设重要的推动与支持力量。

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开放式过程,一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所以一个或几个企业如果能具备组建联盟的号召力会更有利于标准的运作,如果这种企业间联盟和技术联盟可以高效、规范地运作,其效率就不是企业单枪匹马作战所能比拟的,当代移动通信系统大都参照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协议设置开放系统和标准接口,允许由多个厂家提供设备,有利于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促使价格下降,有利于网络的设计、建造和互联互通。

国内企业制定、推广和组建技术标准联盟,以信息技术企业为主导,采用开放的工作原则和运行机制,顺应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国内外企业分工协作的整体优势,推动了信息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在继TD-SCDMA成为中国标准之后,包括Linux、数码相机、闪联、IPv6、AVS、RFID、高清碟机等行业都先后由信息产业部或相关机构牵头制定了中国标准,目前已有6个标准体系的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具备产业化的基础,北京市科委赞助的《北京信息技术标准战略与策略研究》提出,联盟是信息技术标准实现产业化的解决之道,报告认为,联盟的组建有助于标准的研发和推广与完善,有助于完整产业链的建设,闪联标准工作组组长孙育宁认为,在联盟的推动下,闪联产品的批量上市推进了闪联标准在市场化、商用化进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而TD-SCDMA产业联盟的代表,大唐移动总裁助理杨贵亮表示,TD-SCDMA产业联盟是TD,SCDMA进一步走向产业化成熟和商业化成熟的重要阶段,由于在联盟里面实现技术平台共享,降低了新技术产业的门槛。

我国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通过单个企业的技术与之抗衡,制定、研发、推广自己的企业标准,面临很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技术标准企业联盟刚刚起步,在内部运作上缺少经验,又面临国际上其他标准的竞争,所以,运作企业间的技术联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心和实质,考察国外经验,采用企业联盟的形式来联合主导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内部动力因素

2.1经济利益驱动

由于企业标准化发展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以此获得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从根本上说,企业标准化内在的基本动力在于,不断降低成本,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的的最终实现靠企业在产品实现的整个过程和一系列环节中具体体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成本和保证质量,企业必须在降低成本同时又能较大程度满足客户消费趋于个性化的需求,以赢得市场,因此恰当选择企业标准化的水平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为了保证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高效和高质量,必须注重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产品在设计开发中对产品设计起点的要求,对产品设计质量、可靠性的要求,对加快产品的设计速度和设计周期等要求,都迫使企业必须重视标准化建设,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中要发展产品品种,必须有标准化来优化产品结构,因为企业标准化提供了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加速产品开发的基础与手段,同时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依据,有效的标准化还能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从相同的生产线设计中得到大批量生产的效益,所以,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对标准化的追求构成了企业标准化的动力支持。

在产品制造环节,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检测技术才能实现产品标准化中高水平的技术性能要求,加强工艺纪律、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的标准化、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工时定额的标准化;制造技术现代化,实现精益制造、敏捷生产的基础是生产过程标准化的具体实施;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技术协调是发展和完善企业标准化的重要条件,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专业化,更谈不上高质量,高速度。

企业产品在满足和体现产品设计要求,保证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视,对企业标准化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日本把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关系看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称“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是标准化的支柱”,因此,日本在生产过程中把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结合起来,强调预防为主,要把不合理的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他们的口号是:“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最后检查出来的”,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并且用标准形式加以明确规定,进一步推动了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整体配合协作能力,对企业标准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提高企业素质,有利于标准的实施和企业内部建立标准实施监督与自我约束机制,标准实施监督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企业标准体系各类标准的有效实施。

市场的需求是综合的,当企业与社会目标可能发生冲突时,企业会适度考虑社会目标,当其他目标对企业来说更有价值时,一个企业会宁愿放弃一部分利润而追求其他目标,因此企业标准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消费者的和社会的利益,安全、卫生、健康和环境保护等强制性内容必须成为企业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加以贯彻,使企业的利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组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标准化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生产活动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环节的协调一致,并且需要一些外部企业和协作单位的协同合作,为了确保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步调一致,就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多项标准,建立最佳秩序,以取得最佳效益,最终为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发展服务。

2.2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现代意义的企业标准化同企业管理制度相伴而生,企业管理在生产组织上需要分工、专业化和技术协调,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工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都必须保证技术上的统一性,标准化正是适应了技术的统一性,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着连续性和一致性。

具体说来,用标准把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衔接起来,使上工序满足下工序的要求,使零件能满足整机的要求;用标准把企业同国内和国际市场连结起来,不仅使企业的需求易于得到满足,而且可以依据比较成本原理实行全球采购,获得较高的经营效益,可见,管理效能的提高是以技术统一性为前提的,而技术统一性是通过标准化建立起来的,管理的其他基础工作,也同标准化有着密切关系,例如,计量工作中使用的标准器具和检定规程等,本质上也是标准;测试和化验分析工作不仅以标准为判断的依据,而且测试和分析方法通常也是标准化的;定额,无论是工时定额还是材料物资的消耗定额或以标准为基础或以标准的形式存在;至于管理信息化工作,从信息的分类、编码、代码,信息符号和图形,信息的记录和交换,汉字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与维护,程序语言和数据库,网络互联和设备兼容直到信息安全。都需要相关的标准支持,可以说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企业的管理工作是企业标准化生存的土壤,企业标准化因科学管理的普及而获得发展机遇,企业管理也由于借助企业标准化方法奠定了它坚实的科学基础。

现代意义的企业标准化同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企业标准化和科学的企业管理是协同发展的关系,才形成了企业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如: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保证信息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为目的管理体系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还有与生产和服务的社会道德有关的管理标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和新趋势。

企业标准化在企业管理领域作用越来越引起管理界的重视,表明企业标准化的管理功能已表现出来并被人们认识的结果,企业标准化正是满足了企业管理经验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需要,成为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动力。

企业通过标准化工作把日常的、大量的、重复发生的事物加以规范之后,管理者才有可能从琐碎的事物中脱身,实行真正的例外管理,才有精力和时间研究和思考事关全局的要害问题,从而提高领导者的战略眼光、卓越的见识、运筹能力和决策水平,反过来,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进程,使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3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进行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和信息源泉,科技进步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呈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一技术创新一市场需求或社会需求”的链式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企业的标准化建立起新的平台,使企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企业要生存发展、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必须时刻注重企业科技发展状况,许多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积极从事基础性技术的研究,目标并不是在近期内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而是为了赢得未来的竞争,建立、改变或维护行业的技术标准。

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是为了获取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标准化的动力,把每一项产品、工艺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开发作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积累技术知识的手段,是保证企业技术优势的必要途径,如果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采用了自己公司的产品技术,公司的产品技术则会在市场上具有独占性,这将为公司扩大市场、保持技术领先打下基础,并可直接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只有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作用,推动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才能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也是企业推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标准化工作的全部意义体现在为社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上,它通过统一的规范、有序的操作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机制并没有完全成熟,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发展,是企业正在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加以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政府正加大力度从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各个方面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焦贺娟 金 涛

标准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2:

试论襄阳市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摘要:标准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培育名牌产品、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阐述了襄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现状,从标准化意识相对欠缺;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结构不合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机制不够完善三方面分析了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化战略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策略,认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我市标准化战略,必须不断增强标准化意识,规范标准化组织建设;推进标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多举措推进标准研制工作,注重行业联动。希望能为我市标准化战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标准化战略 组织建设 服务 行业联动

0 引言

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就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对标准化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和目标要求。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做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精神,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推进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 襄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襄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以“质量兴市”活动为契机,结合经济转型过程加强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主导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市质监局会同市农业局、市农科院等单位,制定发布了襄阳市级地方标准60余项,其中有7项已上升为湖北省地方标准。全市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全市已有5家企业被评为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全市己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省级物流和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个,已有5个农产品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仓储技术与管理分技术委员会于去年落户襄阳。通过标准化建设,目前已成功催生出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53个,名优产品产值达200多亿元。标准化建设的强力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1.2 襄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标准化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标准化意识相对欠缺。在我市的一些企业中,很多存在着标准管理粗放、标准化意识差、产品标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一些企业管理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较为肤浅,没有将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我市现已制定国家省级和市级标准有共70余项,其中农林、机械等共2大类,仅占中国标准分类划分的24个类别的0.8%。其中,农业类标准占标准总数的95%,工业类标准占总数的5%,农业标准居多,工业标准较少。采标率较低,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主导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只有80%。技术标准水平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一些领域还缺乏规范的标准,未建立起第三产业标准体系,标准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我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推广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与整体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标准技木委员或分技术委员会落户襄阳只有一个,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为落后。

三是全面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建立起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全面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激励考评机制。缺乏充足的标准化工作经费,标准的技术内容得更新速度较慢,采标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同时也影响了标准技术人才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2 襄阳市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意义和优势

2.1 襄阳市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当前,努力提升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加快标准化战略的推进,努力抢占行业高端,推进我市经济的新一輪腾飞是当务之急。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谁掌握了标准,谁就在现代经济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对于一些专业技术领域来说,市场需求加大虽然能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只有技术领先才能造就企业在行业内的永久强势。襄阳要实现工业立市、科技兴市的跨越发展目标,抢占区域竞争发展制高点,只有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才能牢牢把握技术主动权,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才能全面应对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

二是有利于为产业竞争提升提供技术保障。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推进标准化战略能够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快速扩散;标准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通过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2.2 襄阳市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的优势

当前,我市产业具备较强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规模以上的企业大幅度增加,己形成了九大支付产业,企业标准注册、备案、采标数不断增加,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采标率已大幅度提升;服务行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较为深入;国家级、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龙头企业”试点单位逐年增加;标准信息机构收集了3万余份国内外标准及资料,并与国家及部分省市建立信息网络,可以为社会提供WTO/TBT通报、WTO/SPS通报、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监督信息服务功能。上述因素为我市加快推进全面标准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襄阳市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现途径

3.1 增强标准化意识,规范标准化组织建设

思路决定出路,转变观念是前提,必须加强标准化意识的培养,拓宽标准化宣传渠道,借助网络、报刊等媒体强化标准化宣传,努力营造整个社会良好的标准化工作氛围。健全完善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机构的战略协作,培养一批标准化工作的人才。依托行业、企业和专业技术机构,规范完善各行业的标准化专家库,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努力发挥我市的行业协会覆盖面大,运行机制相对完善等优势,加快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推进工作。政府应对企业积极参与标准战略进行引导和鼓励,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我市优势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承担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动权,组织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及工作组(WG)工作。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尽快培育和组建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标准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3.2 推进标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一是稳步推进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襄阳市标准信息馆和标准化人才库,加大标准信息化建设力度,由政府主导,出台建立集标准采集、加工、研究、培训、服务、交流于一体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政策,为企业实施自主创新、开拓市场提供快捷有效的标准信息技术支持。逐步建成摩擦材料产品检测中心、食品检验中心、纺织产业检验中心、汽车零部件(轴承、前后桥万向节)检测中心和有色金属(铅及铅合金)检测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室,让这些实验室成为服务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二是不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服务机制。加强与WTO/TBT省中心站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收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进口国标准和WTO/TBT信息。定期向企业通过WTO技术性贸易措施,使相关企业都能够及时得到通报信息。针对企业和行业协会,拓宽标准化意见采集渠道,及时收集企业和行业的反馈意见,为相关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3.3 多举措推进标准研制工作,注重行业联动

发挥我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及军工企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科研方面的优势,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和检测机构协作,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过程,结合我市产业现状,争取尽快制订一批技术先进、科学合理、适度超前、操作性强的地方标准,在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协调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标准。

重点推动我市汽车、纺织、电力、食品、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标准研制,对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可尝试制定“联盟标准”,整合产业联盟的力量,推进产业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通过加大工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行业。同时要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服务业、农业、标准化工作、安全、卫生、健康、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推进步伐,以“整体联动、重点推进”的原则不断推动我市标准化战略快速、稳步实施。

总之,针对我市标准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标准化建设思路,努力借鉴国内外标准化战略建设优秀经验,增强标准化意识,规范标准化组织建设;推进标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多举措推进标准研制工作,注重行业联动,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过程不断改进,才能促进我市标准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和实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柳慧.论标准化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措施.《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12)

[2]韩汉君,曹国琪.现代产业标准战略:技术基础与市场优势.社会科学,2005,(1).

[3]陈锦汉.发达国家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启示与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08).

[4]魏萍.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04).

[5]杨辉.关于中小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有关问题的探讨[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03).

作者简介:汪亚伟(1982-),男,湖北枣阳人,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作者:汪亚伟

标准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3:

企业标准化理论探讨

摘 要: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现状;问题

经济全球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标准化作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在促进贸易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十分突出。从世界各国在企业间的竞争与市场的争夺上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一流企业制定标准,二流企业创造品牌,三流企业生产产品。”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竞争,谁掌握了标准话语权,谁就能将本企业的标准建立成为行业标准或者成为行业标准的一部分,从而依靠其标准拥有权来占领市场制高点,取得高额的利润及长期的竞争优势,这样也就成功的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随着各个国家的领导者、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意识到标准化对一国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时,都纷纷加大了对标准化相关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投入。其中较多的是从理论角度说明标准、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的重要性,标准化经济效益,标准化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去解决问题方面的文章。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指出标准化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指出将来的研究方向。

一、基本概念

(一)标准基本概念

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定义:“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持性的文件”。

1934年盖拉德(CJ·Gai11ard)在《工业标淮化原理与应用》中定义: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方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以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利用模型、图样及其他具体表现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二)标准化基本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对标准化做了如下定义:“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求得最佳的全面的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规则的过程。标准化以科学技术与实验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它不仅奠定了当前的基础,而且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它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1983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GD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1部分》对标准化规定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桑德斯1972年在《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中曾定义标准化为:标准化是为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并适当考虑到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以科学、技术与实践的综合成果为依据,它不仅奠定了当前的基础,而且还决定了将来的发展,它始终和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三)企业标准化

陈树兰在《企业标准化知识》一书中认为,企业标准化是以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为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与技术等活动中大量出现的重复性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为内容的一种有组织的科学活动。

张佩卿在《企业标准化管理》一书中认为,企业标准化应理解为包括企业工作中的每个方面,不论其业务性质是什么。这样,它将涉及工程标准、产品标准、行政管理以及财政金融方面的标准,制造与维修操作规程,以至商业市场管理和成本估算法则,标准是与任何企业中的各种活动相关联的。

陈占奎在《企业标准化》中定义企业标准化(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标准化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研究

对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情况的总结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方面,国内很多学者都简要的描述了我国从几千年前的用竹节间长度作为量制标准到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并给出了一定的数据显示我国标准化的制定情况,如:李春田(2005)编著的《标准化概论》;刘峥颢(2005)编著的《标准及标准化》等等;其他一些学者如李煜(2008)结合TBT协议讨论了我国标准化的发展存在即企业标准化意识薄弱、研究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问题;许成进等人(2009)则对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我国企业标准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对企业标准化创新做了一定的探讨。针对近年来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政策法规、标准化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中国标准化研究所也对我国标准化发展情况做了较为全面总结。部分学者对我国部分行业的标准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如:工业、石化行业、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对标准化战略实证评价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有李海燕基于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属性,分析了技术标准战略与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并剖析了现代制造业技术标准战略制定的背景及我国的现代制造业技术标准战略现状。

(二)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对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理论方面的研究,我国的学者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如《煤炭企业岗位标准化作业标准》系列丛书,描述了机电运输、采煤选煤、掘井通风等方面的一套标准化体系,为指导我国的煤炭企业相关岗位的作业工作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规范准则;王寿华(1995)编制的《施工企业标准》一书同样为我国早期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套标准施工体系等等。近年来为促进我国企业建立健全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保持标准化体系的持续改进与不断提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精心编制了《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对我国企业标准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标准化经济效益研究

在对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研究方面,国外对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研究较多,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对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的研究,该研究将标准化对经济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1960年至1996年的资本与劳动力数据的分析,考察反映技术进步的三个指标:专利数量、德国用于购买外国专利的数量和标准数量及技术规则。通过回归分析,标准对技术创新有正向刺激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通过标准和技术规则的推广和引用加以实现。2001年德国标准化的投入达到7.7亿欧元,产生了160亿欧元的效益,这意味着德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是标准化创造的。此后,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先后运用类似的方法对本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标准化对经济有正向推动作用,但对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小并没有达成一致。1975年ISO发表了《标准化的经济效果》的报告,其中介绍了各国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宇航标准NAS1524:《标准化节约的确定与计算》(1971);拉多纳和拉萨里兰的《1972年国家标准化的经济效果》(1973);松浦四郎的《工业标准化原理》(1973); ISO/STACO4830 (REV.4)《产品国际标准化优先顺序评价》(1973)等等。此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苏联总结了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先后颁布了七项关于标准化经济效果计算方法的国家标准。

1983年至1984年,我国连续颁布了3个有关评价、论证、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标准,即GB3533.1-8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GB3533.2-84《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论证方法》和GB3533.3-84《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同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张长元(1998)《功能系数法在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的应用》,功能整理是评价标准化经济效益的基础,通过标准化对社会、生态环境、生产企业产生的效果分层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李思怡(2005)在《试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经济效果》提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从开源、节支两方面获得。借鉴在ISO/TS16949认证审核过程中,有关“质量成本”的计算,也是采用质量成本损失估算表的方式检查审核,类似的工作思路和办法,在企业标准化工作经济效益评估中使用经济效果评估检查办法。樊为刚等(2008)《以管理创新为中介的企业标准化贡献评价研究》标准化和管理创新对企业的作用都最终表现为企业效益。通过对标准化经济效益作用机理的研究,标准化主要通过“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管理科学”和“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产生效益。

三、评述

总的看来,随着工业技术和标准化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意识到了标准、标准化、企业标准化及其效益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于标准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各个国家也在积极的制定有关标准化效益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即大部分理论都只是停留在对于标准化体系实施现状、意义及实施标准化的步骤等问题上来研究的,很少有具体地针对某一行业某一组织职能部门进行的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且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对技术标准的理论研究,缺少对于管理标准与工作标准的理论研究。在对标准化的效益评价方法研究上,主要还集中于标准化的经济效益评价即所得经济结果与付出劳动耗费之差,标准化投资回收期,标准化投资收益率,标准化的经济效果系数即贯彻标准所获得的总节约与投资之比等可计量的标准化活动评价方面,这种传统的经济效益评价忽视了标准化带来的其他效益,且对于工作标准这种不可直接计量出价值的标准化效益的评价也显得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针对各个组织不同的特性来研究企业标准化,遵循标准化这个大的方向,对企业的各个职能组织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特别是管理标准与工作标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同时对企业工作标准这一类标准的实施效果的效益评价也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Knut B1ind.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Theory,Evidence,Policy [M].Aldersho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2004.

[2] 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峥颢.标准及标准化[M].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4] 王寿华.施工企业标准化[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标准化体系-实施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6] 杨锋、王金玉.标准化评价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10 ).

[7] 李煜.《TBT协议》下我国企业的标准化战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8] 孙作盐.全球一体化与企业标准化[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01).

作者:彭甜 付元元

上一篇:艺术性地理教学论文下一篇:新马克思经济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