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模型研究分析论文

2022-04-23

教育经济模型研究分析论文 篇1: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摘 要: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趋势,通过对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分析课前在线、面对面教学以及课后在线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以“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为例进行实际应用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的方法,分析教学实施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构建;混合学习

作者简介:赵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王雪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陕西 杨凌 712100)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在线学习的优势,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模式[1]。翻转课堂是促进混合式学习得以实现的重要教学模式,它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翻转课堂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其更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一、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须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合作学习等原则,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1.课前在线。教师准备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根据所授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需要录制微课视频、制作课程动画等,同时准备电子课件、相关讲座视频、有效信息网站、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教师将混合式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了解课程信息之后按照教师的任务指导进行在线自主学习。

2.面对面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的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学生课前在线学习情况,指出课程重点、难点给予指导;改善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小组协作和头脑风暴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面对面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个性化指导。

3.课后在线。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线答疑,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须提交学习成果作为考核依据供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利于更深层次的交流理解。教师在课堂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发布拓展训练项目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引导,以供学生在课外提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迁移能力。

二、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型,以“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为例进行具体实施。共有55名同学选修本门课程,把其分为七个小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任务,以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将整个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组织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课程内容划分为10个模块,每块由若干知识点构成,方便学生学习,模块之间有耦合性,各模块串联起来便构成完整系统,课程结构见表1。其次,建立课程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制作PPT课件、教学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收集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网络资源,最后将资源发布于在线教学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学习。

2.实施阶段。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在面对面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指导,为学生解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3.评价阶段。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情况、平时作业质量以及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又包含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在线学习情况,主要从学生交流讨论参与度,提交作业的质量以及登陆学习的频率来衡量,各部分所占比例见图3、图4。

三、混合式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施的效果

基于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行政管理”这门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了学生对教育管理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互动机会更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A在接受访谈时说:混合式翻转课堂确实能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互动明显加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有积极参与,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不同小组之间基于不同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能够开阔视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增进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学习。在课程结束后围绕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动机、教学活动、在线资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后期问卷调查,评价等级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以所授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1份,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学习。71%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上提供的反馈有利于其对在线学习知识的理解;7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有助于拓宽思维。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55%的学生觉得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趣而更加认真学习,但仍有45%的学生对此无感或不认同;62.5%的学生认为混合式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47.5%的学生认为认真学习课程是为获得一个好分数。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没有体会到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应注重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59%的学生认为通过线上学习线下讨论能够学到新知识,4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有57%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81%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易于理解,70%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在线学习材料能够帮助线下面对面学习。在对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某学生A说:教师提供的在线资源比较丰富,包括课程视频、课件、外部学习材料和文献等等,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灵活应用。在線的交流互动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上的疑惑。希望老师能够更加创新教学形式,组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教学、学生动机、教学活动、在线资源等多方面做出了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改变,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师生亲密关系的建立,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3]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10):59-64.

[4] 黄阳,刘见阳,印培培,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100-106.

[5] 陈雪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研,2016,(7): 72.

[6] 彭耀峰.“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7]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5-16.

[8] 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29-33.

[9]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10]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11]董黎明,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

[12]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4):27-32.

[13]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责任编辑 陈 莉

作者:赵丹 王雪松

教育经济模型研究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居民对高等学校收费支付能力实证研究

摘要:在认真分析了目前高校学费收取问题的基础上,应用数学建模的层次分析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依据高校生均拨款、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生均培养费用给出了有关学费收取的一个经验公式,利用2003年~2005年以上三类数据预测了2006年高校应收取的学费标准,通过比较后得出结论:高校学费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高校学费收取标准应按照各省(区)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收取为宜。另外要把政府财政拨款始终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高校学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回归分析;学费预测

关于高校收取学费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对现行高等教育学费究竟有多大承受能力,以及对社会、高等教育自身、他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终据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承受能力提出高校学费的参考标准。这就是试图通过对我国居民接受目前高等教育收费支付能力的实证分析,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收费现状,找出一个适切点,提出合理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1)检索1998年以来的研究文献,以“高等教育”、“学费”、“调查”为关键词限定高等教育学费这一特定领域;(2)精选与研究主题相一致且能深刻说明问题本质的文献并进行编码和分类;(3)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数据收集。因为高校学费问题涉及有关的数据多且复杂,因此,我们专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中国教育经济网www.cee.edu.cn、中国教育在线www.eol.cn、中国教育经济在线www.cenet.org.cn等各权威网站上收集诸如在校大学生数、生均教育经费、各地区GDP指数等影响学费的相关数据,同时查阅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等公开出版物,搜集所需数据。[1-3](4)采用定量方法对数据型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T检验及曲线拟合等方法,建立分析模型选择研究变量遵循的原则是,可定量性原则、数据的权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简便性原则。

1.研究对象

研究检索了1998年以来有代表性的11份教育研究期刊:《辽宁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财贸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财会通讯》、《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统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同时还吸收了其它核心期刊的一些优秀研究文献。目的是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试图体现其研究的应用价值。剔除一些明显不符合研究规范的文章后,最后保留了高校学费国内外比较分析研究4篇,教育经费投入分析研究3篇,收费标准制定的影响因素及分析研究3篇,学费政策问题分析研究3篇,贫困生调查报告2篇,学费标准的数学模型研究5篇,学生收费管理研究3篇,学生欠费问题分析研究3篇,经费投入地区差异的产权分析2篇,共28篇文献。

2.研究工具

⑴采用谱系聚类法。谱系聚类法是一种逐次合并类的方法,最后得到一个聚类的二叉树聚类图。对于n个观测,先计算其两两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距离矩阵,然后把离得最近的2个观测合并为一类,于是剩了n-1个类(每个单独的未合并的观测作为一个类).计算这n-1个类两两之间的距离,找到离得最近的2个类将其合并,就剩下了n-1个类……直到剩下2个类,把它们合并为1个类为止。从而得到1个按相近性大小聚结起来的谱系图,在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类个数,比较常用的有如下6种方式: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和变差平方和法。据此,将全国各省城乡居民家庭对高校现行学费的承受能力进行分析,按承受能力依次得出最高、比较高、相对较低的省份。

⑵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元多重回归分析法及matlab分析软件。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准则层、与方案层的总排序数值,其次,利用多元多重回归分析、matlab分析软件得出经验公式:

=119.7448+3.1579x1-0.4699x12-220.65x2+98.454 x22+0.4501x3

其中, 表示学费(千元),x1表示培养费用(千元),x2 表示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千元),x3表示家庭收入(千元)。

3.研究程序

⑴从中国统计年鉴查找出历年各省(区)国家对高校的生均拨款额、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数据;从重要核心期刊或权威机构网站搜索出近几年普通高校学费收取数据。

⑵以培养费用、家庭收入、生均拨款为基本数据进行层次分析,目的是确定出以上三者对学费的组合权重,以便初步寻找经验公式中的各量权重。

⑶按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目的是找出合适的经验公式。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用层次分析制约学费的因素

⑴确定学费解析分层进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学费问题上更多的人会关注家庭的承受能力,而不是国家的投入。因此,在研究对学费的影响因素时,我们主要考虑培养费用,生均拨款,家庭收入对学费的制约因素,可按如下方式进行解析分层进程。

⑵构造比较矩阵

评价影响学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我们采用AHP中的129标度法思想,利用表1数据构造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比较矩阵A,方案层对东部的比较矩阵B1,方案层对中部的比较矩阵B2,方案层对西部的比较矩阵B3。

⑶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采用SAS中的AHP计算法求得CI、CR、Wi,并根据CI、CR、RI的值判断其是否通过一致性检验,当CR=CI/RI<0.01时认为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详见表2。

上表中RI为随机指数,CI为一致性指数,如CI/ RI<0.01,表明A、B1、B2、B3的一致性程度令人满意,不会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ai表示A的Wi中的第i个分量,bi表示BJ的Wi中的第i个分量,这里j=1、2、3,∑aibi表层次总排序中各量所占比重,家庭收入占学费的权重为0.649,培养费用占学费的权重为0.270,而生均拨款仅占学费的权重为0.081,这说明学费支出占家庭人均收入的大部分,而国家生均拨款仅占学费的极小份额,如果要降低学费,必须加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2.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寻找经验公式

下面我们以1997-2004年高校学费、培养费、生均拨款及家庭收入的数据(表3)用Matlab数学软件生成散点图(因节省篇幅散点图省略)。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y=β0+β1x1+β2x12+β3x2+

β4x22+β5x3+ε中系数,以大致地分析y与x1,x2和x3的关系。其中,y表示学费(千元),x1表示培养费用(千元),x2表示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千元),x3表示家庭收入(千元)。

表3 生成散点图数据

从图2-a可以发现,随着的增加,的值有向上弯曲增加的趋势,图中的曲线是用二次多项式模型:

y=β0+β1x1+β2x12+ε(1)

拟合的,(其中ε是随机变量)。在图2-b可以发现,当x2增大时,y的值也有向上弯曲增加的趋势,图中的曲线是用二次多项式模型:

y=β0+β1x2+β2x22+ε(2)

拟合的。在图2-c可以发现,随着x1的增大,y的值有比较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图中的直线是用线性模型:

y=β0+β1x3+ε(3)

拟合的。

综合上面的分析,结合模型(1),(2)和(3)建立如下的多元二重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12+β3x2+β4x22+β5x3+ε(4)

其中β0,β1,β2,β3,β4,β5是所得估计的回归系数。

利用MATLAB的统计工具箱中的命令regress求解,可以得回归系数及置信区间(取置信水平α=0.05),检验统计量R2,F,P的结果,见表(3)

模型的求解结果表明,R2=0.9983反应学费y的99.83%可由模型确定,F的值远远超过F检验的临界值,p远小于α,因而模型(4)从整体来看是可用的。

回归系数β1、β3的估计值置信区间为[-34.5293,40.8487][-850.9899,409,6905]包含零点且区间右端点距零点很近,表明回归变量x1,x2对y的影响不太显著,但注意到x12,x22是显著的,故仍将变量x12,x22保留在模型中。

3.学费预测

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模型,即可预测高校未来应收取的学费,预测值记为,则得模型的预测方程:

y=119.7448+3.1579x1-0.4699x2-220.65x2+98.4544x22+0.451x3

只需知道某一年学费的培养费用,生均拨款及家庭收入就可以计算预测值。如用回归分析预测出的2006年应收学费(按生源地农村与城市划分)见表5。

从表5数据不难看出各地区对高校学费的承受力是,上海、北京等地区承受力最高,而广东、浙江、天津次之;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区承受力处于中等水平;甘肃、西藏等地区承受力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一致的。

三、讨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学费水平与我国居民支付能力不相匹配

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应是建立在居民的支付能力基础上的。依据学生及家庭支付能力确定学费标准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当今形势下接受高等教育是广大居民的迫切需要,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承受能力,无疑是制定合理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最直接因素[4]。合理的收费标准应既有利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回收,又是受教育者承受得起,能维护受高等教育者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1999~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4元、6280元、6860元、7703元、8472元、9422元、10493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10元、2253元、2366元、2476元、2622元、2936元、3255元。如果以高等学校学费标准上涨幅度最大的2000年计算,高等学校学费约是城镇居民年收入的50~60%,约是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2倍。即使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生所交学费也只占所在国人均收入的10%以下,学生家庭的学费负担比中国的家庭要轻得多[5]。可见我国高校学费超过了居民承受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的投资者,也是实际上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教育成本不能主要由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来承担。

2.按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为基本原则,实行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分担

就我国城乡居民来说,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是很明显的。如2003年,就全国平均而言,从城乡居民来看,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73.6元,而农村居民为2804元;从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53.4元,中部地区为9472.6元,西部地区为9006.7元。高校一定要考虑生源所在地区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否则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学费是有着很大实际困难的。

3.以省区确定高校学费平均标准为原则,按生源地高校平均学费标准收取学费

目前高校招生的办法是分省区划线,高校学费标准是按省区高校不同专业有所差异确定,当然各高校学费标准都应该是经过各省区物价部门审核批准的。这样的招生政策与高校学费标准的规定,对招收本地区生源的高校来说,只需考虑本地区城乡差异收取学费。而对跨省区招收的高校来说,要尊重生源地高校的学费标准收取学费,当然教育部要及时公布各省区平均学费标准,以便各省区高校参照执行,这样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4.加大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得到有力支持

要始终把政府财政拨款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经费来源。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与科技在各国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世界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量增长,以支持科学研究和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国民,保证自己国家的经济持续不断地高速增长。我国常用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来衡量其对教育投入的程度,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虽然稳步上升,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的“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本世纪末(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至今还没能实现。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国家及各地各级财政对高等教育政府拨款的力度,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持。

5.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拓宽高校融资渠道

对于部分承受力不足或无承受力而又自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国家通常是通过资助制度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目前各高校为保证特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比如勤工俭学以及银行贷款等等。勤工俭学对学生增长知识和能力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也有一定作用,但对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作用是有限的。而银行贷款则是减缓特困生困难的一种较好方式,但目前通过贷款这种方式支付教育费用的人数比例和金额比例较少。采用这种方式的特困生各地都在40%以下,个别地区达50%;所有地区和学校特困生贷款金额占教育费用20%以上者都未超过20%;贷款金额占教育费用30%以上者都不超过11%。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自然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有现代管理机构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学生贷款管理制度,增加学生贷款的数额,扩大贷款覆盖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G].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G].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章达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主要依据[J]·教育与研究,2000,(4).

[5]赵乐东,颜日初·高校收费标准与我国居民的支付力[J]·经济经纬,2004,(1).

(责任编辑/王丽君)

作者:齐瑞国 许鹏奎 司书红

教育经济模型研究分析论文 篇3:

“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基于OBE的“金课”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的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文章立足于“信息化”时代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引入基于产出的OBE教育理念,结合河南工学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金课”模式构建,提出“三闭环”教学质量保证及持续改进体系,以期为信息时代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课程质量;信息化教育;OBE;金课;三闭环

0   引言

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工作会议报告第一次提出“金课”的概念以来,各高校掀起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浪潮,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金课”浪潮的掀起,必将推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1]。

1 “教育信息化”

以“十九大”的召开为标志,教育信息化进入以“信息化教育”为重点的2.0时代,核心目标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实现更加开放、公平、优质的教育。这也倒逼着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随着互联网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课堂学习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为“金课”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师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呼吁越来越强烈[2-3]。

2 “金课”的认知与意义

金课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本科转型教育的关键。针对金课“两性一度”的特征,可以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3个方面来理解。“高阶性”是指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要反映时代前沿,教学形式要体现出先进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且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都有较高的要求,促使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丰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金课”建设一方面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将有效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促进本科教育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让学生所学知识获得感增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感。打破传统教学,通过智能终端或平台,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与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3 OBE理念下“金课”模式构建

OBE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和教育成果的重要性,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强调围绕学习产出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教学资源。学习产出的“最终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階段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OBE要求老师先明确学习结果,配合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反馈来改进原有的课程教学。

基于产出的OBE教育理念聚焦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这些学习成果上。教师能够清楚地讲解并努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使他们能够达到预期成果,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OBE已经成为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指导理念。电缆工程学院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目标,旨在培养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金课”建设质量的提升正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为适应“金课”建设标准和“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用OBE理念来指导电缆工程学院的“金课”建设,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作为“金课”建设的出发点,确定学习成果—定位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匹配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评价—保证教学质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电缆工程专业是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而一流专业的基础是一流课程建设,那么电缆工程专业的“金课”建设就成为当前的重点。

3.1 确定学习成果—定位课程目标

确定学习成果,定位课程目标。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学科的发展而进行同步调整。课程目标定位即学习成果,它是OBE也是“金课”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OBE的终点。从社会、学校及学生3个层面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课程目标进行定位。从社会层面而言,综合考虑国家及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特点紧密结合。从学校层面而言,充分考虑我校电缆现代产业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立足新乡,辐射全国。从学生层面而言,考虑本校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给所有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以更加弹性的方式配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保证目标定位源于成果到处,且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7-8]。

3.2 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我校电缆现代产业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构建课程体系,继而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现是“金课”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课程内容是通过对电线电缆行业的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对优秀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岗位典型工作内容进行分析而设置的。所有教学内容深度、广度和开课顺序都是我们进行调研学习、企业献言献策后进行的,且都是理实一体化进行,让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确定教学策略—匹配教学方法

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根据我校电缆现代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确定教学策略,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讲授,以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通常分为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同的专业、学科、课程甚至细化到不同教学模块、知识点,所适用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老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目标、基础和进度,以最大化教学效果为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要以学生个性化特点、课程内容特点和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依据,引入OBE理念,将课堂由传统讲解型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型转变,让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时间、途径和方式,达到同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目的和意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4 构建教学评价—保证教学质量

立足“信息化教育”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OBE理念为指导,以电缆工程专业为研究实例,构建“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金课”模式,提出課内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三闭环”教学质量保证及持续改进体系,分别从课程环节、教学计划和专业层面进行循环评价。(1)课内评价:制定每一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监督措施、评价方法;评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情况;通过学习通平台对教学环节的各个节点进行适当的学习记录,充分考虑过程性考核,综合给出课程的考核结果,更合理地给学生最公平、最准确的评价。(2)校内评价:制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评估教学计划是否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估离校毕业生的出口能力,评估毕业要求的达成度。(3)校外评价:制定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金课”建设中考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与课程的融合。通过社会、行业和毕业生反馈,评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三方评价均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信息持续改进,为学校和老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为“金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 结语

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是金课最关键的要素。本文立足“信息化教育”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引入基于产出的OBE教育理念,结合河南工学院电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金课”模式构建,并提出“三闭环”教学质量保证及持续改进体系,为电缆现代产业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以期推进高校专业教育质量提升,从而实现全面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目标,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朝坦,鲁平,孙琪真,等.一流工程学科“金课”课程改革模式构建—以华中科技大学“光纤光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83-188.

[2]田瑞霞.高校“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343-344.

[3]柏晶.“信息化教育”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互联网+”教育,2017(1):64-70.

[4]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5]周丹.OBE理念下关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思路的探讨[J].教育经济,2019(11):248.

[6]肖楚丽.分析以评促建视角下打造新时代高校“金课”课堂的措施[J].智库时代,2019(5):75-76.

[7]马浚锋,罗志敏.什么是大学“金课”:学生如是说[J].江苏高教,2019(5):60-66.

[8]刘荣,万丽丽,袁芳.OBE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学习评价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6(1):15-17.

(编辑 王雪芬)

作者:解瑞云 海本斋 倪艳荣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下一篇: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