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方法下的建筑结构论文

2022-04-23

(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本文全面申述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网构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个人教学科研网构建的目的和意义,指出了构建个人教学科研网需要重点解决的四个问题,并以“薛凯喜博士教学科研网”为例对网站模块、运行方式及应用效果做了进一步说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改方法下的建筑结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改方法下的建筑结构论文 篇1:

基于CBI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我国土木行业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战略下逐渐步入国际化轨道,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針对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基于CBI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从听、说、读、写、译等多维度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CBI模式;教学改革

【Key words】English for Civil Engineering; CBI Mode; 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林妙岚(199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教学。

一、引言

1.教学改革背景。在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一带一路”全面开放战略下,我国土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将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且精通国际通用语言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在此新形势下,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既是专业需要,又是行业需要,更是就业需要。如何顺应土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使其能胜任“一带一路”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工程建设,达到以上目的的重要一环,即需要教学改革领域的英语化跨学科性尝试研究。

2.教学现状与改革意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我校土木系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无论从学生的重视度还是教学内容和模式等方面,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该课程现阶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学生还未意识到新的形式需求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仍有学生抱有学英语纯粹为了过四六级的错误认知。

(2)多数高校缺乏对“双语型”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视,多由专业课教师肩负教学任务。相较于专业课来说,专业英语成了相对边缘化的课程,鲜有教师重视其教学建设和改革。

(3)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规划教材,存在重理论阅读,而轻听说撰写的问题;同时,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工程实际案例,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应用型学科发展的要求。

(4)现阶段,多数高校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内容拘泥于专业词汇、语法点解释及长难句翻译,使得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感较低,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5)传统的专业英语考核内容呆板,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如常见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期末考试题型一般为字词翻译、段落翻译、小作文等,内容不够新颖,同时也无法考查综合应用能力。

此次教改的意义就在于,以土木工程学科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以上问题,拟对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改革,通过改进教材、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国家开放战略下,社会和企业对土木类毕业生的新需求,并提高对专业英语的重视度。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1.主要改革措施。(1)教材汇编与时俱进。教材的汇编既要把握行业内的重点和热点,也要在课文内容难度上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适应;取材广泛多样,图文结合,充实合同、招投标、设备说明书、新材料、BIM信息化等实用性题材和工程实际案例;增加听说和撰写内容,如工程中涉及的场景对话、添加英文纪录片等视频的二维码以及英文科技文撰写的指导。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新型教学模式——CBI内容依托法,改善传统专业英语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提高实操技能,如情景剧演出、辩论赛、专业英语俱乐部等;全面提高“双语型”专业师资力量,专业英语教师通过系统化培训,向公共英语教师讨教经验等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

(3)考核方式多元化。改进单一的以书面期末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增加对学生听说与撰写能力的考核。既有静态的笔试 + 课后任务拓展,如国际英文规范阅读,外文科技论文翻译,外文施工图纸识图等,又有动态的实际操作,如情景剧表演、小组英文汇报、科技文撰写,充分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多项指标。

2.CBI教学方法。此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即颠覆多数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拘泥于专业类文章翻译的名词学习和长难句讲解的传统方式,引入内容依托法(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CBI)的新型语言学教学理念。CBI模式强调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的结合性,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话题融入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语境中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目前,CBI模式已成功运用于商务英语、民航英语、医学英语等专业英语教学中,而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中的教学研究实践尚待进一步探索。

在CBI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为主题式教学,即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专业相关主题引申,再从中衍生出语言知识点。教学内容的主题既要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又要满足学科专业性的需求;通过分析判断不同主题的应用场景,合理地将听、说、读、写、译中某几项语言技能作为侧重点去开展综合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提倡学生结合课外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利用课堂外的各项资源补充、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主题的选择。对于CBI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主题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主题的专业契合度。以土木工程为主线,专业英语的主题会涉及到各个所属分支,内容涉及结构、材料、施工、管理、信息辅助技术等。考虑到主题语料的广度和深度,在难度上要循序渐进,尽量选择学生已涉猎过的专业知识,并且多与工程实际案例结合的实用性题材。

(2)学生的兴趣度。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度很大程度上与主题内容的选择密切相关。笔者对19级土木工程专业100人进行了主题兴趣度投票调查,将排序中前10名的主题作为重点参考对象。

(3)能力的训练度。将10个主题根据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语言能力进行选择性训练,采用多样的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CBI模式的实施环节。CBI主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任务三个环节构成。下面以学生兴趣度最高的“高层建筑结构/Tall Building Structure”教学主题为例阐述在三个教学阶段如何从多维度综合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技能。

(1)课前准备。①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可参考四六级和大学英语成绩)对其进行分组,每5-6人一组,组内成员英语水平基本呈正态分布,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组将负责一个教学主题的小组汇报工作。

②课前主题背景导入。组内自主分工,由两名学生收集国内外经典高层建筑案例,素材可来自网页、书籍、视频等多个渠道,初步形成高层建筑结构与设计的基本专业认知。另两名组员负责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为英文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逻辑清晰、表达简练且有自主理解。该环节对学生的外文资料收集能力,阅读与翻译能力,归纳与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意识。

(2)课堂教学。①小组汇报与讨论。该环节由组内两名学生走上讲台与同学分享课前准备的相关案例,通过PPT展示、英语口语的表达和与台下观众的互动,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锻炼。汇报展示结束后应设置讨论环节,针对小组分享的成果,台下师生都可以进行提问,演讲者要相应地做出回答,有值得深挖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和思考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为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②课文深度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学生了解语篇、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着重利用思维导图的辅助手法梳理出高层建筑设计步骤这一主要问题,并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和梳理。

③英文视频观看。播放《惊天工程:上海中心大厦》纪录片中的部分片段,训练学生对相关听力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上海中心大厦,再次让学生巩固高层建筑设计步骤的相关知识,教师可着重介绍该高层结构和施工中的难点。

(3)课后任务。①单人作业。与课文内容相关练习题以及纪录片相关问题。

②小組作业。与高层建筑结构主题相同的课外拓展阅读,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阅读卡,最后在期末进行整理归档。

四、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在专业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发挥协同合作的优势。学校方面应建立、完善双语师资培养制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教师应跳脱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CBI模式的介入,主题式教学的初步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显著地提高听、说、读、写、译等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专业知识、行业热点、工程实际应用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学生应扩展视野,紧握行业国际趋势的脉搏,在学校、教师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配合教改工作的开展,通过自身专业英语能力的综合提高,在就业挑战面前提升自身的岗位竞争力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成为一名更完善的土木行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申艳军,唐丽云,陈方方,胡梦玲,邹颖娴.“一带一路”倡议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式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9(2):70-73.

[2]张梦冉,房平,申永康.“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基于PBL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1):207-208.

[3]鲁正,黄政,张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77-78.

[4]梁骥,杨峻,张宇飞,全裔,王秀娟,李云秋.CBI模式应用于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126-128.

[5]李玲玲.基于CBI模式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研究[J].学理论, 2017(4):179-180.

[6]李然然,刘东,邢贞相.“水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6):188-190.

作者:林妙岚

教改方法下的建筑结构论文 篇2:

论高校教师构建个人教学科研网站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东华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本文全面申述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网构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个人教学科研网构建的目的和意义,指出了构建个人教学科研网需要重点解决的四个问题,并以“薛凯喜博士教学科研网”为例对网站模块、运行方式及应用效果做了进一步说明。该文可为教学科研网站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网站;科研网站;实施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更促使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发生一系列的变革[1]。为适应高校教学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探寻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拓宽教学渠道,增进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与讨论机会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问题解决方案,即构建高校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工作网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提供一个可以资源共享,且能共同交流、学习、讨论的网络平台,并以此作为高校教师辅助教学的主要手段[2]。

目前,国内外以教学科研服务或宣传为主题的高校教师个人网站建设研究往往以理论分析为主,关于其基本概念、功能设置及理论设计方法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重多理论成果中,作者专业不同、服务领域存在差异,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网站概念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将教学科研网定义为“高校教师围绕特定的教育主题而制作完成对特定信息的搜索、组织和发布,提供互动学习的教育类网站。它作为一种新的师生交流环境、一种学习资源的中心,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符合当前该类网站建设的基本目的。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网站应该包含的内容,也是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认为应该包括: 教学工作信息, 含教案、讲义及课程辅导资料等; 科研工作内容,含教师个人科研成果、专业研究前沿信息及科研项目通报等;社会服务类内容,含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情况推介、社会服务成果宣传等; 还有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其它信息等四个方面。笔者认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也应该成为网站建设过程中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关键内容,只有将教师的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工作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3]。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论述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构建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试图通过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信息存储、加工、传送、交互性优势充分发挥到教育中去,开辟一条更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教学网站担当起共享教学素材、辅助教师备课、辅导、师生交互等职能,既能利用网络的优势降低教师劳动强度,还提高了教师教学效能。本文在现在新媒体教学方法改革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个人教学科研网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构建高等教師个人教学科研网站,用于探索区别于传统教学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可有效搭建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全新教学辅助平台,便于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灵活性,利于提升教学质量[3]。其基本目的和意义如下。

(一)可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个应对信息化时代的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房屋等方面要与学生实现课上、课下的即时性沟通,而网站的建设正可以满足该方面的需求。教师通过个人教学科研网展示自身教学科研成果、教学素材,通过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与讨论可进一步弥补因课堂教学无法传递的部分信息。与此同时,高质量的教学科研网网站可集成诸如公告、问题、作业、成绩单等管理功能,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利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提升工作质量。

(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站可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教学科研工具、素材,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和教师进行实时的讨论与交流、上传自己的课程作业、以及查看作业成绩等,有效地解决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逐渐减少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三)有利于教学科研类信息(资源与问题)的积累

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库和资源库,学生提问的问题以及上传的资源,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分享。通过定期的梳理,教师可将教学科研信息形成年度报告,其资源的可利用性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资源会在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教师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个人教学科研网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为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网站的构建,并使之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如下几个重要问题需要全面考虑:

(一)构建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必要性及辅助教学内容

根据教师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教学实际需求,深入分析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辅助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教学供给、学习需求两个方面探讨高校教师辅助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深入剖析教师教学科研特点与专长、各类教学文件分享、教学素材、答疑与作业等辅助教学内容登载网络平台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校个人教学科研网的组织构架与实现

在全面分析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各类辅助教学内容的组织构成,通过调查、访谈及逻辑分析等手段确定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组织构架图,并合理安排各层次组织构架的辅助教学内容,进而运用JSP技术或Sitestar等建站软件实现网站建设,或者利用常规建站模板重新整备组装后加以运用。

(三)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运行模式

完成网站建设并上线运行后,深入分析学生的主观需求与教学科研网的客观条件、研究辅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整合、重点解析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特征和优势内容、探索网站的应用和推广方式,研究各类网站运行模式在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确定合理高效的运行模式。

(四)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应用及优化对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高校教学科研网辅助教学的可行性与不足。教师个人管理与网站“用户体验与调查”模块相结合,挖掘网站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做深入剖析,提出优化对策,给出解决方案。

构建个人教学科研网要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为指导,融合国内外先进的辅助教学模式,理清主观需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以满足实际教学应用为主线,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辅助新手段,服务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等院校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拟达到的直接目标有:探索一套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建设模式与方法,打造成熟的高校教师工作平台,提高教师教学或科研工作的效率;为学生提供获取专业知识资源的新渠道,使其通过网站进行辅助学习,随时学习的愿景得以实现,从而学习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在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得以提高,进一步丰富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途径,使学生适应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对人学习与工作的能力要求。

三、应用案例

在江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资助下,课题组以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学为背景,结合教师个人教学课程,通过全面分析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建设必要性,进一步梳理各类辅助教学内容的组织构成,通过调查、访谈及逻辑分析等手段确定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组织构架图,并合理安排各层次组织构架的辅助教学内容,网站名称确定为“薛凯喜博士教学科研网”。网站一级版块划分为教师简介、新闻公告、教学工作、科研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资料下载等,详见图1。

网站组织架构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1. 教学资源版块主要针对所授课程,如土木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工程结构识图及桥梁工程等课程,内容涉及教材、讲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件、实验实践大纲等面向本专业学生和课题组成员的资源共享;将有限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补充,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该网站建设的重点板块之一;2. 科研资源版块主要面向本专业所有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对个人所研及在研课题进行陈列和共享,内容涵盖个人主持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项目,及省教改项目等等,让学生了解课题前沿,启发学生思考并增加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增进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学术共进,更好的展开学术交流提供平台;3. 教学辅导版块以辅助教学内容,为学习者提供课后交流、答疑解惑、问题知识积累的平台;4. 社会服务版块主要涉及网站创建者个人社会经历,参与已建和在建项目,打开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同时創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结束语

本文在全面阐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改革遇到的新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个人教学科研网的思路,并重点分析了高校教师构建教学科研网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在教学科研网构建及运行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最后以“薛凯喜博士教学科研网”为例对网站的相关情况做了更为完善的说明。

总体而言,探索一套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网的建设模式与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效率;丰富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线上线下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专业知识及时巩固,提升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融合网络教学,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进一步促使学生学习与工作能力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培山.面向高校教师的个人工作网站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唐学岭,岳红梅.面向教师的个人Web教学网站和网络存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351-353.

[3]张伟民.教学网站的辅助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该文受江西省高校教改研究课题(JXJG-13-6-8)资助。

作者简介:薛凯喜(1981-),男,山东沂水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薛凯喜 胡艳香 顾连胜 魏永起 程丽红 王胜平

教改方法下的建筑结构论文 篇3:

“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综合识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与证书考核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证融通”,是目前教改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建筑综合识图》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依据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对在该制度下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教学改革

1“1+X”证书制度简介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職教20条”)提出要对人才培养进行模式改革,重点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为当前职业教育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同时提出新要求。其中“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及重大创新。这种制度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的前提下,积极取得多样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制度有利于学生开发创业本领、拓展就业途径、缓解就业矛盾。2020年1月,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识图证书”)被正式确定为第三批“1+X”证书,作为土建相关专业的“1+X”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图证书已经越来越被广大职业院校和建筑类企业的重视和关注。在如今的制度背景下,《建筑综合识图》作为与识图证书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就必须严格对照《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简称“等级标准”),积极实施与“1+X”证书制度相融合的课程改革。

2《建筑综合识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综合识图》是培养学生运用制图规范及房屋的基本构造等知识,能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该门课程基本能为土建类专业学生提供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但为了适应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实现课证融通,研读等级标准后发现本课程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2.1课程标准与等级标准不统一

技能标准规定了识图证书不同等级所对应的学习内容、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要求,这也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需要“对标”的参照物。而本课程目前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学习内容方面涵盖范围不够清晰,同时对于学生应达到的职业技能要求则介于等级标准所描述的初中级之间,定位不够准确。

2.2教材选用缺乏有效性

目前,在市场上未能找到与等级标准相对应的本课程教学教材,因此目前采用本学院教师自编相关讲义及课件进行教学,其内容、案例以及学时都难以适配等级标准所需求的课程课时安排,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识图课程具有理实一体、知识逻辑性强等特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设计说明文字繁多使很多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望而却步;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无法构建起建筑空间形体和模型;对建筑制图规则记忆不牢,理解不深;投影知识掌握不清晰,对各类建筑详图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深刻等。同时,还有不少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贫瘠,信息化素养不高,还停留在一味的教师独角戏的课堂教学,已难以满足当下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教师必须将授课内容立体呈现给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障碍,真正实现“看懂图”“破难点”“解问题”。

2.4考核评价方式亟需调整

本课程以往采用传统考评模式:期末考试占一定比例,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参考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评分,课程实操练习部分难免流于形式,较难系统客观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识图技能水平。因此,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更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结合项目特点针对每项任务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达到以考促学、课证融通的效果与目标。

3“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综合识图》课程改革策略

3.1厘清课证关系,重构课程标准

在土建类专业中,本课程是作为“1+X”中的“1”也就是学历教育中的一门课程而存在的,因此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务求显隐结合,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而“X”则是技能证书,它作为学历证书的补充,体现了职业技能,技能培训单一目的性。这两者在教学中既有侧重点又有共同点,课程的范畴应大于技能的范畴,但其中又有重叠的部分,所以课程标准中应设计技能模块部分。在“X”考评认证过程中,要不断提炼出具有价值的课程改革经验,使考评认证过程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与课程模式相互贯通。实现认证和教学共生共长、资源共建共享、“课证融通”。

3.2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等级标准”中将本职业技能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本课程只针对技能证书中的建筑设计专业方向,列出等级要求如下表。

本课程应明确教学目标与“等级标准”中的中级等级相对应,选用合适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剔除难度过高或过低的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之契合证书考核要求。

4“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综合识图》课程改革方法

4.1调整教学内容,开发新型教材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中将一些实际中常见但教学中缺容易遗漏的难点及重点进行强化教学,如建筑设计说明识读(从2课时增加到6课时)、建筑详图的识读(从4课时增加到8课时);而将以往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适当减少教学课时,如建筑立面图的识读(从8课时减少至4课时);以切实解决学生的重难点,达到教学有的放矢。

此外,根据“等级标准”就需要把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整理;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专业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中心,融入当前建筑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众多的建筑规范、标准、图集等,这都需要把原有教材进行转型“升级”。

4.2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知识机械化的传授、脱离实际项目教学等现状。因此大力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长远之计,必须研究出一套适应新制度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落于教学、落于实处,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在课堂中改变教师为主的现状,以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以互动模式为主突破知识重难点,以微课、在线答疑等方式来广泛用于课后知识巩固;同时将解题答题过程以情景式、任务式、工作过程导向式等多种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将教师职责的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转变,以“教”启发“学”。

4.3突出动手实操,强化技能训练

“1+X”证书制度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相关行业企业对接及参与职业教育,从而凸显高职教育以技能为主。更深层次的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由“知识传授”转化为“职业技能”,也就是将机械化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操作化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要不断深入贯彻“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学生在“做中学、用中练”。

《建筑综合识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仅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要让提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的操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今后可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邀请企业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远程视频授课,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的特点,打造“双师课堂”。在课程中选用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以技能实操训练为抓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亦可引入实际工程场景,分析施工技术难点,将单一岗位技能转变为围绕专业群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一专多能”。

4.4完善考核方式,衔接证书考评

课程的考核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方式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体现了本课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1+X”证书制度下,考核方式应进行相对应的调整,突出过程性考核重要性的同时兼顾终结性考核。笔者建议本课程总评应由的过程性考核(占60%)与终结性考核(占40%)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大致包括课前任务、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训测试、自主学习这几部分成绩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可以参照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以证代考的方式来评判,也就是在学生参加完本课程的学习后参加识图证书(建筑设计中级)的考评,以考评分作为终结性考核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满足学历教育本身注重过程性考核的要求,又能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等级标准”要求,同时还能让通过考核的同学获得“X”证书,实可谓一举多得。

5结语

“1+X”证书制度是国家对于职业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量身定做的制度,将其落到实处需通过“课证融通”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将《建筑综合识图》课程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改革,能使该制度中作为“1”的本位学习内容和作为“X”职业技能培训有机融合,这既为“1+X”证书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学生考取“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最终培养出符合当下建筑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陈蕾,陈宏伟.1+X证书制度下试点专业“课证融通”课程建设[J].山西建筑,2020,46(16):171-172,193.

[2]陳延东.“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改革探究[J].山西建筑,2020.46(23):185-187.

[3]谭晓燕,张洪尧.基于“1+X”建筑工程识图考证的三教改革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20(12):55-57.

[4]方娥,宋国芳.“1+X”证书制度下《建筑制图与识图》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师,2020(11):188-189.

作者简介

张弦波(1982.05—),性别:男,籍贯:浙江省金华人,民族:汉族,学历: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现有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建筑结构。

基金项目:2020年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综合识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9C276。

作者:张弦波

上一篇:实践教学下的成本会计论文下一篇: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