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下的建筑工程论文

2022-04-23

摘要: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想要保障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文中探讨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对于改进城市结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震设计下的建筑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抗震设计下的建筑工程论文 篇1:

校舍之外的修建

为何先倒下的总是学校?为何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不热心?为何中央财政应该对基础教育增量投入承担主要责任?如何提高中央财政支付效率?

除了修建加固校舍,其实我们还要很多方面需要“修建”。

为何先倒下的总是学校?

四川汶川地震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座又一座教学楼整体倒塌。查阅当时的报道,四川省非重灾区校舍倒塌近7千间,重灾区校舍倒塌约2百万平方米。连远离地震中心的重庆梁平也发生校舍倒塌。在众多学校倒塌的同时,存在一些反差极大的现象。聚源中学成为一片废墟,邻近的楼房却都未倒塌,顶多只是地震后成为危房。富新二小所在的富新镇并非灾情最重的地区,全镇垮塌最厉害的就是这所学校。北川县建筑物垮塌情况惨烈一些,不少政府办公楼宇也严重损坏,但是北川中学的废墟旁边也有一座20多年“楼龄”的房子屹立不倒,还有三栋建筑幸免于难。

校舍在地震中倒塌的原因何在,是一个极其专业极其严肃的问题,值得深层次反思和改进。两年多以来陆续有些技术上的补救,比如“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展开,但是关于制度安排上的反思严重缺乏,更多的是相互之间推诿。比如将校舍垮塌的原因归纳为:校舍空间跨度大,比民居和办公楼宇抗震难度大;地震级别超过了预计强度,学校校舍抗震难以抵御;学生疏散时集中在楼梯和走廊,相对整栋建筑来说这些地方是最薄弱的环节;相当多的校舍楼龄较长,建设安全标准低,加上陈旧老化等等。

上述归纳有搪塞公众之嫌,没有一条站得住脚。汶川地震重灾区属于地震高发地带,7.8级并未超过预计强度,我国制定的建筑工程抗震标准足以应对汶川地震,只是没有被执行。

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中,将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譬如核电站、生化实验室、重要化工厂、通信中心等建筑。乙类建筑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者需要尽陕恢复的建筑,譬如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低层教学楼。丙类建筑属于除甲乙丁以外的建筑,丁类建筑属于次要建筑。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要求如下:

1.0.1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失或者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汁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于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建筑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设计值)应该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该按照本地区设防高一度的要求。

概括起来,国家标准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使面临超过了预计强度的地震,建筑物也不应该垮塌。通过航拍图像也可以看见,即使是四川汶川震中附近,也有很多相对正规的房子,依旧挺立,少数房子甚至还完好无损。日本阪神地震的时候,处于震中的很多高层建筑,连玻璃幕墙都没坏一块玻璃。建筑物在地震中垮塌了,必然是违反了建筑规范,没有什么理由好讲。个别专家出来辩护,只会让专家的名声更臭。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震级相当,与唐山市几乎被夷平不同,汶川地震带上尚有为数不少的建筑物幸存,这说明建筑的安全性还是大幅度进步了。据地震后的统计表明,倒塌楼房90%都是1995年之前建的,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占了一半。而我国的建设监理制度1988年开始试行,1993年后逐步推开,到1997年《建筑法》以法律制度形式明确我国实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尤其是1995年之后建筑监理制度设立之后,所建的校舍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由此看来,倒塌的大部分校舍并没有实行工程监理,在全面推行工程监理后,其倒塌学校的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工程建设监理在曰前的建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原建设部在《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86号部令)将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项目定为强制监理的范围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其强制监理的范围和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进步归进步,地震中,校舍倒塌得最惨烈,这个现象是不容否认的。现象背后的根源是本该对基础教育负责的地方政府,却不重视教育。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地方政府不重视教育的动机是很明显的。

为何地方政府不重视教育?

教育行业不是财政上今年投入一百万一千万,明年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政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学生成材,需要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再走过高中阶段,最好完成大学本科学业,需要十六年的功夫。相对于行政长官的任期,这是一个漫长而遥远的时间。现在政府首长多半是异地交流,一届只有5年时间,要在这5年时间里面有政绩给上级看,只有搞见效快的政绩工程,能“下蛋”的项目,所以不少地方首长上任的主要工作都是搞城建,扩展城市面积,建高楼大厦。而教育投入大,见效慢。即使教育投入有效果,也要在自己走后才能见效,到时候政绩就是别人的了。这样自己栽树,别人摘果子的事情,对于那些官员来讲,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基础教育对于儿童与父母来说,无疑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来说,正好相反。基础教育越好,离开家乡的人口便越多,地方经济便越难发展。在急剧城市化的当下,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实际是为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培养成才,假如全体中学毕业生全部考取大学,那么本地区别说办工厂,开商店,连耕田都没人了。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叫外部性。因此,不要说地方氏官任期有限,不会重视产出周期长的教育事业,即使让地方长官长期负责,同样缺乏动机去重视教育。除非改变长官负责制,或者地方长官不是向上负责,而是向当地居民负责。

再者,无论哪里的基层政府,都数教育部门摊子最大,人员最多,老师的工资已经占去了地方财政预算绝大部分。对于那些农业为主的县份,在农业税减免之后,财源大减,只有靠上面转移支付。上面把算盘打得极精,勉强够各部门正常运转,叫做吃饭财政。一般不会下拨城市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只有打教育的主意,抽取教育资金去搞城市建设。各地只有抽取教育资金或多或少之别,不抽取教育资金已经是最”重视”教育的了,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育。而以往在拨付教育资金这一块里

面,校舍预算尤其不足。

几乎所有现代国家,基础教育都是由基层政府提供。因为基层政府才最清楚适学儿童多少和家庭状况。让上级政府来负责,就容易造成资源错配而浪费。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基层政府职能和动机相吻合,不出现中国目前的状况呢?其实很简单,他们的地方政府是向下负责,向居民负责。基础教育对于地方财政而言具有外部性,但是对居民没有那么大的外部性,学生即使成长了到外地就业,仍然符合家长利益。而家长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最要紧的就是基础教育,地方政府不能不重视,否则得罪居民就得丢官帽。

教育投入增量主要靠中央财政

前面讲了基础教育改善,一不会直接创造财源。二会促进劳动力外流,双重外部性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搞教育,但是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又至关重要。

教育投资比起固定资产投资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美国布鲁斯金学会的一项研究报告证实:1948到1973的二十五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约有三分之二靠提高教育水平获得。报告还指出,每1美元的农业教育投资可以在10年内获得13美元的利润。苏联经济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改进青年工人的职业培训》一书谈到:苏联在提高工人专业知识方面花的每一卢布,一年内能提供利润53.3戈比,而一卢布固定资产投资只有39戈比的利润,这其中固定资产的投入还包含着知识和技术的因素。这些数字说明,教育投资的效益远高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改进会大大提高劳动出生率。

教育投资不仅从长远看有很高的效益,而且从短期看也能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如果投资1000亿元用于校舍扩建和改造,按照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大约可以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安排300亿元用于扩充师资队伍,就可以接纳大约]00万大学生就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投资教育比投资工矿建设具有投资少效果好的优势,在许多方面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投资教育要比投资于产能建设更为稳妥。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早就认识到了。我国教育的财政投入从1993年提出要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占CDP4%的目标起,17年了,仍然在GDP的3%左右徘徊,根本原因是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推诿。传统上,基础教育属于基层政府的责任,似乎责无旁贷,但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日益窘迫,光靠行政指令,造不出钱来。而且按照前面分析的受益原则,也没有利益动机刺激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教育水平可以改善个人收入,山可以提高劳动者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中国2010年人均GDP每月约24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600元,之间相差的800元可以视同对财政作出的贡献(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只有500元)。按财政收入统计数据可知,这800元主要贡献给了中央和城市。由于当前跨省市流动非常大,劳动者贡献受益城市不一定就是屆地城市,对属地城市来说,基础教育同样也存在外部性问题。在当前中央财政收入占了大头的情况下,由中央财政负担起教育投入的增量部分责无旁贷。

中央政府怎样花钱更有效?

由中央财政增加对基础教育方面的开支,除了传统该项事权属于基层政府之外,还有资金使用效率问题。毕竟中央对基础教育的需求远不如地方政府清楚,如果先通过乡、县、市、省到中央,五级政府汇拢信息,编制预算。然后再按省、市、县、乡这个顺序把资金安排下去,几乎半年时间就过去了。信如果还要就各级政府资金配套比例进行讨价还价,一来一回恐怕整个财政年度都搞不完。

基于当前政府纵向横向议价的效率极低的现实,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中央拨款为主,让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分摊资金的传统财政模式。与其按总额分摊,不如将改造项目按比例分配,分为中央项目、省级项目、市级项目、县级项目,各司其责。谁资金足,条件够,谁的工程先上马,不用相互扯皮推诿。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由政府垄断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试图干预地方建设,几乎不可能绕过各级政府。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后撤,让给企业,这就给中央直接插手地方建设创造了条件。就拿校舍建设来说,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等环节完全可以分别发包给企业去做。过去效率低主要低在政府部门之间扯皮,权责不明。不仅效率低,而且造成了内部索贿行贿的机会,经过的层级越多,腐败的可能越大。

另外,教育是一个市场化极低的行业。前面说了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热情不高,地方领导流动性大,造成校舍建设无人负责的情况,所以汶川地震之后很多地方主张校舍质量由校长终身负责。有人终身负责,好过无人负责,但是校长终身负责。又不如老板负责。总之,与其将学校交给一级不情愿的政府管理,不如将学校民营化,给学校找个永久的主人。

学校民营化并不必然与基础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性质相冲突。只要将政府的教育补贴证券化,直接交到学生和家长手里,由他们选择学校,校方再向政府兑现。学校之间出现了竞争,教学质量势必提升,而家长的负担没有增加,财政资金的效率因此提高了,尤其是中央对基层公共服务的事业的补贴效率大为改进。民营化并不意味着只有私营一种形式,它可以是私营,也可以是社会团体,比如慈善机构、教师工会团体经营。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距北川县城15里路的“刘汉希望小学”,被称为“史上最牛希望小学”,这所1999年10月交付使用的学校教学楼在汶川地震中几乎毫发无伤,人员无一伤亡。同一建筑商建设的另外四所小学,也是同样情况。据学校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其实建这楼的造价根本不算高,也许这一切只因当时建筑方和监理方高度负责有关”。说干道万,万变不离其宗,决定制度效率高低的都是能否为事业找到有能力并且有责任心的人。

作者:信力建

抗震设计下的建筑工程论文 篇2:

分析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和常见问题

摘  要: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想要保障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文中探讨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对于改进城市结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

引言

结构设计工作在高层民用建筑工程中尤为重要,为了尽可能提升高层民用建筑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抗震性能,就需要做好结构设计工作。在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需要保障设计方案的优良、计算简图和分析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都考虑进去,方能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效率。

1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要点

1.1重视轴向变形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较高,在施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生轴向变形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当建筑发生轴向变形问题时,就会直接引发连续梁支座负弯数值下降,导致构件剪力和侧移发生较大的改变。

1.2结构形式以及结构延性问题

在当下的高层建筑工程中,一般选用钢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较高的经济性能,施工成本较低,并且材料种类较多,能够适用多种特殊施工情况,并且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适用的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建断面较大,并且自重较大,很难保障建筑在后续的长时间使用中维持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2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设计图纸不够合理

设计图纸保证整体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合理且适配的建筑设计图纸一定要科学的设计建筑工程建筑的所有环节,例如,结构类别的选定、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选定等。不过,当前建筑结构设计的全过程中,一些建筑设计并不合乎规范,综合表现在下述几部分。平面配筋图里运用的图集不够规范,结构标高、梁柱编号等内容不够清楚,导致具体建筑施工全过程里存在混乱现象,乃至于出现部分不应出现的建筑事故,这都是由于设计图纸不够清晰合理,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没有良好地沟通所致。

2.2地基基础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地基基础设计非常关键,地基的设计、基础的选型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这就要求在地基基础设计时,除了仔细研究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外,还应去工程项目的建设场地,仔细考察项目建设场地的地质及周边环境,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依据。由于我国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等力学性能比较特殊的地基,选用土的地基承载力、基础埋深、地基处理及相应地基上的基础选型除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结合当地工程经验来提高设计质量。

2.3扭转问题

在建筑领域,扭转问题是非常关键和核心的一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高层建筑对扭转设计直接关乎到高层建筑地理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台风和地震时,建筑的扭转问题直接关乎到建筑的安全性。建筑在进行设计和施工时,因为某些不可抗的因素难免的会出现建筑的不平衡,不对称。在低层建筑中,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可以被忽略不计,而在高层建筑中,这种不对称、不平衡则可能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高层建筑中楼体的平衡关系以及力学构架是整个扭转问题产生和解决的核心。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以及审美需求的提高,单一的完全对称性建筑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人们对建筑的期盼,更加多元化的高层建筑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为设计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和难度。一方面设计师要保证楼盘设计整体的安全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楼盘的艺术价值。

3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3.1完善建筑设计图纸

建筑设计图纸属于建筑结构的关键表现载体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建筑项目在整个施工全过程里的前提。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图纸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可能反应在建筑施工中,形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全过程里,要求严格遵照设计规范开展工作,设计师不能够贪图便利而将重要的信息指标和标牌等忽略掉。与此同时,针对比较复杂、微小的结构区域,要求在结构设计里格外关注。

3.2优化地基基础设计

在地基基础设计前,应对建设场地进行踏勘,对场地及周边情况应进行了解;地基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除依据本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外,还应结合当地完成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经验,复核和优化地基基础设计。对于天然地基上的基础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的地质条件;对于地基处理后的基础设计,应确保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满足基础设计的要求。一般要求,对于处理后的地基须做地基承载力试验;对于湿陷黄土地区上的桩基,其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时,应考虑桩侧湿陷性土层的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并在桩基施工前,在场地内进行试桩,并通过静载试验,测得单根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极限值,待测得的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大面积施工。

3.3扭转问题的解决办法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单一的完全对称性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建筑正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而即便如此,设计师在设计时仍然要在一定范围内寻求建筑形状和结构的对称,以此来保证建筑的受力合理。尽力使建筑物的质量重心和力量调度中心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增强建筑的抗灾害能力。并且在设计完之后,施工方在实地操作时要与专業的建筑人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最大限度的调整因设计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建筑结构上的不足。即使在设计不规则建筑时,设计师也应从更大的层面上,从整体的层面上去思考建筑的平衡性,力求通过力学结构的改变来解决建筑的扭转问题,减少因不规则而造成的建筑不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社会与文明的不断发展,建筑多样化正成为当前建筑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高层建筑多样化。人们更加倾向于把其作为城市的地标建筑来对待,由此可见高层建筑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出优化高层民用建筑的对策,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高层民用建筑安全性能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有权.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6):94-95.

[2]刘竹青.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门窗,2019(15):143.

[3]易宁湘.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7):93-94.

作者:武春雷

抗震设计下的建筑工程论文 篇3: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创新与规范发展

摘要:高层建筑是建筑技术进步和城市化发展作用下的结果,高层建筑解决了城市繁华区土地用地紧张的局面,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工作的多样化需求。高层建筑往往高度较高、结构复杂,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对高层建筑设计的整体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必须满足稳定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质量特征。鉴于此,文章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创新与规范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创新;规范发展策略

1导言

高层建筑规范设计中,需要按照符合实际规范建设基础标准的操作范式,重视建立合理的场合,合理的空间布局,合理的功能原则。结合建筑高度匹配度管理要求,分析如何建立符合施工规范的标准,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规范操作,优化高层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计不够科学和合理

基础设计作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建筑的整体质量,还和高层建筑的使用性能有着密切关联。因此设计人员在开展基础设计工作的时候务必选用科学合理的模型。但是我们国家的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工作尚不完善,有些设计人员没有认真选择好设计模型,也没有和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出现和实际情况相差太大的现象,进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建设效果,也推迟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2.2缺乏施工现场勘察

在开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前,设计人员未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没能获得可靠的设计参考数据,导致其在设计时出现问题,所设计的建筑结构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难以保障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开展。缺乏施工现场勘察直接导致设计图纸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可操作性不高,不利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稳定性。

2.3图纸的信息表达不清晰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图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忽视了对细节的把控,致使图中存在一定漏洞,导致部分设计图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设计人员没有将抗震设计融入图纸设计中,部分人员未在设计图纸中注明所需要使用的建筑结构墙体材料类型,缺乏设计说明;部分结构设计图中没有详细数据,工艺注释不清楚,以致无法为后续施工提供科学指导,导致施工人员无法严格按照结构设计图纸中的要求来执行作业,影响施工效率;相关人员未根据施工实际情况来科学审核结构设计图纸。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创新与规范发展

3.1合理选择建筑基础类型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既要关注建筑物内部结构及外观设计,还应实地考察建筑物所在区域环境,做好实地考察工作,掌握建筑物建设地址周围实际情况,并据此进行相应结构设计工作,以确保所制订的结构设计方案符合施工区域环境特点,避免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具备可行性。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为了提高设计人员对建筑物基础的选型能力,还要重视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强化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其实地勘察意识,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采集相关信息数据,提升设计人员数据收集能力,确保建筑基础选型更加合理,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工作人员在获取设计图纸后,需要全面了解建筑物所在地实际情况,充分掌握其水文条件、地质环境和气候特点等,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调整结构设计方案,使建筑物结构更加协调,保障建筑物结构稳定性,之后再实施建模计算工作。

3.2优化高层建筑结构抗风性能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要重点考虑风荷载要素,這对于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因此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具体而言,建筑工程企业要改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风能力,务必深入到施工建设现场,认真分析和研究高层建筑物的受力特点,然后有目的地开展抗风设计工作,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工作的有效开展。

3.3控制建筑物的楼层高度

现阶段,为了缓解我国土地紧张状况,建筑工程开始向上寻求空间,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建筑工程的主要类型。虽然高层建筑物可以节省更多的占地空间,但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不可一味地求“高”而忽视了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因此,需要严格管控建筑物高度,不可超出规定范围。另外,建筑物所设计的抗震性能对其高度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也会对建筑物抗震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其抗震性,并根据建筑物结构类型,来选择适宜高度,强化建筑物结构承载能力,提升其刚度,尽量减小建筑物自身质量,从而使之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保障建筑物结构稳定性。

3.4科学计算梁、板跨度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跨度计算,并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来做相应调整。如果建筑物采用常规结构,那么可按照净跨度1∶1来进行跨度计算;如果建筑物是宽扁梁结构,则不可采取前种方式来计算跨度。在设计梁板结构时,可将其看作变截面板;在设计扁梁结构时,需要先确定梁高与板厚之间的差异,如若无太大差异,那么在计算长度时,可直接计算梁中心,并根据相关参数来合理配筋。

3.5提升抗震设计水平

通过优化高层建筑的承重能力,能够有效的抵御震动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承重结构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框架剪力墙的形式设计的,这种结构面对地震等剧烈的震动时,下部结构传递的震动能量被剪力墙破坏掉,框架结构依然能够对楼体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最大程度的保护高层建筑的整体安全。这就要求楼体的整体建筑刚度必须满足设计的要求,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的高层建筑,更需要提升抗震的刚度标准。足够的建筑刚度能够降低位移的发生,防止楼体遭到破坏。其次,通过布置一些构建能够提升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的均匀性,在布件的时候内部可以布置水平方向的构件,合理的布置抗侧力的构建,对高层建筑形成保护性的分布结构,有效抵御震动破坏。

3.6提升设计人员的素质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设计人员要在设计过程中做好实地勘察工作,确保项目工程设计的合理有效性,要达到相关要求。建筑企业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并且为工作人员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建筑企业可以同一些高校达成合作,在一定时间内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从而更好地组建高效的设计团队。还要改善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

3.7提升消防设计能力

由于高层建筑在消防领域要求更高,因此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也会更高。首先是要根据建筑设计的需求进行消防通道的合理布置,为发生灾情进行紧急疏散和救援提供必要的通道。不同高度的建筑要求的消防通道数量是不同的,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留消防通道。消防通道设计的过程中合理设计防烟区,防止烟雾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建筑楼体设计的过程中,保证楼体预留足够的空间距离能够有效防止楼体之间的火势的蔓延,防止火情的发展。因此,高层建筑需要通过测量楼体外边缘之间的安全距离来确保测量的准确真实性。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我们国家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建筑工程企业中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是重点内容,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与质量。所以建筑工程企业在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务必提高设计人员对概念性设计的重视,还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然后合理地规划好施工成本,不断地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效果,保证后期工程项目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推动我国整体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有权.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36):94-95.

[2]易宁湘.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7):93-94.

[3]侯贵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6):79-80.

[4]艾科宇.有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09):29.

作者:胡晓丰

上一篇:企业区域网络工程发展论文下一篇:计价课程教学安装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