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0

摘要:从目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然后进一步研究分析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并且提出了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议。探索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旨在加快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并为其增加吸引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关于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改革遇到的问题和一些建议,探索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旨在加快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模具专业;中职;改革;模式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模具技术有些已经划归于高新技术,但模具从业人员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模具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模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及高级技术工人,在精度、寿命、制造周期及能力等方面,我国与国际水平和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方面,仍旧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将对模具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在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存在滞后于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对于模具专业提出了以下探索:

一、改革的具体方法

1.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一技之长人才

要开发富有特色的三年制中职课程,首先必须对其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这有利于突出职教的特色。在教学中应加入模具方面考证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内容考试合格后,可以轻松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2.改革教学模式

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建构模式以适应教学对象。我国目前的中职课程结构基本上属于应用模式,即俗称的三段式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本身的线性演绎逻辑关系为基础。研究发现,工作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而非线性演绎关系;在学习心理上,中职学生倾向于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因此,中职课程结构的合理模式应当是建构模式。

3.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的现象是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如何针对这样的生源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其途径就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原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刚性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活动的课程结构,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组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顺利过渡和接轨。

4.建立以任务导向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使学生在三年时间内,获得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三年制中职课程的就业导向功能,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体系,削减专业基础课程,大量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在实训内容上,明确钳工实习、数控加工实训、制件成型实训、模具制作实训等实习内容的分工、整合关系,使加工实践课程始终围绕模具的制造过程展开。使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实用性,体现本专业、本地区的行业特色。三年制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5.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课程改革应紧贴毕业生就业实际。学校应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一致性原则”(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制定出特定的内容结构,逐步形成课程综合模式。主要有能力模式(适用专业课程)、相关模式(适用专业支撑课程)、认知模式(部分专业教学内容提前)、项目模式(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等,对这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会产生显著效果,缩减学时,优化体系,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6.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评估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沿用传统模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只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程度的客观评价,同时,这种评价也使得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因而无法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以评价引导教学,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理论考核方式,参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其他模式并举的模式,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采用连续考试过程评价,而非“一次考试定结果”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配合课程模块化,提高考核效果。

二、改革遇到的问题

1.中职教育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培养过程作重大调整与改革。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的环节与内容的改革,考核标准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既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知识,又要学习模具专业技能,知识量非常大,然而学时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这就使得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变得相当困难。

2.学制的改革会导致一些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高度集中,出现“教学高峰”。为适应这种变化必然要对原有师资队伍的结构、实验实习设施进行相应调整,要求教师具备一专多能的实践能力。

3.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职业教育要对学生的技能、性格、德育等发展负责,由于学制的缩短,使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变得更加紧迫。

4.基础课程的削减,将会使教师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课程整合势必牵涉系部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的利益,从而引起教师之间利益分配的变化。

三、一些建議

对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实现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上的确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通力合作。为此,从学校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2.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做到与其他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分互认,教学资源有偿共享。

3.对三年制学时不可限制太多,应因专业而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时偏紧,应该增加学时。

4.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为一专多能做好准备。切实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待遇,使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职责明确。

针对模具专业中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不仅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增强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克服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拉动中职教育的发展,引导和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梁国一(1974-),男,陕西洛南人,大学本科,硕士,主要从事模具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者:梁国一 刘锴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关于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

摘 要:从目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然后进一步研究分析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并且提出了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议。探索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旨在加快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并为其增加吸引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模具已经属于高新技术一类,但相关的模具从业人员仍然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的情况,导致无法适应模具行业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模具企业管理人才及技术人员需求量还处在一个紧缺阶段,这就对我国模具行业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國职业教育的进程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故而《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学重点。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发展,为企业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模具人才,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状况。例如,有些中职学校在当时环境不允许,缺乏开设模具专业的前提下为一己私利去创建相关专业,这注定了学生根本无法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导致了毕业后因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而无法顺利就业,更不能胜任相关的技术工作。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1)一些中职院校贪图利益,为一己私利而设置当前需求量以及生源比较大的专业;(2)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相关专业教学设备不足配置跟不上,不具备相关的办学条件;(3)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培养方向有偏差;(4)相关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先进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相关的实验模具有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创办专业的要求;(5)学校无法提供专业相对行业的实际生产的相关工作经验,难以满足模具行业对复合型模具人才的要求。

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的重点是要有一技之长

创办特色教学模式,科学锁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增加模具方面的考证内容,督促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从而能够更容易地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在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低下的情况。想要针对这一现象做出改革必须将原来的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这种刚性的课程结构转变成为专业通修课模块、文化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组成具有灵活性的课程结构。这样就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层次以及知识结构给自己量身打造合适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现实和学习内容的顺利接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企业需要的是“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模具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提高专业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关于改革的一些建议

对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实现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上的确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通力合作。为此,从学校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2.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做到与其他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分互认,教学资源有偿共享。

3.对三年制学时不可限制太多,应因专业而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时偏紧,应该增加学时。

当前模具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模具材料的变革,对模具专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充分融合企业文化,根据行业要求来进行专业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卢玉宏.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浅谈[J].职业,2011(29).

编辑 薄跃华

作者:唐文成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3: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适应性研究

[摘 要] 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探索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期为我省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工作提供启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模具专业;教学适应性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教学适应性研究的意义

智能制造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提升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战略选择。它将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带入整个装备制造业。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各地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主要制造装备的模具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如何进行教学适应性改革是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关键。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智能制造背景对模具专业人才的复合能力要求提高

智能制造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贯穿于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并将智能化应用在关键生产部位,形成了具有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的新型制造模式。这就需要技术人才不仅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计算机系统语言基础与网络能力,专业软件运用及研发能力,跨学科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能力,制造产业数字经济能力,工业大数据运用及创新开发能力等。而模具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内容涵盖金属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学、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工程及流体力学、热传导等多个学科,对系统应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要培养系统掌握材料学、成型加工及控制技术,并能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下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及工艺控制的专业人才任重道远。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与工人技术能力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面临着市场的严峻挑战。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复杂

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企业的工业化及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发展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进一步向制造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全球化迈进;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尤為重要。

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极为复杂,原因有三点:(1)模具市场对产品类型需求变化较快,生产规模已由原来的大批量生产向小批量生产及订单生产模式转化。这需要模具企业通过信息快速有效地传达,合理优化安排生产,缩短交货期,提高订单成功率。(2)模具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多且有外协件和自产件两类,特别是零部件种类多且外形相似,非常容易混淆,仓库物料管理复杂,这需要模具企业利用网络及相应软件,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应用系统。(3)模具单件产品制造周期长、价值高、投入大、BOM层次复杂,对其生产过程的跟踪、技术控制、成本分析困难,这需要模具企业利用大数据或云计算对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成本控制等信息进行采集计算。以上原因导致模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极为复杂,自身特定要求多,一般软件很难满足企业的复杂要求,只有利用定制式软件的二次开发才能构建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这样非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加大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难度,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范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企业急需高素质人才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大批模具企业意识到过去的经营及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智能制造大环境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水平是必然选择,模具企业也在部署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工作的推进,企业急需懂业务、懂管理、懂信息化、懂智能制造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向重新定位

以往高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汽车、电子、装备等制造业,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及制造、冲塑压工艺编制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是传统模具设计、模具研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产品造型等;目前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以我校为例,在模具设计、制造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模具材料检测、产品检测及3D打印方向,探索基于智能制造背景生产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服务产业升级发展为宗旨,推进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注重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2]。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重组

智能制造背景下,要求模具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模具行业的新技术及发展方向,需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背景,具备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更要掌握智能制造前沿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3]。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我校模具专业进行了课程的重新组合,基于新的生产模式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将课程划分为专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模块。

在专业素质模块中设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增设了大学生创业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架构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素质培养体系。

在专业基础模块中重组了AutoCAD和公差与配合,形成了绘图与识图课程;重组了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形成了模具材料课程;重组了电工电子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形成了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模具零件加工等课程。

在专业核心模块中开设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技术、PRO/E、UG、MasterCAM等课程,加强模具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开设了模具零件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具CAE基础、快速成型技术等课程加强数控加工和模具装配技能的训练。

在专业拓展模块中开设创新与创业、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等选修课程,拓展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对多种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实验实训内容及形式的更新

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需要更新实验实训内容及形式。以我校为例,首先,学校筹集资金加强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更新实验实训设备,调整更新实验实训内容,建设智能制造模拟生产线,让实验实训环境与先进生产模式对接;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沟通,及时了解行业的新动态、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到企业项目研发中,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并积累经验,提升“双师素质”教学能力。实验实训内容及形式的更新实现了实现模具专业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知识范畴与企业需求的融合,人才培养规格與社会需求的接轨。

(四)智能制造基础训练强度的加大

物联网化和信息化是实现“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关键技术,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智能制造基础训练强度。首先,加开了物联网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体系及传输介质结构、以太网拓扑结构和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RFID技术等;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考证、参加技能竞赛等让学生掌握通信及网络技术、应用维护技能,从而胜任智能制造生产平台的网络安装、使用、管理及维护工作[4]。

四、总结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遇到了现代生产模式的挑战,面向“中国制造2025”,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模具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重组,到实验实训内容及形式的更新,智能制造基础训练强度的加大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智能制造基础,以期打造高职院校品牌专业,为现代工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勇.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5):1-3.

[2]许晓琴,凌福林.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7(53):6-7.

[3]徐容平.模具的发展以及智能制造的实现[J].技术与市场,2017(6):283-285.

[4]王振宁.浅析智能制造在两化融合下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2015(6):73-74.

编辑 武生智

作者:肖志余 刘金铁 田云龙 刘小宁

上一篇:人力资源规划研究论文下一篇: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