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挑战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针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的现状,检察机关基于民事诉讼监督职能,以拓宽维护未成年人民事权益新途径为视角,从探讨支持起诉保护弱势群体诉权的立法旨意为切入点,思考以检察机关作为主体提起支持未成年人民事诉讼具有的优势与必要性及相关制度设计。支持起诉研究无论是对完善检察机关检察未检职能,还是促进少年司法保护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检察机关挑战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检察机关挑战研究论文 篇1: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的建立

摘 要: 检察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检务公开又是检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做好检务公开是各级检察机关将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法律文书是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重要载体,将其公之于众,对于实现检务公开、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关于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的几点构想,希望可以为各级检察机关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检务公开

一、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概述

(一)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内涵

1.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内涵

关于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内涵,目前在理论上还并未形成统一的定论,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对此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结合从事基层检察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所谓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是指各级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权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针对具体检察活动的性质所作出的符合一定格式标准的,具有结论性、说理性的法律文书的总称。其种类包括民事行政检察、刑事申诉、公诉等多个不同阶段检察活动中的相关文书。

2.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内涵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即指各级检察机关根据相关要求将除法律规定保密的以外,符合要求的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范围及标准,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向不特定的公众公开,使得公众可以对其进行查阅,以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增强司法权的公开性及透明性。

(二)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意义

1.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有助于实现检务公开

检察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检察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历史使命。检务公开是本次检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要求,检察机关深化检察环节司法公开,完善办案信息查询系统,建立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向社会公开制度,增强司法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

法律文书是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重要载体,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更是检察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将其公之于众,有利于实现检务公开,也有利于增强司法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

2.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有助于保障个案正义的实现

终结性法律文书对案件的当事人公开,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案件的进程,并能够及时的行使上诉、申诉等权利,进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与案件相关的其他参与人而言,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也有利于其了解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案件信息及结果,更好地实现法律所赋予的知情权。

3.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有助于提升检察官的自身素质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一旦确立,将对检察官的检察实践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检察官的自身素质。具体来讲,一是可以提升检察官的理论功底。终结性法律文书中的说理部分,展现了承办检察官的学识、专业素养以及价值理念等方面,为了使得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是一份优质的终结性法律文书,检察官将会更认真的研究法理、扎实自己的法律功底;二是可以增强检察官的责任心。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使得任何微不足道的小错都有可能被发现、被放大,因此会使得检察官更要审慎思考、细致检查,力求做到事事精细。

二、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状

检务公开是本次检察改革中提出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无论是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还是《2014-2018年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都明确了今后各级检察机关应当深入推进检务公开工作,除法律规定保密的以外,将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一律向社会公开。这既为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对检察机关开展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提出了客观要求。①

笔者通过对网络、报纸、论文等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实践中自2013年开始全国很多检察机关均针对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这一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及具体的工作。例如福建省平潭县检察院通过其官方微博“平潭检察”陆续公开了该院2014年以来作出的10份不起诉决定书,同时平潭县检察院还制定出台了《案件流程信息公开、不起诉决定书公开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便于形成长期有效的检务公开机制;2013年12月,江苏省检察院将南京市秦淮区检察院、泰州市姜堰区检察院、徐州市云龙区检察院以及昆山市检察院确定为江苏省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试点的四家基层单位,2014年1月2日,昆山市检察院门户网站上公开了该院民行不〔2014〕1号法律文书。据了解,这是2014年江苏省检察机关推行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试点工作以来上网公开的第一份法律文书。山东、宁夏、广东、上海、海南②等地的检察机关也分别制定了相关的细则、并上网公开了其第一份终结性法律文书,走出了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的第一步。③

总体而言,我国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得到了各级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从检察活动实践来看,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开展范围上来看,并非全部检察机关均已开展此项工作,还有很多检察机关正处于筹备阶段或尚未开展任何工作;从开展内容上来看,已开展此项工作的各级检察机关公开内容也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制度要求及标准。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待于理论及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二)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所面临的挑战

1.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

一方面,终结性法律文书作为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最终载体,其公开维护了公众的知情权,使得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检察权的运行状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利益。而另一方面,终结性法律文书上所承载的信息与案件当事人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将其公之于众,势必会对案件当事人的隐私权造成影响。在进行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这两种利益进行平衡。④

笔者认为在对这两种利益进行平衡时,要尽量以个人利益为优先考虑,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应当以不损害当事人的隐私权为限。对终结性法律文书中当事人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要进行技术处理,能略去的可以考虑略去。

2.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对各级检察机关的挑战

一方面,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是大势所趋,也是各级检察机关的必然选择。而另一方面,我国的检察机关在级别、地域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基层检察机关都面临着“案多人少”的现状,不发达地区的检察机关还面临着技术落后、检察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不仅仅是将原有的终结性法律文书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公开就可以了,更对终结性法律文书的说理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各级检察机关在开展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这一工作中都将面临着或多或少的挑战。

作为公众来说,应该对检察机关的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在初始阶段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对此可以提出意见建议及批评,相信检察机关一定会虚心接受,及时纠正。作为检察机关来说,必须要端正思想,充分认识到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势在必行及重要意义,努力调整好内部的机构设置,对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予以人、财、物等全方位的支持。

三、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的构想

(一)出台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相关依据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是司法公开也是检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检察实践中也正在逐步推行,但关于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既没有相关的法律予以规定,又没有全国性、统一性的、具体性的规范性文件。这也就导致了各级检察机关的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无章可循、各自为政,因此在立法层面对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加以确认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刑事诉讼法及检察院组织法的修改,对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作出规定。同时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制定出关于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的检察系统内部文件,以指导各级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检察实践活动。

(二)统一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标准

目前关于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并无统一性的规定,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检察机关均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展的,存在着内容不统一、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等问题,因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统一标准,笔者认为标准中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划定公开范围

公开范围是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目前各地的检察实践中对公开范围的规定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首先,从整体来说,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应当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其次,从文书性质来说,对于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终结性法律文书一律不予公开。再次,从文书种类来说,以公开以下几类文书为宜:(1)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2)终结(止)审查决定书;(3)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4)不起诉决定书级不起诉理由说明书;(5)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及不批准逮捕理由说明书;(6)已作出生效判决案件的起诉书。最后,从文书内容来说,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应当对案件所涉及的个人隐私进行技术处理,不影响案情的信息要尽可能的略去,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当然,也要赋予案件当事人以不予公开相关终结性法律文书的申请权,当事人提出申请后,由接受申请的检察机关根据申请理由及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答复。

2.规范公开程序

首先,应当对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实践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公开必须及时。同时也应当给检察机关预留出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准备时间。笔者认为可以在终结性法律文书送达生效后的10个工作日内对其予以公开。

其次,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步骤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可以设置向当事人告知的前置程序,除当事人有正当理由要求不予公开的以外,其他的可以对公众公开。还可以设置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审批程序,由承办人向相关领导或责任部门进行报送,经审核后作出是否可以公开的决定。

3.明确公开方式

为了便于公众知晓,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应当优先采用网络公开的方式。目前的检察实践中有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等形式,虽然都借助于网络,但也存在着各自为政、平台混乱等问题。具体而言,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一个统一的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网上发布平台,各级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账号和密码进行定期发布,这样公众就可以很便捷的检索并查询到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同时,各地检察机关也可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的不同,在案件管理大厅、社区矫正室等地点进行公开。

(三)加强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说理内容的公开

终结性法律文书理由的公开是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将终结性法律文书的理由公之于众,才能使得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终结性法律文书的结论,也才能实现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意义。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的说理内容既要全面充分,又要通俗易懂。同时公开的说理内容更应当以法为据。⑤

(四)完善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保障机制

1.建立公开前审查机制

为了保障终结性法律文书的严谨性,在对其进行公开之前,应当进行严格地审查,以防止错误的发生。首先,承办人在终结性法律文书制作完成后应当进行自查,对终结性法律文书中的标点、文字以及法理分析、法律适用等进行推敲、审查。其次,在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前还应由主管领导进行审批。检察机关内部设有专门责任部门的,还应交由责任部门审核。

2.建立公开中反馈机制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的公开不仅仅是通过网络等平台公之于众即可,更应当为公众创建一个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平台。变静态的公开为动态的交流,检察机关应定期登录该平台对公众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认真的吸纳,对公 众提出的批评和问题,应理性面对,确有错误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3.建立监督问责机制

对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就内部监督而言,可以把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工作纳入考评体系,本院及上级院可以对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进行定期考核及不定期抽查;就外部监督而言,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对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进行定期检查。

同时,对具有不按期公开终结性法律文书、未经审查擅自公布等行为造成严重影响的责任人,应当与予以问责。

[ 注 释 ]

①卓烨烨.论新时期基层检察院检务公开途径的拓展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8:129.

②李轩甫.海南出台意见深化检务公开[N].检察日报,2013-11-24.

③赵杨,陈捷生.不捕不诉法律文书明年全公开[N].南方日报,2013-11-20.

④梁薇.裁判文书公开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5.

⑤文莉.加强法律文书说理 注重法律监督实效——郴州市苏仙区检察院加强民行检察不抗诉案件法律文书释法说理的几点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0,8:144-145.

作者:张力军

检察机关挑战研究论文 篇2:

以拓宽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障途径为视角对检察机关支持起诉重新思考

摘 要:针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的现状,检察机关基于民事诉讼监督职能,以拓宽维护未成年人民事权益新途径为视角,从探讨支持起诉保护弱势群体诉权的立法旨意为切入点,思考以检察机关作为主体提起支持未成年人民事诉讼具有的优势与必要性及相关制度设计。支持起诉研究无论是对完善检察机关检察未检职能,还是促进少年司法保护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检察机关 未成年人 弱势群体 民事权益保护 支持起诉

一、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现状

当前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各个领域均有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出现,而未成年人因受其年龄、身心的限制,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却不能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提起民事诉讼以此获得法律保护;同时存在其监护人、法定代理人在可以代为履行诉权时,又因法律知识的缺乏或因诉讼费用问题等而怠于履行,甚至存在监护人、法定代理人趁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利益的情况。所以未成年人作为民事权益保护中的特殊主体,需要国家司法机关给予特别关注和保护。但事实上我国未成年人司法权益保护形势严峻,总体存在“重刑轻民”的情况,就在检察机关内部未成年人检察刑事诉讼业务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未成年人遭民事侵权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的事件屡屡曝光,这反映出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民事司法救济、法律援助制度的缺陷,未能全面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民事权益,可恰恰民事权益才是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以往检察机关民事诉讼监督多是事后监督,通过发现错误民事裁判然后提起抗诉,但往往此时不公平的裁判已经严重侵害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救济也只能是补偿性的,所以检察机关必须通过革新,加强对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监督,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监督、全面监督,以此来加强未成年权利的司法保障力度。

二、 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起诉的可行性

(一) 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法律依据

我国支持起诉制度始于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诉讼越来越强调市场主体的私权自治、意思自治,学术界也出现支持起诉存在立法缺陷、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的声音,因此一直有关于支持起诉制度存废的争议。但《民事诉讼法》几经修改,支持起诉始终保留在民诉法的法典当中,并作为民诉法基本原则之一,存在即是合理,说明支持起诉制度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必然也将长期发展下去。

《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检察机关作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既是国家司法机关又代表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结合支持起诉立法旨意,检察机关作为支持起诉主体有其天然优势,虽然目前因法律缺位导致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工作的开展艰难,但过往实践中,检察机关提起不少支持起诉的典型案例并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在现实中检察机关已经成为支持起诉案件的主要主体,对推动支持起诉实践发展起到了核心的带动作用。

(二) 检察机关涉未成年人支持起诉的法理基础

1. 国家亲权和共同保护理论。国家亲权理论认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公共财产,不仅仅隶属于未成年人监护人个人,即是说未成年人的利益也属于社会公益的一类,因此,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照顾,国家应主动介入,对其尽扶助义务。虽然国家亲权理论属于英美法系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但在大陆法系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构建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所以未成年人作为民事权益保护中的特殊主体,由于自身年龄、能力的限制,难于实现真正的意思自治,检察机关应当给予特殊的保护。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民事诉讼制度的革新与突破,充分将国家亲权原则体现到未成年人民事诉讼中来,既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又顺应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国际发展趋势。

2. 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维护儿童权益,联合国在《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各国制定法律时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并要体现“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发布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其中要求各级部门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检察机关立足于检察职能,根据“儿童利益优先原則”,在法律监督的视野下积极寻求和研究维护未成年人民事权利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弱势未成年人提起诉讼,以实现儿童的利益最大化保护。

(三) 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诉讼是现实需要

我国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中的定位,通说认为应有别于其他国家机关,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时必须要出于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国际上许多国家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参与民事诉讼,如自然人身份案件中宣告失踪、死亡案件、确认身份案件、收养、监护案件等均是运用检察公权力,通过帮助弱势群体或个人实现诉讼权利而介入到民事诉讼当中。支持起诉作为民诉法基本原则,其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第15条对支持起诉对象没有进行严格限定,但根据支持起诉立法旨意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扶助弱小,帮助非出于权利处分意愿而未起诉的受害人,使他们可以在诉讼中与对方当事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通过司法程序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主要目的,由此可推断出弱势群体是其中最需要支持起诉的对象之一。在民事诉讼中,基于双方立场的对抗性,民事诉讼法上的弱势群体应当是指由于诉讼能力的差距与不对等而造成对诉讼的不充分应对,制约合法权益实现的涉讼群体。未成年人无论从经济水平、法律水平、社会地位、生理特点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的自身应诉能力、诉讼心理方面的不足,导致其相对弱势,诉讼能力的弱势情况将导致未成年人当事人无法有效地提起诉讼或在诉讼中无法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使其诉权落空。这些不利的诉讼因素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损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秩序的紊乱,因此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诉讼主体出现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尤为重要。检察机关在支持未成年弱势群体起诉时的定位,是基于支持起诉固有的社会干预性,此时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中的定位与其他国家机关、单位无异,只是检察机关由于具有天然的保护者身份和中立者身份,必然成为支持未成年人起诉的最佳主体。

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起诉不仅有法律依据,也是在履行全面的民事诉讼监督职能,是服务社会的客观需要。首先对民事诉讼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监督职能一个重要方面,但按照目前事后监督的工作模式,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实行公平正义上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支持起诉可以很好的拓展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监督的实践路径。加之全国检察机关未检部门都正在积极探索涉未成年人民事检察工作的职能转变,探索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理实践和制度,加强民事法律监督,积极打破以往检察机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单一保护局面,所以,检察机关开展涉未成年人支持起诉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健全少年司法的法律体系,是检察机关顺应实践需要的结果,也使检察制度创新发展迎来新的挑战和契机。

三、 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诉讼制度构建

(一) 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诉讼原则

1. 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当事人提起诉讼,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下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支持起诉的正当性和有序性,因此合法性原则是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时应遵循的最主要原则;同时检察机关支持起诉不得干预诉讼进程,确保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此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程序监督与支持起诉职能应当分别交由两个部门行使,避免检察机关参与诉讼时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尴尬局面;最后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不能成为未成年当事人的代理人,不得代为行使、支配未成年当事人诉讼权利,更不能以保护弱势者权益为名,侵害另一当事人诉讼权利,损害其合法权益。

2. 适当性原则。由于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始终是国家公权对私权纠纷的介入,从权力制衡的角度看,为避免发生检察机关公权力滥用的情况,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诉讼要保持介入的“谦抑性”,必须遵循适当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一是支持起诉前要遵循穷尽私权救济,鼓励未成年人尽可能多的选择可行的救济手段,避免检察机关公权力过早、过多的介入;二是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案件范围的限制。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提起诉讼,但并非所有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均要支持起诉,只有当未成年人在民事诉讼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难于正确表达意愿,以及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件才需要,也因此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有限介入才不会与私权自治、意思自治原则产生矛盾;三是必须正确认识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中的角色定位。检察机关只能以支持者身份参与民事诉讼,既不能因为支持者缺位,导致未成年当事人个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检察机关也不能在诉讼中越位,如介入太深容易产生当事人之间诉讼地位因国家公权力的过多介入而显失公平。

3. 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诉讼,目的是扶助弱小,保障未成年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应当以未成年当事人具有起诉的意愿为前提,除出现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情况,对属于未成人私权范畴的权益处分,还应当尊重其监护人意见。检察机关绝不能越俎代庖把自我意志强加于未成年当事人身上,置当事人处分权于不顾。所以尊重未成年当事人意思自治必须贯穿支持起诉制度的始终,要充分体现出检察机关从属和辅助的地位。假如未成年当事人自身民事权益受到侵害,但其和监护人均自愿放弃自己的民事诉权,非属监护人侵权的危急案件检察机关不适宜支持起诉。

(二) 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诉讼案件类型

1. 监护资格案件。父母具有抚养、保护、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但现实生活中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甚至对子女实施虐待、性侵或者其他侵害行为时有发生,监护人对子女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民法总则》规定当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出现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对此检察机关完全可以依法支持有关单位、未成年当事人请求法院撤销监护人的监护权,或者变更监护人。

2.人格权纠纷、继承纠纷、受教育权案件。近年来,在未检刑事案件审查、社会调查中显示犯罪嫌疑人父母离婚现象普遍,家庭离异对子女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威胁,当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不予照管或引导,导致未成年子女身份权、健康权、继承权、道德品行、受教育权等受到侵害,而未成年人由于身心的特殊性,认识能力、识别能力和诉讼能力均不足,无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利,此时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支持未成年当事人向法院提起侵权民事诉讼,如收养案件、亲权案件、继承权案件以及财产管理权丧失的宣告请求权案件、义务教育因父母不付学费而引发的民事诉讼案件等。

3. 未成年人的人身侵权案件。除了对涉及未成年人家事审判案件的支持起诉外,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在刑事案件中也常常发现涉未民事侵权纠纷线索,检察机关控申部门也会接到一些涉未人身侵权纠纷举报,如校园欺凌伤害、非法用工侵权、未成年人之间的人身伤害和意外伤残等案件中未成年人维权问题,这些案件都有共同属性,虽然可能只损害未成年人个人民事权益,但未成年被害人均处于弱势地位,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弥补未成年人诉权的欠缺,检察机关有必要对此类案件给予协助和支持,让支持起诉最大限度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

(三) 检察机关支持未成年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

1. 法律帮助。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涉未案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应向未成年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務,首先为未成年当事人拟提起诉讼可能涉及的法律知识、诉讼程序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说明,以增强其运用法律和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的能力,保障未成年当事人运用司法手段维护民事权益;对部分案件未成年人监护人不敢维权、怠于维权的案件应对其宣传法律知识,加强其法制意识,鼓励其提起诉讼。此外检察机关还可以协助未成年当事人请求减免诉讼费用、申请法律援助,帮助书写文书等事务,给予指导性帮助。

2. 调查取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施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这表明“两高”对于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调查取证权是持肯定态度的。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过程中的定位是帮助弱势当事人解决起诉困难,对被支持当事人的证据收集能力进行补强,指导其收集证据的方法和种类。 但未成年人在弱势群体类别中又显得更加特殊,一是因为未成年人自身能力的限制,通常无法收集到证据提起诉讼;二是涉未民事诉讼大部分需要调取相关证据。鉴于此现实状况,以有利于维护未成年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角度,检察机关经申请帮助调取证据,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当然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也要合法依规,并适用严格的限制条件。

3. 提交支持起诉意见书。检察机关决定对未成年当事人支持起诉后,可以向法院提交《支持起诉意见书》同时一并提交调查获取得的证据材料。《支持起诉意见书》可以在未成年当事人提交民事起诉状时一并提交法院,也可以在法院受理案件后提交,但最迟应在一审开庭前送达人民法院。《支持起诉意见书》内容应当包括支持起诉机关、原告、被告、基本案情、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原告请求内容,支持起诉的依据、理由及相关证据。

4. 出席法庭。法庭审理期间,检察机关与法院经协商同意可以出席法庭,在庭上宣读支持起诉意见书、并对自己调查移送的证据予以出示并进行质证,提供法律意见等。检察机关出席法庭是支持原告的诉讼活动,应有限介入,不能变成代理人或者当事人的代言人。

5. 诉中参与调解。在尊重双方当事人处分权的基础上,检察机关在涉未支持起诉民事诉讼中可以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导,参与到民事调解中,引导当事人平等协商解决纠纷。根据调查显示,在实践中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案件在诉中大部分以调解方式结案,这种检察机关参与到诉讼中与法院共同调解民事诉讼双方纠纷的模式已逐渐形成趋势,也使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向纵深发展,是支持起诉的有益尝试。

作者:林翠婷 李丽玲

检察机关挑战研究论文 篇3: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在我国,检察机关无权对监督对象直接进行处理,因而其法律监督需要職务犯罪侦查权作为支撑。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监督失去了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支撑,这会导致诉讼监督进一步软化和弱化,致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坚持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基本国情决定了需要法律监督;第二,国家赋予诉讼监督更多职责、任务的态势说明要坚持法律监督;第三,国家监察机关的监察职能没有也不可能取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第四,修正后的宪法再次确认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要坚持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就要增强检察监督的刚性,立法上的对策、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给检察机关保留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的职务犯罪的侦查权;第二,在法律上赋予检察监督以硬的约束力;第三,赋予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以及必要的措施。

此外,现行的检察职能主要限于诉讼领域,而诉讼领域还存在一些法律监督的空白地带,这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不尽相符。在履行好现有职责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并逐步将监督职能拓展到诉讼领域之外。今后,检察职能可在三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提请合宪性审查,维护宪法权威;第二,拓展司法审查,维护公民权利;第三,拓展行政检察,促进依法行政,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在新时代得到巩固和发展。

(摘自《法学研究》,2018年第4期,第3-19页。)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00034]

作者:朱孝清

上一篇:寻租博弈税收管理论文下一篇:广告创意定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