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9

近几年,初中语文教学课程进行多次课改,并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教多学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教多学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如何构建“少教多学”阅读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内容讲解为主,表面上看似教师讲解了非常多的内容,但凸实际上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并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构建少教多学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案。

一、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少教多学强调的是课堂中的教和学的相互依存,并非像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一个完整的课堂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少教并不是不教,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平衡好教和学之间的关系,让教和学更加和谐,实现教、学之间的互动。

少教多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引导和组织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無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的制定,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注重的是精讲而不是多讲,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让学生有目的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而教师则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精讲,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学习任务:母亲是如何督促我学习的?母亲不仅督促“我”学习,还教“我”做人。那么母亲是怎样教“我”做人的呢?母亲是怎样和“我”的大嫂、二嫂相处的?怎样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么做的?教师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找出答案的过程中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品质和性格?以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思考

少教多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提炼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在思考中掌握阅读内容,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价值,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才是学生思考的重要动力,也是真正发展学生探究思维力的重要举措,学生也只有在问题思考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阅读文章主旨,从而在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和愚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完之后总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提出问题:皇帝自己看新装是怎样的表现?大臣和官员去看新装是怎样的表现?百姓看新装是怎样的表现?等问题,让学生多多思考,带着问题来阅读,最后通过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掌握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并体会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和愚蠢,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环境之下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之中,从而真正实现少教多学,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就可以提出一些辩论观点和问题。让学生讨论节选中凤姐、鸳鸯和刘姥姥的性格特点,从哪里可以体现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分组交流沟通,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同时还学会了分析人物性格和特点?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分组合作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更为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少教多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多思考,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上林初级中学教育集团(315300)

作者:岑海燕

少教多学阅读教学论文 篇2:

初中语文“少教多学”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近几年,初中语文教学课程进行多次课改,并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一、构建模式的必要性

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满足新课标标准要求和保障初中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两个方面:

一是新课程标准的需求。最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提出更多要求,而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完美融合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教和学。

二是保障初中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构建“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学习平台,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参与各种与初中语文阅读有关的活动,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构建模式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氛围的轻松化

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要求就是教与学要互相依存,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应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无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都应当结合并符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

二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尽量营造比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不是非常严肃的师生关系,应当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并且与学生形成互动,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另一方面应当学会赞扬和鼓励学生,通过言语或者其他奖励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你真棒”、“就差一点了,加油!”等语句来让学生感觉到我能行,我可以,从而与学生形成良性的沟通和互动。

2.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固化,大多数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倾听者和服从者,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也仅仅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固定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价值。

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体发生转变,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勤于讨论的优良习惯,并且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让单向教学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学习。

为了更深入的讲解“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此以初中语文课程中《竹影》为例,进行探讨。针对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組,让三到四个学生为一组,来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出一些生字和生词,例如“蘸”、“撇”、“息息相通”以及“浑身解数”等,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互相讨论来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并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竹影》的文章内容和蕴含的感情色彩。

当然,“少教多学”模式并不只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总结提出要求,更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灵活掌握,课后做好反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少教多学”模式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和教学背景的优化,应当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为国家输送更多有独立思想和研究能力的高端知识人才。

作者:尹韦

少教多学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少教多学与阅读教学

摘 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从而实现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让老师在轻松中教学。

关键词:少数多学;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从而实现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让老师在轻松中教学。

作者:芦娓

上一篇:河道治理生态环境论文下一篇:电子技术电子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