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农业技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农业的區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构建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个地區的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在各區域制定农业區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时提供依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多因素农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因素农业技术论文 篇1:

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需要进行提升,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判断和认知以及与心理因素的联系,更好地在农户中推广农业技术以及提升使用效率,就需要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对农户进行心理上的分析,保障农业技术可以得到农户的认可。

关键词:农业技术;心理学分析;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发展模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关系的不仅是农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立进程。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的。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发展的水平却远不及国外农业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比较落后,在此基础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认可度没有得到提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农户没有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而农业技术做大做好的受益者就是农户本身,因此,向农户推荐农业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宣传工作,但是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农户心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农户进行心理层面的分析,只有掌握了农户的心理动向才能向其推荐农业技术,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一、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心理分析的结构

国外的心理学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个人主观心理因素和行为之间的联系[1]。在计划行为理论中就已经明确的提出:假如一个个体针对某一种行为表现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或者是感受到外界规范压力越来越大,那么这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感觉就越不好,感觉控制越多,与此同时,该个体采取这种行为倾向就更加的严重。为农户来说,在使用农业技术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通常指的就是农户对某一种行为产生了概率性的主观认知,代表了农户在实施该行为时候的态度强度。计划行为理论在实际的应用中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为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过程中心理变化和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思想、其他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一开始是由国外一些学者提出来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理性行为理论中逐渐地演变形成了计划行为理论。而对于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来说,理性行为理论则可以对农户面对农业技术时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农户的心理状态是怎样影响农户的行为,该侧重点是信息认知心理演变的过程。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利用农户的心理过程、行为倾向和心理效应进行科学的推测,农户行为倾向是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受的行为以及行为目标等一些因素共同决定的。

二、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一)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心理变化过程

想要调查农户使用农业技术过程中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就要完全了解农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状态发生。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农户心理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就是农户一开始的认知过程。农户的认知过程主要指的是在市场中出现新的农业技术的时候,农户要经过一段认知的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该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优势,同时,还要获取大量农业技术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是农户做出选择行为动作的前提,也是其他一些心理过程建设的基础[2]。在这一阶段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就需要全方位地宣传讲解该农业技术的优点和未来经济效益,针对农户提出的问题要积极的解答,一定要打消农户对该农业技术的误解,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技术在农户中推广的进度和质量。

其次就是农户情感的变化。情感是人们感受外界客观事物反复刺激进而产生的内心感觉,其中包括道德感受、理智感受和美感三个层面。对于农户来说面对一个新的农业技术的时候,其主要决定因素是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实际使用感受,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对该农业技术有着一定的偏好,那么就會对农业技术产生好感。在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要随时地和农户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农户多进行沟通,当农户有任何疑问的时候就要第一时间帮助其解决。

最后就是农户意识产生的过程。农户意识产生的过程指的是在经历了之前认知和情感过程之后所作出的决定。农户在最后决定的过程中会考虑到资金、时间、劳动力以及土地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处理好农户的这些问题,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地、放心地使用农业技术来进行其农业生产工作。

(二)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倾向

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倾向主要指的是农户在日常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方式、生产条件和一些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自身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这样的行为倾向主要包括了农户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农户个性倾向性。其中农户个性心理特征就囊括了农户个人的气质、性格以及能力等方面;农户个性倾向性则包括了农户个人的需求、动机、兴趣以及信仰等因素。具体来说,根据农户农业生产特点和实际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点,行为态度,它主要指的是农户在面对农业技术或者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以及在选择一个新农业技术的时候所保持的一个持续稳定的状态。农户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态,是因为受到了自身面对事物所产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这主要由农户对农业技术内在感受、情感感受以及技术意见这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还要协调统一,当农户在面对农业技术的时候只要有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都不能够完成对整个农业技术的评价。

第二点是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目标,主要是指农户通过农业技术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如果预期的效果没有到达理想的目标,那么农户就会放弃该农业技术;如果到达了预期的目标,那么农户就会利用该农业技术来进行农业上的生产和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同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个农户的判断是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因此,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农户做出准确的判断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农业的质量和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协助农户,防止因为目标太高从而导致效果不理想。

(三)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效应

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农业推广工作人员都在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农户进行告知、讲解,使农户明白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具有的价值、意义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户一般是不会接受的。农户面对一个新的农业技术时,不仅要受到农业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部门就一定要采用更好的方式向农户进行推广的工作,想要更好的推广就要深入的了解农户的心理状态以及可能产生的心理效应,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的让农户接受农业技术[3]。

三、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心理分析的认知

(一)要正确了解农户心理影响的作用

在农业的日常生活中农户是主要的劳动力,同时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人。在面对一个新的农业技术的时候,经济收益会对农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是否采用此项农业技术产生影响。但是农户是行为的主体,农户所产生一系列的行为一定会受到自身因素和心理的影响。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推广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农户的心理发展,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避免不当行为心理的影响,从而才能可以更好的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进而提升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合理认识农户心理作用的不同点

尽管农户的行为会受到心理行为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但是农户的文化程度、年龄以及经济实力的不同,这些都会共同作用在农户身上并且会影响对农业技术的判断,进而会出现理想和结果的反差。面对这种情况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就要综合考虑农户的心理状态,不能一味的为了推广农业技术而推广,一定要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综合考虑到农户的需求,这样才能被广大的农户所接受。

(三)要引导农户正确认识农业技术和推广工作

要想使得農户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并正确地向其进行推广工作,最主要的就是改变农户对农业技术的认知,不能沿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农业技术,将农户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进而提升农业产量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农户面对新的农业技术时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心理层面的分析,来保证农业技术可以在农户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杨飞,李爱宁,周翠萍,黄家英.兼业程度、农业水资源短缺感知与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基于陕西省农户的调查数据[J].节水灌溉,2019(05):113-116.

[2]迪娜·加尔旦别克,苏洋,唐洪松,戴泉.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园艺,2019(04):167-173.

[3]张小有,刘红,赖观秀.基于农户风险偏好的农业低碳技术采用行为研究——以江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5):253-259.

作者:冯孔君

多因素农业技术论文 篇2: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农业的區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构建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个地區的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在各區域制定农业區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时提供依据。

关键词: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區域不平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01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国民经济基础是否牢固、新农村建设的效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然而实现农业发展过渡的关键即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

我国农业各區域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區域化的特征。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的區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文献综述

基于对农业技术创新重要性的共识,我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对农业技术创新展开了探索,但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相对较少。张淑云等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理论,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和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了测定,提出阻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因素。赵金秀等在对山东省寿光和青州两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知识共享行为越充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农民从外部获取的知识越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李杨等通过选取11个原始指标构建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區)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类。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多,并且很少有学者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區域差异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在此背景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各地區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明确各自的优劣势,取长补短,希望能对各區域制定农业區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指标体系的设置

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农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能力是衡量农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方面,该指标可用农业科技投资完成额、各地區农业(农林牧渔类)研究与开发机构R&D全市当量、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来衡量。區域农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是判断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可用农业技术引进品种、各地區大中型农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国内3种专利申请授权按地區分布(农林牧渔类)、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农业科技论文等指标体现。各地區农用机械总动力、各地區农村居民纯收入、各地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等指标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保障,因此也选择这些指标作为衡量农业技术创新的指标。经过筛选整合,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二)分析模型的选择及基本思想

區域农业技术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在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中产生的,因此本文考察的區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涉及较多,这些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从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的指标间提取少数几个主要因子进行分析,从而更有效地对我国各區域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

三、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数据来源

按照先前确定的评价指标,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年鉴200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2007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7》《2007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监测报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业卷》。

(二)因子分析步骤

本文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对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测算。因子分析的第一步是对原始指标进行z标准化处理,且进行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由表2可知,Bartlett检验值为339.691,P(sig.=0.000)<0.05,KMO检验测度值为0.665,表明选取的变量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行SPSS以后,从而得到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表3)等结果。由表3可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根:4.401、3.396、1.413,且累计贡献率已经达83.724%,超过了80%,故选择其作为公共因子,基本上能够反映11个指标的信息。

为了加强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能力,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经6次旋转后,得方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见表4)。由表4可知,如变量与某一因子的联系系数绝对值越大,则该因子与变量关系越近。如变量X1与第一因子的值0.909,与第二、第三因子的值为0.096、0.004,可见其与第一因子更近,与第二、第三因子更远。

从表4可看出,公共因子F1在X1、X3,X8,X11上载荷值都很大,分别为0.909、0.877、0.842、0.848,这四项指标都表示的是區域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财力和人力投人量大小,因此将公共因子F1成为區域农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因子;而公共因子F2在X2、X7、X9、X10上载荷比较大,分别为0.909、0.955、0.763、0.735,这四项指标都表示的是區域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因子;X4、X5、X6在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上载荷比较大,它们均反映區域农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状况,因此将公共因子F5成为區域农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因子。

最后进行因子评分,以各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作

为加重权数计算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得分,公式如下:

F综=0.29339xF1+0.2901 8xF2+0.25367xF3

根据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各公共因子得分和各地综合得分,各地区最终排名如表5所示。

基于以上分析,对各个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采用快速聚类法(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运行SPSSl6.0软件后将这些区域划分为四类,如表6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单项排名来看,公共因子的排名各有侧重:在F1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因子上,上海、河北、四川、山东、江苏、湖南、浙江、北京等地区的分值较高,这些地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较强主要是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倾斜等原因。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四川、浙江、湖北、天津、河南等地区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因子F2上的分值排名居前,其中,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农业基础环境投入等方面都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和经济扶持。而在F3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因子方面,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辽宁、吉林等地区排名靠前,这些地区利用当地较为优越的自然、人力资源、科研机构等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创新效率,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纵观这三项公共因子,贵州、新疆、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西部地区的整体排名的一直靠后,呈现越往西部排名越低的趋势。

从综合能力和聚类分析排名来看,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综合能力排名前五位分别是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浙江。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北京、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的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最强,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地区;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次之,河北、河南、广东、安徽、福建、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区位列第三;而排在后面几位的是贵州、新疆、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西部地区,从第一类到第四类,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递减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传统农业大省始终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例如山东、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区无论是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基础环境建设等公共因子排名都处于中上等水平;2.农业科学技术的高投入不代表高的农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例如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处于较高的排名,但是产出能力排名靠后,这和其区域农业发展程度不高的环境限制有关;3.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均衡,目前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等)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成基本成正比,其他地区从东部沿海城市开始,向北为东北三省、向西到中部地区、向西到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梯度递减的趋势。

四、对策建议

(一)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提高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处于国家经济文化中心,且科研院所较多,获取国家资源相对集中,综合的区域农业技术创新实力较强,这些地区应侧重于农业技术成果的转换和转移。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等地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地区优势,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中上等水平,但这些地区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程度低,成功的农业技术创新较少,因此这些地区应该开拓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进程,将农业技术成果直接进入农业技术市场流通,从而缩短成果的转化周期,充分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使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体系切合得更加紧密。河北、河南、广东、安徽等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较低的地区,应当提高市场化程度与改革研究机构科研体制应同时进行。海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双低的省份,除加速市场化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外,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加大当地农业投资强度,科学规划投资方向,并采取补贴、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和农户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二)政府主导地位下推进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

基于目前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均衡的发展现状,政府应引导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机构上要彻底打破行政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重复设置局面,建立起科技资源能集中体现区域优势、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三)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转移和转换过程

基于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整体不平衡的现状,应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通过与科研院校的强强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应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和推广。因为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模式,是解决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大面积应用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已达500多个,县级以上更达到了3000多家,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家、省、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陆续建立。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各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受到投入水平、基础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产出能力的差别,特别是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要提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克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不平衡,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必须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激活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存量快速的转化为生产效益,从而带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农业技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姚延婷

多因素农业技术论文 篇3:

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实证研究

摘要以河南省小麦种植区为例,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农业技术扩散动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当前农业技术扩散受到政府推动、市场牵引和技术诱导3方动力的共同作用,3者相互影响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加快了先进生产力的转化,成为农业技术扩散的源动力。

关键词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因子分析法;河南省

An Empirical Study abou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Dynamic Mechanism of Henan Wheat Planting Area

HAN Yuanyuan et al(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Key words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Dynamic power; Factor analysis method; Henan Province

農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制约中国农业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走的都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道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小、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只有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需要经过技术扩散推广,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由农户接受并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才能实现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农业技术扩散作为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其功能是否齐备以及承载能力强弱决定着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是推动农业技术扩散机制运转的关键环节,对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及深刻意义。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其耕地面积、单产水平与总产量都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扩散速度,促进农业生产进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笔者以河南省小麦种植区为例,研究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分析河南省农业技术扩散动力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1理论综述

受计划经济时期政策惯性的影响,政府推动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然是农户接触农业新技术的主要途径。陶佩君指出这种单一的、从上至下逐级推广的技术扩散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农户在技术采纳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清晰表达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与意愿[1]。李季等提出农户才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采用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应该将农户需求看作是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动力[2]。刘怫翔等则认为,面对市场上大量存在的纷乱复杂的技术信息,农户并不能清晰地辨别,技术采用率不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发挥出的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体系的主导作用依然不容忽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牵引力量也会影响农户的技术选择态度与行为,从而推动着农业技术扩散的发展[3]。卢东宁认为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不同主体都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扩散链中,这些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持续、顺畅运行,其中政府与其他主体结合形成的推动力、研发主体协调作用形成的推动力以及市场需求引起的推动力成为最重要、最显著的3股力量(图1)[4]。

规范研究之外,广大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实证研究。李同升等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分析了农业科技园的技术扩散动力机制,认为其动力来自于3个方面,一为市场作用力,是推动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动力;二为政府外部作用力,改善了技术创新扩散环境;三为各方面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力[5]。齐晓辉等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指出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各扩散主体相互联系,协调运转,共同促进着农业技术进步[6]。农户和涉农企业等技术需求者因为对市场利益的追逐,受到市场主体的牵引力量逐渐加大;农业科研院所也不再只是农业技术发明创造的供给者,他们逐渐加入到农业技术扩散推广中来,推动着科研成果向更广范围的农户传播;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农业政策,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都会影响技术创新的环境,从全局角度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各动力主体的协调运转形成了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

图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作用过程2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农业技术扩散动力分析

农业技术扩散的需求方包括农户和农业企业,而农业技术扩散的供给方则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发明者个人。由于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这种多元性,其创新扩散的动力要素是错综复杂的。从技术需求供给主体以及技术扩散各个环节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角度看,政府推动力、市场牵引力和技术诱导力是技术创新扩散动力系统中最基本的3个动力要素。这3种动力分别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3者的协同作用加快了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骤,成为农业技术扩散的源动力,同时也体现出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必须满足技术、经济、社会效益3项最优的过程。

2.1政府推动力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业技术并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其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而且由于我国受到计划经济制度的长期影响,政府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主导力量和中枢。尤其在一些农业“公共性技术”的传播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政府的经济产业发展计划,社会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社会福利措施,财政信贷政策等,都成为启动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扩散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政府直接投资修建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农业技术的扩散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2001年河南省政府拨款5 000万元,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无偿投入调整农业结构;2004年起,河南省政府投入15.3亿元,选取全省24个小麦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和商品粮数量高的种粮大县,进行大范围的连片开发,建立粮食核心区;从2008年起,为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方便对外交流,促进农业发展,河南省政府投入12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8万km,建设桥梁5万延米;近几年河南省不断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500亿元修建水利工程,提高兴利除害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如制定优越的农业投融资政策,给予农业生产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等,刺激农业快速发展,带动农业技术进步。2013年河南省继续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对种粮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在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启动了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如实施“一喷三防”补贴等;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河南省首先选择了夏邑县、许昌县、西平县、浚县作为培育试点,对务农农民免费开展专项技术培训,保证农业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顺利实施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2市场牵引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牵引力成为加快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作用力。市场机制以经济利益为驱动,使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中的供给主体、中介平台和需求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研究成果的评奖评级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已不再是衡量农业科研机构等技术供给主体价值的主要考核指标,要從实际效益出发,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农业先进技术所产生的应用效果,可以说市场已经成为衡量农业技术价值的唯一标准。第二,对于中介平台来说,其经济利益来自于所提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质量,推广扩散新技术的规模越大、效果越好,则其所能获得的收益也就越高,即对市场利润的追求促使中介机构组织提升农业技术扩散效率。第三,农业技术需求主体即农户和涉农企业同样受到市场的影响,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帮助其提升生产效率,获得更大收益,鼓励农户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农业创新成果。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站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角度上,积极推动良种化工程。以滑县滑丰种业公司为龙头,已建起了约7 000 hm2种子繁育基地,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扩散形式,带动育种农户2万余户,促进了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实现收入增加3 000万元。优良品种提高了抗灾能力,减小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且有效增加单产,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满足市场对一些优质专用小麦的需要,促进了农业进步,保证了种粮农户的收益。由此可见,市场牵引力成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力量。

2.3技术诱导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不断创新扩散推动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进步,农业新技术的传播、新成果的转化也得利于技术诱导力的推动作用。技术诱导力可以从2个层面上解释: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可以将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为现实物质财富,促使技术应用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对技术采用者而言,技术供给成为导致技术需求的推动力,先进农业技术的出现会诱使农民、农业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尝试,客观促进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供给者一般包括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等创新主体。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围绕着不同的创新目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快技术应用传播,使技术诱导力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直接动力来源。自1983年起,河南农业大学便致力于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遗传育种研究,20多年来推出“豫麦1号”、“豫农201”等2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加快河南乃至全国小麦产业发展;2004年,河南农大玉米杂交种“豫玉22号”的选育和不育化制种技术应用及其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技术开发奖,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被农民采用,对技术的传播扩散和农业的快速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南省农科院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优势,集中育种、栽培、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使农业技术研发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生产力转化速度,实现农业技术的经济价值,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用科技解决粮食问题。可以说,技术诱导力已经成为现今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根本动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

3.1问卷调查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对河南省许昌县的小麦种植农户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2013年7~8月,调研小组走访河南省许昌县将官池镇、五女店镇、尚集镇、张潘镇等乡镇农户200多家,采用规范化程序,基本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保证调研质量和水平,并拜访村政府工作人员和县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对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好地帮助本研究获得调研所需数据。调研最终发放并回收218份问卷,剔除缺失重要变量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200份,样本的有效率达91.74%,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被选择的200户调研样本中,其中男性户主占76%,女性户主占24%,这与调研地点河南省许昌县各村镇农户中男性户主占多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这200户样本农户中,从事农业生产、决策的劳动力最高文化水平从小学至大专以上不等,其中80%以上的户主最高文化水平为初中或高中;样本中户主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65岁,多数为40~60岁,占总样本数的64%;调研选择28个户主曾任或现任村干部的样本,是总数的14%。此次问卷调研依据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择,既与实际情况相符,又涉及各个阶层,样本范围广泛且代表性强。

3.2实证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因子分析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多个因素或指标之间的关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提炼出公共因子。其数学思想可表示为:假如有p个变量x1,x2,…,xp,各变量(或经过标准化处理)均值为0,标准差为1。将原有变量用k(k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农业技术扩散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可得当前河南省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呈现三元动力模式,政府依靠强大的资金优势和组织调控能力,为农户发放农业补贴,建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农业企业深知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切实需求,引进市场机制推动农业技术扩散,提高现阶段的农业技术转化速度;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如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一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快技术应用传播,使技术诱导力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直接动力来源。

结合这一研究结论,为完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建设,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可从政府、市场和技术动力3个角度入手提出以下发展建议:充分发挥政府雄厚的资金优势与组织调控优势,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各环节中完善政府职能,投资修建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对农户的财政补贴,可通过“现金+农资结合”等方式引导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从宏观上调整农业生产的方向;重视市场作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使广大农户逐渐转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的转变安排生产经营,进行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先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利用科研机构具有的丰富知识储备和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提供各种实用高效的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农业技术扩散。

参考文献

[1] 陶佩君.社会化小农户的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 李季,马永良,陈阜.小规模农户系统下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19-20.

[3] 刘怫翔,宋伟,孙淑兰.农业技术创新动力、障碍及模式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1):43-44.

[4] 卢东宁.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的动力强化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3(2):100-104.

[5] 李同升,王武科.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3):53-59.

[6] 齐晓辉,李强.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57-61.

作者:韩园园等

上一篇:中职生会计专业论文下一篇:点线面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