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发展道路分析论文

2022-04-19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煤电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利发展道路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水利发展道路分析论文 篇1:

“旅游+地质”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摘 要:本文对湖南省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产业融合这一全新角度,从“旅游+地质”产业融合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湖南省在“旅游+地质”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对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提出地质观赏旅游模式、地质研学旅游模式、地质养生旅游模式、地质鉴购旅游模式等4种发展模式,开发旅游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为游客提供鉴赏与购买平台,丰富了游客旅游活动体验。通过研究湖南省旅游产业与地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助力湖南旅游产业和地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湖南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产业融合;观赏旅游模式;湖南省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18C1313)。
引言

产业融合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有效带动就业,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湖南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目前,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不断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拓展新的产业链条,对湖南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以此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地质与旅游产业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机制,以此丰富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进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

当前湖南省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层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逐渐探索新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发展路径,希望对我国同类型地质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分析

产业融合是当前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运用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支持,在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之下,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健康医疗行业、地质资源鉴赏购买与保护等有效结合在一起,在综合融合之下能够产生良好的运用效果,为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对同类型地质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也具有重要的价值[1]。

旅游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在地质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与相关服务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为游客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观赏服务、健身、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消费需求等,并积极探索地质资源本身的价值,研究开发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脉络,更好地体现湖南省地质资源旅游本身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基于地质勘探与考察,使旅游产品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特色,不断为旅游者提供多种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产品[2]。
二、湖南省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湖南省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对地区内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构建了一种新的地质旅游模式,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有效发挥地质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意义与价值。

对国内外游客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形成了良好的集群效应,对湖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当前旅游发展对地质资源的整合不足,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效果,依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小散弱差”现象,对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足,未能够形成良好的资源开发效果。

当前对地质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对特定地质旅游资源的研发层面,未从整体上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在旅游资源的研发层面具有单一性,未与地质资源的本身特性以及开发利用有效结合在一起,旅游活动设计依然以观赏为主,在产业整合与开发利用层面显露出一定的不足[3]。未对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包括地质资源的观赏价值、研究学习价值、鉴定保护价值等层面,未能够有效迎合当前湖南省地质旅游的发展趋势,使得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的路径

(一)地质观赏旅游模式

要与湖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征相结合,开发当地的地质资源。深入挖掘当地的地质旅游景观,并探讨其旅游发展模式,从实际旅游的角度分析湖南地区地质资源的价值,对其予以整合开发,由此打造地质景观名片,充分彰显地质景观特色的地质观赏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通过各类手段对品牌进行包装、加工和突出地质文化创意,即“旅游+地质+创意”的模式。对湖南省地质资源从旅游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其存在的价值,从旅游营销的角度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源产品的价值与魅力,不断探索地质资源在当前的价值与魅力[4]。

将地质资源纳入旅游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更高的观赏价值,使游客在地質资源观赏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感受与体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本身具有较强的美感,具有奇、幽、雄、旷等多种不同的形态美与色彩美,在旅游资源开发其独特的价值,在旅游资源中成为与众不同的审美对象。春见山荣,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谷,由于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地质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具有良好的艺术构图,能够带给人们以良好的艺术感受与体验,成为观光游览的重要场所之一[5]。

(二)地质研学旅游模式

湖南省由于地形原因具有非常丰富的地质资源,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观赏价值之外,还应积极开发地质资源本身的价值,针对地质类资源的科普性及科学价值极高等特性,整合周边地质资源或者利用高科技展示手段等载体,融合旅游业的旅游服务,形成为大众接受的地质研学旅游产品。在地质资源研发活动中,使游客亲临景区现场,切实感受鬼斧神工的地下奇观,由此更好地挖掘地质资源本身的研学价值[6]。

湖南具有独特的地貌,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更好地感受地质资源的价值与魅力,在旅游的同时完成了通过研学,使游客在对地质景观地貌欣赏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并感受地质景观的意义与价值。对游客开发设计全方面沉浸体验馆,将高科技技术融入其中,通过有效组合,将影片设计为5D播放效果,由此使游客观赏时能够充分感受并体验太阳的形成过程、宇宙的演变过程、地球的形成、结构以及山体的变迁等。

通过地质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游客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矿石、岩石的机理、特征,增加游客对地质学习的兴趣,对游客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与效果。湖南地质资源与地质景区是天热的科普教育场所,是地球内力、外力联合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品。各类资源的形成、展示等均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依据,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游客在观赏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科学知识,获得教育层面的启发。例如,在观赏秀美山石景观的同时,能够有效体会地貌的形成过程。学生基于对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观看,能够对地壳运动形成一定认知。通过对生物化石的观看,能够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生物的演变过程以及当时地理环境等的变化过程,通过对山崩、滑坡、地震遗迹等进行观看,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对游客进行地质灾害预防等相关层面的教育。因此湖南省丰富的地质资源具有科学考察以及大众教育的目的。

(三)地质养生旅游模式

地质养生旅游模式的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质养生旅游模式,融入旅游服务功能,有效利用部分矿石的药用功效、地质资源温泉的保健功效、优良地质环境的增寿功效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效果显著。湖南地区地质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多种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不断利用其自身优势开发能够增强游客自身体质、提高正气的旅游产品,与部分地质资源的本身特性相结合,为游客设计有效的开发旅游方式,以此对游客身体达到良好的保养效果,通过有效调理身体机制,使游客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之中,减缓衰老[7]。

当前湖南地区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旅游景点、度假村、酒店、疗养院等服务机制,在设计过程中为游客提供多种不同的旅游产品,与中医药项目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按摩、药浴、中医美容、足部保健、药膳等中医服务,为游客构筑较为系统与完善的地质旅游养生模式。不断研发地质旅游新的产品类型,为游客构筑较为系统的中医康体养生方式,以此对游客起到良好的养生效果。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商品主要有中草药配方、中药材、中医药保健用品等,将地质养生旅游的发展与中医药项目有效结合在一起。当前湖南很多地区地质旅游发展中探索中医药旅游服务项目。将传统文化、中医旅游资源与湖南地区自然地貌等有效联合在一起,打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旅居医疗体系,包括旅游、养生、医疗与居住等内容,在市场中形成良好的旅游品牌。

(四)地質鉴购旅游模式

在地质旅游过程中,很多岩石资源具有良好旅游观赏价值的同时,其本身也具有收藏、增值等经济价值,如玉石、翡翠、大理石、五花石、雨花石、玛瑙等。在旅游活动设计中,除了传统观赏之外,通过运用现代地质鉴定技术对其进行价值鉴定的基础上,直接或经过加工转化为旅游商品,使其成为旅游工艺品中档次较高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即地质鉴购旅游模式。

为了使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应当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的服务功能,并发挥地质行为的技术功能,相互推动、深度融合,形成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产品的价值,探索地质资源的价值与魅力。对湖南省内地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开发旅游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对部分地质资源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基于当前市场运作的需要对其进行分析,满足游客在观赏地质资源之外及对相关资源的购买需求,针对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流通的地质资源与产品,按照现代产业化运作的机制的进行开发,为游客提供鉴赏与购买平台,丰富游客旅游活动的体验,带动了游客更好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之中。开发了一种新的地质旅游模式,按照现代旅游操作方式对湖南地质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这也是产业化运作的必然道路。
四、结语

旅游产业与地质产业具有相互推动与促进的效果,湖南省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其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探索地质旅游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策略,为游客提供更高的观赏价值,使游客具有良好的感受与体验。开发地质资源本身的地质开发价值,对游客开发设计全方位沉浸体验馆,体会矿石、岩石的机理、特征,对游客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与效果,设计地质养生旅游模式,通过多种模式的设计,使湖南省地质资源开发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俊卿,李丹丹,曹晓娟.我国地质遗迹的概念、范畴与研究进展:基于2000-2020年间文献可视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7):136-143.

[2] 江辉,杨俊,詹旺林,等.基于GIS的山地旅游景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以庐山风景区为例[J].江西水利科技,2021(3):190-198.

[3] 张娟,高文洁,聂雅茹,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探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现代商业,2021(16):58-60.

[4] 雷彬,李松志,张祚.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格局及热点分析:基于200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课题立项的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1(3):632-644.

[5] 王溪溪,孔为伦.长三角区域性特大城市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以南京和合肥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3):63-66.

[6] 魏博月,吴堑虹,项广鑫,等.城市零散地质遗迹的特点及利用潜力:以湖南长沙为例[J].矿产勘查,2020(12):2828-2834.

[7] 许砚梅,刘惊涛,戴湘君.基于生态安全的水网丘陵地区最优旅游道路选线:以湖南水府庙流域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20(6):95-99.

作者:肖青山

水利发展道路分析论文 篇2:

2005年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煤电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等。

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2005年,内蒙古经济在三次产业持续加快发展和内外需求强劲拉动下,特别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出现新的亮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和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我们测算全年经济将保持15%的增长速度。上述判断主要基于:

有利因素

一是市场活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将会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经济增长已经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型发展阶段,逐渐转入了市场配置资源增强与政府调节更加积极有效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活力成分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都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

二是从产业发展看,预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较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三次产业在2004年共同拉动的基础上,2005年将会继续起到共同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一产业由于2004年农牧业生产获得丰收,主要农畜产品价格上涨,将会影响到2005年。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导向作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继续保持稳定,畜牧生产将呈现较快增长,畜牧业比重会继续上升,农业生产形势明显趋好。第二产业仍是今后一段时期支撑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和2005年全区相继建成或将要投产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重点项目将为2005年工业较快增长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因素较多。2004年自治区出台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会得到不断优化;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交通运输能力、邮电通信能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小城镇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三是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对包括煤炭、电力、石油、交通等基础产业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因而有利于促进我区相关产业的加快发展。同时,2005年“十五”计划内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内蒙古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2004年1-10月份,全区建设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比重为65.4%,来自国内贷款的资金仅占全部到位资金的16.3%。前三季度我区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因此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当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汽车、家庭装饰和旅游等的消费需求不断升温,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预示着消费需求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四是经济增长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摒弃某些限制经济发展的理念、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会有利于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刺激市场力量和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

五是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明朗,国际环境向好。世行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其中美国、日本、欧盟均呈现加快的态势。同时我国周边的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经济增长也在加快。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和全区出口的较快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六是区域合作渐趋加强,有利于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不断加强,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酝酿提速,呼-包-银-集通线经济带规划也在加紧进行中。

不利因素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煤电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等。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九年之后首次调息。虽然国家目的在于改善宏观,限制部分投资相对过热的行业,但是,调息一方面有可能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健康的轨道,另一方面,对于刚刚持续升温的消费需求,也会有一定负面影响,有可能对个人供求消费增加成本负担,预期消费有可能延缓。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预计2005年的世界石油平均价格将比2003年每桶高出8美元,这一增幅使世界经济增速放慢0.5个百分点。从外贸形势来看,进出口需求的前景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世界组织的承诺,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下调,入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同时,受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2005年出口预期增长幅度将不会高于上年。通过对2005年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分析,我们预测生产总值预计增速将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对策建议

2005年是全区全面完成“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争取全年经济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处理好地区发展与保持全国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我们提出以下调控建议:

1.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适度经济增长的关系,力争保持内蒙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要把握好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关键,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近年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全区上下迸发出前所未有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全区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运行质量的提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全区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改变,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总体有利的大格局没有改变,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国际资本和产业仍在加速向内地转移,这对内蒙古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机遇,极为难得,不容错失。目前内蒙古整体经济运行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形势,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稳步向前发展,既要防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又要重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2.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活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以宏观调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既有市场效益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及项目上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企业,降低经济增长的能耗、物耗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规模与质量并举,做到符合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方向的投入不减少,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不减慢,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不放松,在发展中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其根本原因应就在于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缓慢,而投入不足又是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合理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符合全区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一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用足国家信贷政策,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有竞争力、经济效益看好的工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不搞简单化的“一刀切”,从而不断扩大工业投资的乘数效应。二是要依靠大开放来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三是要发挥内蒙古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金、稀土应用、化工、电子、重型汽车、机械制造和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工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资本利润率,进行生产要素、科技要素的整合和配置。要把“提倡创新重在引进”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坎和市场主体的创业成本;努力改善发展的软、硬条件,依靠资源和环境从国内外市场上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

4.继续抓好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是抓好各项防灾抗灾工作,争取农牧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针对目前部分地区灾情较重的状况,进一步落实救灾的各项措施,抓好生产自救,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二是积极做好农畜产品收购,落实好收购资金和其他配套措施。三是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四是继续加快生态和水利等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五是积极引导、加快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实现稳定的多渠道的增加农牧民收入。

5.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

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并在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一要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流动,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四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财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金融、财税支持;五要摒弃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6、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积极贯彻落实内蒙古出台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60条优惠政策,切实放宽准入、真正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要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与增加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取消各项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

7、进一步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

要进一步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收缴和发放。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建设好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作者:李 斌 史润林 张 晶

水利发展道路分析论文 篇3: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探讨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从2003年到至今出台了八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备受关注。07年12月,长株潭正式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近三年以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本文将关注“两型农业”建设情况,主要通过对比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农业发展情况,分析得出“两型农业”的发展存在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对于发展不足的地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两型农业;长株潭

在继2007批准长株潭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 2008年国务院又正式批准通过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 》长株潭城市群要完成“两型社会”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的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视,在农业大省的背景下,长株潭地区的农业发展的示范作用相当的重要,对于推动整个湖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两型农业的内涵

对于两型农业的内涵,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在有关人士对《决定》的解读(2009)指出“两型农业”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生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1]。匡远配(2010)基于联合生产理论对两型农业解释到,一是以节约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包括“九节一减”农业;二是以循环农业为中心的清洁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无害化农业等[2]。张亚杰(2010)在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中认为“两型”农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激励,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减量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3]。

学术界的各个学者对于“两型农业”的内涵的解释,使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的内涵不断拓展。只有深入理解了内涵才能从农业发展现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情况

(一) 农村生产与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湖南省经济的发展,长株潭地区的经济也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两型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的居民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的产业结构、粮食的单产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据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为11887元。2006年长株潭经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1.4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91.65元,增长12.3%。长株潭地区农民的纯收入11比06年增加了6905.54元,由此可以得出,“两型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二)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对于“两型农业”建设时期,在长株潭地区没有成为两型农业示范区的2009年机耕面积868.62千公顷,到了2011年增长到990.44千公顷,增长了15.29%,平均每年增长5.1%。对于水库的建设几乎不变,塘坝数量也不断的增加。由此可见在机械化方面、以及灌溉蓄水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水库等硬件基础设施发展欠缺。(表1)

2.农业机械拥有量分布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2009年与2012年长株潭地区的农机具的总量三市的分布状况,大中型拖拉机在该区增长了346台,3年平均下来每年只增长100多台。对于小型的手扶拖拉机数量减少了12911台,排灌机械减少了7705台。农机具的总体数量在减少,分配到每个每户家的数量微乎其微,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技术,依靠农业技术的提高,对于农业技术的提高很大程度体现在农机具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机具的减少对于于农业要实现机械化的发展相当的不利。

(三)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强,环境污染也不断加重。长株潭城市群重化工业则主要分布在湘江上游的湘潭、株洲两市,导致上游对下游污染严重。2009年与2005 年的数据相比,长沙的酸雨频率从48.7%升高到98.0%,株洲从50.3% 升高到83.8%,湘潭从62.3%下降到53.9%。2008年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农村的化肥施用量分别达到510 284吨、375002吨、396659吨, 分别是2007年的3148倍、3164倍、3163倍[9];增长速度是相当的快,对于生态恶化以后需要大量的费用来治理。有学者研究表明在长株潭三市水土流失面积达5 85813 平方千米, 其中长沙2 71811km2 , 株洲2 17119km2,湘潭96813km2 。这样水土流失加剧了泥沙淤积,减少了库容量,减少蓄水量。环境问题突出将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损害环境。

三、长株潭“两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2007年年末到目前为止,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示范区就、已经走过了近8个年头,发展中存在得的各种问题也不断的凸显,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长株潭“两型农业”发展存在以下不足:

(一)大农业组成部分发展不平衡,投资严重不足

各部分的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也影响农业的发展。在两型农业发展不断的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重视协调好各方的发展,减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个社会对于农业的投资比例很小,要想农业的发展步步向前,这就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不会动摇的,要想使基础稳固,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二)耕地资源与水资源匮乏,阻碍“两型农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耕地总量不断的下降。使得人均耕地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的缺乏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那些需水量的农业。这样下去时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促使经济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环境的恶化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的量成倍增加,酸雨量增加,土地与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规律,使得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这些不足的地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四、解决对策

(一)促进农业各部分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构建和谐的两型社会做出贡献

因地制宜发展“两型农业”,正确选择具有“两型”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投资极少的问题,应该加强金融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鼓励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社会资金参与,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治责任感。创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扩展城市群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5]。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投入[10]。首先对于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应加强农村水利、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湖南省洪涝旱灾严重,应加强水利设施的完善,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其次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二)节约用水,珍惜土地资源

1.从农业主体方面来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减少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学习各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从社会方面来说主要是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应该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无污染或者是污染较少的工业,进一步加强工业节约意识。加强节水意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律。对工业布局进行全面规划,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尤其限制和调整湘江流域的重化工污染企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有利于减少对于水资源以及耕地资源的污染。

3.对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不断的完善水资源法规,认真的贯彻各种法规,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长株潭水资源节约应从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的角度出发,依法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6]。

(三)保护环境,为“两型农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量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污染的生态环境还对农产品的有很大的毒害,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加大农村户用沼气工程, 扩大秸秆固化示范试点; 稳步发展替代能源, 利用农村的自然优势,发展沼气工程等清洁能源的生产与利用。利用农村的自然优势, 组织实施以红薯、甜高粱茎秆等为原料的非粮生物燃料示范工程,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9], 化解资源稀缺的矛盾,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结束语

在简单了解了“两型农业”的深层内涵后,从各方面分析长株潭“两型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的不足,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希望对促进湖南长株潭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进一步促使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区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湖南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的可持续。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EB /OL].http: / /www.gov.cn.2008;2009

[2] 匡远配.两型农业的概念与功能:基于联合生产理论的解释[J].求索,2010,(5):51-53

[3]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6):21-22

[4] 农经队.2006年湖南农民纯收入稳定增长区域差距继续扩大[J].统计信息,2007,(18):1-3

[5] 匡远配,曾锐.长株潭建设“两型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J].兰州学刊,2009(11):93-97

[6] 王红飞.长株潭水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4):10

作者:李振宇 刘纯阳

上一篇:互联网对税收影响论文下一篇:我国科普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