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特点分类技术互联网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新的变革。文章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从受众群体、体验感知、生活习惯和产品营销等多个维度研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变化,指出定位长尾群体、客户体验优先、顺应移动趋势、个性精准营销是互联网金融赢得客户和市场的关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客户特点分类技术互联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户特点分类技术互联网论文 篇1:

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从客户需求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与探索,提出基于需求的强制性与探索性客户细分方法,为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

文献标识码:A

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创新,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出现了突破性的应用与发展。近一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就是移动互联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催生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融通、支付结算、货币发行等。以银行、电商、互联网企业等为发起主体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方兴未艾,掀起了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潮流。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中,精准的目标客户定位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传统金融业务已经经历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定位变迁,以客户为中心也早已成为线下金融领域竞争的核心要义。当传统金融业务转而通过互联网介质谋求发展,不同名称、各具代表性的创新性互联网产品不断出现,并由最初的“新”逐渐转为“乱”,究其根源,未能准确定位发展中心、一味追求快速出新是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热度高涨之际,思考其定位与发展问题,未尝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只是介质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无需白手起家、从头做起,而应充分参考与借鉴传统金融业历经上百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重心经历了从“产品”到“客户”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则应在此基础上谋求创新发展,进一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这一现代化高科技介质,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与服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依托对客户需求的全面收集与深入挖掘,形成精准的、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从而为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服务的配套与跟进等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成为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率先精准定位细分客户,将赢得指向明确的发展先机。

在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态势下,涉足其中的各类客户也处于不断摸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正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与方式,一些企业已经通过对细分客户和细分市场的分析与挖掘,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兴盛与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都已经展开了面向客户的研究与分析,以支撑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探讨与研究。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较为典型的围绕客户要素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渠道及产品时的行为意图(Laran和Lin,2005)、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渠道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Barati和Mohammadi,2009)、客户接受度技术检测模型(Viehland,2007)、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时的体验(Valcourt、Robert和Beaulieu,2005)等方面展开。多数此类研究都支持了互联网金融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创新性意义(Riivari,2005),且应从客户需求的视角人手进行产品及服务的设计与提升的观点。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学者们也分别基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客户要素展开研究。巴曙松等从客户细分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与营销等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互动与融合的精准客户匹配的思路。吴晓灵提出以客户细分视角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思路,认为在与传统金融业务竞争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单笔金额小、整体数量多等特点,应从较为熟悉的客户群体人手,定位熟悉的细分客户市场,从而增强竞争力。刘峰等将客户行为分析融入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中,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客户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来继泽在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中引入了客户数据挖掘的理念,运用对通过互联网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偏好的思路,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类似的研究揭示并引领了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化、精细化与体系化的研究趋势,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

二、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基本思路

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推广与普及,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数据优势,具有支持数据挖掘技术的良好应用基础。同时,因互联网金融的介质独特,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侧重于信用风险评价等方面,在客户细分方面的应用探索还比较少。

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如图1所示),是围绕互联网金融客户在不同层面上(如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的诉求而展开的深入分析、分类与挖掘,基于需求的异同界定不同客群的边界,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无差异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通过指向精准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不同客户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实现对客户的吸引、粘合与持续性保留;同时,结合盈利性分析,定位能够带来更多价值的目标客户群,围绕这些客户群的实际需求研发、配套对应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细分与需求挖掘的交互提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一定规模的数据基础,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所需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线上交易数据、线上行为数据的收集,日常数据的充分积累能够为数据挖掘提供良好的支持,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存量客户的日常交易行为,对存量客户的细分与差异化维护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存量客户的维护上,更多的还是要不断拓展客户、吸引新的客户。因此,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设计还需定位于大量潜在客户。日常线上交易所积累的存量客户数据就难以满足需要,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购买等形式获得所需数据。后面两种数据来源往往指向性较为明确,对数据挖掘结果的精准性大有裨益。

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主要可以从两个思路入手,即强制性细分和探索性细分。通过这两个思路的分析与研究,在得到不同的客户细分维度体系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不同细分维度下客户的属性特征和需求特征集合。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方法与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不确定的,是面向样本客户收集需求后再分析其属性特征;而强制性客户细分方法中,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已经确定的,是面向特定属性的客户收集需求。在实际业务应用中,需要两种方式配合,建立较为全面的、体系化的客户细分体系。客户细分体系可以直接作为业务部门制定客户差异化维护策略的依据,如业务部门可结合整体发展战略,锁定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并结合该群体客户的需求特征进行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以及服务方案的制定等。

三、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如图2所示),即通过对典型客户维度指标进行收集、归类及汇总,选取标志性区分维度(如客户个人属性、行业属性、经营与财务属性、金融消费属性等)作为分析基础,同时对目标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定位与收集。通过对同一区分维度下的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进行比较,找出需求差异化较为明显的区分维度,并作为典型单一维度抽取出来。

例如,通过对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上述诸方面的需求进行收集、汇总与比较,若发现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产品、营销、结算等一项或几项需求方面的差异化明显,那么区域维度就可以作为典型的单一维度被抽取出来;反之,若不同区域客户在任何需求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化,说明区域维度并非典型细分维度,可不予抽取。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不会仅仅用单一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细分,往往会采用多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片、划块,甚至更复杂维度的切分。因此,在单一维度需求分析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交叉维度的需求分析。结合具体业务需要选取要进行交叉的维度,通过对可行交叉维度进行需求差异化分析测试,找到具有明显需求差异化的交叉维度,并作为典型交叉维度抽取出来。通过将抽取出的典型单一维度与典型交叉维度整理汇总,同时对上述维度划分下客户的需求差异进行分析与记录,形成强制性客户细分体系,并通过建立常态化体系优化机制,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不断进行完善。

具体业务实践中,客户细分维度是多种多样的,且在不断变化中。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典型资产类客户细分维度为例,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思路进行分析。

在实际差异化比较过程中,分布趋势是分析的主要侧重点,如图3所示。两个区域的客户对还款方式的需求除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外,在其他方式上的需求分布基本类似,则区域因素在分析产品的还款方式因素时为非典型维度。但因两区域客户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需求差异,则应将区域维度作为分析随借随还方式时的典型维度,在实际业务分析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存在此类单一指向维度,也应将其纳入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中,此类维度往往对客户细分及其应用更具现实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所选择的城市类型会更为复杂,但分析方式和结果类似。通过研究发现,区域、行业、资产规模、年销售额、持有产品等因素在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在区域与行业、行业、资产规模与持有产品等交叉维度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性。

然而,一经建立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客户的消费习惯等行为要素是不断变化的,随时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本不是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典型维度;原本属于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非典型维度,这也说明客户细分工作需要不断地优化与调整,通常调整周期为6-12个月。

四、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选取一定的样本客户,样本客户不应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属性特征,而需能够代表客户全体(如图4所示)。通过问卷等形式收集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问卷中通过客户属性问题的设置实现对客户属性的多方面描述。基于样本客户在上述需求方面的偏好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多个客户群体,在对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同时,分析不同客户群体在客户属性特征方面的共性特征,并结合属性特征与需求特征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界定,从而构建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而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也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与完善。

本研究以某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依托,抽取800名目标客户,以互联网金融客户对资产类业务的相关需求为例,对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通过聚类分析的相关指标发现,样本客户可以被分为五类,结合其属性特征及需求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结算型客户、基础型客户、发展型客户、竞争型客户和综合型客户。

通过分析,各类客户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就是基础型客户(322人,占比40.25%),其次是发展型客户(254人,占比31.75%),综合型客户(103人,占比12.88%)、竞争型客户(68人,占比8.50%)和结算型客户(53人,占比6.63%)。

通过对五类客户在贷款需求、产品定价需求、产品额度需求、产品还款方式需求、产品期限需求、渠道需求、结算需求和综合需求这八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①结算型客户的贷款需求较弱,因此其在产品额度、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敏感性不高,但其结算需求非常强,因此其在渠道方面的需求也偏强,但其综合需求较弱;②基础型客户具有很强的贷款需求,对产品定价和产品期限敏感性较强,但对贷款额度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同时,此类客户的结算需求很低,综合需求也较低;③发展型客户整体需求较为均衡,具有一定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在产品具体要素需求和渠道需求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综合需求较前两类客户有所增加;④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但与发展型客户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产品定价敏感性不高、对产品期限要求较短,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综合需求,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⑤综合型客户具有中等偏低的贷款需求和中等偏高的结算需求,对产品额度和还款方式要求较高,对产品定价和期限的要求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需求。

上述客户的需求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属性特征相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偏好多数可以通过对其属性特征的分析来解释。在对五类客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五类客户在成立年限、资产规模、年销售额、风险水平、互联网金融习惯五个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定位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结算型客户成立年限一般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年销售额较低,风险水平也较低,此类客户尚不适应互联网金融方式;②基础型客户成立年限相对较短,一般在三年左右,资产规模中等偏低,年销售额处于中等水平,但此类客户的风险水平较高,少量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所涉足;③发展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是三到五年,资产规模、年销售和风险水平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一定的接触;④竞争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也都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居中,却具有较高的年销售额和相对较低的风险水平,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方式的接触程度在五类客户中居于首位;⑤综合型客户成立年限较久,一般在七年以上,经营相对稳定,具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年销售额,风险水平较低,对互联网金融方式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接受度。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在五类客户中,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和结算需求、对利率敏感性不高、风险水平适中,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且其对互联网金融接受度较高,占客户构成比例却又较低,因此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属于互联网金融应积极拓展的战略性客户类型。

其次,应重点发展综合型客户,此类客户经营年限长、整体风险低、持有一定数量的闲置资金,有利于结算与理财业务的拓展。同时,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也有较高的接受度,在总体客户构成中占比也相对较低,适合加以拓展。

锁定具体细分客户群体后,应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进行差异化维护策略的制定,如产品方案的研发设计、渠道方案的拓展设计、营销策略的匹配设计、增值服务的提升设计、投资理财等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配套设计等,生成指向明确的业务提升方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竞争优势。

此外,通过上述研究还可以发现,与其他属性特征相比,目前五类典型客户群还未形成较为主流的互联网金融方式的使用习惯,这也预示着互联网金融方式的巨大发展空间。而以客户为中心、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理念将为客户群的不断拓展奠定基础。

客户细分不是一种分类方法所能代表和穷尽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和过程,也是融入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和理念。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理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卫玲]

作者:刘鑫

客户特点分类技术互联网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研究及对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考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新的变革。文章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从受众群体、体验感知、生活习惯和产品营销等多个维度研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变化,指出定位长尾群体、客户体验优先、顺应移动趋势、个性精准营销是互联网金融赢得客户和市场的关键。在剖析其对商业银行小额资产业务、低成本负债和中间业务影响的基础上,从客户、物理网点、电子渠道和产品等角度提出商业银行转型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客户行为;转型;信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移动支付、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快速融合,带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和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分析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变化,研析银行经营转型之道,对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范畴和发展背景

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2. 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目前,学术界、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理解各不相同。从广义上讲,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发展,以及互联网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支付、贷款等金融服务均可视为“互联网金融”。而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指的是第三方支付、人人贷(P2P)、网络理财等互联网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产品和服务。本文侧重探讨非银行金融机构类互联网金融对客户行为及商业银行的影响,故采用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概念。

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技术变革的产物。金融中介的价值在于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而依托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极大程度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只需网络终端设备,无需物理网点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划转、借贷等基本金融业务,其固定成本与人工成本要远远低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交易双方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无需通过金融中介直接交换个人资金、信用等信息,开放透明,有效降低资金融通时的信息不对称和获取成本。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银行,发挥着类金融中介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产物。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是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而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大大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互联网理财的出现,使名义储蓄利率迅速接近实际利率,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闲余资金享受到了真实利率带来的收益。同时,由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不少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出远高于活期利率的低门槛理财产品,事实上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监管套利的产物。监管套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在中国,金融牌照是稀缺资源,持牌金融机构受制于一行三会的资本约束和审慎监管,以分业和稳健经营为主。然而,互联网金融“一方搭台,多方唱戏”,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推出跨银行、基金、保险的综合性产品,在监管空白下借助混业经营套利;同时,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其产品和宣传常游走在“违规”灰色地帶,有时可能超出了现有法规的监管范围,或是出现了监管真空。如有些互联网理财产品过度强调收益率忽视风险提示、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资本金和存款保证金约束、P2P信息缺乏透明等,监管缺位导致互联网金融套利机会增加,其在与商业银行不平等竞争下快速成长。

二、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研析

从产品本身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体系并不相悖离,并没有发生颠覆式的变革。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客户的金融需求也产生了一系列变革,由简单的物理化、低效化、个体化和普适化逐渐转向综合的移动化、实时化、社交化和个性化。互联网金融契合了这种趋势,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商业银行线下金融业务向线上进行平行迁移,而是在“电子化—互联网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下,架构符合互联网商业惯例和用户体验的金融产品销售与服务体系,使传统金融业务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大、操作更便捷,是以客户为中心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的互联网式解读和重构。

1.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长尾”群体,颠覆银行“二八”法则

20%的高端客户带来80%的利润,出于成本和盈利角度,商业银行往往将有限资源投向高端客户,而忽视数量庞大的低价值客户。面对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长尾群体,互联网金融却有着天然的优势。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受众面无限延伸,产生长尾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余额宝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 000元,阿里小贷平均每笔金额6万元,正是银行眼中的低价值客户,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庞大的客户群体。截至2013年末,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金融的个人客户数已分别突破8亿人和2亿人,尤其是支付宝的注册客户数已超过同期工行和建行的个人客户数之和(见表1)。

2. 从客户体验看,互联网金融秉持客户至上理念,移动便捷化繁为简

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设计和销售模式,更多的是出于风控、合规、法律等银行自身角度考虑。而互联网金融继承了互联网企业“体验至上”原则,将产品的设计、销售理念根植在客户的需求中,并尽力提供简明的操作流程和感知,必要时甚至牺牲部分风控。例如余额宝,其实质就是货币基金的网络直销,但其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金融产品网络重构。一是移动化,开户、申购和赎回流程都可通过网络简单实时实现,契合新时代网络化生活习惯,省去了到柜面冗长的交易时间;二是便捷化,将理财、支付手段合二为一,满足客户的碎片化资金理财与便捷化支付需求;三是普适化,低准入门槛,1元即可申购,促使客户参与热情高,受众面广;四是明晰化,基金份额、每日收益等实时更新,简单明了让客户获知收益,无形之中实现了客户情感上的优越体验。与之对比,商业产品在客户体验方面有待完善。

3. 从客户习惯看,新兴渠道成为主流,物理网点黏性下降

与过去的传统客户偏爱物理网点不同,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网络社会群体不断壮大。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网络购物等新兴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客户金融渠道选择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传统物理网点为主的渠道结构受到广泛冲击,柜面业务量占比逐年减少,网络和移动渠道占比不断上升。互联网金融契合这种发展趋势,依托电子商务(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社交媒体(微信)等庞大的客户数据信息,通过产品不断创新和丰富,对商业银行形成明显的替代作用。例如,网络一族经过简单在线验证即可采用快捷支付等方式满足个人跨行多账户的资金归集、支付、缴费等基本金融需求,同时在同一平台亦可实现理财、基金、保险、小额贷款等高端金融需求。客户对互联网平台的粘性进一步加强,割裂了客户对银行的依赖与联系。对商业银行而言,客户分流的作用必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 从客户营销看,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精细营销

互联网平台积累了大量客户的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借助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其可以对客户信息、浏览记录和交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解析研判客戶的金融需求、行为模式、兴趣爱好和风险偏好,并借助网络实现差异化的产品定向推送和个性化营销。与之对比,商业银行数据挖掘分析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个别高端客户营销外,主要由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采用通用型产品的普适化营销,略显粗放。

三、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按照现代金融理论,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通过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方式开展经营,促进资金融通并获取利润。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于理财、贷款、支付结算等方式都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金融消费行为的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

1. 互联网理财持续火爆,银行低成本负债业务面临挑战

2013年6月,支付宝推出对接货币基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截至2014年2月末,其资金规模已超过5 000亿元,客户数突破8 100万户。腾讯、百度等也推出了如“理财通”、“零钱宝”等一批互联网理财,受到客户的追捧。据统计(见图2),我国货币型基金净值规模由2013年6月的3 038.7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4月的1.75万亿元,不到一年时间增长近4.8倍,超越股票型基金成为我国市值最大的基金品种。而客户资金向互联网理财的单向流动,对银行存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2014年4月,我国居民人民币存款较上月减少1.23万亿元 ①,剔除“时点”因素,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分流作用不可小视。从存款所具备的“交易”、“预防”和“投资”三大功能看,当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分流“交易”和“投资”类的个人存款。虽然说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有限,但集腋成裘,商业银行低成本的存款资金将面临严重挑战(见图2)。

2. 互联网融资迅速升温,银行小额信贷面临挑战

信贷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信息、成本、效率的巨大优势,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进行颠覆。目前看,互联网融资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P2P模式,即借助网络撮合借贷双方、将小额资金聚集借贷给资金需求人的一种商业模式。由于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利率,目前已经吸引了大量个人客户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金融企业参与其中。截至2013年末,我国P2P贷款余额约为268亿元②,是2012年的4.8倍,预计2014年余额将超过1 000亿元。二是众筹模式,即项目发起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项目需求,向网友募集资金,并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从国内实践看,项目以影视、动漫、音乐等文化创意类项目为主。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投资于《小时代3》等电影的“娱乐宝”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7%,不保本不保底,该产品首期四个项目募集资金7 300万元,22.38万网友抢购一空,这就是典型的众筹模式。三是电商小贷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阿里小贷、京东和苏宁等。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云四大电子商务平台的资金流、信息流和客户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并向“抵质押物不足”的互联网平台商户提供信用类贷款,截至2014年2月,已累计向70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发放贷款超1 700亿元。目前看,越来越多的小额借贷行为以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主体地位造成冲击。

3. 第三方支付厚积薄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全面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承诺、担保、代销、咨询等,其中作为支付结算业务是最核心的部分。然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对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已然替代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已形成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快捷支付、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购买保险、生活缴费等支付服务,并为对公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批量付款等各种结算产品。数据显示③,2013年第三方支付金额达16万亿,虽然与商业银行近千万亿的规模相差甚远,但其150亿笔的业务处理量已与商业银行近200亿笔的数量相当。同时,在支付2.0时代,互联网平台还以支付为基础,深入挖掘行业潜力,如银联依托支付数据打造POS贷,快钱借助客户交易数据开展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等产品。总之,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已然对银行的支付、结算、代理收付等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

四、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点数量、客户规模、电子渠道、风险管理和商誉品牌的优势,推动客户服务、物理网点、新兴渠道和产品的全面转型。

1. 推进客户服务转型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优化完善现有产品,采用交互设计理念让新产品易用好用。充分利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与客户的交流互动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和深入挖掘客户信息和金融需求,根据客户金融消费习惯和偏好构建智能化的客户聚类集群,并实现分层分类管理和特色营销。运用网站、微信、微博和手机APP等线上渠道,借助有奖体验、赠送“红包”等方式将线上流量转变为线下客户资源;在高校、高新区、中心商圈等区域开展电子渠道类产品营销,将线下客户流量转化为线上流量。

2. 推进物理网点转型

一是定量分析,优化网点布局。对物理网点的业务量和投入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对部分已沦为“人工存取款机”的产出效能低、服务功能弱的低效网点进行撤并或功能改造,结合产业迁移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做好新增网点布局,如工行2013年优化调整了370家低效网点。二是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低成本的“微银行”模式。在社区、高校等以零售客户为主、需求相似的地区,加大VTM(虚拟柜员系统)等自助设备布放,探索电子渠道和物理渠道相结合的低成本、少人员、多自助的金融便利店经营模式。三是线上线下结合,物理网点带动电子渠道发展。顺应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电子化升级的趋势,打造特色小微企业专业支行,将POS、转账电话等支付系统和设备与市场及客户进行对接,全方位掌握客户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为特定产业行业的小微企业群体提供批发类金融服务。

3. 推进电子渠道转型

一是加快传统业务和产品的电子渠道部署,如加快外汇、贵金属、公共事业缴费等产品线在网银、手机银行等的部署,提升电子渠道类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优化新增自助设备,提高电子渠道分流率。增加繁华地段、专业市场的离行式自助银行布设,加大VTM、移动发卡机等自助设备的研发和投放,完善理财产品、跨行转账、外汇业务等在ATM等设备的功能加载。三是关注新兴电子渠道,拓展社交群体。探索打造移动视频在线银行,结合指纹、虹膜等验证技术开展高端私人银行业务;加大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渠道创新,推动微信银行建设,培育社交消费客户群。

4. 推进产品转型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银行线下产品线上化,而是按照互联网思维基于客户体验对银行产品的拆解和重构,在产品渠道接入、经营模式、信息处理、客户交互、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产生颠覆式变化。建议围绕移动支付、网络融资和网络电商等重点领域,加强银行类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的研发。同时,借助银行在信息技术、客户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互联网产品接入模式,探索纯互联网经营的虚拟化专业支行。

五、结 语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以创新转型的思路加以应对,顺应客户移动化、便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变化,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理念,利用大数据、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和新兴渠道,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和产品创新。

近期,工商银行发布了“E-ICBC”品牌,建立了“融E购”电商、“融E联”即时通讯和“融E行”直销银行三大平台,构建了涵盖电子商务、移动社交和金融交易三大业务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建设银行在做好“善融商务”的同时,也加大“微信银行”和“移动手机银行”创新力度,并推出在线快贷产品,实现了线下个人贷款业务的线上化部署和推广;平安银行着力打造“橙E平台”,将客户线下交易行为引导到线上平台,通过涵盖支付、结算、物流、上下游等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实现他行资金引流和本行资金闭环运作,构建了“自循环”金融生态圈,实现了客户价值贡献度的最大化挖掘;民生银行打造“民生E贷”和直销银行,并在P2P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总的来说,各大银行纷纷根据自身特点,围绕客户需求变化,一方面开展传统线下业务的线上化,另一方面,在移动社交、P2P、电商等领域,基于客户衣食住行购物社交医疗等应用场景,开展探索式新兴业务创新。

展望未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并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可以预见,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会以更加蓬勃之势发展。而顺应客户的互联网化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势,打造“互联网+金融”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发展转型的关键。

[注 释]

① 数据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② 数据源于《2013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

③ 数据源于《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3] 侯文瑾.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4(1).

[4]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4).

[5] 薇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

Key words: the Internet finance;bank;consumer behavior;transformation

(責任编辑:张丹郁)

作者:王硕 李强

客户特点分类技术互联网论文 篇3:

视频网站进军OTT的隐忧与思考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网络视频正以OTT的形式“攻占”电视屏幕。作为网络视频的传播者和内容来源,视频网站以互联网电视客户端为载体,借助自身的内容优势强势加入客厅争夺战。而在视频网站进军OTT的过程中也存在隐忧,缺乏内容的有效审核使客户端成为盗版侵权、淫秽色情等节目传播的渠道,影响了行业的发展秩序。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规范行业秩序,视频网站也应完善内容审查机制,维护内容传播安全,共同为百姓营造一块“绿色健康、内容多样”的电视屏幕。

关键词:视频网站;OTT;客户端

OTT(Over The Top)即互联网企业越过运营商,开发基于公共互联网的视频或数据服务业务。视频网站以OTT为传输形式,将视听节目推送至电视屏幕,使百姓在电视上既能看到传统电视节目,又能看到视频网站的节目,以此进入互联网电视行业。作为继电脑、手机、平板之后备受瞩目的第四屏,互联网电视凭借其超强的入口功能以及改造传统电视生态系统的战略意义,正引发互联网企业、传统电视厂商、电信运营商等巨头的激烈争抢。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个人电脑和其他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视频用户数量不断上涨,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4.28亿,网络视频使用率达69.3%[1]。同时,截止2013年9月,我国约有7250万家庭拥有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能够享有互联网电视服务,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8%。视频网站已经成为百姓家庭观看视频节目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视频网站大举进军OTT

互联网电视时代宣告到来,各大视频网站不甘落后。作为网络视频的传播者和内容来源之一,视频网站正借助自身的内容优势谋求在客厅争夺战中占据一席之地。以互联网电视客户端为载体,视频网站通过自建内容平台、与市场多方主体进行合作等方式进军OTT,促进了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视频网站在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2013年对于互联网电视行业来说可谓意义非凡,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给互联网电视领域蒙上浓浓火药味。首先是小米公司推出互联网电视盒产品“小米盒子”引来无数“米粉”竞相追捧,让业界为之一震。随后,视频网站的领军者乐视联合富士康、夏普等厂商推出超级电视,颠覆性地打造出“终端+平台+内容+应用”全系列生态系统,对互联网电视行业进行了全盘的规划,可谓野心勃勃。其他视频网站也争先恐后,纷纷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挺进互联网电视行业:如爱奇艺与TCL联合推出TV+系列互联网电视;搜狐、PPTV等11家视频网站与海信联合推出VIDAA电视;优酷土豆与康佳集团联合开发智能电视,并打造业内首个智能电视互联网运营平台等。

与互联网企业、传统电视厂商、电信运营商相比,视频网站进军OTT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拥有大量的视频资源,不仅投拍自制剧、制作原创内容,还锁定了大量热播影视剧的独家网络版版权。互联网企业小米科技推出的小米盒子红极一时,但其内容上的先天不足却成为其最大的阻碍。于是小米与央视网合作引入其平台上的内容,而后又拉迅雷入股,以补足内容上的短板。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电视的硬件、内容、服务、渠道等在内的完整生态链中,“内容为王”是不争的事实。纵观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参与者,除乐视包揽全产业链,其他的厂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与视频网站合作。内容资源的优势,使视频网站成为互联网电视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视频网站全方位布局OTT

互联网电视行业的爆发式发展,与视频网站多方面的积极推动息息相关。通过直接生产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与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展开合作以及研发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软件等方式,视频网站从硬件、软件、内容、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布局OTT。

视频网站依托网站自有节目,搭建内容平台,推出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乐视网自2011年4月推出其首款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乐视盒子T1”,到2013年7月推出其首款智能电视一体机“乐视超级电视”,再到2014年4月推出4K电视“X50”,每款产品均引发业界的一致关注和消费者的抢购热潮。根据数据调研机构奥维咨询(AVC)发布的最新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乐视TV超级电视在全行业连续3个月(Q1)保持线上销量排名第一[2]。

视频网站与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展开合作,为集成机构提供视频内容资源。2012年7月,拥有互联网电视牌照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子公司央广新媒体公司,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爱奇艺共同成立了互联网电视运营合资公司——银河互联网电视有限公司,其内容依托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和视频门户爱奇艺的节目资源。2013年3月,银河互联网电视有限公司发布首款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木星”机顶盒,同年9月,TCL与爱奇艺共同发布智能电视一体机“TV+”。据媒体报道,截止2013年底,包括TCL爱奇艺电视、创维爱奇艺高清盒子以及置入爱奇艺内容的机顶盒,终端总数和用户数已经突破1000万。

除上述情况外,视频网站还会和终端生产厂家直接合作,在其终端产品内预装其网站客户端软件,或不进行预装而是提供安装入口。综合几种视频网站介入电视屏幕的方式,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软件都是视频网站传播节目的载体。

(三)视频网站开办、研发互联网电视客户端情况

目前,视频用户的观看习惯,正逐渐从PC端向移动端、电视屏等多元化转移。基于客户端软件节目取向、定位明确的特点,互联网电视用户的观看习惯主要是通过视频网站客户端进行观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研发了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软件的主流视频网站以及门户网站的视频频道共达10余家,如乐视的乐视网TV版、爱奇艺的爱奇艺视频TV版、迅雷的迅雷看看TV版、百度电视云等。这些客户端软件的用户界面、节目分类、内容管理等,在原网站节目资源的基础上,均针对电视用户使用习惯进行设计。网站相关技术研发、内容管理部门对客户端传播节目内容实时更新,并定期升级客户端软件版本以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泰捷视频TV版、VST全聚合等聚合类客户端软件对不同视频网站的节目进行汇聚,为互联网电视用户提供视听节目服务。这种类型的客户端软件通过视频聚合,消除不同视频网站在节目内容上的差异化,使用户不用下载、安装多家视频网站的客户端软件就能够观看所有的视频节目。

目前,互联网电视相关厂商积极布局4K,主要还是集中在电视机等硬件方面。随着4K技术的逐渐成熟,在软件方面,4K的互联网电视客户端未来也将呈井喷之势发展。

二、视频网站进军OTT的隐忧

近几年来,视频网站在电视这块屏幕的“争夺战”不断加深,互联网电视行业规模日益壮大。但与此同时,视频网站在进军OTT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隐忧,一是部分客户端软件传播的视听节目存在盗版侵权的现象;二是在客户端传播的节目内容缺乏审核影响内容安全;三是对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冲击。上述问题最终影响的是百姓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侵害了正规互联网电视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客户端软件存在盗播现象造成版权纠纷

一种情况是客户端软件汇聚视听网站节目造成版权纠纷。为抢占电视屏幕的庞大市场,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市面上涌现了种类繁多的各式“盒子”,但这些终端产品大多面临内容侵权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市场超过九成的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和八成的智能电视一体机存在预装视听类客户端软件的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大量聚合类视频应用。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视频聚合类客户端软件有芭乐影视、100TV等至少18家,智能电视平台的视频聚合类客户端软件有兔子视频、VST全聚合包括等数十家。此类客户端软件大多不采购版权,而是定向链接视频网站的节目资源,进行视频的搜索、聚合。

由视频汇聚引发的版权纠纷近两年时有发生:搜狐视频于2013年3月起诉芭乐影视侵权其《猫人女王》《屌丝男士》等自制版权内容,北京石景山法院判定搜狐视频胜诉;2013年5月,乐视网状告客户端软件“100TV高清播放器”运营方北京风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权播出乐视独家版权内容《失恋33天》,北京朝阳法院判定乐视网胜诉。上述两起案件虽不涉及互联网电视,但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软件大多可以从移动客户端软件平行移植过来,类似现象在互联网电视上亦大量存在。

另一种情况是客户端软件利用P2P网络爬虫技术窃取正版节目内容。2013年11月13日,由优酷土豆、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网等视频网站组成的“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指出百度、快播公司推出的百度影音和快播播放器破解各视频网站正版保护技术,通过“爬虫”非法抓取视频信息,直接盗播视频网站内容,属侵权行为。上述软件涉及PC端、移动端以及互联网电视,用户在相应终端下载安装客户端软件后,可搜索下载或在线观看大量影视剧作品,这对花巨资购买版权的视频网站的合法权益造成极大侵害。2013年11月19日国家版权局正式立案,并于12月27日分别对百度和快播做出罚款25万元的行政处罚。2013年12月28日,百度影音彻底关闭P2P服务器。2014年4月17日,快播宣布关闭QVOD服务器,停止基于快播技术的视频点播和下载。

(二)UGC节目缺乏审核影响内容安全

除在线观看外,视频网站的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还可以通过网盘的形式传播电影、电视剧等视听节目。网盘又称网络U盘或网络硬盘,是由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在线存储服务,向用户提供文件的存储、访问、备份、共享等文件管理功能。用户可以使用网盘的存储功能,上传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下载链接种子等各种文件。而不同用户上传的文件,都能够通过网盘内部的搜索进行查询,任何没有经过上传用户限制的文件资源,均可被搜索到并进行下载。相关文件既可以下载到本地存储,又可以保存至网盘空间,其中,符合所属网盘格式要求的视频文件就可以在网盘中直接在线观看,部分视频的下载链接种子甚至不用进行下载,直接匹配到网盘就能够观看。此外,每个网盘用户以账号的形式存在,用户可以对感兴趣的账号进行关注,这其中就包括长期上传视频节目或视听节目下载链接种子的账号。

网盘中的视听节目均为UGC内容节目(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节目数量大、种类杂,而开发网盘的网站对海量的文件资源难以做到有效管控、审核,这其中就混杂着大量淫秽色情节目。部分网盘用户长期在网盘空间上传淫秽色情节目,并获得其他网盘用户的关注,使得网盘成为传播淫秽色情节目的温床。用户通过相关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软件,可搜索网盘中的视听节目资源观看,将不良节目搬上电视屏幕,直接影响百姓的收视安全。

(三)冲击互联网电视行业的有序发展

为规范互联网电视行业,净化视听环境,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根据《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只能唯一连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不得有其他访问互联网的通道。政策要求将互联网电视的收视范围控制在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内,一方面保证了电视屏幕的内容安全,另一方面也引导了行业的有序发展。

随着智能操作系统的推陈出新,尤其是Android 4.0操作系统的普及,互联网电视行业相关企业找到了一个便捷的平台,通过开发者的快速跟进,视频网站等内容服务商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软件开发安装到电视上,或直接将移动客户端软件等其他智能终端上的客户端平行移植过来。对用户来说,视频网站开发的客户端软件可以提供大量免费影视剧作品、综艺节目等视频节目资源,部分客户端还能够使用户通过互联网电视观看到数百家电视台的直播节目,用户体验确实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连接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客户端的终端产品,没有连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或在连接集成平台的同时还自行连接了其他客户端,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这对遵守法规生产、运营的企业会造成极大影响,因为用户在市场上必然会选择购买功能更丰富、价格更便宜的产品,造成“越遵守要求就越吃亏”的乱象。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超八成终端产品添加了集成平台以外的视听内容,符合要求的产品仅占一小部分。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冲击了互联网电视行业的有序发展。

三、互联网电视客户端下一步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互联网电视客户端简单、便捷的互联网入口功能以及较强的用户粘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以客户端形式占据电视屏。然而,版权、内容安全以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与解决,势必影响互联网电视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从政府管理部门到视频网站自身,都应该行动起来,为规范行业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厘清网上传播互联网电视客户端制作机构

当前,互联网电视客户端领域鱼龙混杂,既有视频网站开发的客户端,也有个人或机构冒用视频网站名义制作的“山寨”客户端。这些“山寨”客户端从外观上看与正规网站的客户端并无任何差异,但提供的视听内容庞杂,侵权、违规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管理部门应确立互联网电视客户端软件准入标准,对合法客户端的开发商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并核查,确认其真实性,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责任到人,防止侵权、违规视频内容流入电视屏。

(二)视频网站完善自身内容审核机制建设

近年来,视频网站在内容上倾注了颇多心血,如爱奇艺主打正版高清,斥巨资买下大量综艺娱乐节目版权,搜狐买入诸多热播美剧、英剧的独播版权等。为了吸引观众,视频网站还推出一系列自制内容,如优酷的探险视频《侣行》、清谈脱口秀栏目《晓说》,腾讯推出的全国首档大型调查类真人秀《你正常吗?》,爱奇艺投拍的自制剧《灵魂摆渡》等。多样的节目内容在给视频网站带来丰厚收益、形成网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给内容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因此,视频网站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落实好各项管理规定,完善自身的内容审核机制建设,对观众负责,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负责。一是严格执行总编负责制,将 “自审自播”、“先审后播”、“不审不播”落实到位;二是要严查低俗节目,杜绝淫秽色情节目,净化网络空间;三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网络视频领域健康发展。

(三)加强与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内容服务机构的合作

目前,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验收的有七家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即央视国际、百视通、杭州华数、南方传媒、湖南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这些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内容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的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提供的节目类型丰富,内容安全。视频网站可以寻求与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内容服务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依托其节目审核以及EPG管理系统,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视频网站以客户端方式强势抢占电视屏,为互联网电视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盗播侵权、违规节目、违规操作等现象不仅破坏了正常的行业秩序,还极大损害了观众的利益。互联网电视领域的硝烟还将继续,视频网站如何在符合政府管理规定的同时,使互联网电视客户端既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争取到最大的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仍然是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议题。

参考文献: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01-16.

奥维咨询(AVC)监测报告[EB/OL].http://finance.qq.com/a/20140424/021095.htm.

庞井君.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孙文涛 张霁 史文璇

上一篇:我国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论文下一篇:网络保障工作下气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