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反思探究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3

课例研究本身就包含了反思,而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为了区分单纯的教学反思而提出的,重点强调反思后的再实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反思探究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反思探究教学研究论文 篇1:

论语文探究教学的基本价值

摘  要:语文探究教学的基本价值有丰满学生人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丰满学生个性表现为培养创造个性、发展道德个性、塑成批判性民主个性和提升差异个性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促进教师的课程意识、唤起教师的教学觉醒和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等方面。

关键词:语文探究教学  价值  个性  创生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探究教学理念已经在生活探究中大量实施,但在语文中开展探究教学的学校及师生很少,即使有,也不成熟。厘清语文探究教学的基本价值是语文探究教学能够在实践中实施和深化推进的基本动力基础。

一、丰满学生个性

(一)培养创造个性

创造个性使个体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惯例的奴性的屈从,使行动更具有合理性与自觉性,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机械接受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化为智慧的行动。创造个性能够引导个体的行动,使之更具有合理性与创新性,并按照目的去创生行动,使个体行动创新实现预先要达到的目的。这里的创造个性是教师和学生的共有,是智力创造和道德创造的统一。语文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师生的创造个性。首先,语文探究教学让师生成为教与学活动的主人,解放他们的个性,使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勇于解决问题、积极进取的态度,发展了师生的创造意识、能力和自由个性。其次,师生要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就需要他们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让他们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质疑、反思、批判与发展。由此,这一过程既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师生探究、创造和创造个性发展的过程。再次,语文探究教学是行动与反思的一体。没有“行动”“反思”就会变成空洞的“词语主义”;没有“反思”“行动”就会成为盲目的“活动主义”。语文探究教学是整合了“行动”与“反思”的活动,这是一种“反思性实践”(praxis)。师生要客观地、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及时修正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发展。

(二)发展道德个性

道德个性的基本标志有:爱、责任心与信任等。1.爱。爱是一种对他者的关心、投入与奉献。爱是一种充满勇气和自由的行为。有爱是一个人德性高尚的表现。在语文探究教学中,师生如果没有对世界、对人类的深爱,语文探究就不可能真正进行。只有师生对世界、人类有真爱时,他们才能与世界、人类及他们本身真正对话、交往和探究,他们才能对他人投入、奉献与产生责任,他们才会,也才可能真正进行语文探究。同样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发展他们“爱”的德性。2.责任心(responsibility)。在语文探究教学中,师生运用他们的经验与体验探究语文知识,能够激发他们主动的好奇心,使他们充满生机、富有现实感与真实感,从而能够使他们在理智上变得负有责任心;师生为共同的目的真心参与探究活动,他们间会在心理上建立起相互依赖的道德责任心。3.信任。信任能使人产生安全感并保持坦诚,彼此间就会产生相互信任,由此教师和学生能够真心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能够将语文探究不断引向深入。信任不仅是语文探究教学的条件,更是语文探究教学的结果。当师生能够真正进行语文探究时,语文探究的过程会发展师生的信任感。

(三)塑成批判性民主个性

“批判性民主”建立在对人性的洞察之上,建立在批判意识和反思性行动之上。“批判性民主”摈弃各种形态的“假民主”,是有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正民主”。语文探究教学能够塑成师生的批判性民主个性。首先,养成师生的批判性民主态度。态度是批判性民主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即使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如果缺乏积极的态度和热情,他的个性也可能会不非常稳定,可如果有了旺盛的态度和热情,那么他的个性是比较持久稳定的,而且稳定的个性态度也促使个体意识与能力很快拓宽和深化。语文探究教学重视探究过程,强调探究态度、方法与精神。在语文探究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主动参与,师生自主、积极探究语文知识,他们自由民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批判性质疑、反思与发展,由此能够养成师生批判性民主态度。其次,形成师生的批判性民主意识。语文探究教学是消除教学中一切主导与从属、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的新型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每位老师和学生被赋予了真正的自由与权力,他们都能意识到他们是教学中的主人,他们有进行自由民主质疑、批判的权利与可能。再次,发展师生的批判性民主能力。在语文探究教学中,师生能够自由、民主探究既定语文知识,师生要进行探究与发现,摆脱被动奉服于他人、顺从于学习、依赖于教科书的旧习,敢于挑战讲义和教科书,能动地展开语文探究。在语文探究教学中,师生要分析教科书,挑战教科书。在这种过程中师生的批判性民主能力得以发展。

(四)提升差异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不同的,事物间都存在着差异。事物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尊重事物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视事物间的差异促使其发展是畸形发展的一种表现。差异是一切关系,包括教学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个人人格具有独立的尊严和价值。真正的民主并不以忽视个性差异为代价,而是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特长,并尽可能将其实现。师生间同样存在着差异。在语文探究教学中,师生互相尊重并提升他们之间的差异个性。一方面,差异是语文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师生在观点、背景、信仰、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师生间存在着不同的东西,从而这些差异性条件创造了师生间共同相互学习的可能与机会。差异包括教师与学生等在个性方面、所属文化方面及经验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差异是语文探究教学的目的与结果。语文探究教学以尊重、保护、提升与发展师生的个性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为目的。在语文探究教学中,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人格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被充分给予自由,个性获得解放,并且他们成为进行深度探究的合作者、对话者,从而实现师生个性化发展。由于语文探究教学具有反思性、开放性等特点,同一个语文探究教学过程对不同的教师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师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差异个性。此外,语文探究教学能够创造不同思想自由发展、相互激荡、积极互动的“差异性”教学文化,摈弃“专制教学文化”和彼此封闭、放任现状、“怎样都行”的相对主义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师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促进教师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1]在语文探究教学中,教师被给予充分的权力和极大的自由,教师能够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资源,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构,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摆脱了课程与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角色,要对课程知识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尝试建构,对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语文探究中,激励、培养其想象力,并让学生批判地对待语文知识,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唤起教师的教学觉醒

语文探究教学赋予了教师足够的教学及教学研究时空,使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使教师自身从“课程代言人”回归自主,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是自己课堂教学的主人。语文探究教学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开的空间,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传授现成知识,而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提供学习方法、策略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师生不再是对立关系,而平等的朋友关系,有了更多的心灵交流、真诚沟通;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我-你”之间的对话往往关系,这种交往不仅将教学认识纳入其中,更注重双方精神的交流。

(三)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语文探究教学中,教学亦是研究。教师把教学变成“嵌入”儿童理解的真实的语文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进去;倾听、理解、研究学生的思想,并在对话、讨论中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与学生共同探究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语文探究者,而且还是一个帮助学生探究的人。教师对语文的探究融入了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持续理解每一个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性,教师在帮助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对儿童进行研究。教学成为创造的过程,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展开“描述性研究”:不作或少作评价,重点是描述课堂上学生是怎样做的,然后教师和听课者共同探讨学生探究语文及帮助学生探究语文的方法,由此,教学就变成了研究——研究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共同做语文探究,教师真正成为儿童研究者与教学研究者。当然,教师研究语文与研究儿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在研究语文与儿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与专业素养。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探究教学思想史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8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0.

(韦冬余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  王健  江苏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  221000)

作者:韦冬余 王健

语文反思探究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

课例研究本身就包含了反思,而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为了区分单纯的教学反思而提出的,重点强调反思后的再实践。

一、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涵

语文反思性教学是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它不是对教学情况的一般回顾,而是深究教学决策、教学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基于课例,使得语文反思性教学有了具体的支点和抓手,以“课”为载体,以“反思”为手段,以“实践”为落脚,开展的自主性或合作性教学研究。

“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方式,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或有深刻研究价值的课例的研究,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实践以及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 以探究和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反思性教学理论在语文实践中的运用”通过“课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了。②其核心在“课例”,课例作为研究对象,呈现问题。③其内容不脱离现实,是对一节节的课进行剖析与总结,是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诠释,挖掘在特定背景中的意义。④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基于课例,主体是反思群体,提升的是教师整体的能力。通过集体合作,将反思引入到深层次,而不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的表面。⑤基于课例的反思,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反思,每一次教学反思活动均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深入、再深入。⑥强调反思的再实践,教师通过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实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知识、技巧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升有效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环节

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基于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的设计、基于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和基于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的评判。

1.教学的设计

基于课例的反思性教学设计与操作性教学设计在备课、预习等环节中有相同之处,但是它又超越常规教学。首先课例必须“基于问题”,而反思性实践亦强调教师从“问题”入手,并能明锐地把感性问题变成理性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或整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要明确问题,并将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集中进行梳理和辨别,以便抓住主要问题设计教学。基于课例的反思性教学围绕问题,应确立目标。总体来看,反思性教学有两个清晰的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二是让教师学会教学,即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有机统一。但是在每个具体的课例中,教学目标不能太抽象,要细化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通常与教学内容保持内在的一致。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各级教学目标。

基于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有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计划,更要有改进计划与思考,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2.教学实施

在授课与观课方面,基于课例的反思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与常规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大致相似,但反思性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及时反思,并有效地调控。这是反思性教学不同于常规性教学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中,反思与调控教学的进度与步骤,反思与调控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反思与调控学生学习的状态。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课例为基础,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反省、思考、探索,做出合理的修正,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评判

教学评判包括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常规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学都需要评价,但反思性教学评判比较重视教师与学生清晰的反思意识,“反思”是评判的主要方式,也是评判的重要目的。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审视与分析,对课堂中各种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并结合教育理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多种观念做出判断评价,生成教育智慧,及时总结改进,思考隐藏在教育实践背后的深层内涵,激活、评判、验证、发展自己的内隐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观自己,为反思后的再实践提供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指导。

简言之,基于课例的反思性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实施——反思——再实施—再反思”的过程。通常以某一节课或某些课为研究对象,展现课的教学实际场景,通过反思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并再付诸实施的过程。

三、探索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的价值意义

“一个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不在于职前培训,也不在于脱产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其任职学习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课例研究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教师们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反思真实的课堂,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1.将“课例”与“反思性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有抓手,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倡导并强调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以课例为基础,在课例的基础上展开反思。这对于教师而言,反思就变得具体可感、可思、可行。专家们曾做个这样一个问卷调查:“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那种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教师不太喜欢的,而有课例的专业引领。最受教師欢迎。我想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其反思行为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课堂的基础上,而每一节课后基于课例的反思又使得反思性教学实践有依托,有抓手。教学反思,实际上伴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可以是教学进行中的瞬间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学方案以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情况;也可以是教学之后的回顾反思。相对来讲,基于课例的反思是在教学后进行的回顾反思,这样教师时间上更充裕,所以反思的内容也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更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或经验在理论上的回顾、提升,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正如美国教育案例研究所所长居迪·舒尔曼所说:“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释问题。”

2.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特别重视实践,强调在反思的基础上再实践,以教学改进为最终目的。

我们在实践中开展课例研究,要求备课一直记着于漪老师的三个环节:一是不东张西望。首先自己反复读文本,看看哪些自己最感兴趣,哪些自己有疑虑,哪些对自己最有启示,一定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二是要东张西望,上网收集资料,看教参、读评议。比较他人所想与自己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从别人的视角拓展自己的思路,提高对文本的再认识。三是边教边改,有人认为一节课反复上,显得不自信,水平不够。这个认识绝对是错的,任何的课都是遗憾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完美。我们备好教案与面对学生正式实施教学是两码事,所以,上一次完善一次教案,不断反思,才会越上越好。因此,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要求老师(一个语文老师一般上两个班的课),在上完第一个班的语文课后,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虽然时间紧,不可能形成文字(课后可以补充文字),但是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和思维行动,不能照搬教学设计或教案,而是要根据实际调整或改进教学。

对于研讨课,我们按照课例研究与反思性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开展研究,关注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行为,关注理念与进经验。在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研究紧紧按照“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践”展开。在此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反思定位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更新理念,在反思中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二是改善行为,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这一切都是以课例为载体,以群体合作为平台,让教师们在理论学习、教学实际、行为反思中不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进步。 (下转第25版)

(上接第24版)

我们的实验强调反思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往我们的反思研究很多停留在“思”的层面。而这一研究,不仅重视教学后的反思,更注重反思后的再实践、再反思。它强调实践与理论的对话,重视思考与行动的统一,注重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大家由关注个人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关注共同体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教师们在研究课中切磋、提高。课例研究促使教师思考课堂上每一个问题,反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技巧。在课例研讨中,教师把从各种渠道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友好合作,相互启发,不断反思,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提高。每一个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反思是有限的,但不断循环的研讨课为大家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平台,在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中,大家不断换位思考,思维碰撞,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整体实力。

4.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改变了教师的观察视角,培养了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情怀。

以往的教学研讨,我们常常将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对于如何处理教材、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提问、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问题比较专注。开展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后,我们教师将研究重点放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关注的视角从“教得怎样”转向学生“学得怎样”,教学的最终目标落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从学会的认知飞跃、交流合作、成果展示、情感体验等多角度、多立场,考量教学的意义与效果。提高了教师基于学生的反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5.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老师们掌握了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步骤,学会了“做”课例研究,懂得了如何撰写课例和课例研究报告,使大家对课例研究产生了兴趣,唤起教师专业意识的自觉。

通过对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研究与实践,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我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比如,懂得了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增加了一点新经验,围绕主题开展教学与反思,增加了一点新激情,通过集体研讨,老师们体验到了研究的快乐。

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研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实践工作中,大多数教师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与压力,面对新教材、新问题,即使是原来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有时也会显得无所适从,但是,在同行的帮助下,认真反思自己教学设计,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于是老师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为促使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实践的活动,我们还结合课题需要将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制度化、常态化,并以工作室等形式落到实处,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总之,探索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实践,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各项实践工作,一面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并时时注意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的内涵。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将做的课例写出来,非常重要。写课例或课例研究报告是一种思考,是将内在东西外化的一个过程。它让我们直面课堂、审视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写课例的过程是思想与行动协调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过程。

开展基于课例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以来,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发展,基于课例的语文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逐渐成为大家喜欢的一种研究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近50篇教学课例,这些课例均来自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是经过多次的研讨、试教、再研讨、再上课的多次反复形成的。同时我们也積累了数10节录像课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文本课例和录像课例一起丰富了学校语文课例库的建设。

作者:向琴

语文反思探究教学研究论文 篇3:

成为反思型教师

摘 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语文教师也同样面临着专业水平的提升。成为反思型教师能够促使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实现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反思型教师;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连续性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一次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要求语文教师变革创造。而“语文课程内容的笼统,语文教材在‘确定性’方面的简陋”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语文课都要对课程内容或教材进行这样或那样的阐释。”即语文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呢?众多研究表明:成为反思型教师是其有效途径。

一、何谓反思型教师

反思型教师是针对技术型教师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师观。教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

反思型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者,也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反思型教师会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准,进行自我评价,并坚持不懈,从而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成为反思型教师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大量的實践表明,成为反思型教师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原因何在?接下来本文将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连续性原则两个方面探析其理论原因。

1.成为反思型教师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的必然趋势

从整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有一个从群体被动专业化向个体主动专业化转变的过程。

语文课程开发和语文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已融为一个统一的过程,相应的,教师专业化也由“技术熟练者”即“技术型教师”转向“反思性实践者”即“反思型教师”。

2.反思型教师可以推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性

我们倡导语文教师个体内在的主动专业发展,然而一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贯穿教师发展的一生。

首先,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定义看,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其次,从语文教师这一职业来说,职前师资培养的功效已经非常有限,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在在职阶段获得的。

第三,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个学无止境的领域,想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不断学习、探究、实验、总结,接受终身教育。

可见,反思型语文教师所具备的反思能力和态度是语文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因此也是推动语文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成为反思型语文教师的实施策略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反思型语文教师呢?首先要具备对自己教学方法、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那么,又该如何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呢?如何培养语文教师的反思习惯和态度呢?主要依赖于以下三点:

1.要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对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就为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常规的语文教学往往依赖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并不能超越原有的教学传统,而反思型教师之所以能够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是因为他们注重的恰恰是对原有经验的批判性反思。

2.坚持写反思札记

坚持写反思札记有利于语文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所谓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断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3.参加观摩讨论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需要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其他教师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出建议或质疑时,往往会使我们的思路更为开阔,激起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成长为一名反思型语文教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然而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并不仅仅是靠教师个体的主动努力得以实现的,其阻挠因素还有很多,因此这就需要外部环境(尤其是学校环境)的支持和监督,建立一套教师评价体系,为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推动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最终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2).转引自:李海林.《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再认识.语文教学通讯,2005(Z2):10.

[2]“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7).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56).

?誗编辑 孙玲娟

作者:孙超

上一篇: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