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概念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完全、不深刻的,需要通过联系实际、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概念。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联系实际;运用概念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第一篇: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

(2)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3)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它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现代化。

作者:闫宏宇

第二篇:物理概念教学中怎样做好“联系实际,运用概念”

摘 要: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完全、不深刻的,需要通过联系实际、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概念。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联系实际;运用概念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那么,物理概念教学中怎样做好“联系实际,运用概念”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出的实际问题应当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要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须遵循感性到理性、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认识规律。当学生刚接受了某个物理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片面的,如果这时马上向学生提出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被复杂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把所学的概念与实际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既不能运用概念认识实际问题的本质,又不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这样就会使概念教学陷入混乱的状态,因此概念教学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应当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认知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搞好物理概念教学。

二、在运用概念中,注重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注重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在得出了动能、势能、机械能这些概念后,让学生通过荡秋千、蹦蹦床、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滚摆实验等实际例子,区分动能和势能,分析并解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对一些类似的有关概念要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反复深化概念。如:“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激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理解概念的过程。严格来说,学生弄懂了某个物理概念不应该是由教师教懂的,而应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想懂的,思考促进了概念掌握,而联系实际用概念又将发展思维能力。实际问题丰富多彩,各种物理概念交错其中,要弄清现象起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就要进行深刻的思考。

怎样才能在运用概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悟”出道理,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学生留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发展。

要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必须经过运用进行巩固、深化的过程,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才是学好概念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天等高中物理组)

作者:梁丽萍

第三篇:初中生的前概念及物理概念教学

摘要: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对学生形成与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影响极大。本文论述物理前概念的特征及收集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初中生物理前概念的一些研究结果,由此提出物理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物理前概念;物理教学

纵观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四大部分,物理概念则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则等基础知识都是以概念为“细胞”组成的,离开了概念,其它的一切基础知识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物理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物理教育以前。对所感知到的现象、生活中的常识与经验进行总结加工得出的认识和理解。研究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前概念,正确分析和对待学生原有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是改进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物理前概念的特点

1.广泛性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物理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大量问题都有了自己特定的理解,这一理解包罗万象,在力、热、电、光、原子等物理学的各分支中都存在着前概念。它广泛存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中,而且与一般的科学概念并存,不易引起注意。

2.隐蔽性当学生对某一类物理现象形成观念时,由于学生年龄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这种观念通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学生往往难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但是它作为一种观念仍有其实质性的内容。当教师讲授某种知识时,面对简单的问题。科学知识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前概念则隐蔽着。遇到复杂的问题,科学知识往往抵挡不住前概念,前概念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例如,解释拔河比赛甲队为什么能战胜乙队?一部分学生便脱口而出:“甲队拉乙队的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在关键时刻。错误的观念还会时不时涌现出来影响问题的解决。这就是前概念的隐蔽性。

3.顽固性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大脑中较早形成的痕迹,这些先入为主的映象,尤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图画。如果学生对某些现象已经形成了错误的物理前概念,而教师教学时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物理学语言对这些现象作正面解释,仍然不可能使这些错误观念有多少转变。其问题不在于学生没有学懂新的概念,而在于学生未彻底放弃原先错误的观念。例如,如果问学生“在空中飞行的炮弹(不计空气阻力)受几个力的作用?”往往还有学生回答“受重力和向前的冲力的作用。”这里学生并非没有学过力的概念和分析物体的受力的方法,而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错误的物理前概念在起作用。

目前我国的一些科学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研究。下面收集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初中生物理前概念的一些研究结果。希望这些能给物理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初中生的物理前概念

1.对于力与运动,初中生普遍存在以下五种观点

(1)力与活着的物体有关,只有具有生命的物体才有力:

(2)物体运动的时候一定有力的作用;

(3)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它所受到的力也就越大;

(4)如果物体不运动了,它就不受力了;

(5)假如一个物体在运动着,那么作用在它上面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2.有关简单电路

让学生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来点亮一个小灯泡。当灯泡亮了以后。让他们解释电路的电流情况。学生一般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种观点如图a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到达灯泡,于是灯泡就亮了;第二种观点如图b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两端出发到达灯泡;第三种观点如图c所示,电流从正极出发然后经过小灯泡,最后流回负极。

让学生进一步用串联的力糕点亮两个功率不同的小灯泡如图d所示,然后再问他们在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情况。结果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解释是,学生认为更亮的灯泡流过的电流更多电流从正极出发的时候电流量较大,当它回到负极的时候电流就变少了;第二种解释是,流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一样多,但电流从正极出发的时候电流量较大,当它回到负极的时候电流就变小了。

3.有关光的概念

问题(1)光沿直线传播及光速问题。95%的学生认为光沿直线传播,12%的学生认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光的传播需要时间许多学生认识不清。

问题(2)人眼、动物眼看见物体的原因。4%的学生认为有的物体发光,有的物体反射光;35.4%的学生认为眼睛射出的光线打到物体表面的缘故:10%的学生认为眼睛发出光,像触须一样,接触到了物体;8.6%的学生认为物体发出一种让人感觉到了的东西:3.6%的学生认为物体发光。35%的学生认为猫头鹰眼睛发光。从调查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人眼、动物眼是发光的。

问题(3)光与颜色。21.3%的学生认为光本无色,染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78.7%的学生认为光本身有色,透明物体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是什么颜色;不透明的物体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是什么颜色。问卷显示: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光是无色的。

问题(4)反射与折射问题。40.6%的学生认为镜子可以反射光。46.1%的学生认为不仅镜子而且白墙也能反射光。68%的学生认为光通过两种物质的交界面时要发生偏转。问卷显示:有一部分学生对反射与折射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物体对光的反射及光通过两种物质的交界面时要发生偏转。

4.有关热学前概念若干思维模型

(1)简单运算模型。不同质量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学生忽视质量的不同,将两个不同的温度加,减,或求平均值来获得混合水的温度。

(2)材料决定模型。常温下,两物体放在同样温度环境中,当环境比较“热”时。学生会认为金属的物体比塑料的物体热,当环境比较”冷”,时,学生会认为金属物体比塑料凉。

(3)有条件模型。学生认为,水蒸气和蒸发现象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存在的,都有条件的,在蒸发条件上。

(4)0℃即固态模型。对于0℃这个特殊的温度,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但大多数认为:没有0℃的水,只要是液态的水,其温度就高于0℃时;0℃只能是固体的冰:0℃时冰也不会熔化,如果熔化就说明其温度超过了0℃。

(5)升华凝华“中转”模型。自然界物体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有的学生会认为固态和气态间不能直接转变,需要经过液态这个中间状态,即物态变化需要中转状态,不能越级。

三、初中生的物理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收集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生对一些事物解释常常会与成人的差别很大。有些观点甚至让我们成人感到不可理解。但这些却会给我们的物理概念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始发点。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人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在课文的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没有良好的开端,教学就谈不上成功。

2.教学要提供合理方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暴露出来。把学生前概念暴露出来的主要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教师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质疑和辩论。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此获得学生的前概念。把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后,教师还要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3.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前概念。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予以充分地尊重,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加以处理,不能武断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学”的物理前概念。教师要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自己前概念中的错误之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情境所引出的问题就不能太分散,否则学生无法对自己的已有认识进行验证和澄清。

4.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了“矛盾事件”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和别的学生想法不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最后鼓励和引导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另外,斯太威和伯克威茨还提出“认知冲突”的策略。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知结构和真实的物理现象之间的矛盾;接着再让他们意识到对同一物理事实的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冲突;最后逐渐调整认知结构使其与真实物理现象之间达到一致。

参考文献:

[1]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窦轶洋.论学生前概念及对教学的启示[J].学科教育,2001,(10).

作者:施丽燕

上一篇:孩子你慢慢来写论文下一篇:校园法制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