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布局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对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的背景和城市绿化现状分析后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念,即把广州放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设计其景观格局,并凸显岭南文化与花城特色。主要规划要点是:保护北部生态屏障,完善优化中部城市园林结构布局,合理利用南部湿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园林布局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林布局管理论文 篇1:

风景园林绿化中的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

摘要: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风景园林布局过程中工作人员开始将视野从合理规划转移到兼顾美学和绿色环保布局中。而在整体园林绿化布局中,大型植物移栽直接影响着整体工作技术的安排程度和美观程度。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充分探索当下大树移栽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化;大树移栽;大树养护管理

引言:风景园林绿化作为植物设计、安排与种植的重要领域,需要从不同方向出发调整整体植物种植布局并且密切关注植物的移植与生长情况,植物的种植与生长直接决定着风景园林绿化工作的优劣。但是在当下大型植物的移栽过程中却存在的多种问题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和后续的养护状态,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新型技术科学管理模式来实现工作突破。

一、风景园林绿化与大树移栽养护管理相关概述

风景园林绿化工程作为建设风景园林绿地项目中的重要环节,能够通过对绿色植物的设计、种植与养护为大众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满足大众进行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良好的风景园林建设同样能够改善环境,为后续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现阶段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中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土方工程、园林铺地工程、园林理水工程、植物与花卉绿化工程等,其中植物与花卉绿化工程更是整个绿化工程的核心。尽管在绿色植物种植过程中包括多项植物种植与养护工作,其中大树移栽则是十分重要且具有难度的工作。工作人员通过对已经拥有较长树龄的树木进行生活地点转移,搭配土壤消毒、生根培育、涂抹伤口涂抹剂等进行方式来确保大树能够成功存活并稳定生长。

二、影响风景园林绿化大树移栽养护质量的措施

在当下风景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众多影响绿色植物大树移栽的质量,同时影响大树的存活率和后续的养护质量。首先便是在实际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对大树移栽安排不到位,在风景园林植物种植设计阶段便存在种植安排错误,没有充分考察土壤状态和生长环境,从生长环境角度便没有为风景园林大树移栽工作奠定基础。其次便是大树移栽与养护缺少专业且科学的流程,工作人员没有总结出系统、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技术导致大树移栽存活率较低并且缺少后续大树养护管理工作疏忽的关键。此外大树移栽缺少后续观测与养护同样影响着大树移栽状态和养护管理水平,在实际园林绿化工组中缺少自动生物存活状态监测与数据分析设备无法帮助工作人员及时的关注到移栽后大树的状态,进而无法用自己快速解决后续养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提升大树移栽与养护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

(一) 调整风景园林绿色设计形式,科学确定大树移栽点与移栽流程

在当下风景园林绿色工程中,植物的种植地点主要依靠工作人员对园林植物的具体设计。但是介于移栽大树属于植物种植与养护的重要难点,需要从多角度出发为大树种植创造良好环境。因此在关乎工作的第一步即风景园林设计环节即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科学确定大树移栽种植点和移栽方式进行科学种植,确保大树移栽工作的高效性。

例如,为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大树移栽位置确定的科学性,工作人员可以从了解大树移栽特点、实际种植环境考察、具体风景园林设计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工作人员需要主动尝试了解大树移栽特点,将树龄高、树体高、树体土球重量、树体面积问题、树体生存状态与活跃度、树干维度、地上水分光照空气信息、地下水分土壤等因素作为衡量大树移栽存活的思考角度。工组人员为进一步提升自身对大树移栽工作的了解程度,可以尝试将以往大树移栽的环境技术和设计方案作为参考目标,尝试从传统经典案例出发进行思考。其次工作人员在充分学习相关知识后,便需要对即将进行大树移栽的风景园林地点进行基础数据的调查,将实际园林地点中土壤营养状态、土壤酸碱度、水分、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进行具体检测,明确适应大树移栽的具体位置。最后,工作人员便需要尝试结合上述知识和信息数据进行科学设计,在整体园林中确定好符合大树移栽最佳的地理位置。如果需要将生长在酸性土壤的大树移植到偏碱性的土壤之中,但是在风景园林内部确保与大树相匹配的生长环境,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基础生长环境进行检查与改善,通过人工干预营造出适合大树移栽的环境。在大树移栽的准备阶段,工作人员通过三个方面的充分分析准备与设计来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并提升大树存活率。

从理论角度来看,大树移栽与养护工作主要包括大树根部保护与移栽、移栽土地消毒、土壤营养成分改善、大树营养安排等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当下大树移栽的存活率和后续养护与管理质量,工作人员可以尝试通过结合大树移栽与养护特点,确定安全合理移栽管理流程。

例如,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明确控水、保湿、遮阴、施肥等基础信息,确定自身在实际大树移栽中需要干预与监控的部分。在控水环节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被移栽的大树自身状况进行土壤水分调节,通过施肥、喷洒药物等营造良好的生長基础。由于大树移栽需要保证根部水分并且在移栽后进行环境湿度保持,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浇水、吊盐水等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 组织专业管理团队,加强大树移栽后的观测与养护

在大树移栽阶段明确相应的流程和使用技术后,为进一步确保移栽后的大树顺利良好生长,工作人员需要克服先前缺乏管理团队与管理设备的问题,通过组建专业管理团队搭配自动化检测设备与数据分析工作来充分加强大树移栽后的观测、养护与管理工作。

例如,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进行主动学习大树移栽与养护的专业知识,掌握大树养护评判标准,将树木没有枯枝败叶,树形优美且长势良好;移栽大树周围杂草去除率达95%以上;评估移栽环境并保持美观;无病虫害;土壤养分充足等作为科学评判标准。在工作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后,则主动组建专业大树移栽养护与管理团队,为大树稳定良好生长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对大树移栽状况的监控,可以安装自动化检测设备并完善相关信息数据分析系统。自动化信息监控设备需要对大树枝叶与外形进行监控,对大树生存环境(包括土壤、水分、营养物质、杂草状况等)进行随时自动监控与信息上传。在监控设备将信息上传后主动进行数据分析,一旦出现影响大树生长状况的情况出现便立即进行相应处理,确保工作人员在信息自动化搜集和数据分析的情况下充分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并进行相应的大树移栽后续维护管理工作,首先工作人员根据移栽大树种类的不同确定具体定期实际观察养护的时间间隔,在定期节点对移栽大树进行系统检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时刻掌握移栽大树的生长状况。其次,工作人员便需要随时查看监控设备上传到数据分析系统后移栽大树的生存状况和影响因素,并且根据不同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定期对大树生长环境进行积极调解,确保水分、空气、土壤、生态环境等能够充分满足移栽大树生长情况,为营造良好绿色生长环境奠定基础。

总结:为进一步提升当下工作人员在大树移栽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采取调整风景园林绿色设计形式,科学确定大树移栽点;结合大树移栽特点,确定安全合理移栽管理流程;组织专业管理团队,加强大树移栽后的观测与养护等措施来实现专业的植物种植方式调整,为后续植物管理与园林美观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芹. 风景园林绿化中的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24):1.

[2]贾丽. 风景园林绿化中的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简述[J]. 装饰装修天地, 2019, 000(003):393.

[3]马艳峰. 风景园林绿化中的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00125-00125.

作者:万国强

园林布局管理论文 篇2:

规划整体景观,打造花园城市

摘要:对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的背景和城市绿化现状分析后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念,即把广州放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设计其景观格局,并凸显岭南文化与花城特色。主要规划要点是:保护北部生态屏障,完善优化中部城市园林结构布局,合理利用南部湿地。

关键词:珠三角;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广州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10-10

修回日期:2012-02-2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生态压力日益加剧,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共存”成为人类的共识。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对维护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1]。

广州上一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突出了“青山绿地工程”和“绿色亚运”主题,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殊荣。而广州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什么?显然不应还停留在新建公园、道路,增加绿量和绿道网络上,而应把广州纳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的整体景观中进行设计,使之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整体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1.广州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背景与困惑

1.1背景

“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广州的城市品质。后亚运时代,广州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引广州往国家中心城市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同时兼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目标(以下称“三个广州”);另一方面,“十二五”开局后,,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广州城市规模、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及时对上版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使之与现今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困惑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借着亚运会等重大项目的契机,广州采取了众多绿化措施,加大了对城市的建设力度,近几来,广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大都市,广州的整体绿化品质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存在问题主要有:绿地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绿量不够、后期管理不到位等。因此,广州城市绿地建设必须改变原有的城市绿化思维,宏观上统一谋划,中观上科学布局,微观上精益求精,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实现质的飞跃。

1.2.1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绿地系统受“碳氧平衡”理论的误导,缺乏对绿地数量和分布进行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绿地规划布局、植物选择缺乏必要理论指导。因此,必须结合生态园林、大地景观规划、地植物学、景观生态、3S技术等理论技术相关理论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规划理论[2],不断提高绿地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

1.2.2传统城市绿地绿量需要充实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如何有效增加绿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对城郊结合部的绿地进行布局等是成为了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

1.2.3传统规划方法有待创新

城市绿地的规划一直沿用传统方法,缺少对新方法的实践应用,这非常不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要顺应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创新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成果,如运筹学、生态学等学科及3S技术、数学模型等手段,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 [3]。

2.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2.1主要理论框架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3S技术理论、大地景观规划理论、开敞空间优先理论、地植物学理论。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合生态学、3S技术等多种学科技术的研究成果,满足管理者、决策者及公众的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王浩先生总结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具备八大特点[4]:

①规划理性化;②布局多元化;③结构系统化; ④空间开放化;⑤绿化森林化;⑥景观人文化;⑦水景生态化;⑧设施人性化。

2.3主要技术路线与方法

通过3S技术调查与绿地资源本底调查,然后经景观格局分析找出绿地布局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布局、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分类规划和植物布置等研究专题。

3.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建议

3.1现状及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广州围绕建设“山、水、城、田、海”生态城市和“适宜人居住、适宜人创业发展”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等城市生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到2011年,广州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城区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广州上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较好地解决了绿地布局问题,基本构建了绿地系统的基本骨架,奠定了绿地升级提质的良好基础。但也必须承认,广州绿地系统目前确实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宏观上,整体绿化水平不高,各指标均与国际大都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人均公共面积;中观上,各绿地类型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且需要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绿化建设最薄弱地带进行规划修建;微观上,需关注立交桥、屋顶绿化以及垂直绿化等特色空间的建设。

3.2修编的目的及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纲要》为指导,将广州放在珠三角城市群中重新定位景观功能、格局:以广州现有绿地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绿地结构布局,注重发挥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从珠三角(广佛肇)一体化角度整合和织补城市边缘,重点建设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统筹城乡,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提升城市载体的生态基质。把广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园林城市。

3.3修编的理念

3.3.1绿色织补

绿色织补城市景观理念以景观生态学景观异质性为基础,在珠三角一体化趋势下应作为绿地升级的核心理念。具体做法是:结合绿道、景观林带进行建设,从区域整体角度实现点、线、面,带、网、环立体绿化。

3.3.2宜居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

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布置不同功能的绿地类型打造宜居环境。例如:在景观环境中选择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进行造景。

3.3.3休闲健康

将休闲、健康的理念融入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布置绿地类型,增加必要的休闲、娱乐、运动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例如:公园、风景名胜区、楼盘、休闲山庄、高尔夫球度假区等地方布局疏林草坪,最好选择香化、美化树种,可以让人放松心情。

3.3.4“四绿”理念

“四绿”即“绿道、”“绿心”“、绿量”、 “绿网”。以广州绿道为基础,不断完善绿地网络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 “绿心”。加强屋顶花园、高架桥等垂直绿化,增加城市总体开放空间和城市特殊空间“绿量”。以完善城市结合部绿地布局和提升绿地景观质量为重点,构建珠三角城乡一体的 “绿网”。

3.3.5地植物理念

遵循地带性特征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充分利用广州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乔木当家,乔灌草立体搭配,提高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和绿地系统的稳定性。遵从“生态位” 、“互惠共生(园林五行)” “物种多样性”准则,植物造景,模拟自然群落,提升城市自然度。

3.3.6大地景观三层次理念

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按汪菊渊先生提出的大地景观三层次——“大地景观——城市森林和园林——城市内绿地系统”进行合理布局[5]。具体到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则可表现为“市域——建成区——城市森林和园林”三层次。

3.4修编遵循的原则

3.4.1五规合一原则

在《纲要》指导下,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业规划结合起来,统一协调、科学布局,提高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

3.4.2城乡一体原则

以“城市中心?——副中心——城镇——村”为发展轴,按照“北部森林——中心城市绿地——南北湿地大地景观”梯次合理布局绿地类型,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网络体系。

3.4.3 科学性、前瞻性原则

着眼三世广州园林,天人合一,传承创新,要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和借鉴现代园林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广州的城市定位和未来发展需要科学、长远地布局绿地系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4.4 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整体结构优化,局部精心营造”的原则,把广州放在珠三角范围内构建整体的城市绿地系统。

3.5 修编战略

3.5.1 四个角度

1)珠三角一体化(广佛肇、广佛)角度

“珠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佛、肇要成为标杆和示范,修编要应从区域整体景观角度安排景观格局,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2)产业转型升级角度

紧抓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低碳生活、“两型社会”、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建设相结合,打造魅力广州。

3)民生优先的角度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广州。

4)绿地系统角度

统筹城乡环境、城市内绿地、城市森林建设,以生态、绿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岭南文化为支撑,打造智慧广州。

3.5.2 大地景观三层次

区域景观分三层次,从大到小分别是:珠三角——广佛肇——广州;广州北部——中心区——南部湿地;大地景观——城市森林和园林——城市内绿地系统。把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来布局广州绿地系统。

3.5.3 六大体系

1)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

建立并完善以城市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为主的城乡一体的公园体系,以满足人们休闲度假需求。

2)景观绿地网络体系

由景观绿色斑块、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城市景观绿地网络体系,形成多功能的立体有机景观生态体系。

3)河流湿地体系

以建设主要河流林带和保护临海湿地为核心,不断完善景观功能,突出生态功能。

4)防火避险体系

制定森林公园防火和避险机制,提高防火避险能力。

5)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以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景点建设,努力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打造旅游精品,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体系。

6)数字园林与科学管理体系

运用现代科技(如3S技术)搭建园林数字平台和科学管理体系,满足城市绿化管理需要。

3.6 修编的重点

自上一版规划实施以来,北部绿地质量提升,南部绿地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均匀合理,基本上解决了广州城市绿地北多南少的问题,但还未完善,此次规划修编便是对上版的深化和升级,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重点保护北部生态屏障,提升中部园林品质,完善南部湿地功能。重点树立“北部森林生态”“南部湿地生态”两极生态品牌,以绿道串联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打造“景观项链+景观生态谷”系统,实现整体景观生态化,局部景观个性化,线性景观网络化[6]。

3.6.1保护北部生态屏障

北部山区的绿地主要是山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广州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北部山区绿地秉承“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不断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改造力度,合理有序地开发森林旅游,以河流滨水绿带、道路景观廊道为纽带,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构建以山地森林为主体的绿地生态网络系统。具体做法,可效仿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设立广州北部特大型国家森林公园或生态特区,并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3.6.2提升完善中部城市园林

以建成区绿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城市主干道、滨水廊道为主的绿地网络体系,提升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居住区、小游园等绿地斑块的绿化品质,提高植物多样性,构建乔灌草立体复合结构群落,提高城市绿量,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3.6.3完善南部湿地功能

广州南部拥有大片的湿地资源,应在现有湿地公园的基础,进一步增加湿地公园面积和数量,完善观赏、游憩、休闲、运动等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湿地公园等级和品质,完善绿道网络体系,最终构建起以绿道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为核心,郊野公园、小游园等为补充的南部湿地公园系统(图1)。

3.7修编的专业技术支撑

3.7.1多学科团队

建议建立以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植物学、园林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主的多学科团队,并聘请国内外专家设立多个专家组,已经充分发动和依靠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强调科研团队和规划团队相结合、管理部门和公众参与相结合、专家指导与领导意见相结合的团队理念。

3.7.2综合性平台

建议搭建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性应用平台,设置城市绿地规划、施工、植物配置、后期管理、病虫害监测等功能模块,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和效率。向城市绿化的数字化、可视化方向发展。

3.7.3专题研究

为了使城市绿地布局更加合理,应积极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专题和绿化植物研究题。

3.8 修编保证机制

为确保规划得到的贯彻落实,建议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相关部门组成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顾问咨询团队,指导规划修编,修编初步成果广泛征求民意,吸收民间智慧。修编成果经专家论证后按程序报批,由市政府制定实施意见,市人大负责监督实施。

4. 结语

城市想要实现要可持续发展,提升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市绿化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和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修编是在广州后亚运时期、“三个广州”及“十二五”开局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广州城市绿化建设向更高层次、高品位花园城市发展的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梳理现代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与趋势,指出现代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在理论、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解决升级的种种难题。

参考文献

[1] 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中国园林,2002,18.

[2] 王静霞.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J]. 城市规划, 2002, (02).

[3] 冯晓华. 3S技术与建立重庆市渝中区环境信息系统的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 2001, (06) .

[4] 王浩 .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 中国林业出版社 ,37-43.

[5] 汪菊渊 .城市生态与城市绿地系统[J].中国园林,1987,(01).

[6] 侯碧清 后亚运时代低碳背景下广州森林公园建设[J].广东园林,2010,03?

作者:侯碧清 彭锋 侯中原

园林布局管理论文 篇3:

园路在园林绿地中的规划与布局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园林的风格布局越来越多样化,园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规划式园林,则园路应布局为直线和有轧可循的曲线式;而自然式园林则园路布局成无轨可循的自由曲线和宽窄不同的变形路。由此可以看出,园路的设计如同人体的骨架,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园林的布局特点、大小及风格走向。

【关键词】园路 园林 规划

1、园路的功能

1.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园林中常常是利用地形,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说来道路仍然是划分和组织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道路不但可以使整个绿地成为一个整体,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和划分空间达成统一的景观效果,为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1.2

园路的交通,首先是游览交通,即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既能游遍全园又能根据个人的需要,深入各个景区或景点。设计时要考虑到人流的分布,集散和疏导。近年来随着离休和退休人数的增加,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公园人群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儿童约占5%~10%,老年人占总数的60%~70%.因此,公园规划除重视儿童需要外更应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游憩的方便条件,合理的组织路线的变化。

1.3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而且形成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效果。

1.4组织排水

道路可以借助其路边缘成边沟组织排水,一般园林绿地都高于路面,方能实现以地形排水为主的原则,道路汇集两侧绿地径流之后,利用纵向坡度即可按预定方向将雨水排除。

2、园路的类型

2.1根据功能分类

2.1.1主要园路 联系全园是园林內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宽度为3.5~6.0m.

2.1.2次要园路 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为2.0~3.5m了。

3、园路的布局设计

3.1设计依据

3.1.1园林工程的建设规模,决定了园路布局设计的道路类型和布局特点,一般较大的公园,要求园路主道,次道,游步道三者齐备,并使铺装式水平多样化。从而使园路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较小的园林绿地或单位小快绿地的设计,往往有次道和游步道的布局设计。

3.1.2园林绿地的规划形式决定了园路布局的风格,如园林为规则式园林,则园路应布局直线和有轨可循的曲线式,在园路的铺装上边也应和园林风格相适应,充分体现规则式园林风格,如园林为自然式园林,则园路布局成无轨可循的自由曲线和宽窄不同的变形路。

3.2园路布局设计的原则

3.2.1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路的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布局设计,除了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外,还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一般园路宜曲不宜直,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依山随势,回环曲折;要自然流畅,犹若流水,随地势就形。

3.2.2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遵循工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上说设计修筑的园路必须满足导游和组织交通的作用,要考虑到人总喜欢走洁净的习惯,所以园路设计必须首先考虑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否则就回导致修筑的园路少人走,而园路的绿地被踩出了园路。

3.2.3园路的环绕性,切记设计无目的、死胡同的园路

园林工程建设只能感的道路应形成一个环状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道路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景设路,因游设路,不能漫无目的,更不能使游人正在游兴时"此路不通",这是园路设计最忌讳的。

3.3园路的布局

3.3.1园路与建筑

在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常常能形成路口。从园路与建筑相互交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在建筑近旁设置一块较小的缓冲场地,园路则通过这块场地与建设交接。多数情装饰品下都应这样处理,但一些都过道作用的建筑,游廊等,也常常不设缓冲小场地,根据对园路和建筑相互关系的处理和实际工程设计中的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处理二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能上能下就是我们常见的平行交接和正对交接,是指建筑物的长轴与园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还有一种侧对交接,是指建筑长轴与园中心线相垂直,并从建筑正同的一侧相交接;或者园路从建筑物的侧面与其交接。

3.3.2园路与种植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3.3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则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巡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多一点三岔路口。

4、园路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园路布局更合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两条自然式园路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对角不宜相等,道路需要转换方向时,梨园交叉点要有一定长度作为方向转变的过渡。如果两条直线道路相交时,可以正交,也可以斜交。为了美观实用,要求交叉在一点上,对角相等,这样就显得自然和谐。

4.2两路相交的所成的角度一般不宜小于60°。若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角度太小,可以在交叉处设立一个三角绿地,时交叉所形成的尖角的以缓和。很多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

4.3若三角园路相交在一起时,三条路的中心线应交汇于一点上,否则显得杂乱。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口交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4.4由主干道上发出来的次干道分叉的位置,宜在主干道凸出的位置发出次干道,这样就显得流畅自如。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4.5在较短的距离内道路的一侧不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叉口,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广场。

4.6凡道路交叉索性承德大小角不宜采用弧线,每个转角要圆润。

4.7自然式道路在通向建筑正面时,应逐渐与建筑物对齐并趋垂直,在顺向建筑时,应于建筑趋于平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路的规划应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设计人员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保忠,王彩霞,何平,沈守云;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2期

[2]李敬;王原;卫超;;黄山云谷景区生态敏感度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6年06期

[3]郑黎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0年05期

作者:牛阿龙

上一篇:政治制度基础论文下一篇:农村治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