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低碳经济论文

2022-04-15

摘要:自从气候门变成了一场罗生门,在全球变暖变冷未定的情况下,世界低碳博弈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政治马拉松。面对欧盟的碳排总量限定和美国的碳关税征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这场博弈中应强调权利与义务相匹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为产业升级与新能源发展争取时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低碳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低碳经济论文 篇1: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目前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应该借鉴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在加强法律和政策支持、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能力、实施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倡导绿色消费等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郭 印 王敏洁

国际低碳经济论文 篇2:

国际碳排博弈现状及中国低碳经济对策

摘 要:自从气候门变成了一场罗生门,在全球变暖变冷未定的情况下,世界低碳博弈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政治马拉松。面对欧盟的碳排总量限定和美国的碳关税征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这场博弈中应强调权利与义务相匹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为产业升级与新能源发展争取时间。一方面,积极参与清洁能源合作机制,从国外获得资金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或者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从国内政府支持、法律新规、管理层更替及新能源研发着手,在未来实现能源利用率提高与能源结构多元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博弈;中国现状;对策

一、国际间低碳博弈

《京都议定书》即将在2012年到期,新的一轮世界低碳博弈又将开始,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场博弈由早期的欧美之间的对垒戏剧性地变成了如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拉锯战。

1.历史上的欧美博弈: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次全球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而能源之争几乎贯穿在每一次革命当中。首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矿的丰富使得英国得到迅速地发展,变成强大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石油成为新宠,迅速替代了煤矿,美国此时获得了发展先机,赶超英国成为世界一极,至今拥有石油霸权。之后的信息革命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它类似于一种辅助与催化,也继续由美国引领。如今,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框架,借此意图把握住信息革命之后的能源浪潮,拉开与美国之间的角逐,引领第四次全球性革命。

客观而言,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已是事实,不可否认,寻找替代能源是正确之举。但这一进程却遭到了布什政府的反对,因为当时美国是世界碳排第一大国,减排会遏制美国的发展,所以布什并没有承认《京都议定书》。因此,欧美之间的谈判并不顺利。而奥巴马上任后态度却出现峰回路转,一方面作为民主党更倾向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奥巴马提出了碳关税。美国是输出第三产业的低碳产品、进口低端产业的高碳产品的国家,若征收碳关税,即可以减小贸易逆差,实行变相的贸易保护。

于是,不知不觉中,欧美等发达国家间似乎达成了低碳的共识,博弈的矛头正由美欧间转向了既处于产业链低端又高碳排的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哥本哈根会议上马拉松般的谈判在两大阵营间展开,最终发达国家背离《京都议定书》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渐渐强大,这归因于发展中国家近十几年经济上的突飞猛进:根据索罗增长模型(见下图),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趋向于稳态,经济增长率较小,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处于成长曲线的中期,经济增长率较大。

另外,經济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历史上的三次全球性产业转移。二战后,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由于廉价劳动力的吸引,低端产业的外移:一开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欧洲的低端产业转移进入日本、拉美等国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接着,美欧日的生产设备又转移到东南亚,直接形成“亚洲四小龙”。最后,生产线再由日韩、台湾、香港转移到中国内陆,中国内陆再由沿海转入中西部,分工不断向内陆转移。如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似乎到中国这里基本停止,而欧美日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现实。

中国因此经济近几年飞速增长,同时碳排量也与日俱增,目前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欧洲出台碳减排政策,本意是要制衡美国,没料到中国突然崛起为碳排第一国,又因为中国减排成本低空间大,所以大量的CDM① 项目来到中国。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审批通过后,中国即可拿到赞助资金和技术,用来支持国内减排技术研究。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在2009年却突然驳回了中国90%的CDM项目,欧盟突然收紧了钱袋。这风云骤变使得中国产业升级、发展清洁能源的压力陡增,加上如今欧债美债危机严重,可以预见未来的CDM资金技术给予会更加紧张。所以,在国际碳排博弈上,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努力为自己的转型和实现低碳排争取时间。发达国家在未来会越来越低碳化,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继续大量地耗费能源,欧盟的低碳排和美国的碳关税将会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综上,未来的国际低碳局势是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联手,以基础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联手,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垒,但无论是发达国家阵营还是发展中国家阵营,各阵营内部也仍旧存在一定的利益争执,尤其是发达国家阵营的美国,可能在2012年美国大选后,成为博弈中独立于欧盟与发展中国家之外的第三方。目前,中国主要面临着减少碳排和征收碳关税两个困境,其中,欧盟的降低碳排在中国因成本较低,故较容易实现,美国的碳关税征收才是主要威胁,而明年这项政策执行的倾向性又多数取决于奥巴马2012年大选前国内失业率的高低。

我们必须在国际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且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三次产业转移。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解决才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坚定“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碳减排原则。至于美国的碳关税,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一部分外汇储备,用外币低息贷款支持国内企业低碳生产或者给予出口补贴。但资源紧张、污染严重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现实,强调人均碳排平等与实行出口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产业升级、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发展新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无论在2012年两个阵营间达成怎样的协议,未来的低碳减排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必须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低碳减排并非意味着约束经济发展,而是在低碳环保的前提下走向发达。

二、中国低碳经济现状及对策

中国的资源结构现状是“富煤贫油少气”,在重工业化的路上,石油成了中国的阿基琉斯之踝——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增长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经济稳定性,所以中国必须走上能源多元化之路。

关于中国低碳经济的走向,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向:(1)站在国际角度,当下的CDM机制为中国提供了清洁能源研究的国际合作机会,除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外,我们一方面可以收获战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可以获得管理运营经验;(2)站在国内角度,低碳经济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其目标具体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内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多元化,而在短期内,我认为有以下方法:

1.政府支持。煤炭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量多且价格低,因此,低煤价会给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带来负的激励,且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不断的加息,银行信贷规模减小,这加重了清洁能源的投融资成本。这时需要政府的资金补贴以及绿色采购来支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但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已经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持只能更偏向于政策支持,例如,征收环境税、用地政策,或者加大宣传来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等等。

2.法律保护。法律保护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是科研监督,另一方面是补充低碳环保新规。首先,清洁能源的发展是离不开创新与研究的,但目前相当比例的研究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关系寻租上,却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做学问,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当反思不足以解决学术寻租时,可以诉诸法律来端正科研的态度。

法律保护的另一个方向是增加低碳环保新规。由于大自然缺乏产权制度,所以在环境资源利用上产生了公墓悲剧,私人贴现率与社会贴现率不一致,使得人们更看重近期的收益而忽视远期的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完善是必要的。

此外,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但目前中国并没有与低碳经济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单凭一些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能源法律或者环保条例是无法全面覆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应当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制与之相匹配,这样才能走上法制化的道路,所以这一缺口急需弥补。

3.管理层新旧更替。近几年富二代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他们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从小衣食无忧,而他们的父母则多数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第二批的艰苦创业前辈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几年之后老一辈们到了企业交接班的年纪,而他们的子女多数不愿意接手老一辈的工厂基地或者生产企业,这一方面由于富二代们优越的生长环境使得他们缺乏工厂车间的实践知识或者是不愿意接触,另一方面比起继承富二代们更倾向于拿父母的钱自己创业。于是可以预见,未来会出现一批的企业领导者更替缺口,这是发展低碳产业的良好契机,换上新的“绿色”管理层,将低碳意识和环保理念植入到企业决策中,为未来的低碳产业链打下基础。虽然使用清洁能源会使得企业成本上升,但当基数足够大时,即可通过一定范围的兼并收购,使之趋近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如果中国能够把握好这个机会,便可往绿色发展上迈进一大步。

4.发展电动车和利用地沟油。2009年,中国的比亚迪电动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甚至吸引了巴菲特的投资。在中国发展电动车不仅有助于环保,也有助于缓和中国过高的石油依存度,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益。所以,尽管目前技术上仍存在缺陷,但电力车研究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创新,就像曾经飞机的发明也是经过了无数代的试验后最终成为了当今最基本的运输工具之一。目前电动车发展主要面临的三个困境:一是电池的生产及用后回收会带来新的污染。二是电动车充的电仍旧来自中国的火力发电厂,火力发电仍靠燃煤,这类似于用高碳来支持低碳。虽然火力发电使得汽车污染集中且易控,但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转换率仍是一道难题。三是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高。这需要公共部门的支持,比如可以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电动车,尤其是出租车——高油价的直接影响者,适合试点。

此外,将地沟油转变成燃油,作为新能源提供动力,这既能够提高食品安全度又能够缓解中国的石油饥渴,是双赢之举。这个转换实验目前已经获得成功,危害人体的地沟油走街串巷,基数很大,若能够推广技术降低成本,不失为良策。

三、结论

低碳经济是世界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中国当坚定“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碳减排原则,对内当努力實现产业升级、能源多元化,短期而言,当在政府支持及法律保护下,积极倡导绿色管理并研发新能源,努力实现低碳及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年荣.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中国低碳经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77-81.

[2]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5.

[3] 李嘉扬,刘志海.构建中国低碳经济的经济杠杆[J].中国外资,2011,(7):136.

[4] 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44-47.

[5] [美]尼克·达拉斯.低碳经济的24堂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 柳下再会.以碳之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7] 郭日生,彭斯震.碳市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 勾红洋.低碳阴谋——中国与欧美的生死之战[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5.

[9] 蔡璐,王姝,丁洁.低碳经济与绿色管理探究[J].中国商贸,2011,(8):69-70.

[10] 王明杰,章彤.低碳经济视角下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研究[J].湖湘论坛,2011,(4):71-73.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Carbon-Reduction Game and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SHAO Yun-wen

(Xuri Business School,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international game;the status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coping strategy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邵运文

国际低碳经济论文 篇3:

低碳经济视角下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而碳金融是围绕着碳排放权展开的,与低碳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视角下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的基础上,就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应对措施,旨在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权;碳金融市场;风险控制

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中,全球各国政府就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达成了共识,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而与之相对应的碳金融业务也开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谓碳金融,就是与碳相关的金融活动,旨在服务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涉及的技术和项目等提供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在碳金融市场上,一般会涉及碳卖家、碳买家和收费管理机构,涵盖了市场、产品、机构、资金、服务、技术、政策等一系列不可分割的要素。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做支撑,因此碳金融市场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当前的国际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风险,但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个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 国际碳金融市场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尽管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碳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大机遇,但是由于碳金融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以及政策环境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大对碳金融各参与方可能面临风险的认识与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做到扬长避短,更好的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碳金融市场,主要存在项目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需要引起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高度重视。接下来将重点就项目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进行分析。

1.1 项目风险

目前,在国际碳金融业务中,基于CDM(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开发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而一个项目的成功开发,则必须经历设计、监测、审定、验证、签发等多个环节,每一个项目从建设、审批到最终交付CER(核证减排量)之间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给碳金融各参与方带来一定的风险。例如,在CDM项目的设计阶段,会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因为有将近一半以上的项目会因为技术上的缺陷而被CDMEB(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所拒绝;在审定阶段,则需要面临DOE(清洁发展机制中的第三方独立审核机构)、发改委和CDMEB的层层检查、审核与重申;在监测阶段,CDM 项目还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预期的产出和绩效。由于CDM项目的审计程序比较漫长,这也是造成CDM项目风险的因素之一。

1.2 政策风险

国际碳金融市场上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是指世界各国气候政策变化所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的风险。我们知道,碳排放权市场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身就是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时的产物,因此碳金融市场上的供求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国的政策安排,而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也必然会与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联系。因此,世界各国政策上的差异以及不确定性会给碳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从短期看,一些局部上的政策调整会给一些具体的碳金融项目带来风险;而从长远看,要在2020 年后真正达成对全球所有国家都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仍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到时候能否顺利执行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各个国家之间还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弈,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碳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1.3 市场风险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在碳排放权交易和减排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金融机构等参与方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碳排放权价格、市场规模和市场供求变动等方面。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影响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市场规模以及市场供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同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情况以及各国的气候变化政策有很大的联系,还会受到碳基能源的价格或者特殊天气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受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碳排放权的市场规模和市场价格都出现了明显波动,碳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明显增多,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 年到2010 年一级市场CER 的交易额分别下降了12%、58%和44%。CER 交易的二级市场在2009 年也出现了33%的萎缩。

1.4 政治风险

碳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政治风险主要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主权行为而造成的,具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可能性。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但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作为气候公约的缔约方,主权国家的违约行为必然会对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企业或个人的碳交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了面临政治风险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个别国家在政治局势上的变动可能会导致国际能源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国际碳金融业务的风险。

2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正处于起步和完善的阶段,业务内容上主要集中碳指标交易、直接投融资以及银行贷款等环节。

2.1 基于CDM项目的碳金融业务

目前,基于CDM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是指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项目开发,即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这是我国碳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业务之一,近年来市场规模得到了快速的扩大。截至2012 年3 月底,我国已经成功注册CDM 项目1871个,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36890 万吨,这两项指标在国际上都位居前列。

2.2 绿色信贷业务

作为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重要方式,绿色信贷业务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兴业银行最先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一“绿色信贷”品种,并创造性地引入了国际金融公司贷款的本金损失分担机制,随后各大商业银行也开始陆续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绿色信贷业务的规模更是实现了倍数式的增长。

2.3 基于VER市场中的碳金融业务

VER(自愿减排)市场源于一些不受《京都议定书》约束的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而向减排项目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其交易对象是经国家自愿减排管理机构签发的减排量,即“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目前,我国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搭建了VER 电子交易平台,自愿减排的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

2.4 碳金融合约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作为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方,除了上文提到的绿色信贷业务外,也开始尝试多样化的碳金融服务。如工商银行的碳金融合约交易业务、民生银行的“绿色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等。

3 控制碳金融风险,促进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加强碳金融的宣传力度

为了加快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提高碳金融市场参与方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碳金融的市场宣传力度,让企业充分认识到CDM机制等碳金融业务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开发CDM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同时,加大碳金融的宣传力度,可以促进政府工作思路和工作观念的积极转变,有助于各项节能减排措施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贯彻与执行,让国外机构加深对中国碳金融业务的了解,开展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2 加大碳金融业务的政策扶持

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扩大碳金融业务的开展规模,中国需要结合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尽快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政策体系,从经济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给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要尽快建立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完善交易制度等。

3.3 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创新

碳金融的发展需要各种有实力的中介机构的参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同时,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努力改变现有的CDM运行模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探索发展排放配额制和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在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基础上,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产品交易,并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碳金融活动中来。

3.4 加强风险应对能力建设

在未来的碳金融市场上,随着中国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增多,中国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便更好的应对碳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学习发达国家应对碳金融市场风险的成功案例,提高中国碳金融业务的风险预测能力。同时,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上来,对风险进行分散和共担,提高碳金融业务参与方的风险应对能力。

4 结 论

总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应对气候问题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目前仍旧存在一系列的风险,但随着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参与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对于中国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组织等机构而言,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碳金融的市场活动中,更是要站在保护人类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碳资源价值和相关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国内碳金融业务,保证国内碳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李树勤.我国钢铁企业亟待走上低碳经济道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6).

[2]周德群,孙作人,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碳金融市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

[3]李鸿雁.欠发达资源省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8).

[4]苏杭.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

[5]张剑波.英国“低碳国家转型”国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

作者:朱汉之 马奕尧

上一篇:信息熵碳排放论文下一篇:农业机械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