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中企业应用论文

2022-04-15

摘要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并购方的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并购的全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并购中的主要风险,以及内审人员为降低风险在并购过程中的工作及注意事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部审计中企业应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部审计中企业应用论文 篇1: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企业风险,促进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企业活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对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应用分析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作些探析。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分析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内部控制系统中通过其监督、评价职能,发挥着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防护性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其监督职能一方面可以监察和督促企业各部门的各种经济活动按照合理、合法、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行,符合受托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要求,防止问题的发生或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被监控对象所存在的问题,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在设置和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内部审计具有防护性作用。可以促使企业的业务、管理、监督与控制活动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建设性作用

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一方面可以对企业及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及其绩效对照各种可参照的标准进行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发现不足,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获利能力,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对照各种适用、先进和理想的标准进行评价,促进控制系统的不断更新与优化。因此,评价职能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可以为企业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一)通过内部审计建立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采取的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控制环境包括董事会的职权、企业文化、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组织内部成员的胜任能力和行为准则、激励与约束制度等。

内部审计是依托企业权力机构的授权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在权力机构充分授权、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审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高的前提下,可通过督促企业营造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影响管理当局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对经营风险的认识。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在企业内部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从而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通过内部审计健全企业风险评价机制

风险评价机制是指风险识别、评估及采取措施管理风险产生的各种事项或情形的过程和方式。企业面临风险会对其实现既定目标产生影响,内部审计可以全面、经常、及时地向企业各部门及人员了解具体情况,从全局、长远、系统、独立的视角,发现企业整体及各部分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风险分析,提请管理层与治理层注意风险管理和控制,有助于企业健全风险评价机制。

(三)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程序

控制系统包括一系列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它有助于保障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应对风险从而实现目标。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政策、控制程序和控制活动。其中,控制政策包括控制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和达到的目标;控制程序包括控制活动采取的方法、步骤及手段。以实现控制的目标。控制活动运用于企业的各部门和各项业务及管理工作,包括授权、分工、信息处理、评价、资产和记录安全等一系列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中的授权是为了保证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及管理流程是在管理当局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分工是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责划分,便于各部门高效率、相互协调地进行工作;信息处理是通过真实、及时、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和沟通经营及管理的运行情况,为管理当局和其他部门提供决策及其他方面的相关信息;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的设置及运行情况、业务活动及管理效能,对照有关原则、标准及计划进行分析比较。以肯定成绩、发现差异,妥善采取应对措施;资产和记录安全是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之一,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包括授权处理、限制性接触、标准化流程、独立稽核等多种控制方式。基于内部审计所拥有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在沟通企业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保证企业资产和记录安全的控制程序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内部审计对管理层授权、分工及业绩评价等方面,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通过内部审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与沟通

信息系统是指通过一定程序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活动进行识别、收集、处理、报告和分析评价,信息的质量对管理层能否作出恰当的经营管理决策具有重大影响。沟通是指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和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了解各自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职责,员工之间的工作联系及联系方式以及特别情况下管理当局自上而下和员工自下而上报告例外事项的方式。充分、及时的沟通有助于管理当局了解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各部门的工作。迅速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

信息是企业的资源,内部审计可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健全性、完整性、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独立的审查与评价,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还可以减少信息失真导致的决策失误与其他管理不当。同时,内部审计在企业沟通活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与管理当局沟通的主要内容有:1、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授权、资源分配与内部审计的职责;2、内部审计对被审部门及事项审查后的意见与建议;3、从独立或中间的立场对管理当局与所管理的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适当的专业范围内的沟通。如,通过对各部门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界定。有助于各方面之间消除隔阂、减少分歧、形成共识。明确、畅达的沟通机制可推动内部控制系统的良好运行,内部审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通过内部审计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监控职能

监督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特殊要素,可以强化内部控制的基本功能。内部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曾经有效的政策和程序可能会变得无效,因此,对政策与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效果需要进行跟踪式的监督与评价,以便满足管理当局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内部控制系统的需要,确保内部控制系统完整、有效。

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是经济监督。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务和经营方式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管理层次也趋于多级化,使管理当局难以直接控制各部门、人员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客观上需要设立专职的监控机构,以代替管理当局履行监控职责。从企业治理结构的角度看。为了对管理当局的权力进行制约、协调企业与员工及外界的经济利益,也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监控机构。对管理当局的权力运用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因此,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定位应当是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管理当局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总之,内部审计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从各个方面帮助并支持着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在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企业风险、促进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企业活动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与国外内部审计现状比较。我国实行内部审计的效果尚不显著,许多客观因素制约着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在认识到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内部审计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学习并借鉴国外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使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李培娥

内部审计中企业应用论文 篇2:

内部审计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摘 要 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并购方的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并购的全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并购中的主要风险,以及内审人员为降低风险在并购过程中的工作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内部审计 企业并购 应用

一、企业并购中的风险

(一)企业并购实施前的决策风险

1、并购动机不明确而产生的风险

并购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动机也必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其动因一般就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其动机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因此,企业在并购时,应明确自身的环境,明确自身的并购动机,是为了规模扩张,是为了突破壁垒和规模的限制,还是为了主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2、盲目自信夸大自我并购能力而产生的风险

明确自身开展并购的动机与目的,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战略规划,通过详细的信息收集和调研,有选择的制定收购对象。不能一味为扩大规模,盲目收购,甚至高成本收购,对资金的需求无限扩大,危及企业的生存。

(二)企业并购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1. 信息不对称风险

所谓信息不对称风险, 是指企业在收购兼并的整个过程中对收购方的了解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行为。对并购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资产状况、企业文化等等方面没有深入了解,或者了解的手段单一,信息不全,没有对不明确的事项深入,多方面印证,导致为管理层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不全面,误导管理层。

2. 资金财务风险

并购企业为顺利完成并购,对并购双方的资本结构进行规划,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融通资金的,它往往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达到并购的战略规划,在总体的战略规划方案中,应对资金来源包括在时间上,数量上,归还的方式等等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否则不仅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

(三)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不协同”风险

并购后的协同效应程度直接关系到目标企业整合的效果,如果不能实现协同效应,就意味着双方的资源、能力没有实现共享,就意味着规模经济未能达到目标,企业的并购战略无法实现,所以实现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后整合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因此,并购整合后过程中的“不协同”风险主要体现如下:

1、 管理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管理风险最主要是两方面,就是管理成本是否下降和管理效率是否提高。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的削减、办公机构的精简和办公地点合并所带来的管理费用的降低;通过管理效率的提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合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营业的费用。

2、 规模经济风险

通常情况下,经过并购后的总体效益大于独立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和。如节省研究工作费用,节省广告和推销费用,节省采购费用,降低资本成本等等,如无法达到目标,规模经济反而使成本加大,增加了风险。

3、 企业文化风险

每家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并购后,两家企业文化的融合对管理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传统进行重组,使之融入并购企业的文件中,减少企业间在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风格、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否则,企业文化必然影响并购整合的过程。

4、 经营风险

企业并购后,对并购企业的经营业务都有必要进行调整,重新设置经营业务,剥离不符发展战略的业务,重组与战略目前标相符的业务,以符合并购的目标。如果在重组业务中未按目标重组,可能增加负担,加大经营风险。

5、 财务风险

并购后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管理所需的资金也较原收购前企业迅速扩大,这必然带来资金需求上的压力,加大的整合后财务的风险。

一、 内部审计在并购过程中做的工作

内审人员应全程参与并购过程,综合掌握并购企业的情况,包括行业的前景、企业财务状况、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文化等等方面,及时地为后续谈判提供真实资料,不仅有利于降低并购成本,也为将来对并购企业整合提供准备。

1.参与筛选良好的中介机构

内审人员应参与对中介机构的筛选,应选择工作质量高、信誉好的审计、评估机构,特别是要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同时,对中介机构的审计评估过程进行检查,保证结果与实际符合,有利于提高决策信息的准确性。

2.参与对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当然可通过中介机构来完成,但内审人员也应对并购企业总体情况进行核实或直接参与尽职调查,包括并购对象的资质,财务状况、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风格、管理方式等方面,就并购的可行性提出初步的看法。与中介的判断进行比较,从而降低管理层的决策风险。

3.调查目标企业的或有事项和潜在风险

内审人员应调查目标企业是否存在未结的法律诉讼,是否存在重大的税务处罚,是否存在重大的对外担保,是否存在相应资质未年检等等,对未来造成重大影响的或有事项或潜在的债权债务,这些都会对企业的持续经营造成重要的影响。从而降低并购的操作风险和整合后的“不协同”风险。

4.核实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

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关注中介机构的审计及评估的过程及结果,关注各项资产取得的完整性、成本费用的合规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等等,特别是对重大或有事项及潜在风险的预计,从而防范并购的操作风险以及为整合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5.分析目标企业财务状况

取得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资料,以及企业近三年的财务资料,并就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进行分析,,同时,关注目标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净资产总额,现金流流量情况等。对目标企业整体财务状况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为管理决策及并购后的整合提供重要的依据。

6.实施并购方案、并购协议的审计

内审人员在并购实施过程中,应就并购的模式、交易方式、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作出评价,同时,检查对并购报告的审批是否完备。明确并购双方的权利义务的规定是否严谨清晰,特别要关注是否有不能收回的债权的处理,这些内审人员均要进行审核,并向管理层提出风险提示。

7.做好资产的交接工作审计

并购协议签定到最后交接完成,至少还要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目标公司仍在经营,必然产生利润或亏损,相应的审计同中介机构完成,内审人员除对审计结果加以外注外,还应特别注意这期间重大的资产、负债的变化情况,损益的变化情况,重大的经营决策及重大的合同等等,为后续对目标企业的整合做好准备。

8.对股权款项的清算审核

对股权款项的支付应进行最终的审核,特别对目标企业在收购时应收回的债权是否有收回,如果没有收回,是否按协议规定扣除股权款。因此,对股权款项的最终审核是对收购项目的最后检查,这对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三.内部审计在并购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1. 事项或文件是否经过了恰当的审批。

内审人员要关注目标企业是否为国有、集体或是股份制公司。企业性质不同,并购报告相应的审批是不同的,如国有企业应经上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批准,集体企业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股份制公司由股东大会批准。审批通过后,要在主要媒体上做相应的公告,告知相关的利益关系人。

2. 与中介机构的外部审计相结合,全面掌控并购重组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聘请外部中介机构审计的确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的信息的质量,但不是说有了中介机构,内审人员就不用参与,相反,内审人员应积极参与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外部审计提出的问题也应积极配合,双方互相交换意见。最终形成一致的审计报告。

3. 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实地观察目标企业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

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不能只是由企业简单的提供资料,应通过多种方式核实职得资料的真实性,如真接取得原始的第三方出具的原始资料,通过与并购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员工谈话来印证资料的准确性,也可通过实地观察企业的业务操作来证实。

4. 重视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

现金流量比利润更能体现盈利的真实性,一个企业的账面利润可能很好,但资金可能无法维持正常。因此,内审人员在分析目标企业财务状况时,要充分关注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现金净增加额的作用分析、对企业现金流量来源和现金流量用途及其风险性,偿还债务和支付股利占净现金流量的比重分析、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比较分析、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比较分析。在运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注意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相结合,才能对所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出较全面和较合理的结论。通过分析,提高利润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及透明性。

参考文献:

[1]杨标.企业并购的内部审计作用探微.学术论坛.2005(8).

[2]郑巧云.内部审计在企业并购实践中的探索.财会学习.2010(4).

[3]刘杰.如何在央企并购重组过程中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财务与会计.2011(11).

作者:胡磊

内部审计中企业应用论文 篇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不畅的成因分析

摘要: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下,其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不断加剧,内部审计部门理应承担起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重任。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并未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针对现状揭示了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风险监控

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看,一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内部审计的对象从传统的内部控制发展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是内部审计新定义中的一个重大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之一。风险管理能够使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契合;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在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促进企业不断地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一、现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一)缺乏风险理念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急需引进国际上已运作成熟的风险监督与管理经验。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其准则的构建过程中有选择地引进了国际内部审计框架中的部分精粹及运作惯例。但我国对国际内部审计框架的借鉴并不系统,在我国的内部审计法规中,未能增加风险管理、增加价值等体现其精髓的内容。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中主要规定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检查,较少关注与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由于缺乏体现风险导向的法律法规,限制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的推广和发展。

(二)现行内部审计准则缺乏全过程风险监控的关键内容。风险监控过程包括风险预测、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环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已开始将风险导向应用到内部审计领域,虽然已涉及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但并非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仅将其视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流程,而非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部审计人员不具有风险观念且容易忽视风险评估。大多数内审人员的风险观念不强,认为只要做好风险防堵工作就是开展好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因此并未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工作没有得到开展或开展得不深入,仅按相关文件作一些表面功夫,没有实施实质性的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监控,也未收集和整理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相关的原始资料,更谈不上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容易忽视风险评估程序,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作用的发挥,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层次低,在风险管理中不具权威性。目前,我国内部审计部门有些隶属于财务部门的直接领导之下,有些则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设置,仅有极少数隶属于董事会或监事会并向其报告工作。一般地,内部审计的报告主体地位越高,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也就越强。我国内审部门的隶属层次较低,在大多数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既包含审计人员,又是被审计的对象。因此,内部审计很难以独立的身份揭露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参与并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预测、评估与监控。

(五)其他各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融合程度较低且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以低于或与财务部门平级的身份从事财务监督职能和发现企业的各种违规现象,充当经济警察的角色。其他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属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各部门不会主动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彼此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不高。企业内部各部门均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无视企业的整体风险和利益,本位主义思想较为严重。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用不畅的成因分析

(一)风险机制不健全且内部审计实施风险管理的力度不够。我国部分企业未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开展日常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些董事会与高级管理人员的整体风险意识较差。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按照法律法规的字面要求进行,并未主动实施风险的预测、评估与监控,往往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才采取“亡羊补牢”式的基本风险应对措施,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多风险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要求。

(二)内部审计人员与内部其他管理者未形成风险博弈局势。当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时,即内部审计在承担审计责任的同时不能获得相应的审计权利,内部审计人员和其他管理者便不能形成风险博弈局势。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内审部门隶属于其他管理层,审计人员的工资薪酬、人事变动等均依附于其他管理层。当内部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工作影响到其他管理层时,其给予内审人员的待遇便可能影响内审人员的态度及立场,影响到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发挥,影响其对事实做出的客观、公正评价。另一方面,我国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缺乏相应的共同约束机制。内部审计人员实施风险审计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而其他管理层又权高于法,往往存在滥用职权的现象,当内部审计人员的公正影响到其利益时,可能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打击与报复。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正常发挥,未与其他内部管理者形成风险博弈局势。

(三)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者的委托代理职责较模糊且风险规避效率较低。在企业的多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最为典型。投资者投资于企业,但由于投资者属于非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必须委托企业内部管理者经营管理企业日常事务。一般地,投资者会与企业内部管理者签订一份有关双方权利、义务及获得薪酬的契约。然而,由于经营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的协议中不可能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完全界定清晰。当出现某种特殊情况时,内部管理者可利用合同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又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自利行为。

由于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内部管理者具有获取信息的优势,投资者需要依赖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在执行委托代理合同的过程中,代理人可利用其信息优势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以增大自己的既得收益,做出对所有者不利的自利行为,更容易忽视规避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除此之外,委托方和受托方具有利益冲突,即投资者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内部管理者追求更高的个人报酬与更多的闲暇时间等。因此,内部管理者向所有者提供财务信息时,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提供一些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从而有损投资者的利益,这种自利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因此,在这种畸形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代理职责使风险规避的效率降低。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监控职能未体现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但尚未出台一套完整的评价企业诚信水平的指标体系。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大多为企业内部管理层舞弊,不少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道德素养、专业素质以及思想境界上的状况不尽人意。此外,不少企业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控制环节的设计方面不够完备,风险控制程序缺乏,且有些控制机制的可操作性较差。有些企业虽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不能全方位地使其得到有效执行,因此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监控职能未能体现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五)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具有利益冲突且未能打破原有利益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揭示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个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可能是一个纳什均衡,也可能是一个对所有人均不利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合作才是最有利的“利己策略”。企业内部的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等部门均具有各自的理性选择,但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即各管理部门已达到了各自的利益纳什均衡,但企业却面临日益增大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如果这些部门实行有效的合作将对企业整体最为有利,其风险也将随之大大减小。然而,合作的基础是信息的沟通。内部审计机构正是担负着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沟通的重要角色。但是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及权威远未上升到使其他各部门之间打破原有利益纳什均衡的水平,因此,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内耗严重、内部交易成本增大,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金星.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J].会计之友,2009,(2).

2.李学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0,(10).

3.梅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动因与方式[J].内部审计,2009,(7).

4.裘晔.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博弈分析[J].会计之友,2010,(7).

5.赵炎.企业理论:契约,所有权,委托代理[J].生产力研究,2010,(3).

作者:杨学华 杨莉

上一篇:校园文化下高职教师论文下一篇:沥青混凝土路面碳排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