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网维护费税收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年随着电量的快速增长,供电企业农维费金额不断加大,面临着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清算,降低农维费标准的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农维费政策,重点探讨在农维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从建立农维费标准成本体系和规范农电用工管理方面,提出规范农维费管理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网维护费税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网维护费税收论文 篇1: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经济占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农村市场体系滞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户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产品电子商务利用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的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等优势,给农产品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将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手段引入现行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中,以保证农产品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有效畅通,通过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动态策略联盟,建立起适合网络经济的高效能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消除了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户进行广告宣传、信息搜寻、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的成本费用;而且电子商务依托全国或国际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企业能够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破了农产品营销中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产品的销售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农业企业树立市场全球化和产品标准化的观念。

安徽省注重农村电子商务基础建设,针对农产品难卖、农村市场信息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安徽省政府于1998年建立为“三农”服务的安徽农村经济信息网(简称安徽农网)。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以安徽农网为载体,建立起政府省心、农民开心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成为千家万户农户对接受千变万化市场的重要平台与纽带,被专家称作是农村信息化值得推荐的“安徽模式”。安徽农网在全省17个市、61个县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开通网上农产品绿色通道,帮助农民上网发布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吸引国内外客商。目前,安徽农网日均点击率超过20万次,用户遍及98个国家和地区,省内外注册会员30多万人,农村短信用户110万个,已建成行政村、大户信息点20000多个,促成网上交易额超过150多亿元。针对安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农户上网率低的现状,安徽农网实现互联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和无线网的“五网合一”,建立一个上联国家平台、下联基层、横联省级涉农单位,集部门网站、电子商务、广播电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和手段为一体,覆盖全省的互联互通“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一主网(安徽农网),五辅网(中国星火网、安徽星火网、新农村网、气象科普网、茶网),五新媒(手机短信、手机报、语言电话、网络电视、农业报刊),百网代管(500多个网站代建代管)”的信息技术服务新格局,被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远程培训基地”和“农村星火信息化建设基地”。

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主要因素和问题表现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通讯网络已铺设到市、县、乡镇,但由于资金和环境的限制只有少数农民购买电脑,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致使农民信息闭塞,错过不少商机。目前,农户参与电子商务信息费用较高,农户上网比例较低。据统计,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至少为3000元以上;农村电话上网费用约为3.6元1小时,再加上各种培训费用,农户普遍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导致计算机在农村地区普及率较低。以临泉县为例,2009年全县电脑普及率不足1%,国际互联网用户为12907户,其中只有20%为农村用户。

(二)农民和农业企业缺少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缺少具有现代农产品知识、商务知识和网络技术的现代专业人才,部分农户对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对网络本身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还普遍不高,对利用网络从事商业活动的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楚,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虽然想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但是担心产品卖出去收不到货款。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只起到了信息传播的作用,而其主要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部分涉农企业对应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缺乏前瞻性的估计,加之电子商务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维护难,导致其对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商机和利益持怀疑态度,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网上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要求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目前有些网站对农产品的标准化已做了一些尝试,如“中农网”按照采购者的习惯将农产品及加工品分成了18大类,每一大类分成5到10个小类不等,并发布相应标准描述,而安徽省的部分农产品为非标准化的经验性产品,消费者必须在使用之后才能对该商品作出客观评价,而且农产品种类繁多,反映产品品质的指标复杂多样,给农产品标准化带来很大的难度。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安徽省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仍采取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在生产中由于流通、信息、技术不畅,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往往造成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和各种农产品的“卖难”、“买难”现象。

(四)网络安全存在隐患,配套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网络安全问题是所有网站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难题。电子商务主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而网络经常会受到各种病毒的攻击,网络上的间谍软件会盗取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素。同时,由于缺少第三方认证机构和电子银行等金融支持、电子商务的管理标准、电子商务销售方对交易过程监管,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问题严峻。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支付手段尚不成熟,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正处于探索时期,给农民上网从事经贸活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据调查,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真正拥有物流配送体系的很少,像我国知名中国大米网、北大荒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大型公司也是与其他物流公司合作进行物流配送或刚刚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刚起步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大多是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品种多,生产单位小,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技术难度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建设尚待推动。

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针对虚假广告、网络诈骗、域名争议等案件时有发生的情况,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电子交易法》、《农产品标准化规定》、《国家农产品电子商务规划》、《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条例》,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网上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善和优化现行的法律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二)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的引导和推广。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移动通信工具等多种信息传递手段,以村级组织为基础,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信息体系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强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组织建立健全大型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建立行业的或综合性的农产品专业网站,积极扶持和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县乡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农户延伸,积极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运用宏观调控、税收等手段鼓励涉农企业更多运用电子商务;通过降低上网费用,刺激农户网上消费;通过以资金或优惠政策支持研发活动,提高电子商务技术水平。三是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涉农数据的兼容和共享;并加快构建农产品市场预警和监管系统,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新时代现代农民和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人才。一是加强电子商务有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户中的可信度。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科技宣传和培训,传播电子商务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增强农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认识。二是各级政府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会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技术及防范风险的方法,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强化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扶持组建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使大批农民经纪人变成有组织的队伍,提高农民的信任程度,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发展促进农产品贸易的中介机构。以市、区为单位成立电子商务服务公司,组织相关的农机、农贸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上网,为农户提供技术、贸易需求信息与物资及其他电子商务服务,如信息发布、采购代理、产品促销等。乡镇一级建立上层电子商务服务公司的基层代理机构,把直接来自农户的信息上传到电子商务服务公司,把来自电子商务服务公司的信息转达给农户,同时,充当结算中心与配送中心。这样,不能上网的农户可以到乡镇的代理机构去收集与发布信息,而无需购买个人电脑和具备计算机操作的技能,一切都由基层代理机构提供服务。这一新型中介可以是农村现有的组织,如供销社、农技站等。

(五)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产品的标准化直接影响农产品信息的正确传递与否,进而影响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和交易。对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控制,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一定要严格控制在国家的监测指标之下,严格遵照国家有关农产品加工的标准进行加工、流转。此外,对于国家标准和国际质量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应执行较高的标准。

(六)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存活时间,决定了农产品的流通半径有一定限度。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配送是关键。一是要尽快建立范围更大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相关费用。二是要扶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特别在区域外建立的绿色食品专营销售市场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要重点倾斜和扶持。三是要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提倡成立农民销售合作社,使其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四是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包装质量,尤其是要提高农产品的保鲜程度。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办公室)

作者:张洪涛

农网维护费税收论文 篇2:

供电企业农维费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近年随着电量的快速增长,供电企业农维费金额不断加大,面临着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清算,降低农维费标准的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农维费政策,重点探讨在农维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从建立农维费标准成本体系和规范农电用工管理方面,提出规范农维费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维费;农电工;同网同价;管理方式

1 农维费政策介绍

1998年以前,我國中低压配电网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乡镇以下农村低压电网,由村民自建自管,由隶属乡镇政府的乡镇电管站负责管理;二是大部分县域电网,由独立核算的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地方县供电企业,即趸售县管理;三是城市的城区及小部分县域电网,实行省级电力公司统一核算。

由于城乡电网管理体制的不同,农村电价远远高于城市电价,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电网薄弱,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甚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07年,山东省各地市逐步实现城乡用电分类同价,《关于潍坊市城乡用电的批复》(鲁价格发[2007]253号)中明确“根据国家‘改造农村低压电网、改革农村供电体制、实行城乡用电同价’的精神和省政府实行城乡用电同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意潍坊市实行城乡用电分类同价。潍坊市城乡用电分类同价后,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由城乡用户共同承担,大幅降低农村电价,适当提高城市电价水平。除居民生活用电、中小化肥生产用电外,各分类电价在原直供区城市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提高1.4分,其他政策仍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2008年《关于调整我省趸售县结算电价的通知》(鲁价格发[2008]131号)进一步规范了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管理,明确各趸售县一般工商业及农业生产电价外农网维护费提取标准,由各市供电公司随趸售电量计提,以市为单位统筹使用。具体用于:农电工合理报酬,农网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费用及电能损耗费用。农维费全市统筹后,由于当时省电力公司同县公司仅为代管关系,各县所需的农维费由市公司划拨到县公司时,存在税收争议,为解决这个问题,在2009年《关于调整我省趸售结算电价的通知》(鲁价格发[2009]219号)中规定农村低压电网维护费通过趸售结算电价分配。

2 农维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电工薪酬问题

城乡同价后,农村集体电力资产无偿上划给供电企业,其农电员工大批进入电网企业。农电工作为电网企业的一类专有工种,主要从事城郊及农村地区低压电网、农网的建设、运维以及相应地区业扩报装、用电检查、客户服务及抄表收费等工作,农电工队伍庞大,但由于目前供电企业的用工计划存在多元化管理,导致岗位员工成分多样,电力工人虽然从事相同的工作,却因为身份不同、管理不同、工资来源不同导致农电工队伍在职业发展规划中不统一,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2.2 农网运行维护费使用问题

农网运行维护费用是除农电工工资外,主要是指按国家规定计提的农网折旧、大修费、保险费及农村供电所发生的运行管理费用。但是,新投入改造资金形成资产的折旧、大修费已在农网改造还贷加价中考虑,“两改一同价”完成后,农村电网维护费要比之前实际水平有明显降低,随着城乡同价的基本完成,原移交农村电力资产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如果继续使用农维费进行农网资产维护,就会在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违规风险。另外,县级供电企业由于电量增长不均衡,通过趸售结算调剂部分随电量波动较大,县公司间农维费收入不均衡,也会影响农维费资金的使用。

2.3 企业经营风险问题

首先,目前山东省电力公司县级供电企业除居民、化肥外电量外,农维费提取标准不一,且缺少物价部门对提取标准的政策文件支撑,给县公司依法治企带来一定风险。其次,为简化业务操作,趸售结算调剂农维费部分未单独开发票进行结算,而是与县公司购电费合并开具发票,由于统筹农维费造成的县公司购电成本的增减,各县公司通过调整售电收入的方式予以平衡,但由售电收入转作农维费收入的核算依据缺乏规范支撑。

3 农维费管理建议及对策

3.1 构建农维费标准成本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电网维护费集约化管理的通知》(国家电网财〔2012〕134号)要求,农维费收支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农维费预算控制与执行,进一步完善农维费预算项目的决策审批程序和内部控制机制。为了使农维费资金管理标准、规范,在电网企业需构建职责明晰、管控有力的农维费标准成本组织体系,即设立农维费成本预算管理委员会,协调部署、统一推进农维费标准成本体系建设。

3.2 建立农维费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建立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供电所四级标准成本责任中心,明确本层级标准成本管理职责权限,将农维费支出预算纳入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借鉴其他费用类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测算流程,完善农维费预算及控制。各级责任中心在分解预算控制农维费各类成本费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差异原因,找准管理短板,对偏差过大、出现异常的成本项目进行预警,敦促责任业务部门及时对标准成本及预算指标提出调整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并将差异结果和改进情况作为电网企业农维费预算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不断加强成本预算支出管控力度,提高费用支出的合理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3 进一步规范农电用工管理

农电用工方式要以业务委托为主,以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为辅;明确委托、受托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范业务受托单位的运作,防范用工风险,实现合作双赢。严格预算管理和使用计划的审批,建立与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电工工资增长机制,合理提高农电工工资,调整农电用工工资在农维费中的占比,建立以业绩为导向,按照控制工资总额、控制人均水平的“双控” 原则,逐步缩小农电工与长期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广大农电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统筹考虑公司效益、农维费收取、社会平均工资、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等因素,合理确定农电用工的薪酬水平,建立农电用工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规范农电用工的社会保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赵保国.供电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1(12).

[2]肖自茹.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13(2).

[3]杨璇.加强农电财务管理推进集约化进程[J].会计之友,2011(15).

[4]《关于实施农村供电所业务委托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电电网农〔2012〕1050号).

作者:周扬 王东升 黄海丽

农网维护费税收论文 篇3:

浅谈西藏农电企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建议

农村电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确保农村供电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快农电发展意义重大。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方投入下,西藏自治区农村电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西藏农村电力受客观因素制约,县农电企业无经营积累、无自我发展能力,经营亏损造成电网设备运行维护不到位,电力设备隐患得不到有效整治,长期带病运行,“以抢代维”、县域电网长时间、大面积停电事件时有发生,已经不能满足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及民生对可靠优质的电力需求,大部分县供电企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为实现农电企业规范运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西藏农电普遍服务电力补偿机制十分必要。

一、县供电企业现况

(一)企业经营困难,发展能力较弱

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按照规范的财务核算办法测算52县经营情况,盈利的仅有1家,亏损51家,各县公司回收的资金仅够人工工资。由于缺乏农网维护资金,基本没有对农网进行维护,也没有农电设施大修技改计划,农电资产的安全、有效运营缺乏机制上的保障,只能长期带病运行或停运。

(二)电网网架薄弱,供电可靠性低

各县电网电压等级低,变电站数量少,供电半径大,农网建设水平较低,有些不符合电力技术规范。一、二期农网工程建设的线路老化严重,一些线路出现“卡脖子”现象;各电压等级线路供电半径长、线径小,如那曲安多县个别1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40多千米,末端电压较低;35千伏变电站基本全是单电源供电,有的主变高压侧无断路器、仅设跌落式熔断器作为保护(拉萨墨竹工卡县等)。

(三)基础设施不足,生产经营环境差

52县供电机构基本没有完好或固定的生产营业场所,生产车辆和办公电脑配备不足。其中:6个县供电企业有简单的固定办公场所有,18个县供电企临时租凭或合用办公场所;52县供电企业共有生产车辆97台, 8个供电企业基本没有生产运维车辆;52县供电企业共有办公电脑132台,各供电机构基本只有1—2台电脑,相关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状态,满足不了现代办公的需要。

(四)安全意识不强,安全隐患大

西藏自治区县供电企业长期以来缺乏专业化管理,缺少资金和技术人员,安全管理空白,既没有台帐,也没有相关记录,工作盲目蛮干。在调研中就发现个别县公司已连续发生多起人身安全事故,员工没有接受专业的安全知识培训,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工器具,通过口头命令执行停送电操作,存在较大的安全生产风险。大量线路缺陷和隐患得不到排查和处理,实地走访时就发现有一个县两条35千伏线路瓷瓶损坏,线高对地安全距不足等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因没有资金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严重威胁供用电安全。

(五)人员严重不足,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截止目前,52县共有员工1545人,最少的县仅有3人,最多的70多人,平均29人/县。县供电企业普遍存在人员总量缺员和结构性缺员问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知识水平低,业务素质低,有些员工只会书写自己的姓名,且无学习意愿,员工中有专业背景人员仅占17%,电力技术、财务、营销等业务人员十分匮乏,连基本的生产、营销、财务数据填报、统计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分析与改进,工作推进难度大。

二、县供电企业亏损原因分析

客观原因受西藏地区自然环境影响,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地域辽阔,农电分布广、负荷小,管理和经营非常困难。一般县距地市所在地普遍在200公里左右,最远的可达到500公里。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县用电负荷较小,负荷点分散,难以维护企业的简单再生产。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大,电网资产维护量和维护成本比较大,电费收入不能维持正常运营,不能“以电养电”。主观原因,西藏地处偏远,人力资源匮乏。受人员素质影响,大部分县供电企业经营基础资料不全,财务管理不规范,成本支出随意性大;业务管理不专业,电量、电费、电价以及电费回收率、线损率等经营管理数据统计失真,绝大多数农电管理机构投入产出水平低下,经营管理效益差。以上原因导致县供电企业亏损严重。

三、西藏农电企业发展建设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农电企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没有生产办公场所的县公司,要主导各县政府按公益性事业无偿划拨办公用地,解决办公用房、基本生产用车和基本生产装备,以保障县公司基本办公需求。

(二)建立农电发展补贴长效机制

一是农网运行维护基金。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标准成本的通知》(国家电网财〔2014〕313号)的取费标准,根据每年对电网的实际投资,滚动统计电网规模,结合西藏电网实际情况,年初下达县供电公司检修运维和运营管理预算,据实拨付资金。

二是农村小水电维修基金。为确保农村正常用电,建议结合自治区原农村小水电维修补助政策规定,建立自治区农村小水电维修基金。维修基金主要用于正常运行的小水电站每年设备维修费用;对小水电站老旧设备的大修和技术改造;部分具备恢复条件停运小水电站的改造等。

(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规范劳动用工方面,按照不低于自治区发布的社评工资标准,由自治区政府主导,并尽快明确规范用工指导意见与薪酬管理指导意见,形成正式文件下发,以保障员工队伍的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与满意度。

(四)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農电企业直接服务于三农,承担较重的社会责任,加之经营困难,建议建立对农电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使有限的资金能够用于保障农村安全可靠用电和供电服务工作中。

四、经营测算思路

按照维持县供电企业基本生产经营,实现县供电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國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的指导思想,以提升服务、规范管理、依法治企、服务边疆新农村建设,满足农牧民群众的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为原则。

五、管理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依据国网公司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的《框架协议》,截止2015年9月已实施了52县代管,县供电公司效率效益显著提升。如2013年代管的林芝县公司,因一台800千瓦水能发电机组故障停运,在西藏公司无偿支持下,恢复发电后月度新增发电量20万度,同期该公司按要求成立了营销部,加强了营业稽查管理,首次收取窃电违约金,收入和利润大幅增加。该公司2014年1-5月收入255.21万元,比去年同期收入50.41万元增长406.56%,实现利润49.53万元,比去年同期利润-113.25万元,增长了162.78万元。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通过自治区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善县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条件,治理农电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建立农电运维费用、亏损补贴等长效机制,促进县供电企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52县供电可靠率由平均不足52%提升到90%。测算2015年用电量可达到47,889万千瓦时,增速由8%提高到22%,增加售电量1814万千瓦时,增加售电收入855万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自治区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用上电,用好电”的期望,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要;二是提供了县供电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奠定基础;三是实践证明:“经济社会要发展,电力工业要先行”。以西藏农电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建立农村电力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建设美丽西藏、美丽乡村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张杰

上一篇:十八大文化理论论文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体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