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教学的医学计算机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深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应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分层教学的医学计算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分层教学的医学计算机论文 篇1:

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优势、困境及优化路向

摘要:基于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背景,指出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泛在学习需求和实施精准教学的实践优势,分析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平台兼容不足、资源良莠不齐、协同功能弱化及师生准备不足的实施困境,提出集成与升级混合式教学平台、赋能教师理念与能力提升及增加制度供給与政策引导的优化路向。

关键词: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优势;实施困境;优化路向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具有职业性、定向性、实践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学方式传统单一、课堂生态扭曲走样等问题,制约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学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三教”改革)事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三大教学要素,需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中办、国办最近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亟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维度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下传统讲授课堂与线上网络教学两者优势,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发展,混合式教学内涵得到外延和拓展,涵盖了教学理论、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等范畴,契合了职业教育教材、教师、教法改革需求,逐渐成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范式。混合式教学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优势明显,但也显现出一定的实践困境,需要从资源建设、师生能力和制度保障等路向予以优化。

一、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优势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教学应用服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均基于学生视角开展。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旨在解决教学方式与学生认知不符、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学评价失真等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满足学生泛在化学习的要求,依据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精准化教学,从而提升了中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中职专业课程存在教材内容学科化、教学方式传统化、教学实施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同时,中职学生呈现目标计划能力弱、自卑畏难情绪浓、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等心智特征,并欠缺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制约了学生未来职场的持续学习与发展空间。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教学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塑,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图文动画等资源,参与虚拟实验实训,自主完成阶段任务,根据自我检测反馈适时修正知识缺口。学生在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培养了学生高度的自律性、缜密的计划性和足够的自我组织能力等,为其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满足了学生泛在化学习需求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指任何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科技终端工具进行学习的活动。这为学习者提供了3A(Anyone,Anytime,Anywhere)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环境的时空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等学习终端的普及,基于泛在技术和普适计算的混合式教学得以实现,满足学生泛在化学习需求。中职专业教师通过教学情景创设与资源整合,构建泛在学习资源和管理中心,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而不必受实体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

(三)实现了教学精准化实施样态

精准教学是基于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实时记录、分析、跟踪和反馈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开展差异化和个别化教学。精准教学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情,充分尊重学生间差异,利用数据进行精准教学定位,开展分层教学,突破经验主义教学的模糊与低效,最大程度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挖掘线上学习过程数据,实时分析课堂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学习状态,即时智能生成形成性评价并有效反馈至教师和学生。借助过程跟踪、自适应学习、智能教学决策等技术,在精准识别学生发展实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资源呈现形式,精准评价每一位学生表现,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准度量、精准调控。

二、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困境

中职专业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改变课堂教学生态,促进中职教学质量提升。但因平台融合、资源建设、活动设计及师生素养能力等因素产生的实践瓶颈,制约了混合式教学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推行。

(一)混合式教学平台兼容不足

网络学习平台是混合式教学线上环节的核心,是保障线上线下教学的实质等效的必备基础。各校使用的混合式教学平台经过不断迭代升级,基本实现教学数据多元化、互动教学多样化、成绩生成自动化、在线测验数字化等,全面提升了混合式教学质量与师生教学体验。但由于教学平台开发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和技术保护导致兼容性不足的壁垒,造成了混合式教学实践新的瓶颈。

一是校内平台兼容不足。中职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分步建设了功能不同的教学管理平台、后勤服务平台、学校管理平台、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等,教学平台与其他平台之间兼容不够。如机电专业的PLC虚拟实训平台与教学平台之间,学生实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只能采用截图或录屏生成图像或影视文件后手动导入教学平台,导致数据迁移和整合困难,增加教学管理难度。

二是教学平台功能固化。现有教学平台框架及功能千篇一律,基本由资源学习、自我检测、成绩反馈和平台管理等模块组成,导致各类课程线上学习程式固化,无法基于不同专业课程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如艺术专业教师无法实现基于教学平台构建虚拟画廊,面向校内、校外人士展示学生作品并获得点评。此外,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多數基于理论教学开发,更适合学科类课程教学,对以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并不友好。

三是校际平台兼容不足。由于缺乏教学平台建设标准的顶层设计和规范,各学校建设的教学平台之间难以兼容,如A校采用早期的慕课(MOOC)平台,B校采用基于云计算、智能分析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两校教学平台的功能不同、数据格式不同,制约了区域(校际)之间课程共建共享,限制了混合式教学示范与推广。

(二)混合式教学资源良莠不齐

在线教学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灵魂,应该具有规范性、易用性、趣味性及探究性等基本特征。教学资源开发应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但中职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专业特征千差万别,专业课程教师作为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主体,专业知识强但资源开发的经验和能力不足,导致在线教学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是资源规范不够。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应该包含任务单、导学单以及工作单(包含微课视频、辅助动画、学习课件、自我检测等资源)。从各校平台可以观察到,多数教学项目资源缺乏规范,不成体系。如,某些教学项目仅有PPT和少量练习题,无法引导学生完整地开展自主学习,把线上学习简单理解为线下教学的预习或复习。再有,某些教学资源由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此外,有些资源内容和教学目标毫不相关,给学生自主学习造成新的困惑。

二是资源应用不便。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学习终端开展自主学习,由于各类终端支持资源格式不同,导致学生线上学习时需要安装多个App和播放软件。如,大量优秀的FLASH动画资源在安卓系统的学习终端无法播放,需要将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资源变成单向传输的视频文件,学习体验与效果明显下降。

三是资源趣味不足。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丰富、有趣的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自主学习。可视化资源、可交互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降低抽象知识和复杂过程理解的难度,优化学生的临场学习体验。多数中职专业课程的学习资源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获取趋于视像化、动态化、立体化和趣味化的需求,提供的静态教学资源占比远超动态教学资源。

四是资源“职”味不浓。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需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中职专业课程建设的混合式教学资源更多停留在“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讲授”阶段,未基于“岗课赛证”进行开发,没有充分融入“课程思政”,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不足。此外,教学资源呈现平铺直叙,“流水账”式讲解知识点、基本原理,设置的情境和问题过于低级,不具备挑战性,无法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混合式教学协同功能弱化

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和线下应视为同一教育场域,应然样态是教学目标、内容、资源、师生等要素被有序多元地安排于其中,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各自优势安排教学内容,使二者相得益彰。但在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线上和线下协同教学功能被弱化,教学实效下降。

1.线下活动未能“以学定教”。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内容、资源、方式等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组织安排的,学生自主学习后经过检测反馈,学习成效已有数据记录和呈现,教师应据此合理安排线下教学内容及活动形式。而实际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无视线上学习的结果,线下重复讲授线上已学内容,忽视了数据价值,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与混合式教学“以学定教”的初衷背道而驰。

2.线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学生探究实践体验的重要阵地。在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活动中,更多的教师依然深囿于传统知识讲授方式,缺乏学生探究体验、互动交流活动设计,缺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竞争精神的活动设计。针对学生技能薄弱点,教师缺乏标准示范演示,缺乏对学生项目分析、知识运用、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等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活动。

3.评价方式无法精准量化。混合式教学评价包括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估,须以参与活动师生体验、教学设计元素、教学资源、学习效果、线上线下内容及时间比例等为评价因子,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反馈及时修正调整。中职专业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时都建立了评价标准体系,但生成的评价结果与师生实际表现一致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评价体系只注重对学生“学”的效果评价,缺乏对混合式教学本身的效果评价。二是评价依然以考试成绩等结果性评价为主,没有过程性评价或占比过少,对学生过程性评价没有合理的标准,仍然依赖于教师的粗放式的经验评价。三是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自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兼顾不足。

(四)混合式教学师生准备不足

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学理念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但教师的角色定位、技术能力及学生的能力素养制约着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1.教师理念认同与能力准备不足。在职业学校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愿意走出职业的“舒适区”,缺乏前瞻意识和教改魄力,坚持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混合式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活动,仅将自己授课使用的教案、课件等素材在网络平台简单堆砌,供学生自行选用,仅为应付教学检查提供佐证。

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也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困境之一,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制作能力,如动画、微课视频等制作技术缺乏,导致教学资源单调乏味且缺乏规范,对学生吸引力不足。部分教师缺乏网络平台管理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价值挖掘不够,无法基于数据分析实施精准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过分放大线上教学的作用,完全以线上教学方式代替完整教学,线下面对面教学活动组织能力不足,忽视线下活动的学生情感体验和师生交流功能。

2.学生自控能力与参与精神不足。自控能力不足是中职学生所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而混合式教学需要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学习终端开展线上自主学习,如何兼顾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成为混合式教学管理的新挑战。同时,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经历多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具备了一定适应性和习惯性,在混合式教学初始阶段会因新颖、好奇产生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因学习习惯不适应而逐渐降低参与的积极性。

三、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优化路向

(一)集成与升级混合式教学平台

根据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理查德·诺兰(Richard L.Nolan)提出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诺兰模型),学校信息化建设分为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等六个阶段。当下大多数中职学校已经完成前三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特征)的数字校园建设,开始迈向后三阶段(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混合式教学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教学模式,亟待基于学校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平台(模块)的高度集成以实现更好的教与学体验。通过整合、升级包括混合式教学平台在内的高集成度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教学平台与教管平台深度融合,让教学数据得以纵向流通、横向共享。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还需打通各类专业软件平台与教学平台之间的隔阂,消除教学、管理及专业实践等平台之间的信息孤岛。

提升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质量主要通过既有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新建资源来实现。区域或学校范围内需制定统一资源格式规范和课程设计标准,实施资源审核准入制度。既有教学资源需要重新梳理、整合,根据资源应用价值进行筛选,对高价值资源进行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新建资源需充分考虑学科、岗位、思政、源头、生源特征等元素,科学设计,规范制作。

(二)赋能教师理念与能力的提升

混合式教学在为教育从业者提供高效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技术的同时,因其具有复杂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也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教师需要革新理念,接纳并勇于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动调整自身角色定位,适应“情境构建者”“资源开发师”“学习引导员”“技能培训师”和“效果评价人”新角色。其次,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专题研修等方式提升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如提高基于“岗课赛证”融通项目化课程设计能力、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活动融通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能力等。最后,可以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共建共享优秀的混合式教学资源,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

(三)增加制度供给与政策引导

学校制度包含硬性制度和软性制度,其中软性制度需要将混合式教学等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教学理念、模式作为制度的一部分,引导学校发展实现理性价值。中职混合式教学需增加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制度的供给,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加强政策的引导。

教学评价制度指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重价值的评估。其中,对“学”的评价应遵循评价内容系统性、评价标准差异性、评价主体多元性及评价技术先进性的原则。对“教”的评价制度应考虑职业学校生源差异、专业类型和课程特征差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为目标,推动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激励制度用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教学改革试验,明确教师参加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获得教学设备、研究资金、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支持,肯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付出的额外时间和精力。

同时,在各类比赛和教研活动方案中增加“鼓励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内容,引导专业课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践行教学改革。如《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评审指标》中鼓励教师在教学理念、个性化教学、教学环境、全程评价等方面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成效,在各省、市级各类教学大赛中积极引入和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念,引领更多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 刘晓.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力提升探究[J].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20(5).

[3] 廖宏建,刘外喜.高校SPOC有效学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5).

[4] 黄小平.基于诺兰模型的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8).

[5] 黄光芳.泛在化校园SPOC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6).

[6] 丁旭,盛群力.有效教学新视域——“精准教学框架”述要[J].课程·教材·教法,2017(7).

责任编辑:章跃一

作者:王爱华

基于分层教学的医学计算机论文 篇2:

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深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应用。以“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处置”为例,构建了基于泛雅教学平台、学习通App、线下课堂的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效地发挥了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格局,呈现出教学相长的态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处置;泛雅SPOC平台;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前几年慕课、微课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推进,将互联网技术、智能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开发了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SPOC、慕课、网络公开课、腾讯会议视频授课等,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整合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泛雅平台是超星公司开发的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客户端包括“学习通”手机App、超星泛雅平台网页端、超星直播客户端,把课程资源建设、教学互动、教学管理结合为一体,交互性好,为线上线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支持。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1],SPOC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课堂模式相结合,形成互相补充的混合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平台是良好的承担者,对教学资源、课堂组织、教学评价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学情分析不深入、学习效果反馈不及时、课程评价信息滞后等问题。本文笔者主要借助泛雅教学平台、学习通App和线上网络资源平台三者进行“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处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

二、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处置课程教学现状

本课程是我校学前教育(幼儿保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进入大学后第二年第一学期进行讲授,在授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婴幼儿常見病的病因、症状、初步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护理、预防要点,并针对婴幼儿的特点特别介绍了婴幼儿的健康检查与疾病的防治方法。(1)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是高中生、三校生等。学生群体的学习基础不同,没有相关的医学专业基础,涉及医学专业基础的理论和技能学习难度大;教师面对基础不一的学生,讲授难度大。(2)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成为低头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3)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难以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及时获得教学反馈。

三、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借助良好的教学平台,结合课程特点和学情特点,开展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是目前的发展趋势,笔者进行了整合泛雅SPOC平台、学习通App、智慧职教网络资源库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为课前学情分析、课中知识内化、课后教学评价三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一)课前学情分析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中或者三校生期间没有进行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常见疾病类型也没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本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通过对学生在学习通App上进行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前期知识进行微课自学,完成一些小测试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前期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也能从小测验中找到学生学习本课程前的认知空白,同时也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具体实施如下:在每次课之前,教师上传与本次课相关的2~3个微课,人脑集中注意时间有限,微课的总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微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地选择,由浅入深地展开知识学习,泛雅平台能够对学生进行实时关注,有哪些学生学了微课,哪些学生没学,对没有完成的学生可以进行课前的督促和提醒;小测试是在学完微课的基础上通过完成2~3个提示性问题。教师在泛雅平台上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学生现存的知识盲区,分析出教学重难点,为课中针对性教学提供帮助。另外,在泛雅平台上传教学计划、教案、视频资源、素材和网络相关资源,让学生有目标性地进行参考。通过泛雅平台还可以发通知、直播等进行在线答疑和信息传递,突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2]。

(二)课中知识内化

课中主要是线下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师结合课前的学情分析,确定重难点,课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完成任务,每小组设1个组长,由组长分配每个组员的工作任务,第一课时分组完成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巡视观察,有必要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第二课时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其他组进行评价,待每组全部结束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记录和分析,最后教师对每组进行评价和总结,对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形成过程性评价,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形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了良好的互动,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实现学习的高效率[3]。

以幼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为例,先通过线上观看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护理原则等微课视频,让学生先有了初步直观的印象,通过3道习题测验一下课前学习的效果,确定好重难点:重点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和急性肺炎的治疗原则和预防要点;难点为解剖生理特点和三种疾病的症状识别和鉴别。在课中,教师设置了每个小组完成每种疾病安排两个任务,每种疾病都设置1个经典案例分析,提问2~3个问题,在小组搜集信息、查询疾病要点、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教师布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每种疾病的典型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有其认知有误的地方,教师在总结评价过程加以纠正,根据每个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小组既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也可以分析和教师给的结论存在的差异并加以更新,这样可以比较轻松地解决教学重难点。

运用泛雅平台针对每个学生的学情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需要在完成教师发布的学习资源、素材、测试等基础上加强学习,弥补认知缺陷,教师也可将实时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纳入平时的学习评价,提醒学生、鼓励和支持完成任务,这种精准施策的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位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教学评价和反思

课后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后在学习通作业模块发布课后的延伸性问题和作业,进行新课知识的巩固和进一步内化,教师能实时看到学生的学习反馈,进一步分析学生现存的学习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化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反思;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通与教师实时连线,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实践发现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4]。有学生留言,這种方法我们很喜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希望老师一直延续这种教学方法,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转变。

在教学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对于学前教育(幼儿保健)专业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发放微课、素材尽量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的内容,或者教师结合学生学情拍摄微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投入;其次,课中任务引领教学时,对组员、组长、发言人的设置需要进行深刻的考量,这关系到学习的效果,组长分配任务的能力和发言人的总结发言对完成任务起到重要作用;最后,课后的延伸拓展有些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今后考虑把延伸拓展任务纳入综合成绩评价中。

四、总结

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技术,集超星泛雅平台、学习通App和智慧职教网络教学资源为一体,构建新型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处置教学模式,采用课前线上学习、课后借助任务引领和案例分析内化吸收及课后教学评价和反思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颠覆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其中的任务引领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工匠精神,符合职业教育的初衷。通过分层教学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呈现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状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莉.SPOC在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J].船舶职业教育,2019,5(7):38-40.

[2]张颖.基于SPOC的高职“机械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0(6):79-80.

[3]胡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C#程序设计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6):237-239.

[4]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1):53-59.

编辑 司 楠

Research on Flipp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Fan-Ya SPOC Platform

Tak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as an Example

PAN Tai-jian,SHU Xian-tao,LI Na

Key words: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curriculum;fan-ya SPOC platform;flipped classroom;blending Learning

①本文受上海行健职业学院2019年度院级课题(X-K2019-20)资助。

作者简介:潘太健(198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通讯作者:李娜(1982—),女,博士,副教授,现任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作者:潘太健 舒仙桃 李娜

基于分层教学的医学计算机论文 篇3:

基于ESP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摘 要 结合需求分析理论,探讨大学开设ESP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ESP教学的引入将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ESP需求分析;大学外语教学;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为了更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进而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006年11月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的颁布,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各普通高校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逐渐开设一些有关ESP(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如外贸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和旅游英语等。但是,目前ESP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得到普及,仍然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ESP课程的全面开设以及推广势在必行。

2 在大学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肩负着英语从基础的语言教学向更高一层次的语言的应用过渡的使命。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对英语不同层次的需求,ESP的发展势必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实际上,ESP教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在英语教育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了。ESP课程的开展已经成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以及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ESP作出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把教学效果与效益作为首要原则的教学,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ESP教学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之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的标准这里就不再赘述,作为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发展阶段,ESP的引入则是一个关键的举措。

第一,ESP教学符合社会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顺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必要向企业和社会靠拢,这是一个不可避而不谈的发展大趋势。专业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便是在一般的大学里也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在有效衔接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与高年级专业英语教学的跨度上,ESP教学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ESP教学的一些课程内容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有效地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做好语言和内容两方面的铺垫。

3 社会需求的基本情况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用人单位的重视,他们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要求的提高,势必倒逼高校迅速调整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提出的综合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求。此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势必是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现,衡量和测评目前大学英语的社会需求机制还并不完善,在大多数情况下,衡量大学生的外语能力直接表现在对各类英语证书的认同和要求上。尽管大家争议不断,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仍然是社会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尺。

4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模式上,《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倡:“采用课堂面授和计算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但是,高校近些年来的不断扩招,直接导致其师资队伍建设和软硬件条件的改善速度无法赶上和满足正常的教学开展。因此,采用课堂面授和计算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无法得以很好地开展,这是各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在现如今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面授仍然占很高的比重,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可以看到英语教学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这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多高校占据较高的比重,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所以,基于这样一种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满足学习的需求。

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管理者,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操控者,他们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自高校扩招以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忙于完成教学计划,疲于应对众多的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踏踏实实地去搞理论研究,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精髓,夯实自身的学术水平。伴随学生扩招而导致的教师队伍的扩充,也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没有经过教学法以及相应培训的情况下就站上了讲台。可想而知,如何能让他们去研究教学的方法?又如何能让他们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关于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首先,虽然四、六级考试一直饱受争议,议论纷纷,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是社会上认可度最高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考试。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往往还是那四六级的一纸证书,所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是构成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动力。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对迫切要通过英语四六级的渴望,进而促进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因势利导,让他们逐步意识到只要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各种各样的考试想取得高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学会如何去处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实现通过提高英语能力从而获取考试高分的良性循环机制。

其次,施行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次教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却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想要完全改变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课程管理模式,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诸多益处,必须从思想上认清。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实行分层次教学,将课程进行分门别类,设置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他们提供各种能够满足实际学习需要的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建立起一套多元化和有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兼顾基础性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彻底改变那些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中未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的状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最后,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特别是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在英语表达能力和知识广度上也存在巨大差距。这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并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定实际可行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更加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完成课堂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30.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2):22-28.

作者:柳炳礼

上一篇:创业环境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论文下一篇:水芹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