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0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下发,对“质量提升”活动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质量提升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质量提升行政管理论文 篇1:

探索创建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

摘要:通过对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和建筑业现状的分析,提出现行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在国家大力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实施“放管服”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环境下,已无法全面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程质量提升的要求。提出了“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加强事前控制,从技术帮扶的角度优化“行政式”监督硬手段,逐步转变“监管”为“督促”的监督理念,在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工程质量通病,打开工程质量监督的新局面。

关键词:服务型;质量服务;政府职能

0 引言

工程质量监督是指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实施的行政监督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创新改革,实施“放管服”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目前“行政式”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已逐步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工程质量提升的要求,建立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符合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妥善应对工程质量通病多发的问题,是目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

1 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及问题

1.1质量监督现状

按照住建部令第5号的规定,工程质量监督应在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后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主要抽查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工程实体质量,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主要以设置到位检查节点,在重要结构隐蔽、基础分部验收、主体分部验收等重要节点部位实行到位式检查,并将此计划编入质量监督工作计划,以核验制的方式在“行政式”的开展监督工作。

江苏省人民政府89号令发布后,我省对于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方式有了新的细化要求,明确规定了工程质量监督采取抽查和巡查方式,除竣工验收监督为必到节点之外,不再设置前置固定的监督抽查节点,2016年后进一步推行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规范抽查方式,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定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变化,实际是更加明确了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明确了政府的监督责任、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主体责任,使得“行政式”监督的特点愈加明显。

1.2质量监督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近几年各地各市的新开工工程量大增,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限于单位性质和体质的限制,无法争取更多人力财力,使得一线监督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2020年我省各市人均监督面积近100万平方米,个别地級市人均监督面积甚至达300万平方米,工程体量大、人员少,抽查频次偏少,是目前大多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的实际问题。监督抽查、巡查发现问题后以下发“工程质量监督抽查记录”或“工程质量整改通知书”的方式要求整改,通过整改方式来“弥补”既成过错和缺陷,偏重于事中、事后控制的监管方式,或以立案处罚的硬手段来强行监督监管,“行政式”特征明显,实际效果只能以点带面,监督对象很难做到“举一反三”,监督实效并不明显。

在国家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施“放管服”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大环境下,尤其是走在改革前列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对“服务意识”、“营商环境”的要求更加强烈。质量监督机构作为政府监督部门,作为工程质量守底线、把关头的“卫兵”,一边是服务意识的大环境要求,一边是高质量发展对工程质量新的要求,现行的“行政式”、“把关式”监督模式弊端凸显,既要管好质量、又要搞好服务,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监督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2 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变化

2.1工程质量专项治理效果显著

根据日常工程质量监督情况来看,自住建部开展工程质量“两年治理”和“三年提升”专项行动以来,整个建筑市场施工质量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吊销了一部批企业资质,处罚、通报了一批企业,通过强有力的“优胜劣汰”手段使得现存的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有提升,恶意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幅减少。

2.2技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随着教育体制、建筑业执业资格制度、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部分城市甚至已规定了个别岗位的最低学历水平要求。技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使得项目团队的质量管理措施得以加强,对设计图纸、规范标准的掌握更全面执行更到位。部分项目的技术管理人员甚至是行业翘楚,规范、标准编制的参与者,业务水平不亚于质量监督人员,此时若继续采用传统的硬手段、死板的监督模式,缺少沟通和交流的话,容易激发抵触情绪,不利于工程质量提升。

2.3劳工短缺带来负面影响

在全民受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一线劳务工人的数量逐步走低,建筑工地出现劳工少、劳工荒现象。人员短缺造成固定班组数量减少,“流动班组”、“游击队”数量增加,班组人员频繁更换,尤其是跨地区的更换,导致班前技术交底、培训流于形式。工人对标准和规范不了解,凭借老旧经验操作,造成工程质量通病增多,质量验收时主控项目虽能符合规范要求,但一般项目合格率偏低,虽能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但交付质量不理想、优质工程数量不多、客户满意度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2.4质量投诉事件多发

近几年,房屋渗水、外墙不平整、室内地坪开裂、观感质量差等质量通病问题多发,由此引发的房屋质量投诉高居不下、逐年增多,老百姓对房子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安居”,而是更加追求“品质”。通过质量投诉统计的结果来看,质量通病具有普遍性、相似性和全面性,“通病”的出现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工序,而是多个工序积累形成的结果,问题一旦形成,返工或维修的工程量大、难度高,对工期和综合效益的影响也很大。这使得无论是建设、施工企业还是质量监督机构,都面临着巨大压力,不从具体工序着手,仅仅停留在过去“竣工验收合格”的格局去对待工程质量显然是不够的, 必须要做到“精细化”、“精品化”,提高成活品质,提高交付质量。

3 创建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

3.1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的内涵

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就是立身工程质量监督行政执法的本质不动摇,着力于工程质量提升为目标,利用质量监督人员本身的技术优势、行业横向管理和多元化信息优势,以“质量服务”的理念和方式开展工程质量监督。

“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并不是放松监督底线,更不是枉法送人情的行为,恰恰是转变了监督理念,灵活方式方法的体现,不仅要坚持事后控制抽查的力度确保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更要偏重于事前控制的方式提高施工标准减少质量通病。通过优化监督模式,逐步减少整改单、停工单、处罚单等硬式监管措施,轻形式、重实效,将工作重点从单纯的“监管”逐步转变为“监管、帮扶、督促”并存;通过技术帮扶的方式,激发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及班组的质量意识,提高事前控制力度,让监督关系从“交卷评分制”逐步向“开卷考试”转变,让班组少犯错、不犯错,减少返工率、整改率,提高一次成活合格率,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工程质量通病。

3.2质量服务举措

3.2.1开展规范和标准宣讲会

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很大,各地、各区域均有自己的地方性标准,有些施工企业首次进入当地进行施工,对地方性标准无法做到全面、细致的了解,導致“无意”的错误增多,形成不必要的整改项。定期开展规范和标准的宣讲、交流会,结合地区规范和标准执行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宣讲和学习,通过集中宣讲的方式,将一些规范在执行时容易忽略的点、当地执行情况较差的条款、现行地方性标准和管理规定进行一次性深入、全面的告知,带领施工企业从“学习交流”开始,逐步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3.2.2夯实样板领路制度

在工程混凝土浇筑、填充墙砌筑、外墙保温、屋面、门窗安装、室内地坪、瓷砖铺贴、装饰涂料等质量通病多发的工序,以标准层为单位施工样板,样板宜施工1-2层,不同的劳务班组应分别进行施工。施工样板不是为了观摩或宣传使用,而是为了让班组全程操作充分暴露问题,查漏补缺、明确验收标准。样板施工完成后,监督人员可联合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班组进行现场抽查、验收,对样板存在问题和缺陷一次性告知,明确施工和验收标准,实行“开卷考试”,严格执行样板所见即所得制度,对于后续施工不按照样板标准的要坚决予以返工,从根本上减少质量通病。

3.2.3针对性增加专项抽查频次

质量监督机构作为本地区工程质量的监督单位,不仅要依法开展质量监督工作,更应该起到工程质量领路人的作用。日常监督应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信息多元化的优势,既要保证纵向监督的深度,又要体现横向对比的广度,聚焦地区施工管理的短板、质量投诉的热点,有针对性组织质量专项抽查,通过专项抽查将不同项目的共同缺陷进行全面把控,通过专题总结大会的方式予以宣传和引导。树立“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对好的项目给与一定的评奖评优鼓励政策,对差的项目要进行通报、督促彻底整改,实行“差别化”监督,通过奖优惩劣的方式让项目部技术管理人员和劳务班组真正提高质量意识,主动提升工程质量。

3.2服务型质量监督效果

从2020年对徐州经开区3项安置小区、1项商品房住宅施行“服务型”质量监督情况来看,通过施工初期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集中宣讲告知、工序样板的抽查、施工期间的专项巡查、专题总结反馈会议的方式,使质量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对4项工程标准层首层混凝土浇筑前样板抽查时,共计发现质量通病问题10余起;在二次结构及填充墙施工首层样板抽查时,发现有2项工程的砌筑不满足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 16的构造要求,现场及时发现并进行了返工整改,有效避免了不合格工序扩大化。在发现问题之后,通过专题总结反馈会的方式,将现场存在问题、结合现行标准以技术服务的方式与参建方进行交流、提高,使工程质量通病有了“发现-整改-提升”的过程,参建方对监督人员和监督机构的认可度增加,主动提升工程质量意识增强,监督效果显著。

4 结语

实践证明,“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将质量控制点前移,加强事前控制力度,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行政式”强硬监督方式,让“监管、帮扶、督促”要素并存,既能履行法定监督职能实现工程质量提升的目的,又能够全面体现质量服务意识,和谐监督机构与被监督对象的紧张关系,使得原监督对象对监督人员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的行为大有减少,激发了项目技术管理人员的质量提升意识,提高了积极主动性。

“服务型”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更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需要,进一步解决工程质量通病多发的问题,全面打开工程质量监督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段道明(1989年12月生),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监督与管理.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江苏 徐州 221000)

作者:段道明

质量提升行政管理论文 篇2:

着力“三个提升”实现质量新突破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下发,对“质量提升”活动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

在“质量提升”活动中,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全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并不断完善“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履行质检职能和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质检工作水平,夯实质量基础,确保安全底线,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出新贡献。

《意见》明确规定了“质量提升”活动的三项内容:努力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提升科学监管的水平、提升基础保障的水平。现就这“三个提升”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各地质监部门更好地领会精神,部署工作,使“质量提升”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七个抓手——是升服务发展水平

一是深入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大力推进质量兴省、兴市活动,加强工作指导,丰富活动内容,探索绩效考核办法,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动员广大企业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实施“质量对比提升工程”,制定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二是推动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质量奖励政策,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对在质量振兴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立足扶优扶强,加大出口免验工作力度,加强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三是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紧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和扶持,增强企业自主品牌创建意识,推动企业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从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满意度、企业诚信度、产品质量水平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以消费者满意和市场认可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

四是加强产品质量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原产地标记、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区域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各地支柱产业、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推动地方建成一批优势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地域性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

五是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质量信用信息资源,建立信用评价和信息发布制度。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部署,推进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建设。对企业实施以质量信用、产品质量风险分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积极探索生产许可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监督抽查、执法打假与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联动机制,实施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质量失信行为。

六是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扩大出口企业绿色通道、直通放行范围。改革进口通关模式,简化企业申报程序,减少中间验放环节,提高验放效率。加快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平台建设,开发推广检验检疫业务管理软件,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通关速度。围绕口岸通关便利化,加强与海关、港务、民航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证书核查机制,防范伪造假冒证书行为,保障出口商品在国外顺利通关。

七是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进一步完善质检对外合作磋商机制,加大对外磋商交涉力度,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应对,通过广渠道、多方式的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国家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五个重点——提升科学监管水平

首先是建立健全质量状况分析制度。组织开展企业质量管理状况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引导。定期召开质量状况分析会,发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价指标统计试点工作。促进地方政府健全质量安全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要求。

其次是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严格实施重点产品生产准入制度,加强证后监管。完善监督抽查制度,建立监督抽查全国联动工作机制,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以食品、农产品、危化产品、特种设备等重点工业产品为重点,建立健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监管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严格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加大对非法检商品特别是与消费者健康安全相关产品的监督抽查,严厉打击非法进出口行为。

再次是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专项治理的有效性。加大对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按照“四查、四建、四落实”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资、家电(汽摩)下乡、清新居室、节能减排、民生计量、特种设备等专项治理。针对广大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问题,组织打假集中行动,加大大案要案曝光力度。

最后是提高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围绕提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水平,进一步加强质检法制建设,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务公开和“阳光”执法。研究探索行政裁量权适用规则和基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保障能力建设,加大执法装备投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同时还要不断创新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按照大质量的观念。加快建立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的新工作机制。在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打假、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口岸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质检系统检测机构改革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新方法,建立新机制,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八项工作——提升基础保障和基层建设水平

全面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改革标准化工作机制,完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健全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国家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服务业和国家重大工程等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标准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政策导向和技术保障作用。

加强认证协可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认证认可工作格局,加大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推进力度,积极开拓节能环保认证、信思安全认证、乳制品认证、服务认证等新领域。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进一步规范自愿性认证制度。强化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入制度,加快实施食品检验饥构资质认定制度。全面推进认证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执法监管整体效能。加强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国际互认。加强认证认可宏观规划和基础建设,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加强计量基础建设。切实加强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新一代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推动国家计量基标准的国际等效和计量校准、测量能力的互认。加强能源计量基础工作,推动能源计量中心建设,为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节能行业提供计量服务。广泛开展“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行动”,深化计量惠民工作,加强重点计量器具专项整治,规范市场计量行为。

增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按照技术机构建设规划,加快建立检测技术保障体系。推进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建设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协作平台。加大基础性、突破性、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机构检验检测水平。

加强口岸检验检疫能力建设。加强重要工业品进出口把关能力建设,增强服务外贸发展力度。推进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传染病查验与防控新模式。加强口岸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口岸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和生物物种资源流失。

完善质检信息化体系。全面完成“金质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启动“金质工程”二期的立项工作。加快中国电子检验检疫主干业务系统开发。完善产品质量风险预警、质量信用、总局机关综合行政管理等信息化平台。加强各级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建设。加快质检数据统计软件开发与应用,建立覆盖全系统重点领域的关键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利用总局门户网站,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工作,提升总局网站服务能力。

推动质量管理科学研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质检技术机构开展以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全面调查基层局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强基层局建设的目标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基层局建设标准,开展基层局能力建设达标活动。总结、推广基层能力建设的经验和典型,加大对基层局的投入,做到基层局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水平与履职要求相适应。 (本刊编辑部)

质量提升行政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思考

[摘 要] 我国职业院校已进入内涵式质量提升阶段,其相关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得到大幅提升。在把握目前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建设,并通过机制建设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推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运行,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

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文件,其后各省及地方政府先后也做出了详细的落实指导文件和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出了部署和要求,各职业院校也纷纷学习文件内容,并把提升全面质量管理列为学校主要工作之一,因此职业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一、国内外院校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发达国家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建设,如IQA、ISO9000、EFQM 等已经进入系统化、精细化、标准规范阶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测评、专业课程评估、教学指导检查、教学质量监测、学生学业评价、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和满意度评价八个方面开展。我国各高校,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都已开始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探索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本科做得比较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初见效果,而高职有的处在探索过程中,还有的刚刚起步。

二、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

职业院校内部质保体系的建设要以生为本,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成果导向的教育取向,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

(一)落实现代质量理念

1.开展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过程常态监测与评价

如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信息系统和质量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学过程开展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日常监督主要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程每学期必做的其他工作的督导;定点监督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分析、实训实施与内容、试卷质量分析、文档规范性审核等工作的督导;定期督导主要每年一次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基本状态、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教改立项进行监控评价,以及从学校整体层面对一个完整人才培养周期的教学工作管理情况和质量保证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分析,从教学单位层面以专业为单位对一个完整人才培养周期的专业建设情况和人才培养成效进行评价;公众监督主要对学生在校时、在校中、毕业时、毕业后(跟踪5至10年)几个时点进行监督。

2.开展专业、课程、实训室等周期性专项评估

如专业评估,针对毕业生以问卷调查形式开展定位分析,主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展专业认知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以职业需求为中心开展核心知识满足度、工作能力满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以专业需求为中心开展培养定位实现度、核心课程满足度分析,以学校需求为中心开展母校满意度、推荐度分析,反馈的有效数据经统计分析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專业定位的准确性;建立专业评价指标针对校内专业建设情况开展成熟度分析,主要包括战略规划、学生发展、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建设、支持条件、质量评价约7个域29个集151项关键活动,通过对关键活动的成熟度分析可监测并改善专业建设活动成熟度。最后在一个人才培养周期(即3年)做一次有效性评价,从而决定专业的去留以及发展方向。

(二)构建质量评估体系

1.建立校内PDCA组织体系

学校设立专门的质量保证体系工作机构,制订相应的质量子目标及其质量指标,制订实现质量子目标和达到质量指标的计划,组织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根据监督系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统一领导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修改和实施,监督各个工作机构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情况和监督单位实行监督的情况,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校内第三方,来负责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汇总、统计各个工作机构和监督单位等提交的有关表格、数据、报告等。如成立校内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构建和完善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在体系运行中学校领导班子、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室为P,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在校生为D,质量管理办公室、督导室、人事处为C,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在校生为A。

2.编制校内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学校应围绕“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和谁做→什么结果→如何测量→怎么调整→如何改进→诊改成效”这一PDCA模型思路构建校内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要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体系构建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由学校层面提出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保证框架、保证流程和保证实施条例,院(系)层面以学校的总体框架详细构建各学院的保证框架和保证流程。具体做法为,学校出质量体系框架、提出质量要求,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按照框架内分配的负责内容,根据学校提出的质量要求,编制相关质量标准,报质量保证体系工作机构进行审核,最终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岗位工作说明书和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整个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覆盖人、财、物三方面资源,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线,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与分析贯穿在体系内。体系内容分为执行项目内容和监管项目内容两种,每一项内容明确具体的责任人、执行单位、监管单位,并明确具体执行内容和质量控制点内容。整个体系体现出人才培养实施与执行的教务处、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是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主体;与资源管理相关的职能处室是教学运行的保障主体;质管办、督导员和二级学院兼职质量管理员是体系运行的质量监控和分析主体。

(三)制定质量标准

学校应持续开展年度自我评估,编写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校、校内职能部门、院(系)的年度自我诊改报告(主要对目标、措施、完成情况、自我评价、质量分析等进行总结),以及三年一个周期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通过设定对比参照系将学校与外校的同类做定标比超、将本校数据与往期数据作对标评价,来把握学校自身的发展成效及在同类院校中的位置;以相关国家文件及学校自身质量要求为标准,将本校实际数据与其对标进行评价,来把握学校自身的成长增量与潜力,从而为下一年度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科学的数据与事实依据。

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保障的建设

(一)构建二级质量监管机制

质管办为一级质管部门,各部门成立二级质管部门,二级质管定期向一级质管汇报反馈质管问题,解决纠正情况,需一级质管协调的问题;一级质管核实二级质管的汇报以及抽查情况,对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向学校汇报,并协调推动解决,同时跟踪二级质管的整改情况。

每个月,质管办在学校各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动态实时采集各部门数据,汇总并行成记录,每学期形成同比与环比数据,反应增量与增幅,并反馈给各部门进行确认。质管办根据各部门的自查、抽查和评审报告,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监管,将反馈回来的结果跟校內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汇报,由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提出整改方案,各相关部门持续改进,二级质管进行监控、分析和改进跟踪,一级质管进行改进成效的复核。

(二)构建多主体二级教学评价机制

开展教学评价的主体有学生、同行、领导和企业,学校建立学评教、院(系)评教、领导评教、教授评教和企业评教制度。评教数据与校内专任教师的个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级挂钩,与兼职教师的续聘挂钩,教学评价执行情况与部门年终考核挂钩。

教学督导(同行、领导)和学生评教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开展评价。学校领导和学校督导为一级督导,院(系)领导和院(系)督导为二级督导。一级督导主要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行督导,二级督导主要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督导。督导可以通过教学督导信息系统在网上接受申请进行选课、评课、提交听课信息及评价,每学期汇总听课结果形成同比和环比数据,用于支撑对课堂教学的评教依据。学生评教包括周期性的学生信息员反馈、期中教学座谈和期末学生网上评教三种渠道实现。企业评教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开展一次性评价。

四、总结与建议

职业院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时,对于不同的质量数据或诊断点,应该有着不同的监测与评价方式,学校要酌情选取多样化的评价与分析方式,组成完整的质保体系框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时要坚持年度自我评估,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坚持专项评估与整体评估相结合,从局部监管向整体管控转变,并形成以数据和事实说话的理念,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陈以一.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基于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2]严欣平,张其敏.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3]张志强,王国柱,王兰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7).

[4]吴雪萍,郝人缘.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工具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3).

[5]李岩,王亚萍.加拿大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2015(4).

[6]赵丽萍,王朋娇.高校教育质量监控的体系与方法探究: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方法》[J].教育探索,2015(12).

作者:马艳红 刘淑英

上一篇:提高学生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预算实施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