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加工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疆农业科学》是反映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独特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动态的载体,是展示荒漠绿洲生态区农作物、特色果树、设施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水肥土壤、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新疆农业科学》刊载的农业科技论文涵盖了该领域农业的主要学科,是该区域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农业科技期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编辑加工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加工农业科技论文 篇1: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策略探究

[摘要]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对期刊业的冲击非常大,除了稿件组约、编辑加工、排版印刷、传播推广、活动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有些影响也许现在还未显现。因此,期刊出版机构必须提早变革。目前,科技期刊发展已进入一个跨平台、多模式的新阶段,多种媒体技术也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媒体的形态界限,使受众在网络环境中可以用各种数据终端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纸质媒介的主流地位逐渐被网络媒介所代替,新兴媒介无论是在传播速度,还是在传播的便捷性方面都比传统媒介更加受读者欢迎。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很多科技期刊开始摆脱单一的出版模式,重视数字化建设、多媒体运营,并逐步转向纸质出版与媒体出版相融合的新型出版模式。本文将对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疫情防控常态化;媒体融合;现状;策略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出版行业所面临的改革与创新压力不言而喻。2020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出版界要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全国出版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倒逼了期刊工作的创新。目前,期刊发展已进入一个跨平台、多模式的新阶段,多种媒体技术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21年7月,由于江苏南京祿口机场监管缺位,南京暴发新一轮疫情,其毒株德尔塔的传染性和毒性更强。在这种客观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发展遭遇巨大的挑战。因此,在疫情防控中,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来帮助科技期刊在困难中寻找出路。

一、疫情防控常态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一)媒体融合相较传统媒体优势明显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技期刊推进媒体融合的压力和动力并存。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稿源。而尾部科技期刊则可能陷入一定的不良循环:传播能力低—缺乏优质稿源—期刊质量低—缺乏拓展的条件,这样就更需要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来助其走出困境。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数字化生产,无论是内容策划、平台搭建,还是网络推广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期刊集团的媒体融合现状

期刊集团更注重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大型出版集团一般对期刊网站会做统一建设,并在日常运作及维护中集中管理,这样能节省开发、建设和维护网站的费用。中国科学院、中华医学会等集团化科技期刊中心就具备这样的基础,其是国内集团化、集约化、集群化建设科技期刊的典范[2]。

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为例,其在公益开放相关文献,倡议优先出版,为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学术支撑等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与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研究论文、实验数据、临床病例等科研成果,以供广大同行共享交流[2]。同时,它还选取部分重要案例,进行视频解读。这样的形式更加直观,也易于交流和沟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单刊媒体的媒体融合现状

单刊媒体多数发挥了采编系统的应用和信息发布的作用,但数字化全平台使用效率低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形式和功能上都亟待有效整合,进而联动提升知识服务效率。目前,覆盖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App等数字化平台的单刊媒体少之又少。

在疫情防控中,媒体融合的作用得以放大,依托新媒体完成编辑工作,使得出版效率得以提高。当今媒体终端的全面普及使得用户体验感得以提升,大众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即时性的讯息,而这最关键的是要期刊出版单位能够提供即时性的内容。所以,在不能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谁掌握了媒体融合的新技能,谁也就掌握了读者、作者等群体。

二、疫情防控常态下媒体融合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科技期刊社专职从事新媒体出版的人员较少。新兴的传播媒介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与之匹配,也需要编辑具备互联网思维。但是在财力、人力等限制条件下,期刊社要求传统编辑额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新的业务增长需求也是不现实的[3]。编辑的工作精力与业务量的不平衡造成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不够畅通,因而期刊社需要对以往编辑部内部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与期刊社媒体融合发展相匹配的人员数量。

(二)数字化编辑技能亟待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对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单刊型编辑部,还是集团化杂志社都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编辑除了具备常规的编校技能,还需要拥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对科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播。如今,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编辑掌握数字化技术,但现有的编校人员还未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术。

(三)编辑人员心态和意识上的缺失

大部分传统出版行业的工作人员不具有新媒体融合意识,对新媒体运营模式的认识也较为浅显。疫情之后,我们看到真正的媒体融合不仅是通过同一机构,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展示特定科研领域或同一主题的论文,而应该是通过全媒体和内容融合的方式提高论文的传播效果,扩大论文的影响力。另外,编辑人员从身份到心态都需要有所转变。长久以来,部分编辑人员工作倦怠,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创新意识不强,以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都成为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阻碍因素。

(四)机构各自为阵,缺乏合力

媒体融合的各个机构和平台之间不是分散和独立的,而是多个机构和平台合力实现融合。但国内多数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都还是各自为阵,散点化地发挥所谓的新媒体作用。我们知道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需要各个科技期刊编辑部、杂志社点面结合,全面发挥新媒体矩阵的作用。未来真正的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是读者能通过虚拟网络的某一个终端查看到任意平台、任意端点的数据和信息。

(五)已有的新媒体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虽然疫情带给不少编辑部改革的动力,但当下多数的科技期刊还只是与外部公司合作建设自己的网站系统,真正能全面发挥其功能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发挥了其在线收审稿件、信息发布、在线查阅文献等功能。很多网站的采编管理系统还能涵盖广告服务、读者与作者的留言互动、专题报道等板块。如上文提及中华医学会在疫情防控中组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就给广大专家与读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阵地。发挥好已有媒体的功能,是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当务之急。

(六)部分科技期刊缺乏拓展媒体融合阵地的动力

目前,科技期刊有的是因为不缺少稿源,有的是因为衡量眼下进行媒体融合的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因而其愿意为之做出改变的动力不足。虽然一些优秀的期刊社开展了部分新媒体方面的工作尝试,但和真正“互联网+”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多仅是纸质期刊的内容换个承载方式进行展示。

三、未来的趋势与建议

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在实现内容分发的基础上,能够提供一定的社交服务,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实现科技传播的服务增值,如此才能发挥其影响力[4]。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介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在进入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学历和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同时因为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较强,非编辑群体从事出版专业领域工作的机会也比较少,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相对是受到保护的[5]。以笔者所在的编辑部为例,本社的微信平台与外部群体合作时,对方仅能围绕我们的工作中心按照我们提供的素材给予少量加工后上传平台。这也表明外部群体很难介入科技期刊的专业领域。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因为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压力,还是科技期刊自我提升、拓宽影响力的内在动力,都需要编辑增强各方面能力,担当复合型人才的角色。

(二)重视期刊网站建设

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展示和交流窗口,网站影响用户对科技期刊的整体印象和使用体验,同时能有效链接作者、专家、读者和编辑,在科技知识传播、期刊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大众尤为重视媒体信息的时效性,科技期刊社利用网刊平台帮助作者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并记录、传播相关科技成果,从而引领、推动科技进步[6]。

期刊网站以服务读者、扩大期刊影响力为宗旨。科技期刊社应不断健全网站的查询系统,提高与本专业相关资讯的数量和质量,并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发挥宣传期刊、巩固专家圈、读者圈、作者圈的作用。

(三)重视优先出版和文献时效性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科技期刊社提供论文优先上网服务,展示经同行评议后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将成为科技期刊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论文的网络首发服务类似于国外预印本平台的功能,即期刊社将处在编校过程中的文章提前提供全文上网、注册DOI和可引用服务,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传播。

传统出版模式存在的出版时滞过长的问题,导致其已不能满足当前用户对科技期刊的需求。当前,科技期刊社应将提高论文出版和传播的时效性作为关注的重点,并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作者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更好地担负科技期刊记录、传播科技成果的责任和使命。

(四)利用融媒体进行刊后传播和精准推送

“去纸化”发行和传播是必然趋势,刊后传播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值得我们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探究。除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最新消息,期刊社应该安排运营人员与读者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使读者有了疑问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进行语音、文字提问。同时,依托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期刊社的媒体平台可以承载更多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内容,额外补充、配套展示科研成果,进而打造自身的移动客户端,形成自己的学术交流圈,实现与专家、作者、读者的一对一交流。此外,其还应发挥音频、视频媒体的功能,帮助作者快速、清晰和形象化地解析科研成果,進一步抢占读者和作者市场[7-8]。

(五)全媒体运营模式

科技期刊的全媒体运营主要是对科技信息进行加工、扩展、管理,以及通过人员互动提供各方面的增值服务。

科技期刊应该要利用好新的出版传播模式与新型媒体融合平台,为科技信息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一种完善、全面的知识产品。用户在获得海量深加工科技信息的同时,还能随时掌握行业热点资讯、重点文献、定制的个性化资源等。媒体融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让用户需求获得满足,并给予较好的服务体验。除了用户这一对象,期刊编辑部也可以通过融媒体捕捉各方需求,紧随行业热点,探讨选题策划,共商期刊发展。

四、结语

期刊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必须顺应移动化、互动化、专业化、平台化、视频化的发展潮流。尤其是在此次疫情之后,面对业务窘境,科技期刊从业者应更加重视媒体融合出版能力。媒体融合发展的目的是要把出版传播与新型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融合,使科技期刊发展的市场空间更广阔,更好地服务于终端用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传统出版模式需要更多地依赖媒体融合发展方式,加快转型步伐,早日走出发展困境。总而言之,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方向,也是其生存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N].国际出版周报,2020-02-10.

[2]刘天浩,蔡小虎.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网站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4):501-508.

[3]刘冰,魏均民,沈锡宾,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及引发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0(02):132-137,144.

[4]陈茜,王文宇,黄艳斐,等.新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质量建设[J].编辑学报,2019(S1):100-103.

[5]刘中飞.知识战“疫”时代的数字出版现状与融合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20(05):104-108.

[6]王丹妮.“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07):52-53.

[7]刘文君,王贵春,王晓芳,等.“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索:以《湖北农业科学》实践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9):280-283.

[8]王翼.关于科技期刊出版走向媒介融合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07):79.

[作者简介]袁月(1987—),女,山东寿光人,石油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

作者:钦嫣 吕佳 徐晶

编辑加工农业科技论文 篇2:

《新疆农业科学》提升办刊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新疆农业科学》是反映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独特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动态的载体,是展示荒漠绿洲生态区农作物、特色果树、设施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水肥土壤、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新疆农业科学》刊载的农业科技论文涵盖了该领域农业的主要学科,是该区域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农业科技期刊。近10年来,《新疆农业科学》从组稿、约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保证高层次、高质量的稿源和审稿的科学性、权威性、准确性,影响力、学术水平、学术特色、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不断提升。

关键词:科技期刊;《新疆农业科学》;质量;特色

一、引言

《新疆农业科学》创刊于1958年,月刊,每期200页,以“繁荣农业科学,促进农业生产”为办刊宗旨,是展示新疆农业科技成果、反映农业科技水平、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桥梁和载体平台。据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统计,新疆主要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综合类农业核心期刊论文有75%发表在《新疆农业科学》杂志上。

二、提升期刊综合影响力

(一)紧扣时代主题,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新疆农业科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主动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格执行《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的规定和标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理严格,年检、中国知网等政审均通过。

(二)内容健康向上,传播、积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从2016年到2020年,编审校字数4.6亿字,对于传播科技成果和推动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获得科技进步奖产出论文为例,抽样近3年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比例为53.98%,例如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棉花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应用”96篇,占7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番茄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2篇,占61%;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绿洲粮棉果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69篇;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优质抗逆玉米新玉29、新玉41号等新品种选育及应用”17篇;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专门化用途马培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1篇(占论文数的58.33%);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目刊登论文占总论文数的46.02%,增加了21.02%。

具体分析显示,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农业奖项中有47项获奖成果在《新疆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529篇,占《新疆农业科学》总发文量1145篇(正刊1044篇+增刊101篇)的46.20%。其中一等奖发文174篇,占总发文量的16.67%,二等奖256篇,占总发文量的24.52%,三等奖115篇,占总发文量11.01%。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新疆农业科学》发表了《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等9篇系列论文。这些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前沿性的成果加大了新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面积推广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力度,《新疆农业科学》在这些成果的转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交流推广的载体平台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公益捐赠、公益活动,取得了成效。连续4年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为农牧民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开展各类科技讲座百余次,受众6万人,为农村中小学捐赠科普图书2000余册,主办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等全国编辑学学术会议3次。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分析表明:新疆涉农权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新疆农业科学》中发文量排第一,占75%左右,相关成果连续三年在《中国期刊年鉴》中宣传报道,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品牌效应

近10年来,《新疆农业科学》的影响力、学术水平、学术特色、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不断提升。分析表明,期刊CSCD收录论文在SCI中引用525次,篇均被引用1.34次。其中最高引用次数的4篇论文均被SCI论文引用5次。施引SCI论文分布在44个国家,国家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获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等荣誉[1-2]。

《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学术质量不断提升,載文的9个重点学科占总发表论文数的91.10%,使得期刊更具权威性和区域性;高职称、高学历通讯作者占95.21%,提升了期刊办刊质量与水平;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刊载率由93.63%上升到100%,在核心期刊该项分数为满分,刊登论文的42.9%为新疆科技进步奖农业奖项产出论文;历经10年,在全国综合类农业核心期刊的排名从Q4区冲刺到Q2区,成员撰写学术论文25篇,出版专著2部,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以及出版导向、学术质量

《新疆农业科学》从组稿、约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提升,保证高层次、高质量的稿源以及审稿的科学性、权威性、准确性,点击量291480,WEB下载量58.3377万次,活跃用户数6028个,订户数2292个,篇均阅读量107.983,电子商务包括各类数据数、淘宝及邮政(纸刊及电子刊)订阅。在中文核心期刊综合类排名中,由19位上升到15位。作者均为一线专家学者,文章的专业水平高和科学贡献大,对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采用Citespace对《新疆农业科学》近20年载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期刊引证率大幅度上升;对于近10年载文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2],期刊信息化已经走在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前列,连续发布的期刊年度报告为科研领域的科技产出和科技绩效提供依据,期刊办刊质量取得重要突破,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增加了1.4倍,达到17个[2-3]。

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根据国内外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科技期刊数字化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对《新疆农业科学》2012—2017年载文信息源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刊载机构、作者档次、基金论文比、学科分布等量化分析。研究期间已连续五年发布《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的统计分析年报10个,采集数据3万余个,总字数16余万字。以《新疆农业科学》刊载论文为信息源和依据,深度分析所辖区域农业科研团队和个人的科研动态和科研产出等信息,为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管理部门客观评价研究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2016—2020年主持编辑学项目6项,获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验收6项。

三、制作精良,格调高雅,具有先进的印刷复制水平与较高的艺术品位

《新疆农业科学》着力反映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农、林、牧科技成果,在封面装帧上选择绿色作为基调,代表新疆农作物绿色[3],有“在希望的田野上”之意,封面照片的小麦、棉花等均为新疆科技人员在试验地拍摄选育的新品种,从侧面展示新疆作为国家粮、棉、林果、畜牧“四大基地”的新成果、新技术,总体设计美观协调。封底为版权页,中英文版权项目齐全,庄重大方,书脊与全刊有統一的设计,正文图表按国家标准设计。字体、插图、版式配置妥当,印刷精良,装订无差错。

四、结语

2016—2020年,《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编辑字数2000万字,获奖77项,包括新疆期刊奖、新疆科技进步奖、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奖、自治区直属机关“巾帼文明岗”、新疆农科院“民族团结模范研究室”、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佳期刊和优秀团队、农业期刊先进集体和“编辑创新奖”、优秀和特色期刊奖、优秀主编和编辑奖及优秀网站等,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综合农业类排名中位列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之首。国内外数据库及核心期刊收录15个,分别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英联邦农业与生物文摘数据库(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at.Sci.)、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参考文献:

[1] 张琼,王芳,李朝晖,等.“互联网+”时代利用数字化提升学术影响力研究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9(12):99-102.

[2] 马吉宏,田长彦,吕光辉,等.基于Citespace II对《新疆农业科学》期刊影响力可视化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9,56(4):758-770.

[3] 李朝晖,张琼,王芳,等.浅论农业科技期刊的基本素质和提高途径[J].传播力研究,2020(9):79-80.

作者简介:张琼(1964—),女,重庆涪陵人,本科,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审。

王芳(1970—),女,陕西安康人,本科,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

李朝晖(1967—),女,四川西充人,专科,馆员,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

岳荣强(1987—),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

作者:张琼 王芳 李朝晖 岳荣强

编辑加工农业科技论文 篇3:

新编辑的成长

摘 要:新编辑不仅要学习出版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而且要熟练掌握论文编辑加工的相关知识,并将其所学知识最终体现在编校论文中。因此,新编辑要对论文各部分的编辑加工要点、难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认真学习,并付诸实践,其编辑加工论文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编辑的成长级别。以一篇文章摘要的编辑加工为例,通过比较作者投稿摘要与新编辑加工之后的摘要,分析编辑在加工过程中的优劣,并以在老编辑指导下完成的摘要为模板,经过比对,指出新编辑的不足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

关键词:编辑 摘要 职业化

国家标准要求,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因此,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该是科技论文摘要的4个结构要素[1]。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都应知晓的写作规范。

作为学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摘要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并据此决定是否进行全文阅读,可以大大提高研究者的阅读效率。国内外很多数据库,如AGRIS就收录很多期刊的摘要内容[2],本刊即在其收录之列。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能够熟练掌握编辑加工论文摘要的相关规范并将之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但是,这项技能被很多编辑忽略,因此,目前已出版论文摘要出现了很多共性问题。如:摘要目的仅仅是文章题目的简单重复,摘要中出现了评价性的语言[3]、背景知识介绍类相关内容以及要素不全等问题。但是,编辑作为一个相对专业化的职业,虽然其专业化程度的公众认可度不及律师和医生,但也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新老编辑由于所处职业发展阶段[4]不同,其编辑加工论文的数量和经历有别,因此,在编辑加工摘要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差异。新编辑的成长体现在规范标准的掌握、出版业务技能的熟练化等事项中,并具体地表现在编缉加工论文的各个环节。现就以我刊已经发表的一篇综述类文章的摘要加工为例,比较新老编辑在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并指出新编辑在摘要加工中须注意的问题。

1 新老编辑加工摘要的对比

1.1 原稿摘要

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成为热点问题,生物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成为了研究焦点。本文通过综述已有文献探讨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理论基础,以弥补已有研究着重实验研究,忽略理论问题的现状。本文对于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两个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指明适应性概念应当统一到表型可塑性概念上去,但同时应当注意适应性与表型可塑性概念之中也存在有差异。在统一了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的4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总结了研究的不足,并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适应性和可塑性能力的定义应当包含胁迫生境和非胁迫生境两层不同的含义;表型可塑性的收益成本分析是理解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能力的基础;分析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与生物个体适合度关系时,应注意反应范式指标选取;表型最优化分析方法应当是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性模拟的一个发展方向。在分析探讨概念和理论问题时,本文结合作者自己关于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温度适应性研究为实例进行阐述。在文章最后研究展望中,对应于每一个探讨的理论问题,都给出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发展前景和新的思路,表明了概念与理论的探讨是基础,对于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理论的研究进展》作者投稿)

点评:这是一篇综述论文摘要,从中可以看出几处明显的“硬伤”,首先,第一句背景知识介绍是不需要的;其次,后文多处出现的“本文”也是学术论文中忌讳出现的用词;最后,内容也相当繁琐,未能体现摘要提炼全文重点的特征。

1.2 从业3年编辑加工之后的摘要

经过一位新编辑的修改,摘要全文如下。

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成为热点问题,生物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成为了研究焦点。本文对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指明适应性概念应与表型可塑性概念统一,但同时应注意适应性与表型可塑性概念之中也存在有差异。并且进一步探讨了适应性的4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并指出:适应性和可塑性能力应包含胁迫生境和非胁迫生境两层含义;表型可塑性的收益成本分析是理解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能力的基础;分析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与生物个体适合度的关系时,应注意反应范式指标的选取;表型最优化分析方法应当是适应性模拟的一个发展方向。

点评:经过这位编辑的修改,摘要内容有了较大的调整,使条理更清晰,重点更为突出,但摘要写作的基本规范却依然未掌握熟练,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出现了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

在后期同行评议过程中,一位从业15年有余的老编辑发现了这篇文章摘要的不妥之处:存在过多背景知识内容,出现了“本文”这样的用词等,并对此进行完善,最后确定发表的摘要内容如下。

1.3 刊出时的摘要

对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概念进行分析,认为适应性概念与表型可塑性概念既统一,但又存在差异;进一步探讨适应性的4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指出:适应性和可塑性能力应包含胁迫生境和非胁迫生境两层含义;表型可塑性的收益成本分析是理解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能力的基础;分析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与生物个体适合度的关系时,应注意反应范式指标的选取;表型最优化分析方法应当是适应性模擬的一个发展方向。(西北农林大学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2卷第4期)

2 结语

从这篇文章的摘要加工过程可以看出,编辑对于摘要的结构要素和内容把握是非常关键的,它反映了新老编辑在处理同一篇文章时的生涩与娴熟之别,而且这种差别会体现在加工论文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新编辑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各种经典标准和规范,虚心向老编辑求教,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逐渐加深个人的编辑职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朱海燕,王国龙,李佩.CABI、AGRICOLA和AGRIS数据库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6):89-92.

[3] 阿不都瓦依提·艾力,艾力曼·吐尔逊.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加工注意问题[J].价值工程,2013(7):308-309.

[4] 蔡虹.学报编辑职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出版,2010(22):58-60.

作者:霍振响 屈李纯

上一篇:工程测量公路工程论文下一篇:工程超概控制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