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变更管理论文

2022-04-17

收稿日期:2013-05-27作者简介:薛蕾(1981—),女,辽宁凌源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通信软件设计、数据分析。摘要:气象通信系统是国内和国际气象资料传输与交换的枢纽,而传输配置是通信系统业务的核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通信系统变更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通信系统变更管理论文 篇1:

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建设及应用

摘要:介绍了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的建设情况、实际工作频率的选择依据,并以景谷6.6级地震为例详细说明了该系统的应用模式。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经历了多次地震应急的考验,在震区通信中断时确实能够提供最后的通信保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地震应急通信;短波通信;频率选择;景谷6.6级地震

0 引言

短波通信是无线电通信的一种,它利用波长在10~100 m、频率范围3~30 MHz的电波作为载体。短波通信主要依靠火气电离层反射电波,是一种远程通信手段。尽管当前新型无线电通信技术不断涌现,短波仍然受到全世界普遍重视。相对于其他通信技术,短波通信有3个重要特点:(1)抗毁能力强,短波通信是唯一不受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尤其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战争时,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2)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小,在山区、戈壁、海洋等地区不可或缺(张毓丰,邓民宪,2005);(3)运行成本低,除需购置短波设备外,无其他费用支出(李立凤等,2002)。

云南省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省份,仅2014年就发生6级以上地震3次、5~6级地震5次。同时,云南省90%的国土面积为高海拔山区,高山峡谷相问分布,交通和通信设施基础薄弱。地震发生后,震区现有通信系统极易中断,如2012年9月7日彝良5.7级地震、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中极震区通信全部中断。基于这种情况,为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云南省地震局规划建设了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段锋,2010;赵恒等,2012)。

1 短波通信原理

短波通信系统依靠无线电波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图1)。常见的电波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地波传播,一种是天波传播(陈丽慧,2009)。地波,又称地表面波,指沿人地表面传播的电波。地波不受气候影响,主要取决于地面电特性。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被大地吸收,因而传播距离短。短波近距离通信主要利用地波,通信距离在20 km左右。

天波是指在高空中传播,经过大气电离层反射返回地面的电波。天波易受天气、电子浓度等因素影响。短波远距离通信利用天波,通信距离可达几千千米。在实际地震应急时,应急短波通信系统主要使用天波进行通信。

2 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建设

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由云南省地震局统一规划建设并管理运维,主要功能是在震区通信系统巾断时提供通信保障。根据应用需求,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分成两个子系统建设:固定短波和车载短波通信系统(宋立军等,2009)。通过设置相同的通信频率,两个短波通信子系统组成一个短波通信网发挥作用。

2.1 固定短波通信系统

目前,固定短波通信系统已建设同定短波电台116个。其中,省地震局电台基站1个,州(市)地震局电台16个,直属地震台电台11个,县地震局电台88个(表1)。云南省共有各级地震局及直属地震台等地震部门151个,其中省级地震局1个,州(市)级地震局16个,县级地震局129个,直属地震台15个。同定短波通信系统建设工作将继续推进,计划覆盖云南省所有地震部门。

所有已建设完成的固定电台中,以省局基站为中心台,负责管理州(市)地震局和直属地震台电台;州(市)地震局电台管理所属县地震局电台(图2)。为确保通信效果,所有电台均采用高增益三线基站天线,并采用水平方式架设(牛峰等,2000)。每套短波基站都配置了大容量蓄电池,以确保地震发生时系统的供电保障。

固定短波通信系统共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日常模式。无地震发生时,系统处于日常模式。所有短波电台每周都将启动进行联通测试,检测设备和信道工作状况,积累使用经验。另一种是应急模式。地震发生后,震区及附近区域电台迅速启动进入应急模式,第一时间与省局基站联通启动灾情速报,主动汇报地震有感范围、灾害损失情况等。省局基站获取震情信息后,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指挥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2.2 车载短波通信系统

车载短波通信系统又称为地震现场灾害调查短波通信保障系统。

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应急工作要求,地震发生后现场工作队要立即赶赴灾区开展应急工作。考虑到震区通信情况无法确定,云南省地震局设计并建设了车载短波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由现场指挥基站、车载短波电台、单人背负短波电台和超短波手持台组成,通过短波和超短波信道组网,用于实现现场指挥部与后方指挥部之间、现场工作队与现场指挥部之间、工作队各车载电台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与车载电台之问的通信联络(图3)。

目前,车载短波和超短波通信系统共建设有各类短波和超短波电台140个,其中,现场指挥短波基站1个,超短波基站1个,车载短波电台36套,单人背负短波电台2套,超短波手持台100个(表2)。组成的短波通信网能够覆盖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区域,提供通信保障。

现场指挥基站由现场工作队到达地震灾区后选址架设。基站选用澳大利亚柯顿NGT-SR短波电台和28M高增益三线基站天线。现场基站支持最远通信距离大于1000 km,在完全覆盖地震灾区的同时,能够与省内多数固定和车载短波通信系统进行通信。

车载短波电台(图4)选用柯顿NGT-SR电台和9350自动调谐鞭状车载天线,安装在越野性能较好的汽车上,电台由汽车自带12 V蓄电池供电。地震发生后,36套车载电台由现场指挥基站统一协调管理,第一时间赶赴震区不同地点分散分布,组成现场车载短波通信网。

为了克服鞭状天线的短波盲区,系统还配置了多套无盲区半环车载短波天线。

背负电台和手持台作为车载电台的延伸,主要用于道路中断时由工作人员携带步行进入指定区域的保障通信。背负电台重量轻、功率大、便于携带,通信距离约20 km。超短波手持台适用视距通话,通信距离1~3 km,在灾区携带和使用方便,除了对讲功能,手持台通过车载的短波/超短波异频转接设备,可以方便地实现远程通信。

3 短波电台T作频率选择

在短波电台发射功率、天线架设、天气气候等因素确定的情况下,电台工作频率成为决定通信质量的唯一可控因素。因此,为短波通信系统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十分关键。

3.1 地波通信频率要求

地波在传播过程巾与火地产生感应电荷,感应电荷随电波传播而形成地电流。由于人地存在电阻,地电流通过时要消耗能量,进而造成大地对地波的吸收。地电阻是变化的,其大小与电波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电阻越火,大地对电波的吸收作用愈强。同时还要考虑到,地波的传播距离与频率成正比。鉴于以上情况,短波电台利用地波传播方式进行通信时选用的频率不要过高或过低。正常情况下,地波传播适宜频率一般为1.5~5 MHz(牛峰等,1997)。

3.2 天波通信频率要求

利用天波传播进行远距离通信是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天波传播方式依靠火气电离层折射,与电离层电子密度有直接关系。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大小随日照强弱变化(赵晖等,2001)。这就决定了为取得良好的通信效果,短波通信采用的工作频率也要随电离层变化而改变。一般说来,选择天波传播频率要考虑以下原则:

(1)低于最高可用频率

最高可用频率是指在实际通信中,能够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电波的最高频率。通信频率不得高于最高可用频率,否则电波将穿过电离层。最高可用频率与电子密度和通信距离有关,电子密度越人、通信距离越远,最高可用频率越高。考虑到电离层电子密度是随时变化的,最佳频率应适当低于最高可用频率。一般来说,最佳频率应当低于最高可用频率10%~20%。这里我们取最高可用频率的85%为最佳频率(张太福,韩宇,2013)。

根据理论计算和日常工作经验,我们列出了云南省不同通信距离在不同时段的最高刻用频率(表3),并计算出最佳工作频率。限于测试条件,表中所列工作频率并非确定的频率,而是在此频率附近可以上下浮动。

(2)一日之内适时更改频率

观察表3我们可以发现,某一频率在某一时段可以作为最佳工作频率,在另一时段就可能超过了最高可用频率。因此,在一昼夜内最佳T作频率应当是变化的。通常实际工作中,选用两个频率分别作为日频和夜频,一昼夜变换1~2次。频率变换一般在电子密度变化剧烈的黎明和黄昏时刻适时进行。

3.3 实际工作频率选择

实际工作频率的选择还需要考虑非技术因素。根据《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无线电频率实行统一划分和分配,设置和使用无线电台应当报请无线电管理机构审批。

综合考虑地波、天波传播通信频率的要求,以及国家对无线电频率的管理规定,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共选择6个实际工作频率(表4),并已全部通过云南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审批。

在2014年4月sH永善5.3级地震、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等多次地震的应急过程中,我们对以上工作频率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选频率能够适应复杂的地形环境和气候因素,在实际地震应急通信时通信效果,尤其是远距离通信效果良好,发挥了通信保障作用。

4 短波通信系统在景谷6.6级地震中的应用

笔者通过景谷6.6级地震详细介绍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的工作模式(赵恒等,2007)。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是云南地区2000年以来发生的最强地震。因震区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好、人口密度低,以及植被茂密等原因,此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对较小。当地通信系统、供电系统虽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经过紧急修复很快恢复正常。为了在地震应急环境中检验短波通信系统的实际作用,我们按照应急预案紧急启动了短波通信系统。

4.1 后方基站指挥阶段

普洱市景谷县距昆明约500 km,应急车辆到达景谷6.6级地震现场需要6个小时。在6小时之内,现场指挥基站尚未架设,省局基站承担整个短波通信系统的指挥功能,此阶段为后方基站指挥阶段。

(1)应急响应。景谷6.6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立即启动。省局短波基站、震区及周边市县地震局电台迅速开机。8套车载短波电台、2个背负电台以及40个手持台随现场工作队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在现场工作队到达灾区前,省局基站作为指挥巾枢,负责协调所有电台通信。

(2)信息收集与反馈。震区及周边市县地震局电台要迅速收集当地的地震灾情、震感范围、通信、电力及交通等基础设施损坏信息,初步整理后及时上报省局基站。此次地震应急过程中,普洱市局、临沧市局、德宏州局和景谷县局等电台第一时间开机上报了灾情信息。省局基站分类整理所有电台报送信息,并及时上报后方应急指挥部。同时,省局基站与行进中的所有车载电台保持联络,将收集到的灾情信息反馈给各车载电台。车载电台根据反馈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以备到达灾区后立即开展工作。

4.2 现场基站指挥阶段

到达景谷灾区后,现场工作队立即开始架设现场指挥基站。为保障通信效果,高增益三线基站天线应架设在高处。实地考察后,现场工作队将基站天线以水平架设方式安装在离地约15 m的楼顶。架设完成后,现场指挥基站开始接替省局基站承担整个短波通信系统的指挥功能。短波通信系统进入现场基站指挥阶段。

(1)指挥移交。现场基站架设完成需要进行联通测试,确保短波对灾区的覆盖。现场基站先后与省局基站、市县局电台、车载电台进行通信,明确通知各电台,系统指挥中枢已变更为现场基站。

(2)应急指挥。现场基站指挥8套车载电台进入灾区不同区域,搭建覆盖灾区的短波通信网络。车载电台主要进行灾害损失调查工作,包括民房、公用基础设施、重大生命线工程损坏情况,以及地震监测、强震监测仪器的运转情况。对于车辆不能到达区域,工作人员将携带背负电台和手持台步行进入。在应急工作期间,现场短波基站全时开机值守,实时跟踪各车载电台、背负电台的调查进展,并随时传达现场指挥部命令。

由于车载电台所配鞭状天线存在物理盲区,车载电台之间通信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此现场基站还将负责车载电台之间的通信中转。

(3)功能测试。现场应急工作后期,现场基站将组织全网络测试,完善短波通信系统功能。现场基站每日上午、下午两次定时与省局基站和全省州、市局电台进行联通测试。测试不同距离、不同时段、不同频率的通信效果,积累实际使用经验。

5 结语

根据四川雅安7.0级、云南鲁甸6.5级等多次地震的实践经验,短波通信作为最后的通信保障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云南省地震应急短波通信系统白建设以来经历了彝良5.7、5.6级、鲁甸6.5级、景谷6.6级等多次地震的现场应急工作考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经过不断建设和完善,该系统能够为云南防震减灾事业、为最人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吕后华 杨周胜

通信系统变更管理论文 篇2:

气象通信系统传输配置的可视化分析与管理

收稿日期:2013-05-27

作者简介:薛 蕾(1981—),女,辽宁凌源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通信软件设计、数据分析。

摘 要:气象通信系统是国内和国际气象资料传输与交换的枢纽,而传输配置是通信系统业务的核心。目前通信系统的传输配置以文件方式存放,当发生业务调整时,由业务管理员通过手工修改这些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业务更新。但随着业务量快速增长,资料多发、中转等原因导致资料在系统中的流转过程非常复杂,这给业务管理员掌握各类资料流程的全貌以及业务流程的梳理等工作带来了难度。通过采用NetMiner这一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工具,通信系统的配置文件被换为可视化的网状结构图,图形化的展示方式使得各类资料在不同主机之间的流程一目了然,有助于资料流程的分析和优化;同时,图形化的网状结构还可以通过编辑被逆向导回成为通信系统的配置文件。可视化管理提高了配置的规划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传输配置;NetMiner;可视化

Visibl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to the Configur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XUE Lei,LI Dequan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81,China)

Key words: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NetMiner;visualization

1 引 言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承担着全国气象资料实时收集、国际气象资料实时交换、各类气象资料与预报预测产品的分发和资料共享服务等职责,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GTS(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主干网上的亚洲区域通信枢纽RTH(Regional Telecommunication Hub),也是全国气象通信中心。运行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气象通信系统主要由国际通信系统、国内通信系统、同城用户服务系统等组成[1]。气象通信系统的传输配置是对资料交换控制和传输调度的核心,本文针对通信系统的传输配置难以直观地展现和分析业务流程、不易于可视化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使用NetMiner这一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对其进行图形化转换的方法,为解决业务中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

气象通信系统的传输配置是通信系统进行资料传输控制的依据,资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过哪些处理等都在传输配置中进行定义。其具体内容包括了数据的来源主机、来源目录、收集/分发文件名匹配规则、分发目的主机、目的地址以及需要进行的特殊处理和优先级配置等[2]。目前,通信系统的传输配置是文件方式存放,其结构简单、灵活、当发生业务增加、变更或者取消时,由业务管理员通过手工修改这些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业务更新,更新配置文件时无须重启系统应用,不会对运行中的业务造成影响。

随着气象业务的飞速发展,系统内资料的各类和数量不断增长,用户对资料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以国内通信系统为例,目前传输的资料种类有23大类,205小类;每日传输的资料量超过200GB,文件数超过170万份,通信传输配置的内容也超过了6000行。虽然每次业务调整会通过电子或纸质文件的方式进行记录,业务管理员也会在每次业务变更时通过版本管理等技术手段记录本次调整对于配置文件的修改,但由于通信传输配置是非结构化的文档,随着时间推移,业务调整信息越来越多,而且由于资料的多发、中转,备份等原因常常导致资料在系统中的流转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是业务管理员也无法完整描述业务的全貌和每类资料的流程,这给业务梳理和业务调整工作带来了难度。

经过分析,每一项资料的收集或分发配置,实质上都是一个从源点到目的点并具备一定规则的指向,而通信系统各个传输主机的所有配置项则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如果能够将这个网状结构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那么各类资料的流程则一目了然,而且能够直观定位主机的传输负载,从而进行配置的优化;如果还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对这些源或目的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指向关系进行修改,并逆向导向生成配置文件中,那么业务管理员的配置工作将更加方便、灵活和准确。

NetMiner是一个把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探索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工具,它支持以可视化和交互的方式探查网络数据,以找出网络潜在的模式和结构[3]。本文选取国际通信系统5台主机的315条传输配置进行实验,将其转换格式后导入NetMiner,生成网状图,并且通过对网状图的可视化编辑,逆向生成配置文件,实现了通信系统传输配置文件的可视化分析和管理。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4年6月

第33卷第2期薛 蕾等:气象通信系统传输配置的可视化分析与管理

2 气象通信系统传输配置文件结构

气象通信系统传输配置文件主要由收集目录、收集文件、分发目的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同一个收集目录可以通过多个文件名匹配策略收集多种规则的文件,每一类文件名规则的文件又可以分发到多个目的地。在数据收集和分发时支持本地拷贝以及FTP、SFTP、HTTP等多种协议,并且在收集时可指定收集时间间隔、源文件删除和重复性校验等策略,分发时可以配置优先级、重命名、归档等处理策略[4],这些配置是通信系统在进行资料收发时交换控制和传输调度的重要依据。传输配置文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气象通信系统传输配置文件结构

3 配置文件格式的转换

为了将配置文件转换为NetMiner能识别的格式,需要对配置文件进行格式转换。本文实验过程中使用Java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将文本格式的配置文件转换为EXCEL数据表的格式。

由于在配置文件中收集目录和收集文件是一对多的关系,收集文件和分发目的也是一对多的关系,因而将分发目的主机作为最小单位,将收集目录和收集文件等相关信息冗余存储,形成关系型的一对一的数据表格[5],数据表结构和数据示例如表1所示。

表1 配置文件转换的EXCEL表结构与数据示例

属性信息

配置1

配置2

配置2

源主机名

P630A

P630B

P630B

源主机用户名

Test

oper

oper

源主机密码

***

***

***

源主机收集目录

/gfs/data

~/outgoing/rars

~/outgoing/rars

文件名匹配规则

*grib2

*.BIN

*.TXT

分发目的主机名

rthweb02

NSMC

P740B

分发目的

主机用户名

ftp

tovs

oper

分发目的

主机密码

***

***

***

分发目录

/rth_1/user/nmc/gfs

/%tY%tm%td

/ATOVS/rars

~/outging/

testrars注:最后两列属于同一项收集配置,只是分发目的不同

4 配置1mode网络

在NetMiner中能够构建两种类型的网络,其中1mode网络是指网络图中每个节点同其它节点之间的联系,适用于描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2-mode网络节点被分为两个集合,一个集合的节点仅仅与另一个集合的节点联系,适用于描述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6]。根据通信系统的业务特点,资料在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属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而使用NetMiner构建1mode网络。

在NetMiner中导入EXCEL文件,选择1mode网络中的“Edge List”,并对其进行配置。将源主机作为源列“Source Column”,目的主机作为目标列“Target Column”,资料的中转主机作为“Link Attribute”,由于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可能存在多类资料的传输,因而允许多重链接(Allow Multiple Link)。使用NetMiner构建1-mode网络的配置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使用NetMiner构建1mode网络结构

5 配置节点和链接显示属性

在构建了1mode网络之后,通过NetMiner的可视化功能,可以生成2D或3D的网络图。图3展示的即是根据国际通信系统5台主机的315条配置项生成的业务网状结构图,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收/发主机,每一条链接线的方向代表数据的流向。NetMiner还提供了完善的方法,对网络中的节点和链接的显示属性进行配置,这些配置均是基于数据内容进行的,例如,使用不同颜色的链接线表示不同的链接属性,即业务中不同的转发主机;使用不同粗细的连接线表示源列和目标列之间交互的频度,即业务中两个主机之间资料交互的配置项越多,链接线越粗,反之越细。

图3 NetMiner生成的业务网状结构图

在该网络图上,通过节点上链接线的集散程度,可以看到业务在各个源主机/目的主机上的分布情况;通过多个节点之间链接线的串连,可以追踪某类资料的全流程;通过链接线的不同颜色和粗细程度,可以区分转发主机并判断该主机上承担的业务量;当存在资料的重复接收/发送或不合理的流程时,也可以通过该图迅速地定位。

6 逆向导出配置文件

NetMiner不仅提供了网状结构的图形化显示功能,而且还支持直接在图形化的网状结构上进行节点和链接的编辑功能。通过使用“Graph Editor”工具,可以任意增加/减少节点、建立/删除链接,进而实现对网络结构的修改,而且修改后的网状结构可以逆向导出成EXCEL等格式的文件。

这样,当通信系统有业务增加、修改或取消时,业务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NetMiner对之前生成的网状结构进行修改,然后导出成EXCEL文件,再通过应用程序导回成为配置文件即可,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可规划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也减少了手工输入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图4是通过NetMiner的图形编辑器添加一个分发节点“New Node(1)”并建立源节点到新建节点之间有向链接的过程。

图4 使用NetMiner对网状结构图进行可视化编辑7 应用效果

本文在使用业务实际配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正向转换,实现了通过传输配置文件生成业务网状结构图,尽管业务流程非常复杂,但通过该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对业务量分布、业务流程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直观的分析和定位;而后又通过图形化编辑和逆向转换,实现了对传输配置的可视化编辑和管理,使得业务配置工作更加简单、灵活和准确。

8 结 论

本文选取了国际通信系统部分配置文件进行解析和转换,并最终生成了以收发主机为节点的业务网状关系,只是对部分通信业务粗粒度的展示。而且,对于远程收集和远程分发的情况,配置文件所在的主机实质上承担了转发服务器的角色,将资料从远程拉取到本地,再由本地分发至远程,为了网络结构图的简单明晰,本文只是将作为中转服务器的本地主机信息作为链接属性,以体现其转发关系。

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可以将分析范围扩大至整个通信系统,节点粒度精细到收发主机的每个目录,并且将中转服务器由链接属性转化为节点,将文件名的匹配规则作为链接属性,以图形化网络的方式全面展示通信系统的业务概貌、精准地描述各类资料的业务流程,满足业务管理和决策人员快速、高效、准确分析和调整业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立成.气象信息系统[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1:20.

[2] 李湘.气象通信系统发展与展望[J].气象, 2010,36(7):56-59.

[3] 王陆.典型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巩固及分析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 2009,(267):95-100.

[4] 林润生,孙周军,谭小华,等.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J].气象, 2011,37(3):356-360.

[5]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4.

[6] BORGATTI STEVEP. “2Mode Concept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Robert A. Meyers (ed) 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s science[M] .New York : Springer,2009:4.

作者:薛蕾 李德泉

通信系统变更管理论文 篇3:

浅谈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技术研究

摘要:在我国电力企业的生产及发展过程中,电力通信是重要的支撑部分,同时也是完善智能电力通信建设的重要平台。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网络内部的一张重要的信息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需要做好运行和维护工作,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本文提出了电力通信网运维工作的运维目标,提出了关于技术层和管理层两个面的运维问题,并且提出了标准的运维技术和故障处理规范、拟订了运维技术转型的三大思路,并对代运维方案制定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技术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检修管理、通道资源管理、网络运行管理、工程技术改造、通信设备开发、机房管理、光缆和管道维护等方面。随着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不断扩大和升级,电力信息通信网络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的软硬件设备不断的升级改造,对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运维技术领域存在多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例如运为数据量过大、运维地址比较分散、运维的层次不够明晰、现场运维环节缺失。这些都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因为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主要涉及到的安全故障问题,因此需要运维人员实时掌握电力信息通信设备的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做好检修和维护,这样既能降低电信设备的运行故障、保证生产安全,同时也为管理人员更好的分析运维工作、及时处理和督导电力通信设备的网络运营工作。

一、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技术的特点

我们常说的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维工作,其实主要就是利用电力设备进行送电和停电的过程。在实际的运维过程中,运维人员会根据技术规范,对电力设备进行跟踪维护和保养。因为整个电力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而且每一个电力信息变电站的性质又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运维工作中,需要考虑到电力信息通信系统内的技术因素的特点、属性及其变更情况。首先,需要针对复杂的电力信息通信系统,配备精确到岗的工作人员,每个岗位都要尽职尽责,通过精细化的分工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够在既定的电力技术标准下完成运维工作。另外一方面,因为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涉及到很多电力设备的检修,所以一定要制定好各层次系统运行时候的技术标准,保证人员能够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

二、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目标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工作目标,应该以发挥系统自身的运维力量为基准,通过关键业务的自动维护力,控制和管理全业务通信网络。同时需要发挥代运维的力量和厂商的售后维护服务力量,通过以上三方面,共同实现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营和维护工作。而系统维护需要达成的目标,是确立合理的运维模式,在目前智能化电网的大环境下,提供面向网络、面向业务、面向用户的标准现代化服务,同时需要保障网络运行质量、优化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目前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维工作的漏洞

3.1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行和管理技术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管理和运行技术有待完善,通过对电力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分析,实际的系统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处于国际上相对落后的位置,所以在实际的系统运行和管理中,不能保证系统的优势和功能。为了系统更加成熟稳定的运行,在系统运行管理上,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电力技术,例如先进的适配性检测技术。另外,管理人员也需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概况学习,这样在日常的分析和管控工作中,能够做到和基层技术人员的无缝连接,这样对于处理一些现场的电力事故和电力故障,能够更加高效和快捷。在系统的管理技术上,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系统管理技术,掌握好全局的系统模块之间的运行规律,做到在大型设备的管理中,能够从整体局面出发,从关键问题出发,管理好系统的全面运行。

3.2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维护检修的技术有待完善

为了使操作人员能够最大程度上对设备的故障进行监测和控制,我们需要建立坚实的技术手段,在维修技术处理上,注意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控,以免重大事故的发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是人机互动的结果,所以电力故障的产生很多情况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除了对检修技术的改良之外,要对人员的检修技能进行提升,保证检修人员具有全面的维修技术知识体系。

四、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技术运维改进策略

4.1 正确的电力故障处理方法

负载超负荷与电压的闭镜是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比较经常性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对未发生故障的低压一侧进行保护,然后针对故障区域,进行密切的故障检测,做出精准的维修判断。第二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使开关跳闸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启动隔离驱动,之后对运维的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如果设备出现了无开关自动操作时候,要检查设备的两端部分是否正常,对开关进行律动测试。如果此时还是不能发现故障区域在哪里,可以通过隔离母线的方式来恢复设备正常的运行,如果检测到了发生故障的区域,就可以实现故障的排除。

4.2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维路径的转变

首先,落实符合自身情况的转型方案,制定现有业务的运维模式的转型方案,对自身拥有的运维人员进行优化配置,进行岗位调整和职责分配,同时加强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因为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中,人为因素的控制力是最主要的,无论什么时候,机械的自动运维能力都需要以人的监控为主,机械和设备永远代替不了人。所以运维方案的转型,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以人文本的思想,进行人员的自身素质转型;其次,寻找专业的代运维企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如今社会精细化分工的环境下,寻找代运维企业是一项明智之举。要针对需要转型的电力通信业务,进行前期市场调研,然后才选择适合的运维企业 ,开展代运维业务;最后,调整成本设置。根据以上代运维或者自运维的转型模式,调整公司的财务计划,对运维成本进行重新核算。

4.3电力信息通信系统代运维技术的发展思路

首先,明确代运维的发展方向,即确保代运维企业的专业性,培育多家具有专业素质的代運维企业,进行服务和业务外包,让代运维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竞争,逐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维效益。第二,要制定代运维企业的职责范围和运维流程,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工作,除了涉及到通信部以外,还涉及到人力资源、财务部、后勤物资部门和经理法务办等部门,还有安全监督和审计等监督部门。根据这些相关部门的业务属性,来制定电力通信代运维的管理流程,一般包括项目计划、采购、项目实施、验收、结算和评价五个维度。

总结

本文的结论总结:整个电力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而且每一个电力信息变电站的性质又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运维工作中,需要考虑到电力信息通信系统内的技术因素的特点、属性及其变更情况;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工作目标,应该以发挥系统自身的运维力量为基准,同时需要发挥代运维的力量和厂商的售后维护服务力量;除了对检修技术的改良之外,要对人员的检修技能进行提升,保证检修人员具有全面的维修技术知识体系;管理人员也需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概况学习,这样在日常的分析和管控工作中,能够做到和基层技术人员的无缝连接;运维方案的转型,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以人文本的思想,进行人员的自身素质转型;要制定代运维企业的职责范围和运维流程,确保代运维企业的专业性,让代运维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竞争,逐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维效益。

参考文献:

[1]智雨,李刚,彭博.浅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J].通讯世界,2016,No.292(09):78-78.

[2]沈智锋."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华东科技:学术版000.011(2013):153-153.

[3]谷亚兵.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No.178(10):99+103.

作者:于凯

上一篇:加固房屋建筑结构论文下一篇:建设水利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