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论文

2022-04-25

在汉语新文学界,文学评论一直得到足够的重视,几乎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的文学评论现象出现并施展其一定的影响。文学评论的建树也与文学创作的收获一样,纳入了各种文学史考察范畴。这就说明,文学评论从来就不应该是从文学创作那里衍生出来的,文学评论在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上有着自己无可置疑的独立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论文 篇1:

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诸问题

文学评论写作能力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中,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却普遍较为低下,这直接涉及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在高校致力于进行内涵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当下,我们必须深人思考和探讨这一问题,并力求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其实,这也是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中相关要求的需要,更直接表现为我们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时代语境下培养卓越文学评论人才的需要。

然而,我们却又发现,在现有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文学评论写作教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问题就更是未能形成集中性研究,从事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教育者大多也仅局限于对文学评论写作问题的一般性理解和讨论,即使是有的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对文学评论写作问题展开探讨,但更多的还只是相对零散的,趋向于对文学评论写作的普泛性问题的研究。无疑,这一状况对高校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需要通过必要的深化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一、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基本维度

探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其核心问题表现为: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文学评论写作”、“基础写作”等文学课程——其构成一个课程群——中,如何更好地实施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即,寻求实施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方式甚至是是最佳方式,也可以说是寻求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如何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教育)规律。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教學实践中予以贯彻,将会对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而又直接的积极影响,无疑,这会相应提高目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的育人质量。

我们知道,当前高校的文学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至少表现在:其一,受教育者不知文学与文学教育教学(包括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真义,也缺乏去探究文学与文学教育教学真义的勇气和能力,从而也就有可能丧失创造性想象与愿望、丧失对于文学、人、自由、审美等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丧失对于人的未来合理设计和发展的希冀与向往;其二,面对种种矛盾与冲突,教育者放弃文学教育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放弃文学教育和文学课程教学的公共性与教育教学中人的公共情怀、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从而,其三,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被平面化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倾向于割裂它与塑造现代国家公民之间的关联,也倾向于阻滞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的可能性。凹在我们看来,这些就是当前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我们需要由此而形成共识,以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方式和途径。这种解决不仅必要,而且无疑还是一项紧迫的工作,它涉及我们对于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的终极想象,更事关我国人文教育乃至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某些根本的方向性问题。以此而论,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研究涉及的基本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它积极参与者包括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在内的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而这一改革直接关涉到受教育者能力与素养的真.正提升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明确,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文学评论写作”、“基础写作”等文学课程中进行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以使得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得以实质性提高的问题。这一论题的整体性展开,总体上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其一,如何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理论认知能力,尤其是要对其自身作为文学批评活动的主体形成必要的认识;其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文学批评实践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其三,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需要,尚需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对其实践进行必要的总结,形成更为明朗而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方案的导引下凸显具体教学效果。

二、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最根本处着眼,我们开展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的。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理论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这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从对唯物史观的完整、深刻理解出发,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开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当代文学批评的应有品格与质地。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形成必要的与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认识,这也表现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高校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与青年学生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者的基本追求,而高校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无疑在根本点上体现为青年学生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之上。后者是前者的根本表现,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印证。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明确的是,之所以追求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期望并达成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过改进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实施方式得以有效实现的,这种提高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它是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的。依照上文的逻辑,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得以实现的,这也体现为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的力量。当然,改进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实施方式,实现文学评论写作课程的有效教学,对于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大可能立竿见影,而是必然地表现为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且还有可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长远的过程。然而,我们明确的是,不能因为它表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而漠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规律性。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育人问题,而育人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它是存在规律的,也是需要我们遵循其发展规律的。

第三,文学批评主体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评判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程度的根本尺度和依据。我们说,文学批评主体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表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学批评主体评论能力的提高也是我们开展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程度评价的标准,尽管不能说这是唯一的标准。应该说,这是一种结果导向评价方式。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阶段性认识

依据前文对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基本维度的明确,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第一个方面,关于文学批评实践中批评主体应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的研究。在评论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提高问题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形成的基本看法主要有:其一,评论主体应具有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年轻的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是人的类特性。换句话说,自由自觉是人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根本性特质。青年学生在其成长的不可重复的青春韶光中,无疑需要形成诸多符合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并与其人格、素养协调一致的自觉意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教诲是相当重要的。由此,我们认识到,在“基础写作”、“文学评论写作”等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在面对具体的文学批评文本时,教师应适时、适度、适当地要求、引领学生形成明确的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显而易见,这种自觉不仅仅只是一种评论技术的需要,它更关涉到青年学生的思维自觉和精神成长。它对于育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其实,对于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评论者而言,在文学评论实践中,形成、确立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是一种基本的素养要求。在此,需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强调青年学生应在文学评论实践中形成、确立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并不是说任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都无一例外地贯彻着这一硬性的要求。事实上,青年学生在批评方法选择自觉的形成中还必须注意到“有形法”与“无形法”这一问题,这也是教师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过程中尤为需要加以重视和强调的。其二,评论主体需具有明确的评论文体意识。在日常的“基础写作”和“文学评论写作”等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敦促学生尽早形成明确的评论文体意识,从而确立必要的评论文体选择的自觉。青年学生需明确,文学评论的文体即文学批评文本的体裁样式。大体上说,历史上曾出现过诗歌体、戏剧体、对话体、书信体、评点体随笔体、论说体、序跋体等不同类别的文学评论文体。其中,有些体式现已经非常少见甚至消失,如诗歌体、戏剧体;目前常见的体式则有论说体、随笔体、序跋体,另还有书信体、对话体等。而青年学生在当下需要更多关注的评论文体主要有随笔体文学评论和论说体文学评论。其三,评论主体应特别关注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学文本。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的提高是与其思,想质地、价值取向等核心问题密切相关的。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和教育视域中,教师对于青年学生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与铸造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问题,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这一实践。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性地会发现,一个现象,即,青年学生活在当下,其思想质地与价值取向却很难称得上“现代”;应该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缺乏一种必要而明确的现代性价值取向的自觉是存在直接的关联的。基于此,期望文学教育教学能够生发出对于人的更为巨大的塑造性力量,期望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得以实现在内质意义上的真正的提高,教师就需要敦促学生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积极关注和选择具有明确的现代性价值取向的文学文本。总体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在“基础写作”、“文学评论写作”等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要求青年学生特别关注和选取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学文本予以评价有利于评论实践者现,代价值倾向在批评实践中的明确确立,这无疑是:一种在当前对青年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引领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方式,它对于青年学生的精神成,人——契合时代性精神发展需要的精神塑造与思想构成——影响深远。

第二个方面,关于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评论主体的当代意识要求问题和方法论特征问题。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致力于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的当下建构,自然不可缺少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问题的关注,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合理、有效推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发展的重要质素与力量。尽管这个问题是极为复杂的,然而,这其间还是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或说环节需要着力予以探讨、明确乃至于进行必要的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和规范。我们以为,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批评者的批评意识及其批评实践中的方法.论特征就属于这样的问题。当然,它们也只是此类问题的局部体现。进行文学批评实践,要求批评家必须具备当代意识。这里所说的当代意识,首先是指批评家必须具备自觉地以其批评实践参与当代文学、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意识。这也是当代批评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立场。其次,它也是指批评家必须具备开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与眼光。当代视野与眼光的确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一种批评视角的规范和要求。在文學批评实践中,除了要根本性地确立当代意识之外,还必须明确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特征问题;而批评实践的方法论特征无可置疑地表现为多个方面,在此择其要端,谈两点根本性内容。其一、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的结合。从一个特定的向度上说,文学批评实践是批评家在对评论对象进行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的过程中完成的。可以认为,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是进行文学批评实践双向而又一体的基本途径与方式。其二、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与人学观点批评的统一。以美学的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了艺术创造的规律和遵循了正确的审美法则,是否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而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用一句话来说,即,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以历史的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首先是要求批评家持有一种历史主义态度,从历史角度考察作品,把文学作品置于其写作时期的观念、习俗和人们的态度之中,从而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分析和评价,看作品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图景,是否反映了历史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与趋势。其次,用历史的观点评价作品,是指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应该具备他所处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立场,这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说的批评家必须具备开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与眼光,这样,方可合理确定具体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历史的观点在这里也就意味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再深人探讨下去,我们必须意识到,恩格斯提倡的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理应包括人学观点。因为,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的活动的舞台,是人的活动的具体展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必然会从历史观点中引申出人学观点。其实,文学就是人学,是社会现实中从事实际生活活动的人的“精神分析”学,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由人参与其中并构筑而成的流动着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反映和体现,是人们对世界、人生、人性等体验、感悟、认识和思索的审美化呈现。[2]

第三个方面,关于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实施方案。这是一个需要针对特定情况不断调整也可以持续改进的问题,此不赘述,容后具体专题讨论。

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学评论课程群建设与卓越评论人才培养”(编号:JXSDJG172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詹艾斌等:《生命与教育的方向》,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2]关于这一问题的较为明确的阐述和论证可参见拙文《文学批评实践的意识要求与方法论特征》,载《前沿》,2010年第5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有忻

责任编辑:文海

作者:陈海艳

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论文 篇2:

文学评论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发展

在汉语新文学界,文学评论一直得到足够的重视,几乎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的文学评论现象出现并施展其一定的影响。文学评论的建树也与文学创作的收获一样,纳入了各种文学史考察范畴。这就说明,文学评论从来就不应该是从文学创作那里衍生出来的,文学评论在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上有着自己无可置疑的独立性。然而,正因为这样的独立性,围绕着文学评论所暴露或衍生出来的问题便一向很多,并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理论的考察和论辩,而从文学评论的文体形态和主体意态这两方面论证,可以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前景提供一种理论探讨。

一、评论与文明的历史

文学评论是一种批评的文明形态,而批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功能的体现。人类文明有创造本能,也有议述功能。所谓议述功能,即对于事物进行叙述,进行评议,以达到交流与评价的目的。后来的各种批评,包括文学评论,都是这种议述功能的体现。当然这是一种文化功能,不能说是本能,也就是说,议论和陈述往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产生的然而也是不可遏止的要求。人们可以进行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也可以进行审美批评和文学评论。与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比较,文学评论和审美批评超脱甚至可以远离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因而具有某种特别明显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某种自由性相伴而生,因而它的内涵会比较丰富,学理可以较为深入,作为批评文体可能也容易体现出批评的典型性,故而一般提到批评,都往往可以举文学评论的示例供言说。

批评可以看作是人类初期文明叙事的申述与概括,在文学意义上也是如此。中国上古时代的诗歌《击壤歌》,其中歌吟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如果这确实来自于上古的先民,则这首歌典型地表现了原初叙述与批评(议论)的关系:前四句是一般叙事,最后一句却是申述和议论,具有某种传达价值观念的批评功能:“帝力于我何有哉?”表达了一种自尊、自由、自得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王权的批判和对自由境界的肯定,这样的人生观和意识情调,在人类文明的上古时代非常难得,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自觉。这样的境界和自觉是通过议论和批评的方式以及语调传达出来的,显然,如果光是叙述,很难传达这样复杂的人生观念和文明观念。

只要带着比较的意识省思古代的文化传述,就会轻易地发现,作为原初形态的文学评论和艺术批评往往体现出比原初文学和原初艺术等等原初的创造物更加复杂和更加深厚,同时也可能更加富有境界的思想与精神。古代传奇中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讲述俞伯牙对钟子期琴音的评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就是一种高于当时音乐创作水平的批评之论,无论这批评之论是表述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抑或表述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吕氏春秋》),相对而言都是一种很高水平的批评之论,也是相当有艺术魅力的批评。再如孔子关于《诗经》首章《关雎》的评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批评水平即便是在两千年以后的今天看来,也具有登峰造极的思想力量和审美内涵。这样的批评之论其语言传达既极为美轮美奂,其思想力度也足以感人感己,毫无疑问包含着原初批评冲动的某种快感。

当然,并非上古时代的所有文学评论都会如此精深、准确而富有力度,其中也多含有一些看似正确其实并不科学的批评意见。《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卷十六·十有五年》中有这样的概括与批评:“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以此解释上古时代文学和歌谣产生的社会和心理契机。这种解释有非常深刻和精切的判断,如原初的“怨恨”说,可以成为文学评论和文学起源的基本学说。但“饥者歌其食”,就带有某种主观臆断的意味。文学和艺术的起源与人生的余裕有直接的关系,鲁迅即持有这样的批评观点。一个饭食无着的饥饿者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余裕作而歌吟。其实古人早就注意到文学和艺术的起源与人生余裕之间的紧密联系。《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被后人如鲁迅等推崇的“举大木”说确乎印证了认同度非常高的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劳动说”,但更印证了文学艺术起源的余裕说。可接着通过翟煎的口,说出“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意思是说“文辩”不足以治国,文辩之类,应该发乎情而诉诸文字,但无关乎治国兴礼。这就表明,文学艺术包括批评之类,可以远离政治和社会管理,而且可以与礼仪文明拉开距离,它只可属于文化事务。这是科学地、准确地、稳便地把握文学及文学评论与政治文本之间差异性的一种批评努力。

批评或者文辩,是人类文明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要的文化活动,体现着较为丰富的社会心理和人生内容,体现着文明社会普遍存在的议论和批评倾向。议论和批评的社会行为和文化功能发展和发达之后,迅速培养起人的思辨能力、表述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这无疑会更大地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理解,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出的那句名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什么“远之事君”然后会跟着一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其实就是论说与文辩的需要,也就是在批评意义上进行表述的需要:如果将《诗经》中的鸟兽草木之名都信手拈来,信口道来,必然显得言之凿凿,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力,能够以强辩的姿态和实力显示自己超卓的事君之能力。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种势能。

这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文学评论。这种在社会人生意义上甚至在世俗之用以以上的泛批评体现着人的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与途径,体现着人们内在的一种申述、议论和论辩的欲望。如果说这样的泛批评常常会令主体冒着巨大的风险,付出较大的代价,战国时代的辩士虽然有腰悬六国帅印的赫赫荣耀,可也有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的危险,那么,文学评论或者在文学范畴内的批评就安全得多,也自由得多。在文学尚未独立为文学的时代,文学评论当然也就失去了独立于其他泛批评的依据,这是人们从批评起源的意义上言说文学评论必然面临的尴尬境地。不过,明白了泛批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议述功能的必然结果,就能对各种批评包括文学评论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必然性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的文学评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这种走向成熟的批评其显著标志便是文学评论理论的体系性的形成。这样的批评史观并不影响我们对泛批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性把握。中国的文学评论从来都是围绕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述议功能展开的,体现着一定时期的人们言说文学以及言说文事的热忱,也就是说,这种批评从不以建构文学评论理论及其系统性为指归。正因如此,《文心雕龙》既可以就一系列理论命题展开论述和论证,也可以就《离骚》等作品进行辨析与分析。它满足的不是理论建构的需要,而是借助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自由言说的述议功能的实现。有时候,这样的文学评论还是写作主体个人才情显露的结果。陆机的《文赋》便是如此。

二、文学评论的功能价值

汉语新文学的历史逐步形成了十分重视文学评论的新传统。《新青年》和《新潮》都从批评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专门从事批评的文学期刊和文化期刊在新文学运作的初期也十分活跃,《语丝》甚至兴起了颇有传统的“语丝文体”,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以杂文及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写作主调的文学道路。标志着新文学创作最初实绩的文学刊物如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不仅重视文学评论,发表了沈雁冰、郑振铎等人连篇累牍的批评文字,对新文学初创时期的创作和运作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还刊载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的大量成果。创造社以“异军突起”的姿态崛现文坛,更以文学评论的推崇为其社旨方针,人们甚至认为,倡导浪漫与重视批评是创造社的本质特征,且正与倡导写实和重视创作的文学研究会相对应。新文学自《新青年》时期,经由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运作期,直到革命文学的倡导,左翼文学的运动和抗战文学的号召,都是理论批评为先导,有时甚至为旗帜。周扬、张道藩这样的理论批评家,都分别在党派政治的领域内发挥文学评论的作用,这同样充分说明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在整个新文学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评论家对文学评论的重视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摄入。文学评论之所以在文学事业中显得比较重要,大概不外乎其所具有的这样的功能意义:社会功能意义,文化功能意义和文学功能意义。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文学评论所展开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性在历史上和在现实层面所构成的冲突常常引发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常常增添了文学史的喧闹、精彩与无休无止的琐碎的纠缠。从学理的角度而言, 这种对于文学评论功能理解的参差显露出文学评论界基本认识的混乱。

政治功能意义少的文学评论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基本价值体现。在特别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意义的时候,文学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作用异乎寻常,它可以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制造许多话题、命题,同时也相应地衍生出许多理论,可以用来褒奖和鼓励符合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创作现象,也可以用来打压和纠正偏离政治倾向抑或反对意识形态的文学现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及苏俄前后的文学评论,特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普列汉诺夫、赫尔岑的文学评论在俄国历史乃至在世界社会运动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几乎令所有的作家都难以望其项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评论所起的巨大作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姚文元等人的文学评论所激起的反响,无不超越于文学界而影响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能够承认或者期盼文学评论可以发生对于社会生活的有效号召和巨大影响,那么这就是从社会政治功能意义上理解和建构的文学评论。这样的文学评论往往着眼于宏大的历史观察和深远的政治寓意,其气度和胸襟自非一般的文学评论可比。它们中的有些篇什,甚至能够成为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政治文本和社会运作教科书。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哈克纳斯《城市姑娘》及典型环境论的批评,以及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批评及对悲剧的历史性界定,其意义早就溢出了文学自身而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理论长期指导着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甚至鲁迅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等等,都体现出政治意义上的文学评论的价值。

当一种文学评论在政治功能意义上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对于文学和文化的效用具有一种垂直型的自上而下的效应。这样的文学评论很可能成为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文化原则的体现,甚至可能成为文学创作者所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这是文学家普遍向往的一种境界,但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为文学评论家准备的。特雷·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的“结论:政治批评”章节中,反复强调文学评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申明了文学评论“介入”现实的“政治”立场,突出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放逐文学接受的个体维度、审美价值和精神功用,得出文学必需死亡才能得救的结论。①这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解读文学评论的极端的论点。

文学评论除了政治功能价值,最主要的的当然是文化功能意义。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学批评的本意。一个社会的文明运作离不开批评,一种文化的基本态势与批评连在一起。批评可以在人类文明生活的所有领域展开,但在文学中展开时最安全,也是最自由的。但在文学中展开的批评活动,也就是文学评论,其功能指向常常不会局限在文学自身,而体现一种文化的评述。以西方新批评为典型模态的文学评论虽然谈论的是文学,但其价值功能则早已溢出文学的域限,而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之中。与文学评论相伴而行的一些后现代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等,在当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建立的殊勋,早已超越了文学的功绩。批评文化的发达是后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而这样的批评在文学领域展开的频度和力度往往都超过其他领域。这样的文学评论借助各种非文学的知识系统,例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当然更有文化学等等,但它的建树和贡献也同样耀眼地呈现在这些领域,并且放射出更加炫异的文学光芒。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是从文学出发抵达文化层面巨大影响的典范,他的文学行动理论虽然谈论的是文学,但却完全疏离了文学创作,而是在文化甚至在文明的意义上谈论文学这个客体,给予读者的主要是文化认知上的快感。类似的情形还可以追溯到弗罗伊德和荣格对于文学的批评与解读。

沃尔夫冈·伊塞尔早就意识到文学评论甚至语文学自身的社会文化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的产物,它产生于一种文化背景,它的活力来自这一背景的紧张关系以及对这一背景所施加的影响。它尤其强调与决定自身环境有关的不同物,以此介入自己真正的环境并确定自己的独特性。文学以这种方式显示出自己位于业已制定的文化地图上新的区域。”②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一种衍生物,其文化功能意义也在于此。

文学事业早已进入到这样的文化时代,文学创作虽然并不会在意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也跃跃欲试地摆脱文学创作的拘囿,而试图在更开阔的文化话题上建立自己的话语场,以此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甚至是文化热点。在这样的话语场中,文学已经不再是纯粹以创作为中心的阅读对象和欣赏对象,而是文化言说的一个题材,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是文化讨论的一个契机。这样的文学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也可以是一种文学行为③,包括文学评论乃至于文学家的批评本体的写作。文学评论和纯粹的文学评论在这样的意义上具有某种原则性的差异,虽然它们之间联系仍然那么牢不可破。

文学评论最基本的还应该是文学功能意义上的价值呈现,是文学的内在美感和外在价值得以理论揭示和学理评判的文本样式。这是文学评论的本源形态,也是文学评论在其余功能意义上进行价值发挥的基础。这也不妨被称之为纯粹的文学评论。人们所喜见常闻的也多是这样的批评。这样的文学评论对文学的文本及其制造者——作家负责,它的理想状态在于体现、描述、论证文学的审美性能和美学规律。这样的文学评论其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艺术的和审美的,也只有这样的文学评论可能是文学的笔法和审美的感悟。

文学评论的文体形态实际上应该由其不同的功能意义来决定。政治社会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应该是气势磅礴的论文,是逻辑严谨的辩论和步步为营的立论,其中充满着政治的激情和社会批判的张力。文化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可以使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典型模板,可以是鲁迅式的杂文,甚至可以是与文学关系不大的理论阐述和现象评论。文学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则最好是文学性的写作,显露着批评家的激情和灵悟,体现着写作者的才情和理论及语言的魅力。文学评论主体的价值定位决定着文学评论文本的理想的文体形态。

由于主体价值感的差异导致文学评论文体形态的必然差异,这一文化规律决定了人们无法也无理由将所有的文学评论主体一视同仁,更无法也无理由用一种文学评论文体的特性、功能要求另一种批评文体。也就是说,要求政治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写出文学功能意义上的批评文体的美感和灵悟,显然是很荒唐的,同样,也不应要求文化功能意义上的批评承载政治意义上的功能,甚至能够起到相应的社会动员作用。文学功能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可以发挥文学的审美作用,可以在文学鉴赏和文学价值的内部认定方面有所作为,但并不能要求它起到文化功能意义上的某种示范作用,更不应要求它在社会政治功能方面发挥作用。

当然,一定的文学评论文本未必都为了对应一定的文学评论功能而产生的,在众多文学评论文本中,人们很可能很难找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属于哪一种功能意义的批评文本。但明确这三种文学评论的功能属性,有助于在一种科学的可框架中确认文学评论的属种与归宿。

三、关于文学评论文体的多样化

文学评论的历史、类型及其社会文化机制的分析,直接导致我们对批评文体形态的考察。毫无疑问,那种要求千篇一律、千部一腔的文学评论文体形态的观念早已被列入势在破除之列,因为它违反了文学评论的历史及规律,也不符合文学评论功能架构的格局。文学评论文体形态的多样化,是文学批评学应该集中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评论家们应在学术实践中不断探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来学术学院化的运作,文学评论的文体到今天也已经学院化到僵硬甚至僵死的地步。所有的文学评论都伴着一副学院派的面孔在那里装腔作势,煞有介事,在那里故作姿态,莫测高深。文学评论的从业人员中,有一些其实并未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但偏偏就是这样的人员特喜欢端起架势。这样的风气挟持着近些年文学学科评估以及论文分等的势头,愈演愈烈,沸反盈天,使得好端端的文学评论,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学院化潮势中变得灰头鼠脸,死气沉沉,不三不四,了无生意。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明确文学评论文体多样化的必要性,同时必须从学术认知上区分文学评论、认清文学评论与文学的学术研究之间的必然联系与必要区别。

我提出过将文学评论和文学的学术研究进行学理区分的意见,④并在许多场合讲述过类似的观点。我认为文学研究界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学评论并不是一回事。这两者之间没有形成必要的学理分野,严重地影响了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性建构,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观念的混乱。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类的专业刊物,所发表的论文便常常是文学评论与学术研究相含混,一篇随意性的作品评论完全可以与一篇严谨的文学史研究论文置于同一档次,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这样的两篇文章也常常处于同一档次。

文学评论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富有个性的评介性文字,文学的学术研究则是对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进行学理分析或历史价值判断的学术性阐论;前者鼓励批评家自陈好恶,后者却要求研究者尽量掩藏自己的好恶;前者强调批评家批评视野和观点见识的独特性,后者强调研究者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与可信度。一般而言,“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概括的文学评论现象,文学的学术研究则以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确为价值旨归,无论多少个研究者,研究结论应该指向同一个莎士比亚。

注重这两者之间的分野,有助于加强文学研究的规范性建设,使得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有别于文学评论的随意性;有利于遏制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文章化”的势头,使得现当代文学论文在其规范性上朝着古典文学研究等较为成熟的学科趋近。同时,这种分野的注重有助于提高文学研究的门坎,让那种从未进行过良好的学术训练的学术投机者在文学研究的殿堂之外有所忌惮。

显然,我发表这样的意见时,秉持的是所谓学院的立场,选取的是学术规范的角度。然而对于文学及其批评事业而言,学院立场和学术规范并不是一切,甚至并不十分重要。文学事业大而言之乃由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的学术研究三种本体构成,学院立场和学术规范仅仅在文学的学术研究层面应有用武之地。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文学评论离学院立场和一般而言的学术规范越远越好。因此,有必要从文学评论的本体意义上再作一番阐论。

在文学评论文体的多样化这个话题上,除了区分文学评论与文学的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性二外,还需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文学评论在文体形态上可以拉开与文学的学术论文之间的距离,将文学评论写成充满灵性与活力的文字,写成非一般论文可以相提并论的灵动文字。事实上,我们的文学评论已经成为:文学评论家发表一般意见的文体,而不是发表思想显露才情的文体;已经成为作家寻求一般社会反响的一种学术证据,而不是对理论和学术批评的一种聆听途径。我们的文学评论失去了它存在的本来意义。而且,正在与文学史论文相混淆。

文学评论本身从来就不应是低水平低档次的,出色的文学评论充满着批评家的聪明和感悟,充满着富于激情的笔墨并给人以灵性的享乐或精神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评论所需要的天才和悟性超过文学的学术研究,对于普通读者的重要性也大大超过后者。说文学评论更富有创造力,更需要才力和悟性,它应能引领读者的灵魂,向一个更加美好、完善的方位进行文学伸展运动。甚至,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大可以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让人从中感到一种美、一种抒情,读精彩的文学评论就像读好的抒情散文一样。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这样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学评论专著,文笔非常优美,加上中文翻译的精彩表达,使它成为一种完美的批评文本。洋洋六巨册,它几乎就不是在批评,而是作者自我灵魂的一种自语和对话,使批评家借助于10世纪文学现象在做审美的深呼吸运动,充满了文学的情感,经常有大段的抒情。如在谈到英国感伤主义作家缪塞的时候,他几乎是带着眼泪在诉说:“那时候的天才,他被由来自他自己内心的苦闷压扁了,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苦闷的灵魂,因为他们脸上都擦了玫瑰制的胭脂”。评论家这时已经进入了角色,他是在和作家对话,他自己也在对话中坦露自己的心灵,他同样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与灵魂,这时候的评论者实际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作者。鲁迅先生很推崇勃兰兑斯,他在写《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时就常常采用这种笔法。他关于世纪末果汁的精彩论述,对于沉钟社用诗歌表达他们内心难以名言的隐曲之歌的描述,都充满着感性和灵异的悟解,读来就如同读一段优美精致的散文。李健吾先生的批评经常令作家不服,卞之琳等都对这位批评家提出过质疑乃至抗议,但他们哪里知道,李健吾在进入某些作品的批评之际,他完全进入了自我表现的精神境界,批评的语气说是作品还不如说是在披露自己的心灵隐曲。

文学的这种批评文体可以称之为诗性批评。波德莱尔认为这是最好的文学评论:“最好的文学评论是那种既有趣又有诗意的批评,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代数式的批评,以解释一切为名,既没有恨,也没有爱。”⑤所谓代数式的批评,可以模拟为学院化的批评,它不是没有价值,但显然不是理想的。英国的批评家利瓦伊斯这样解释他的理想的批评文体:“理想的批评家就是理想的读者,……哲学是‘抽象的’,而诗歌是‘具体的’……文学评论家的工作是要取得一种完全的(读诗)反应,并尽可能将他的反应展现为评论”。⑥

在这样的意义上,文学评论应该与创作一样可贵,而且也应该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本体文本,需要表达鲜明的思想,需要显露批评的才情,需要让人读后有一种感喟,有一种震撼,有一种回味甚至反省的力道。文学评论可以是散文,甚至是诗意的散文。如上文提及的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也如鲁迅写的许多评论(至少是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又如李健吾的评论,胡兰成的评论,评论的是文学现象,表述的却是自己的灵性感悟,自己个性化强烈的思想悸动,自己的生命感受和审美感受,自己的心灵叹息和情感愉悦。文学评论应该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独特的文体,它应该属于文学,而应该远离学术。

这就是我常常讲到的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分野。表面上看我似乎尊重学术不尊重评论,实际上相反,我觉得评论,好的评论,有份量有价值的评论,能够作为文学的独立文体留存下去的评论,更需要才情,更需要文字表述的魅力,更需要功夫和功力。

为什么文学评论一定要写成论文,搞那么多注释,征引那么多别人的理论,为什么不是自己的理论加上自己的审美体验?随着大学越来越重视论文,文学评论论文化的倾向越来越重,最后是既毁坏了评论,同时也毁坏了学术论文。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学的学术论文与文学评论的含混化处理,导致了没有精彩的文学评论,同时也使得学术论文的质量大受影响。

所以,应该重新认识文学评论,重新建构文学评论的文体品格,重新恢复文学评论应有的尊严和魅力。

在强调文学的诗性批评或文学评论文体的灵性的同时,也不宜形成独尊此体,罢黜别家的专制型思维。文学评论是自由的,文学评论的文体也应相应地自由,至少关于文学评论文体的认知应有充分的自由。当我们带着某种向往的神色谈论文学的诗性批评之际,也应考虑到这样的声音,例如巴赫金的观点:“要克服艺术研究领域中方法论上纷呈的歧说,不能走创造新方法的路子,即再加一种独特的利用艺术事实性的方法,参与到多种方法的共同斗争中去,而应该在人类文化的整体中通过系统哲学来论证艺术事实及艺术的特殊性。”⑦充分考虑到各种批评文体的特殊性,才能充分尊重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注释:

①引自牛寒婷:《重返文学评论的场域》,《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

②沃尔夫冈·伊塞尔著,王晓路译:《走向文学人类学》,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298页。

③德里达的命题“Literary Action”,汉语翻译为“文学行动”。考虑到“行动”一词的动作性强调因素,似译为“文学行为”更妥。

④代表性的文章是《文学研究:批评与学术的乖谬》,《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2期。

⑤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页。

⑥F.R.Leavis:“Literary Criticism and Philosophy,”Scrutiny 6:(1937):60一61

⑦巴赫金:《巴赫金全集》(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作者:朱寿桐

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论文 篇3: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

摘 要:不同国家、种族的人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对待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看法和理解,这也导致对于同一作品的文学评论大不相同。基于此,本文从英美文化中语言、内涵、人道主义、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凸显出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英美文学;文学评论;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张佳宇(1995-),男,上海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引言:

英国文学发展时间长于美国文学,美国文学属于英国文学的一部分,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美国文学也发展成独立的、成熟的、鲜活的民族文学。英美文学作品众多,种类复杂,包含诗歌、戏剧、小说以及文学评论等等,英语的表达效果强烈,增加了英美文学的多元化程度。人们对于英美文学的喜好受到不同的国家背景、个人阅历等影响,这些也都是在国家文化差异下产生。

一、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躯干,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语言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学评论的内容和角度。英美国家虽然都说英语,但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各国的评论家如果不了解语言的差异性就很难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英式英语相对较为严谨,文学评论的语言也相对严谨,不是很随意,评论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都是怀有尊重崇敬的心理,在文学评论中也体现着英式英语的沉稳庄重。英国文学的传统和理性让英国文学更加中规中矩,更加严谨,具有很大的历史厚重感。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不像英式英语那样正规传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发展。美式英语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历史背景比较简单,由此产生的美国文学更加创新、不受拘束。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美式英语的用词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语言使用更加开放。美国文学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增强美国文学作品的创新性。美国人的思想开放、思想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美国文学作品的创新性、自由性,让美国作品更加具有独特性,也是美国文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1]。

二、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英国的文学评论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英国的文学评论在传统文化中挣扎,其创作手法相对荒诞。到了二十世纪,英国文学评论有了重大转变,评论家开始反思,英国文学评论开始转向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这种转变对于现代社会文学理论有着重要意义。例如英国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戈尔顿,他的文学评论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是英国最大影响力的评论家。而美国的文学作品评论需要建立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殖民地国家,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受到欧洲的影响,像英国文学、印第安文学。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后来居上,是由于美国文学是独立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创新。同时,美国文学评论不需要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考量,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人们的创新精神。

三、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自十五世纪以来,人道主义成为了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建立的基础,人道主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更加完善。在宏观层面上,人道主义是维护人类权利的存在。英美国家受到基督教影响,是以上帝为信仰,存在人文重点指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基于英美文化差异,英国文学评论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加成熟保守,而美国文学评论更加创新。例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思想家莎士比亚在众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像《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如《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作为名句被广泛流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文学评论,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人们对英国文学的人道主义观点提出了怀疑。保守的人道主义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更加创新、有活力的人道主义才更加有力促进社会完善。

美国文学评论中的人道主义更加具有独创性和激进性,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美国的文学作品评论没有什么顾忌,评论家的思想和观点更加自由,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更加切实的体现出了美国历史的发展。文章最后黑奴吉姆得到了自由,但是没有提到本质上的美国奴隶制度。有评论说黑奴吉姆对于汤姆和哈克仍然是玩物,也有评论说马克·吐温是在讽刺美国的种族歧视。这也反映出美国的文学评论更加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评论,不是一味地褒扬,更加具有创新性[2]。

四、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更加明显的人本主义,在英国文学评论中含有较为保守的人本主义观点,这是基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和妥协性产生的,但是伴随着英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英国文学评论的人本主义观点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及否定。美国的文学评论相对更加激进、创新,这也是由于美国的建国时间短,没有同英国一样的历史文化传统遗留的争议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的发展,有着更加自由、民主、独立的社会氛围,种种因素造成了美国文学评论的激进和创新特点。

结论: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受到多方面影响,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英美文学评论中起着支配作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时需要充分考虑两国文化的差异。英国文学评论比美国文学评论更加理性,美国文学评论比英国文学评论更加自由创新,这是在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下衍生出来的,对于国家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茜.英美文学评论受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7(08):224.

[2]王晓璐.英美文学评论中英美文化差異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6(19):33.

作者:张佳宇

上一篇:云计算分布式环境研究论文下一篇:营造良好教育环境调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