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回顾论文

2022-04-16

[摘要]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项目,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映射。舞蹈创作中对动作结构的研究能激发编舞者的灵感,对舞蹈创作的影响颇深。舞蹈不是动作的简单重组,它具有一定的灵魂。本文通过剖析舞蹈创作的现状,提出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从而使创作者领悟舞蹈创作的真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舞蹈回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舞蹈回顾论文 篇1:

大舞蹈概念下中国古典舞创作背景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自50年代创建开始就开启了它的实践历程,不同时期留下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印记。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古典舞早期的作品创作主要借鉴与吸收戏曲舞蹈的表现手法、动作结构、表演方法以及动作风格等,形成了作品对戏曲的合理继承的局面。这个时期的作品例如《惊梦》、《东郭先生》、《春江花月夜》等,很多作品移植和模仿戏曲中的题材和舞蹈动作,有着浓厚的戏曲表现特点。其次由于刚刚诞生的中国古典舞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成熟体系,于是以戏曲动作为基础,借鉴芭蕾舞的经验一直影响了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和创作。当时的中国古典舞不但在训练上借鉴了芭蕾的训练模式,而且创作上也同样采取模仿芭蕾舞作品的结构模式,例如《宝莲灯》、《鱼美人》、《小刀会》等。虽然作品题材源于中国民间的传说,但是其舞剧结构与创作技法等都受到了芭蕾舞创作模式的影响。同时民族民间舞、武术、古代文献资料以及石窟壁画等都是中国古典舞创作取材的源泉,从戴爱莲先生以梅兰芳表演的戏曲舞蹈“天女散花”为创作之由,后有张大千的作画《飞天》之形象被成功的创作,并且成为具有敦煌壁画形象的独立的舞蹈形式而成为传世经典之作。此时期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不仅仅限于戏曲、芭蕾等影响,例如表现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炸碉堡》、《刘胡兰》、《铁拐李游春》等也伴随着时代的气息和内容产生创作活力。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对形成舞种特征和创作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剧目创作解决民族舞蹈艺术的语言和风格模式,同时剧目表演也是艺术进行表现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舞早期的创作就具有题材、风格的多样性,具有传统与现实并进的创作活力,这些都为中国古典舞在今后的作品创作方面开辟了新的思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是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大发展阶段,重要在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创立和发展对于古典舞的发展,无论从基本功训练、动作语言的风格、创作观念和创作语言的独立都引起了质的变化。于平教授在《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中谈到“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系统建构是对中国古典舞历史遗存的当代新变,他的建构作为一种系统语言机制,一种系统运动方法的完善,势必将对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机构与创作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身韵的出现,首先在创作上丰富了中国古典舞动作语汇。其次由于“身韵一开始从理念、目的、整理发展的方法上已不再是传统中‘身段’,它完全是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上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它不但解决了古典舞舞蹈本体的问题,而且奠定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语言和功能基础。第三,身韵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课堂教学与作品创作的距离,同时也标志着从形式上戏曲与舞蹈两者的分家,从内容上让我们找到了古典舞本体的功能和表现的内在神韵。此阶段由于身韵的影响使舞台作品更加多姿多彩,例如《新婚别》、《木兰归》、《秦俑魂》、《挂帅》、《梁祝》、《黄河》、《潇湘水云》、《长城》、《霓裳羽衣舞》等等,这些作品不再模仿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和手段,开始拥有了能够独立表述的语言功能,同时在舞蹈语汇和创作风格上有了明显的突破。此阶段的创作有取材于文学和历史故事的叙事性舞剧、表现中国历史传统的人物精神、借于琴棋书画诗乐的造境写意、再现传世记载的历史舞蹈等等,赋予舞蹈作品新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思想观念。从此,中国古典舞拥有独立表达的创作自立和自觉,拥有更加开放的创作局面,拥有大量的创世创新之作。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这种开放带来国际间频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竞争,在面临探寻传统母体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异体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促进中,如何建设新文化,如何坚守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自立成为核心问题。中国古典舞面临自身文化与学术建设的新要求,再一次需要继续深入探索“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主题。中国古典舞要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丰厚的舞蹈文化,在学术探索和实践上必然要出现不同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历史的多角度解读和重建,形成了身韵学派、汉唐舞派和敦煌舞派共同发展的格局,学术的开放直接体现在大型原创作品的涌现,体现出创作的成熟与独到,如《炎黄祭》、《古舞新韵古典舞精品晚会》、《泥人》、《寻根朔祖谱华风》、《水色天香》、《唐人彩》、《诗.舞.心》、《华韵和风》等等。中国古典舞原创的大型作品,走向成熟、多样化,具有自身表现的品格和样式,追求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时舞蹈比赛为古典舞繁荣创作和人才辈出提供了机遇和重要平台,《新婚别》、《乌江恨》、《北风吹》、《挂帅》、《木兰归》、《大师哥小师妹》、《 扇舞丹青》、《 秦俑魂》、《风吟》、《秋海棠》、《棋魂》、《书韵》、《休诉》、《龙儿》、《绿带当风》、《施琅》、《爱莲说》、《天问》、《丝竹音画》、《金刚》、《精武》、《芳春行》、《孔乙己》、《繁漪药》、《勾践》、《水墨孤鹤》、《林冲》、《月满春江》、《七步》等优秀剧目伴随着比赛的竞争而教学人才有得,剧目表演并举,大大促进了创作的繁荣。这些积极作用都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创作观念上看,都与早期的作品有所不同,不但在外在形式上坚守古典舞既有的审美范式,而且在作品内涵上赋予了更多思想上的表达。

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构建的历程,从诞生到发展,它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五十多年来,创作从无到有,俨然已形成自身的表现特征和程式,在演员的表演能力、创作技法、作品样式、审美取向日趋成熟。当然,任何艺术创作的实践都会随着社会发展、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变革,人民欣赏视角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其艺术表达的主旨。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创作手法,它也会顺应时代前进的步履,自身将会被一次次的逾越与重新定义。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承继了以往古典舞剧目的成功因素中努力地寻求“变法”,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创者们在把握着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的向当代舞蹈本体迈进,开辟了以《扇舞丹青》、《书韵》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发展领地。在充分运用现代创作更为新颖的手段中,抓住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并将其与艺术革新结合起来,强调当下的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的审美品位。就新时期剧目的创作无论在题材还是内涵上,都表现出了创作蓝本的自然形成转向主题的深化,这一时期的古典舞作品的人物性格与感情,也呈多样化和细腻化,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从一种传统的“宏大叙事”转变为对“人性品质”的观照。 总之,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创作必然离不开时代脉搏、对应时代的欣赏需求、尝试创新手法,并力求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取向。

作者:严明

中国舞蹈回顾论文 篇2:

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摘要]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娱乐项目,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映射。舞蹈创作中对动作结构的研究能激发编舞者的灵感,对舞蹈创作的影响颇深。舞蹈不是动作的简单重组,它具有一定的灵魂。本文通过剖析舞蹈创作的现状,提出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从而使创作者领悟舞蹈创作的真谛。

[关键词]动作结构;舞蹈创作;作用

舞蹈动作是情感表达的肢体语言,它的结构决定着舞蹈的好坏。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舞蹈必然经过动作结构的层层筛选、把握,倾注着编舞者的情感和心血。现阶段的舞蹈创作仍面临诸多问题,须深究其原因,并进行反复的纠正、改善,从而使舞蹈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舞蹈创造者领悟动作结构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一、舞蹈创作中动作结构的研究内容

(一)动作结构的概述

动作结构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就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动作组成。在舞蹈领域中,动作结构就是对舞蹈的分解,是舞蹈的基本组成元素。在学术界,不同的人对动作结构的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李承祥认为动作结构是舞蹈整体的一部分,是为了表达艺术作品内部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而进行的布局和设计。贾作光则认为结构是对组成舞蹈的所有元素的安排。而组成舞蹈的元素有很多,例如舞蹈的形式、风格、思想、内容等均属于组成舞蹈的元素。隆荫培认为舞蹈结构就是以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为依据,对舞蹈创作材料进行合理地布局,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舞蹈的主题。通过对前人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动作结构就是对舞蹈动作的分解。如果重新布局、设计动作结构可以形成不同风格的舞蹈。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动作结构比较多,而在舞蹈领域中又有很多关于动作结构的专业术语。下文将对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术语进行介绍。第一,介绍“意”。“意”字有很多种解释,但在舞蹈领域中将其解释为“意念”。这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关键性因素,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意念的引导下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第二,介绍“方位”。在舞蹈创作领域中,方位可以理解为空间位置。而空间位置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人体所在的空间位置,既包括人体部位的在整个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包括人的意念所处的空间位置,这里所指的空间位置已经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空间位置的限制。另一种是自然的空间位置。自然的空间位置可以按照前后、左后的方式进行划分。第三,介绍“次序”。在舞蹈领域中,意念应先于动作。在确定了意念以后,动作的次序应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排列。首先是静态人体造型设计。其次是人体各个部位的动态造型设计;最后要将这些动作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舞蹈。除了上述介绍的这些术语以外,还有“幅度”、“力速”等术语,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进行详细地介绍。

(二)动作结构的研究

从教学层面来讲,进行动作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动作结构,掌握动作结构,并将其应用于舞蹈创作中。从舞蹈创作的层面来讲,进行动作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溯舞蹈的起源,并开发舞蹈创作者的潜能。以中国古典舞为例,其中很多动作结构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例如“兰花指”、“山膀”等。而这些动作模式又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是经过多年发展后才逐渐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很多外国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并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动作语言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文化形势,必须要加强对动作结构的研究。

二、中国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舞蹈具有时代性,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舞蹈特征,在21世纪,舞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时期的舞蹈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推崇,从专业舞蹈到具有娱乐性质的广场舞,无一不带有娱乐特性。然而,随着舞蹈的流行,舞蹈创作在这个冗杂的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存在过多或少的问题。舞蹈涉及到的领域广,与文化程度息息相关。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舞蹈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只有对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提高创作的效率。

(一)舞蹈创作的形式化

舞蹈是舞蹈创作者的情感体现,是对生活中某件事或某个场景或回忆的感情的表达和抒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同的舞蹈编剧对同一个题材的情感表达必然不相同,也就会有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然而,当下舞蹈创作中抄袭现象泛滥,舞蹈创作者普遍复制经典舞蹈作品中的经典动作,不能推陈出新。舞蹈的种类颇多,不同的舞蹈表达不同的情感。现在,大部分舞蹈创作的形式化过于明显,不能自由地完全表达出编舞者的内心情感,单一的舞蹈模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引领舞蹈的潮流,使得舞蹈学员只能领悟到肢体动作,不能深入体会舞蹈的精髓,大部分舞蹈者只能是模仿其舞蹈动作,使得舞蹈作品形式化、肢体化,与用身体动作来传达感情相矛盾。这是我国舞蹈创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它的解决能使舞蹈艺术上升一定的层次。

(二)缺乏内涵

新时期的舞蹈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摇摆不定,观众越来越不明白舞蹈表演者真正的意图,表演者也不能充分领悟到舞蹈所表现的真正情感。从进入21世纪之后,舞蹈的内涵逐渐缺失,舞蹈的即兴表演越来越多,没有主题的舞蹈比比皆是,舞蹈创作的随意性增加。舞蹈出现在舞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晚会都离不开舞蹈,舞蹈成为晚会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舞台上的舞蹈作品的形式各种各样,有的是为了比赛,有的是为了酬金,不一而足。舞蹈是一种艺术,如果沾染了功利,则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舞蹈情感的缺失导致了舞蹈作品的内涵降低,一部没有情感的舞蹈作品像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人,缺乏了情感,没有了内涵,表演者只是在刻意模仿舞蹈的动作,便失去了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如果表演者不带有感情色彩,将不会带动现场气氛,所表演的舞蹈也不能感染在场的观众。正验证了一句话,一部舞蹈作品首先应感动自己,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必然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能真正发挥舞蹈的魅力。

(三)题材与内容的不相符

大部分舞蹈创作者往往忽视了舞蹈的展现形式。对于舞蹈创作来说,首先应确定舞蹈主题,舞蹈主题是舞蹈的核心。在确定主题之后,结合主要抒发的情感来确定舞蹈的表现形式。然而我国大部分舞蹈编剧往往过于注重主题和情感的展现,而忽略了舞蹈合适的表现形式。一些编剧过于注重舞蹈的华美和肢体动作的优美,而忽视了真正要表达的感情,造成主题与舞蹈内容出入很大。要做到舞蹈主题与舞蹈内容相对应,应选取适当的题材,既能表现出浓厚的情感,也能反映当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征。在进行结构创作时,应注意把握做什么、如何做,使得舞蹈动作符合一定的艺术规律,充分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既能动作优美又能撼动人心。然而我国大部分舞蹈创作者对题材和内容不相符的问题重视度远远不够,造成了新时期舞蹈逐渐脱离了艺术的轨道。

三、中国舞蹈创作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我国现阶段舞蹈创作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对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地分析,才能提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脱离实际

舞蹈创作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便是脱离实际。如果舞蹈创作脱离实际生活,就等同于虚构,不能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脱离了实际,创作者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和体会,就不会迸发出创作的灵感,也不会倾注本身的情感。情感是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创作的灵魂,是评判作品好坏的关键,如果丧失了真实的情感,则会沦为一部失败的作品。容易导致舞蹈作品的形式化,也会使舞蹈创作的内涵缺失,使舞蹈失去艺术的魅力。

(二)目的性强

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大部分舞蹈编剧的编舞任务繁重,常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量较多的舞蹈作品,由于负担过于沉重,一些舞蹈创作者为了完成限定时间内的任务,常常进行虚构,使得舞蹈的情感缺失,内容空洞,不能反映某一社会、生活现象,导致了题材和内容的不相符合。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艺晚会和比赛随之出炉,使得舞蹈带上了功利的面具。舞蹈本身是为人们服务,供观众欣赏,为了吸引观众。晚会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比赛者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打心理战术,使得舞蹈失去了本身的艺术力,而成为晚会的娱乐形式以及竞赛的工具。这很容易造成舞蹈创作形式化、空洞化,造成题材和内容的不符。

(三)忽视了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舞蹈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肢体动作来体现。忽视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是造成舞蹈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段完整的舞蹈是由连贯的动作、面部丰富的表情、身体合理的转动等组成,如果仅仅靠创作者单一的想象,很难使舞蹈的情感表得淋漓尽致。动作结构可以使舞蹈创作者直观的感受到舞蹈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动作结构的剖析,反复的修改,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但是,我国大部分舞蹈编剧都是根据主题和表现形式选择好适合的题材之后进行动作的勾勒,并没有对动作结构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分析,因此造成了舞蹈的情感表达不到位、舞蹈的内容缺乏创造性。

四、动作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从神韵表现

动作结构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神韵的表现不仅仅要求表演者具有高超的表演技巧,还能体现动作的节律性。感情的表达不仅仅完全依靠身体语言,表演者的神情往往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表演的效果,它需要表演者充分领悟创作者的感情,并全身心的投入表演,才能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此外,身体的韵律是舞蹈表演中动作结构的关键,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都要根据情感的深浅来确定。

(二)从动作表现

舞蹈动作是构成动作结构的最主要的部分,在舞蹈动作中,动作的连贯是首要问题。它不仅仅要根据人的身体来进行合理的勾勒,而且分为高、中、低三种难度系数。在一场舞蹈表演中,要难度适当,既要考虑表演者的能力,又要注重动作的一气呵成。动作的连贯与否是决定舞蹈表演成功的关键因素。舞蹈动作的完成需要进行一遍一遍的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体会编者的情感,熟能生巧才能准确无误的做出每一个动作,才能使舞蹈表演取得成功。

(三)从力度表现

舞蹈也像音乐一样要求抑扬顿挫、松弛有度。舞蹈动作的力度也是动作结构表现形式的一种。民族舞讲究柔美但刚柔并济,它与太极相似,要求以柔克刚,以柔美为主但不失力度;爵士舞讲究身段曲线的张弛有度;街舞要求动作的敏捷和自由。每一种舞蹈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应注重其表现的力度。动作力度过大,会使得表演显得浮夸;如果过小,将不能体现出蕴含的情感,这需要表演者具有扎实的舞蹈基础。

五、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一)能够提升个人修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理应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深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寻求、搜集、整理素材,如果没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这些工作的进行将会受到阻碍。要想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整理,使其产生一定的反响,反映一定的生活现象,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部好的舞蹈作品要使观众看得明白,要使观众与表演者产生共鸣,这些都需要舞蹈创作者进行整理、勾勒,也是对他们个人修养的高度体现。

(二)能够提高专业基础

舞蹈创作者必须首先是舞蹈表演者,只有了解舞台的场景和动作如何衔接通畅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在进行舞蹈动作理解时,不仅仅要求舞蹈表演基础,还要求舞蹈创作基础。优秀的舞蹈作品需要表演基础扎实的表演者进行展现,还需要创作者进行整体的构思。舞蹈动作表演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优美的舞姿,才能渲染现场氛围,感染在场的每一个观众。舞蹈创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创作专业基础,才能根据表演者的心态和舞台的布置对舞蹈动作做出合理的衔接,才能使一部舞蹈作品长远流传、令人深思。

(三)能够重新审视艺术高度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具有艺术独特的魅力。它要求表演者和创作者具有一定审视艺术的高度。只有改变自己的艺术价值观才能充分展现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时期的舞蹈都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因此,舞蹈的创作需要编舞者具有时代精神,具有艺术意识;它需要表演者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求表演者能站在艺术的高度对舞蹈进行审视。

小结

通过对舞蹈动作结构的研究,认清了它对于舞蹈创作的作用。整体把握舞蹈动作结构对于舞蹈编导者来说,能增加创作的灵感,对舞蹈动作进行升华。动作结构是舞蹈创作的最主要的因素,它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舞蹈的内涵,充分体现创作者所展现的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也可以对舞蹈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纠正。

[参 考 文 献]

[1]邓三秀.论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5,(8):107-108.

[2] 徐维声.现代舞动作编创中独特的创作方式[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11):97.

[3] 严明.大舞蹈概念下中国古典舞创作背景的回顾与思考[J].音乐时空,2014,(7):48-48.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扎西江措

中国舞蹈回顾论文 篇3:

解析古朴典雅的生命律动

摘要 彝族是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舞蹈是彝族的民间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其形式丰富多彩,舞蹈语汇独特,舞蹈风格鲜明,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本文以彝族舞蹈为切入点,在回顾彝族舞蹈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概述了不同种类彝族舞蹈的情感艺术,并进行了对彝族舞蹈民族精神本质的理性审视,旨在说明彝族舞蹈在中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性,以期为中国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彝族舞蹈 发展历程 舞蹈形式 发展趋势

引言

从古至今,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舞蹈中創作的有灵性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审美移情,都与彝族舞蹈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人民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巧妙地传达出彝族文化的精髓,在陶冶情操方面极具欣赏价值,传承并推动着彝族舞蹈的发展。如何处理彝族舞蹈历史演变的“时空”契合点,解析彝族舞蹈文化是当前彝族舞蹈研究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彝族舞蹈的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古朴典雅的生命律动——彝族舞蹈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彝族舞蹈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

从彝族舞蹈的发展历程上看,彝族舞蹈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西夏、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下面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为彝族舞蹈文化的分界点,阐述彝族舞蹈无话起源的历史背景。

1 新中国成立以前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彝族舞蹈文化起源,从《史记》中可以找到出处,据《史记》相关记载,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昆明人在西南夷地区分布最广,普遍与僰、叟、摩沙等民族杂居,是形成彝族的核心。在三国之后称为“南中”,古彝人在这时期仍以昆明和哀牢这两族中人数居多。在魏晋以后,昆明人逐渐与僚人融合。僚人许多特殊习俗,如:猎头、食人、铜鼓、舞祀等,都与舞蹈有关。宋、辽、金、西夏、元时期,在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伴随着各民族的信仰习俗和劳动生活,民间巫舞,丧葬祭祀舞蹈比较流行。马可·波罗于至元24年,随元朝征缅大军来到云南,他切身观察了云南的社会风俗民情,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详细描述了云南巫舞。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等,多已形成种类多样、风格各异、色彩纷呈的特点,西南地方史书、志书或文人游记以及少数民族古歌谣中,都不同程度地记述了当地少数民族舞蹈的概貌。纵观彝族的舞蹈史,打歌是至先秦时期就在彝族先民中传承发展的古老舞蹈,在明清时它已成为西南地区流传广泛的代表性舞种。

2 新中国成立以后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界迎来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彝族舞蹈更是一派生机盎然新景象。这里将建国以后关于一部分精品彝族舞蹈创作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了解。单品剧目方面,特别突出的有《快乐的啰嗦》(冷茂弘编舞,罗忠镕作曲,1959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首演)。还有双人舞《阿惹妞》获全国首届荷花奖金奖,群舞《阿嫫惹妞》获第六届桃李杯群舞类金奖,群舞《呼唤绿荫》获全国舞蹈大赛金奖。在舞剧创作方面,个中翘楚有:彝族舞剧《阿诗玛》(周培武等编导,1992年首演)该剧依同名民间叙事诗改编创作,将彝族各支系的民间舞进行改编、创新,并吸收其他民族和外来舞蹈语汇,以丰富彝族舞蹈的表现力,也于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也创编了大型民族舞剧《凉山巨变》。

二 概述不同种类彝族舞蹈的情感艺术

情感性在彝族舞蹈艺术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虽然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都形象地表达了彝族人们的情感。从彝族舞蹈的舞蹈形式上看,彝族舞蹈主要有“打歌”、“阿细跳月”和“烟盒舞”三种形式,下面笔者将逐一分析不同种类彝族舞蹈的情感艺术:

1 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打歌

彝族舞蹈情感性可以使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感知舞蹈的魅力。打歌是男女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具有群众性,是结合人类日常的情感进行创作的。这种舞蹈在实际的选择上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演绎打歌这一类舞蹈的时候,运用彝族人们特有的民族情感进行演绎舞蹈,将彝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十分具有彝族舞蹈艺术特色。一般来说,往往在丰收之后、农闲之时,或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深受云南诸多民族的喜爱。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舞姿活泼多变。在打歌伴奏乐器的选择上,有笛子、三弦或葫芦笙,在伴奏下产生的典型舞蹈有孤儿舞和青年舞。“打歌”,总是在动中进行的,在起舞的过程中,边舞边唱也是打歌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使没有舞蹈也至少在走动。

2 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其中,彝族的支系阿细人最为喜爱。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对感情的表达尤为细腻,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极大追求与向往。从阿细跳月的舞蹈形式上来看,阿细跳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有着明确的区分,不同人群流露的舞蹈情感也不尽相同。“老人舞”和“青年舞”是阿细跳月的两种不同形式。“老人舞”是上了年纪的人跳的,在演绎这种舞蹈的时候,考虑到年纪偏大人群的特点,在舞蹈动作上较为缓慢,符合老年人日渐平和的心态,音乐也以舒适悦耳为主,在静谧的音乐中享受阿细跳月带来的情感体验。“青年舞”的舞蹈群体定位为年轻人,舞蹈动作较快,音乐清脆欢快,节奏感强,舞蹈欢快奔放。跳得高兴时,男女还把脚勾在一起跳。从阿细跳月的伴奏上看,“老人舞”和“青年舞”在伴奏乐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老人舞”用小三弦、月琴和二胡伴奏,而“青年舞”则常用大三弦、笛子等伴奏。

3 “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烟盒舞

烟盒舞因手弹烟盒跳而得名,表达出人们内心的喜悦,展现出彝族舞蹈文化中热情活泼的舞蹈风格,将彝族舞蹈艺术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烟盒舞完美地表达了彝族舞蹈艺术的情感属性,颇受彝族男女老少的喜爱。要欣赏烟盒舞,必须循序渐进地了解烟盒舞的曲艺语言。烟盒舞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在载歌载舞地舞姿中感受烟盒舞的情感艺术,应以彝族舞蹈审美为出发点,关注烟盒舞背后蕴含的审美趣味和情感意蕴,细细品味烟盒舞的艺术魅力。因此,烟盒舞的出现被广大彝族人民接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彝族舞蹈。总的来说,此种舞蹈艺术调动起人们的感官,极富艺术感染力。挖掘烟盒舞背后的情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探讨烟盒舞综合性的舞蹈文化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意识,以便领悟烟盒舞的文化底蘊。

三 对彝族舞蹈民族精神本质的理性审视

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以弘扬彝族舞蹈文化为立足点,对彝族舞蹈民族精神本质的理性审视。

1 注重培养彝族舞蹈的寻根意识

要从真正意义上去对彝族舞蹈进行全面的审美,剖析彝族舞蹈艺术的民族精神本质,应在培养彝族舞蹈寻根意识上下功夫。近年来,随着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诉求愈加强烈,当代彝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艺术形态,但在迎合新形势下彝族舞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彝族舞蹈的寻根意识,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彝族舞蹈是彝族舞蹈发展的有效途径。彝族舞蹈贯穿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中,重视彝族舞蹈自身舞蹈思维艺术的培养,可以使无形的情感、思维和内容通过舞蹈动作体现出来。另外,由于彝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入侵丰富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彝族舞蹈的发展还要与多元化的文化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彝族舞蹈在注重培养彝族舞蹈的寻根意识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 注重舞蹈者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结合质朴的生活方式来感知世界的手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彝族舞蹈日益成熟并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彝族舞蹈传达出的舞蹈内涵和意义,都与舞蹈者内心的情感密切联系。注重舞蹈者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有助于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彝族舞蹈艺术。在编排彝族舞蹈的时候,应在尊重彝族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舞蹈者的内心情感,注重舞蹈者对内心情感的抒发给艺术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使整个彝族舞蹈作品更具有表现力。与此同时,彝族舞蹈作为彝族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在西部大开发中,受到冲击的首先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本土发展的不够重视和停滞不前,彝族舞蹈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都已经处于弱化状态。因此,要发展、繁荣彝族舞蹈文化,必须注重舞蹈者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对彝族舞蹈加以保护,不能任凭其自然发展或损害彝族舞蹈。

3 注重挖掘彝族舞蹈的文化魅力

在彝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彝族舞蹈勾画出完美、流动的画面和谐统一的意境,带给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就目前而言,为使彝族舞蹈文化得到的升华和创新,必须注重挖掘彝族舞蹈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彝族居住区,舞蹈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覆盖率。但有些舞蹈表演形式单一、传承单一、内容单一,不被外界所知晓。强调各地域之间定期加强交流,注重挖掘彝族舞蹈的文化魅力,极大地拓展其艺术的魅力,将有利于彝族舞蹈发展繁荣的资料进行抢救、收集整理,将舞蹈品种进行文字图像保存,通过彝族舞蹈的发展繁荣,促进当地社会、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彝族舞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多种民族融合,体现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秉承彝族舞蹈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彝族舞蹈的文化魅力,无论是对弘扬彝族舞蹈民族精神,还是开创彝族舞蹈文化的新纪元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总之,彝族舞蹈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彝族舞蹈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从文化渊源上来看,在发展彝族舞蹈的过程中,我们应站在彝族舞蹈发展的前沿,注重培养彝族舞蹈的寻根意识、注重舞蹈者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注重挖掘彝族舞蹈的文化魅力,发挥彝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明显的艺术优势,不断探索彝族舞蹈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彝族舞蹈艺术,使彝族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与震撼力,进而推动彝族舞蹈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汪以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艺术百家》,2009年第S2期。

[2] 才让昂毛:《浅谈民族舞及其动作分析体系对舞蹈教学的意义》,《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第12期。

[3] 陈兴贵:《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化功能》,《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5期。

[4] 刘晔:《“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论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5] 龙倮贵、马岑晔:《试析彝族烟盒舞源流及其类型和风格》,《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 赵惠、牟少华:《论云南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价值》,《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S2期。

[7] 沈健:《关于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8] 蔡红燕:《舞者日历——施甸布朗族的“傩舞”与“踏歌”》,《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5期。

[9] 施惠敏:《云南与四川地区的彝族舞蹈对比分析》,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0] 杨笔涵:《情真·意深·惟美——对舞蹈本质的思考》,《吉林教育》,2011年第22期。

[11] 江源:《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众文艺》,2012年第24期。

作者简介:李韵葳,女,1979—,四川阿坝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现代舞教学、音乐舞蹈教学,工作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李韵葳

上一篇:公共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服务外包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