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水水库地质分析论文

2022-04-15

老猫水水库地质分析论文 篇1:

修文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修文县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简要分析在修文县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修文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是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结合的结果。在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基本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突发降雨、地震活动等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当地质灾害产生的基本条件与主要诱发因素同时发挥作用时即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1.概况

通过调查统计,修文县目前共有地质灾害点57处,其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其中滑坡28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45%,崩塌(危岩体)1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5%,不稳定斜坡5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地面塌陷4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地裂缝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4%,泥石流1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修文县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其次为崩塌、地裂缝。

2.地质环境条件

2.1地形地貌

修文县地处贵州高原第二梯级面上,地处黔中丘原盆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m~1400m之间,一般高差50m~200m;地势最高点为东南部三元境内的三角山,海拔1607m;最低点为西北部凉井附近乌江出境处,海拔666m,最大相对高差941m,由于最低点西北部凉井附近已为乌江渡电站水库淹没。该水库正常水位760m,因此,实际最大相对高差为847m。全县平均海拔1274m,相对高差50m~200m。

在挽近地史运动中,由于间歇性抬升,在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了1250m左右保存较好的剥夷面,成为贵州中部具有真正代表性的高原台面;地势总体东高、西低,西部猫跳河、鸭池河(六广河)两岸由于河谷深切,地形起伏较大。

2.2气象水文

修文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变化显著,雨季和旱季表现分明。根据修文县气象局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57.7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为1507.7mm(1971年),最少年为779.39mm(2011年),变化率达93%。单日最大降雨量194.6mm(1996年7月3日)。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3.8℃,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2.6℃~5.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8℃~23.1℃,极端最高气温33.5℃,极端最低气温-11℃。区内蒸发量,多年平均值为1106.88mm,年最高值为1228.8mm,年最低值为1056.60mm。

修文县境内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较大的有六广河(鸭池河)、猫跳河、修文河、平寨河、猫洞河、刘家沟河、鱼梁河,干支流总长248.35km,平均河网密度24.61km/100km2。境内河流乌江和猫跳河外流域面积较大,其他河流较小流域面积小,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具有河道狭窄,河床较陡,洪枯变化剧烈的特点。另有部分流域面积小、缺乏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在枯水季节常常干涸,成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集中了總径流量的3/4以上,而大部分集中于少数几次洪水。洪水则有峰量大、历时短、暴涨暴落的特点。

2.3地层岩性

境内出露地层有主要有各时代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其次为二叠系龙潭组和寒武系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的砂岩、粉砂岩、砂页岩互层及泥质页岩,三叠系的泥质灰岩、页岩,白垩系的砾岩、泥质粉砂岩及第四系的粘土类等。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平坦地带。各地层分布面积见表1。

2.4地质构造

区域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上扬子准地台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南段。县境内褶曲构造主要有北东向的小菁复式向斜(位于调查区西北部)、兴隆场—铁厂复式背斜(位于调查区中部)和都拉营复式向斜(位于调查区东南部)。在这三个复式褶曲上发育一系列的次级褶曲,受断层构造破坏,褶曲多不完整,或被断层切断错位。境内断裂构造规模最大的断层为白马洞—小菁断层和谷堡—炮打岩断层,均为东西向。由北西到南东,北东向断层有关寨断层、洒坪断层、杨家寨断层、猫山断层、三元—扎佐断层。北东向断层多切割近东西向的断层或褶曲构造。除上述主要褶曲及断裂构造外,次级断裂、褶曲亦异常发育。

2.5地下水类型

根据调查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及含水空隙的类型,将调查区地下水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基岩(碎屑岩)裂隙水、孔隙水三大类型,以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孔隙水较少。

岩溶水:主要赋存在灰岩、白云岩形成的岩溶管道或岩溶裂隙中,碳酸盐类岩溶水含水岩组有寒武系清虚洞组、高台组、石冷水组、娄山关群,二迭系栖霞组、茅口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夜郎组、关岭组一段、松子坎组、关岭组二段。该类型水含水量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动态变化大,含水性不均一,埋藏较深。地下水以岩溶管道水为主,富水性好。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寒武系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二叠系梁山组、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及白垩系茅台组,该类型地下水多沿裂隙和风化层界面活动,对岩层侵蚀和软化作用强烈,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富水性较弱。

孔隙水:主要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多分布于斜坡及地形平缓地带,第四系松散堆积土层结构松散,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地下水不易汇集。基底若为碎屑岩隔水岩层,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地下水往往在与基岩接触带汇集、运移,土体长期受浸泡而软化,力学强度大大降低,斜坡地带土体常因此失稳产生滑坡。另一方面,其孔隙小,地下水流速慢,常形成大的动、静水压力,对斜坡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富水性弱。

3.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据《修文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报告》,调查区内主要发育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

3.1滑坡

(1)滑坡的分布。修文县滑坡分布点共28处,为调查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地质灾害总数的45%。

(2)分布特征。在地形地貌上的分布特征:主要沿西部的猫跳河、六广河(鸭池河)沿岸的较为陡峻的峡谷岸坡和沟谷地带分布。微地貌多为阶状、凹凸状斜坡,坡度一般在20°~65°之间多为滑坡发育分布。

在地质构造上的分布特征:滑坡大多分布于褶皱紧密、断裂发育附近地带,且主要分布于岩层倾角在5°~20°范围内。而在褶皱宽缓、断裂稀疏、岩层倾角超过25°~30°地带则少见滑坡。

在物质组分上的分布特征:滑坡大多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从新至老地层分布是三叠系夜郎组、二叠系龙潭组、长兴组至大隆组、寒武系石冷水组。

岩性为灰岩、燧石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页岩、砂页岩、粘土岩及碎石土、粘土、亚粘土等(见图1)。

3.2崩塌

(1)崩塌的分布:通过调查区内崩塌有16处,占全县所调查地质灾害的25%。

(2)崩塌的现状特征:目前工作区内崩塌处于不稳定的5处,稳定状态的11处。

(3)分布特征。在地质构造上的分布特征:崩塌主要分布在背、向斜两翼,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构造带附近,灾点分布位置与区域性褶皱轴向、断层走向方向大致相同。

在地形地貌上的分布特征:調查区内分布的地形主要为中山、中低山及深切斜坡地带陡崖及深切河谷两侧陡崖处,在坡度大于50°的陡坡或陡崖地带。

在物质组分上的分布特征:寒武系下统牛蹄塘-金顶山(∈1n-j)、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中统栖霞-茅口组(P2q+m)、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2j)主要地层为白云岩、灰岩,在长期的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中,常常形成陡崖,是形成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岩层层位。

3.3泥石流

通过本次调查境内泥石流地质灾害共有1处,占地质灾害总数2%。

泥石流的基本特征。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泥石流特征及评分判断,泥石流以发展期为主,占总数的1%。

3.4地裂缝

(1)地裂缝的分布:通过调查区内地裂缝有9处,占全县所调查地质灾害的14%。

(2)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地裂缝主要发育于地形较为平缓地段。

(3)分布特征:地裂缝主要发育于地形较为平缓地段。

在地形地貌上的分布特征:在缓斜坡、平台地区。

4.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4.1形成灾害的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区域内发生的滑坡,主要沿西部的猫跳河、六广河(鸭池河)沿岸的较为陡峻的峡谷岸坡和沟谷地带分布。微地貌多为阶状、凹凸状斜坡,坡度一般在20°~65°之间多为滑坡发育分布。

陡峻的地形和发育的裂隙是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条件,发生崩塌的陡崖坡度大于50°,占总数25%。

(2)地层岩性:境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层岩性控制明显,其中滑坡主要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从新至老地层分布为三叠系夜郎组、二叠系龙潭组、长兴组至大隆组、寒武系石冷水组等以软质岩为主的地层中。崩塌主要分布于寒武系下统牛蹄塘-金顶山(∈1n-j)、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中统栖霞-茅口组(P2q+m)、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2j)。

(3)地质构造:区域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上扬子准地台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南段。主要受褶曲构造主要有北东向的小菁复式向斜、兴隆场—铁厂复式背斜和都拉营复式向斜控制。在这三个复式褶曲上发育一系列的次级褶曲,受断层构造破坏,褶曲多不完整,或被断层切断错位。

4.2地质灾害的引发因素

(1)降雨。在时间上来看,地质灾害也呈集中分布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与月降雨量的偶合关系上,集中降雨是本区滑坡、不稳定斜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据近年年的月平均降雨资料,修文县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的5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根据调查的近几年有时间(月份)记载的地质灾害当中,有26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发生在5月~9月,可见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月~9月。

(2)人为工程活动。修文县的矿山地质环境,尤其是西面及西南面矿山开采区内出现了大量的地裂缝、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且采矿活动形成的大量废弃堆积物,也容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

以人口密度作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评价参考值见表2。

5.结语

通过对区域内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分析不难看出,在区域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地裂缝及少量泥石流。降雨和人为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外在因素。地形地貌、结构松散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斜坡结构组成是内在因素。崩塌多发生于高陡斜坡及深切沟谷的两岸,泥石流多发生于人为工程活动频繁区。主要是由于、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过度砍伐、垦荒等。造成高边坡、高危临空面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条件。

因此,针对修文县地貌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在查明灾害点自然及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科学合理、经济实效的原则,确定最佳防治方案。修文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及简易监测等。

参考文献:

[1]黄隆辉,等.贵州省修文县灾害地质调查与区划报告.约·2004.

[2]中国地质调查局.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3]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04.

作者:贺安慧 杨鑫

老猫水水库地质分析论文 篇2:

桂林雨洪资源化利用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研究

【摘要】 水安全是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保障,但近些年漓江流域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漓江流域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雨洪资源化利用与治理洪涝灾害的关系,提出了雨洪资源化利用的建议和对策,对实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雨洪;资源化利用;国际旅游胜地;可持续发展

0引言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明确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并从空间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支撑条件、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明确提出桂林建设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桂林是一座资源型旅游城市,以“甲天下”的山水自然奇观驰名中外.实现建成为国际旅游胜地这一宏伟目标,水是首要的保障,但由于桂林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加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旱涝灾害接踵发生.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却“为水而困”.因此,如何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雨水(即雨洪管理),将洪水期过多的水分导、储存下来,即消除洪灾,又解枯水之忧,化害为利,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1桂林洪涝灾害现状与成因调查分析

1.1降水与洪涝灾害

1.1.1降水与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

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理坐标:25°29′N,110°28′E,毗邻北回归线,距海较近,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双重影响,雨量充足.同时,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受华夏构造作用,山体整体呈东北—西南向(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岩溶石山和河谷平原五大类,其中,北部、西部和中部海洋山为中山分布,为桂林高海拔区域,华南第一峰猫儿山(2141.5 m)便座落于此.夏季来自东南或西南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处受地形阻挡,迅速抬升,成云降雨,由于雨量大而集中,形成了桂林市四大暴雨中心——猫儿山附近、临桂县黄沙瑶族乡和宛田瑶族乡以及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一带、真宝顶一带、海洋山,从而导致洪涝灾害.如图1所示,漓江流域上游是桂林的暴雨中心,年总降水量为2200 mm左右,南部降水相对较少,仅1400 mm左右[2].

图1漓江流域及年均降水量分布1.1.2降水与洪涝灾害的季节分配

桂林市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但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降雨量相差悬殊.降雨集中在每年汛期3~8月,汛期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6.6%以上,其中 4~6月占全年降雨的51%.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见表1),以桂林水文站为例(集雨面积2762 km2),保证率为10%的日平均流量达286 m3/s,保证率为90%的日平均流量仅18.7 m3/s.历史上漓江市区段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仅5.9m3/s(1956年12月),实测最枯流量3.8 m3/s(1951年2月),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而实测最大流量达5890 m3/s(1998年6月).

洪涝主要来自暴雨,漓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2000 mm,上游华江站最大月降雨量达1125 mm,最大24 h降雨达415.8 mm,最大3 h降雨275.7 mm[2-3].由于洪水期,水流流速较快,雨水下渗率低,洪水多随河排走,9月至次年2月枯水期间,降雨量仅占23.4%,加上漓江河床属岩溶地貌,保水功能较弱,常发生季节性断流的危险,漓江流域农业生产与水上旅游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近些年,枯水已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通航造成严重影响,百里漓江目前每年平均有5个月仅能通航10~20 km,大大减少了旅游接待能力,影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进程,旱涝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桂林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1.2.1河道不畅加剧洪涝灾害发生

桂林市河流两岸地势较低,河槽蓄量小,所以,雨季流量增大,洪水漫岸.当桂林水文站洪水位达145 m时,市区部分地区受淹,146 m以上的洪水淹没更为严重;加上沿河建了不少的阻水建筑物,硬化路面,对行洪影响颇大,这也是近年来洪水灾情特别严重的原因之一.洪水期间,由于暴雨强度大,地面排水系统渲泄不畅而引起洪涝也时有发生 ,如瓦窑路口、瓦窑小区、清风区、火车南站一带等,桃花江沿河涝区则是因漓江洪水顶托、倒灌而引起.

1.2.2流域面积小导致抵抗洪涝灾害能力弱

流域面积是河流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决定河流的水量,也直接影响到径流的形成过程,流域面积愈大总水量也愈大,对径流调节作用也愈大,枯水期由于源远流长,河床切割较深,在久旱不雨或少雨季节,仍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故枯季径流较大.漓江桂林站以上流域面积仅有2 762 km2,由于面积小,河床切割深度浅,地下水来源范围小,枯季常出现水量枯竭,历年最枯流量出现3. 80 m3/ s,而漓江下游平乐站历年最小流量也有23. 0 m3/ s.因此,流域面积对洪涝有一定的影响.

1.3人为干扰与洪涝灾害

1.3.1 “以排为主”防水观念造成雨洪资源浪费

由于汛期降雨和上游来水的集中, 且没有科学的利用措施,受“以排为主、入河为安”思想指导,将宝贵的雨洪资源排入河道,造成了河道涌水成涝,而枯水期缺水严重,极大的浪费水资源.

1.3.2上游水源林的破坏加剧洪涝灾害发生

漓江发源于兴安县越城岭猫儿山的原始森林,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森林茂密,地下水丰富,常年补给河流.漓江源头六洞河过去枯季水深1~2 m ,鱼虾随时可见,行人过河需乘船过渡;如今河水变浅、河床裸露、鱼虾灭绝,其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严重.乱砍滥伐造成水源林面积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流水量减少,部分支流干枯断流.

1.3.3水利工程建设干扰了正常的径流分配

20世纪50年代以来,漓江上游兴建有青狮潭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为65 681万m3,集水面积为591. 3 km2,占桂林以上流域面积的21. 4%,对调节漓江流域年径流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为发电、灌溉、防汛、抗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繁,漓江的洪灾也趋于频发[5].

经分析洪灾原因,其中有水利工程原因,洪水期,特别是桂林地区,暴雨集中,来水较快,为保障水库安全,需要开闸泄洪,从而加大下游洪涝程度,如“98·6”大洪水,青狮潭水库6月24日最大泄洪量965 m3/ s,与漓江岩头水文站主峰流量3790 m3/ s在桂林市遭遇,桂林市防洪雪上加霜;而枯水期由于水库拦截,各支流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干枯断流.据水利工程调查发现,甘棠江、桃花江等主要支流水量明显减少,月光洞、白云江水库所拦截的支流下游河床成为干枯断流.可见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支流枯季已失去对漓江水量的补给,是导致漓江枯季水量枯竭的原因之一.

1.4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为解决桂林洪涝灾害带来的压力,桂林市政府计划在漓江上游和思安江上游新修四座水库,分别为川江、小溶江、斧子口、思安江水库,使桂林市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解决漓江流域旱涝灾害,保证漓江生态环境用水和漓江旅游用水需要,使漓江生态环境、通航条件和山水自然景观环境得到良好改善.建设堤防、水库,开辟分洪道,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是最可信,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最容易的减轻洪水损失的措施[5],但应该认识到,水库可控洪水区域,主要在库区上游,而其下游的非水库区域,洪水如何解决,仍是一个盲区,并且,这部分区域远远大于水库所控范围.因此,防洪工程的建设应当考虑洪水之利,辅之以土地利用管理,进行以保护水环境为主的多目标综合治理,即雨洪资源化利用(或称环境水利),以适应当地地理和经济环境[4].

2雨洪资源化利用与洪涝灾害治理

根据美国管理洪水的经验表明,洪水资源化利用是发挥洪水资源特性,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措施[8].

2.1雨洪资源化利用变“治水、防水”为“管水、用水”

洪水是灾,但也是宝,因为洪水时代表了一定量的水物质,由于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过大、过强,才使之有害,按照“有水必储、有洪必分”原则,洪水时,降其势(即有洪必分),将水分导出去,疏导到适合储水的地方,实现全流域蓄水,那么,”水害”便转化为“水利”,通过这一人工的干预——管水、用水,实现水资源为所用,将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还水空间提高雨洪资源化利用率

洪水成灾往往是人类无节制地与水争地,限制水合理的活动空间,违反自然之水运行通道所造成的恶果(如围湖造田、坑塘掩埋、侵占河道等),水患的实质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侵占了行水通道[6].因此,还水空间,给河流、雨水保留足够的行洪通道,并充分保证蓄洪区的蓄洪功能[4],确立人类生产生活的边界和自然环境的边界,即确立人与自然环境各自的安全边界,其中划分人与水的边界,比较紧迫和重要的[6].

2.3雨洪资源化利用缓解水资源紧缺

随着桂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桂林每年的降雨量却是丰沛的.据桂林水文站资料统计,漓江桂林以上流域(集水面积2762 km2)多年平均降雨总量为63亿m3,减去蒸发掉16亿m3水,可利用水(含地下水6亿m3)有47 m3,相当于8个青狮潭水库的库容量,如此多的水资源,绝大多数都被白白流失掉.因此,竭力留住这部分雨水,对缓解桂林水资源紧缺,保证桂林经济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3雨洪资源化利用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3.1雨洪资源化利用改善旅游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气候的调节器,由于水比热较大,当外界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它可以延缓温度变化幅度,创造更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桂林最佳旅游时间是4~10月,但全年旅游接待时间远小于5个月.因为,桂林毗邻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较强,夏季炎热,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0~38.0 ℃,同时,该时段降雨集中,易引发洪涝灾害;冬季,因“湘桂走廊”产生的狭管效应,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加速挺进,让这个南方城市变得寒冷难耐,综合来看,桂林市舒适度不高.因此,通过对雨洪储蓄,增加桂林市水域面积,可有效调节气温,降低冬夏极端天气发生,改善当地小环境,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延长旅游接待时间,同时,水域又是造景的重要场所,根据各县乡特色,打造不同的景观,可谓一举多得,从而,为国际旅游胜地的打造提供重要的保障.

3.2雨洪资源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雨洪储蓄,增加了水域面积,不仅产生生态价值,其经济和社会价值也十分明显.桂林城市因漓江而兴起,自古以来,两岸居民与水共栖,积累了水产养殖的经验,但是,随着2012年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和漓江上游水库修建,大量的渔民和库区移民生计如何解决,成为地方政府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利用河流两岸和移民迁入地低洼土地、废弃坑塘、古河道等土地蓄水,开展水产养殖、种植,甚至旅游接待,将原本废弃或低价值的土地转变成具有极高附加值的土地,即增加土地面积,又可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生计.

3.3雨洪资源化利用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是桂林独具魅力的特色.雨洪截留,可有效扩大桂林市区及各(区)县水域景观,使“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山环水绕、城景交融”的山水特色在更大范围凸显,为城乡居民营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其生活品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从中获得城市发展的成果和实惠.同时,也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4雨洪资源化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按照“有水必储、有洪必分、雨洪管理、科学利用”的理念,围绕“国际旅游城建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雨水,让雨洪资源化思想融入到当地居民生活中.

4.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雨洪资源的价值

观念更新,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雨洪资源化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因此,需要多种专家、多种思想、多种技术、多种方法等共同研究解决,而目前,特别在地方政府层面,洪水治理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决策时,多以水利或工程专家意见为主;执行时,偏重工程建设,这种局限性,正是后续问题不断的原因.

4.2以科学的雨洪利用规划指导雨洪管理

编制雨洪利用规划,应发挥多学科优势,全面而周全的分析当地环境、社会、经济、市场等数据.除地质、水文、气象、国土、农业、工程、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外,还应会同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规划学、旅游学、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在《桂林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纲要》等上位规划基础上,结合村镇规划排水规划以及防洪等相关规划,编制桂林市城乡雨洪利用总体规划.

4.3营造蓄水空间,提升土地价值

湿地、湖泊,以及沿河池塘是天然滞洪、蓄洪区,对于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有重大作用,因此,城乡建设中,这些区域应重点保留;其次,通过采取发放普查表、现场调研、基层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及郊区可利用废弃池塘、古河床、低洼地、矿坑等区域进行普查,在摸清雨洪利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雨洪利用潜力分析,做到“寸土必用,滴水必保”,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设计雨洪引导路径和排水渠道,洪水期,将雨水引导至蓄水空间.通过雨洪截留,补充回灌地下水,促使地下水位回升,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枯水期,储备水反哺生产、生活所需用水.

4.4实施核心区集雨系统建设试点

根据《规划纲要》要求,“为提高桂林全市的城镇化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提供新的载体,将临桂新区与老城区共同打造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区[1]”.核心区的建设,特别是临桂新区的建设,应与当前生态、环保理念相接轨,将“集雨系统”融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如利用路面收集雨水或建可渗式路面以减少径流系数;利用屋顶集水、蓄水;对新建车场、广场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增加入渗量;利用绿地草坪(平或低于路面) 滞蓄雨讯;增加城市水体,利用城市公园湖泊蓄水等,建立一套“雨水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再利用”的城市分、储自循环系统,逐渐实现自给自足,减轻外来水的依赖,最终将核心区打造成,即具有古老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环保理念的生态文明之城.

5结论与讨论

雨洪管理在保障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防洪、排洪的思维模式,将灾害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是对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水渠等)的有益补充.同时,雨洪管理与地方生产、生活建设紧密相连,是整个城乡建设体系的一部分,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应将雨洪管理纳入其中,通过加强雨洪管理提高区域水资源安全水准,保障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漓江流域的雨洪管理需要通过正确认识雨洪资源的价值,加强雨洪资源规划、营造蓄水空间、在核心区建设集雨系统等,全面提高流域雨洪资源利用水平.雨洪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涉及到区域水利工程、给排水、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建筑学、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等学科领域,还要涉及到景观和道桥工程等多学科知识,除具有创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外,还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严格的量化计算与严谨的学术研究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雨洪管理设计能够真正起到预期的效应,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2012.11.

[2]刘福洲,白先达.桂林漓江致洪暴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90-9092,9164.

[3]罗锦珠.桂林漓江洪旱灾害成因分析及综合治理刍议[J].人民珠江,2006(4):77-79.

[4]向立云.美国洪水管理之父——吉尔伯特·怀特与《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J].中国防汛抗旱,2008(1):55-56,70.

[5]黄运才.桂林市洪涝灾害成因与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议[J].广西水利水电,1996(4):19-22.

[6]王培华.自然灾害成因的多重性与人类家园的安全性——以中国生态环境史为中心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8(12):91-96.

[7]缪钟灵.漓江发育演化及与相邻流域关系[J].中国岩溶,1998,17(4):385-391.

[8]李忠东.美国的洪水资源化利用[J].现代职业安全,2010(108):95-99.

作者:白科阳 王金叶

老猫水水库地质分析论文 篇3:

卧牛湖水库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  要:文章对黑龙江省黑河市卧牛湖水库的气候气象、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进行了介绍,在对资源综合开发的水上乐园、龙珠远东国际滑雪场、中俄民俗风情园、冬季试车资源开发等4个重点开发项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综合开发的原则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卧牛湖;水库;综合开发;现状;建议

卧牛湖水库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西部的爱辉区上马场乡境内的卧牛河下游。与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距黑河市区14km,交通十分便利。臥牛湖水库1986年竣工投入运行,卧牛湖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85km2,库容6368万m3,水面500hm2,是一座以防洪、发电、养鱼、旅游、寒地试车场地制作为主体的准公益型中型水库[1]。

1 卧牛湖水库概况

1.1 气候气象和地质地貌

卧牛湖水库位于黑龙江流域系小兴安岭隆起带的西北端,由北向南贯穿景区西部,景区内20余座山峰连绵起伏,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最高山峰海拔为325.10m,其余山脊高度均在200m~300m之间。由于卧牛湖水库地处中高纬度,属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天气严寒干燥;春季风大少雨;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降雨集中;秋季急剧降温。景区最高温度为33.7℃,最低温度为-49.5℃,年平均气温为-1.0℃~1.5℃。年平均降水量为519.9mm。年平均降霜期212d,平均无霜期100d~125d。冰冻期为227d,冻土深度为2.33m,平均蒸发量为1180.6mm。

卧牛湖水库地质地貌以第四系地层分布,下、中、上属于更新统地层及全新统地层分布,山坡上为黑色腐植土层,下层为黄土砂黏土或是砂粘土为主的黄色流砾。沿江流域表面为棕黄色黏土夹砂,下部为黄色、黄褐色半细砂或砂砾石,平原农耕地多为黑土、河岸地沼泽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库区动水位对公路路基坡体冲蚀[1]。

1.3 生物资源

卧牛湖水库库区范围内人口较少,没有工厂等污染源,湖水清澈,空气清新。卧牛湖四周群山环抱,属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地带性植被以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混交林为主,尚有山杨(Populus davidiana)、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通用名柞树)林及其混交林。由于俄日掠夺性采伐及解放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原始森林已不复存在。现已形成以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柞树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山杨(Chosenia arbutifolia)、椴树(Tilia tuan Szyszyl.)、黑桦(Betula occidentalis)等次生植被为主,人工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kuzen.)、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为辅的林分。森林垂直分布为,以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的中上部;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的中下部及坡麓漫岗地带。森林水平分布为,人工林主要分布在林场周围;以柞树、白桦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在全场均有分布。林下主要生长灌木有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Bess.Corylus heterop)、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忍冬(Lonicera japonica又叫金银花)、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 L.)、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等,盖度多在20%~30%之间。林下主要生长地被植物有毛缘苔草(Carex pilosa Scop.)、羊胡苔草、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 Linn.)、合叶子(poa pratensis)、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folium)、轮叶王孙(Paris quadrifolia)、山茄子(Anisodus acutangulus)、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山蒿(Artemisia brachyloba)、笃斯(蓝梅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等,盖度多在60%-80%之间。景区内的动物资源主要有狐狸(Vulpes vulpes)、黄鼬(Mustela sibirica)、灰鼠(Microtinae;voles)、麝鼠(Ondatra zibethicus)、獾子(Melesmeles)、雪兔(lepus timidus)、狍子(Capre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熊(Ursus thibetanus)等,飞禽类有野鸡(Phasianus colchicus)、飞龙(Lophura swinhoii)、野鸭(mallard)、啄木鸟(Picidae)、猫头鹰(Strigiformes)、鸽子(Columba)等。另外,还有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老山芹(heracleummoellendorffii)、柳蒿芽(Artemisia integrifolia Linn.)、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等常见的野菜类植物。经初步调查,库区内水域中有鱼类15科共计87种,其中包括鲟(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鳜(Siniperca chuatsi)、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哲罗鱼(Hucho taimen)、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黑龙江鳑鲏(Rhodeinae)、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鳇(Huso dauricus)、大马哈鱼(Oncorhynchusketa)、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等名贵鱼种。有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鲶(Silurus spp)、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鲫(Carassius auratus)等大宗鱼类品种,还有重唇(Hemibarbus labeo)、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蛇鮈(Saurogobio dabryi)、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等其它鱼类[1]。

2 综合开发现状

水库一般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支柱,同时是水库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2]。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将水利资源产业化管理,是水库经济迈向多元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水库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3,4]。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水库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资源方面都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5,6]。但仍然有很多珍贵的水利资源被长期闲置或被盲目开发,有意无意、程度不同地遭受着损失甚至破坏[7,8]。

卧牛湖水库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夏季是休闲、僻暑胜地和天然氧吧,冬季冰雪覆盖,银装素裹。水库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卧牛湖水库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库在旅游开发上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培育与景观建设的协调统一[9],实现了环境利用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卧牛湖水库进行了大坝除险加固、水电站增容扩效、旅游、试车场等项目的建设,水库基础设施及资源、环境状况得到加强和改善,水库经济开始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卧牛湖水库始终坚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理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切实改变“先吃空、后积累,先污染、后治理”的畸形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寻求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卧牛湖水库在保证水库正常运转的同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综合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18年经营性年收入341.25万元,其中水力发电71.25万元,水利渔业50万元,旅游及多种经营40万元,现代汽车工业寒季汽车性能测试收入180万元。2019年经营性年收入397.87万元,其中水力发电91.87万元,水利渔业50万元,旅游及多种经营40万元,现代汽车工业寒季汽车性能测试收入216万元。2020年经营性年收入460万元,其中水力发电154万元,水利渔业50万元,旅游及多种经营40万元,现代汽车工业寒季汽车性能测试收入216万元。4个重点开发项目分别是:

2.1 水上乐园项目

2003年卧牛湖水库以招商引资的方式与黑河市中免公司合作,选择利用原有沙滩进行整形后,重新铺添成白色沙滩,面积为30m×300m,建有观光休闲区和水上娱乐区,日接待能力为600人。水上设施除两艘摩托艇燃油外,其余均为电动型或人力型,产生的垃圾均运抵指定区域进行处理。

2.2 龙珠远东国际滑雪场项目

2003年卧牛湖水库同样以招商引资的方式与龙珠集团合作建设卧牛湖龙珠远东国际滑雪场,雪场占地8.87hm2,建有滑雪道3条,日接待能力为1500人。建设过程中对于破坏的植被均种植草坪防护,对于山上的雨水通过修建永久性引水渠进行导流处理,严防水土流失。开展项目主要是:冬季开展滑雪教学、集训及滑雪健身运动。

2.3 中俄民俗风情园项目

2005年由黑河市政府投资建设,园区位于水库下游,占地0.78km2,是以中央电视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地为基础,共建有包括鄂伦春、达斡尔、满、俄罗斯等4个民族园区在内的共十大景区。现已发展成集休闲、观光、民俗文化于一身的国际旅游产业新区。

卧牛湖水库的旅游业在开发的同时注重了库区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是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基础上,不仅为水库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还逐渐成为展示地方风采的平台和窗口,并辐射带动了水库餐饮服务业、水产养殖业、旅游商品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使库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推动了水库经济可持续发展。2011年卧牛湖风景区年接待游人约10万人次,其中俄罗斯游客约为2.5万人,旅游收入达420万元。

2.4 冬季试车资源开发

卧牛湖水库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6个月的封冰期,为现代汽车工业寒季汽车性能测试提供了丰富的冰雪资源。2003年卧牛湖水库与韩国万都集团北京汽车部件研究所签署了利用水库湖面建设冬季汽车试验场的合作协议。测试汽车在极其恶劣的驾驶环境下的防滑性能,以及汽车高端技术领域的开发。

卧牛湖冬季试车场的建设,带动了黑河试车产业的兴起,发展到2020年,包括德国大众、美国福特、韩国现代、一汽、二汽和北汽等83家国内外汽车和零部件企业云集黑河,黑河不仅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寒带试车基地,而且直接拉动黑河相关行业的发展。试车产业每年拉动黑河市消费近亿元,为卧牛湖水库每年带来200多万元的收益。水库冰雪与汽車工业相结合形成的新型冬季试车产业,为卧牛湖水库乃至区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综合开发建议

注重生态的水库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可大大增加经济效益,避免走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式、破坏式增长老路,才能真正为水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10]。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水库资源,探索出科学开发与保护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卧牛湖水库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的总结,分析水库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基本途径及对策,提出了水库资源综合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3.1 以水库安全运营为宗旨,建立高效的水库运行机制

水库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树立以水利枢纽安全运行为根本的水利安全发展观,辩证的对待工程维护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明确工程质量是水库经济发展的根基,全力做好水库工程养护工作。

3.2 以保证水电经济为根本,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水力发电是水库的基础产业,是水库重要的经济来源。高效、安全运行是水电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更新、设备改造是实现机组高效运行的有效措施,安全、高效的水电经济必将为水库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3.3 以发展生态渔业为重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发展生态渔业是保证水库渔业优良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建立渔业有机、绿色认证体系是水库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核心,是水库实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标志。要重视引进和发展有机、绿色水产品种,保证市场供应。

3.4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发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

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生态开发,是保证水库资源开发站在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上的,是确保水库新兴经济的发展是长久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为此必须建立生态开发的发展理念并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资源集约型、节约型、高效型的开发,才能真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适合卧牛湖水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以水库的安全运行为前提、以高效水电经济为保障、以生态渔业为核心、以资源科学利用促增长的多元化可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栾广辉. 卧牛湖水库渔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水产[J].2021,40(3),24-27.

[2]董青,李亚伟,卢娜,卫东山.大中型水库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对策.水利经济[J].2010.28(01):5-9.

[3]杜晓荣. 关于水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水利经济[J].2000(1)45-47.

[4]韩宝国,林治宝,田向阳,林治凯,苏云庆,邢玉杰.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水利渔业[J].2001.21(5):51.

[5]高少波,常剑波,吴生桂.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海口: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D]2008.668-677.

[6]周喜,徐明.水资源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机理分析.水利经济[J].2008. 26(5):69-71.

[7]金春华,张世伟,李霞.循环经济模式对海水淡化利用经济性的影响. 水利經济,[J] .2009. 27(1):46-48.

[8]孟秋莉.水库旅游深度开发.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12(1):35-38.

[9]栾广辉. 浅析大中型水库渔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水产[J].2011.(1):33-34.

[10]陈文祥,刘家寿,徐学华. 水库渔业的现状及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淡水渔业[J].2002.22(5):31-33.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 of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oniu Lake Reservoir resources

LUAN Guanghui

(Water Bureau of Aihui District, Heihe 164300, Heilongjiang China)

作者:栾广辉

上一篇:外国旅游者中西文化论文下一篇:端午节商业文化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