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

2024-04-23

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精选5篇)

篇1: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

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

天古崖水库目前蓄水位1 000 m左右,将来设计最高蓄水位1027.29 m,水库的`入渗问题直接影响到隧道方案的确定.本文根据野外现场调查、综合勘探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通过水文地质分析及计算,认为水库地表水渗漏,会造成库区一定范围内地下水位的局部雍升,但是与隧道不会发生水力联系.

作 者:张庆珠 ZHANG Qingzhu 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刊 名:资源环境与工程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23(z1)分类号:U45 P64关键词:天古崖水库 隧道 水位 水文地质关系

篇2: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

天古崖隧道施工实践

详细论述了岢岚-瓦塘铁路专用线天古崖隧道在垂直构造节理发育,局部构造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以积累隧道施工经验,保证隧道的安全、快速施工.

作 者:冯书韬 FENG Shu-tao 作者单位:山西李家楼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400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5(18)分类号:U455关键词:隧道 施工 围岩 技术措施

篇3: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

某电站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酉酬镇址上游的酉水峡谷河段, 坝址距酉阳县城约72 km, 电站拦河大坝最大坝高62.60 m, 坝顶高程337.60 m;设计正常蓄水位335.00 m, 相应库容1.28亿m3;电站装机2台, 共120 MW, 年发电量3.92亿kW·h, 属二等大 (2) 型水电工程, 大溪集镇需集中迁建新址。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大纲要求, 并参照相关规程规范编制而成。本次勘察完成的主要的勘测工作量[2]见表1。

2 区域地质概况

水库地处云贵高原北端, 为低或低中山丘陵区。本区地貌单元多以岩溶地貌为主, 其次为河流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

工程区东面系武陵山古隆起, 西侧是酉阳——咸丰拗陷, 西南有梵净山古隆起和三阳断裂带, 东南为花垣——大庸断裂。区内东西宽约70 km的范围内为短轴舒缓褶皱, 断裂稀疏, 无发震的深大断裂分布, 为一刚度较大完整性较好的稳定地块。

本区地震活动性弱, 未发现有历史地震记载。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4],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 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3 集镇迁建新址工程地质评价和分析

3.1 工程地质条件

3.1.1 基本概况

迁建新址及大溪中学紧邻现址, 于酉水河东岸高程350~450 m的Ⅰ级、Ⅱ级阶地和平缓斜坡地带 , 场区东西宽约500 m, 南北长约900 m, 地形坡度5°~33°不等, 地形相对较整齐, 山体中部沿南北方向呈平缓小地槽, 多为阶梯状的旱地。大溪小学新址位于现址南面山坡高程370~400 m的Ⅰ级、Ⅱ级阶地和平缓斜坡地带, 地形坡度5°~25°, 相对较整齐, 场地呈NE向布置, 长355 m、宽145 m。酉水河岸坡陡峻, 坡角一般在50°以上[1]。

3.1.2 地层岩性介绍

新址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 (O1n+h+f) 碳酸盐岩地层和第四系残坡积物 (Q4edl) 等。各地层特征分述如下:

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 (O1n+h+f) :下部为灰白~灰色中至厚层灰岩, 中部为深灰~灰黑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 夹黄色、青灰色页岩。上为浅灰~灰黑色中至厚层结晶灰岩。厚度>300 m。

第四系残坡积物 (Q4edl) :分布于地形较平缓地带, 多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为0~4 m, 个别岩溶发育区达15 m。

区内岩层产状:N60°W~N45°E, NE或SW∠5°~22°, 以新址中心区岩层产状较平缓, 中学新址等地段岩层倾角相对稍大。

3.1.3 地质构造

场区位于区域性百福司——大溪口断裂东侧 (F1) , 距断裂0.07~1.02 km, 断裂破碎带宽b+by=200~500 m, 产状N10°W~N50°E, NE或SE∠50°~80°, 为场区奥陶系下统 (O1) 与志留系下统 (S1L) 砂页岩分界线。经平面地质调查, 区内未发现其它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

节理裂隙主要发育有近EW和近SN向2组, 倾角一般在50°以上, 沿节理有溶蚀或轻微溶蚀现象。

3.1.4 岩石 (体) 风化特征分析

新址区以奥陶系下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 (O1n+h+f) 的中至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 夹黄色、青灰色页岩为主。经平面地质调查结果结合钻孔资料分析得出, 奥陶系下统 (O1) 灰岩地层, 岩体坚硬较完整, 以弱风化为主, 强风化岩体主要分布在缓坡地带或岩溶发育区等局部范围内, 未见全风化岩体分布;强风化厚度一般为0.0~5.0 m, 弱风化厚度一般为5.5~18.0 m。

3.1.5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与岩溶

新址区位于大溪镇大湾村晏家坨、飞家坳及后缘鞍子山包和东侧大堡山的一部分, 地表约70%有基岩出露, 覆盖层仅沿沟槽分布, 且厚度均不大, 高程340.00 m以上地势较平缓、开阔。临河岸山峰高程440.00 m左右, 库岸边坡以碳酸盐类岩质边坡 (岸坡) 为主, 为横向和斜向谷, 未见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等堆积体分布, 边坡较稳定。

该区为奥陶系下统 (O1h+n+f) 灰岩地层, 岩溶较发育, 岩溶形态主要有溶隙、溶沟、溶缝、溶洞、落水洞和洼地等岩溶初期阶段的溶蚀现象。据平面地质调查、钻探资料显示, 区内溶隙、溶沟、溶缝较发育, 落水洞等发育程度相对较弱, 规模较大的溶洞、落水洞分布于鞍子山至大堡上一带。

据物探资料显示, 酉水河西岸飞家坳、晏家坨一带为异常区, 该地区布置钻孔ZK7资料, 孔深6.9~8.5 m (即高程394.79~396.41 m) 和10.0~11.0 m (即高程392.30~393.30 m) 分别见深黄色充填和无充填的溶洞。东岸钻孔ZK1孔深4.4 m (即高程351.60 m) 见一顺层小溶洞, 钻孔ZK5孔深9.5~9.7 m (即高程370.85~371.10 m) 见小常溶洞。

3.1.6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或岩溶管道水, 据钻孔资料显示, 终孔地下水位为318.83~403.21 m, 埋深4.6~18.3 m。地下水主要受降水补给, 以泉水形式向酉水河谷排泄。

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物中存在少量的孔隙水 (上层滞水) , 受降水影响较大, 多下渗至基岩裂隙或以泉水形式向河谷排泄。

3.1.7 岩 (土) 体物理力学特性

新址区地基岩 (土) 层种类以残坡积的粉质粘土夹碎石与奥陶系下统 (O1) 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场区主要是基岩地基, 岩体坚硬,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较高, 根据其岩体取样试验结果结合坝址区石料场力学参数和经验数据, 其岩 (土) 体物理力学性质均满足移民新址建设用地地基的基础的要求, 区内各岩 (土) 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和边坡开挖坡比建议值见表2。

3.1.8 天然建筑材料

新址区土料、石料储量均较丰富, 山区河流天然砂砾料贫乏。

土料:新址区内土料为志留系下统的基岩风化土和第四系残坡积土 (Q4edl) , 分布在区内地势较平缓地带, 以粉质粘土夹碎石为主, 可就近取材, 其质量和储量均基本能满足新镇建设要求。

石料:新址区以奥陶系下统 (O1) 灰岩为石料, 居民楼房建筑块石及混凝土骨料均可就近取材, 或利用场平开挖石料, 该阶段为配合桥梁骨料的开采, 在新址区选取1件/8组进行了常规岩石 (体) 物理力学试验, 其天然抗压强度均值为28.8~47.3 MPa, 饱和抗压强度均值为25.0 MPa~40.3 MPa。储量丰富;质量基本能满足村镇建设要求, 对集镇内的有关重要、重大建筑物等混凝土用骨料, 应有能满足要求的炭碱活性试验成果。

3.2 工程地质分区与场地稳定性评价

根据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分区原则, 区内可划分为Ⅱ类、Ⅲ类和Ⅳ类等3个类别。 本区处于大地构造稳定区, 地震活动性弱, 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设计时按Ⅵ度考虑。拟建大溪镇迁建新址与周边临近地区, 无大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钻孔资料揭示:场区高程351.60~396.40 m存在规模0.25~1.62 m不等的溶洞, 集镇新址岩溶主要集中在鞍子山、宴家坨、飞家坳一带, 即属物探测试异常区, 埋深7~11 m, 落水洞K1、K3、K4、K5、K8和K9均出现在该范围, 分布高程320.00~421.00 m不等。中小学校新址一带岩溶发育次之。根据场地分区等, 目前所见有的溶洞等对场地整体稳定性无大影响。在场区平整和集镇迁建过程中可能遇见的规模较大的溶洞要进行回填等专项工程处理, 对区内的有关重要、重大建筑物等应进行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测区可作迁建用地的Ⅱ区或Ⅲ区, 地形相对平缓, 岩 (土) 体物理力学性质满足迁建集镇建设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新址区多弱风化基岩露头, 覆盖层厚度0~4 m, 弱风化厚度5.5~18 m。地表自然坡度一般为5°~33°, 建设区地形相对较平缓, 场地工程地质分类的Ⅱ、Ⅲ区范围极大, 少量为Ⅳ类分区范围, 沟河切割深度约50 m, 为中等复杂的地形地貌;区内未见规模较大的断层切割;场区及周边临近地区未见滑坡、崩塌堆积体、泥石流、地面开裂和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岩层倾角平缓, 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在鞍子山、宴家坨、飞家坳一带钻孔揭露的溶洞, 埋深不大, 场地整体整体基本稳定。

场区水资源丰富, 能满足集镇建设用水需求, 岩 (土) 体物理力学性质满足集镇建设要求, 新址区土、石料场均可就地就近取材, 储量丰富; 质量基本满足集镇一般建筑用料要求。因此大溪集镇迁建新址区工程建设用地基本适宜建设。

新址区作为集镇建设用地, 应进行合理规划, 建筑物布置应尽量避开地形较陡峻的高陡边坡或岩溶洞穴较发育的Ⅲ2类地区。

建议集镇按分区地形地质条件, 进行台阶式布置, 以减少土石方挖填工程量和边坡高度, 同时作好边坡和集镇的排水, 对区内目前或施工过程中揭露的溶洞等不良地质体, 宜采取回填方式进行工程处理。对单体建筑物应特别重视岩溶地基稳定性, 需进行针对性的工程地质详细勘察。

参考文献

[1]DL/T5064—1996.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S].

[2]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篇4: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

水库位于四川某地区,距离市区约10km处。有乡级公路直通大坝,交通较方便。该水库始建于1972年,已建成运行三十余年,现最大坝高约26. 0m,坝顶宽约4-5m,长约510m,总库容260万m3,属小(一)型水库。坝体采用当地第四系壤土碾压而成,属均质土坝。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⑴ 查明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⑵ 对坝体的人工填土进行检测评价;⑶ 查明水库有无渗漏现象及渗漏原因;⑷ 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⑸ 对加坝及防渗处理所需的土料进行勘察。

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坝址区属中低山地貌单元。受地壳运动及水流切割,河谷形成“U”字型。两岸发育有不连续的Ⅰ、Ⅱ级阶地。河床较宽,约100m,Ⅰ级阶地宽约10-50m,在坝址区未发现有滑坡、塌岸等现象。

(2)地质构造及地震。

工作区构造上地处四川盆地巨形带状构造所形成的清水河断陷带与卫宁东西向构造带~卫宁北山复背斜的交织,复合部位。清水河断陷带,基岩出露不多,主要沉积物为巨厚的第四系沉积,形成了工程区清水河河谷平原目前的地貌景观,基底构造复杂,区域稳定性分级属相对稳定或稳定性稍差地带。

本区历史上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据史料记载,1219—1969年750年中,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6级以上6次,平均每两年半有一次4级以上地震发生。经查《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工作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3)地层岩性。根据钻孔及探井揭示,坝址区地层较单一,主要是有第三系清水营组(E3q)泥岩;阶地上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2al)壤土及含砾壤土;沟谷中局部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2al)角砾~砾砂;人工填土(Qml)和现分述如下:

① 人工填土(Qml)。为原坝体的碾压层,主要岩性为两岸第四系壤(黄)土和少量第三系全风化泥岩,局部含少量直径3-10mm砾石,最大厚度22.5m,黄褐色为主,可塑硬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在人工填土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4段,锤击数为6~20击。根据土工试验资料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DB5028799)中附录N,土的判别中对初判的规定,在Ⅷ度地震烈度区土的粘粒含量不小于18%时,可判为不液化。通过室内试验,在坝体所取的样品中,粘粒含量均大于18.0%,因此,可判定该层不液化。

②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2al)壤土。浅土黄色-黄褐色,可塑硬塑状态,局部壤土含少量直径3-10mm砾石,具水平层理,主要分布于河谷及Ⅰ、Ⅱ级阶地上。厚约8m—10m。

③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 2al)角砾~砾砂。杂色,中密-密实状态,次棱角型,局部夹含砾壤土透镜体,砾石一般直径5~35mm,主要成份为砂岩、泥岩等,含量在20~50%左右,充填物为砂及砂壤土,主要分布于主河道。其允许承载力[R]=200kPa。

④ 第三系清水营组(E3q)泥岩。暗红-土红色,中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其物理力学指标含水量11.1%,天然抗压强度1.00MPa,天然湿密度2. 23g/cm3,干密度2.01g/cm3,该岩层强-全风化厚度在2.5~3.5米,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其[R]=200kPa;中等风化层厚2.0~3.0米,裂隙较发育,其[R]=300kPa;以下为微风化层,其[R]=350kPa。

篇5:天古崖隧道与水库水文地质关系之分析

关键词:基础地质,城市地质,地质勘测

所有的市政工程在建设之初, 都需要对建设区域进行规范的地质勘探工作, 因为, 一个区域地质稳定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质量的高低。同时, 对城市地质进行勘测, 还能够便于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趋利避害, 进行一定的防御。而基础地质的勘测工作则是城市地质勘测的基础, 只有做好这项工作, 城市地质的勘测才能更加精准更加科学。

1 基础地质勘测现状

1.1 人力资源匮乏

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的基础地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现在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在人力资源层面仍旧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地质勘测工作常年需要出差, 并在荒郊野外生存和进行工作, 需要对本行业具有极大的兴趣爱好, 以及一定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目前一些具有高等学历的高端人才, 却不愿从城市内走向城市外, 常年累月的进行艰苦的地质勘测工作, 因此高端技术人员匮乏, 而且后备资源不足。

1.2 勘测技术落后

虽然近年来, 国家对于地质勘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逐步的提升, 但是地质勘测设备的研发却相对较慢, 没有与时俱进, 更好的依托目前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许多地势险要的山区在进行地质勘测工作时, 还需要人力资源亲赴现场, 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测绘精准度。

1.3 资金投入较少

传统的地质勘测工作都是由国家的政府机关组织人员进行的, 因此资金主要依靠国家咋财政拨款, 没有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 勘测技术难以得到突破, 勘测管理系统老旧, 不能够带动勘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所以勘测工作发展举步维艰, 后劲不足。另外, 整个地质勘测工作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模式, 工作人员工作不积极, 态度不端正, 都制约着基础地质的勘测工作的发展。

2 基础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基础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关系是基础和运用的关系。城市地质其实是基础地质的具体化和运用性。因此研究城市地质应该掌握当地的基础地质情况。不过由于基础地质依赖中央财政, 而城市地质和城市建设联系紧密, 因此, 很多地方政府对城市地质研究比较注重, 却忽视了基础地质的研究, 从而造成了城市地质研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城市地质主要包括水资源问题、城市垃圾问题、地基问题、工程地质评价、环境地质工程等。就水资源来讲, 受到城镇化的影响, 城市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需水量也将不断提升。城市的水资源如果储量不足就有可能影响城市的发展。同时, 如果为了提高供水量过度开采地下水, 就可能出现较为恶劣的后果。例如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因此, 在建设城市时, 必须利用地质知识对城市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但是如果仅仅只考虑本城市或者小范围的片区的水资源显然是不足的。因为水资源的储存和流量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分析研究当地城市的水资源还必须对大片区的基础地质中的水文环境进行充足的了解, 最大可能的避免可能出现的“水荒”。只有充分了解地下水情况, 才能更好的利用城市水资源。

再以城市地基举例, 为了提高城市容量, 高层建筑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出现。但是并不是说每一个城市都适合修建高层建筑, 因为建筑的地基是否牢固与当地的基础地质情况有着很大的联系。例如我国沿海城市的地下就以软土为主, 由于软土的特点是空隙大、强度不高等, 因此在施工时必须注意, 否则就可能出现桩基不稳、基坑边坡塌陷等问题。同时, 当地的地下水也可能改变土壤性质, 所以在建设城市时, 了解当地的岩土情况、地下水情况等至关重要。

应该说, 在城市建设中, 不仅要进行城市地质研究, 还要进行基础地质分析。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避免由于地质问题带来的威胁和安全隐患。任何偏废一方的工作都是不能够取得长远发展的, 管理人员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的眼光, 立足于未来, 从宏观上进行全面的把控和协调, 切实做到, 不仅只顾眼前利益和眼前发展, 还要带动整个基础地质与城市地质的长足发展。最好能够与国际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调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以全球的眼光来具体的落实下去。

3 改善基础地质与城市地质之间关系的具体措施

保证基础地质工作的前提之下, 快速提高城市地质工作质量。

可以说, 地质勘测工作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 因此, 切实发展好地基础地质和城市地质工作是十分必要有意义的。首先, 国家财政要保证基础地质和城市地质的财政拨款, 还要引导地质勘测工作逐渐与市场经济接轨, 运用市场经营模式, 降低对国家财政的依托, 为地质勘测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其次, 各大高校, 应该与地质勘测中心等携起手来, 共同培养专业型人才, 需要强调的是, 不仅要培养地质勘测学员的基本业务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的从业品格, 毕竟勘测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艰辛, 只有深爱这份工作,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的发光发热, 创造出更大的个人价值和集体利益;最后, 地质勘测工作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要走出去, 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测量设备以及相应的高端人才,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 无论是多门优良的技术和设备, 都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必要的改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内的基础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发展。因为城市化进行加快, 所以在落实以上工作时, 要注意政策的倾斜, 率先发展城市地质。

综上所述, 近年来,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进程正在加快, 因此, 每一座城市的每一天都在进行着不同类型的施工建设, 而这些建设施工的质量保障主要来源于城市地质勘测工作。作为基础地质的一个构成部分, 只有基础地质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城市地质的勘测工作才能逐渐提升起来。相信, 未来在国家、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 无论是基础地质还是城市地质的勘测工作都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姚震, 吴志定, 廖西蒙.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刻不容缓[J].国土资源情报, 2010 (4) .

[2]张宗祜.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J].第四纪研究, 2005 (1) .

上一篇:拨款项目合同书样本下一篇:毫不犹豫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