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电路设计论文

2022-04-15

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高速发展,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成为电子设计工程师的新宠。EDA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完成数字系统的逻辑综合、布局布线和设计仿真等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布线电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布线电路设计论文 篇1:

电路设计中EDA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快速适应时代发展,电路设计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而在实际进行设计期间,数字化电路设计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且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作为设计中的重要手段,对提升设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EDA技术入手,对其特点、使用优势、设计组成、实现流程、设计流程等进行探讨,并分析在电路设计中EDA技术应用以及实践策略,探究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路设计;EDA技术;应用

前言:现代化电子电路属于一项具有较高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设计期间需要先由设计者对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然后结合数据信息对电路展开方案初步设计,并进行相应的调试与修改,适当优化、调整并完善电路设计方案。在此期间,由于电路设计较为复杂,在应用EDA技术进行设计时,为充分发挥该项技术作用,需要加强对其了解,然后结合相应设计流程对电路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以此保证设计更加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1 EDA技术概述

EDA技术是在计算机辅助测试、制造、设计和工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技术。该项技术以计算机设备为主体,借助EDA软件平台,并通过硬件描述语言进行设计,然后在计算机设备支持下完成各项工作。EDA技术作为一种融合了多种技术手段的信息技术,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结合起来,能够帮助设计者完成自动化设计工作,可提升电路设计工作可操作性以及设计水平。EDA技术的应用,既可保证电路设计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减轻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强度,又可减少电子产品生产成本。

2 EDA技术特点

以往在进行电子电路设计中,CAD技术作为主要设计手段,能够辅助进行电子电路设计工作。但与之相比,EDA技术在应用中,因其具有明顯的特点,使得其价值更加突出。而EDA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硬件电路软件选择中,EDA技术可选择多种设计输入语言,如VHDL语言等,依托于该项技术,在下载配置前且无硬件设备情况下,能够自行完成设计。同时利用技术进行软件修改和设计的难度会明显降低,这种硬件与软件程序修改方式极为接近,利用测试软件方式进行测试,能够完成对硬件电路特定功能设计。

二是,借助EDA技术的自动化设计功能进行产品直接设计,可借助HDL语言和电路原理图等展开自动化逻辑编译程序输入,并生成相应目标系统。且该项技术应用中,可以计算机设备为依托,并通过模拟电路功能、分析电路性能、优化电路设计、测试电路功能等进行设计。

三是,EDA技术具有较高的集成化特点,可结合自身构成完成系统构建工作。EDA技术应用期间,设计数字电子电路设计时,需要将芯片作为载体展开设计。而大规模集成线路的发展,能够快速完成芯片设计工作,同时可快速实现对集成电路设计。

四是,利用EDA技术,借助其应用优势,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系统升级工作效率,并在使用期间对目标系统进行编程,利于实现系统升级。

五是,EDA技术具有自动化特点,但由于技术开发时间相对较短,且能够有效节约设计费用,可有效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借助EDA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使得设计中具有较高可操作性[1]。

3 EDA技术应用优势

与传统的CAD技术相比,EDA技术作为近年来设计中的一种先进技术,在具体应用中有着明显的使用优势。而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EDA技术作为一种以软件设计为基础的新型设计技术,在进行软件升级与修改期间,无需准备其他辅助软件设备,且利用人性化较高的编程语言,能够为人们理解语言提供方便,快速掌握逻辑结构,从而使EDA软件进行升级和更新过程中难度降低。同时结合多样化的输入设备,利用EDA技术可输入波形和原理图等。(2)利用EDA技术进行自动化设计中,可通过提交相应输入文件方式,直接从逻辑上进行产品优化配置。并借助自动化配置,可有效降低设计成本。(3)与传统的CAD技术相比,会增加EDA技术集成化程度,其功能和应用水平会接近于小型系统。因此,利用EDA技术进行产品设计,能够为该电子电路设计领域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持。目前,该项技术尚未成熟,但具体设计中,其复杂程度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4 EDA技术设计组成和实现流程

从设计理念方面而言,EDA技术应用中需要依托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流程,并将计算机辅助功能和电子电路设计结合起来。而技术应用中使用的部件并非新部件,主要是由VHDL硬件、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和编辑器等组成的。常用工具选择中,通常采用编辑器、仿真器、下载器、适配器以及HDL综合器等,VHDL硬件作为核心组成,利用其特性能够对硬件的整体特性产生影响。而在应用软件期间,核心位置的结构集合了计算机语言语法,而PLD逻辑元件以EDA为运行元件,其逻辑功能需要结合用户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这也是保证EDA技术在应用中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关键部分,通过灵活的配置,能够有效节省出厂时间,也可为EDA技术高效化发展提供支持。

而在进行流程设计中,EDA技术是围绕电子技术展开创新和调试工作,无需在各个环节进行额外硬件支持,利于实现高效化设计。而利用自身已有的硬件进行配置,也可利用软件操作实现配置。在具体进行操作期间,熟练掌握EDA技术的操作人员,能够直接通过输入设备方式实现对整个流程监控和升级,提升了设计工作便捷性。

下载编程软件后,分析EDA试配结果,并进行仿真模拟。在实际进行仿真期间,包含时序仿真和功能仿真两种,其中,时序仿真主要是利用实际流程进行仿真模拟,该仿真模式具有较高精确性,在应用中能够快速发现问题所在。过程仿真主要是通过测试电子电路逻辑功能方式,快速找出硬件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利于实现预定功能,完成EDA技术设计工作。

5 EDA技术设计流程

EDA技术设计流程:输入设计→综合→布线布局→仿真→编程下载。

6 电路设计中EDA技术应用

6.1 理解设计的课题

电子电路设计前,需要全方位掌握电路设计方面相关内容,熟练掌握需要设计电路的功能要求、设计标准、设计元件和技术指标等,并分析处理信号、被控制转换对象特点与统计相关参数。

6.2 设计方案制定

制定电路设计方案时,需要先分析系统的总体功能,并做好对电路设计原理框图的绘制工作,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划分,分为多个环境,并通过对不同环节间联系分析,确定不同环节电路运行时序和信号交流方式,确保能够在电路设计中,可采用简单清晰表达方式展开电路原理图和过程设计。

6.3 单元电路仿真实验

确定具体设计方案后,需要选择适合的元器件,并通过电子仿真软件方式绘制各个环节的电路图,并借助软件仿真功能进行仿真检验,判断仿真设计方案可行性。若设计中涉及到COMS、分立元件、TTL等元器件,需要设计电路间电平转换过程,并绘制转换方式与流程框图。同时在进行电路仿真设计时,根据确定的电路类型选择适合的仿真软件。在使用各种仿真软件期间,需要对各个环节设计方案相应性能进行检验,并模拟运行原理和流程,并对电流方案进行参数分析,改进其中存在的不足,优化最后设计方案[2]。

6.4 分析各环节设计方案

结束EDA技术进行单元电路仿真实验,需要分析电路设计可行性,并在仿真实验中检验部分性能,能够有效减少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但不同部件进行组合时,可能存在不同环节搭配不合理现象,导致系统整体性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在各个环节进行仿真试验后,需要全面分析各个电路环节,深入分析输入输出关系、不同环节间接口极性等,利于找出电路设计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便于快速进行问题修改,并制定最佳设计方案。

6.5 各设计环节组合

通过检验各个环节电路及各环节电路设计方案后,需要对整个方案展开仿真实验,并验证其设计可行性,然后根据设计要求设计电路元件,并通过反复实验与联系,帮助设计人员快速掌握电路设计方式。同时进行电子仿真实验期间,由于存在较多影响性能稳定因素,使得在进行电路实体安装中,需要调试其性能,以此保证电路性能达到最优。

7 电路设计中EDA技术实践探究策略

7.1掌握设计基础

在进行电子电路设计中,为顺应EDA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应加强对EDA实用技术的基本要求,并了解EDA技术与数字电路实现结合的方式。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与EDA操作的基本原理,同时也需要对EDA动向加以了解,确保今后在电子电路设计中能够掌握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方向,并对发展趋势和背景进行判断,以此保证自身在领域内竞争优势。

7.2创新设计方案

EDA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电子电路设计中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推动了电路设计领域发展,并为新时期电路设计行业发展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更多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创新方面。这就需要在进行电路设计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快推陈出新,并转变设计思路,在技术中融入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加快推进电路设计,以此为电路提供更多设计方案。

8 EDA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技术全方位进入EDA领域,EDA技术成为多种电子产品研发源动力,并成为电子系统设计核心,但也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而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而EDA技术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快速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需要加强对技术创新关注程度。而在EDA技术创新过程中,其重点主要在可制造性设计以及系统级验证方面,并开始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确认和表达。同时一体化设计平台的应用,得益于统一的用户界面,有效简化了不同工具间数据转换流程。而随着IC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从更高层次描述系统,是电子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基于Linux环境的EDA技术也成为电子领域发展的主流[3]。

结论:随着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得到快速增长,电子系统设计方式和手段均出现明显变化,新型的设计手段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相比于传统技术展现出更加显著的应用优势,并在电路设计中得到推广应用。而EDA技術作为当前一种先进的设计手段,在具体应用中,利用其功能优势,并根据相应设计流程可实现对EDA技术应用。且基于计算机及设计芯片的EDA技术,会逐渐取代传统设计成为电子电路设计的主流。

作者:靖若楠

布线电路设计论文 篇2:

自动售货机控制模块VHDL程序设计及FPGA实现

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高速发展,EDA(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成为电子设计工程师的新宠。EDA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完成数字系统的逻辑综合、布局布线和设计仿真等工作。电路设计者只需要完成对系统功能的描述,就可以由计算机软件进行系统处理,最后得到设计结果,并且修改设计方案如同修改软件一样方便。利用EDA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

作者:王鹏 陈亭 邢维东 李敏 闫健

布线电路设计论文 篇3:

面向中山IC产业 IC设计专业应用型设计平台建设

摘要:本文针对珠三角集成电路企业对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人才需要旺盛的特点,依据独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探索建设面向中山的IC设计应用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业实践课程、探索实践途径。实践证明:新的培养方式对培养合格的IC应用型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建设;IC产业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使高校培养的理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1]。为此,我校作为全国独立学院理事单位于2007年6月通过了ISO200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同时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核心战略,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质量工程采取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措施:加强教学改革项目工程;鼓励参加校内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积极参加国家、省级等电子设计大赛;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增大课程实验学时,实验学时占课程的比例从原来的15%提高到25%以上,并且对实验项目作了改进,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同时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和毕业设计更注重选题来源,题目比以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面向专业,面向本地就业市场。不仅如此,学院还建立了创业孵化中心、建立了实验中心等。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应用能力。除了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外,各个二级学院都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从专业工程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各个专业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由于集成电路设计是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方向,因此与之相关的课程和平台建设成为该专业工程探索的重点。通过对当前国内外高校该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分析,设置的课程主要强调模拟/数字电路方向,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此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习、实践教学平台。由此,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层次和专业面向,同时依据本地的人才需求深度和广度,对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建立面向中山IC产业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应用型的设计平台。另外,从课程体系出发,强化IC设计的模拟集成电路后端版图设计和验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实际的训练。通过这些改革既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融入IC设计业,也为进入IC制造行业提高层次到新高度。

一、软件设计平台在集成电路设计业的重要性

自从1998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高校规模发展很快,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比十五年前增长了10倍。高校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同时,各个高校对实验室的建设也在持续增大,然而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尽管投入的资金量在不断增大,但出现的现象是重视专业仪器和设备的投入,忽视专业设计软件的购置,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有形实体、轻无形设计软件,然而这种意识给专业发展必将带来不利影响。对于IC专业来说,该专业主要面向集成电路的生产、测试和设计,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是最具活力、最有增长效率的一块,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中国的IC设计业不仅没有像半导体行业那样同比下降10%,反而逆势增长9.1%;在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缓和,中国IC设计业的同比增速又快速攀升到45%;2011年全行业销售额为624.37亿元,2012年比2012年增长8.98%达到680.45亿元,集成电路行业不仅增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而且可以满足更多的高校学生就业和创业。为了满足IC设计行业的要求,必须建设该行业需求的集成电路软件设计平台。众所周知集成电路行业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电路产品时尽量做到一次流片成功,而要实现这种目标需要建设电路设计验证的平台,即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软件设计平台。通过软件平台可以实现:电路原理拓扑图的构建及参数仿真和优化、针对具体集成电路工艺尺寸生产线的版图设计和验证、对版图设计的实际性能进行仿真并与电路原理图仿真对照、提供给制造厂商具体的GDSII版图文件。软件平台实际上已经达到验证的目的,因此,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工作人员来说,软件设计平台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软件设计平台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的IC设计人才。因此,在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号召下,学院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3],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角度出发,建设IC软件设计平台,为本地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

二、建设面向中山本地市场IC应用平台

近年来,学校从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减少因实验经费紧张带来的困境,积极推动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教学单位根据集成电路设计的模块特点确定合适的软件设计平台,原理拓扑图的前端电路仿真采用PSPICE软件工具,熟悉电路仿真优化过程;后端采用L-EDIT版图软件工具,应用实际生产厂家的双极或CMOS工艺线来设计电路的版图,并进行版图验证。这种处理方法虽然暂时性解决前端和后端电路及版图仿真的问题,但与真正的系统设计集成电路相对出入较大,不利于形成IC的系统设计能力。2010年12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中山园区成立,该园区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要求变得非常迫切,客观上推进了学院对IC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面向中山IC产业的专业应用型设计平台变得刻不容缓[4],同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声出台,促进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改革。

1.软件平台建设。从目前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使用的广泛性和系统性来看,建设面向市场的应用平台,应该是学校所使用的与实际设计公司或其他单位的软件一致,使得所培养的IC设计人才能与将来的就业工作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高市场对所培养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认可度,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设计的能力和信心[5]。遵循这个原则,选择Cadence软件作为建设平台设计软件,这不仅因为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设计技术、程序方案服务和设计服务供应商,EDA软件产品涵盖了电子设计的整个流程,包括系统级设计,功能验证,IC综合及布局布线,模拟、混合信号及射频IC设计,全定制集成电路设计,IC物理验证,PCB设计和硬件仿真建模,而且通过大学计划合作,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购置软件所需资金,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实验室建设软件费用昂贵的问题。另外,从中山乃至珠三角其他城市的IC行业中,各个单位都普遍采用该系统设计软件,而且选用该软件更有利于刚刚起步的中山集成电路设计,也更加有利于该产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乃至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针对中山IC产业设计。定位于面向本地产业的IC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以中山IC产业为培养特色人才的出发点。中山目前有一批集成电路代工生产和设计的公司,主要有中山市奥泰普微电子有限公司、芯成微电子公司、深电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等,能进行IC设计、工艺制造和测试封装,主要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和IC、应用于家电等消费电子、节能照明等。日前奥泰普公司的0.35微米先进工艺生产线预计快速投产,该单位的发展对本地IC人才需求有极大的推动力,推动学生学习微电子专业的积极性,而这些也有力地支持本地IC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建立面向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软件设计平台,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准确定位,并形成了本地优势和特色。

3.教学实践改革。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专业特色,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实验项目中除了原有验证性的实验外、还增加了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这种变化将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实验学习到主动实验的综合和设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动手能力,从而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与集成电路代工企业及芯片应用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在学习期间到这些单位进行在岗实习和培训,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去,形成无缝对接;而从单位招聘人才角度上来说,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招到单位真正需要的岗位人才。因此,合作双方在找到相互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①课程改革。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除了培养方案上增加多元化教育课程之外,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的改革,增加综合实验课程,如:《现代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计32学时、《微电子学综合实验》计40学时、《EDA综合实验》为32学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为40学时,其相应的课程学时数从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16个学时,增加到现在32学时以上的带有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种变化不仅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加大,而且是实验项目的改进,也是实践综合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形成专业应用能力。②与单位联合的IC设计基地。IC设计基地主要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本地IC企业或设计公司;二是立足于IC代工和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前者主要利用本地资源就近的优势,学生参观、实习都比较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提高双方的认可度和赞同感。如:中山市奥泰普微电子有限公司、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等。后者从生产角度和设计应用出发,带领学生到IC代工企业参观,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生产过程,企业的架构、规划和发展远景。也可根据公司的人才需要,选派部分学生到公司在岗实习[6]。如: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IC单位的深入了解,为本校专业应用型人才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就业之路。

三、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实效性

从2002年创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学校特别重视集成电路相关的实验室建设。从初期的晶体管器件和集成块性能测量,硅片的少子寿命、C-V特性、方阻等测量,发展到探针台的芯片级的性能测试,在此期间为了满足更多的学生实验、兴趣小组和毕业设计的要求,微电子实验室的已经过三次扩张和升级,其建设规模和实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另外,为培养本科学生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提高应用性能力,学校还建立了集成电路CAD实验室,以电路原理图仿真设计为重点,着重应用L-Edit版图软件工具,进行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及验证,对提升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为了大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重点对实践课程和IC软件设计平台进行了改革。学校开设了专门实践训练课程,如: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从以前的16学时课内验证设计实验提升为32学时独立的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实践课程,内容从以验证为主的实验转变为以设计和综合为主的实验,整体应用设计水平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不仅如此,对集成电路的设计软件也进行了升级,从最初的用Pspice和Hspice软件进行电路图仿真,L-Edit软件工具的后端版图设计,升级为应用系统的专业软件平台设计工具Cadence进行前后端的设计仿真验证等,并采用开放实验室模式,使得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提高了系统认识和项目设计能力。通过IC系统设计软件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使得学生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性质和内容了解更加全面,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信心。此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转到本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学习,并对集成电路流片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利用自己在外实践实习的机会给学校引进研究性的开发项目,这些都为本专业的发展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在IC设计平台的影响下,本专业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特别多,约占学生比例的45%左右。经过这几年的努力,2003、2004、2005、2006级都有学生在硕士毕业后分别被保送或考上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从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到,他们对学校在IC设计平台建设评价很高,对他们进一步深造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不仅如此,已经毕业在本行业工作的学生也对IC设计平台有很好的评价:通过该软件设计平台不仅熟悉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工艺库、集成电路工艺流程和相应的工艺参数,而且也熟悉版图的设计,这对于从事IC代工工作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现在已经有多届毕业的学生在深圳方正微电子公司、中山奥泰普微电子有限公司工作。另外,还有许多学生从事集成电路应用设计工作,主要分布于中山LED照明产业等。

通过IC软件设计平台建设,配合以实践教学改革,使得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直接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利用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习,可以使得学生得到更好的工作锻炼,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建设面向中山IC产业的集成电路设计实践教学平台,寻求高校与公司更紧密的新的合作模式,符合我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方向,对IC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满足本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晓琳,易茂祥,王墨林.适应“质量工程”的IC设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129-132.

[2]胡志武,金永兴,陈伟平,等.上海海事大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回顾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9,(1):16-20.

[3]毛建波,易茂祥.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2):118-126.

[4]鞠晨鸣,徐建成.“未来工程师”能力的集中培养大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158-161.

[5]袁颖,董利民,张万荣.微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15-117.

[6]王瑛.中低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9):56-61.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ZLGC2012JY09)。

作者简介:张华斌(1968-),男,江苏兴化人,讲师。

作者:张华斌,马云辉,李飞鹏,石建国,胡云峰,王红航

上一篇:品牌营销探究论文下一篇:摄影群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