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生态保护论文

2022-04-16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多年来环境问题积累较多,很多深层次矛盾逐渐突显出来。林业承担着人类生产生活基础材料供给、生态环境平衡保护的重要作用,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事业的中心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林业生态保护现状,并总结加强林业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以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区生态保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区生态保护论文 篇1:

发挥林区生态保护优势 探索建立大兴安岭国家公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中国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出现拐点。在此背景下,科学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将为大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创造出有利契机。

一、大兴安岭林区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理念

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经过140多年的发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800多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球保护地面积的23.6%,是目前世界各国使用面最广的保护地模式。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型,以德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型,以加拿大、日本等国为代表的综合管理型三种模式。

国内的国家公园与国外国家公园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资金机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由景区管理部门负责资源保护、规划开发,由隶属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治理模式,在全国是一种较为普遍采取的模式,四川九寨沟、贵州黄果树浙江鸟镇、江苏周庄等都是属于这种治理模式。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选择建立国家公园,其初衷还不是世界国家公园运动所追求的保护全民共有自然文化遗产,为人民提供游憩机会的公益理念,它是在地区经济不发达、发展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规避自然保护区对开发的限制,通过塑造独一无二的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经济,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这显然背离了建立国家公园的初衷,也不是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模仿对象和参照标杆。我们所坚持的理念应该是在国家公园体制理念的指引下,探索一条打造生态品牌效应、谋取转型发展契机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

二、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国家公园的约束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国家公园的限制因素

1.法律法规不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共同成功经验。但是,国家公园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体制机制为国家公园的设立、管理、经营提供依据和保障。这是大兴安岭林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2.管理体制不顺畅。机构重叠、政府多门、体制不顺是中国自然资源管理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在于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中国特殊的管理体制背景下,破解这一困局尚需时日。由于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国家公园设立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这将对大兴安岭林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构建造成一定障碍。

3.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资源所在地往往也是矿产资源、林下资源富集区,这些产业带来的既得利益与生态保护发展获利的长期性和潜行性相比,往往使某些地方倾向于支持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制约了国家公园的设立、建设与发展。

(二)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1.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一般标准。大兴安岭林区生态资源分布广、数量高、品质好,不少自然生态资源规模大,集聚度高,科学、教育、游憩价值突出,受到的人为干扰相对较小,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一般标准。

2.大兴安岭林区特殊的政策优势有利于建设国家公园。自1998年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享受“天保”工程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除了这些普遍性的优惠政策外,大兴安岭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试点名单,必将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保护和机制扶持。这为设立国家公园试点、探索国家公园发展模式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3.世界公园运动为大兴安岭林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经验。一百多年来,国家公园的理念,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公园系统,为大兴安岭林区建设国家公园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三、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国家公园的实现路径

(一)重构国家保护地体系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保护地形式大多是在不同时期生物资源抢救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应急性政策措施调整的特殊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没有从国家自然资源分类保护与分级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致使“该保护好的没保护好,该发展好的没发展好”,出现同一个保护地拥有多个名号,制度体系、行业监管等“相互打架”的诸多问题。全面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地体系,结合国情,重构与世界各国共同理念与通行做法接轨的保护地体系,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十分必要。

具体而言,我国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一部分可划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和柄息地以外,大部分可以建成国家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中的绝大部分也可以建成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草原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海岸公园,凡属国家级的,都可建成国家公园的亚类型。大兴安岭林区应借助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试点名单的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在已确立的自然保护区等的基础之上,争取通过国家审批,建立覆盖全区范围的大兴安岭国家公园示范试验区。

(二)建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我国自然资源的产权在法律上属全民所有,而现实是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和属地政府都可以代表国家行使管辖权,其产权主体并不明确。国家缺少一个专门、稳定、权威的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造成所有者的事实缺位和虚化。而分散管理、划部门而治造成了管理目标、绩效考核标准等诸多不一致。

对于如何克服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条块分割、多头代理、政出多门等治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参照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建议建立三级治理模式的垂直化管理构想,重塑国家自然资源的条块管理体系。首先,从国家层面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把建设、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的管理职能剥离出来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实施统一监管。由国家层面负责立法、监管和拨款,地方层面负责按照自然资源的原始属性,合理划分管辖范围。其次,成立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分局,各个国家公园管理分局负责对所在区域的国家公园进行区域化管理。第三,在每个国家公园保护地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处,具体管理所在地的国家公园。

(三)确立合理高效的保障制度

在资金保障方面,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国家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基本是“只给帽子,不给票子”。实践中,中央财政在保护区的资金供给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而地方政府的财源状况和政绩考核体系决定了保护区管理也难享足够的地方财政投入,致使一些自然保护区为自给自养而出现资源滥用和环境破坏。

从发展趋势看,公益性必然是自然资源管理改革的方向。在施行国家公园体制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对国家公园的财政投入,分步实施,在改革的三年内实现国家公园的全额财政拨款,同时实行免门票或低门票开放,让自然资源逐步回归公益,保障国民公平游憩权。

“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这是国家公园理念的创立者——乔治·卡特林1832年的构想。180多年过去了,这一理想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变成了现实,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思考与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的国家战略,精心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建构国家公园体系及其管理制度,实现全民共享自然资源、维持自然资源的永续性,发挥自然资源在培育国家精神方面的作用,将是今后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这样的趋势下,大兴安岭林区全面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无疑将为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和推广的范本。

作者:卢晓明 谭俊

林区生态保护论文 篇2:

浅析林区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多年来环境问题积累较多,很多深层次矛盾逐渐突显出来。林业承担着人类生产生活基础材料供给、生态环境平衡保护的重要作用,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事业的中心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林业生态保护现状,并总结加强林业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以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化,各国政府均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我国推出了生态建筑、生态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其目的就是改善环境。其中生态林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林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展开研究。

一、当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匮乏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只有掌握了大量森林资源,并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应用,林业工作才能够长期持续展开,并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撑。然而从目前来看,虽然近年來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得到了明显增加,但相较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据全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面积虽然在2.08亿公顷左右,位居世界第五位,但森林覆盖率却仅为21.66%。在缺少森林资源作为基础支撑的情况下,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会面临不少困难。

2.营林工作效率不高

面对森林资源不足的现状,林业部门一直十分重视营林工作推进,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人工林面积,有效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但由于相关资金经费不足,在营林工作全面推进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后期抚育管理不到位、管理经验不足、树种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林木的存活率并不高,即便人工林面积与人工林蓄积量已经分别提升至6 933万公顷、24.83亿立方米,但实际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却并不多,对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十分不利。

3.法律政策不够完善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完善的法律政策作为基础支撑,为相关执法工作提供明确指导。但是,当前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4.存在过度砍伐现象

随着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大大提升,参与森林资源开发的企业、个人迅速增多,虽然为林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但也同样带来了严重的乱砍滥伐问题,即便林业部门对乱砍滥伐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此类行为仍然屡见不鲜。当前,很多林区都出现了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而在缺少森林资源长期、稳定支持的情况下,林业生态环境逐渐出现问题。

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护政策

不断健全林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制止破坏林业生态的行为,并对涉林违法事件进行依法处罚,打造良好的法律法规执行环境,可确保林业生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对此,相关部门应依法进行林业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各界对林业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形成全民保护林业生态的社会氛围;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林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护政策,针对性管护基础设施、管护设备、管护资金、管护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促进林业生态管护工作有序开展,尤其要根据林业生态的实际变化,以科学发展的规律进行资金投入规划和林业工程监管,实现林业生态管护科学化。此外,林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积极配合、投入林业生态保护的部门、企业和个人,实行工作绩效与资金分配挂钩,及时兑现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单位、个人要适当地减少资金分配,并对严重影响林业建设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从而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化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效率

先前,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林业资源,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这一破坏环境的不良现象至今仍存在,对生态林业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威胁。为消除这一威胁,实现林业的大力发展。相关部门应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对所属区域的林业资源实行全面监管,并出台相应的奖惩制度,推广宣传,以威慑那些肆意破坏林业资源的人。同时,调动民众参与到林业监管工作中,提升监管效率。当地政府机构应将林业产业的发展纳入政府重点项目,并依据所属地实况规划相应的蓝图。同时,要积极与相关企业及个人沟通交流,与其进行商务合作,一方面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推动相关企业的建设发展,为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重要支撑。此外,政府还需要打通企业与林业、土地、水利、电力等多个部门的合作,进一步促进生态林的建设与发展。

3.重视森林资源保护

针对过度采伐、乱砍滥伐问题,林业部门需要全面禁止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加强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公益林的采伐监管,保证公益林的采伐行为均属于抚育性采伐与更新性采伐。此外,还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肆意破坏森林、偷盗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涉林违法犯罪活动,由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协同合作,借助林区视频监控、无人机等先进技术与基础设施展开巡查监管工作,力求做到对涉林犯罪行为违法必究,保证所有违法犯罪分子和团伙均能够受到依法惩处。

林业生态保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参与林业生态保护的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刁丽琼.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 No.267(03):183.

[2] 黄木娇, 杨立, 唐小平,等. 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足迹的自然保护区分类[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v.47(01):88-96.

[3] 蒲真, 张芳玲, 古元阳,等. 我国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现状及保护优先区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9):2821-2832.

作者:包木仁

林区生态保护论文 篇3:

保护洮河林区生态建设 提高油松容器育苗技术

1.种子的采集和调制

选择生长健壮、干形良好的壮龄树为采种母树。于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球果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果鳞微裂,种子呈黑褐色、种仁饱满时,及时采收。采种过早种子不熟,过迟球果开裂,种子飞散。采回的球果放在通风良好的场地,摊开凉晒,每天翻动1到2次,十多天就能全部脱净。种子脱出后搓揉脱翅,晒干扬净,即可贮藏备用。

2.容器的选择

塑料薄膜容器具有价格低廉、牢固、保湿、保温,播种后出苗早,育苗效果好等特点。3至4年后薄膜自行破裂成碎片,有利于造林后根系穿透,不影响生长。

3.作床、配土、装袋

苗床要求选择向阳背风、靠近水源的地段作为育苗地。土地经翻耕后筑成低床或平床。苗床宽1.1m,步道40cm。配制营养土配方很多,但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来源充足、成本低、理化形状良好的保湿、通气、排水性好,质量较轻,不带杂草种、害虫、未受污染的生土,并选取均匀干净的细沙,按3份土比1份沙比例混合后待用。有条件的地方用腐殖土最好。在每立方米土中加入硫酸亚铁1kg,磷肥3kg,75%五氯硝基苯30g,充分搅拌混合后堆积,约一周时间,以防肥土烧伤幼苗。

营养钵的规格为7至12cm,直径4至7cm为宜。我们通常用12至6cm的营养钵。装土由中央开始逐渐向外开展,填平主袋口,并浇水使营养土沉实,与容器上口约1cm为宜。再将营养钵整齐排列在苗床上(先在苗床上铺5cm左右的细沙土),然后在堆放的营养钵四周覆土、拍实,利于保墒。

4.种子处理

播种前5到6天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始温45到60℃的温水浸种,种子与水的容积比例约为1比3。浸种时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熱均匀,自然冷却后浸泡24小时,种皮吸水膨胀后捞出,捞出后放在温暖的地方,摊放在湿麻袋或草袋上,与细沙土1比2堆积,并将湿麻袋覆在上面。每天在中午时翻拌一次同时将上面的麻袋再次浸湿,有70%以上的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

5.播种

在点种前用3%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床面一次,待床面稍干即可播种。点播时用手指轻压表土中央穴状,每穴下种3至4粒,并用手指轮压种子,使之与土壤充分接触,检查无空袋漏袋后覆土,覆土用腐殖土效果更好,覆土厚约1cm。若无腐殖土则可在土中加细河沙(20%),拌匀后用细筛过筛覆土,最后用细木轮镇压。为了保持床面湿润和保温,播后覆盖草帘或遮阴网。

播种时需掌握三个关键技术:一是要足墒播种;二是播种穴不能过小过深,否则种子互相挤压,影响出苗,甚至会腐烂;三是覆土不可过厚,要薄厚均匀。

6.苗期管理

遮阴。油松幼苗比较嫩弱,且出苗后,麻雀等鸟类最喜食种壳,另外鼠类也常危害苗床,因此在出苗后应及时搭建遮阴网;当出苗达到1/3时撤去覆在苗床上的草帘。待幼苗出2到3片叶后,即可撤去遮阴网(因油松是喜光树种)。

防立枯病。在撤去覆盖物后,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即:硫酸铜、石灰、水的比例为1比1比100)每周喷洒床面1次,或用900到1000倍液的多菌灵混合液交替喷洒,效果也很好。如已发生立枯病,可清除病苗,并撒硫酸亚铁粉末将病区围起,以防病害蔓延。

除草与浇水。杂草对油松幼苗生长影响极大,最好在雨后或灌溉后连根拔起。一般全年除草4至5次。播种后要及时浇水,浇水切忌漫灌。另外,出苗后至幼苗长出4到5片针叶前,浇水应以少量多次为宜,随着苗木根系的生长,逐渐增加灌水量,并延长浇水次数。

补苗、间苗。待幼苗长出4片以上针叶,至立枯病不再发生时,对死亡、无苗袋应进行补苗。开始间苗时,本着拔弱(病)留壮苗的原则进行,每袋留2株健壮苗木。

追肥。油松幼苗喜肥,生长期间应追肥2到3次,第一次在间苗后进行,追肥施混合液,氮、磷、钾的比例为1比5比1;第二次在速生期前进行,混合液的比例为1比2比1;第三次应视苗木成长情况而定,7月下旬,应停止追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便于苗木安全越冬。

越冬保护。油松当年生苗高一般5cm左右,因其苗小,应采取防冻措施,11月中旬苗木越冬前浇透水一次。然后用秸秆、树叶、草帘等覆盖物进行防寒,厚度以不露苗稍为宜。初次降雪时要震动覆草,使积雪落入油松苗木间填实空隙,以免再降雪压伤油松苗木。春季解冻前(起苗前1周),分2到3次撤除覆草,避免撤草过早油松苗木遭受霜冻。来年加强水肥管理,至二年秋季苗高可达10至15cm,即可出圃。

作者:杨慧珍

上一篇:汇率通货膨胀论文下一篇:企业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