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把经验性作为思考军事技术的哲学基础,强调要充分考察军事技术客体的物理构造,要在具体的军事应用中解读军事技术;在研究发展历史中对军事技术进行功能解释,强调要围绕进攻和防御的功能演化发展,要突出机动功能和后勤功能;在实践分析中实现军事技术的应然判断,军事技术具有社会建构性,研发过程要注意军民结合,要具有必要的经济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篇1:

从钢厂到场景:首钢园区绿色创新三板斧

一部首钢史,半部北京史”。1919年成立的首钢曾为新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殚精竭虑,面对当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首钢又为绿绿色低碳和创新发展作出示范。在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首钢园区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让土地遗址变身场景文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让生产生活创造场景价值;通过创业生态系统,让科学技术助推场景升级。通过这三板斧,首钢园区实现了从钢铁工厂到创新场景的绿色转型,有机实现了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钢铁与文化、经济与生态、科技与生活、当下与未来的融合和一体化,赋予了企业绿色创新和永续发展的场景驱动力。
绿色技术创新:让土地遗址变身场景文化

2005年决定搬迁以来,首钢通过不断规划变更自己未来的发展路线,在绿色与创新的双驱动下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首钢园区充分运用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一方面调整企业旧产业结构进行兴利除弊、除旧布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对首钢园区进行区域优化布局,不断推动首钢园区的绿色转型发展。在完成园区再焕新生的改造后,首钢深入挖掘遗址的工业文化内涵,将园区的工业文化与现代风格完美地进行了结合,将其打造为旧时代的记忆与现代化的设施相辅相成的绿色技术创新场景。

蜕化场景之物:修复工业土地

首钢搬迁后的京西老厂区如何解决土地污染问题成为了后续首钢园区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键。为此,首钢结合管理创优与科技创新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于首钢园区长期绿色建设与发展的土地污染修复治理体系,凭借绿色理念与创新思想的驱动着力打造污染场地修复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首钢园区转型发展。

2015年4月起,首钢用了五个季度的时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年产18万吨的钢铁冶金工业污染场地热脱附土壤修复示范项目。项目投运以来,项目人员多次学习研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实现了人员从事“冷线”工艺生产运营到“热线”工艺操作。除此以外,首钢成立了多个专项技改组攻关难题,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了适合于自身的污染土修复“首钢模式”,完成了一百余项设备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三百余项新兴技术融合问题得到解决,污染土壤处置水平不断提升。

2018年以来,首钢园区的开发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后,焦化厂绿轴污染和场地修复项目、脱硫车间修复项目、三四高炉修复项目等10个场地修复项目陆续全面铺开。面对多项目多点作战的挑战,首钢环境公司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工艺技术与管理经验,不断推进首钢热脱附土壤修复项目自主稳步运营,满足首钢园区开发对土壤治理的时序要求。在首钢园区不断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工业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不断推进。

首钢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所形成的一系列包含多项高新技术的土地修复治理体系不仅大大推动了首钢绿色创新产业发展,还很大程度地为首钢园区解决了污染土地利用开发难的问题,为首钢园区后续的绿色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化场景之形:再造建筑遗址

在首钢园区的遗址再造过程中,数量不小的工业遗留建筑的处置成为了一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首钢园区采取了“以保定建”的方针,结合绿色发展规划,按照工业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将其分为强制保留建筑物、重要工业建筑物、其他工业建筑物三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工业建筑物采取不同的保护与修补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建筑。

在首钢园功能区的九字改造方针“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与冬奥引擎的驱动下,首钢园区的历史价值、科技动能与“工业风”奥运文旅动能正在被焕活,工业遗址正在“绿色”思想的引领下重获新生。在首钢园区的改造规划建设过程中,首钢园区围绕保护工业遗产、完善城市功能、深化空间框架、促进生态发展等层面进行了综合研究与规划。在北区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搬迁前的旧管道,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对其充分利用,改造为地下通道、地面通行、空中管廊的三级慢行系统,不但解决了建筑成本,也使得老旧管道功能最大化。

以创新、修补、绿色、活力、生态五大层级为基础,首钢北区形成了由永定河滨河综合休闲带、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长安街西延线绿色生态带组成的“三带”,由冬奥广场片区、石景山文化景观区、城市织补创新工场片区、公共服务配套區的“五区”;首钢南区预计将建成由永定河生态带、后工业经管休闲带组成的“两带”,由前沿科技引领区、国际交流展示区、后工业城市活力区、生态景观休闲区和战略留白区组成的“五区”。

在首钢园区的遗址再造过程中,首钢始终坚持原有建筑利用率最大化,并且始终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凭借明确的改造方针与规划,不仅解决了老建筑违规浪费的问题,还为首钢园区的绿色生态与独特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大胆尝试。

深化场景之魂:复兴城市文化

在伫立京西的百年时光里,首钢园区沉淀出了独有的钢铁文化,园区各处遗存着丰富的工业元素。首钢将工业遗产与钢铁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致力于打造北京城市复兴文化新地标,讲述首钢故事,展线首钢情怀,体现首钢精神,形成浓厚的首钢精神氛围。《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到,要积极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在首钢园区的修补与建设过程中,在“绿色”与“创新”理念的引领下,首钢十分重视能源的再生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了对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开发思想,助推首钢园区转型绿色场景。

为了园区内工业建筑能够得到完好保留,首钢园区对遗留工业建筑物进行了现状、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评估,以延续历史脉络、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确定了不同重要程度的工业构筑物。在重新规划园区设计时,首钢始终坚持原有建筑利用效率最大化,在改造的过程中保留自然山水、工业建筑等历史文化要素,凭借清晰的改造方针与规划,在顺利解决老建筑违规浪费问题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充分利用。

首钢园区的更新改造在保留原有工业遗存、保留首钢独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在建筑形态与功能之间也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形成了保留工业历史文明与钢铁文化的建筑群。首钢园区内的星巴克,体现了工业风与现代感的完美融合,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巨型机械建筑散发着纯正而硬核的工业朋克风。绿色发展理念被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工业文明与钢铁文化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首钢园区在最大化利用遗留建筑,坚持以绿色为发展底色的同时,创新性地保留了其独有的历史记忆与钢铁文化。修补重生后的工业建筑既体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时代新城市功能融合,又保留了其原有的记忆与文明魅力。

在首钢园区,工业遗留建筑的深厚钢铁文化历史底蕴与新时代的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合迸发了灿烂的火花,夯实了首钢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的良好基础,重塑了首钢新时代工业遗址复兴的新形象,也成为了国际工业遗址复兴的典范。
商业模式创新:让生产生活创造场景价值

首钢园区的场景打造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商业模式:“一根扁担挑两头”,以工业钢铁文化加成、“三产三态一社区”(体育+、数字智能与文化创意三个产业;品质消费、应用场景与绿色金融三种生态;国际人才社区)共同发展,不仅为首钢园区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形成与发展赋能,还为场景价值的创造和升级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优化场景之链:打通产业商业

在“体育+”产业上,首钢充分借助“冬奥”的契机,积极引进体育产业为冬奥赋能,快速推动冬奥相关设施与原有遗留建筑最大化结合建设形成冬奥与首钢特色融合建筑群,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融合创新中心以及国际化视野的潮流运动中心。首钢园区一方面将工业遗址公园绿轴、极限运动公园区等区域打造成为时尚潮流运动主要承载区,面向年轻时尚人群实现潮流运动项目与群体的集聚。另一方面首钢园区广泛吸引聚集体育+龙头企业,围绕产业上下游吸引企业在园区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不仅重点聚焦在体育装备、赛事运营、运动服务等体育核心领域,还重点关注了“体育+文化”、“体育+创新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在数字智能产业上,首钢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并由此不断推动无人汽车产业、5G系统、智能网联服务技术等高新领域发展。首钢通过无人售卖车、无人巡检车等以及首钢园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园区等高新技术园区的建立与推广,不断推动园区向智能创新发展,助力科技冬奥的同时在首钢快速推动数字智能产业发展。其中首钢AI园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园,大面积展开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大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在文化创意产业上,首钢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永定河文化带与上百年的“重工业”历史,使得其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首钢园区建设转型改造过程中,通过对原有工业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工业文明与钢铁文化,保留了其与首都风貌有着巨大反差的重工业风貌文化地标。在此基础上首钢园区充分挖掘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推出创意产品、新旧结合的建筑等,不仅延续了首钢园区的工业文化脉络,还形成了其独有的新旧结合、旧工业与环保产业结合的商业特色。

转化场景之效:联结生产消费

消费生态方面,首钢不断推进“品质消费”产业生态的发展,通过传统工业建筑与新消费、新娱乐相结合,塑造新旧融合的创意文化体验与消费街区。通过游乐项目与主题活动的兴建与举办等以满足游客对夜间消费的需求并打造“夜间经济新地标”。同时,首钢园区公共保税仓库的建立将推动原装进口雪上运动装备的消费,也为发展体育贸易、助推体育+产业、开展跨境电商、吸引国际资源奠定基础。市内免税店、打造全球首发中心、建设品牌首店商业街区的形成,实现了新零售从线上到线下的有机闭环,推动了首钢园区“品质消费”生态发展,把园区打造为京西高端特色品质消费的地标性区域。

科技应用方面,首钢园区十分注重“智慧应用”产业生态的发展。首钢智慧通信枢纽项目在为冬奥提供了技术保障与通信支持的同时,也作为数字技术设施推动了首钢智慧园区的发展建设。5G的运用以及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智慧应用场景将服务于科技冬奥;冬奥云转播中心依托“5G+超高清媒体处理+AI+云大物+区块链技术”,制作云上在线转播。首钢园区结合数字智能不断推进智慧应用场景产业生态的发展。

绿色金融方面,首钢园区建立了西长安街金融产业园,推进“绿色金融”产业生态的发展。作为中国银保监会和北京市政府联手打造国家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引入了涵盖寿险、财险、全国性金融组织、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中创新型金融机构等多种类型的保险机构,天安人寿、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等200余家现代金融机构相继落户。首钢园区在政府与金融街控股等知名开发商的协助下着力打造长安街上的“金融硅谷”,不仅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起驱动作用,还推动了产业聚集效应。

在国际人才社区层面,首钢园区积极搭建新首钢人才服务平台,落实人才集成创新政策等工作,积极搭建高端国际人才引进平台,打造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汇聚的京西发展高地。首钢园区建造高品质住宅群,打造集博物馆、高端商业与展示为一体的地标性国际品牌集聚地,建造创业办公优良场所的大面积写字楼宇,打造便捷、环境优美的城市功能区与生态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首钢园区坚持立足新首钢功能定位与资源优势,以吸引国际化人才为重点,以政策集成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为抓手,创建一流宜居宜业环境,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美化场景之神:服务美好生活

在“三产三态一社区”生态的打造过程中,首钢园区通过智慧通信枢纽项目、冬奥品牌的打造、人才社區的建设、石景山和永定河与园内高炉等重工业改造建筑的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与新时代新元素的融合,打造了全新的、新旧相融的、具有独特风采的美好生活场景。

从2020年开始,首钢提出打造“全球首发中心及首店商业街区”的商业模式,吸引国际品牌首发,扶持自主品牌首发。三号高炉、四号高炉、五一剧场、滑雪大跳台等具有首钢特色的场馆都被改造为国际新品首发平台,形成更具特色性和国际化影响效力的首钢品牌,建设新首钢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首钢园区曾经的高炉、冷却塔、运输廊道、厂房车间等成为了如今多样化的既保留工业元素又充满新时代特色的企业、商铺、主题文化园区等。首钢标志性的三号高炉现在已经华丽转身成为各大品牌的高端秀场和展览中心,各大品牌的新品首发活动纷至沓来,4117平方米的高端秀场吸引了奔驰新品发布会、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跨年冰雪盛典等大型活动。目前,首钢仍在加速建设品牌首店商业街,有条不紊地开展选点选址和区域改造,分期分片推进首店商业街区建设。园区正在以亚洲首店、中国(内地)首店为着力点,积极对接国内外品牌首店资源,到2020年8月已完成15家企业的项目对接。2020年11月,香啤坊、全民畅读艺术书店、小米旗舰店等一大批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品牌新店入驻首钢,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秉持“景区建设,绿色先行”的理念,重点打造了三个特色板块:公共艺术特色区、文化探访线路和庆典活动引导。公共特色艺术区通过展览雕塑、模型或举办公共艺术品展览,与园区内钢铁文化相互呼应,促进园区形成多元交融的文化艺术氛围。引入公共文化资源能够让园区内文化更有活力,吸引公众参与。文化探访线路是首钢精心规划的工业文化展示线路,包括山水风景线路、厂区铁路线路、生产设备线路等。游客在跟随线路游历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新体验几十年前首钢老一辈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业氛围。园区共设有九处庆典活动场所,通过举办各类创意庆典、公共活动、艺术展览吸引游客,让园区不断焕发工业艺术活力。

除此以外,更值得一提的是首钢所打造的独特风格主题文化园区。“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是我國第一家以工业文化遗存为特色的主题文化园区,集休闲娱乐与文化体验于一体,同时涵盖了包括购物、旅游、休闲、健身等多种业态类型。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是北京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影响力最深的工业文化遗产,它深度挖掘了工业遗留下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大化地发挥了园区工业资源的文旅价值。在建成后,先后开展了抖音嘉年华、跨年冰雪盛典等文旅活动,在工业遗存中展现山水景观,在旅游中传播工业文化。


绿色创业生态系统:让科学技术助力场景升级

首钢园区的场景建设和未来发展,离不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助推作用,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着主线作用。首钢园区与中关村等科技中心积极合作,利用其技术创新的优势对园区内创业资源进行整合,致力于打造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有助于保证微观经济主体与区域生态环境多层联动、实现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多维目标。绿色创业是社会各界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寻求经济、社会及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而探索出来的重要发展方式,具有超前行动性、动态周期性、政策嵌入性、风险承担性等特点。创业主体多元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使得首钢园区的场景不断迭代升级,迸发出永续活力,实现了对创新技术、产业的优化组合和资源配置,形成创业主体、创新资源、服务资源与活动关联共生的绿色创业生态系统。

强化场景之体:激活创业主体

凭自身现有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技术的创业主体的加入。创业主体是增强首钢园区创新元素的来源和动力。创业主体的入驻和发展革新了首钢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加速整个产业园区朝着新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驱动力。园区突出的工业遗存风貌,以及冬奥赛事举办地的资源优势加持的条件下,首钢园区充分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并积极探索工业遗存地创新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吸引了更多科技创业主体,开始加倍释放虹吸效应。

为了推动“创业”发展,首钢园区为创业人群提供了创业机会与发展平台。首钢园区通过“创业公寓线上服务平台”与“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创业区域的建立与打造不断推进创业智慧社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激发创业活力,为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提供培育机会与发展平台。除此以外,在创业发展领域的规划中,未来首钢园区将建设高端要素聚集、创新创意活跃、总部特征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随着企业发展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加快园区的建设步伐,首钢园区综合服务公司在2013年7月正式成立。公司从成立初期便以建立智慧园区为目标,只用了短短一年就将园区内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部完成,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服务公司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如政务代办、商业服务、商务服务等,来促进入驻园区企业的产业经济发展,并通过决策管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为园区企业和管理者提供智慧化服务。2016年,集成“智慧城市+首钢服务”的园区运营服务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它为构建差异、独特产业和服务,打造高品质与高效率的运营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和升级的高地,提升园区创业综合价值。

在大量创新主体引入的背景下,首钢将进一步开创高新科幻产业。按照规划,首钢园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即科幻国际交流中心、科幻技术赋能中心、科幻消费体验中心、科幻公共服务平台。首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科幻产业方面,首钢园区具有工业遗存风貌突出、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数字娱乐要素汇聚、冬奥品牌优势显著等多重优势。”2020年11月1日,中国科幻大会在首钢园盛大开幕。在北京市与石景山区政府的支持下,首钢园区将努力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高端材料和科幻装备研发设计、科幻会展、科幻体验消费等产业,使首钢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产业特色园区。

首钢园区通过对入驻企业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实现了对创新技术、产业的优化组合和资源配置。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协同战略使得吸引而来的创业主体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便捷,加速园区系统内创新技术的生成和落地,加快向科技创新商业园区转型的步伐,逐步提高园区发展的场景价值。

深化场景之技:精耕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新技术在首钢园区的绿色创新场景打造和升级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主线作用。首钢注重创新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推进产城融合与城市科技的打造。首钢作为北京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在整体搬迁后,“打好蓝天保卫战,在更大范围内为环境改善做出更大贡献,做绿色制造的示范者、领跑者”成为了首钢的自觉行动。在搬迁过程中,首钢园区让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两个概念协同发展,成功解决了土地污染、建筑浪费等问题;在建立新园区时,首钢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方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园区现有资源进行改造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推手作用。

在“两山理论”和“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首钢以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瞄准超低排放的目标,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脱硫技术,推动园区全面实施绿色升级改造。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的背景下,首钢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出台相关低碳行动的系列目标规划。首钢园区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与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展开合作,陆续开展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合作、打造含5G基站在内的科技创新园区,为创新企业开展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中间试验和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倾力打造“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形象,实现园区运营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平衡。2018年12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合力下,首钢开始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园”。首钢园区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与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展开合作,为创新企业开展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中间试验和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倾力打造“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形象,实现园区运营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平衡。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技术突破与数字化颠覆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经济。虽然当今工业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工业企业适应生态文明的角色转换是新时代绿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征程,首钢园区将用自己的高要求为首都的净土蓝天献上一份力。作为老牌工业企业,首钢不仅在工业技术方面积极创新,还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底线,不仅为我国钢铁产业工业遗留构筑物绿色转型提供了积极范例,还为世界工业企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带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启示。

在首钢园区绿色创新场景形成的全过程中,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自身绿色发展转型与京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且将生态问题转化为了商业机会的土壤,吸引了众多创业主体在绿色与创新的助力下创造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系统性价值。多维度的融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入与传统产业的交融使得创业主体带来的核心影响力与园区协同发展,让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更协调完善,多个主体协同发展能够让创业主体的“加法”汇聚变为科学技术实效的“乘法”效应,最大化释放场景价值和升级场景生态。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绿色是可传承新事业的底色、创新是高质量新发展的核心。经过百年积淀而厚积薄发的首钢园区,如今又在绿色创新场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制造业低碳发展、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启示。面向未来,工业生产园区将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发展引擎,充分发挥区位、特色资源與产业集聚的优势,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经济与社会福祉、生态环境的多赢,在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打造过程中,集成前沿科技、高效生产、绿色环保于一体,在现代化的园区场景中,催生和引领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让科技创新落地并走向绿色化,实现健康成长、创造永续价值。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姬雨希、黄源源、刘玥、屈昌悦和张青卓五位同学积极参与本文相关项目研究工作并为本文写作提供了认真细致的资料收集和文本整理等工作。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972014)、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X202010022412)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华晶

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篇2:

方法论视野下的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

摘要: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把经验性作为思考军事技术的哲学基础,强调要充分考察军事技术客体的物理构造,要在具体的军事应用中解读军事技术;在研究发展历史中对军事技术进行功能解释,强调要围绕进攻和防御的功能演化发展,要突出机动功能和后勤功能;在实践分析中实现军事技术的应然判断,军事技术具有社会建构性,研发过程要注意军民结合,要具有必要的经济基础。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主题和方法,与技术哲学家强调的“经验转向”是一致的,在主题上是客观的而不是非描述的、道德的,在方法上采用更多的是描述而不是规范来处理技术。这一点对于军事技术哲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军事技术;方法论;经验转向

在技术哲学研究传统上,一直有着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之分,而工程研究传统在研究方法和取向上与今天所强调的经验转向有很多类似之处,很多工程师、科学家以及技术工作者往往是从自身工作的实际出发来认识思考技术的。也正是如此,一些先哲对某项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独具智慧,其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今天的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和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恩格斯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各种枪械、火炮等杀伤性武器和蒸汽船、火车等武器平台都取得重大发展,并在战场上展示了巨大威力,使得关注军事技术发展成为各国政府、指挥官和军事评论家赢得战争和解读军事的前提条件,恩格斯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自己所说的,“我所需要的,是了解和正确评价军事历史事实所必需要的细节知识。……还有一般的军事科学史和由于武器及其使用方法的发展和改进而引起的变化的历史。再就是需要认真熟悉炮兵学,因为我已经忘了不少,而且有许多是我根本不知道的”。恩格斯研究军事技术的进路和方法为军事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一、把经验性作为思考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恩格斯着手系统研究军事问题时,他便具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眼光”。“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具有两个基本点:一方面,是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强调也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另一方面,则是始终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始終坚持劳动实践在多种层次上所受的自然制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实践的本体论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人类社会主要的实践形式——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作为劳动的工具也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现象,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同时,马克思哲学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技术,认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性,需要与特定的自然规律相一致。当前主张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技术观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尤其是由荷兰技术哲学家彼特·克罗斯教授等提出的新研究纲领,主张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二重性,即首先它是一个物理客体,具有一定物理结构和属性的现实存在,与人的主观意向毫无关联;其次技术体具有功能属性,它代表着行为主体的意向与旨趣,这种功能属性既是主体赋予技术体的作用体现,也是衡量技术价值的尺度所在。这种对技术的结构与功能二分法在充分肯定技术体物质属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实践性的技术哲学,要求人们在经验领域来研究解读技术。

以经验性作为思考的哲学基础,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是在充分考察军事技术客体的物理构造以及在战争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的产物。以经验性作为军事技术哲学思考的基础,首先强调要关注军事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具体过程,也就是打开军事技术的“暗箱”,这一点对于表现为复杂化、体系化武器装备的现代军事技术尤为重要。军事技术哲学的深入发展及其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最前沿军事技术体的经验掌握的基础上。恩格斯对军事技术的研究是深入而细致的,他曾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炮艇”、“马枪”、“卡伦炮”、“霰弹”等等条目,在详细论述这些武器物理构造的基础上,还对武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和价值进行了阐述。19世纪的军事技术较为简单,多表现为单件武器,与当前军事技术体现为作战系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的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军事技术哲学研究要深入到具体的如信息战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和核生化武器技术等研发领域,要实现从具体到一般的逻辑提升,也只有如此,军事技术哲学研究内容才能充实,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以经验性作为军事技术哲学思考的基础还要在军事活动中解读军事技术。军事技术的发展应用对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近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的制定是以军事技术的具体应用为基础的,恩格斯曾深刻论述军事技术发展对海战的深刻影响,“线膛炮必然使那种适于使用卡伦炮的近距离战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过去;机动重新获得巨大的意义,而由于蒸汽使交战中舰船不依赖于风向和水的流向,所以未来海战的战法将更加接近于陆上会战的战法,并且将服从陆上会战的战术原则”。有人将现代“战斗行动区分为战术机动、信息对抗行动、火力打击行动、兵力攻防行动、综合防护行动等五大基本行动”,显然,在这些战术行动中,无不渗透着技术的因素,军事技术已经从最基础的地方改变和决定着战争。这种影响和改变是双向的,战争中的需要将会深刻影响作战主体和武器研发人员,而他们又决定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军事技术哲学固然要“深描”技术体,也要到军事活动的经验领域探求军事技术应用的规律。恩格斯正是在深入研究技术与战术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因此研究信息时代军事技术时,不仅要研究军事信息技术的技术功能作用,也要分析其是如何应用于军事实践并对作战方式、战争形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甚至要考察这一切对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在发展历史中进行功能解释

在恩格斯看来,军事技术是军事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因素,这既是因为军事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在战争中的体现,而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更是战争本身的对抗性和暴力性的逻辑必然。“只有创造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达到新的更伟大的结果。每个在战史上因采用新的办法而创造了新纪元的伟大的将领,不是新的物质手段的发明者,便是以正确的方法运用他以前所发明的新手段的第一人。在图伦和老弗里茨的时代之间,在步兵学上发生了革命,由刺刀代替了戈矛以及遂发枪代替了火绳枪”。虽然军事技术在不停地发展演变,但是其基本功能是不变的,或者

说其发展演变始终围绕着基本功能展开。对于一般技术客体而言,功能解释的逻辑不是演绎逻辑,而是包涵着某种决策逻辑,即某种决策推理与选择的过程。技术解释论者认为,“技术功能解释不是因果解释,而是目的论解释”。因此技术哲学的关注点不是技术前因后果,而是技术功能的实现,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实现和判断。作为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客体,军事技术的基本功能是杀伤敌人,保护自己,具体的功能要素包括进攻、防御、机动、后勤等因素。

人将军事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来实现特定的战争目的,军事技术体现着主体的意旨取向。“技术作为人的创造,其间必然包含着主观性的东西,没有人的目的、愿望或意志就不可能有技术”。在《军队》一文中,恩格斯称“军队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而军事技术是军队在战争实践中的“工具”,因此,其产生、发展都必须以进攻和防御两种形式作为基本参考因素,进攻和防御已经内化为军事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逻辑被遵循。从功能实现的角度考虑,军事技术的发展始终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为目的来改善进攻和防御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军事技术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过程。马克思军事技术思想结合历史上战争和军队对武器具体应用而进行描述分析,始终将军事技术进攻和防御的功能分析贯穿其中。在介绍希腊步兵时不仅介绍了头盔、甲胄、铜护胫、大木盾等护身器具,也介绍了长矛、短剑、投石器、梭镖等攻击武器;不仅关注论述了火炮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深入地介绍了筑城、塞防等防御工事,“火炮改进的最初结果之一,是筑城法的彻底变革”。不同时代军事技术的进攻和防御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是从军事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攻击性兵器的出现,必然或迟或早地导致相应的防御措施的产生,而防御措施又总是为新的攻击兵器所克,从而又使新的防御手段成为必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开辟了新的战争领域空间,出现了诸如网络战、电磁战等新的作战模式,在这些领域适用的军事技术不同于常规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但是它们所承担进攻与防御的功能属性却是一致的。从分析进攻与防御的概念研究军事技术,能够充分揭示军事技术本身的内在运动规律和真正的发展逻辑,能够有效指导研发和应用。因为作战空间具有伸展性和广延性,需要一定的机动才能有效实施进攻和防御,人们就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机动性,因此,机动功能也属于军事技术的基本功能。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并未产生内燃机、核动力装置等,他们也就无法想象20世纪产生的飞机、航母、坦克等现代化作战平台,但对于有助于实现进攻或防御的机动性却格外注意。恩格斯分别研究了骑兵的机动性能,火车、蒸汽轮船的产生对提高部队机动性的影响。甚至是对于武器自身的机动能力,恩格斯也格外关注,他在介绍火炮时指出,“另一个重大的改进是发明了在短距离内转移火炮的牵引擎”。现代远程打击武器可以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但是军事技术的机动功能需求并没有减弱,武器平台机动性的增加在提高自身武器系统打击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动态防护能力。由于战场上人的存在,后勤工作就必不可少,恩格斯以拿破仑时代为例论述了后勤的重要性,“废除了野营用具,停止由兵站仓库供应军队的给养,实行了露营并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针。军队的运动性和独立性因而增大了,其程度不低于因实行普遍兵役制而造成的数量的增长”。当然,19世纪军事技术的后勤功能并不明显,或者说人们研究使用军事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进攻、防御和机动的功能。随着军事技术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技术保障也成为了后勤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战场上后勤的好坏決定士兵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尤其是现代作战任务要求作战人员全天候无间断地工作,这对后勤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军事技术的后勤保障功能必须与其战术性能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战场效能。核潜艇一年四季可以在地球任何海域执行军事任务,喷气式飞机突破音障在超音速状态下飞行,通过宇宙飞船和太空站在太空中工作,这些活动都对人体体能和机能提出了重大挑战,武器装备要为作战主体提供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

三、在实践分析中实现应然判断

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和无产阶级的领袖,恩格斯格外关注战争活动和军事科学。他年轻时曾在柏林的一个炮兵旅服兵役,1849年参与领导德国西部和南部武装起义的工作,1850年回曼彻斯特其父亲的公司工作时便开始系统研究军事问题,先后撰写了《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等名著,并针对当时的战争写出了大量的军事评论。应该说恩格斯关注军事技术并不是仅仅出自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其军事技术思想绝大部分体现在对战争以及其他军事活动的记述和分析文献之中,这种研究表现为经验陈述,主要为“是”的判断,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将研究局限于客观事实描述,而是通过逻辑演绎实现了睿智的应然判断。这种判断既是对军事技术发展应用对社会影响的论述,也是军事技术自身发展必须加以遵循的逻辑,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会建构性。军事技术的发展要经过社会因素的选择,选择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复杂的。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对性能最优的使用,很多情况下,并不先进的军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原因在于并不先进的技术能够与包含人心理技能因素、现存技术背景因素在内的社会环境实现更好的融合。最初发明的火枪并不如弓箭好用,既是因为火器技术并不完善的原因,也是人们的经验惯性使然,“大弓甚至对最初的轻火器也还长期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甚至在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还企图重新把这种民族的大弓列入战斗的武器”。军事技术的研发也往往受到较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近代以前的历史上,武器装备系统一般都比较简单,新武器系统的设计者一般是从提高或者改善现有武器系统的效率出发,凭借实战经验和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设计的。现代武器系统越来越复杂,破坏力越来越强,投资越来越大,研制周期越来越长”。大科学时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曼哈顿工程就耗资20亿美元,历时3年,共有10万人参加。在现代军事技术研制过程中,众多研发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任务的失败。

其二,军民结合。军事技术相对民用技术固然要领先发展,然而军事技术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工业技术基础作为支撑,否则军事技术就难以实现领先发展。有了先进的民用科学技术基础,军事技术才能够不断改进,有效发展。恩格斯认为,“自从军事生产成为大工业的一个部门(装甲舰、线膛炮、速射炮、弹仓式步枪、钢皮弹头、无烟火炮,等等)以后,制造这一切所不可缺少的大工业,便成为政治上必需的了。要生产这一切,没有高度发展的金属加工工业是不行的,而金属加

工工业没有其他一切工业部门,特别是纺织工业的相应发展,也是无法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恩格斯所提出的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于民用工业的雄厚基础之上的论断,演变出了军事技术采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现代战争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倘若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没有较好民用技术支撑,军事技术信息化也就难以实现。我们应该像恩格斯在100多年前看待军舰那样来看待现在的军事技术——“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

其三,经济基础。马克思曾提出“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的论断,恩格斯对这一论断进行了深入的闡述:“有组织的暴力首先是军队。没有任何东西比军队的编成、编制、装备、战略和战术更加依赖于经济条件了。……因而,正是暴力比其它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关于暴力需要经济基础的论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目前,暴力是陆军和海军,而我们大家遗憾地知道,这两者需要巨额的金钱。……因此,归根到底,金钱还必须通过经济的生产才能取得;就是说,暴力还是由经济情况来决定,经济情况供给暴力以配备和保持暴力工具的手段”。“暴力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经济力量,是占有大工业这一强大的手段。以现代军舰为基础的海上政治暴力,表明它自己完全不是‘直接的’,而正是取决于经济力量,即冶金工业的高度发展,对熟练技术人员和丰富的煤矿的支配”。“一句话,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费用更是高得惊人,科索沃战争时,巡航导弹每枚价格在100万美元至200万美元,B-1轰炸机每架为2.5亿美元,B-2隐形轰炸机每架超过20亿美元。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充分强调社会经济基础,既是对未来军事技术研发使用高消耗的科学预测,更是对支撑战争最根本因素的睿智判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恩格斯在研究军事技术时,始终面向军事技术本身,把经验性作为研究思考的哲学基础,在军事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中进行功能解释,并通过各种实践分析实现军事技术存在发展的应然判断。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主题与方法,与技术哲学家强调的“经验转向”是一致的,在主题上是客观的而不是非描述的、道德的,在方法上采用更多的是描述而不是规范来处理技术,这对于军事技术哲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军事技术哲学作为技术哲学的分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如何从规范性、批判性转向描述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规范和批判的统一,一直是影响军事技术哲学深度发展的根本问题。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甚至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6-577,

[2]刘戟锋,哲人与将军[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7,

[5]Peter Kroes,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aCritical Assessment[J],Delft:Techne,2001,spring:1-2,

[6]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513,

[7]马志松,论战术设计[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136,

[8]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9]张华夏,张志林,技术解释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0,

[10]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6,

[11]郭世贞,军事技术论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21,

[12]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615,

(责任编辑 文格)

作者:赵阵 朱亚宗

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篇3:

观察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低通量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生存率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高通量或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照组患者采取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脑血管的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6.32%(P<0.05);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并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高通量;低通量;生存率

糖尿病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而糖尿病肾病则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性并发症,也是诱发患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现阶段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为血液透析,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本次研究重点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或低通量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5年1月起,到2016年1月止诊治的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利用数字法来分组,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包括患者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51~76岁,年龄均值(62.7±0.4)岁。对照组:包括患者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50~78岁,年龄均值(62.5±0.4)岁。两组研究对象上述线性资料组间比较均衡度高(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主要以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制定严格的饮食规划,坚持清淡、少盐和少油食物为主,注重膳食平衡。观察组患者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以膜面积为1.2m2,超滤系数为40ml/H*mmHg的聚砜膜透析仪。对照组患者采取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应用膜面积为1.2m2,超滤系数为5.5ml/H*mmHg聚砜膜透析仪。两组患者的血液透析液均为碳酸氢盐,每周透析治疗3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h。并且以达肝素钠注射液5200IU进行抗凝治疗,患者透析流量均为500ml/min,血流量均为260ml/min。

1.3评估指标

两组患者均随访3年,统计患者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1年、3年生存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涉及数据均利用SPSS17.0分析,均数的±标准差以()描述,行t检验,采用率则以%描述,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脑血管的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6.32%,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1年、3年生存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变化,使得临床中糖尿病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长时间高血糖状态容易诱发相关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则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患病后由于患者血糖水平过高,对肾脏血管产生刺激作用出现肾小球硬化情况,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并且长期处在高凝状态随着患者血管硬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治疗难度[2]-[3]。血液透析治疗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措施,通过半透膜原理应用透析仪引入病人血液及透析液,并將两种体液通过流动产生溶质交换,进而达到清除机体代谢产物以及净化血液和改善电解质紊乱等效果。本次研究对比了高通量血液透析和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其中低通量血液透析虽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无法对大分子物质进行有效清除。而通过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则可弥补低通量血液透析的缺陷,通过结合弥散、吸附以及对流等相关技术,能够实现对机体中大分子物质的有效清除,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1年以及3年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提示,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一方面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脑血管类事件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维护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并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史连革,刘会喜.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6):714-715.

[2]沙广琴.高通量血液透析应用于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对其预后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8,31(4):862-863.

[3]张妮.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8,11(15):275.

作者:邱莉

上一篇:造价工程师监理分析论文下一篇:翻转课堂理念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