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型国防信息安全论文

2022-04-26

摘要:分析了目前国防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中的改革措施。通过成立国防教育学院、设立通信工程国防生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选拔优秀国防生担任承训军官等一系列措施,国防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军政素质能够得到同步提高、统筹协调,第一任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听党指挥、军政兼修、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融合新型国防信息安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融合新型国防信息安全论文 篇1: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军民科技协同 创新推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跨领域转化

摘  要: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益增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军地资源共享共用机制亟待健全、军地科研体系难以融合等问题。而新型研发机构在突破科技体系融合创新障碍,利用共建各方的有形无形资源,形成合力为创新攻关、成果转化服务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本文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探索、特征及特色做法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针对国防科技体系和地方科技体系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军队和地方在创新及转化领域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全新的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切实可行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成果双向转化路径。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益增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初步成效,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同比增长14.4%;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为11032项,同比增长6.7%,合同金额达到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1] 。

2019年9月,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组织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具有“四不像”(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的典型特征。目前全国各地新型研发机构已有数百家,建设主体包括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联盟等各种类型,涌现出一批诸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因为机制体制灵活,这类“四不像”研发机构市场适应能力强,在推进科技体系融合创新、科技资源互通共享和成果双向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对产业发展有极大的拉动能力。

当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如何集聚优质资源,利用各方科技力量,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促进军民两用高端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仍是现阶段推进国防科技体系与地方科技体系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2]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对应的两大科技体系的融合创新,单靠在各自体系内部框架下的改革,有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需较长时间才得以协调解决,而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为加快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新型研发机构在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领域的特色做法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不断创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了孵化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

1)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度建设。通过探索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创新,不断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度。上海交通大学通过打造跨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形成聚焦行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孵化重大项目,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逐步形成“1+1+3+5”的成果转化新体系,即1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1个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3个具体实施办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校外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实施办法),5个细则(专利申维基金管理细则、转化基金管理细则、作价投资实施细则、合同订立及審批细则、资金管理及收益分配细则),构建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3] 。

2)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牵引,在产学研合作、成果产业化等方面,通过共建企业、创新中心的方式,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化、高端智能芯片、基础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持续探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瞄准国家信息安全领域建设需要,成功孵化出了“飞腾CPU”和“麒麟操作系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基于“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的系统化解放方案已经成功应用于党政办公系统,金融、电力、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成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面旗帜。

3)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建设技术转移管理机构,组建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团队,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协同工作机制。这些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人才,除完成本单位的成果转化工作,还可面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促进相关企业及项目落地转化。

4)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考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采用企业化管理,不使用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并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人员分别设计了绩效考核指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内部不建立职称体系,不提出具体考核指标,选人用人“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出身”,看重的是能力和潜力,实行优胜劣汰[4]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探索形成“现金+股权”的两种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方式,科研人员可根据自身意愿,灵活选择奖励方式[5] 。

2  推进国防科技体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的难点、痛点

在推进国防科技体系和地方科技体系两大科技体系融合过程中,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痛点、难点,尤其在军地科技力量协同创新机制、军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和应用转化、市场化投入机制、激励和培养军地科研人员等方面,还缺乏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1)军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跨领域跨体制协调困难。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体制不同,军地科技创新力量难以形成合力,技术、人才、设备等军地科技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共用。与此同时,很多军队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完成国家和军队科研任务的同时产生了众多具有民用前景的高新科技成果,形成了大量知识产权,包括一大批国防专利。但由于现行政策制度不健全、军地信息交流不畅等因素,严重阻碍了这些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转移转化,导致大量的国防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军地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相对薄弱。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前沿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军事能力优势的颠覆性技术。这类技术普遍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依靠国家和军队计划项目投入的传统方式,因为其申报周期长、资金投入少,已不能适应技术迭代及市场需求。同时该类技术存在投资风险大、回报慢的问题,投资周期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市场上的天使类投资机构很少愿意参与其中。由于缺乏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投入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军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根据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研人员基本可以取得成果转化收益的50%以上,中科院、清华体系下的研究院所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的比例。但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以来,军队科研人员因为其身份,不能通过成果转化取得收益。2019年以来,随着军队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军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成果转化取得收益,但由于缺少相关实施细则,政策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如何提高军队科研人员积极性,仍是现阶段探索军地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问题之一。

4)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根据我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目前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还处于建设阶段,各地先后建立了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技术转移机构,但真正能够实现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机构仍然为数不多;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特别是同时熟悉地方和军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人才匮乏,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代理、评估等工作,服务机构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

3  协同创新平台在推进国防体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在推进国防与地方两大科技体系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矛盾的根源在于两大体系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同,从而阻碍了两大体系的交流融合。近年来,通过借鉴新型研发机构已实践的成功经验,一些军队科研单位开始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打造全新的协同创新平台。这种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制度设计、管理方式等创新,有效整合军队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技术、人才、政策、市场、资金等优势,在解决国家及重点行业急需的关键技术难题的同时,持续提升军队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地方产业生态建设和发展。这为我们有针对性的解决军地科技协同创新、军地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提供了新模式。

1)一个主业:以推进军地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军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业。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高端前沿领域、核心关键领域技术研发,有效整合军队、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的研发力量,开展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重点组织技术成果的原始创新、二次开发和中试等工作,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升级,助力国防科技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充分发挥军队、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的资源优势,挖掘国防和地方需求,对接行业应用,积极推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于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进程,有效解决了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双向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2)两种机制:通过军地齐抓共管,辅之市场化高效运行,实现机制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平台采用军地共建、军地共管的模式,管理团队包括军队、地方派驻人员和社会招聘人员,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混编战队”。其中,军人的忠诚担当、纪律性强、协作能力强、熟悉军方需求等优点,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护航者”和“倍增器”作用,引领整个团队不断增强凝聚力组织力执行力。日常管理上,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企业化运作,将军队和政府正规化管理之“严”与企业专业化之“活”各取所长、融为一体,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协作模式和管理体系。

3)三位一体: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军地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军地同频共振。协同创新平台应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高效整合军地优势资源,依托军队、政府、企业这“三驾马车”,构建“三位一体”的军地协同创新模式。军队科研单位承担科技成果的源头创新,负责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场地、资金等配套保障;企业提供市场资源并整合技术开展产业生态建设。通过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军队科研单位创新人力不足、缺乏激励措施、缺少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地方提升科技实力、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解决就业等问题提供了新动能。

4)四项探索:①为有效解决前沿尖端科技、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缺少资金投入的问题,为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平台可以联合地方政府成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基金注资和市场化募集,吸引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多支产业投资母基金,母基金再通过出资发起设立若干子基金或直接投资等方式,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②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的技术创新已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协同创新平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专利链,努力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技术成果和专利组合。③针对军队改革后军队科研单位面临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则可以考虑共建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的方式,统筹多方资源,集聚地方优秀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到国防科技体系建设的队伍中。同时,也可利用军队科研单位的科研和教学力量,为地方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真正实现军地科技人才的联培连用。④如何激发军队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探索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一直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协同创新平台可以统筹军队和地方奖励政策,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进行奖励。同时不断探索以军队科研人员需求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方式,如以成果转化收益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参考地方分配机制,制定收益分配方案。

4  结论

新型研发机构在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结合国防科技体系与地方科技体系融合发展的特殊需求,在新型研发机构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军队科研单位作为合作方,建立健全军地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打造全新的“军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打破了国防与地方科技体系之间的壁垒,为国防科技体系与地方科技体系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2] 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探索科技体系融合创新模式,李志毅、游光荣、閆州杰,科技导报,2019

[3]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4]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5] 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探索科技体系融合创新模式,李志毅、游光荣、闫州杰,科技导报,2019

作者:邵学彦

融合新型国防信息安全论文 篇2:

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分析了目前国防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中的改革措施。通过成立国防教育学院、设立通信工程国防生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选拔优秀国防生担任承训军官等一系列措施,国防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军政素质能够得到同步提高、统筹协调,第一任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听党指挥、军政兼修、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军政素质;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郭娟(1973-),女,陕西合阳人,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毓(1963-),女,甘肃榆中人,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国防生培养制度正式建立。这一要求抓住了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实际措施,对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科技强军、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是培养部队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不断推进,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已成为军队生长干部的重要来源。[1]因此,如何与普通高校紧密合作,携手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国防生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题。

然而,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少制约国防生培养工作的问题纷纷涌现出来。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重点解决国防生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西安邮电大学2004年与兰州军区签署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成为兰州军区的国防生培养单位之一,几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生人才培养任务。为了更好地支持国防生培养,学校于2011年7月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致力于协助驻校选培办及各院系进行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我校已经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开展国防生教育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400多名,分布在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等部队紧缺和适合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尤其以通信工程专业的国防生人数最多。多年来学校在国防生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成立了国防生学院,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使国防生培养工作得到了兰州军区的认可。

一、国防生培养突出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国防生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国防生培养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1.国防生无就业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

国防生是与部队签订就业协议的定向生,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的学位后将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国防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到军队任职,基本不需要为未来工作担心,导致国防生没有求职的压力。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

2.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存在矛盾

根据新型国防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要有别于过去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和直接从地方大学招收入伍的毕业生,应该是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国防生具有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在完成普通大学生应修课程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军政训练,这必然会占用国防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专业学习。由于缺乏对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大部分国防生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容易出现“瘸子现象”。[2]

3.军事素质仍显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

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和普通大学生教育最显著的区别。虽然各地方高校在积极探索国防生教育方面都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按照现代军事指挥人才生长标准要求衡量,当前国防生军政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仍然稍显薄弱,不能满足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扎实的军事技能是国防生在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从不少毕业国防生到部队工作后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与当前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国防生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西安邮电大学积极与兰州军区沟通,在驻校选培办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4]

1.设立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

根据我校国防生较集中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将过去国防生分散在各班的做法改为集中在一个班,形成单独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这样便于为国防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便于将国防生的军政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便于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国防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军政训练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

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学科交叉融合多、适应面广的专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与满足军事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相统一,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等规定,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培养目标:依据“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军政并重、一专多能”的原则,使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基本具备合格军人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于军队通信专业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军人。

3.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同时又是后备军官,因此国防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军政素质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把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国防生培养方案,作为国防生的必修课程。[5]

针对国防生军政素质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的问题,我们对国防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实行了“3.5+0.5”的培养方式。国防生在校四年的八个学期中,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完成必修学业,最后一个学期到作战部队淬火锻炼,帮助国防生提高带兵能力。“3.5+0.5”培养方式对于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特别是带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从培养机制上帮助国防生思想上补课、经历上补缺、素质上补短,有利于帮助国防生尽快适应并融入部队。

前七个学期的军政教育分为理论授课、日常训练和暑期集中训练三部分。其中军政理论授课由本校相关老师和外聘军校教员完成;日常训练包括“队列日常训练”、“军事基本技能日常训练”两部分,由驻校选培办和学院共同组织,主要安排在早操、双休日进行;暑期集中训练主要进行“队列训练”和“军事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集中训练,安排在一年级、三年级暑期内实施,到部队训练机构集中训练。其中军政理论课程包括:军事理论、政治素质、军事法律、兵种知识、军事技能等五类课程;另外,设计“队列训练”、“军事基本技能训练”、“当兵锻炼”、“兵种见习和综合训练”等课程在暑期和第八学期在部队完成。通过这些军政训练课程的实施逐步增强国防生的军人意识和军事素质。

4.设置军事特色鲜明的课程,专业知识与军队特色融为一体

国防人才必须在军事思想和专业知识与技术上都满足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国防生尽早接触到与军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在对国防生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满足通信工程专业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军事特色和军事应用技术含量,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信息安全”、“通信对抗”、“雷达对抗”等诸多适合军事领域的专业课程,并让学生深入部队一线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和技术。

三、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进行带兵能力实战

与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不同,国防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缺乏部队的氛围和带兵实习的机会,所学军政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效果事倍功半,很难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的要求。从2010年起,在兰州军区驻校选培办的大力配合下,我校国防生开始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表现出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知识丰富等优势,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驻校选培办利用暑假组织国防生进行集训,组织岗前培训,考核选拔承训教官,系统学习教学法,使他们做到“真学、真会、真懂、真教”。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亲身实践当“指挥官”,练胆魄、长才干、强素质,正好能够弥补国防生缺少部队实践的不足,为国防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国防生实践锻炼搭建了新的舞台。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国防生综合能力,为国防生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国防生的在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牵引效果;同时也搭建了驻校选培办与学校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

四、结语

作为西北地区较早开展国防生教育的高校和兰州军区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基地,西安邮电大学多年来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国防生教育管理办法。对于招生量最大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采用单独编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3.5+0.5”的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军事特色、担任军训军官进行带兵能力训练等措施,致力于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根基,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强化军事训练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部队的认可。我校毕业的国防生有18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国防生标兵,有189人被陕西省军区政治部表彰为优秀国防生。

参考文献:

[1]王国炎,黄月胜.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2]冯小宁,陈占炬.关于解决国防生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3-75.

[3]陈平,曾兴雯,赵韩强,等.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4-6.

[4]赵晓辉,吴楠,黄岚.浅议国防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

(6):55-56.

[5]张为民,张芳友.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2):41-44.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郭娟?刘毓

融合新型国防信息安全论文 篇3:

国家安全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探析

[摘 要]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树立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融合发展,注重结合实际,促进教育成果转化,是保证国防教育取得实效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把国防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促进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履行国防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强大国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形势;国防教育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巩固国防的重要内容。

一、国家安全新形势对加强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革日新月异,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世界并不安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增大,一些西方大国、临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发展和前进。

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我国的周边环境更为复杂,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我国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较多。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面临着祖国统一形势严峻;与周边国家海洋领土争端有增多的趋势,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等等诸多挑战。这些因素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全民国防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时刻保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忧患意识,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当前,中国正经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处于“由大到强”阶段的国家安全要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新的国家安全体系。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此,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新形势,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教育的基本遵循。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进全民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强化国防观念、国防能力,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安全新形势为推动国防教育提供了新动力。

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搞好全民国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爱国拥军热情转化为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国防教育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要着眼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新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国防教育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共同推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防教育,调动各层面、各类群体的积极性,依法开展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教育,把国防教育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履行国防职能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双拥共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增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坚持齐抓共管,按照《国防教育法》规定,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积极性。统筹国防教育与城市文化传播,把国防教育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在弘扬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国防意识。

三、国家安全新形势下深化国防教育的新举措。

虽然我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带领全国人民攻艰克难,稳中求进,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全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充满期待,强国强军、巩固国防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为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要丰富载体、更新手段、创新举措,加强思想引导,开展舆论宣传,注重实践培养,突出工作重点,使国防教育与时代发展合力合拍、同频共振,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要借助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要适应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深刻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改变的新形势,用好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开办国防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新型国防教育宣传平台,把国防教育题材融入游戏、动漫、微视、微电影等,积极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扩大国防教育传播范围。同时,要准确把握信息网络全球化、普及化、开放化的特点,树立保卫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意识,重视网络空间对国家发展和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自觉维护网络信息安全〔1〕。

(二)要发挥红色阵地作用促进国防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市的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好西满革命烈士陵园、和平广场、江桥抗战纪念馆等国防教育基地作用,搞好国防知识普及,开展生动形象的国防教育。组织机关干部、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参观“江桥抗战”公园和“江桥抗战”纪念馆,观看抗战纪录片,重温抗日将领马占山将军指挥黑龙江省防军在泰来县江桥打响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有组织具规模的抗日第一枪的悲壮历史和光辉战例,深刻缅怀抗战壮士,见证历史、激励斗志。

(三)要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引领国防教育。要利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八一、十一、8月15日“齐齐哈尔和平节”等节日深化国防教育。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四)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国防教育。要通过“鹤城读书月”、“道德讲堂”、“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建立以人武、专武干部为骨干,以民兵为主体的“为民服务队”,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传播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增强人们的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使国防教育由“虚”变“实”。通过修建国防路、栽植国防林、建立国防教育基金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国防教育。选树部队、人武干部、退伍军人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国防教育宣讲、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采取每周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每天播放国防知识,每天发送国防教育短信等形式,搞好社区国防教育宣传,使国防教育向基层延伸〔2〕。

(五)要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国防教育。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要把国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战略等列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主席关于党的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强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理念,提升从战略层面认识和思考国防建设的能力〔3〕。抓好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要把国防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之中,把国防教育同学校德育、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利用与部队共建的平台,开展军校国防教育共建共管共育活动,向学校派出军训教员或国防教育辅导员,结合“军营开放日”,组织学生参观部队荣誉室、队史馆、训练场,观摩官兵训练,感受军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举办“强军梦、鹤城梦、我的梦”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学起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爱国热情。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着眼牢记使命,强化职能意识,围绕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这个根本,突出抓好职能任务、形势战备、战斗精神等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意识。

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汇集各方力量,深化国防教育是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中,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唤起人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为巩固国防、强国强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杨新.信息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J〕.国防教育,2014,(02).

〔2〕李再新,马雪,蹇忠.大格局催生大效益〔J〕.国防教育,2014,(03).

〔3〕许宏军.领导干部国防教育要强化针对性有效性〔J〕.国防教育,2014,(02).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李志涛

上一篇:大学生美育类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