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水问题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工程建设和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有关若干建议。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程建设管理;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水城水问题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城水问题管理论文 篇1:

加快推进南宁市创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摘要]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新时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关键。论文阐述了南宁市创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及意义,剖析了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加快创海绵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多项促进南宁市加快创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对促进南宁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宁市 海绵城市建设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7.06.11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要求,2014年10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简称《指南》),以指导各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简称“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我国提出的与国际接轨的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先进理念,是生态文明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南宁市也出现了我国当前很多城市都具有的共性问题,如城市排水标准不高、排水体系不健全导致的城市内涝和城市内河水污染、水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指南》发布之后,南宁市积极响应,将此作为一个契机,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将其列为2015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并集全市之力,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出台了《南宁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对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同时,还制订了《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提出了全面要求。于2014年11月正式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全面推动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1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发布了《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接通知后,南宁市决定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南宁市持續实施多年的“中国绿城”、“中国水城”战略使得南宁市已经在水系综合整治、水城建设实施、雨水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南宁市集中打造了民歌湖、相思湖等一大批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集景观、娱乐、休闲、防洪、调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水系治理的样板工程。这些大面积的绿地和河湖湿地等生态结构网络,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已经成为南宁市的“海绵骨架”,是南宁市已经形成的“大海绵”,为南宁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南宁市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是对南宁市城市发展战略的传承和细化

海绵城市是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下,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从本质上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雨水管理的生态化、可持续化的道路,是和南宁市一直在坚持的“水城”、“绿城”战略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方案,是生态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二)能够统筹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问题

南宁市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存在着排水不畅、城市内涝、水体污染、水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一般只能单一性地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或水安全的问题。而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可以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水循环利用等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长期性,统筹解决城市的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等多重问题,这是非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不可替代和比拟的。

(三)是治理合流制溢流污染最为经济、高效、生态的实践经验

南宁市目前存在较高比例的合流制排水管网,目前合流制截留倍数一般都在2以内,截流倍数低,加之南宁市降雨频繁,合流制截留管道频繁溢流,严重污染了城市水体。尤其是南宁市的南湖,处于城市中心城区,南湖西岸有5个溢流口,降雨时对南湖水体环境影响很大。治理这些合流制溢流污染的技术,包括雨污分流改造,建设调蓄隧道和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等。其中,雨污分流改造实施难度很大,而且容易分流不彻底。建设调蓄隧道是伦敦、芝加哥等地应对合流制溢流污染的做法,投资大,见效慢,工程实施难度大。而基于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是美国费城、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地的成熟经验。美国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证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应对合流制溢流污染最为经济、高效和生态的最佳实践经验。

(四)能够有效提高南宁市排水防涝能力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能有效降低城市降雨的雨水径流总量和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手段,南宁市将能大幅度降低城市雨水径流的径流总量,延缓汇流时间,使得城市开发后的水文条件尽可能地接近城市开发前,从而有效提高南宁市的排水防涝能力。
二、南宁市创“海绵城市”建设的困境

(一)城市河流水系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市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中心城区每年平均新增建设用地约11平方公里。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城市河湖水系的保护整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和全国很多城市存在的问题一样,南宁市的河湖水系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工作还有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河湖水系被侵占,被填埋,部分明河变成暗河、暗沟,破坏了原有的水文特征,影响了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如流经安吉苏卢村的黄泥沟,由于河道两侧岸线乱搭乱建挤占河道,河床淤积严重,致使黄泥沟逐步丧失了内河该有的排水防涝功能,每逢大雨,黄泥沟的水涨速快且排洪缓慢,邻近的市场仓库基地等地方时有水涝隐患。二是城市蓝线管理制度不全,管理不严。在南宁市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速度很快,虽然南宁市在2006年制订了城市蓝线划定的技术规程,但缺乏相关的蓝线管理办法和制度,因而无法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南宁市原有的河湖水系。三是城市内河驳岸被硬化,河道不生态。南宁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河道为了防洪,片面地将河道进行硬化,处理成了“三面光”的河道,这种河道功能单一,景观效果差,生态功能退化,和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二)城市过度硬化,排水标准低,内涝频发

根据国土部门最新的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布调查,对南宁市中心区内环以内100平方公里用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开发建设用地面积接近80%,硬化面积比例大,水域、绿地等调蓄和透水下垫面比例过低。根据每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系数,估算综合径流系数,经过估算,南宁市中心城区内环内城市综合径流系数高达0.72。[1 ]根据2014年编制完成的《南宁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4-2030)》中对排水管网评估的结果,南宁市中心城区65%的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低于2年一遇。此外,南宁市尚未建立其基于源头减量、管网排放、末端蓄排的大、小排水系统结合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基于上述原因,南宁市在遇到强降雨时,市区多个路段经常发生内涝,造成交通阻断、车辆被淹等问题,对市民的出行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根据2006年以来的记录,南宁市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城市内涝,中心城区共有55处主要的易涝点。比如,2011年6月7日,南宁突降大雨,多条路段发生内涝,由于雨量较大,仙葫大道出现严重内涝,路面积水长达200米,水深0.5米左右,造成该路段堵车近4小时。2012年8月21日22時许,一场雷电暴雨开始袭击南宁市,造成城区多个路段严重内涝,一时间交通瘫痪,众多夜归人被困归途,江南区一个工地发生严重内涝,30多名工人被困水中。2013年11月10日至11日,受台风“海燕”影响,南宁市区降下大雨,出现了多个积水路段。据南宁市城市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葛村路延长线下穿铁路临时便道积水深约50厘米,秀灵北路延长线、明秀西路深约40厘米,北湖立交桥下、友爱立交桥下深约30厘米。2014年6月9日傍晚,南宁普降暴雨,市区出现严重内涝,积水时间长达3个小时,造成民族大道、快环厢竹-长湖立交下穿节点、月湾路-云景路、凤岭南路、仙葫大道等主要道路交通瘫痪,车辆被淹。

(三)城市内河内湖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功能退化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不高、城市上游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南宁市的18条内河中,除八尺江为Ⅴ类水体外,其余17条内河为劣Ⅴ类水体。城市主要内湖中,除了南湖为Ⅴ类水体外,民歌湖、相思湖也均为劣Ⅴ类水体。[2 ]

城市水体环境的严重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水体景观效果和水体的水性,更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功能。南宁市内河内湖水体水质的现状,距离南宁市“中国水城”的定位和南宁市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水体水质的诉求之间尚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南宁市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城市合流制截流倍数低,雨污分流改造困难

目前南宁市旧城区尚有大量的雨污合流制管网,且合流制排水管网的截流倍数较低,如南湖附近的截流倍数仅为1.3左右,管道设计容量小。强降雨天气条件下很容易造成污水外溢,污染物地表径流直接排入城市内河,造成内河的污染。此外,南宁市老城区街道狭窄、人口密集,排水系统的改造必须与房屋、道路改造同步进行,因而南宁市实现完全雨污分流改造难度很大。面对如此迫切的水环境的改善需求,南宁市必须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的合流制改造的道路来。

(五)城市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有待加强

南宁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用水效率总体不高,水资源浪费情况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此外,南宁市在城市雨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方面的比例都还比较低,如何加强这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减少新鲜水的取用,也是当前南宁市城市节水工作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南宁市加快创“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旧观念

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创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改变过去“快排”的做法,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蓄、滞、渗、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生态化、综合化排水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南宁建设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

(二)注重发挥规划先行的作用

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要以规划为纲领,不同层次规划合理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原则、指标、建设策略等,着重在用地空间布局和相关的专业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要求;专项规划中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近远期规划目标,细化优化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统筹布局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结合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约束性指标,提出各个地块单位面积的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要求、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等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中。同时,南宁市还应尽快启动《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顶层设计。

(三)及时总结示范区的经验进行推广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期为2015-2017年,南宁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充分结合城市的基础和特点,在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年度目标。结合年度目标,科学制定年度工程实施方案,同时实现资金有效配置,保障实施期内工程有序、有效开展。从时间维度来说,为期3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期结束后,还要继续在全市继续投入,及时推广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总结出的经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空间维度来说,除了纳入试点范围的60.18平方公里外,还要在全市其他区域推行海绵城市的建设。

根据规划区特点,规划区海绵城市建设共划分为六个示范区,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内河水体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高强度开发海绵工程示范区、山地开发海绵工程示范区和大型居住区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区。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中要针对每个示范区亟需解决的问题,优化不同类型海绵工程措施的空间布局,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工程设施布局最优化,海绵工程种类多样化,工程实施经验积累最大化。不同类型海绵工程实施经验在一定区域内要实现可移植、可复制,便于其他示范区海绵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四)鼓勵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有6个项目采用PPP投融资模式,包括那考河综合治理与开发、沙江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石门森林公园、南湖水质改善项目、五象湖公园提升工程和良庆河及楞塘冲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目前,那考河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已经成功签约,合同金额10.01亿元,这对于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要通过创新PPP投资模式,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及服务定价。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资源及社会可承受的原则加强成本监测,建立定期审价制度,完善价格调整办法,合理确定产品和服务价格。

完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一是政府投资可采取补助、贴息或参股等形式,加大对社会投资的引导,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及通过配置符合监管要求的广告、商铺、冠名等经营权,增加企业收入;三是明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公益项目部分,企业承担该公益性项目造成经济损失的,政府应依法给予相应补偿。[3 ]

(五)鼓励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

成立“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管理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组织汇总南宁市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总体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研究制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相关措施;依据海绵化改造工作需要,研究提出制订或修订本市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建议;组织汇总各单项技术标准,施工流程和技术指南并监督实施。市发展改革、国土、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在符合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方式,对符合相关规定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限期完成项目立项、规划许可、土地使用、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明确市财政补助的比例、规模、方式及对应项目,落实年度市级补助资金计划,优先支持积极响应的老旧小区。
[参考文献]

[1]陈华.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净水技术,2016,35(1):102-106.

[2]陈孟佳,许砚梅.海绵城市构建的途径与技术[J].城市规划研究,2016(3):51-52.

[3]徐君,任腾飞,王育红.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及解决之策以河南省为例[J].资源与环境,2016(5):550-555.

作者:余师芳

水城水问题管理论文 篇2: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有关问题探讨

摘要: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工程建设和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有关若干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程建设管理;水资源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002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由前期规划阶段正式转入实施阶段。即将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省线路长、投资大、范围广,既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等主体工程,又包括配售水的地方配套工程,建设与管理关系错综复杂。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是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性环节之一。

1 加强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城市供水。河南省位于中线工程的上游,丹江口水库库区新增淹没面积的50%在河南省境内,新增水库移民14.3万人;河南段占渠线总长的58%,分配调水量占全部调水量的40%。因此,河南段的建设管理工作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1 受水区配套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及总干渠工程以国家为主负责建设,受水区城市供水配套工程由地方负责建设与管理。总干渠与配套工程同时建成才能充分发挥调水工程的效益。配套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与现有的城市供水系统和水厂相衔接,还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布置,需要水利、建设部门和受水区城市密切配合,合作完成。为用好南水北调水量,北京市和河北省已初步完成了配套工程的规划工作;河南省位于中线工程的上游,通水早、供水城市众多、工作量大、前期工作周期长,如不抓紧开展配套工程前期工作,将会出现河南省总干渠通水后,由于配套工程建设滞后,有水不能利用的被动局面。河南省的配套工程前期工作由于目前刚刚落实初步经费,工作刚刚起步,加紧此项工作已成当务之急,在继续争取工作经费的同时,必须争取超常措施开展这项工作,才能实现配套工程与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步进行。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给河南城镇经济和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将有效缓解河南省受水区城市缺水状况,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河南省许多城市由于缺水而限制了工业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自身的发展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去寻找水源。受水区是河南省矿产资源富集地区,而这些资源的开采及加工又多是耗水产业,多年以来因水资源的制约影响了这些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使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使用则为该地区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机遇,将有力地促进该地区及全省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供水后,将促进区域城镇体系功能进一步完善。供水可靠性的增加必将加快工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强化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服务职能,沿南水北调受水区将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带,尤其是郑州、新乡、焦作、安阳、南阳等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将促使城市产业向着多元化综合方向发展,其区域吸引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高,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全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向着结构合理、规模适当、联系便捷、中心突出、功能强大的方向发展,城镇体系结构及功能必将逐步趋于完善。

中线工程将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国家确定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指导方针,在加强城市节水、治污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分析预测各城市需调水量。这就促使各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前后,下大力气解决本地区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河南省初步规划到2030年受水区要建成二级以上污水处理厂80座,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830万t/d。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地下水补采平衡,供水后,将停止开采城区中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不超采,有利于城市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城市用水矛盾缓解,用于绿化、营造水体、清污等城市环:晓建设和治理的水源有了保证,亦会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使全省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得以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受水区城市把挤占的农业用:水返还给农业,工农业争水的矛盾将得到缓解,沿线灌区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缓解灌区供水保证率较低的问题。

1.3 水资源配置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河南省11个省辖市、30座县级市和县城供水;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南水北调水和其它水源,供水类别可分为城市生活、工业、环境及其它用水等。所以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用好南水北调水,必须处理好丹江口水库供水、沿线调蓄工程调度和城市用水的关系。工程实施前进行水资源配置规划,分析丹江口水库与受水区城市用水的丰枯遭遇,提出不同水平年丹江口水库的供水过程和调蓄工程调度原则,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措施;工程建设期应建设相应的量水、分水设施和监测调度系统,以保证工程运用时实现适时调度。

1.4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管理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水库移民、水源区保护、总干渠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等,工程建设涉及计划、财政、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环保、税务等多个部门。中线主体工程在河南省境内投资460多亿元,配套工程河南省投资约170亿元。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对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在使用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同时,要通过提高现行城市水价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据此,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建设中河南省按照分配水量应分摊的建设资金不需要河南省财政资金的投入,而是需要在中央的基金政策出台后,建立河南省的基金制度。配套工程总干渠分水口门到水厂的输水工程投资初步匡算为68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和受水城市输水工程投资约98亿元,为地方资本金;需要河南省出台筹资方案解决出资问题,并组建项目法人,代表出资方参与总干渠的建设管理和河南省配套工程建设与管理,协调工程施工中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各种关系。水厂和城市管网建设投资通常可以视为企业行为,建议采用金融市场运作的方式或BOT方式进行建设。

2 河南省工程前期工作管理现状及建议

2.1 河南省工程前期工作管理现状

为做好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工作,省政府2000年11月13日成立了由王明义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厅局负责人和沿线主管副市长参加的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由韩天经厅长任主任。机构

成立之后,王明义副省长主持召开了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各市成立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协调指导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安排部署沿线11座城市在充分调查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尽快开展水资源规划工作。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中线办”本着对党的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沿线各市开展城市水资源规划工作,虽然该项工作按照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水利部的要求,按时提交规划成果,但是承诺各市的工作经费至今没有落实。由于“中线办”是临时机构,人员是从水利厅直有关单位抽调来的,这些人在原单位是表现优秀的技术骨干,到“中线办”以后与原单位是一种松散的联系,又不能纳入水利厅正常的干部管理,实际上成为了编外人员,即无福利待遇也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建设。由于没有工作经费,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管理局、长江水利委员会安排工作和河南省配套工程前期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一旦中线工程开工建设,河南省的工作将非常被动。“中线办”被上级调水部门称为“有实事无实岗,有实责无实权,有干部管理责任,无干部管理职能”。目前“中线办”的状况急需改善。

2.2 对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工作的建议

(1)明确职能。南水北调工程是调整我国水资源布局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巨大效益,国家将按照准市场的原则建设和管理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应由前期工作管理过渡到工程建设的管理直至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其职能应为代表省政府管理南水北调的前期工作、作为河南省的资本金出资人代表参与总干渠的建设与管理,以及对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2)设立正式机构。在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对中央机构做出了明确的批复“同意成立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依托水利部,编制、经费单列,直接对领导小组负责。”河南省处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最上游,境内涉及水源区、水库移民、总干渠等多类工程,涉及供水省辖市多、供水渠线长、投资大、通水早、协调任务重;应尽快设立正式机构研究和解决河南省的南水北调有关问题。

(3)落实前期工作经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今年开工建设,目前河南省配套工程的前期工作刚刚起步,对于这一巨大投资的系统工程,急需投入专项资金安排勘探测量、规划设计、科学研究等前期工作,以保证河南省能及时用好南水北调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4)加强南水北调工程与河南省城镇发展对策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缓解了城镇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结合工程建设,把沿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城市群。

(5)抓住机遇,搞好经济拉动。中线主体工程建设在河南省投资巨大,将对相关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河南省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对河南省经济的拉动作用。

作者:王朝玉

水城水问题管理论文 篇3:

东莞凤山水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及修复对策研究

摘要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人口和经济增长步伐,增长难以为继,污染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以东莞凤山水城市黑臭河道为研究对象,针对水生态及环境污染现状提出污染水体修复策略,以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态和水管理等4方面措施开展凤山河水河流污染治理及修复对策研究。

关键词 凤山水;水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修复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1.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tor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Fengshan Urban River in Dongguan

ZHAO Jiancheng1,2, ZOU Ping2,HUANG Fang1 et al

(1.Yuanq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2.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Key words Fengshan River;Water pollution;Comprehensive management;Ecological restor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1B07);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KJYY20160429115124673)。

作者简介 赵建成(1988—),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水体污染防控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5-20

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经济资源,关系到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我国自1990年来就确立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尤其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公布后,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质量总体趋好,但在经济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压力下,水体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1-2]。水是城市的血液,城市“傍水而建,依水而兴,因水而衰”,水环境质量体现了城市的品位、生活质量和生態文明建设水平。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日益突出,城市河流污染已越来越严重[3],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和水空间萎缩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4]。解决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水生态弱化问题,恢复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已成为确保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5]。

笔者针对凤山水河流水体污染现状,提出污染水体修复策略,以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态和水管理等阐述凤山河水污染水体的治理及修复策略。

1 凤山水概况及环境现状

1.1 凤山水概况

凤山水起源于东莞大朗镇石厦村的凤山水库,在沙步汇入梅塘水,河道出口断面控制集雨面积4.73 km2,河长3.88 km。凤山水现状大部分为明渠,渠道两岸有浆砌石挡墙,上游段河岸多为草地,下游段周边多为建成区,渠道部分河段存在淤积,水体中漂浮有生活垃圾,两岸有入河排污口。凤山水从石厦路开始沿石龙山路修建沿路箱涵,长650 m,箱涵宽8 m,过金朗大道汇入梅塘水(图1)。

1.2 水质现状

项目组于2018年11月、2019年3月分别对凤山水水质和底泥进行检测,取样点FS01和FS02点(图1)。2次水质检查结果平均值如表1所示,凤山水FS01地表水溶解氧不达标,其余各检测项目均达到参考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6]地表Ⅴ类限值要求;凤山水FS02地表水所检测溶解氧、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以及五日生化需氧量均达不地表水Ⅴ类限值要求,凤山水下游河道现状水质整体为劣Ⅴ类,轻度黑臭。

1.3 底泥现状

同水质监测,该项目底泥检测指标为pH、有机质、Pb、Cu、Zn、Mn、硫化物,如表2所示。凤山水FS01底泥各检测项目均达到参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7](GB 15618—2018)其他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要求;凤山水FS02底泥锌超0.09倍,其余各检测项目均达标。

2 主要水生态环境问题

2.1 水体污染严重

凤山水原本是一条比较洁净的河流,上游有凤山水库作为生态基流补充源。随着流域的城镇人口和企业不断增长,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凤山水河中,令凤山河水质迅速恶化。凤山水河道作为接纳城镇污水河,由于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质较浑浊,多种污染物都有检出,河水呈现黑色,河水散发难闻恶臭,属于典型的城市黑臭水体[8]。所幸底泥未被严重污染,仅出现部分指标超标现象。

2.2 水生态功能退化

凤山水两旁几乎全部为建设用地以及农业用地,自然河道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致使水源涵养能力迅速降低,减少了河流的生态基流,挤占了河流生态用水,严重降低了河流的环境承载力;而人类对地面大面积的扰动产生了大量的面源污染,致使水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根据现状调查凤山水存在水土流失现象。

2.3 水域岸线萎缩

岸线是支撑沿河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岸线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河道行洪带来一定影响。

2.4 执法监管不足

监管方式落后河道日常巡查力度不足,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和违法活动频繁;缺乏河道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河道的管理保护涉及水利、国土、交通、市政、环保等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部门间、行业间、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河道的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功能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导致政出不一、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现象,给河道管理带来困难。

3 凤山水河道综合整治方法

3.1 治理原则

3.1.1 坚持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统筹流域和行政区域,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统筹城市和乡村、水域和陆地,系统推进河湖治理与保护,构建安全生态、蓄泄兼筹、循环通畅、多源互补的江河湖库水系。

3.1.2 坚持问题导向、因河施策。从河湖自身特点、现状、问题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排查,抓住河流河段管护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河施策,重点解决严重影响河湖健康的突出问题。

3.1.3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实效。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考虑投资规模、实施效果、前期工作、资金来源与保障措施,以近期为重点,兼顾远期目标,对于提升河湖健康水平最为显著的措施,应重点部署、优先安排。

3.1.4 坚持专业协调、措施落地。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打破部门、区域、层级的壁垒,充分利用已有规划和治理方案成果,做好目标、任务之间衔接,充分考虑工程及管理措施的可行性,落实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及要求。

3.2 水安全防治

凤山水与石厦水汇合后经金朗大道涵汇入梅塘水,由于梅塘水位较高,而石厦村委会一带地势较低,该区出水不畅,常受涝。依据现状排水分区,设计凤山水低区泵排,根据地势起伏大特点,规划将凤山水石厦路以上径流通过新修箱涵排出梅塘水,以下凤山水通过泵站抽排,从而实现高水高排、低水泵排、解决内涝及排水不畅等水安全问题。

3.3 水污染防治

3.3.1

入河排污口整治。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全镇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地理位置、规模,并逐步将入河排污口登记和台账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加强对辖区内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排污总量。

3.3.2

水质旁路净化。综合考量黑臭水体水质水量关系,利用河道周边空闲用地,开展黑臭水体旁路凈化处理,有效解决城市黑臭河道水质污染问题。

3.3.3

生态清淤。城市黑臭河道底泥内源污染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9]。开展城市河道内源污染清理(清淤疏浚),有助于减少河流污染物含量,更有助于提升河道的行洪能力。该研究针对凤山水开展河涌清淤疏浚工程,采取长臂勾机岸上进行清淤,然后用密闭式自卸汽车运输至堆填场进行固化。

3.4 水生态修复

3.4.1 河道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一般分为人工修复、自然修复2类。生态缺损较大的区域,以人工修复为主,并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以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现状生态较好的区域,以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主要是为自然修复创造更良好环境,加快生态修复进程,促进稳定化过程[10]。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后,加强管理和长效管理,确保其顺利转入良性循环。本研究采用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水草和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

3.4.2

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对河床微地形改造后,利用低洼处景观蓄水坝,维持不低于0.5 m水深以保证生态需水,远期利用上游山体基流、凤山水库等水体对该河涌进行补水。

3.4.3 水土流失治理。一是土地整治措施。对修路等地面上形成的深坑、浅凹,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平整,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改造成池塘或农、林、牧业用地。二是植被建设措施。主要指对对生产建设项目区及其周边的弃渣场、取土场、石料场及各类开发扰动面的林草恢复工程,以及工程本身的各类边坡、裸露地、闲置地和生活区、厂区、管理区及施工道路等区域的植被绿化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督查工作。

3.5 水综合管控

3.5.1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执法工作能力,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建立健全凤山水巡查监管机制,加强河湖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制定出台相应的河长巡查制度,落实河长日常巡查工作。

3.5.2

强化能力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完善装备置备,规范现场执法行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大朗镇企业多、任务重,而监察人员少,执法能力严重不足。应加强监察、应急处置和执法的能力建设。

3.5.3

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应积极争取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测子站、土壤环境质量等方面监测能力的建设。强化“互联网+河长制”建设,建立“河长制”长效机制需要依托信息化,从桌面端、移动端、公众端3个角度全面解析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

4 结语

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是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环境、生态、水利等多个学科,修复过程受到行政区域、河流流量、污染物成分及含量、生态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影响,且治理、修复技术均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以实现城市河流的治理及生态修复。对于污染严重(黑臭水体)的城市河流,需结合“治管结合”进行工程治理和后期管理,恢复其中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对污染河流的治理及修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Z].2015.

[2] 彭文启,刘晓波,王雨春,等.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水利学报,2018,49(9):1055-1067.

[3] 王刚,潘涛,齐珺,等.北京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水质改善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16,32(2):81-88.

[4] 胡洪营,石磊,徐春华,等.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概念·结构·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5,28(6):839-847.

[5] 左其亭,罗增良,马军霞.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5,46(8):1-6.

[6] 國家环保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

[7] 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5.

[8] 魏文龙,荆红卫,华蕾,等.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分级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39(S2):407-412.

[9] 俞欣,陈天安.河道黑臭污染简易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3):176-179.

[10] 田军,张春敏,金竹静,等.城市河道生态整治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7,36(3):38-41.

作者:赵建成 邹苹 黄芳 张川

上一篇:景观建筑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建筑物防雷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