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资源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预测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中,水资源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水资源脆弱性作为研究区水安全状况的度量,可以量化表现出水资源的脆弱性程度。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和预测研究则是在水资源脆弱性的基础上,结合流域自有的特征,对研究区当前和未来的水资源脆弱性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从而反映出流域水资源在多种影响因素下的受损程度,并预估不同情景下研究区未来的水安全状况。本文首先根据现有研究和流域水资源的特征,对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定义,并确定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框架。其次,在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频数分析和因素分类(NHC)分级构建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水量、水质、洪涝灾害、旱灾4个一级指标,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二级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构建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再次,本文集成了粗糙集理论和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采用改进了的盲目删除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通过BP神经网络拟合评价指标与脆弱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最后,本文以淮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2000年~2014年淮河流域整体及流域内的四个省份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5年间除2009年脆弱性有所恶化,淮河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度数值呈下降的趋势,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逐渐好转,且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水资源脆弱性在15年间也均有所缓解;在空间上,淮河流域水资源自西向东越来越脆弱,江苏省的水资源脆弱性始终最严重,河南省则相对较轻。同时,本文根据《淮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现状的评价结果,选择了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堤防保护人口数量比、有效灌溉面积比4个指标为变量,并设置了3种情景,讨论在不同力度的管理下淮河流域未来的水资源脆弱性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流域水资源管理力度的增强,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好转越来越明显,且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好转程度大于指标变化的幅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指标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管理力度给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带来的改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关键词: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脆弱性预测;粗糙集;BP神经网络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1.3.1 水资源脆弱性概念研究的进展

1.3.2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的进展

1.3.3 水资源脆弱性预测研究的进展

1.3.4 水资源脆弱性实证研究的进展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概念和内涵研究

2.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特征

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

2.2.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

2.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内涵

第三章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4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

3.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模型

3.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4.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约简

4.1.1 粗糙集理论

4.1.2 指标约简的方法

4.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4.2.1 BP神经网络理论

4.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的拟合

4.3 粗糙集理论与BP神经网络的集成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现状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其无量纲处理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流域水资源脆弱度的计算

5.2.4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结果分析

5.3 不同情景下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预测

5.3.1 数据离散化处理

5.3.2 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体系的约简

5.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的构建

5.3.4 不同情景下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与分析

5.4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中的创新点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上一篇:普通高校活动篮球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高科技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提纲